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徽最出名的茶葉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茶安徽佔4個,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其他名茶還有屯綠、頂谷大方、天柱玄月、岳西翠蘭、桐城小花、_溪蘭香等。
中國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主要是指產於中國杭州西湖風景[1]區龍井一帶的一種炒青綠茶,以「色、香、味、形」而聞名,是中國最著名的綠茶之一,流傳著「不是畫而勝於賞畫,不是詩而勝於吟詩」的美譽。2012年12月,由龍井秋茶製作而成西湖龍井紅茶正式推出市場,每年可製作10多萬斤。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採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後,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原吳縣)太湖的洞庭東、西山,屬於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洞庭山有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位於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的太湖之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采,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清朝王應奎所著《柳南隨筆》中對「碧螺春」茶名的來歷有這樣的典故。洞庭山碧螺峰的石壁上原有幾棵野茶樹,當地老百姓進山採茶有幾十年。康熙年間茶葉豐收,當地少女入山採茶葉,茶筐滿了,便將茶葉放在胸口的衣襟內,茶得到體溫,突發襲人香氣,採茶女驚呼「嚇煞人香」,稱茶為「嚇煞人」。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太湖洞庭山,吳縣巡撫宋犖購買朱家所產「嚇煞人」茶獻上,康熙以為「嚇煞人」不雅,御賜名「碧螺春」,此後地方官年年采辦碧螺春進貢。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捲曲成螺,白毫密被,銀綠隱翠。號稱「三鮮」即香鮮濃、味道醇、色鮮艷,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別具一番風韻。
清李純客《水調歌頭》詞曰:「時有惠風徐至,贏得嫩香盈抱,綠唾上衣妍。」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指定用茶,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級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綠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茶,由於其色、香、味、形俱佳,品質風味獨特,1955年被中國茶葉公司評為全國「十大名茶」,1982年又獲中國商業部「名茶」稱號,1983年獲中國外經貿部「榮譽證書」,1986年被中國外交部定為「禮品茶」。
黃山毛峰產於中國安徽秀麗的黃山之中,成茶外形細嫩扁曲,多毫有鋒,色澤油潤光滑,沖泡杯中霧氣繞頂,滋味醇甜,鮮香持久。
黃山毛峰是1875年由徽州商人謝正安在歙縣富溪村研製成功。謝正安原本家境富裕,後因戰亂躲進富溪村的充山源,為重振家業,自己帶領家人照料茶園,採摘鮮葉,精心製作了一批形狀如雀舌的茶葉,並運往上海銷售。他以茶形命名,「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就名作黃山毛峰。
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產於江西省九江市境內的廬山,古稱「聞林茶」,宋朝時奉為「貢茶」,因廬山的茶樹主要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汗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常年雲霧繚繞,一年中有霧的日子可達195天之多。從明代起始稱「廬山雲霧茶」,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產於安徽省六安地區的齊山等地,其中以六安及下屬金寨縣和霍山縣兩縣所產的最佳。這種著名的綠茶片茶品種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最先源於金寨縣的齊山村,現在也以齊山村蝙蝠洞區域所產的品質最佳,故又名「齊山瓜片」。
六安產茶歷史久遠,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到「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有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
盡管六安茶葉種植時間久遠,但是六安瓜片的產生是近百年的事情。民間的流傳虛實難辨,但是有三點可以確定:一,六安瓜片問世於1905年左右;二,瓜片產地為金寨縣齊頭山附近;三,採制技術是在大茶的基礎上,汲取蘭花茶、毛尖製作技術,逐漸創制的。
六安瓜片外形似瓜子,色澤翠綠,香氣清高,味鮮甘美,耐沖泡。片茶指全由葉片製成的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亦有「齊山雲霧瓜片」之稱。
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是出產於中國湖南洞庭湖中君山島的一種名茶,只採集剛抽出尚未張開的茶樹嫩芽製作,由於嫩芽細卷如針,故名君山銀針。是一種黃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為產地范圍很小,細芽分量很輕,因此產量很少,所以非常名貴。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
沏泡後黃湯黃茶,芽尖很輕,經沏泡張開後,在杯中根根直立不倒,如同「刀山劍硭」,並上下運動。芽片很嫩,喝完茶後殘茶可以吃。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產於河南省信陽市的西南山區,比如說車雲山、連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白龍潭、黑龍潭、何家寨等。信陽毛尖茶屬於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茶是傳統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特產。因其條索細秀、圓直有峰尖、白滿披而得名「毛尖」,又因產地在信陽故名「信陽毛尖」。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色綠」的風格著稱。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59年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1986年與1990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5年榮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1990年榮獲國家質量獎金質獎,1999年在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信陽毛尖品質優異,炒制工藝獨特。全國茶學專業大、中專統編教材《制茶學》等及眾多的茶學專著如《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茶業卷》、《中國茶經》、《中國茶學辭典》、《中國名優茶選集》、《茶業大全》、《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辭典》等均收錄入冊。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說,岩茶因而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為兩個產區:名岩產區和丹岩產區。
岩茶中以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著名,其它品種還有瓜子金、金鑰匙、半天腰等品種。
武夷岩茶自南北朝時期己開始有名氣,至唐朝時孫樵更美稱武夷岩茶為「晚甘侯」,亦是現時得知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
由於武夷岩茶的名氣,元朝在武夷山設有御茶園,負責監制進貢的武夷岩茶。御茶園在明朝晚年荒廢,現時遺址上建有御茶園茶樓。香、白麝香等。
鐵觀音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一種,原產於福建安溪縣。鐵觀音屬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1]且被認為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於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亦有一種說法稱「鐵觀音」名稱乃乾隆皇帝所賜。在台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製成的烏龍茶,所以台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
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又稱祁門功夫紅茶,是一種具有酒香和果味的紅茶,出產於中國中部的安徽祁門縣,簡稱祁紅。祁門紅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中唯一的紅茶,與印度的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的烏伐紅茶一同被譽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祁門紅茶首次出現是在清朝光緒年間。在這之前,在安徽省只製作綠茶,有「安綠」之稱。光緒元年(1875年),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開設茶莊,學會了製作紅茶的秘訣,即在製作初期加入一道特殊的發酵工序,使茶葉的葉底和茶湯呈現紅色,因此得名「紅茶」。結果製作出來的紅茶大受歡迎,超出了他的預期,並很快就在英國流行起來,成為混合茶英式早餐茶最主要的成分,也成為伯爵茶的基茶,並認為是高貴身份的象徵。1915年在巴拿馬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祁門紅茶獲得了金質獎章。
祁門紅茶有水果的香味,有松木的味道(像正山小種)和花香,但又不像大吉嶺紅茶的香味那麼絢麗,因此也被稱為「祁門香」。祁門紅茶的咖啡因含量比阿薩姆紅茶低。由於氣候與土壤的原因,製作〖祁門紅茶〗的最佳茶草是取自祁門南鄉〖溶口〗至西鄉〖歷口〗一帶。
通常祁門紅茶適合於不加奶和糖的清飲,但是加奶飲用也不減茶香。祁門紅茶被認為是最適合用作下午茶和睡前茶的茶種之一。
1980年代以後,祁門紅茶多次獲得中國國家級獎章,並成為中國政府招待外國賓客和中國茶葉出口的重要茶種,主要出口國為英國。但1990年代以來,祁門紅茶受到廣泛批評。批評者認為,由於原料和加工等方面以及惡性競爭的原因,祁門紅茶的品質有所下降,出於經濟原因,當地很多茶商甚至只用茶季末期的的茶草製作紅茶,同時由於品牌保護和監管不力,一些仿冒產品充斥市場。在這種壓力下,當地政府採取了改良品質、扶持龍頭企業、加強原產地認證和商標注冊等措施促進紅茶生產。
❷ 有誰能告訴我十大名茶的的傳說啊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四)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五)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六)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七)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裡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凶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葯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採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里,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採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十)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台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制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贊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採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❸ 關於一種茶的一切資料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盪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後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後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後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四)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五)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銀針名茶,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六)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發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七)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毛義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採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後來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裡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凶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葯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採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里,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採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十)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台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制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贊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採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❹ 歷史!!
