❶ 斐波那契數列的規律是什麼
0,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
前兩個數相加等於本身,N+(N+1)=N+2
❷ 斐波那契數列的規律是什麼
她有很多很多規律的。
1、這個數列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
2、從第二項開始,每個奇數項的平方都比前後兩項之積多1,每個偶數項的平方都比前後兩項之積少1。註:奇數項和偶數項是指項數的奇偶
3、斐波那契數列(f(n),f(0)=0,f(1)=1,f(2)=1,f(3)=2……)的其他性質:
1.f(0)+f(1)+f(2)+…+f(n)=f(n+2)-1
2.f(1)+f(3)+f(5)+…+f(2n-1)=f(2n)
3.f(2)+f(4)+f(6)+…+f(2n) =f(2n+1)-1
4.[f(0)]^2+[f(1)]^2+…+[f(n)]^2=f(n)·f(n+1)
5.f(0)-f(1)+f(2)-…+(-1)^n·f(n)=(-1)^n·[f(n+1)-f(n)]+1
6.f(m+n-1)=f(m-1)·f(n-1)+f(m)·f(n) 7.[f(n)]^2=(-1)^(n-1)+f(n-1)·f(n+1)
8.f(2n-1)=[f(n)]^2-[f(n-2)]^2
9.3f(n)=f(n+2)+f(n-2)
10.f(2n-2m-2)[f(2n)+f(2n+2)]=f(2m+2)+f(4n-2m) [ n〉m≥-1,且n≥1]
❸ 斐波那契數列都有哪些規律
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斐波那契數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比如松果、鳳梨、樹葉的排列、某些花朵的花瓣數(典型的有向日葵花瓣),蜂巢,蜻蜓翅膀,超越數e(可以推出更多),黃金矩形、黃金分割、等角螺線,十二平均律等。
其中百合花花瓣數目為3,梅花5瓣,飛燕草8瓣,萬壽菊13瓣,向日葵21或34瓣,雛菊有34,55和89三個數目的花瓣。
斐波那契螺旋:具有13條順時針旋轉和21條逆時針旋轉的螺旋的薊的頭部
這些植物懂得斐波那契數列嗎?應該並非如此,它們只是按照自然的規律才進化成這樣。這似乎是植物排列種子的「優化方式」,它能使所有種子具有差不多的大小卻又疏密得當,不至於在圓心處擠了太多的種子而在圓周處卻又稀稀拉拉。葉子的生長方式也是如此,對於許多植物來說,每片葉子從中軸附近生長出來,為了在生長的過程中一直都能最佳地利用空間(要考慮到葉子是一片一片逐漸地生長出來,而不是一下子同時出現的),每片葉子和前一片葉子之間的角度應該是222.5度,這個角度稱為「黃金角度」,因為它和整個圓周360度之比是黃金分割數0.618033989……的倒數,而這種生長方式就決定了斐波那契螺旋的產生。向日葵的種子排列形成的斐波那契螺旋有時能達到89,甚至144條。1992年,兩位法國科學家通過對花瓣形成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實驗,證實了在系統保持最低能量的狀態下,花朵會以斐波那契數列長出花瓣。
數字謎題
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定理和斐波那契數列的一個聯系:
現有長為144cm的鐵絲,要截成n小段(n>2),每段的長度不小於1cm,如果其中任意三小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則n的最大值為多少?
分析:由於形成三角形的充要條件是任何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因此不構成三角形的條件就是存在兩邊之和不超過另一邊。截成的鐵絲最小為1,因此可以放2個1,第三條線段就是2(為了使得n最大,因此要使剩下來的鐵絲盡可能長,因此每一條線段總是前面的相鄰2段之和),依次為:1、1、2、3、5、8、13、21、34、55,以上各數之和為143,與144相差1,因此可以取最後一段為56,這時n達到最大為10。
我們看到,「每段的長度不小於1」這個條件起了控制全局的作用,正是這個最小數1產生了斐波那契數列,如果把1換成其他數,遞推關系保留了,但這個數列消失了。這里,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定理和斐波那契數列發生了一個聯系。
在這個問題中,144>143,這個143是斐波那契數列的前n項和,我們是把144超出143的部分加到最後的一個數上去,如果加到其他數上,就有3條線段可以構成三角形了。
影視作品中的斐波那契數列
斐波那契數列在歐美可謂是盡人皆知,於是在電影這種通俗藝術中也時常出現,比如在風靡一時的《達芬奇密碼》里它就作為一個重要的符號和情節線索出現,在《魔法玩具城》里又是在店主招聘會計時隨口問的問題。可見此數列就像黃金分割一樣流行。可是雖說叫得上名,多數人也就背過前幾個數,並沒有深入理解研究。在電視劇中也出現斐波那契數列,比如:日劇《考試之神》第五回,義嗣做全國模擬考試題中的最後一道數學題~在FOX熱播美劇《Fringe》中更是無數次引用,甚至作為全劇宣傳海報的設計元素之一。
❹ 關於斐波那契數列中的規律.
