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張鍈
擴展閱讀
上市公司質押股票下跌 2024-11-17 09:29:43
怎麼算公司股票市場價值 2024-11-17 09:24:52

張鍈

發布時間: 2021-05-26 06:01:01

❶ 張英張鍈是同一個人嗎

張英張鍈是同一個人嗎?

❷ 張鍈就張之洞一個兒子嗎

不是。
張之洞是其第四子。
1837年,張之洞出生於興義府(今安龍縣)官舍,是張鍈的第四個兒子。

❸ 求大師給男寶寶起名字

不懂那些,僅舉幾個自己能夠想到且覺得好聽一點的 張鈺良 張鈺哲 張鈺涵 張鈺升 張鈺陽 張鈺綸

❹ 清朝康熙大學士張英是張之洞父親嗎

不是,康熙大學士張英的兒子是張廷玉,和他父親一樣後來也是大學士,而且,張英是康熙年間,張之洞是清朝末年,跨度太大,明顯不是。張之洞的父親也叫張鍈,是晚清的知府。不是一個人

❺ 張鍈的為官清廉獨愛蓮

又譬如,張鍈特別喜歡荷花。他在招堤遍植荷花,就與其從政生涯,政治抱負有關。晚清的官場,污濁一片,要像荷花一樣雖身陷污泥、卻能保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氣韻,他只好把種植荷花當作一種精神來寄託。
張之洞呢,也同他的父親一樣,特別喜愛荷花。每到荷花綻放時節,他都要沿著招堤來觀荷賞荷。有時隨同父親張鍈一起來,有時隨同老師張國華一起來。通過了解荷花的生長習性,觀察荷花的不凡姿態,品咂前人吟荷的名句,學習入世做人的道理。
正是通過年年到招堤觀荷賞荷,張之洞提升了自己的才情,尋找到人生的真諦。據史料記載,在污水橫流的晚清官場,他是十分清廉的。
張鍈自道光六年(1826),以大挑入黔補任知縣以來,歷任清平、安化、貴築、威寧、古州諸州縣官,以廉潔、善聽訟、嚴治盜等知名,升古州同知時,道光帝曾引見,特賜獨對。
晚清的官場,污濁一片,要像荷花一樣雖身陷污泥、卻能保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氣韻,他只好把種植荷花當作一種精神來寄託。張鍈常用青蓮自比,時刻警醒自己「濯污泥而不染」。從老家南皮到黔地任職,每每風餐露宿,帶的只有幾箱書、幾盆荷花,隨從只有家眷和貼身衛官。
道光十年(1830)輾轉一周到威寧上任後,首先在縣衙門外(今農業局處)的堰塘栽上荷花。
據傳,一日,張鍈陪同同僚游鳳山寺,見一群輕薄少年調戲一年輕女子,張鍈就上前呵斥到:「爾讀聖賢書,……何以掛名威寧人?」罵得這群輕薄少年「面如死灰,僵立道左」。對一些品行不端的官吏,張鍈痛批道「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勢孤則攀附以求援,力敵則排擠以互噬。翻雲覆雨,倏忽萬端。應昭然於世嚴懲,以儆效尤。」《貴州通志》評鑒,張鍈為人「剛介鯁直,不阿上司,在清代的貴州,是堪比胡林翼的「一代名知府。」
俗言對官吏的評價是「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張鍈到威寧任職的第二年,准備回老家過年,除了帶點威寧的蕎酥、火肘外,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帶回老家犒勞鄉親。於是,他與東門一孫姓商人說:我屋裡的箱子隨你挑,換1000兩銀子。」,這位孫姓商人選最大最重的一箱相換。結果是張鍈事先設計好用磚頭裝滿的箱子,事後這位孫姓商人上了當還不敢說。
這一故事又原封原樣的傳給其兒子張之洞。據史料記載,在污水橫流的晚清官場,張之洞十分清廉。由於喜歡古董字畫、接濟遠近親友、支持「新政」,他經常囊中羞澀,不得不把家中的東西拿出去典當,在《張之洞經世謀略》一書中,曾講到這么一個故事:他任湖廣總督時,武昌的大當鋪有個規定,即凡是總督衙門的皮箱,不管裡面裝什麼東西,都可以當200兩銀子,只需按箱子的數量付錢,開春後再由總督府拿銀兩贖回箱子。有一年,張之洞缺錢過年,就找來9個箱子,在每個箱子中裝滿磚頭,讓僕人抬到當鋪當了1800兩銀子,總算度過了年關。一個堂堂總督竟然「混」到這種地步,由此也可見其清廉了。