中國名茶的歷史
中國是茶的祖國。中華民族是發現、栽培茶樹,加工、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悠久的產茶歷史,遼闊的茶區,優越的自然條件,精湛的採制技術,形成了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千姿百態的中國名茶。中國所以能形成四千餘年的茶文化歷史,是因為茶具有自然的、誘人的、獨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對人體特有的功效。
中國茶始於神農,興於唐宋。據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
(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鬥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於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於萬曆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茶經》,彭昌運的君山茶詩。
據查證,清朝以後,傳統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到現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雲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
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展,反而有的停產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百業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制的名茶如雨後春筍,這些品質優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展。
中國十大名茶
茶的品種分紅茶、綠茶、清茶、黃茶、白茶、黑茶六類。
中國十大名茶是:
一、西湖龍井茶。
「茶中之美數龍井」。因它產於杭州市西湖區的龍井村而得名。
西湖美景、龍井名茶,早已名揚天下。游覽西湖,品飲龍井茶,是旅遊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質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
龍井茶優異的品質是精細的採制工藝所形成的。採摘1芽1葉和1芽2葉初展的芽葉為原料,經過攤放、炒青鍋、回潮、分篩、輝鍋、篩分整理(去黃片和茶末)、收灰貯存數道工序而製成。龍井茶炒制手法復雜,依據不同鮮葉原料不同炒制階段分別採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壓、磨」等十大手法。凡觀看過炒制龍井茶全過程的,都會認為龍井茶確實是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品。
品飲龍井茶,宜用玻璃杯沖泡,3克茶葉加200毫升80℃左右的熱水,沖泡3—5分鍾後,就可聞香、觀色、品味了。
西湖龍井茶,過去按產地分為「獅、龍、雲、虎、梅」五個品類。「獅」字型大小為龍井獅峰一帶所產,「龍」字型大小為龍井、翁家山一帶所產,「雲」字型大小為雲棲、五雲山一帶所產,「虎」字型大小為虎跑一帶所產,「梅」字型大小為梅家塢一帶所產。其中公認獅峰所產者香味品質最佳。
二、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它產於江蘇太湖之濱的洞庭山上。
「碧螺春」產於我國著名風景旅遊勝地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洞庭山。唐代陸羽《茶經》中有關茶產地中提到「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洞庭山所產的茶葉,因香氣高而持久,俗稱「嚇煞人香」,後來清代康熙皇帝品嘗此茶後,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產,改定名為「碧螺春」。清乾隆年間王應奎《柳南續筆》中記有此事:「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呼嚇煞人香。嚇煞人者,吳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已卯歲(1699年),車駕幸太湖,宋公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采辦」。
太湖之濱的洞庭東山和西山,是風景旅遊勝地,西山島相傳是吳王夫差和西施避暑勝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還有海登法師練功處石公山等十大景點。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果木茶樹間作成園,生長茂盛。
碧螺春採制工藝精細,採摘1芽1葉的初展芽葉為原料,採回後經揀剔去雜,再經殺青、揉捻、搓團、炒干而製成,炒制要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茸毛不落,捲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
品嘗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葉,先用少許熱水浸潤茶葉,待芽葉稍展開後,續加熱水沖泡2—3分鍾,即可聞香、觀色、品評。碧綠纖細的芽葉沉浮於杯中,香氣撲鼻而來,品飲過後,鮮爽怡人。
三、武夷岩茶。「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它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與鐵觀音茶同被視為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四、鐵觀音。產於閩南的安溪縣。
鐵觀音(又名紅心鐵觀音.紅樣鐵觀音)
原產於安溪縣西坪堯陽。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鄉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
鐵觀音植株灌木型,中葉類,遲芽種。樹姿開張,枝條斜生,稀疏不齊;葉形橢圓,葉色濃綠,葉厚質脆,葉緣波狀,略向後翻,鋸齒疏鈍,嫩芽紫紅。開花多,結實率高。萌芽期在春分前後,停止生長期在霜降前後,一年生長期7個月。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有「好喝不好栽」之說。制烏龍茶品質特優,滋味醇厚甘鮮,香氣清芳高雅,水色清澈金黃,葉底肥厚軟亮,常以天然的蘭花香和特殊的「觀音韻」而區別於其它烏龍茶。制紅.綠茶則品質中等。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安溪福美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台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縣和廣東等省。
五、屯溪綠茶。
簡稱「屯綠」,是安徽屯溪一帶所產炒青綠茶的總稱。
屯綠
「屯綠」是安徽屯溪綠茶的簡稱。多有茶人將其視為我國極品名茶之一。主要產地有安徽的休寧、歙縣、施德、績溪、寧國等地。因歷史上在屯溪加工輸出,故名「屯綠」。該茶條索緊密,勻正壯實,色澤綠潤,沖泡後湯色綠明,香氣清高,滋味濃厚醇和,是我國綠茶中的名品。「屯綠」屬炒青類,屯綠毛茶又稱「長炒青」。其做法起源於松羅匹茶的製法,品種有珍眉、貢熙、特針、雨茶、秀眉、綠片等6個花色18個不同級別,此外還可窖制茉莉、珠蘭、玉蘭、玳玳、桂花、玫瑰等花茶。「屯綠」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即在國際市場上首露頭角,1913年已遠銷歐美各國。曾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好茶」、「綠色金子」。1920年屯溪有100多家茶商經營綠茶,有「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裝茶」之說。屯綠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暢銷5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六、祁門紅茶。
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祁門縣的山區。
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台、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茶葉的自然品質以祁門的歷口、閃里、平里一帶最優。
祁門一帶歷史上很早就盛產綠茶,從事茶業者人數眾多,唐咸通三年(862年),司馬途《祁門縣新修閶江溪記》稱:祁門一帶「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黃而香」。祁門在清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據傳,光緒元年(1875年),有個黟縣人叫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福建紅茶(閩紅)暢銷利厚,想就地試產紅茶,於是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效閩紅製法,獲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門縣的歷口、閃里設立分茶莊,始制祁紅成功。與此同時,當時祁門人胡元龍在祁門南鄉貴溪進行「綠改紅」,設立「日順茶廠」試生產紅茶也獲成功。從此「祁紅」不斷擴大生產,形成了我國的重要紅茶產區。
祁紅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雲霧多,很適宜於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於工夫紅茶的製造。
祁紅採制工藝精細,採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紅色,香氣透發,然後進行文火烘焙至干。紅毛茶製成後,還須進行精製,精製工序復雜花工夫,經毛篩、抖篩、分篩、緊門、撩篩、切斷、風選、揀剔、補火、清風、拼和、裝箱而製成。
