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北極病毒
擴展閱讀
海螺水泥股票行情 2025-04-30 12:36:58
國家法律法規查詢 2025-04-30 12:13:19

北極病毒

發布時間: 2023-02-04 06:10:36

『壹』 北極有許多古老的病毒被冰存,如果釋放出來有什麼後果

北極上有許多古老的病毒被冰存,如果釋放出來,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且這些病毒的出現還會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威脅。

在很多戰役中,有一些國家就曾經提出了細菌戰的說法,但是這種戰爭理念被很多人批判否定,因為他不僅非常危險,而且會影響所有人類的生存環境。

很多史前病毒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堅強,他們在低溫環境下也不會死亡,只是暫時的處於休眠狀態,他們可以存活幾千多年,地球上的很多東西比我們想像的要堅強的很多。在之前的研究中,考古學家在地下挖出了史前植物的種子,在經過培育之後,它照樣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有一些史前病毒是極具傳染性的,如果這種病毒出現在人體的身上很容易導致流行性的流感,在古希臘時期很容易爆發集體性的瘟疫,這都是由於古老的病毒導致的。

其次病毒不僅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它同樣會引起我們生態環境的變化。因為我們的生存和環境是息息相關的,當生物鏈遭到破壞之後,地球的環境也會出現大變樣。

『貳』 為什麼科學家說氣候變化會引發「毀滅性」的病毒爆發

氣候變化產生的連鎖效應很多,高溫,乾旱,強降雨,強風暴等等在2020年體現得「淋淋盡致」,而同時科學家們發現在南北極地區,冰川之中存在了大規模人類未知的病毒,有些被「冰封」了上萬年,而在氣溫上升之後大規模的冰川融化之後,就會釋放出一些可能具有「毀滅性」的病毒。

同時2020年科學研究也說明了氣溫上升,永久凍土融化可能在加速這一過程的釋放,所以如今我們應該警惕氣候的變化。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從新發布的冰川變化,來說北極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從單方面說明,在說到病毒的問題。

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可以說是越來越強,所以導致全球變暖持續的發展,而產生的影響也就出現了。如今全世界的冰川都在加速融化,南北極地區產生的影響也更加的強。

在8月,根據紐西蘭科學報告指出,雖然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斷發展,應該科學研究團隊發出警告,紐西蘭的冰川融化已經出現了「超負荷」的模式,融化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狀態。

其中紐西蘭的南阿爾卑斯山冰川在過去的大約400年裡,可能已經減少多達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已經出現了高達50%的冰川融化,這意味著未來紐西蘭可能會跟科學家們預測的那樣徹底消失,這對全球人類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也就是壞消息。下面我們來看看一個情況,似乎我們在2020年聽到的消息都不太好,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人類的影響,基本都是波及生命的影響。

北極升溫,海冰創新低

前面我們說的是紐西蘭冰川融化,紐西蘭冰川大量消融已經沒有多少的挽救餘地了,而對於南北極地區來說也是同樣如此。在2020年以來,聽到關於北極氣候變化的也不少。

例如:北極38度高溫,甲烷爆發,野火大規模燃燒等等,而北極的升溫主要就是影響這些情況產生。根據NOAA發布的新數據指出,北極海冰也創下了新低,海冰最低覆蓋率的時候已經是直逼2016年,成為了120年紀錄之中的第二高。

所以北極海冰新低是在不斷刷新記錄,根據NOAA在8月發布的2019年海冰報告之中顯示,在3月的時候,當北極海冰達到其年度最大程度時,第一年的薄冰占所有冰的77%,大家可以想下,只有23%是以前的厚冰,而對於這些薄冰來說很容易就導致融化,所以只有23%的冰才可能處於穩定的模式。

而在1980年代的時候,薄冰只佔約為55%。由於更薄,更年輕的冰更容易在夏季融化,因此海冰年齡的這種變化導致最小冰范圍的減小趨勢。

所以說北極升溫,只會導致海冰持續創下新低,可能2016年的最低數據都保不住了,這就是全球變暖的威脅。

北極升溫還會帶來什麼影響?

