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朝韓關系
擴展閱讀
恆瑞醫葯公司股票好嗎 2024-09-22 17:28:04
海洋動力科技股票行情 2024-09-22 17:10:38

朝韓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5-19 21:25:25

『壹』 朝韓關系為什麼如此敵對

二戰後,美國佔領38線以南,而38線以北則屬於俄羅斯管理,俄美兩國經過二戰,把朝韓拉至自方陣營。而現在誰都想統一對方,再加上朝鮮半島本身就是國際上一些勢力角逐之地,所以現在關系才會如此緊張。

『貳』 朝韓關系為什麼緩和了

如果從去年就開始關注朝鮮半島局勢的話,你就會發現,今天朝韓緩和的結果是有前奏的,甚至可以說是按照朝鮮方面的節奏走的。去年時候朝鮮核試驗進入到最後的關鍵階段,與此同時,半島局勢也一觸即發。但最終也沒有升級為戰爭,而朝鮮也順利完成核試驗最後一步,完全掌握了核武器技術。在這個基礎之上,朝鮮方面對安全方面的顧慮減弱後,便積極釋放緩和的信號,而特朗普方面也跟體貼地用暫緩美韓聯合軍演與之呼應,甚至還提出舉行朝美首腦會議。有了這些事打好了緩和關系的氛圍後,這才有了之後朝鮮宣布永久停止核試驗,以及與韓國總統的板門店會晤。可以預見的是,只要不出其他變故,朝美關系的對抗性保持減弱趨勢下,朝韓之間的關系也會越來越改善。現在唯一的變數是在美國這邊,一個是特朗普的對朝政策是相對穩定的,還是說臨時起意?畢竟特朗普的出爾反爾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其次是特朗普卸任之後的美朝關系會不會出現波折,這個也很難說,因為鑒於中美陷入對抗,美國鷹派崛起,不排除鷹派對朝鮮敵視的那一部分勢力希望繼續保持朝韓對立狀態而繼續做小動作,並繼續藉助攪混水來向中國施壓。永遠記住一點的是,韓國在南北關系緩和中所佔的分量是相當輕微的,沒有美朝關系緩和就不會有朝韓關系緩和。

『叄』 韓國和朝鮮的關系 歷史淵源 詳細一點

統一問題立場不同。

朝鮮最早的朝代是箕子朝鮮,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封神演義》里就有這個人,商朝滅亡以後逃到朝鮮半島建立國家,後來周武王就封他做朝鮮侯。

燕國人衛滿帶了一些燕趙流民跑到朝鮮並做了官,後來又奪權建立了衛氏朝鮮(或衛滿朝鮮),直到漢武帝討伐他把他消滅,設置遼東四郡。這期間,仍然是中國國土。

漢朝以後,朝鮮半島南部的一些土著開始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得到了發展,建立國家。正好中國東北的夫余族的分支高句麗族建立了一個國家而且打到了朝鮮半島,又把首都遷到了平壤。成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另兩國是百濟和新羅。

唐朝的時候,高句麗作為唐的屬國(另兩個也是唐的屬國)卻卻不聽唐的話,攻打新羅;百濟也乘機佔領新羅的土地,新羅向唐朝求援,於是唐羅聯軍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這時候的新羅的統一朝鮮半島,也不過主要是朝鮮半島中南部原新羅、百濟以及高句麗侵佔的一部分領土而已。北邊仍然屬於中國。

朝鮮半島處於南北分裂狀態已有60多年,實現統一一直是朝鮮和韓國當局強調的目標。朝韓雙方又分別就統一問題強調了各自的原則性立場。

從表態來看,雙方在統一方案上存在分歧。韓國希望建立緊密程度較高的統一國家。而朝鮮方面對於半島統一的主要訴求是建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其特點是建立一個較為鬆散的聯邦制國家,讓南北雙方都享有獨立管轄權和自治權。朝方堅持認為這一方案指明了統一的「最正確的方向和途徑」。

(3)朝韓關系擴展閱讀:

朝鮮是經過北方全體人民和南方左派人士選舉成立的,韓國卻是在美國的扶持以及大部分舊時的軍警等反動力量建立起來的,而且建立後屠殺了大量的進步人士。包括「韓國之父」金九。

歷史上並沒有朝鮮和韓國對立的存在。如果按朝鮮南北在歷史上的人群主要來源來劃分的分,兩邊的關系應該是:北邊屬於中國,南邊屬於朝鮮。

從近期朝鮮派出朝鮮人民軍次帥黃炳誓率領的朝方高層代表團訪韓可以看出,朝鮮有對話的誠意,確實願意推動改善北南關系。但是,朝韓雙方對於統一問題的立場有較大差異,且韓國政府近期又表示不會改變對朝政策,如何進一步推動北南對話是一個較為嚴峻的課題。

『肆』 朝鮮和韓國有什麼關系

現在的朝鮮和韓國是二戰後成立的新國家,原本同屬於古朝鮮,民族都屬於朝鮮族(韓國後來為了區別於朝鮮和去漢化,改稱自己為大韓民族),語言、服飾自然也是相同的。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蘇軍隊分別對三八線兩側實行軍事佔領後,各自按照自己的模式對佔領區進行統治。朝鮮戰爭停戰後,半島長期處於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經濟隔絕的冷戰狀態。

二戰後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以及處於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先後成立。

目前雙方國界是根據朝鮮戰爭雙方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確定的。

(4)朝韓關系擴展閱讀: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1948年9月9日,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在朝鮮半島北半部建國時,採用了「朝鮮」這一國號,定國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為與大韓民國區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過去往往將自己的國家稱作「朝鮮」或「北朝鮮」,而將大韓民國稱為「南朝鮮」;而大韓民國通常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作「北韓」,將自己的國家稱作「南韓」或「韓國」。
中國大陸官方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中國大陸民間也常稱為「北朝鮮」,而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海外華人則習慣將之稱作「北韓」。日本官方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作「北朝鮮」,而美國官方在把「North Korea」翻譯成漢字的時候則稱呼其為「北韓」。

『伍』 朝鮮與韓國是什麼關系

現在朝鮮和韓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新國家。最初他們都屬於古朝鮮,所有的民族都屬於朝鮮民族(韓國後來改名為朝鮮民族,以區別於朝鮮和無核化)。自然,他們的語言和服裝也是一樣的。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軍隊分別對朝鮮三八線劃分兩岸實施軍事佔領,並各自按照自己的模式統治佔領區。朝鮮戰爭停戰後,朝鮮半島長期處於政治對抗、軍事對抗和經濟孤立的冷戰狀態。

二戰後,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先後建立了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朝鮮人民共和國」和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

目前,雙方的邊界是根據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中雙方簽署的《朝鮮停戰協定協定》確定的。

(5)朝韓關系擴展閱讀

1392年,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王朝,確立了自己的國王地位,並建立了朝鮮王朝。為了贏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提到了高麗的古名「朝鮮」和李福(三國)的官方地名「和寧」,並派使者要求朱元璋對國號進行統治。

朱元璋認為「朝鮮」是一個古老的名字,而「朝鮮和日本截然不同」的來源是優雅的,所以他以新的名字統治朝鮮。

1948年9月9日,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在朝鮮半島北半部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他採用了「朝鮮」的國名,並將其命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為了區分朝鮮和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朝鮮人民共和國過去稱自己的國家為「朝鮮」或「朝鮮」,而大韓民國為「韓國」。大韓民國通常稱民主朝鮮人民共和國為「朝鮮」,稱自己的國家為「韓國」。

中國大陸官員將民主朝鮮人民共和國簡稱為「朝鮮」。中國大陸人經常被稱為「朝鮮」,而香港、澳門、台灣和海外華人習慣稱之為「朝鮮」。日本官員稱民主朝鮮人民共和國為「朝鮮」,而美國官員在將「朝鮮」翻譯成漢字時稱之為「朝鮮」。