高檔祁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後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
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之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祁紅被列為茶中「英豪」,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爭相競購,他們認為「在中國的茶香里,發現了春天的芬芳」。
祁紅茶宜於清飲,但也適於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在英國受到了皇家貴族的寵愛,贊美祁紅是「群芳最」。
七、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信陽境內的大別山區,又稱「豫毛峰」。
產於河南信陽大別山。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八、君山銀針。
產於湖南嶽陽君山,全由肥嫩芽頭製成。
君山銀針--身居白銀盤
君山銀針,產於號稱八百里的洞庭湖中一個秀麗的小島—君山上。它的採茶季節性強,採摘十分細致。早在清代,君山茶就有〔尖茶〕和〔兜茶〕之分。採回的芽葉,要經過揀尖,把芽頭和幼葉分開。芽頭如箭,白毛茸然,稱為尖茶。此種焙製成的茶,作為貢品,則謂之貢尖。揀尖後(即將茶芽揀出),剩下的幼嫩葉片,叫做兜茶,製成干茶,稱這貢兜,色黑毛少,不作貢品。它也由芽頭製成。外形緊實挺直,金毫密被,色澤金黃光亮,香氣高而清純,湯色橙潢黃明亮,滋味爽甜純厚。
九、普洱茶。
因產地是雲南普洱而得名。
普洱茶--獨具風格
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普洱,是雲南省思茅地區的一個縣名,原不出產茶葉,但為雲南南部的重要貿易集鎮和茶葉市場。
普洱茶的原料,主要產於雲南瀾滄江流域,尤以西雙版納一帶最多。古時所謂的〔六大茶山〕,都分布於西雙版納地區。現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緊壓茶兩大類。其原料,主要滇青茶。作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採摘時期不同,分為春尖茶,二水茶和谷花茶。清明至穀雨所採的茶葉,稱為春尖。芒種至大暑所採的茶葉,稱為二水,又分細黑茶,二介茶和粗茶,為壓制緊茶的原料。白露至霜降所採的茶葉,稱為谷花,白毫特多,亦很細嫩,為制餅茶的原料。普洱散茶,以比較細嫩的滇青做主要拼配原料,經過普洱茶特有的後熟作用而成。普洱緊壓茶,以細嫩的滇青為主要配料,還要選用不同等級的粗茶,作為裹茶或稱包心茶。目前普洱緊壓茶的花色有沱茶,餅茶,方茶,緊茶,圓茶等。
十、滇紅茶。
雲南盛產紅茶,並多優品,人稱「滇紅茶」。
滇紅
★ 滇紅茶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
滇紅工夫茶產於雲南,以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和香高味濃的品質獨樹一幟,而稱著於世。
雲南是世界茶葉的原產地。但雲南紅茶生產僅有50年的歷史。1938年底才開始在順寧〈今鳳慶〉和佛海〈今勤海〉兩地試制紅茶,由於其品質特佳,首批茶葉通過香港轉銷倫敦即深受客戶歡迎,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價格售出而一舉成名。據說英國女王將其置於玻璃器皿之中,作為觀賞之物。
雲南地處我國西南,地理位置在北回歸線附近不超過3°的緯度范圍內,被科學家稱為「生物優生地帶」。全省重點產茶縣的海拔高度均在1000~2000米之間,有雨熱同季和干涼同季的氣候特點,全年平均氣溫保持在15°~18℃之間,晝夜溫差平均超過10·C以上。從3月初到11月底,一年可采9個月的茶葉。雲南六山五水構成山嶺縱橫,河谷淵深,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茶區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溪澗穿織,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多紅黃壤土,腐殖質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的自然條件。
滇紅茶外形條索緊結,肥碩雄壯,干茶色澤烏潤,金毫特顯,內質湯色艷亮,香氣鮮郁高長,滋味濃厚鮮爽,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嫩亮,在國內獨具一格,因採制時期不同,其品質具有季節性變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條索肥碩,身骨重實,凈度好,葉底嫩勻。夏茶正值雨季,葉生長快,節間長,雖芽毫顯露,但凈度較低,葉底稍顯硬、雜。秋茶正處干涼季節,茶樹生長代謝作用轉弱,成茶身骨輕,凈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紅以滇西茶區的雲縣、鳳慶、昌寧為好,尤其是雲縣部分地區所產的滇紅茶,香氣高長,且帶有花香,滋味醇厚,剌激性稍弱,但回味鮮爽。
❺ 有誰知道 台灣金鎖匙俱樂部省 的網址呀!
到網上去查一下不就知道了。
❻ 四大烏龍茶是什麼
四大烏龍茶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烏龍和台灣烏龍四大類
閩南烏龍茶主產於福建南部安溪、永春、南安、同安等地的烏龍茶。茶鮮葉經曬青、晾青、做青、殺青、揉捻、毛火、包揉、再干製成。
閩北烏龍屬於福建烏龍茶,福建烏龍茶按做青(發酵)程度分閩北烏龍茶和閩南烏龍茶兩大類。
廣東烏龍茶產於粵東地區的潮安、饒平,豐順、蕉嶺、平遠、揭東、揭西、普寧、澄海、梅州市大埔,東莞市。
台灣烏龍茶系清朝初年由福建武夷山傳入,主要有文山包種、凍頂烏龍和紅烏龍等。
(6)台灣金鎖匙擴展閱讀:
烏龍茶主要成份
烏龍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葯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
喝烏龍茶有四大好處
預防心臟病。中國研究人員發現,每周至少喝約0.3升烏龍茶的人,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超標的風險較低。另有研究稱,每天喝1~2杯烏龍茶的男性,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比較低。
減肥。一項針對超重和肥胖者的調查發現,每天喝300毫升烏龍茶,6周後,超過一半的參與者減重1公斤以上。
降低癌症風險。台灣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烏龍茶,患頭頸癌風險降低4%。針對中國女性的另一項研究稱,烏龍茶有助降低卵巢癌的風險。
預防糖尿病。每天喝兩杯以上烏龍茶的職場男性患糖尿病風險比喝一杯或沒喝烏龍茶的男性要低。
❼ 我想了解下大紅袍的知識
編輯本段【相關揭秘】
大紅袍之所以特別引人關注,不僅因為神話有趣,更因為始終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於它的稀貴。歷史上的大紅袍,本來就少,而如今公認的大紅袍,僅是九龍窠岩壁上的那幾棵。滿打大紅袍滿算,最好的年份,茶葉產量也不過幾百克。自古物以稀為貴。這么少的東西,自然也就身價百倍。民國時一斤就值64塊銀元,折當時大米4000斤。前幾年,有九龍窠大紅袍茶拿到市場拍賣,20克竟拍出15.68萬元的天價,創造了茶葉單價的最高紀錄!這么稀貴的茶葉,尋常百姓哪得一見,更不用說品賞了。事實上,大紅袍自從它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貢茶」的身份而蒙著一層光環。可是,大紅袍究竟是否做過「貢茶」?歷史上武夷茶曾經被列為貢茶,是現在有據可查的是位於九曲溪畔的御茶園之茶,從未有過位於九龍窠的貢茶。確認大紅袍的時間,最早不過1927年。1927年時是孫中山,之後是蔣介石;49年以後,便是毛主席了。孫中山蔣介石是否受過大紅袍不得而知。解放後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給毛主席送過。可惜的是,毛主席並不喜歡,據說還下了專門指示,今後不要再送。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固執地認為它是受過御封的「貢茶」。既然是貢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據武夷山的一些人說,早在國民黨時代,大紅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也有軍人看守過,最多時曾有一個排的兵看守。前不久,還有一篇文章,記述當年一位看守過大紅袍的老兵,從北方來武夷山故地重遊的動人故事。幾棵小小的茶樹,竟要政府派兵看守。這在中國,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了。就連名氣比大紅袍大的多的西湖龍井御封十八棵母樹,還沒有這種殊遇呢。國民黨政府何時何地派兵守大紅袍,未見任何史料。倒是蔣介石到過武夷山,至今天游頂上留有遺墨牌坊,也許是為了保護蔣介石安全,在九龍窠設過崗哨?解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景區包括大紅袍在內的原寺產,統統劃歸附近的勞改農場管理。於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龍窠走動。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來。不過,是否有兵看守,並不重要。許多年來,大紅袍的的確確一直有人守著。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長住在那裡專門看管。平時有人不用說,採摘製作時,茶葉局的領導必定親自到場監督;制好的茶葉,必須專人保管,使用時,每一片茶葉都必須縣長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長陳德華回憶,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學來要大紅袍茶苗,是拿了省領導的批條才准許剪走5根穗條的。這樣嚴密的管理幾棵茶樹,恐怕又可以創造一個吉尼斯紀錄了,大紅袍能不神秘嗎?