❻ 張鍈的介紹

張鍈(1791年—1856年),字右甫,一字春潭,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嘉慶十八年(1813)舉人。

❼ 他憑什麼稱為晚清第一功臣

張之洞出身普通仕宦家庭。曾祖和祖父都做過知縣一類的地方官,他的父親早年中過科舉,後來當過興義府知府,也是有文化有根基的人家。按說這樣官二代是不怎麼需要讀書的,走走路子就行了,但是張之洞是官少爺的另類。
張之洞是他爸張鍈第四個兒子,這不上不下的,也沒得多少寵愛。他14歲入學,16歲中舉。這可不是靠走關系,而是底子打得好,13歲以前,四書五經什麼的,全過關了,至於人家不太學的史學,經濟學,還有更高難度的《孫子兵法》《六韜》他也是極喜歡的。小小張之洞已經有了學富五車的基礎,官家子弟,哪一個不是聲色犬馬的過著悠哉游哉的生活呢?他就是個另類啊。
1863年他進入翰林院,從此步入仕途開啟了一段另類人生。
1879年,左都御史崇厚無知,與俄國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除了所謂收回的伊犁之外,西境,南境全被沙俄給佔領了。滿朝文武也都是干著急,張之洞認為要修武備,緩立約,並且要給經辦者治罪。中俄交涉事件中,張之洞政治聲望提高,得到了慈禧太後的賞識,在張之洞等人的努力下,1880年,清廷派曾紀澤赴俄,重訂伊犁條約。
1881年-1884年,張之洞任山西巡撫,山西當時吏治腐敗,尤其是鴉片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張之洞在給朋友的書信里寫道山西官場的現狀不容樂觀,就連晉陽城都像鬼城一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已經達到讓人看不下去的境況了。有借鑒於此,他不在乎得罪上下官吏,一上任便開始考核,罷黜貪縱害怕的縣官等,舉人才,練軍隊,查倉庫,辦學堂,做了一系列實事。而這些,都不是當時主流官吏們愛做的事情,他們認為這不過是雕蟲小技罷了。至於英國傳教士刊行的《救時要務》等小冊子,並舉辦儀器、車床、縫紉機、單車的展覽和操作表演。張之洞很受影響,准備籌建洋務局,但很遺憾,像他這樣想法的人並不多。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重視的黑旗軍驍勇善戰,屢創法軍。但由於廣西布政使徐延旭、雲南布政使唐烱所率軍隊在抗法戰爭中配合不力,打了敗仗,唐烱軍逃走,使黑旗軍寡不敵眾而遭到失敗。要不是70歲的老將馮子材率軍,奮力殊死抵抗,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整個戰局。還不知道怎麼說呢。可惜雖然法國茹費理內閣都因此戰倒台。但是腐朽的清廷卻決意乘勝求和,命令前線各軍停戰撤兵。前線將士聞訊,「皆扼腕憤痛」。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撤兵,竟遭李鴻章傳旨斥責。張之洞的心裡該有多痛?
從1886年起,張之洞所做的事情很多,創辦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修建蘆漢鐵路,開創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訓練江南自強軍等等,其中漢陽鐵廠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的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鋼鐵工業,而且在亞洲也是首創的最大的鋼鐵廠。
張之洞做的事情太多,他成立的自強學堂,武備學堂,農務學堂,湖北工藝學堂,三江師范學堂等等,真正是造福於民。
對於一身書生氣的張之洞來說,愛國不僅在於實業,更在於有氣節。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戰。對此,張之洞認為要購兵船、借洋款、結強援,真正把日本打趴下,可惜他多次致電李鴻章,都沒有下文。
1895年初,日軍進犯山東半島,張之洞急電山東巡撫要在重要交通幹道上埋火葯,作地雷,阻止日本軍隊進犯,還表示要撥槍枝彈葯支持。保台灣,他都急電當地最高領導,緊急上奏清帝,出謀出策,可惜最終都無法挽回敗勢。
當然張之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籌餉籌軍械,但他的軍隊沒有發揮什麼實際作用。當然,他本質上還是個封建官吏,對維新派的施壓不支持,對義和團的鎮壓,都是站在他封建主子的立場上的。
八國聯軍侵華以後,張之洞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具體化,在不變更君主專制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
1901年10月(光緒二十七年),張之洞被賞加太子少保銜。次年十月,他上《籌定學堂規模次第興辦折》,提出興辦各類學堂,制定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國范圍推行的學制。後來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以興學校。清廷詔准,自翌年始,所有鄉試、會試及各省歲考一律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學堂出身,結束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財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後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直接孕育了武昌起義的革命火種。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1909年(宣統元年)病卒,謚文襄。死前,發出最後一聲哀嘆「國運盡矣」,這個晚清重臣,做了無數實業的另類讀書人終於走完了一生。