『陸』 朝鮮和韓國什麼關系,韓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朝鮮和韓國原本同屬於古朝鮮,是同一個民族,韓國後來為了區別於朝鮮和去漢化,改稱自己為大韓民族。

韓國出現於1948年。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蘇軍隊分別對三八線兩側實行軍事佔領後,各自按照自己的模式對佔領區進行統治。

在北方,先在蘇軍支持下於1945年11月成立了「北朝鮮五道行政局」。1946年2月成立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在北半部推行民主改革。1947年2月經普選產生臨時權力機構北朝鮮人民會議和北朝鮮人民委員會。

在南方,美軍登陸後宣布解散一切朝鮮人自治組織,成立「軍政廳」對南朝鮮實行直接軍事統治,並禁止當時在中國重慶的以金九為首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回國(「臨政」官員僅可以個人身份回國)。

由於南朝鮮人民對日本殖民統治垮台後仍要接受一個新的外國統治機構十分反感,紛紛反抗,美軍當局於1947年2月和6月分別成立由朝鮮人組成的民政長官室和臨時政府,但實際權力仍掌握在美軍手中。

由於三八線的出現把北方的工業和能源同南方的糧食分離開來,給南北兩方的經濟恢復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困難,美蘇佔領軍當局不得不就恢復南北交流進行協商。但此時美蘇關系正從戰時盟友向戰後對手轉變,已無法進行合作。

1947年9月美國單方面把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聯合國遂通過決議,在其監督下在朝鮮全境實行普選成立統一朝鮮政府。蘇聯堅決拒絕,並禁止聯合國監督人員進入三八線以北。美國和南朝鮮領袖李承晚堅持單獨選舉。

於是,1948年5月南朝鮮舉行普選,8月15日宣布成立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面對此局面,北方亦在8月進行普選。9月9日成立以金日成為內閣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樣,三八線兩側便各自出現了一個國家,都宣布自己的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

(6)朝韓關系擴展閱讀

韓國國名源於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三韓」(辰韓、馬韓、弁韓),在中國東漢、三國時代,三韓的政權即被中原稱為「韓國」,如《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記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

這是朝鮮半島政權被稱為「韓國」的最早記錄。此後朝鮮半島的許多政權雖然不以「韓」為國號,但仍以「韓」或「三韓」作為其別稱而沿襲下來。至1897年10月,朝鮮高宗建立大韓帝國,使「韓國」作為朝鮮半島國家的正式國名而登上歷史舞台。

1919年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48年8月15日起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名就被定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柒』 朝韓關系為什麼這么緊張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蘇軍隊分別對三八線兩側實行軍事佔領後,各自按照自己的模式對佔領區進行統治。朝鮮戰爭停戰後,半島長期處於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經濟隔絕的冷戰狀態。

二戰後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以及處於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先後成立。

(7)朝韓關系擴展閱讀

朝鮮戰爭停戰後,半島長期處於政治對立、軍事對峙、經濟隔絕的冷戰狀態。金大中、盧武鉉政府奉行對朝和解合作政策。

2000年6月和2007年10月,金大中、盧武鉉先後訪朝,同金正日舉行首腦會晤,分別發表《南北共同宣言》和《南北關系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其間朝韓舉行多次官方會談和一系列民間交流活動,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朝韓關系取得較大進展。

2008年2月李明博政府上台後,調整對朝政策,提出「無核、開放、3000」政策,即在朝鮮棄核和開放前提下,幫助朝10年內將人均國民收入提高至3000美元。

朝方強硬回應,全面否定韓新政府對朝政策,點名抨擊李明博,限制雙方官方往來,在西海岸發射多枚短程導彈。7月,一韓國遊客在金剛山旅遊區遭朝哨兵槍擊身亡,金剛山旅遊項目暫停。

