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孔疏為什麼認為王肅的說法似毛非毛
生死契闊,生死離合的意思,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此作品是無名氏在先秦時代創作的四言詩。作品講述了從軍後的生死離情之嘆。
基本信息
【出 自】《詩經·邶風·擊鼓》 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解 釋】 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聚合;闊,離散。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
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2. 王肅的介紹
王肅(464-501年),字恭懿,琅邪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北魏著名大臣。東晉丞相王導後代,南齊尚書左僕射王奐之子。少而聰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初仕蕭賾,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太和十七年,父兄並為蕭賾所殺,自建業投奔北魏,除輔國將軍、大將軍長史。出行平南將軍,討伐蕭鸞,積功為豫州刺史、揚州大中正。1孝文帝駕崩,以尚書令與咸陽王元禧等同為顧命宰輔,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封昌國縣開國侯、出為散騎常侍、持節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景明二年,卒於壽春,年三十八,追贈侍中、司空公,謚號宣簡。
3. 王肅的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王肅形象大致與正史相同。為魏國太尉,正元二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謀反,王肅為大將軍司馬師謀劃計策。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掌權,魏帝曹髦命司馬昭暫屯許昌,但司馬昭卻起兵還屯洛水南。曹髦大驚,王肅認為可以給其官爵來使其安心。曹髦於是命王肅持詔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4. 黑河市王肅事跡
王肅,原名王玉純,祖籍山東,1914年4月3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現新民市)二區金太牛村(現歸興隆堡鄉)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王肅有弟兄五人和一個妹妹。父母終日勞作,盡力省吃儉用,先後供幾個男孩子上了村裡的小學讀書。王肅7歲時進了學堂。
王肅(1914——1946)原名王玉純,遼寧省新民縣人。
1937年9月參加革命,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晉察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二團政治部、獨立大隊等單位的宣傳股長、科長、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職。
1945年11月初,隨中央幹部團赴東北,任黑河地區中心縣工作委員會書記、黑河地區人民自治軍司令員兼政委。
1946年6月12日,王肅同志在參加省委會議返黑途中,遭土匪襲擊,因敵眾我寡,邊打邊撤到璦琿後獾洞屯邊的草房內進行頑強抗敵。敵久攻不下,便將房子點燃,王肅同志在煙火中仍堅持戰斗,直到彈盡火燃,英勇犧牲,年僅32歲。
王肅同志在黑河工作不足8個月時間,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下,領導完成了黑河地方建黨、建政、建軍的艱巨任務,為黑河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黑河市至今留有「王肅公園」和王肅電影院以示紀念。
5. 王肅的人物生平
王肅是王朗的長子,出身於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 他十八歲時,跟從大儒宋忠學習《太玄》,還為《太玄》做註解。
黃初(220年—226年)年間,王肅任散騎黃門侍郎。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王肅世襲其蘭陵侯爵位。
太和三年(229年),升任散騎常侍。 太和四年(230年),大司馬曹真率軍伐蜀漢,王肅上疏勸阻,正逢秋雨連綿,棧道斷絕,加上太尉華歆也上疏諫止,曹真等於是撤軍。王肅又上疏說:「應該遵循舊禮,為已經去世的大臣發喪,並向宗廟進獻果品。」這些事都得以施行。王肅又上疏陳述為政之本,認為應該裁撤、合並多餘的官員,減少不急需的俸祿,停止不必要的費用,又建議恢復古代五日一朝的制度。
青龍二年(234年),山陽公劉協去世,王肅上疏認為應該給其「皇」的謚號,魏明帝沒有同意,追謚其為漢孝獻皇帝。王肅後來以散騎常侍身份兼任秘書監及崇文觀祭酒。
景初(237年—239年)年間,明帝大修宮室,使得百姓負擔沉重,無法專心從事農業生產,而服役沒有期限,刑罰過於隨意。王肅上書勸諫明帝,又認為可以擯棄在鳥獸上花費的那些糧草人力。
明帝還曾與王肅討論東漢白馬令李雲給漢桓帝的上疏,王肅認為李雲的言辭雖然有些偏激,但漢桓帝殺李雲也是不寬容的表現,並不正確。還談及司馬遷,明帝認為司馬遷受宮刑後心懷怨恨寫《史記》詆毀漢武帝,而王肅認為司馬遷是良史之才,是漢武帝自己看完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後深懷怨恨,而不是司馬遷。 正始元年(240年),王肅出任廣平太守。後因公事被征還,任議郎。不久,轉任侍中,又遷任太常。當時大將軍曹爽專權,重用何晏、鄧颺等。王肅曾與太尉蔣濟、大司農桓范談論到時政,王肅嚴肅的說:「這些人(指何晏等)與弘恭、石顯是同類,還值得稱道嗎?」曹爽聽說後,就告戒何晏人等說:「你們都應該謹慎些!公卿們已經把你們比作前代的惡人了。」王肅後來因為祭祀宗廟時有誤被罷免,後任光祿勛。
