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儒家文化
擴展閱讀
銀行可以賣股票嗎 2025-04-30 14:57:23
股票行情數據怎麼存 2025-04-30 14:42:04
湖北邁亞 2025-04-30 14:38:19

中國儒家文化

發布時間: 2023-02-03 20:39:00

⑴ 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之一,其特點有什麼

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之一,其特點有什麼?

儒家思想內容豐富,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博愛等。仁:仁,情人。它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的最高理想和標准,對後世影響深遠。倫蒂現在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是「無差別教學」。春秋時期,學習是在政府中進行的。

孔子首先開啟了私人學習。弟子們可以不分出身而來受教。仁愛體現在對「德治」的政治強調上,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和仁愛。孔子將仁引入禮中,將傳統的「禮治」變為「德治」,但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重新選擇。愛是仁的本質和基本內容,這種愛從自我延伸到他人,從親吻延伸到大眾。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主導。它對中國乃至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儒家文明圈。


在極權社會中,儒家思想主要用來統治人民、愚弄人民,但其「內聖外王」的修養也有積極的作用。最典型的成就是王陽明和曾國藩。


「本質」有兩種用途,一種是本質的核心,另一種是二者的本質。本文著重探討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的本質是仁與禮的統一。如果我們不注重仁,而只注重禮節,人民就會反抗他們的統治。如果我們不講究禮節而講究仁愛,人民就會鄙視它的統治。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只有根據時代的變化,改變和調整儀式的某些具體內容,才能實現仁的原則。這是仁與禮和諧的關鍵所在。

⑵ 儒家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儒家思想 仁 義 禮 智 信
中華民族發源於大河流域,沿岸的肥沃土地滋養著先民的幸福家園。而頻繁的洪水是打破完美的一大憂患。由此而必須的長期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使先民們習慣於服從統一的領導,頌揚著勇敢忘我的治水英雄。而集眾人之力抗拒自然之力並逐步取得勝利的過程亦是先民們很好的認識自身的契機。較之於縹緲無跡的上帝,先民們更多的崇拜傳授給自己生存本領的祖先和領導他們治水的英雄,也更多的關注得之不易的安寧生活。這種理性的關懷映射到意識形態領域,便出現了關懷人本身和生活本身的思想言論。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形成的先秦儒家思想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更是文化上的優勢。對儒家文化發源地中國來說,它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既不能妄自菲薄,對孔孟之學全盤否定,又不能陶醉於歷史,在故紙堆中被束縛。至關重要的是,在各種不良思潮泛濫和沖擊的形勢下,中國必須保持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簡述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對中國影響深遠。
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准則。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范,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范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系,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鍾鼓乎哉!」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系,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系,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系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系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范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孔子作為多少年來古老中國的精神領袖與思想聖人,他所創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雖然在當今的社會,已沒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話掛在嘴邊,作為行為、處事的准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澱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題、范疇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不僅是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朝朝代代的變更,已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吸收其他領域的文化,對我們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種沖擊。 當今社會利益沖突、物質泛濫,人們對於自身的關懷和對他人的仁愛觀念越來越淡,很多中國傳統的思想美德流於形式,甚至逐漸淪喪,不能不說是一件讓人為之捶胸頓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響極深的我們所謂「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和禮儀。在現時代,眾多關於中國文化斷代、中國沒有精神支柱的說法日益廣泛之時,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為廣大國人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頭。而我看,這一點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認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關於孝道的提法。因為這一點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身體會,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這種思想在我們心中也在已經紮根,接受起來更為容易。像孔子當年的思想一樣,通過教育人們對自己父母慈孝的親子之愛,而層層外推,逐漸將著這愛推廣到社會每一個人的身上,讓人們學會「惻隱」和「不忍」,讓它成為化洽天下之誠愛。雖然愛有親疏、遠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們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愛的觀念,則很容易將社會中所有的人融合起來,激發人們對於本民族的內在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使整個民族有了向心力,從而將社會中的所有人員維系起來,維持社會的平穩、安定還有和諧。 當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於表面形式的地方,如嚴格的要求人們守三年之喪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對父母一味的服從等。雖然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孝道嚴肅、鄭重的態度,但在這些方面,我們當今的人們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繼承孔子的思想的主體部分,用變通的觀點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華,並將其運用到當今社會中,以求得社會更快的向前發展。 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作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的修養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導人們生活行動和衡量人們生活行為的最高准則。對於這個標准,孔子定的很高,他認為堯、舜都很難做到,自己更是不敢當,所以多數「仁」的思想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目標提出,只要求人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見孔子對孝的思想的重視。況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夠被實現、被達到的一種行為,體現了人類發展中一種不可推卸的一責任。所以,即使是現在將孝道提出,規范人們的言語、行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義的
儒文化不像希臘哲學一樣從世界中去尋找終極。世界是我們人的世界,與我們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離開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無」。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質形態,還是微觀的原子和宏觀的宇宙,它們只是我們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終極存在也只能是作為本源的「心」。所以說,儒文化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學說。它不像宗教學說一樣從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賜。萬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樣,人的主觀不管怎樣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脫,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圍內活動,先天規定了他的責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有的人碌碌無為,是他與自己的本性分離,成了自然體系中的一顆浮塵。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發掘,培養人的崇高和偉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學,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於經驗知識,來源於實踐的總結和理性的推理,而是來源於思想的領悟和自我的直覺。

⑶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

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涵蓋「中」)、正義(涵蓋「正」),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1、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

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8、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3)中國儒家文化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簡要介紹: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

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

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

2、儒學領導力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領導哲學從闡釋世界與人生最本源的規律出發,得到了對領導理論最精闢的闡述和分析,並且對領導的內涵做出了最為本質和精準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

當代發展儒學思想主要用於企業的管理,應用儒學思想延伸出的領導力智慧是當代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已經成了當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3、文化影響

(1)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3)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網路-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網路-儒家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