❽ 張鍈的典範德澤蔭佑後裔


清道光十七年(1837),張鍈之子張之洞出生於貴陽六洞橋孔明洞側(今貴陽市博愛路一帶),故取名「之洞」,乳名官保。襁褓中的之洞生性愛哭,只有母親朱碧筠的琴聲才能使他安靜下來,並露出笑容。父親張鍈說,這是胎中常聽琴瑟之鳴的緣故。朱碧筠系廣西桂林人,出身名門(其父朱紹恩進士出身,官至四川邛州知州),聰穎賢淑,喜棋詩畫,特別擅長彈奏古琴。
之洞在母親的琴聲中長到四歲,不幸母親病逝。之洞收獲母親遺物就是那架母親心愛的琴。從此,之洞只要一想母親,就會撫琴凝思。母親的遺琴一直伴隨張之洞一生。朱碧筠死後,張鍈沒有續娶正室,之洞由側室魏氏撫養,魏氏未生育,視之洞為己出,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愛照顧。魏氏喜愛四季常開的月季花,常常將親手盆栽的月季擺滿之洞的房間。受養母的這種喜好熏陶,之洞也酷愛月季。
張之洞母親去世那年的正月十八日,張鍈吩咐僕人在客廳擺下香案,備好酒席。時近中午,僕人領著一個年約四十歲,衣著青布長袍、風度儒雅的人來到客廳。這個人就是張鍈為張之洞請來的家塾教師何養源,是當地有名的教書先生。他從三字經教起,每天教20個字,之洞念過三、四遍即能背誦,不到一個月,基本上三字經就背完了,何先生稱他為神童。
一天,張鍈公餘來到書房,讓之洞把《三字經》背誦一遍,見背得輕松如流;又從書中選出一些字寫在紙上,讓張之洞認讀,之洞一一確認不誤。張鍈這才捻著胡須不勝欣喜地勉勵道:「好,好!跟著何先生好好學習!長大成才,為家爭光,為國效力。」轉臉又對何先生說:「我雖略通文字,之洞這孩子的聰穎,強我十倍。先生博學卓識,執教有年,還望先生對之洞嚴加訓誨,培養成人。」何先生喜悅地說:「是啊,是啊,之洞確是難得的好學生。我正想同您商量一下,以後該如何教他呢!說罷,便和張鍈商定教之洞讀《論語》,學描紅。之洞聽到父親和老師的誇獎,臉上露出矜持的笑容。他對父親的囑咐,雖不全明白其中含義,但父親殷望他讀書的話,卻已印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平添了一股思學若渴的力量。何先生寫了一篇方寸大小的趙體字,讓之洞套在宣紙下練字。時間不久,又改描寫為臨摹。之洞興趣盎然,勤摹苦練。同時,他對讀書苦求甚解,讀《論語》時,對章節字句,必弄明白才算完事。何先生對其聰明好學、務求甚解的精神極為贊揚。張鍈也為其子長進之快欣喜不已,越來越偏愛這個兒子了。讀完《論語》,又開始讀《孟子》。之洞讀書的速度,越來越快。白天,他在家塾聽先生講課;夜晚,便秉燭夜讀。睏倦難耐時便伏案而睡,醒來又接而復讀。
養母魏芷香對他極其慈愛,陪坐在身旁,看著他在燭影搖曳里那清瘦的臉龐和專注的神態,聽著他那如歌似曲一樣抑揚動聽的朗誦,心中便湧起一種愛憐和殷望的感情。炎炎夏日,她給之洞搖扇納涼,驅趕蚊蟲;漫漫長夜,她給之洞披衣送暖,端上夜餐。她用全部身心撫慰著之洞,也把一生寄託在他的身上。經過五年孜孜不倦的苦讀,之洞九歲就讀完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十九卷「四書」和《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作。不久,他又讀完了《周禮》、《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四部書。到此,科舉制度規定的教科書,他已全面讀完,結束了家塾生活後進入府學繼續攻讀。府學緊挨府衙,是張鍈為官吏的子弟讀書而修建的。府學庭院寬敞,軒明窗亮,院內古木參天,翠竹叢生,假山峻石疊趣,溪水清漪纏綿,環境十分幽靜。被延請到府學執教的,都是名冠府地的飽學之士。在府學,張之洞開始學習寫詩和作文。11歲所作《半山亭記》,為貴州全省學童之冠,名噪一時。其雲:「萬山輻湊,一水環,雉霅羅,鱗原星布者,興郡也。城東北隅,雲峰聳碧,煙柳迷青,秋水澄空,紅橋倒影者,招堤也。綠堤數量,蒹葭蒼蒼,有閣巍然峙於岩畔者,魁閣也。