編輯本段【相關評價】
中國政協委員、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福建農林大學校長鄭金貴,國家一級評茶師、福建省茶葉質量檢測中心站站長陳郁榕等茶界著名專家在春茗會上接受了海峽電視台的采訪,他們對大紅袍推崇備至,向到場嘉賓與電視觀眾詳細解說大紅袍的發展、品質、營養價值與保健作用。對於時下熱門的「母樹大紅袍停采留養」一事,駱少君認為,武夷山停采母樹大紅袍,把它保護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她說,按照植物生長的規律,母樹大紅袍停止採摘後,茶樹的生長態勢肯定會比現在好,生命力也會更強,「身為茶人,我當然非常希望茶葉王國中名門望族代表的大紅袍能長生不老,就像雲南的野生大茶樹一樣。」她還向大家解釋,「經過無性繁育,武夷山大紅袍已形成規模,大家可以放心,它的質量和母樹是一樣的。事實上,我們喝茶只要喝到品質一樣就行了,沒必要去追尋它的源頭。」由福建農林大學鑒定的大紅袍的保健功能也在此次春茗會上發布,鄭金貴說,經過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學科這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點鑒定,由於武夷山的特殊條件,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特別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它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它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而作為普通消費者,如何鑒別市場上的大紅袍是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陳郁榕女士告訴大家:「我經常喝武夷山大紅袍,它和其他地方的茶還是有區別的。具體來說,可以從外形、顏色、香氣、滋味等四個方面來甄別:大紅袍外形呈條索狀,成品茶顏色綠褐油潤或是背青帶褐油潤,沖泡後湯水呈橙黃色;雖然由於不同廠家工藝的差別,大紅袍的香氣千姿百態,但它們大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岩骨的花香,而且大紅袍入口醇厚回甘,具有岩韻當中特殊的地域特徵。」言簡意賅的回答,恰如其份的解說,專家的話語令在場嘉賓再次領受了武夷茶的風采。
編輯本段【紅袍詩賦】
大紅炮,茶之王者也。生於武夷峭崖懸壁之間。自然純粹,品高自顯,向謂「岩茶之首」。三百六十餘年間,其臻山川精英秀所所鍾,蘊岩骨花香至味為涵,空谷佳人,芬芳自賞。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顯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別一格之容。其傳奇也深遠,韻味也深厚,寄喻也深長。比之同儕,斯茶量少而難求,尤其彌足珍貴;味純而近禪,更加見性知靈。去之歲遠,為貢品,深居帝王之家,而聊聊眾生殊不可得。今茶業興旺,始有萬眾品飲之盛況。未逢盛世,豈有妙品入凡世之舉?信耶。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禪性。以[有形]之茶入[無我]之境,清靜一體,修已結緣。此中真趣,非吾同好,實不足為人道也。博一笑耳。
編輯本段【神奇之處】
大紅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它在武夷山栽培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大紅袍神奇的故事,如大紅袍系神仙所栽,能治百病,茶樹受紅袍加身,由皇帝賜其名,等等。由於它的神秘玄妙,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中外遊人,一睹其芳容為快。當然能品其味的,傳說只有帝王將相、達官顯貴。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滿足世人既能觀賞大紅袍的豐姿,又能品嘗其滋味神韻,當地茶葉科技人員,經長時間的刻苦探索科研攻關,終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獲得無性繁殖成功。後經福建省科委組織有關專家鑒定,一致認為無性繁殖的大紅袍保持母本優良特徵特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可以推廣。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廣和改進工藝、科學配製,大紅袍已得到空前的大發展。它已從歷史名牌一躍成為行銷世界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品牌。2005年4月在武夷山舉行大紅袍節期間,20克大紅袍拍賣出2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更是蜚聲四海。為保護這一品牌,國家技術監督總局,批准武夷岩茶(大紅袍)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並發布製作大紅袍質量強制性標准;同時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批准使用「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在市茶管會監督下,武夷山各岩茶廠家,嚴格按照國家標准生產大紅袍。凡經市茶管會進行質量檢測,達到香氣濃長清幽,滋味醇甘爽,岩韻明顯的,並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和證明商標標志的,才允許上市。而廣大消費者也只認准有上述標志的大紅袍為真品,不再受所謂一代、二代冒牌大紅袍的誤導。而今大紅袍品牌聲譽與日俱增,「大紅袍、紅天下」,名不虛傳。
❽ 中國的十大名茶
中國飲茶、種茶歷史悠久,茶葉品種資源豐富,各具特色。西湖龍井、凍頂烏龍茶、黃山毛峰、碧螺春、平水珠茶、安溪鐵觀音、祁紅、婺綠、滇紅、大紅袍為中國的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
西湖美景、龍井名茶,早已名揚天下。游覽西湖,品飲龍井茶,是旅遊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質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
龍井茶優異的品質是精細的採制工藝所形成的。採摘1芽1葉和1芽2葉初展的芽葉為原料,經過攤放、炒青鍋、回潮、分篩、輝鍋、篩分整理(去黃片和茶末)、收灰貯存數道工序而製成。龍井茶炒制手法復雜,依據不同鮮葉原料不同炒制階段分別採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壓、磨」等十大手法。凡觀看過炒制龍井茶全過程的,都會認為龍井茶確實是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品。
品飲龍井茶,宜用玻璃杯沖泡,3克茶葉加200毫升80℃左右的熱水,沖泡3—5分鍾後,就可聞香、觀色、品味了。
西湖龍井茶,過去按產地分為「獅、龍、雲、虎、梅」五個品類。「獅」字型大小為龍井獅峰一帶所產, 「龍」字型大小為龍井、
翁家山一帶所產,「雲」字型大小為雲棲、五雲山一帶所產,「虎」字型大小為虎跑一帶所產,「梅」字型大小為梅家塢一帶所產。其中公認獅峰所產者香味品質最佳。
凍頂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是台灣所產烏龍茶的一種,台灣生產的烏龍茶依據發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輕度發酵茶(約20%)、中度發酵茶(約40%)和重度發酵茶(約70%)之分。
輕度發酵茶似綠茶,具有清香;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甜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凍頂烏龍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主產於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
凍頂產茶歷史悠久,據《台灣通史》稱:
台灣產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里、日月潭、水裡、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
又據傳說,清咸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谷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龍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
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
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
凍頂烏龍茶是台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其名源於福建安溪,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包種」。台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龍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條形包種茶, 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凍頂烏龍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採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
凍頂烏龍茶的品質特點為:
外形捲曲呈半球形,色澤墨綠油潤,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沖泡。凍頂烏龍茶品質優異,歷來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暢銷台灣、港澳、東南亞等地,近年來中國內地一些茶藝館也時髦飲用凍頂烏龍茶。
黃山毛峰