嘉平四年(252年),當時有兩條一尺長的魚,躍上武庫的屋頂,很多人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王肅說:「魚應該生活在水中,現在卻在屋頂上,這是有甲麟的動物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難道是戍邊將領要有失敗的事故嗎?」不久,果然有東關之戰的失敗。後徙任河南尹。 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廢曹芳,以王肅持節兼任太常,護送法駕在元城迎接高貴鄉公曹髦。同年,有一股白氣穿過天空,司馬師向王肅詢問發生這一現象的緣故,王肅回答說:「這是蚩尤的旗,東南方將會有叛亂。您如果親身安撫百姓,那天下就會安定歸服,那叛亂就會先滅亡。」
正元二年(255年)春,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叛亂,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將士的家屬都在內地,所以只要迅速派兵阻擋他們前進,就能使其軍隊土崩瓦解。司馬師採用了王肅的計策,最終擊敗了毌丘儉和文欽,平定了叛亂。 王肅後來遷任中領軍,加領散騎常侍,增加食邑三百戶,加上從前的共二千二百戶。
甘露元年(256年),王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他的門生有數百人為其送葬。朝廷追贈衛將軍,謚景侯。由其子王惲世襲蘭陵侯爵位,王惲去世後,無子,封國因世襲斷絕被撤銷。
景元四年(263年),又封王肅子王恂為蘭陵侯。
咸熙元年(264年),開建五等爵制,因為王肅在前朝功勛卓著,於是改封王恂為丞縣子。
6. 孔子家語 王肅 「孔子曰:『吾死後……』。」一段翻譯
翻譯:
我死之後,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問:為什麼呢?」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鮑魚的地方,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境里了。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此文出自春秋時期·孔子門人所撰《漢書·藝文志》中《孔子家語》
(6)王肅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
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於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託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的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麼晚來見自己。於是嘆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樑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
孔子流下了眼淚,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採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7. 翻譯《孔子家語》王肅
商人喜歡和說自己好話的人相處,身在高位的人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相處。
8.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的譯文
王肅,字恭懿,琅邪臨沂人。肅少而聰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仕蕭賾,歷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肅自謂《禮》《易》為長,亦未能通其大義也。父奐及兄弟並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奔。
高祖幸鄴,聞肅至,虛襟待之,引見問故。肅辭義敏切,辯而有禮,高祖甚哀惻之。遂語及為國之道,肅陳說治亂,音韻雅暢,深會帝旨。高祖嗟納之,促席移景,不覺坐之疲淹也。因言蕭氏危滅之兆,可乘之機,勸高祖大舉。於是圖南之規轉銳。器重禮遇日有加焉,親貴舊臣莫能間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輟膳三旦,百僚詣闕,引在中書省。高祖在崇虛樓,遣舍人問曰:「朕知卿等至,不獲相見,卿何為而來?」肅對曰:「伏承陛下輟膳已經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寧。臣聞堯水湯旱,自然之數,須聖人以濟世,不由聖以致災。是以國儲九年,以御九年之變。臣又聞至於八月不雨,然後君不舉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內微為少澤。蒸民未闕一餐,陛下輟膳三日,臣庶惶惶,無復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堯水湯旱,賴聖人以濟民,朕雖居群黎之上,道謝前王,今日之旱,無以救恤,應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遺詔以肅為尚書令,與咸陽王禧等同為宰輔,征肅會駕魯陽。肅至,遂與禧等參同謀謨。自魯陽至於京洛,行途喪紀,委肅參量,憂勤經綜,有過舊戚。禧兄弟並敬而昵之,上下稱為和輯。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羈遠,一旦在己之上,以為憾焉。每謂人曰:「朝廷以王肅加我上尚可。從叔廣陵,宗室尊宿,歷任內外,雲何一朝令肅居其右也?」肅聞其言,恆降而避之。尋為澄所奏劾,稱肅謀叛,言尋申釋。
肅頻在邊,悉心撫接,遠近歸懷,附者若市,以誠綏納,鹹得其心。清身好施,簡絕聲色,終始廉約,家無余財。然性微輕佻,頗以功名自許,護疵稱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為言。
景明二年薨於壽春,年三十八。
王肅,字恭懿,琅邪臨沂人。王肅年少時聰明善辯,閱讀經籍史書,有著遠大的志向。事奉蕭賾,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等。王肅自稱《禮記》《易經》是他的專長,但也沒能通解它們的大義。他的父親王奐及兄弟都被蕭賾殺害,王肅從建業來投奔魏國。