北極升溫對地球的影響也不是一兩天了,帶來的影響肯定很多人也知道,除了導致大規模冰川融化,野火等等之外,還會繼續產生的「連鎖效應」。例如會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危機可以說更大。

無論是在2019年還是2020年,都相繼報道出很多海平面較低的島嶼被淹沒,例如日美,印尼等國都有,幸運的是這些島嶼沒有人,不然只能面臨遷徙。

所以北極升溫導致海平面上升也是一個「間歇性」的影響。當然北極冰川融化之後,還會讓我們地球失去「平衡效應」,因為地球的大氣環流「北極」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所以當北極冰川全部融化結束之後,那麼地球「大氣環流」也可能出現異常,甚至不排除出現崩潰的情況,這都是相應的,而這些的影響相對來說人類還是可以進行維護的,但是有些可能就是沒有辦法的。

北極升溫正在釋放遠古生物

根據2020年《科學與通訊》雜志指出,隨著北極氣溫的升高,永久凍土的融化也加劇了,導致一隻具有46000年 歷史 的雌性有角百靈「重現」地球,引發了大家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同時在先前還發現了18000年名為「 Dogor」的小狗,50000年 歷史 的山獅幼崽「 Spartak」和部分保存完整的猛獁象等等,這些具有上萬年重現地球,不僅是我們需要注意北極氣候的問題,還有就是它們所處在的永久凍土的一個大變化。

因為以前這些上萬年的生物都是被「冰封」在地球的永久凍土,如今我們將它們緩慢地釋放出來,肯定不是好事情,上面我們也看到了,具有50000年的生物都出現了,說明永久凍土已經「冰封不了」它們了,未來我們將可能看到更多的上萬年生物出現。同時在這些上萬年生物出現之後,還有一種人類最為擔心的東西出現,那就是病毒,這個是如今全球人類最擔心的。

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在冰川之中有大量的未知病毒出現,依照人類如今的技術來講,可能一旦它們爆發我們是很難抵禦的,因為大多數都是屬於未知的,所以這也提醒了人類需要高度注意氣候變化的嚴峻性。

不能再加強對地球的破壞了,不然最終給人類可能會因為氣候的變化而帶來生命上的危機,事實證明,氣候的臨界點可能已經出現。

溫度孕育著病毒,地球上越高溫的區域,病毒越瘋狂。

1.熱帶-病毒的天堂

埃博拉、艾滋、登革熱、瘧疾、猿類泡沫病毒......這些臭名昭著的致命病毒,都從非洲發家,熱帶的氣候、環境、低發展程度、低人類密度、高野生動物密度等等,都成為這些病毒瘋狂發展的有利條件。

1980年,有一種疾病被悄無聲息地消滅了。

它,叫猴痘。

6-16天潛伏期,病人會腫脹、頭疼、背痛、肌肉酸疼。緊接著就是發燒,皮膚大范圍皮疹,尤其是手掌和腳底。雖然致死率不到10%,但這個病毒有個很大的「倔強」,那就是不挑老弱病殘,反而對年輕力壯群體有較高致死率。

奈及利亞2017年爆發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疫情中,共查出172例猴痘疑似病例, 61例確診病例。其中,四分之三的患者為男性,年齡在21-40歲之間。

在我們還沒完全了解它運行機制的情況下,它就搞了出大的!

再回想1980宣布它被消滅?人類真是傲慢!

舉這個例子,要表達的是,隨著氣候變暖,熱帶區域范圍實際性地擴大,也自然會增加病毒的活躍度。

2.病毒在「移動」

蚊子、嚙齒類動物、蝙蝠等等,都是移動的病毒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步調,這些動物活動范圍也隨之擴大,遷徙的成本在降低。

21世紀初,研究員保羅·愛潑斯坦就預測,由於氣候變化,蚊子傳播的疾病可能蔓延。蚊子可攜帶許多疾病,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這些都使它們在傳播疾病方面更有效率。

而實際上,寨卡病毒,就被證明了:一個變暖的世界可以有效擴大其感染范圍。

3.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危險一觸即發!

