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史記的作者是誰
擴展閱讀
華為雲會議 2024-11-15 12:41:23
吳佑壽 2024-11-15 12:40:40
最好的免費股票軟體下載 2024-11-15 12:37:07

史記的作者是誰

發布時間: 2021-05-23 05:15:03

① 史記作者是誰

《史記》作者是司馬遷。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1)史記的作者是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司馬遷其人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② 史記作者是誰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

③ 《史記》的作者是誰

《史記》由西漢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璧」。

④ 《史記》作者是誰

《史記》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4)史記的作者是誰擴展閱讀: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從文學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傑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⑤ 史記的作者是誰,它是哪個朝代的人

《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司馬遷,籍貫陝西韓城人

⑥ 史記的作者是誰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⑦ 史記作者是誰為什麼要創作史記

《史記》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創作史記的原因:

一,為了歌頌漢王朝。司馬談在臨死時,曾對司馬遷說,作為一名史官,別忘了著書歌頌西漢的「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司馬遷自己也認為,對漢武帝的「盛德」和王侯將相大臣的功績,作為史官如果不能記載、宣揚,是「罪莫大焉」。司馬遷是西漢夏陽人(現陝西韓城縣)。生於公元前145年,死於公元前87年左右。從小受過良好教育,20歲時曾漫遊全國。後當官,雖只是一個小官郎中,但負責保衛、扈從皇帝,接近武帝機會比較多,並因此得到漢武帝賞識;以後接父親司馬談的班,充當太史令。太史令在當時是一個中下級官吏,負責天文歷法,掌管、整理國家的圖書資料。官雖不大,作為一般士人,能有這個位子,已經相當滿足了。正因此緣故,司馬遷對漢武帝可以說是忠心耿耿,一心想通過拚命工作「親媚於主上」。司馬遷遭宮刑後,擔任中書令,相當於今天的機要秘書,天天在皇帝身旁。可見與漢武帝的關系非同一般。司馬遷以「古賢臣」要求自己,愛崗敬業,一直是「尊寵任職」。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建元」是漢武帝的年號。「隆在建元」就是說漢武帝的功德達到了西漢諸帝的最高峰。

二,為了宣揚儒家思想。《史記》全書130卷,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達漢武帝之時,前後約三千年,共52萬多字。司馬遷於公元前104年開始寫《史記》,花了十多年時間才完成。司馬遷說,他之所以要寫三千年的通史,主要是為了探討歷代統治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

藝,是指儒家經典。拾遺補藝,是指彌補儒家經典的不足之處。儒家經典發展到漢武帝時,數量龐大,內容煩瑣,而且多半是一些抽象的原則,很難為一般人所吸收。司馬遷感到,如能繼承孔子著《春秋》的傳統,撰寫一部系統的通史,通過具體的歷史事實,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就能更好地宣揚儒家思想,而彌補已有經典的不足。這是「拾遺補藝」實質所在。在宣揚儒家思想上,《史記》確實成為前無古人,獨具特色的「一家之言」。

應該看到,由於當時漢王朝處於上升時期,儒家思想是為鞏固這一王朝服務的,所以《史記》雖說是歌頌漢王朝,宣揚儒家思想的,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偉大,相反,這正是高度評價它的一個前提。

⑧ 史記的作者是誰

是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從董仲舒學《春秋》,從孔安國學《尚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淵博,曾「學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⑨ 《史記》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

  1. 《史記》作者司馬遷,是西漢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2.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⑩ 《史記》作者是誰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