高祖到了鄴城,聽說王肅到來,虛心接待他,召見他詢問歸順的原因。王肅言辭敏銳,語義確當,善辯而有禮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於是又說到治國的策略,王肅陳說安定的辦法,談吐文雅說理透徹,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贊嘆且採納了他的意見。促膝談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勞和時間的長久。於是又趁機說到蕭氏有滅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機會,勸高祖大舉南征。高祖謀取南方的心思於是變得更加急切。對王肅的器重與優待每日都在增長,親王貴戚與舊臣都不能離間這種關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帶到中書省。高祖在崇虛樓,派舍人問道:「我聽說你們到來,但不能見你們,你們為什麼而來?」王肅回答說:「臣見陛下停食已經三天了,群臣焦急擔憂,不敢自安。臣聽說堯時遇到過水災,湯時遇到過旱災,這是自然的規律,一定要等待聖人來救濟世人,卻不是因聖人的言行招致災害。因此國家儲備了九年的用糧,用來防備九年的災變。臣又聽說如果到了八月老天還不下雨,這之後君主才不進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經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內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無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說:「過去堯遇水災,湯遇旱災,依賴聖人才拯救了百姓,朕雖位居萬民之上,治國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災,無法補救撫恤,等待立秋以後,反思自責。」當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臨終下詔任命王肅為尚書令,與咸陽王元禧等一起任輔政大臣,徵召王肅至魯陽去處理事務。王肅到魯陽後,就與元禧等一起參與謀劃。由魯陽至洛陽,沿途喪葬等事,交付王肅酌情處理,他憂心勞苦,籌劃料理,超過了皇室的親戚故舊。元禧兄弟都敬重而親近他,上下堪稱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認為王肅是由偏遠之地提拔上來的,一時之間在自己之上,認為是憾事。常對別人說:「朝廷把王肅安置在我上面還可以,而堂叔廣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歷任內外要職,為何突然令王肅位居他的上面?」王肅聽到他的話後,常常降低身份迴避他。不久王肅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彈劾,說王肅謀叛,但誣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肅在邊塞盡心竭力安撫外邦,遠近民眾歸順,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樣。王肅誠懇地安置接納,很受歸附者的信任。王肅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愛好聲色,始終廉潔簡朴,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但王肅的性情稍顯輕佻,頗以功名自負,護著自己的缺點而自誇,很少推舉別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這些缺點。
景明二年王肅在壽春去世,時年三十八歲。
9. 王肅是誰
王肅(195---256),字子雍,東海郡郯 (音tán,今山東郯城西南) 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曾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借鑒《禮記》、《左傳》、《國語》等名著,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宣揚道德價值,並以身為司馬昭岳父之尊,將其精神理念納入官學,其所注經學在魏晉時期被稱作「王學」。主要官銜為中領軍,加散騎常侍。由於他的卓著功勛和特殊地位,死後被追贈為衛將軍,謚稱景侯。
王肅[1](464---501)字恭懿,琅邪臨沂人,司馬衍丞相王導之後也。父奐,蕭賾尚書左僕射。肅少而聰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仕蕭賾,歷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肅自謂《禮》、《易》為長,亦未能通其大義也。父奐及兄弟並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奔。是歲,太和十七年也。
10. 王肅英雄跡事內容是什麼
王肅,原名王玉純,祖籍山東,1914年4月3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現新民市)二區金太牛村(現歸興隆堡鄉)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王肅有弟兄五人和一個妹妹。父母終日勞作,盡力省吃儉用,先後供幾個男孩子上了村裡的小學讀書。王肅7歲時進了學堂。
王肅(1914——1946)原名王玉純,遼寧省新民縣人。
1937年9月參加革命,11月加入中國,先後任晉察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二團政治部、獨立大隊等單位的宣傳股長、科長、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職。
1945年11月初,隨中央幹部團赴東北,任黑河地區中心縣工作委員會書記、黑河地區人民自治軍司令員兼政委。
1946年6月12日,王肅同志在參加省委會議返黑途中,遭土匪襲擊,因敵眾我寡,邊打邊撤到璦琿後獾洞屯邊的草房內進行頑強抗敵。敵久攻不下,便將房子點燃,王肅同志在煙火中仍堅持戰斗,直到彈盡火燃,英勇犧牲,年僅32歲。
王肅同志在黑河工作不足8個月時間,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下,領導完成了黑河地方建黨、建政、建軍的艱巨任務,為黑河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黑河市至今留有「王肅公園」和王肅電影院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