黃山座落在安徽歙縣、太平、休寧、黔縣之間,巍峨奇特的山峰,蒼勁多姿的勁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濤起伏的雲海,號稱黃山「四絕」,引人入勝。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黃山推為我國名山之冠,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名言。
黃山地區,由於山高,土質好,溫暖濕潤,「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雲霧縹緲,很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黃山茶在400餘年前就相當著名。《黃山志》稱:
「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齶,謂之黃山雲霧茶」。傳說這就是黃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記載:
「黃山產茶始於宋之嘉佑,興於明之隆慶」。真正的黃山毛峰茶何時創制,據《徽州商會資料》記載,起源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前後),當時有位歙縣茶商謝正安(字靜和)開辦了「謝裕泰」茶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清明前後,親自率人到充川、湯口等高山名園選采肥嫩芽葉,經過精細炒焙,創制了風味俱佳的優質茶,由於該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後冠以地名為「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黃山風景區和毗鄰的湯口、充川、崗村、芳村、揚村、長潭一帶,其中桃花峰、雲谷寺、慈光閣、崗村、充川等的品質最好。
黃山毛峰分特級和一、二、三級,特級黃山毛峰在清明前後採制,採摘1芽1葉初展芽葉,其他級別采1芽1、2葉或1芽2、3葉芽葉。選用芽頭壯實茸毛多的制高檔茶。經過輕度攤放後進行高溫殺青、理條炒制、烘焙而製成。
特級黃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顯露,色似象牙,魚葉黃金。沖泡後,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魚葉金黃」和「色似象牙」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徵。
黃山毛峰的品飲,沖泡時水溫也以80℃左右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續水沖泡2—3次。
碧螺春
「碧螺春」產於我國著名風景旅遊勝地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洞庭山。唐代陸羽《茶經》中有關茶產地中提到「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洞庭山所產的茶葉,因香氣高而持久,俗稱「嚇煞人香」,後來清代康熙皇帝品嘗此茶後,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產, 改定名為「碧螺春」。清乾隆年間王應奎《柳南續筆》中記有此事:
「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呼嚇煞人香。嚇煞人者,吳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已卯歲(1699年),車駕幸太湖,宋公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采辦」。
太湖之濱的洞庭東山和西山,是風景旅遊勝地,西山島相傳是吳王夫差和西施避暑勝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還有海登法師練功處石公山等十大景點。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果木茶樹間作成園,生長茂盛。
碧螺春採制工藝精細,採摘1芽1葉的初展芽葉為原料,採回後經揀剔去雜,再經殺青、揉捻、搓團、炒干而製成,炒制要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茸毛不落,捲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
品嘗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葉,先用少許熱水浸潤茶葉,待芽葉稍展開後,續加熱水沖泡2—3分鍾,即可聞香、觀色、品評。碧綠纖細的芽葉沉浮於杯中,香氣撲鼻而來,品飲過後,鮮爽怡人。
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獨特產品,其產區包括浙江的紹興、諸暨、嵊州、新昌、蕭山、上虞、餘姚、天台、鄞縣、奉化、東陽等縣。整個產區為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環抱,境內山嶺盤結、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氣候溫和,青山綠水,風景名勝眾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浙江省茶葉的主產區。
平水是浙江紹興東南的一個著名集鎮,歷史上很早就是茶葉加工貿易的集散地,各縣所產珠茶,過去多集中在平水進行精製加工、轉運出口。因此,浙江所產的珠茶在國際貿易中逐漸以「平水珠茶」稱著。這一地區歷史上就出產過不少名茶,如會稽的「日鑄茶」、山陰的「卧龍茶」、諸暨的「石筧嶺茶」、餘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據說,珠茶是由日鑄茶演變而來。宋·
吳處厚《青箱雜記》稱:「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日鑄茶芽纖白而長,味甘軟而永,多啜宜人,無停滯酸噎之患」。日鑄茶產於紹興東南會稽山脈的日鑄嶺,相傳古時歐冶子於此鑄五劍,其嶺下有寺名資壽,其陽坡朝暮常有日,產茶奇絕,故謂之日鑄茶。宋代起日鑄茶就列為貢品,不少文人墨客也為此吟詩贊賞。
日鑄茶細采精製,明代聞龍《茶箋》中就對日鑄茶的採製作過詳盡的記述:
茶初採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唯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羅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扇,以去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炒起出鍋,置大磁碟中仍須急扇,待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鍋文火炒干入焙,並揉到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
現代珠茶的採制與上述的日鑄茶相仿,鮮葉採下後,經過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對鍋、做大鍋而製成。過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現在已實現制茶全程機械化。
平水珠茶,也稱圓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身骨重實,活象一粒粒墨綠色的珍珠。用沸水沖泡時,粒粒珠茶釋放展開,別有趣味,沖後的茶湯香高味濃,珠茶的另一特點是經久耐泡。
珠茶出口歐洲和非洲不少國家,有穩定的市場,深受消費者的信賴。
安溪鐵觀音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山巒重疊,林木繁多,終年雲霧繚繞,山青水秀,適宜於茶樹生長,而且經過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茶樹良種「鐵觀音」樹勢不大,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葉質柔軟肥厚,芽葉肥壯。採用「鐵觀音」良種芽葉製成的烏龍茶也稱「鐵觀音」。因此,「鐵觀音」既是茶樹品種名,也是茶名。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鄉,
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兩種歷史傳說,一說是西坪茶農魏飲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賜給的一株茶樹,挖來栽種而成;另一說是安溪堯陽一位名叫王士讓的人在一株茶樹上采葉製成茶獻給皇上,皇上賜名「鐵觀音」而得。
鐵觀音茶的採制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 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
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采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和包揉(
用棉布包茶滾揉),使茶葉卷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
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品飲鐵觀音茶,必備小巧精細的茶具,茶壺、茶杯均以小為好。將茶葉放入茶壺中達五分滿,沸水沖泡洗茶後,再續水正式沖泡2—3分鍾,倒入小杯品飲,以後可連續續水沖泡。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祁紅
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台、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茶葉的自然品質以祁門的歷口、閃里、平里一帶最優。
祁門一帶歷史上很早就盛產綠茶,從事茶業者人數眾多,唐咸通三年(862年), 司馬途《祁門縣新修閶江溪記》稱:
祁門一帶「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黃而香」。祁門在清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據傳,光緒元年(1875年),有個黟縣人叫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福建紅茶(閩紅)暢銷利厚,想就地試產紅茶,於是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效閩紅製法,獲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門縣的歷口、閃里設立分茶莊,始制祁紅成功。與此同時,當時祁門人胡元龍在祁門南鄉貴溪進行「綠改紅」,設立「日順茶廠」試生產紅茶也獲成功。從此「祁紅」不斷擴大生產,形成了我國的重要紅茶產區。
祁紅產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雲霧多,很適宜於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於工夫紅茶的製造。
祁紅採制工藝精細,採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使芽葉由綠色變成紫銅紅色,香氣透發,然後進行文火烘焙至干。紅毛茶製成後,還須進行精製,精製工序復雜花工夫,經毛篩、抖篩、分篩、緊門、撩篩、切斷、風選、揀剔、補火、清風、拼和、裝箱而製成。
高檔祁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後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
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之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祁紅被列為茶中「英豪」,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爭相競購,他們認為「在中國的茶香里,發現了春天的芬芳」。
祁紅茶宜於清飲,但也適於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在英國受到了皇家貴族的寵愛,贊美祁紅是「群芳最」。
婺綠
婺綠是指江西婺源的綠茶,婺源建縣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縣後一直屬於徽州(上溯屬歙州、新安郡)管轄,
至1934年從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又重劃回安徽省,1949年復劃歸江西省至今。因此,婺源綠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製加工統稱「屯綠」出口。
江西省婺源縣是一個多山地區,境內群山逶迤,煙雲繚繞,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很適宜於茶樹的生長。早在唐代就是一個「綠叢遍山野,戶戶飄茶香」的著名茶區,素有「茶鄉」之稱。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清代何潤生《徽屬茶務條陳》中記載:「徽屬產茶以婺源為最,每年約銷洋庄三萬數千引」(一引為50公斤)。1937年,朱美予《中國茶業》中稱:「皖南產茶區,六縣中婺源面積之大,產量之多,推為第一」。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中贊道:「婺源茶不獨為路庄綠茶中之上品,且為中國綠茶中品質之最優者」。「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為婺源綠茶之特色。宋代,「婺源謝源茶」是全國六大名茶絕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間,靈山的「天竹峰茶」被列為貢品。
清朝,婺源綠茶以「屯綠」品牌出口獲得盛譽。尤其是婺源東鄉的「四大名家」茶更為出名,它們是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濟溪上坦園茶。當時與婺源「四大名家」同時有名的還有祁門東鄉的「四大名家」、休寧的「四大名家」。
婺綠(屯綠)採摘一芽二、三葉至一芽三、四葉。經殺青、揉捻、炒干製成毛茶,再經精製後製成精製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貢熙、秀眉、特針、雨茶、綠茶片等。
婺綠(屯綠)成品茶以珍眉為例,外形條索緊結壯實,色澤灰綠光潤,
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熟栗香高長鮮爽,滋味濃醇回甘。婺綠(屯綠)是我國出口眉茶拳頭產品,主銷摩絡哥、阿爾及利亞、馬里、利比亞、茅利塔尼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滇紅
滇紅是雲南紅茶的統稱,分為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滇紅工夫茶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艷,香氣高醇,滋味濃厚。滇紅工夫茶於1939年在雲南鳳慶首先試製成功。據《順寧縣志》
記載:
「1938年,東南各省茶區接近戰區,產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積極開發西南茶區,以維持華茶在國際上現有市場,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順寧茶廠
(今鳳慶茶廠),籌建與試制同時並進」。
當年生產15噸銷往英國,以後不斷擴大生產,西雙版納勐海等地也組織生產,產品質量優異,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雲南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普洱茶就已大量生產,至今普洱沱茶、餅茶、方茶、緊茶仍有相當數量的生產與銷售。雲南是古茶樹分布最多的地方,樹齡千年以上、樹高數十米的大茶樹仍有不少數量。從這些大茶樹演化選育出的雲南大葉種是製造紅茶的優良品種,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強,芽葉肥壯,茸毛多,製造出紅茶,金黃毫多而顯露,滋味濃醇鮮爽,是我國出口紅茶的姣姣者。
滇紅產區主要是雲南瀾滄江沿岸的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紅河6個地州的20多個縣。
滇紅工夫茶採摘1芽2、3葉的芽葉作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而製成;滇紅碎茶是經萎凋、揉切、發酵、乾燥而製成。工夫茶是條形茶,紅碎茶是顆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後者滋味強烈富有刺激性。
滇紅工夫茶和滇紅碎茶主銷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各國和西歐、北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全國各大城市。滇紅的品飲多以加糖加奶調和飲用為主,加奶後的香氣滋味依然濃烈。沖泡後的滇紅茶湯紅艷明亮,高檔滇紅,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後立即出現乳凝狀的冷後渾現象,冷後渾早出現者是質優的表現。
滇紅工夫茶中,品質最優的是「滇紅特級禮茶」,以1芽1葉為主製造而成,成品茶條索緊直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多而顯露,色澤烏黑油潤,湯色紅濃透明,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最適宜作高級禮品。
大紅袍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❾ 烏龍茶算什麼茶
問題一:烏龍茶屬於哪種茶類 烏龍茶是半發酵茶葉,屬於青茶,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可分為閩南烏龍茶(鐵觀音)閩北岩茶(大紅袍)、台灣凍頂烏龍等。我是種植鐵觀音的,喜歡茶葉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交流
問題二:最好的烏龍茶是什麼? 「鐵觀音」既是一種烏龍茶的名稱,又是茶樹的種類。相傳,它最初是在安溪南山的觀音岩下被發現的,所以又有「南岩鐵觀音」之稱。
在茶的天地中,安溪人絕對算得上是富家子弟。坐擁著一片出產好茶的青山綠水,將茶的品味和觀賞,貫穿於日常的生活中。而茶香四溢的「鐵觀音」,更是讓安溪人「斗」起茶來個個底氣十足。
中國福建省安溪西坪鄉一帶,是「鐵觀音鐵觀音」的原產地。安溪地域有內外之分,鐵觀音主要產於西部的「內安溪」,這里群山環抱,雲霧繚繞,紅色酸性的土壤,非常適合鐵觀音的生長。所以,「安溪鐵觀音」的芽葉肥壯,枝條披張,葉色深綠。自清朝雍正年間形成加工工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鐵觀音」 茶樹,天性嬌弱,產量不大,所以便有了「好喝不好栽」的說法,「鐵觀音」茶從而也更加名貴。
鐵觀音茶的採摘非常別致,它不是採摘稚嫩的幼芽,而是要等到新葉片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進行採摘。鐵觀音的製作綜合了紅茶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特點,屬於半發酵的品種,採回的鮮葉力求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
搖青是製作鐵觀音的重要工序,通過搖籠旋轉,葉片之間產生碰撞,葉片邊緣形成擦傷,從而卻激活了芽葉內部酶的分解,產生一種獨特的香氣。就這樣轉轉停停、停停轉轉,直到茶香自然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剎青、揉捻和包揉,茶葉卷縮成顆粒後再進行文火焙乾,最後還要經過篩分、揀剔,製成成茶。
「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它條索捲曲,色澤砂綠,人們用沖泡 「功夫茶」的傳統方式來品飲「鐵觀音」,沖泡後,茶的湯色橙黃,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香高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鬥茶」的人們認為:柔軟、黃亮,帶有明顯「青蒂綠腹紅鑲邊」 的葉底更為正宗。其實,這正是搖茶所產生的效應,而這種現象又成為「鬥茶」中評判優劣的指標之一。名為「鬥茶」,實為「以茶會友」,手捧著「鐵觀音」的安溪人,正是用這種方式來找尋自己茶中的知音。鐵觀音只是閩南烏龍茶旗下的一個品種,由於名頭在外、經常被當作與綠茶、紅茶並立的一個大類,其實這是市場上的誤解。
