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卡拉OK是哪國人發明的
小日本最先發明的
『貳』 卡拉ok是哪國人發明的
日本人!!!!
『叄』 卡拉ok是哪國發明的
卡拉OK最早是起源於日本,是日本對世界的三大發明(方便麵烘乾法、動漫、空オケーストラ,即卡拉
卡拉ok包廂
OK)之一,由於日本的風俗,男人如果回家過早的話,會讓鄰居們看不起,認為天天工作連個應酬都沒,每天回家的太早成了旁人笑話的把柄,所以許多日本男人就在下班後聚集在酒吧或茶館,聊天到很晚才回家,後來慢的他們覺得應該找點什麼新的消磨時間的項目,就在酒吧裡面邊喝酒邊用上電視機話筒等簡單的可以用來唱歌的東西,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演變成如今的卡拉OK,後來傳入台灣,再由台灣傳入大陸,有了今天的卡拉OK的景象。[1]
摘自網路。
『肆』 「卡拉OK」興起於哪國
但是,「卡拉」怎麼就「OK」了呢?——這是一位自稱「中國通」的日本朋友面對這一譯名表現出的無所適從,他還以為這是一句時髦的「洋涇浜」贊語。 「卡拉OK」一詞其實就來自於日文「ヵラ-ォヶ」,它的原義就是「無樂隊的」。 的確, 「卡拉」+「OK 」這種奇妙的組合,令人有些費解。這個日文的縮略語音譯為「卡拉歐開」才對,英文就取自日文發音,一般將「ヵラ-ォヶ」直接音譯為「Karaoke」或「Karaokay」。 殊不知,經過中國譯者的語言轉換,竟然將「ヵラ-ォヶ」的後半部分大膽地「意譯」為「OK」。這不僅使中國人一接觸到這個詞就倍感「OK」,而且,兼顧了日文的原「音」與原「意」,似乎在地地道道的「日本造」中還融進了些許的歐美貨色。 翻譯者的「妙處」就出現在這生花之筆上。既然「卡拉OK」可以代替樂隊,也就是說,「無樂隊也可以唱」;而「卡拉歐開」中的「歐開」與英文中的「OK」諧音,於是,卡拉OK就這樣以「諧音」加「諧趣」而得名,並在大眾文化之中迅速傳播開來。這個詞趣在於卡拉OK中原來沒有「OK」,但經過中國翻譯的妙手,它音意兼顧地表達了原意。 談到這里,還要將目光拉回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當時的日本,比煙盒還小的盒式錄音帶大量地佔領了東洋市場,以其價廉和方便贏得了消費者。同時,磁帶錄音技術的普泛也推動了唱片公司的變革。根據那時的錄音制式,無論是45RPM(RPM為每分鍾轉數)用於錄制單曲還是 33RPM用於錄制專輯的唱片,都比磁帶的造價昂貴得多。自從美國安培公司創造了高質量的磁帶錄音機,這種可以被剪輯加工的錄音製品便開始與傳統的唱片一爭高下。 日本的唱片公司也開始應用這一新技術。在為旗下歌手灌制唱片之前,既為了提高樂隊的使用效率,又為了節省錄音室的佔用時間,它們便准備了各種曲目伴奏的錄音帶。這一錄音帶的發明目的,明白地說,就是為了代替樂隊提供給歌手伴奏,以便隨時安排時間練習。 這種錄音帶,就叫做「歌の入てぃなぃォ-ヶストラ」。 「歌の入てぃなぃ」就是日語的「無歌詞的」,「ォ-ヶストラ」則是英文「Orchestra」(樂隊)的發音。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前半部分縮略為片假名的「ヵラ」,其日文漢字為「空」,也就是「無」的意思;後半部分取「ォ-ヶ」,拼合成縮略語「ヵラ-ォヶ」,意指「無樂隊」或「空管弦樂隊」。 這樣,「卡拉OK」就在日本的一座無名的錄音棚中誕生了。其實,整個20世紀,日本人最引以為豪的發明就三樣——方便麵、卡拉OK、隨身聽! 自1958年全球第一包方便麵誕生後,1979年索尼公司才發明了隨身聽。據說,卡拉OK的「生日」就在這兩者之間,那是日本「消費社會」逐漸開始成熟的年代,它與商業社會的聯系更為緊密。 「卡拉OK」在日本誕生於首創這一演唱方式的1971年,從此以後,它隨著鶯歌燕舞而傳遍世界。 不過,這時的「卡拉OK」還代指圈內人士用的特殊錄音帶,還沒有實現從生產者「使用」到消費者「消費」的轉變。