7月底,韓國政府提出「相生共榮」政策,呼籲南北建立「和平、經濟、幸福共同體」,朝對此予以猛烈抨擊。11月,朝方關閉朝紅十字會駐板門店聯絡處,切斷南北紅十字會直通電話,中斷開城旅遊項目,嚴格管制南北陸路交通,驅逐開城工業園區部分韓方人員,嚴厲譴責韓參與聯大三委涉朝人權決議共同提案,朝韓關系進一步趨緊。

『捌』 朝韓關系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平時美軍司令部沒什麼大的動靜,一旦韓國同朝鮮開戰,那麼韓國的一切兵力都得聽從美軍司令部統一調遣,協同作戰。
記得國際間的「六方會談」也不知談了多少次了,到如今還是沒有多大進展,關鍵是價值觀、意識形態不同和利益分割不均阻礙了談判的進程,這是人們意料中的事情,已經向世人昭告見怪不怪了。
近幾年來,中國的軍事外交學者專家很有一群人鼓吹朝韓統一對中國有益論,聲揚南北統一後會叫美國撤走駐軍,從而實實在在讓朝韓民眾自我掌握主權,避免他人干預。當然,這只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設想而已,就像《國際歌》里唱的「英特納雄奈爾一定要實現」,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天亮呢?我不想給這些理想主義者潑灑冷水,原因是怕他們感冒,然後說筆者不實誠,沒有他想。
筆者經反復查詢資料,糾結考慮再三,推出一個與「很有一群人」相反的結論,那就是!其理由如是:一是朝韓的經濟不太匹配相差很大,就如東德西德統一後西德經濟大幅下滑,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由此可證朝韓統一後韓國會走西德的老路;二是統一後的朝方人民會有很大的失落感,彷彿寄人籬下,而韓方人民會埋怨對方人民和聯合政府,是朝方拖垮了國家經濟,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三是統一後的聯合政府,就會出現韓方兼並朝方的跡象,韓方人民有此意願,得到實惠後的朝方人民也會萌發同樣的想法,到頭來官方與民方肯定會繼續博弈,甚至兵刃相見;四是統一後的聯合政府肌體不是太健全,還同樣需要美國的保護,不然朝韓民眾睡覺難以安穩,因為韓民有戀美情結,要一下子根除難以湊效,因此,美軍基地的選址會北移到中國的鴨綠江與圖們江邊,使中國的國防受到嚴重威脅;五是中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短期內難以等同美國,那麼美國就會沖鋒不息戰斗不止,直到你不是妖怪我不是妖怪大家都不是妖怪的時候才可能罷手;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忙於國內的經濟建設和解決民生問題,在國際交往方面從沒表過硬態,要麼棄權,很少反對,連周邊小國都敢挑釁中國,美國之類的西方大國對中國也就視若無睹。以上諸多方面都構成美國不會放棄朝韓統一後駐軍的理由,而且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當然,既然朝韓統一對中國沒有好處,那麼中國就得未雨綢繆、先發制人,免得陷於被動。首先,借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傳統友誼影響朝鮮,阻礙或延緩朝韓統一,等中國的軍事力量能夠與美國匹敵後再促成南北統一;其次,與美國在經濟、政治、外交和解決國際問題爭端方面力求一致,以此緩解中國來自美國的咄咄逼人的壓力;第三,暫時擱置與美國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正面交鋒,一門心思加快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步伐,試圖韜光養晦、蓄勢待發,最終與美國平起平坐共論國際大事。如此這般,才有可能避其鋒芒,達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效應。

『玖』 朝韓關系究竟會怎麼樣

朝韓關系日趨嚴峻 李明博政府跟前任政府的對朝政府有著鮮明的區別 強調要強硬,不但取消了對朝每年的大量援助還加緊跟美國的軍事聯系 在朝看來 美韓的聯合軍演是一種嚴重的挑釁,韓國這幾年大手筆增加了 軍費,不斷購入新式裝備,這一系列在朝鮮看來都是挑釁。 總之,這個壓力來自與韓國現在對朝的政策不那麼親善了 朝鮮一來是警告,二來是想影響韓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