烏龍茶家族包括:閩南派系,安溪、華安、南靖、漳浦、平和、龍岩皆有產出;閩北武夷派系;廣東潮州派系;台灣省派系;其中閩南烏龍的主要品種包括:鐵觀音、本山、毛蟹、黃金桂、奇蘭、八仙、佛手、梅占、大葉烏龍等等,產量上毛蟹占據絕對主流,鐵觀音其次,之後是黃金桂、本山,此外的其餘子品種分布狹窄、總量更少。
鐵觀音:茶樹品種名稱之一,非商標名,採用鐵觀音品種茶青原料製造出的成品茶,廣為喜愛,素有「七泡有餘香和 「觀音韻」之名;但鐵觀音茶樹生長緩慢、單產最低,價格也最為昂貴,為國內消費的絕對主流。所以,鐵觀音屬於烏龍茶,而烏龍茶最好的自然是鐵觀音
問題三:鐵觀音和烏龍茶的區別是什麼? 烏龍茶又叫青茶,下麵包含多個茶樹品種,包括鐵觀音,本山,黃旦,毛蟹枚占等等.因為鐵觀音名氣在外,是烏龍茶最具特色的代表茶,所以民間很多人就把鐵觀音當做烏龍茶. 簡單的說,烏龍茶是整個茶葉里的一個大類,和紅茶綠茶是一個概念,鐵觀音茶是烏龍茶的一種,就象是碧螺春,信陽毛尖一樣 安溪產的鐵觀音才是正宗的鐵觀音。 可從「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入手,辨別茶葉優劣。 觀形:優勢「鐵觀音」茶條捲曲、結實、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表帶白霜。 看茶葉的色澤:全黑色就肯定是低等鐵觀音;呈赤黑色為中底等鐵觀音;色澤為黑綠色為上等鐵觀音;色澤為油黑青綠色為極品鐵觀音,以上在配合以下品茶可定他好壞。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自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當當」之聲,其聲清脆者為上,聲啞者次之。 察色:湯色金黃,濃艷清澈。茶葉沖泡燕尾服開後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徵之一為葉背外曲,具有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四溢,啟蓋端杯輕聞,具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曠神怡。鐵觀音茶葉香個有不同分淡香,清香,濃香,原味可辨別茶葉好壞。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舌根輕轉,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咽,回甘帶密,韻味無窮。至於獨特的「觀音韻」應作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夠說清,只得留待後人品斷,這也正是安溪「鐵觀音」的魅力所在。 茶水:是甘苦澀純,而定鐵觀音茶葉的好壞,如果茶水苦澀肯定不是好茶;如果茶水甘甜可以說他是好茶;如果茶水甘純清綠可謂是上好茶。 在市面上有兩種形態的鐵觀音,一種是毛茶,一種是精製茶,兩者差異在於毛茶帶梗,精選已去梗。鮮葉通過初制加工後的茶稱為毛茶。由於受產地、品種、栽培技術措施、季節、初制條件、初制技術等因素的制約,毛茶相對而言較粗糙,無論是外部形態,還是內質風格上均比較復雜,不盡一致。而對毛茶進行了篩分、揀剔、伴堆、烘焙等加工技術處理後,使其符合成品茶的規格要求,此類茶稱之為精製茶。有梗的茶滋味比較濃郁,去梗的茶比較鮮爽。看個人喜好了。
記得採納啊
問題四:四大烏龍茶是什麼? 烏龍茶主產福建、廣東、台灣等省,產地不同,品質稍有差別,那麼四大烏龍茶的特點各是什麼呢?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下四大烏龍茶的特點。
(1)廣東烏龍茶,主產於廣東潮州地區,鳳凰單樅和鳳凰水仙是廣東烏龍茶中的最優秀產品。近年來,廣東的石古坪烏龍和嶺頭單樅(即白葉單樅)也較出眾。其次是產於饒平縣的饒平色種。廣東烏龍茶外形條索狀,色澤棕褐,湯色金黃,滋味濃厚,有甜香味。
(2)台灣烏龍茶,主產於台北、南投、台中、桃園、苗栗、嘉義、花蓮等地。台灣烏龍茶依據其做青發酵程度不同,可分為輕發酵烏龍茶、中發酵烏龍茶和重發酵烏龍茶三類。清香烏龍茶及部分輕發酵包種茶(文山包種)屬輕發酵烏龍茶,其品質特徵是色澤青綠(似綠茶)、沖泡後湯色黃綠,花香突出,葉底青綠,基本上看不出有紅邊現象。中度發酵烏龍茶主要有凍頂烏龍、木柵鐵觀音和竹山金萱等。其品質特徵是外形多數為半球形顆粒狀,也有曲卷狀,色澤青褐,湯色金黃,有花香和甜香,滋味濃醇,葉底(指沖泡後的茶葉稱)多數黃綠,看得出有少量紅邊。重度發酵的烏龍茶有白毫烏龍(包括台灣烏龍、膨風茶、香檳烏龍、東方美人等)。其品質特點是色澤烏褐,嫩芽有白毫,湯色橙紅,有蜜糖香和果味香。
(3)閩北烏龍茶,主產於福建武夷山一帶,主要有武夷岩茶、閩北水仙、閩北烏龍等幾個品類。武夷岩茶產於武夷山的叢山峻嶺之中,因茶樹品種不同,有不少「名樅」,最出名的名樅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此外還有十里香、金鎖匙、不知春、吊金鍾、瓜子金、金柳條等普通名樅。除了名樅之外,還有以品種命名的單樅,如奇蘭、烏龍、梅占、肉桂、雪梨、桃仁、毛猴等。閩北烏龍茶外形條索狀,色澤烏褐,香氣高而持久。還有一種產於崇安八角亭的束狀烏龍茶,是用彩色絲線將數枝茶條捆紮成龍須狀而後烘乾,故稱「龍須茶」,是民間往來的重要禮品茶。
(4) 閩南烏龍茶,主產於福建南部安溪一帶,最著名、品質最好的是安溪「鐵觀音」和「黃金桂」,鐵觀音是用鐵觀音品種芽葉所制,黃金桂是用黃ζ分盅懇端制。這兩種烏龍茶,外形曲呈青蜓頭狀,湯色金黃,有蘭花香,耐沖泡,多次沖泡後仍有餘香。閩南烏龍茶所用品種還有佛手、毛蟹、本山、奇蘭、梅占、桃仁、香椽等。若以這些品種混合製作或單制混拼而成的烏龍茶,統稱「色種」。
問題五:烏龍茶是什麼茶是哪幾種茶葉? 烏龍茶包括鐵觀音,大紅袍,水仙,肉桂,鳳凰單樅等等。。。
但是現在大部分人都是喜歡喝閥觀音和大紅袍,兩者的減肥功效都很好。
你可以去引茶網找找,他們的烏龍茶品質不錯的,價格也算實惠了。
問題六:烏龍茶和普洱茶是屬於什麼茶 烏龍茶是一個茶類,所以不再屬於什麼茶。普洱茶是一個茶葉品種名稱,屬於黑茶類。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既有紅茶的濃鮮味,又有綠茶清香味,是介於不發酵茶和全發酵茶之間的一種。在六大茶類中,烏龍茶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最講究,所以烏龍茶也稱為工夫茶。
烏龍茶種類主要有:
1、閩南烏龍茶:鐵觀音、黃金桂、大葉烏龍、奇蘭、本山、毛蟹等。
2、閩北烏龍茶:武夷大紅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等。
3、廣東烏龍茶: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4、台灣烏龍茶:凍頂烏龍、阿里山烏龍、東方美人、文山包種等。
黑茶因呈黑褐色面得名,是深度發酵茶,存放的時間越久,其味越醇厚。黑茶的主要採用緊壓工藝,所以也可以稱緊壓茶。
黑茶種類主要有:
1、湖南黑茶:安化黑茶、茯磚茶等。
2、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重陽老青茶等。
3、雲南黑茶:普洱茶。
3、廣西黑茶:廣西六堡茶。
問題七:烏龍茶屬於紅茶嗎? 5分 烏龍茶不屬於紅茶。
烏龍茶(oo處ong tea),亦稱青茶,屬於半發酵茶。烏龍茶制工藝比較復雜,技術要求也較高。前階段用紅茶工藝加工,經過晾青、曬青、搖青和做青4道工序。後階段用烘青綠茶初制工藝加工,經過殺青、初揉、初烘(毛火)、復揉、復烘(足火)5道工序。烏龍茶製法綜合了紅茶和綠茶的工藝特點,其品質既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綠茶的清香,品飲後回味甘鮮、齒頰留香、神怡身輕,給人特殊的享受。所以烏龍既不屬於紅茶也不屬於綠茶,是青茶系列。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類,是以茶樹的芽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
綠茶是指採取茶樹新葉,未經發酵,經殺青、揉擰、乾燥等典型工藝,其製成品的色澤,沖泡後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主調。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徵。
問題八:烏龍茶和鐵觀音有什麼區別?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一種,烏龍茶是茶葉經過發酵的,綠茶則是直接炒制的,鐵觀音是出自福建安溪的烏龍茶,是烏龍茶里比較優秀的品種。
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起源於福建武夷山,主要產區為福建、廣東、台灣三省。以閩北武夷岩茶、閩南安溪鐵觀音、廣東單樅、台灣凍頂字龍茶品質最佳。烏龍茶初制工藝介於紅、綠茶間。基本工藝是曬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和乾燥六大工序。搖青是決定烏龍茶品質的關鍵工序,是形成「綠葉紅鑲邊」品質特色的重要過程。殺青具百鈍化酶和固定色澤的不同。
烏龍茶聞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稱。烏龍茶沖泡之後,有一股濃郁「如梅似蘭」的幽香。其所特有的花香是由烏龍茶的茶樹品種、氣候、季節以及獨特的工藝引發出來的。
烏龍茶滋味醇厚回甘。品飲烏龍茶有「喉韻」的特殊感受,即茶湯過喉徐徐生津,而有回味,細加品味,似嚼之有物。由於烏龍茶產區、茶樹品種的不同,它的特徵也有不同。武夷岩茶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濃飲而不吉澀,這種特有的韻味,叫「岩韻」。安溪鐵觀音滋味濃厚滑爽,濃飲稍苦澀,後回甘,歷久猶有餘香,這種獨特的韻味,稱之為「觀音韻」或「音韻」,凍頂烏龍具有「風韻」。
福建的烏龍茶有武夷岩茶、武夷奇種、閩北水仙、閩北烏龍、安溪鐵觀音、安溪烏龍和安溪色種等。
廣東的烏龍茶有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和色種等。
鐵觀音茶青葉形橢圓,葉色濃綠,葉質肥厚,葉緣波狀,略向後翻,鋸齒疏鈍(約22對),嫩芽紫紅。 鐵觀音干茶條索肥壯,圓結,重實,翠綠,烏潤。 鐵觀音茶梗:拿得起放得下,一刀兩斷 泡開的鐵觀音茶葉著色翠綠,蘭花香味起
鐵觀音茶湯金黃,清澈。 左邊是本山茶葉單片,右邊是鐵觀音茶葉單片
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
烏龍茶有美容和減肥的功效