後一個數是前兩個數的和。繁分數分母總是大於1,所以的值總是小於1
而分子總是取先前的分母,除了第一次分子分母均是1時,值等於1/2,後來的值均大於1/2
而每次計算繁分數時,繁分數分母中的分母總是不變,分子總是先前分子與分母之和
這就完全符合斐波那契數列的展開規律
那麼這個最簡單的無窮連分數的值是多少呢?
也就是斐波那契數列連續兩項之比的極限是多少呢?
設:x=1/(1+1/(1+1/(1+...)))
顯然有:x=1/(1+x)
即:x^2+x-1=0
x=(√5-1)/2=0.618...(捨去負值)
這就是黃金分割比例,也是斐波那契數列連續兩項之比的極限
這就是樓主所說的:「越來越接近黃金比例」的原因。
所謂「隨n的增加,兩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其實就是越來越接近極限嘛。
那為什麼「任意兩數不斷相加」都這樣呢?
黃金分割比例其實是個中外比的問題:
所謂中外比,就是分已知線段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全線段與另一部分的比例中項。
如果把較長的一段設為x,則較短的一段為1-x
所以,x^2=1*(1-x) 【其中「1」表示全線段】
即:x^2+x-1=0,與上面解最簡單的無窮連分數的方程完全一致
注意這里的全線段用1來表示,這就是說求黃金分割比例與線段的實際長度無關
同樣道理,對於斐波那契數列的展開,如果考察的是前後兩項的比例
那麼,從哪兩個數開始相加,就是無所謂的了
因為總是兩個數中的大數與兩數和之比,這與黃金分割的中外比完全是一個意思
況且除了第一個比值還不是與「和」比之外,其他所有比值總是在0.5和1之間
如果開始的兩個數不相同,那麼:m,n,m+n,m+2n,2m+3n,3m+5n,...
可見還是按斐波那契數列規律在展開,當然這是大致理解,嚴格的證明要看相關資料
再想想看,如果斐波那契數列最開始兩個數是1和2呢?不同了吧。
還不是一樣展開,除少了第一項外,其他並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開始的兩個數相同,那麼:m,m,2m,3m,...其實就是斐波那契數列,
只是每個數差個m倍而已,完全不影響連續兩項之比的值。而且從第3項開始,a前的系數恰好構成斐波那契數列;
從第2項開始,b前的系數恰好構成斐波那契數列;
於是,由斐波那契數列通項公式有:
第n個數a前的系數=(1/√5)*{[(1+√5)/2]^(n-2) - [(1-√5)/2]^(n-2)}
第n個數b前的系數=(1/√5)*{[(1+√5)/2]^(n-1) - [(1-√5)/2]^(n-1)}
所以第n個數(n≥3)為:
(1/√5)*{[(1+√5)/2]^(n-2) - [(1-√5)/2]^(n-2)}*a+(1/√5)*{[(1+√5)/2]^(n-1) - [(1-√5)/2]^(n-1)}*b。
❺ 「斐波那契數列」的規律
F(n)=F(n-1)+F(n-2)
❻ 斐波那契數列有什麼規律
從第三個數開始,每個數為該數前兩數之和。
❼ 斐波那契數列有什麼規律
斐波拉契數列的簡介
斐波拉契數列(又譯作「斐波那契數列」或「斐波那切數列」)是一個非常美麗、和諧的數列,它的形狀可以用排成螺旋狀的一系列正方形來說明(如右詞條圖),起始的正方形(圖中用灰色表示)的邊長為1,在它左邊的那個正方形的邊長也是1 ,在這兩個正方形的上方再放一個正方形,其邊長為2,以後順次加上邊長為3、5、8、13、2l……等等的正方形。這些數字每一個都等於前面兩個數之和,它們正好構成了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的發明者,是義大利數學家列昂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於公元1170年,卒於1240年。籍貫大概是比薩)。他被人稱作「比薩的列昂納多」。1202年,他撰寫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i)一書。他是第一個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數學理論的歐洲人。他的父親被比薩的一家商業團體聘任為外交領事,派駐地點相當於今日的阿爾及利亞地區,列昂納多因此得以在一個阿拉伯老師的指導下研究數學。他還曾在埃及、敘利亞、希臘、西西里和普羅旺斯研究數學。