穿綠陰,梯白石,禪房乍轉,畫檻徹通,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作亭者誰?吾家大人也。翠蘿紅蓼,羅列於軒前,竹榭茅檐,欹斜於磯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全文刻於招堤半山亭。12歲時完成了詩文集《天香閣十二齡草》。張鍈看張之洞小小的年紀即掌握了許多人終生難以學好的課程,心中自然高興,便思量讓之洞早些參加科舉考試,而想到自己六次會試皆不中,最後又大挑才走上仁途,又不由得遲懍然生畏。於是,他重禮請來了一位作八股文的名士,專門為張之洞授業。這個人就是貴州獨山府署理知府韓超。韓超是道光甲午年的進士,直隸昌黎人,秉性沉勇慷慨,人稱血性奇男子,與張鍈交誼很深,聽說張鍈請他教導神童張之洞,很樂意培養這位奇才,便一口答應。韓超只教了之洞兩個月,就見之洞學業日見精進,心裡十分欣慰。一天,張鍈從書房取來一方古硯,對之洞說:「這方竹節硯,是你祖父在京城任四庫全書館謄錄時,紀文達公紀曉嵐贈送的。這是宋代的舊物,上面有竹節一樣的紋理,極其罕見,故而叫做竹節硯。這銘文,是紀文達公親手刻下的,異常珍貴且不說,銘文講了做人的道理,你長大了就會懂的。這可算是咱家的傳家寶,你祖父傳給了我,我再傳給你,你將來再傳給後代子孫吧!」之洞細看那數行硯銘,寫的是:
介如石,直如竹。史氏筆,撓不曲。筍不兩歧,竽無曲枝。孤直如斯,亦莫抑之。其斷簡歟?乃堅多節。略似此君,風規自別。——紀曉嵐識
道光29年(1849)秋天,13歲的張之洞在老家人張喜的陪護下,啟程從貴州回原籍南皮縣參加縣試。途經武昌時,他來到黃鶴樓觀覽,心中異常激動,題下了一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縣試這天,之洞早早來到考場前等待入場,全縣來應試的幾十名童生也都陸續來臨,這其中最小的,就是張之洞了。不僅年齡小,個兒也長得小。在連考的五場中,不論是八股文、試帖詩,還是經論、律賦、策問等,場場駕輕就熟,揮筆而就。不久,縣試發榜,在所取的十五名生員當中,張之洞名列榜首,中了秀才,為以後步入政壇打下了基礎。咸豐二年(1852),張之洞參加了順天府鄉試,又名列榜首,中了第一名舉人。喜訊飛來,張鍈高興萬分,就連時任貴州黎平知府的好友胡林翼、之洞老師韓超,得知之洞中舉後,喜上眉梢,笑聲連連。張之洞27歲入京會試及殿試,躋身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隨即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後來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晚年擢升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大臣。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他位高權重,聲名顯赫,與曾國蕃、左宗棠、李鴻章一起同為晚清四大名臣。在專家們的眼裡,他是近代中國的實業巨頭,清末洋務派領袖,政治活動家、學者,近代中國教育家。著有《張文襄公全集》行世,其《勸學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名噪一時。
國內外的許多偉人和名人,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孫中山先生說過:「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毛澤東這樣評價他:「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美國著名學者威廉·艾爾斯說:「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❾ 張鍈的受命於危難之際

