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宋初「李成寒林圖」有著怎樣的隱喻
李成(919~967),字咸熙,號營丘。唐宗室後裔,祖籍長安,五代戰亂隱居到山東營丘,多才藝,善歌詩,尤善山水,創寒林畫體,其山水畫成為北宋初影響最大的畫派之一,甚至被推崇為「本朝第一」。所畫平遠寒林,前所未有,氣韻瀟灑,煙林清曠,筆勢脫穎,墨法精絕。把自然樹石形象加以人格化,強調其感情色彩,樹枝形如鷹爪,石形如鬼面,皴紋似卷雲,突出大自然的險惡和生物頑強的生命力。據南宋鄧椿《畫繼》記載,李成畫寒林多在岩穴中,裁札俱露,寓意君子之在野,其餘雜樹灌木盡在於平地,寓意小人在位。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李成《窠石平遠圖》,確確實實具有鄧椿所記載的特點,是否寓意小人得勢,君子在野?
中國五代以前的山水畫,大多表現畫家的隱逸思想,像李成山水明確表達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判斷,還絕無僅有,這大概是李成山水最大的價值所在了。
B.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是什麼意思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春天的山影淺淡如同美人的微笑,夏天的山是鮮美的翠綠,秋天的山是明凈的如同美人的面妝,冬天的山慘淡無色就好象睡著了沒精神。
C. 李成的《讀碑窠石圖》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現藏日本大阪美術館的李成《讀碑窠石圖》,描繪一古墳前,寒風蕭瑟,枯樹林懷抱,細枝樹葉脫盡,枝形如鷹爪,作頑強掙扎狀。高大的墓碑矗立,馱碑之龜趺(即學名辟邪)作馴服狀。一騎驢長者舉目研讀碑文,書童持杖侍立似亦同觀墓碑(按人物為同代王曉所畫)整個畫面籠罩在荒寒冷漠的氣氛中。
這幅畫表現的是世道變遷和作者對人生的感嘆。人們透過高大的墓碑及林立的古樹,自然聯想到墓主人生前一定非常顯赫,如今家境敗落,既無人來培土,也無人祭掃。只有路人在墓碑前發懷古之幽思。司馬光的《古墳》詩可為此畫做注腳:
茫茫野甸平極目,
歷歷古墳如廈屋。
碑板無文荊棘深,
石獸沉淪松柏禿。
問人雖不識姓名,
昔皆高官仍厚祿。
子孫流落何所之,
凶吉當年非不卜。
我來正值寒食天,
祭燔不設無人哭。
此詩此畫,可以給觀者諸多聯想。通過山水畫表現社會變遷,人世間的興衰榮辱,李成以前的山水畫似乎還沒有人表現過,它擴大了山水畫的表現景界,其內涵較之某些人物畫更豐富。李成的山水畫,從構圖看有兩種規格,一種是平遠寒林,如《窠石平遠圖》、《小寒林》、《寒林平野》、《讀碑窠石》等。一種是全景式的大山大川,如《晴嵐蕭寺》。不管是哪一種構圖形式,畫面意境都是荒寒冷漠的。
李成的山水畫,在五代與荊浩、關仝齊名,在北宋初與范寬、關仝齊名。郭若虛論述三家山水說:「畫山水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煙林平遠之妙,始自營丘,畫松葉謂之攢針,筆不染色,自有榮茂之色。」
D. 山水畫中的「窠石」是什麼意思
有圖文的石頭。古代迷信,以其為祥瑞。
E. 宋代杭州名畫有哪些並介紹代表作及藝術特點
1、《清明上河圖》 畫家為北宋張擇端。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漢族,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從內容看,此畫屬於風俗畫,也具有風俗畫的特點。
2、《雪景寒林圖》 畫家為北宋 范寬 。 范寬 ,又名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今陝西耀具)人,生卒年不詳。
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
3、《窠石平遠圖》 畫家為北宋 郭熙。郭熙,字淳夫,河南溫縣人。曾為宋御畫院藝學。師法李成,善畫山水,寒林。生卒年不祥,活動於北宋熙寧,元豐年間。
窠石用卷雲皴法,以表現北方山水的渾厚和盤礴,是郭熙的創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凈而如妝」,「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畫中沒有蕭瑟和悲涼,從構圖的氣勢,用筆的利爽,給人以肅穆、莊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鮮,不激不怒,且清且淺,與歷歷的窠石相聯系,給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覺。
4、《墨竹圖》 北宋 文同
文同 (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F. 瓷瓶上雪景《溪山訪友》誰畫的
郭熙(1023-約1085)〔北宋〕字淳夫,河南溫縣(今屬河南)人。熙寧(1068-1077)間為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1068-1085年)。工畫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雲」或「鬼臉」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力勁健,水墨明潔。布置筆法獨樹一幟,早年巧贍致工,晚年落筆益壯,常於高堂素壁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巒秀起、雲煙變幻之景。神宗趙頊曾把秘閣所藏名畫令其詳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覽歷朝名畫,「兼收並覽」終於自成一家,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與李成並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郭還精畫理,提倡畫家要博取前人創作經驗並仔細觀察大自然,他觀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構圖上,創「高遠、深遠、平遠」之「三遠」構圖法。
《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圖》《古木遙山圖》《煙雨圖》《晴巒圖》《幽谷圖》《平遠圖》等30件。傳世作品有元豐元年(1078)作《窠石平遠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幽谷圖》軸藏上海博物館;《溪山訪友圖》軸藏雲南省博物館;《早春圖》軸、《樹色平遠圖》卷、《關山春色圖》軸均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著有畫論《林泉高致》,為其子郭思纂集,為中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地闡述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