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亂世用重典,王道殺伐震懾,法也。這句話是出自哪裡
出自:《大明律》。
意思:世道混亂時,當施嚴刑峻法,不惜矯枉過正,震懾作亂者,來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典。它草創於金戈鐵馬的戰爭時期,完成於重典治國的洪武年代。
這部大法不僅繼承了明代以前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的歷史優點,是中國古代法律編纂的歷史總結,而且下啟清代乃至近代中國立法活動的發展,為中國近現代的法制建設提供了一些寶貴的借鑒。
(1)亂世用重典的後三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大明律》淵源於《唐律》,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即所謂正刑,其它如律例內的雜犯、斬、絞、遷徙、充軍、枷號、刺字、論贖、凌遲、梟首、戮屍等,有的承自前代,有的為明代所創。所謂廷杖就是朱元璋開始實行的,其它《大明律》未規定的酷法灠刑也層出不窮。至於錦衣衛的「詔獄」殺人最慘,為害最甚。其後又有東廠、西廠、內廠相繼設立,酷刑峻法,愈演愈烈,直到明亡。
明代比較重視法制的建設與實踐,其中歷經三次大規模修訂的《大明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大明律》在中國古代法典編纂史上具有革故鼎新的意義。
它不僅繼承了明代以前的中國古代法律制定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明代以前各個朝代法典文獻編纂的歷史總結,而且還開啟了清代乃至近代中國立法活動的發展。《大明律》在明代實施的過程中,雖然也不斷受到「朕言即法」的干擾,但這些干擾始終未能影響它的正統法典的地位。
2. "亂世用重典"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亂世用重典的意思是:對混亂社會狀態用嚴刑峻法來約束國民,出自於明朝的《明大誥》。
《明大誥》的問世,是明初推行重典政策的產物。朱元璋當皇帝後,認為元朝失敗的原因是朝廷暗弱,「威福下移,馴至於亂」,因此主張以猛治國,刑用重典。洪武初,他進行了一系列立法,以嚴法重刑繩諸吏民。如洪武四年立法,凡官吏犯贓罪不赦;洪武五至六年連發鐵榜,申誡公侯。
(2)亂世用重典的後三句擴展閱讀:
具體內容
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指導編纂的一部嚴刑懲治吏民的特別刑法。共4編236條,其中「大誥」74條,「大誥續編」87條,「大誥三編」43條,「大誥武臣」32條。先後頒布於洪武十八年(1385)到洪武二十年間。在四編「大誥」中,包含有三方面的內容:
1、摘錄洪武年間的刑事案例,特別是洪武十七年至十九年朱元璋對臣民法外用刑的案例,用以「警省□頑」。
2、結合陳述案件或另列專條頒布了一些新的重刑法令,用以嚴密法網。
3、在不少條目中,摻雜有明太祖對吏、民的大量「訓導」,表達了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思想和主張。這種以詔令形式頒發的,由案例、峻令、訓導三方面內容組成的法規文獻,在中國法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 亂世用重典 盛世用什麼
盛世也應加強用重典,比如販賣兒童,販賣毒品,網銀偷盜擾亂金融市場,貪污受賄等,就應用重典,該打的打,該殺的殺,環柔不能普及。
4. 亂世用重典,沉痾下猛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像重病需要服下強勁的葯一樣,對混亂社會狀態用嚴刑峻法來約束國民,以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狀態。
這個典故出自朱元璋的《大明律》。「亂世」是指中國古時各朝代社會出現凌亂及差劣局面的情況,與「盛世」相反;「重典」是指嚴苛的懲罰。
全句指,為了整頓好社會上凌亂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嚴苛的懲罰。而整體上,「亂世用重典」用於社會上的定義為,透過嚴苛的法律效果懲罰犯罪,來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理論基礎:
基於應報思想,任何有同理心的人,對於犯罪者造成受害者和受害者的親人的傷害有所體會。
當傷害是如此深刻難以磨滅時,為什麼反而對犯罪者如此寬大,難道不該給這些犯罪者應得的懲罰,當社會情勢混亂的時候,採用較重的刑罰比較容易達到威嚇的效果,進而降低犯罪的比率以實現穩定重建社會秩序的目的的。
5. 盛世施仁政,亂世用重典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太平盛世要施行寬松的政策,世道混亂時,當施嚴刑峻法,不惜矯枉過正,震懾作亂者,來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亂世用重典中「亂世」是指中國古時各朝代社會出現凌亂及差劣局面的情況,與「盛世」相反;「重典」是指嚴苛的懲罰。全句指,為了整頓好社會上凌亂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嚴苛的懲罰。而整體上,「亂世用重典」用於社會上的定義為,透過嚴苛的法律效果懲罰犯罪,來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亂世用重典,強調透過威嚇的法律制度來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但是那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而且過度地依賴法律制度,代表一廂情願地認為法律制度不會有缺失、不會有疏誤的可能,當警察抓錯人、法官誤判、冤獄發生的時候,透過重典只不過是凸顯政府治理社會的失責,並且使得冤獄變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5)亂世用重典的後三句擴展閱讀:
盛世施仁政典型人物: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在古代,執政者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民惟邦本」,簡稱「民本」。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執政為民」。以這種思想來治理國家,被稱為「民本模式」,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有「民本意識」,他認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李世民說話喜歡引經據典,他常提荀子的觀點:「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曾認真研究了朝代興迭規律。據《貞觀政要·仁義》,李世民稱,「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於一時,敗亡亦促」。
李世民的「民本模式」,就是借「仁義為治」實現的,表現為「寬律令」,具體操作分為禮刑並用、簡約畫一、寬仁慎刑三個層面。《唐六典·尚書刑部》注記,李世民指示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臣僚重新審訂刑律條款,尤控死刑,他強調「死者不可復生」,要求「用法務在寬簡」,所以唐律「比卉死刑,殆除其半」。為防錯殺,李世民要求死刑案都要報中央,再三復核。
最能說明李世民「寬刑」的,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發生的一件事。當年十二月,他在查閱死刑案件時,出於憐憫,下令將390名死囚全部放回家過年,來年秋再回長安就死。第二年死囚一個不少回來了,李世民很感動,乾脆將這些死囚全部赦免。
李世民選賢任能、納諫如流、賞罰分明,其治國模式成效斐然。執政幾年後,便「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的僅29人。李世民在位年號為「貞觀」,故史家贊譽李世民的治國模式為「貞觀之治」。
6. 「盛世施仁政,聖道懷柔致遠;亂世用重典,王道殺伐震懾」這兩句話出自誰的文章
法不嚴仁政生腐敗,心不正重典庶民寒。
7. 亂世用重典,沉珂下猛葯 來自哪裡
兩句話並非出自一處。
前半句是各朝代都常提及的治國方針。如《周禮·秋官·大司寇》:「刑亂國用重典。」 鄭玄 註:「『用重典』者,以其化惡伐滅之。」
後半句應為「沉痾下猛葯」,是句俗語。
重典:嚴厲的刑律
亂世:是指社會混亂不安定的時代。
基本解釋:
「亂世用重典」,「亂世」是指中國古時各朝代社會出現凌亂及差劣局面的情況,與「盛世」相反;「重典」是指嚴苛的懲罰。全句指,為了整頓好社會上凌亂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嚴苛的懲罰。而整體上,「亂世用重典」用於社會上的定義為,透過嚴苛的法律效果懲罰犯罪,來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引證解釋:
《周禮·秋官·大司寇》:「刑亂國用重典。」 鄭玄 註:「『用重典』者,以其化惡伐滅之。」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言事·疏語不倫》:「聞慈聖亦玉色不怡,將處重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柳條邊》:「有私越者置重典,名柳條邊。」
梁啟超 《民約論》:「 巴黎 議會命毀其書,且將拘而置諸重典。」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弛禁派則認為靠嚴刑重典不能禁止鴉片。」參見「 重法 」。
理論基礎:
基於應報思想,任何有同理心的人,對於犯罪者造成受害者和受害者的親人的傷害有所體會。當傷害是如此深刻難以磨滅時,為什麼反而對犯罪者如此寬大,難道不該給這些犯罪者應得的懲罰?
當社會情勢混亂的時候,採用較重的刑罰比較容易達到威嚇的效果,進而降低犯罪的比率以實現穩定重建社會秩序的目的的。
沉痾本意指久治不愈的病。
沉痾用猛葯,這句話表面意思是久治不愈的病常規療法收效甚微,應該用葯效和副作用都很強烈的非常規處方來治。
其實這句話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指治病,而是指治理國家,意即非常時期(如戰亂,國家不穩定時期)就必須用嚴酷的刑罰來使社會穩定,根除動亂的根源,意思和亂世用重典相似。
類似的說法還有猛葯治沉痾,利劍剎歪風 。
8. 「治亂世用重典」的出處是哪裡上下文是什麼
人人都知道治亂世需用重典,也就是需要下猛葯,才能矯枉過正。
典故見《周禮、秋官、司寇》,有」刑亂國、用重典「之說,上下文如下:大司寇之職,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
譯文:
大司寇的職責,負責建立和頒行治理天下的三法,以輔佐王懲罰(違法的]諸侯國,禁止四方各國(的叛逆]:一是懲罰[違法的]新建立之國用輕法,二是懲罰(違法的]舊國用中法,三是懲罰亂國用重法。
「亂世用重典」,「亂世」是指中國古時各朝代社會出現凌亂及差劣局面的情況,與「盛世」相反;「重典」是指嚴苛的懲罰。
為了整頓好社會上凌亂的局面,迫不得已唯有使用嚴苛的懲罰。而整體上,「亂世用重典」用於社會上的定義為,透過嚴苛的法律效果懲罰犯罪,來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8)亂世用重典的後三句擴展閱讀:
重典治弊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法寶。
一國之弊,必是經久相沿之疾,必是盤根錯節之困,必有立場利益之爭。要根除這些弊政、弊端和弊病,和風細雨、常規施政一般難以取得實效,只有重典治弊方能彰顯治國者從嚴施政的鮮明立場和堅定決心,方能以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有力舉措實現治理目標。
因而,重典治弊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既適用於開國和動盪時期的全面治理,也適用於承平時期特定領域和問題的專門治理,在治國施政中擔當著除弊布新、撥亂反正的特殊作用。
中國古代商鞅變法明刑正典、諸葛亮治蜀整肅綱紀、孝文帝革除鮮卑舊俗、張居正實現「萬曆中興」等,都是重典治弊開新局的典型事例。
在國外,富蘭克林·羅斯福為應對經濟危機大刀闊斧實施「新政」,普京鐵腕治理俄羅斯使其由亂而治,都是重典治弊施新政的成功例證。尤其是中國古代漢武盛世、開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的開啟和形成,更是彰顯了執政者重典治亂的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