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西城秀樹們、山口百惠們的歌聲在日本的家喻戶曉,這種錄音帶迅速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日本的追星族們對歌星、影星的喜愛,較之其它各國家尤甚。他們更偏愛模仿偶像們的發型、服飾、化妝、動作和表情,乃至歌聲!1976年,山口百惠在她14歲時出版發行的經典曲目《一夏的經驗》、《秋櫻》、《曼沙羅尼》至今還是卡拉OK的名曲。 唱片公司自然不會坐失這一商機。它們開始以酒館、小吃鋪里那些嗓子不錯的食客為對象,很快便將這種專業用磁帶「商品化」了。首創這一演唱方式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77年。隨著卡拉OK錄音帶的大量推向市場,上至高級飯店、大型宴會,下至普通市民家庭,這種便利而又動聽的伴奏磁帶開始風行日本三島。 據說,卡拉OK還有個創始人,他就是今天享有「卡拉OK 大王」之稱的高城喜三郎。他為了推銷卡拉OK還曾設計了一連串的活動,如在夜總會播放自製的伴唱帶,並親自到場表演等等,但總是不能得志。況且,當時電子游戲機正大行其道,卡拉OK並不是娛樂界的唯一寵兒。後來隨著日本社會對游戲機的封殺,卡拉OK 又再度抬頭,不過伴唱帶市場已落入萬勝、先鋒和松下電器等大公司的手裡,松下的激光唱片也大受歡迎。面臨這場商戰,高城喜三郎經營的「日光堂」為了應付這群雄割據的局面,他與另一公司推出了激光卡拉OK 軟體「NCD 系列」,這是一種影像點播式的卡拉OK 伴唱系統。
『伍』 卡拉OK是哪國人發明的
卡拉OK最早是起源於日本,是日本人井上大佑的創意。
『陸』 卡拉ok最早在哪國流行起來
卡拉OK(Karaoke)最早是起源於日本.
其中「卡拉」是「空」(空無)之意,「OK」則是「管弦樂團」的簡稱,合起來意指唱歌時沒有真正的樂隊伴奏,只有影音伴奏。1971年,日本神戶市的音樂家井上大佑發明了第一部卡拉OK機器。在日本流行之後,卡拉OK也在1980年代傳到了東亞以及東南亞,接著傳到了世界的其他地方。
由於日本的風俗,男人如果回家過早的話,會讓鄰居們看不起,認為天天工作連個應酬都沒,每天回家的太早成了旁人笑話的把柄,所以許多日本男人就在下班後聚集在酒吧或茶館,聊天到很晚才回家,後來慢慢的他們覺得應該找點什麼新的消磨時間的項目,就在酒吧裡面邊喝酒邊用上電視機話筒等簡單的可以用來唱歌的東西,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演變成現在的卡拉OK。
以上這是網路里的資料,維基網路里也有相同的解釋。
『柒』 卡拉OK源自於哪國
日本。。。他們壓力太大了就用卡拉ok來發泄
『捌』 卡拉ok是哪國人發明的
卡拉OK最早是起源於日本,是日本對世界的三大發明(方便麵烘乾法、動漫、空オケーストラ,即卡拉OK)之一,由於日本的風俗,男人如果回家過早的話,會讓鄰居們看不起,認為天天工作連個應酬都沒,每天回家的太早成了旁人笑話的把柄,所以許多日本男人就在下班後聚集在酒吧或茶館,聊天到很晚才回家,後來慢的他們覺得應該找點什麼新的消磨時間的項目,就在酒吧裡面邊喝酒邊用上電視機話筒等簡單的可以用來唱歌的東西,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演變成如今的卡拉OK,後來傳入台灣,再由台灣傳入大陸,有了今天的卡拉OK的景象。[1]
卡拉OK日文原意是「無人伴奏樂隊」,20世紀60年代是井上大佑先生年輕時在日本兵庫縣西宮市擔任沙龍樂隊鼓手的年代,發明的伴唱聲軌和可攜式麥克風。不到三年,卡拉OK開始大行其道,大公司紛紛剽竊井上的創意,推出自己的機型。等有人建議他申請專利時,已經為時太遲。井上承認:「我從沒想過申請專利。」
這個概念早在1971年井上發明8-Juke(八聲道點唱機)前就已存在,而8-Juke是一個紅、白顏色的木箱,裝配了麥克風、放大器和八音軌的卡帶播放機,儀錶板則以英文標示,以便看起來「時髦」些。井上以這部原型卡拉OK作為無歌手樂隊的鼓音伴奏,在沙龍中接受想唱歌的顧客點歌時播放。後來他又想到,可以借機器來達到伴奏的功能。