斐波那契數列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1,1,2,3,5,8,13,21,34……
這個數列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它的通項公式為:(1/√5)*{[(1+√5)/2]^n - [(1-√5)/2]^n}(√5表示5的算術平方根)(19世紀法國數學家敏聶(Jacques Phillipe Marie Binet 1786-1856)
很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完全是自然數的數列,通項公式居然是用無理數來表達的。
斐波拉契數列的出現
13世紀初,歐洲最好的數學家是斐波拉契;他寫了一本叫做《算盤書》的著作,是當時歐洲最好的數學書。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數學題,其中最有趣的是下面這個題目:
「如果一對兔子每月能生1對小兔子,而每對小兔在它出生後的第3個月裏,又能開始生1對小兔子,假定在不發生死亡的情況下,由1對初生的兔子開始,1年後能繁殖成多少對兔子?」
斐波拉契把推算得到的頭幾個數擺成一串:1,1,2,3,5,8……
這串數里隱含著一個規律:從第3個數起,後面的每個數都是它前面那兩個數的和。而根據這個規律,只要作一些簡單的加法,就能推算出以後各個月兔子的數目了。
於是,按照這個規律推算出來的數,構成了數學史上一個有名的數列。大家都叫它「斐波拉契數列」,又稱「兔子數列」。這個數列有許多奇特的的性質,例如,從第3個數起,每個數與它後面那個數的比值,都很接近於0.618,正好與大名鼎鼎的「黃金分割律」相吻合。人們還發現,連一些生物的生長規律,在某種假定下也可由這個數列來刻畫呢。
斐氏本人對這個數列並沒有再做進一步的探討。直到十九世紀初才有人詳加研究,1960年左右,許多數學家對斐波拉契數列和有關的現象非常感到興趣,不但成立了斐氏學會,還創辦了相關刊物,其後各種相關文章也像斐氏的兔子一樣迅速地增加。
斐波拉契數列的來源及關系
斐波拉契(Fibonacci)數列來源於兔子問題,它有一個遞推關系,
f(1)=1
f(2)=1
f(n)=f(n-1)+f(n-2),其中n>=2
{f(n)}即為斐波拉契數列。
斐波拉契數列的公式
它的通項公式為:{[(1+√5)/2]^n - [(1-√5)/2]^n }/√5 (註:√5表示根號5)
斐波拉契數列的某些性質
1),f(n)f(n)-f(n+1)f(n-1)=(-1)^n;
2), f(1)+f(2)+f(3)+……+f(n)=f(n+2)-1
3),arctan[1/f(2n+1)]=arctan[1/f(2n+2)]+arctan[1/f(2n+3)]
❽ 斐波那契數列的全部規律
斐波拉契數列的簡介斐波拉契數列(又譯作「斐波那契數列」或「斐波那切數列」)是一個非常美麗、和諧的數列,它的形狀可以用排成螺旋狀的一系列正方形來說明(如右詞條圖),起始的正方形(圖中用灰色表示)的邊長為1,在它左邊的那個正方形的邊長也是1 ,在這兩個正方形的上方再放一個正方形,其邊長為2,以後順次加上邊長為3、5、8、13、2l……等等的正方形。這些數字每一個都等於前面兩個數之和,它們正好構成了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的發明者,是義大利數學家列昂納多·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生於公元1170年,卒於1240年。籍貫大概是比薩)。他被人稱作「比薩的列昂納多」。1202年,他撰寫了《珠算原理》(Liber Abaci)一書。他是第一個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數學理論的歐洲人。他的父親被比薩的一家商業團體聘任為外交領事,派駐地點相當於今日的阿爾及利亞地區,列昂納多因此得以在一個阿拉伯老師的指導下研究數學。他還曾在埃及、敘利亞、希臘、西西里和普羅旺斯研究數學。