張鍈,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1),字右甫,一字春潭,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少時勤奮攻讀,知識廣博。明末前,先輩是世居山西洪洞縣人氏,由於明末兵荒馬亂及旱災、蝗災,遷徙至河北南皮縣東門印子頭,稱為東門張氏。始祖張端任繁昌縣荻港巡檢。張端的兒子張淮於明正德年間考中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張鍈以上三代為官,卻以清廉在當時小有名氣,但其曾祖、祖父、父親都僅官止於知縣,因此始終處在官僚體系的中下層,在傳統社會里,還算不上豪門顯宦。嘉慶十八年(1813)張鍈中舉,之後六次參加會試不中,後以大挑(清乾隆後定製,三科以上會試不第的舉人,國家挑取優等的用做知縣等職,意在給舉人開拓出路,六年舉行一次)錄任。清代任命簡派官吏,照例是不許在原籍任職的。道光六年(1826),張鍈以「大挑」選中來黔,錄派補授為貴州安化知縣。道光七年至道光九年,任清平、德江知縣。在張鍈來黔任職的這幾年中,貴州省西北部的威寧州區域,多股匪徒各自佔山為王,經常下山掠奪糧食和財物,民不聊生。威寧州從道光三年至道光九年六年間,就調任了五任知州(司為善,四川巫山人,道光三年任;嚴昌鈺,浙江歸安人,道光五年任;譚驤,湖南邵陽人,道光六年任;李鴻卓,江西南城人,道光七年初任;劉寶箴,山西洪桐人,道光七年底任。),這六年中,匪患不斷,這些知州不是屁股沒坐熱就請辭,或是談「匪」色變,雖然配合總兵多次搜山剿匪,但只攻下部分匪寨,抓到的只是匪卒,結果土匪騷擾始終未斷絕。州縣官吏也換掉幾任,但是,始終力不從心。就在這危難時刻,道光十年初,張鍈因工作能力強,處置事情果斷而從德江調威寧州任知州。張鍈到任後,深入實地了解匪情,及時把詳情報告雲貴總督,雲貴總督既而上報朝廷,經與兵部商議,重用蘇勒芳阿(鑲紅旗滿洲人,道光八年八月任威寧總兵一職,道光十三年升荊州將軍)為剿匪總指揮。蘇勒芳阿不負眾望,不顧氣候惡劣,匪徒設伏,深入山區村莊觀察地形、了解村情民意。通過周密踏勘,他了解到威寧州轄區山高路險,河溝交錯,水流湍急,又鄰近川滇邊界,民族雜居,匪情復雜。蘇勒芳阿一方面加緊操練兵士,另一方面密切配合知州張鍈探討剿匪方略,還經常與老兵卒商議辦法,傾聽他們的見解。三個月後,一股匪幫在女兒姑等地搶掠,蘇勒芳阿聞訊後立即率兵出擊。這次他聽取士兵們的建議,當即謀劃,沒有直接去肇事地點去捉拿匪徒,而是繞過山澗,徑直沖向匪徒老巢。進山後,山路險陡,他們就棄馬步行攀山,蘇勒芳阿適逢青壯年,翻山越嶺,沿橋涉水,比得上當地的年輕士兵。當他們逼近山寨時,發現守寨匪卒疏於防禦,蘇勒芳阿率兵殺入寨門,匪徒小頭目兇猛頑抗,當場被殺死,少數匪卒逃出山寨,余者均被擒拿,一把大火焚燒山寨,蘇勒芳阿有意放匪徒逃走去報信。果然,出來擾民的匪首,遠遠看見山中蒸騰的煙火產生疑惑,又見逃出來的匪卒喘息而哭訴,立刻大怒,倉促率眾匪反攻,這恰恰巧中了蘇勒芳阿的埋伏,捉拿到匪首立即斬處,眾匪卒嚇得跪地連連叩首,個個乞求饒命,蘇勒芳阿當場訓斥,釋放他們歸家務農,不準再走歪道。此舉驚動整個山區地域,各土匪寨不敢輕易下山擾民,而在山裡種黍。一聽說蘇勒芳阿率兵巡山,眾匪頭目都紛紛躲避,他們知道:只要被擒住格殺勿論。對那些在山上改邪務農的匪卒,蘇勒芳阿均不追究。清道光十一年,威寧總兵蘇勒芳阿因故回北京卸任,雲貴總督阮元欲將此重要職務委周景魁接任,即將推薦文本上疏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准允周景魁任威寧總兵職位,硃批御旨授予兵印,加封周景魁為正六品官爵,享受朝廷藍翎侍衛的待遇。並在其家鄉集賢街建立石牌坊,賜名「冠英」以示表彰。周景魁就任威寧縂兵以後,黔西北數十年中,社會平定,民眾生活安寧,當地人頌揚其有「古將風度」,家鄉族人則尊稱其為「武俠爺」。
道光十三年(1833),張鍈由政績突出從威寧州調任貴築知縣,十六年(1836)任榕江通判,十七年(1837)任安順知府,十八年(1838)任黎平知府,十九年(1839)任遵義知府,二十一年(1841)任興義知府。咸豐四年(1854)升貴東道,六年(1856)病逝於任上。在貴州為官長達30年。