問題九:烏龍茶的「烏龍」是什麼意思?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其最負盛名的要數福建和廣東二地產的。其中福建的「武夷岩茶」屈指可數。烏龍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裡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攻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拚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舍, 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嘗野味,已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採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了。
問題十:烏龍茶是幾種茶的總稱嗎? 烏龍茶就是一種茶。
烏龍茶(oolong tea),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漢族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葯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釘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
❿ 十大名茶的名字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將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鐵觀音、六安瓜片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1、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碧螺春產於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高級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後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捲曲成螺,產於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後杯中白雲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的名茶。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2、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浉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由漢族茶農創制。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
3、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屬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歷史。清乾隆游覽杭州西湖時,盛贊西湖龍井茶,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西湖龍井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分作1~8級。
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前採制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西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4、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是中國名茶之一。產於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細如針,故名君山銀針。屬於黃茶。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雅稱「金鑲玉」。「金鑲玉色塵心去,川迥洞庭好月來。」君山茶歷史悠久,唐代就已生產、出名。據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了君山銀針茶帶入西藏。
5、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產於安徽省黃山(徽州)一帶,所以又稱徽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大茶莊所創制。每年清明穀雨,選摘良種茶樹「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的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6、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岩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紅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態特徵: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岩骨花香。
7、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茶葉原料選用當地的中葉、中生種茶樹「櫧葉種」(又名祁門種)製作,是中國歷史名茶,著名紅茶精品。由安徽茶農創制於光緒年間,但史籍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陸羽的茶經。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今池州市)、石台、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享有盛譽,是英國女王和王室的至愛飲品,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後」。
8、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澤東親筆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條索緊結纖細捲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產於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味道好,還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降脂減肥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效與作用。
9、鐵觀音
鐵觀音(tiě guān yīn)茶,中國傳統名茶,屬於青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原產於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發現於1723—1735年。「鐵觀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鐵觀音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餘香之譽 」。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
鐵觀音含有較高的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茶多酚和生物鹼,有多種營養和葯效成分,具有養生保健的功能。於民國八年自福建安溪引進木柵區試種,分「紅心鐵觀音」及「青心鐵觀音」兩種,主要產區在文山期樹屬橫張型,枝幹粗硬,葉較稀鬆,芽少葉厚,產量不高,但制包種茶品質高,產期較青心烏龍晚。其樹形稍,葉呈橢圓形,葉厚肉多。葉片平坦展開。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中華傳統歷史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簡稱瓜片、片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
六安瓜片,為綠茶特種茶類。「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製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後,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採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
(10)台灣金鎖匙擴展閱讀
十大名茶的其他說法:
1、1959年中國「十大名茶」評比會將西湖龍井茶、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2、1999年《解放日報》將江蘇碧螺春、西湖龍井、安徽毛峰、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鐵觀音、福建銀針、雲南普洱茶、福建雲茶、江西雲霧茶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3、2001年美聯社和《紐約日報》將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頂甘露、信陽毛尖、西湖龍井、都勻毛尖、廬山雲霧、安徽瓜片、安溪鐵觀音、蘇州茉莉花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4、2002年《香港文匯報》將西湖龍井、江蘇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銀針、信陽毛尖、安徽祁門紅、安徽瓜片、都勻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鐵觀音列為中國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