卡拉OK發展
卡拉OK相關漫畫
在20世紀六十年代的舞會上,有傳統的樂隊為人們伴舞。在這一時期已出現了歌手用歌聲為人們伴舞的形式。這就是第一次伴奏音樂與歌聲分離成為兩個獨立部分。
20世紀六十年代末期
盒式錄音機問世以後,左(L)右(R)立體聲磁帶可錄制兩個音源,一路是伴奏音樂,一路是人聲歌唱,人們可以用這種磁帶學習流行歌曲的演唱。當人們學會唱這首歌以後,人們就會關掉人聲這路通道,而通過話筒親自演唱這首歌曲。這種娛樂活動首先在日本流行起來,日本人將此稱為KARAOKE娛樂游戲,KARA是日本語「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響樂的縮寫。所以說KARAOKE游戲是日本人發明的。
這種KARAOKE游戲在日本迅速流行起來,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風波。在一些酒吧、咖啡廳、歌舞廳,老闆就辭掉了原來的樂隊,而採用一套音響設備。這樣就受到大批電聲樂隊的不滿,他們向娛樂圈和KARAOKE生產廠家提出抗議。但是在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日本,這些都是無濟於事的。這些樂隊只好轉業到廣告業和電視劇製作業中去了。
20世紀七十年代初期
錄像機出現以後,用圖像畫面來解釋歌曲的意境,形成了聽覺視覺並舉的綜合藝術系統,並且有字幕的提示(利用歌詞鑲邊、變色的方法)。
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
激光影碟機問世以後,這種設備都是數字電路,所以它的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要比錄音機和錄像機有很大的提高。
影碟機和影碟的特點是頻率響應寬,雜訊低,失真度小,使音頻和視頻都達到了專業級的水準。
20世紀八十年代末期
中國才出現了歌舞廳。KARAOKE闖入中國的時間較晚,但是發展卻很迅速。1988年,北京出現了歌舞廳。當時,有些飯店、酒樓,餐廳,白天進行餐飲營業,晚上,邀請專業藝術團體樂隊,音響、歌手為客人演唱。1989年,北京出現了KARAOKE歌舞廳,1990年便發展為100家,1991年又發展為200家,1992年發展為400家。到1993年已發展為600家,直至1994年,歌廳、舞廳、KARAOKE廳、多功能廳,已達到800家。加上各單位,各系統對內開放的歌舞廳,北京共有千餘家。
KARAOKE包間起源於日本。在日本,有些中老年人,懷念自己青春時的美好時光,通過演唱舊時的歌曲,舒發懷舊的情感,但又不便於在眾人面前演唱,特為他們開辟了小型的KARAOKE包廂,使之如願。這種形式很快在日本流行起來,1991年,開始傳入中國。但在中國多為包間的形式。
1992年,有些歌舞廳加裝了攝像系統。用編輯機可把自己演唱的鏡頭投放在屏幕上。也可將它投影在屏幕的各種不同位置上。北京不少歌舞廳可把客人演唱的歌曲,製成錄音磁帶和錄像帶,提供給演唱者。
2008年
中國生產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攜帶型卡拉OK機——戀歌派,比日本號稱世界最小的兒童攜帶型卡拉OK機「Hi-Kara」 還要小。戀歌派是一款集聽歌、看電影、唱歌、練歌、學歌、拍照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隨身唱數碼產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K歌已經不再需要走進歌舞廳、KTV包房了,戀歌派就達到了隨時隨地K歌的效果。可能很多人對這種全新的K歌產品(方式)還不了解,所以普及的不是很完整,暫時還只限於廣東珠三角地區。
『玖』 卡拉OK是哪國人發明的
是日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