❿ 先後一共娶了三任妻子,三任妻子卻都英年早逝的人是誰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中興大臣之一,他不光推動了工業發展,同時他在教育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後人對他評價很高。

做了鰥夫的張之洞,雖然對唐氏頗為不舍,但是人死不能復生,他也無奈。

雖然接連喪偶,但張之洞在事業上卻如日中天。他在任上時,不僅建立書院,整頓學風,還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進行舉薦或獎勵,因此他賢名在外。

清廷得知後,對張之洞大為贊賞,於是又調任他為四川學政。

當時,他的好朋友、金石學家王懿榮正好也在四川小居,張之洞便上門拜訪。在那裡,他遇到了王懿榮的妹妹王氏。

說起來,張之洞和王氏早就相識。

王氏出身書香世家,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在詩詞上也頗有造詣。

早些時候,王氏便對才華橫溢的張之洞極為仰慕,因此王懿榮乾脆做主,將她許配給喪偶多時的張之洞。

按說,有王氏這樣的美女紅袖添香,張之洞的婚後生活著實過得安逸。可是不幸的是,王氏也僅和他過了3年,便因難產去世了。

接連死了3位夫人,張之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有一次,張之洞的朋友無意間提起有個叫袁半仙的人算命很靈。

張之洞聽說後,便記在心裡,某日穿著素衣去拜訪袁半仙。

誰知袁半仙看了他一眼,便立刻跪拜不起。

張之洞扶他起來後,問起來,袁半仙才說他是「狗骨鑲龍頭,不拜相也封侯」。

不過,袁半仙說張之洞雖然命里福祿壽都不缺,但是因為骨貴,一般的女子壓不住,所以他命里無妻。

張之洞一愣,還不待他開口,袁半仙又問了一句,先生這喪妻之痛是否前後有3次?

張之洞聽聞不由得佩服不已,於是連連問化解之法。

袁半仙說,也不難,不給其夫人的身份,就能保她相伴一生了。

這之後,張之洞又先後納過秦氏和李氏兩房妾,但是他自此再也不提娶妻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