說到氣候變化,其實有一類區域,是最受影響的。

那就是:永久凍土! (結論來自《自然氣候變化雜志》)

那些被封存於冰川和永凍土中的遠古病毒, 可能已經被困在那裡數千年之久 。

人類知道用冰凍的方式保存器官、精子、卵子等等。而病毒,在凍土中,也往往保存著活性,隨時等待爆發。

截至目前,已經發現了大量復雜的巨型病毒,存在於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生命科學雜志》的文章就顯示,一種 3萬年前的病毒 ,在2015年被發現的時候,還對人類有著極大的危害。

阿拉斯加冰原的屍體中曾發現完整的 西班牙流感病毒 !

19世紀90年代西伯利亞的人口中有近一半死於 天花 ,他們的屍體被埋在沿科拉馬河的永久凍土層。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可能會帶來《生化危機》般的恐懼感。

4.絕望閉環——變異&耐葯!

溫度的緩慢上升,不僅僅讓病毒逐步活躍,也讓病毒有更大可能產生變異;而更多人感染,就可能有更大概率出現大范圍耐葯新毒株。

這是一個完美的、近乎絕望的閉環。

前幾年,英國還懸賞巨資,希望找到新的超級抗生素,不得不說,這個行為很有防患於未然的先見之明。

於是,似乎我寥寥數言,已經描繪了這樣一個絕望的未來:

地下有病毒在等待復甦;熱帶有病毒躍躍欲試:雨林包圍城市;成千上萬的病毒在等待一波爆發,不知哪一種就可能全面擊潰我們的醫療儲備;耐葯、變異、恐慌、經濟崩潰。

氣候變化,單在超級病毒這一個方面,就足以讓人類不寒而慄!

參考資料

ncbi.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f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Charlene Laino.africa,the infectious continent.nbcnews

在地球上,北極可以說是一個隱藏人類很多未知秘密的地區,人類科學 探索 也相對較少,除了在冰融化上得到的數據比較多之外,其他可能都是偏少情況。根據《科學報告》雜志指出,在北極地區,科學家們發現了一波「致命病毒」的出現。

確定了!北極「致命病毒」或在爆發中,不可能發生卻已發生了。該致命病毒對海獅,海豹,水獺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可能產生重大影響,而出現致命病毒後,也隨著冰川融化的加劇,不斷的蔓延到其他大洲區域,所以影響范圍在進一步擴大,我們來看看什麼情況。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該致命病毒稱為phocine distemper病毒(PDV,也稱為phocine morbillivirus),在2002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北大西洋爆發了一次,殺死了數千隻歐洲海豹,同時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北海獺中也被發現。

所以說,「致命病毒」在生物身上的蔓延已經形成。而根據科學研究人員表示,融化的海冰正在連接以前被冰隔開的海洋哺乳動物群,從而打開了「致命病毒」傳播的途徑。也就是說,冰川的融化將「致命病毒」給蔓延出來了。

這相當於是「致命病毒」的一個流傳路徑。而在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溫度提升導致了北冰洋的海冰融化速度快於冬季的冰凍速度,所以說蔓延的速度也加強了。科學研究人員們稱,病毒在移動,這個看來是已經確定了。

這個結果也是為期15年來進行的 探索 ,測量的最終說明。《科學報告》雜志指出,這也表明了海冰的徹底「重塑」為北極和亞北極海豹之間的接觸,開辟了此前「不可能」的接觸途徑,這使得該病毒被引入北太平洋,不可能發生的已經發生了。

研究人員們在研究之中還發現,從2001年至2016年,從阿拉斯加東南部到俄羅斯,沿著阿留申群島以及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海,對包括北部海豹,斯特勒海獅和北部水獺在內的海洋哺乳動物進行了PDV的測量說明。

證明了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動物有可能攜帶長距離的傳播的「致命病毒」,也就是這里說的「phocine distemper病毒」。並且科學家們從2003年開始在北太平洋地區發現了廣泛的病毒感染和接觸,並在2009年出現了第二個接觸和感染高峰期,這些高峰與北極海冰面積減少相吻合,以確定了它的存在。

其中一位名叫「伊麗莎白·范沃爾默」研究這表示,隨著海冰融化趨勢的加強,這種病毒和其他病原體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洋哺乳動物之間傳播的機會可能會越來越普遍。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生物逐步走向了面臨「致命病毒」的威脅,如今暫時不清楚蔓延的程度有多大,也沒說什麼辦法進行阻止。