斐波那契數列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1,1,2,3,5,8,13,21,34…… 這個數列從第三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它的通項公式為:(1/√5)*{[(1+√5)/2]^n - [(1-√5)/2]^n}(√5表示5的算術平方根)(19世紀法國數學家敏聶(Jacques Phillipe Marie Binet 1786-1856)很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完全是自然數的數列,通項公式居然是用無理數來表達的。 斐波拉契數列的出現13世紀初,歐洲最好的數學家是斐波拉契;他寫了一本叫做《算盤書》的著作,是當時歐洲最好的數學書。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數學題,其中最有趣的是下面這個題目: 「如果一對兔子每月能生1對小兔子,而每對小兔在它出生後的第3個月裏,又能開始生1對小兔子,假定在不發生死亡的情況下,由1對初生的兔子開始,1年後能繁殖成多少對兔子?」 斐波拉契把推算得到的頭幾個數擺成一串:1,1,2,3,5,8…… 這串數里隱含著一個規律:從第3個數起,後面的每個數都是它前面那兩個數的和。而根據這個規律,只要作一些簡單的加法,就能推算出以後各個月兔子的數目了。 於是,按照這個規律推算出來的數,構成了數學史上一個有名的數列。大家都叫它「斐波拉契數列」,又稱「兔子數列」。這個數列有許多奇特的的性質,例如,從第3個數起,每個數與它後面那個數的比值,都很接近於0.618,正好與大名鼎鼎的「黃金分割律」相吻合。人們還發現,連一些生物的生長規律,在某種假定下也可由這個數列來刻畫呢。 斐氏本人對這個數列並沒有再做進一步的探討。直到十九世紀初才有人詳加研究,1960年左右,許多數學家對斐波拉契數列和有關的現象非常感到興趣,不但成立了斐氏學會,還創辦了相關刊物,其後各種相關文章也像斐氏的兔子一樣迅速地增加。斐波拉契數列的來源及關系斐波拉契(Fibonacci)數列來源於兔子問題,它有一個遞推關系,f(1)=1 f(2)=1 f(n)=f(n-1)+f(n-2),其中n>=2 {f(n)}即為斐波拉契數列。斐波拉契數列的公式它的通項公式為:{[(1+√5)/2]^n - [(1-√5)/2]^n }/√5 (註:√5表示根號5) 斐波拉契數列的某些性質1),f(n)f(n)-f(n+1)f(n-1)=(-1)^n;2), f(1)+f(2)+f(3)+……+f(n)=f(n+2)-1 3),arctan[1/f(2n+1)]=arctan[1/f(2n+2)]+arctan[1/f(2n+3)]
❾ 斐波那契數列規律
後一個數是前兩個數的和。繁分數分母總是大於1,所以的值總是小於1
而分子總是取先前的分母,除了第一次分子分母均是1時,值等於1/2,後來的值均大於1/2
而每次計算繁分數時,繁分數分母中的分母總是不變,分子總是先前分子與分母之和
這就完全符合斐波那契數列的展開規律
那麼這個最簡單的無窮連分數的值是多少呢?
也就是斐波那契數列連續兩項之比的極限是多少呢?
設:x=1/(1+1/(1+1/(1+...)))
顯然有:x=1/(1+x)
即:x^2+x-1=0
x=(√5-1)/2=0.618...(捨去負值)
這就是黃金分割比例,也是斐波那契數列連續兩項之比的極限
❿ 斐波那契數列規律是什麼
斐波那契數列:0、1、1、2、3、5、8、13、21、34……這個數列從第3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
在數學上,斐波那契數列以如下被以遞推的方法定義:F(0)=0,F(1)=1,F(n)=F(n - 1)+F(n - 2)(n≥ 2,n∈ N*)
應用
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斐波那契數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比如松果、鳳梨、樹葉的排列、某些花朵的花瓣數(典型的有向日葵花瓣),蜂巢,蜻蜓翅膀,超越數e(可以推出更多),黃金矩形、黃金分割、等角螺線等。
斐波那契數還可以在植物的葉、枝、莖等排列中發現。例如,在樹木的枝幹上選一片葉子,記其為數0,然後依序點數葉子(假定沒有折損),直到到達與那些葉子正對的位置,則其間的葉子數多半是斐波那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