從現有的科學調查數據來看,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算是已經有了,不清楚這種「致命病毒」會不會得到控制,科學報告也並沒有指出,甚至讓我們擔心的是,會不會造成對已經公布之外的其他生物產生威脅,如果蔓延太強的話,只要有水的連接和動物的遷徙,那必然會傳播得更加的廣泛,所以需要多多注意下。

『叄』 北極又出事了!科學家發現遠古生物還攜帶病毒,殺傷力如何

北極地區凍土層的融化,雖然讓大量珍貴的遠古生物重現世間,但隨之而來的病毒、化學氣體對人類也都是嚴峻的考驗,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今我們能做的,就是多關注環境問題,提倡生態環保,盡量減緩凍土層的融化速度,否則,當凍土層全部融化的時候,人類就會迎來新一輪的災難。

『肆』 據說北極有一種冰封的病毒,一旦地球氣溫升高,它就會被激活為害人類,給人類造成毀滅性打擊,這是真的嗎

溫室效應

大氣是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它由氮、氧、氬等多種氣體組成,當太陽透過空氣時太陽輻射能受到它們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這種平衡狀態的地球氣候系統,人類也已經適應了這種狀態。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的種種活動引起空氣中某些成分的變化,打破了這種平衡的狀態。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烴化合物、臭氧,這些氣體對於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但對於從地面射出的長波輻射則有強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輻射的熱量留在了大氣層內,起到類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溫度,通常稱為「溫室效應」。這種溫室效應改變了原來的生態環境。根據科學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後將使全球 地面平均溫度增加2-3℃,極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過程也將增加,而且分布並不均勻,隨之而來的全球生態系統也將發生巨大的改變。另外,氟氯烴化合物如氟里昂(冰箱製冷劑)不僅具有強烈增溫效應,還破壞臭氧層造成所謂臭氧空洞,臭氧是一種可以阻止太陽輻射中紫外線輻射到達地面的元素,它的減少使地面的紫外輻射量增加,人體接受過多的紫外輻射會削弱免疫力,增加傳染病患者,增加皮膚癌和白內瘴疾病

溫室效應的影響

受到溫室效應和周期性潮漲的雙重影響,西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大部分地方,即將被海水淹沒,包括首都的機場及部分住宅和辦公室。

由於溫室效應會導致南北極冰雪融化,水平線上升,直接威脅吐瓦魯,所以該國在國際環保會議上一向十分敢言。前總理佩魯曾聲稱吐瓦魯是「地球暖化的第一個受害者」。

溫室效應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脅人類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出警告,由於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紐約錫拉丘茲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家雜志》中指出,早前他們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由於該病毒在大氣中廣泛擴散,推斷在北極冰層也有其蹤跡。於是研究員從格陵蘭抽取 4塊年齡由 500至14萬年的冰塊,結果在冰層中發現TOMV病毒。研究員指該病毒表層被堅固的蛋白質包圍,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這項新發現令研究員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塊深處,目前人類對這些原始病毒沒有抵抗能力,當全球氣溫上升令冰層溶化時,這些埋藏在冰層千年或更長的病毒便可能會復活,形成疫症。科學家表示,雖然他們不知道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適應地面環境的機會,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來的可能性

『伍』 越來越多的北極凍土被解凍,被埋3000年的超級病毒還活著嗎

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全球變暖的跡象在世界各地進行蔓延之中,而在氣溫上升的同時,導致我們全球的冰融化可以說在不斷的攀升之中,而北極地區就是受影響的主要區域之一。根據《自然》科學雜志最新科學報告指出,位於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如今已在進行解凍了,這對我們人類來說不是一個好事情,因為在這些永久凍土存我們一些意想不到的物質,除了我們常說的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質之外,還存在很多病毒在裡面,它將隨著永久凍的是融合而被釋放出來。所以說這是一個多方面的影響在裡面,而不是簡單的污染物就算了。

所以說,如今要想緩解永久凍土的融化,必須要實施生態環境的保護,降低或改變氣候的一個現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冷凍微生物「復活」威脅人類的影響降低,不要等待這項類似於3萬年的超級病毒全部復活了,那麼到時候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所以說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大家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