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北理工大學和長春理工大學哪個好
長春理工大學好一點,國家重點學科,碩博點都比長春理工大學多。長春理工大學(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吉林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長春市共建,是一所以光電技術為特色,光、機、電、算、材相結合為優勢,工、理、文、經、管、法、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上海合作組織大學、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中國兵器協同創新聯盟成員,享有「中國光學英才搖籃」的美譽。歷史沿革1958年,兩院院士王大珩遵照聶榮臻元帥要建立一所主要為國防培養光學人才的高等學校的指示,創立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並擔任第一任院長。1959年6月,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廳將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長春機械學院、長春化學學院合並,定名為「吉林科學技術學院」。1960年5月,又將校名改成「吉林科學技術大學」。1960年11月,隨著長春光機所和長春機械所合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與長春機械學院真正合為一校,校名仍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吉林科學技術大學的名字不再沿用。1960年底,在校學生規模超過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專部(長春光機所創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製造學校,歸我校附屬)、一系一部(原機械學院)三個地點上課。根據當時的辦學規模,僅靠長春光機所自身的力量辦學,已經難以承當。鑒於此種情況,從1961年開始學校停止招生兩年。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傳部宣布,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停辦。1962年8月,國務院發出國教張字242號文件,指示學校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共同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就這樣,學校成為長春市1958年創辦的十餘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學校,也成為當時全國407所大專院校之一。1962年12月,學校召開了第二次黨代會。從1963年開始,學校對發展規模、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了進一步調整。1963年9月,學校在光學儀器、精密機械製造工藝、應用光學、應用物理4個專業恢復招生,115名學生報到入學。同年,首屆畢業生373名學生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參加了畢業典禮。1965年2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學校與長春光機所分開,人員編制和經費獨立核算,這時學校才真正成為中國科學院的一個直屬單位。1971年,學校劃歸第五機械工業部領導。1978年,學校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1979年,學術委員會成立。1980年,與日本中央大學建立友好關系。1982年至1993年,因國務院部委調整,學校先後劃由兵器工業部、機械工業委員會、機械電子工業部、兵器工業總公司主管。1994年,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批准立項。1996年,軍用光學博士點申報成功。1999年,劃轉為以吉林省管理為主,並與國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長春建築材料工業學校並入學校。2002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王大珩院士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2004年,被確定為吉林省重點大學。2007年,吉林省電信培訓中心並入。2011年,學校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3年5月22日,長春理工大學入選國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2017年8月,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組織的地方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新建基地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經研究,批准長春理工大學「微納操縱與製造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21個引智基地作為建設項目予以立項;入選「111計劃」。師資力量截至2018年6月,現有教職工2084人,其中,專任教師1157人、博士生導師198人、正高職213人、副高職462人;有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雙聘7人)、2個國家級高端引智平台、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44人;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14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個、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28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吉林省教學名師15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模範教師2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全國教育系統職業道德建設標兵1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1人。[1]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專職)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姜會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安志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張國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楊華民、曹國華、曲軼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劉國軍、曹國華、卜長莉、王曉華、曲軼、張宏國家級教學名師:張樹仁全國模範教師:樑柱、楊華民全國優秀教師:姜會林吉林省學科領軍教授:楊華民、佟首峰、金光勇、張宏、卜長莉、付躍剛、姜肇國、晏長嶺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空間激光通信方向(姜會林)、高能固體激光技術(張喜和)B. 姜會林的主要成就
姜會林主要從事光學技術與光電儀器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他治學嚴謹、著述頗豐,在光學領域業績突出,成果卓著。承擔過多門本科生課程和研究生課程,先後培養了20多名碩士和13名博士生。現已完成國家和省部科研課題20項,正主持總裝備部和國家「863」等項目4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完成國家「863」重點攻關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通過驗收1項;國防科工委光華科技基金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在國慶50周年閱兵項目中榮立三等功。發表學術論文108多篇,已被國際四大檢索系統收錄39篇。
姜會林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衍生二級光譜理論」,並提出了「用普通玻璃校正二級光譜」的設計方法,據此理論與方法設計的偵察衛星相機光學系統,二級光譜象差為零,該成果被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院士評價為「近年來中國光學設計主要進展」之一,比英國著名專家設計的結構更為簡單,質量更好;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光學系統經濟公差的理論」,並編制了優化計算程序,其論文被收入《里程碑叢書》,由美國SPIE出版社出版發行,並被列為最新一個「里程碑」的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光學系統總體性能及經濟效益評價理論與計算方法,提出了光學系統總體優化方法及一些特殊光學系統的設計方案;完成了「中國光學鏡頭資料庫」、「兵器光電模擬系統資料庫及數字模擬」課題,正在開展總裝備部重點項目「兵器光電系統總體優化技術」等的研究;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二維電視腹腔鏡顯示系統」,並突破了「三維醫用內窺鏡」關鍵技術,研製出整機在醫院使用,促進了微創傷手術的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研製成醫用三維內窺鏡的國家之一;高質量地完成了「863」重點攻關課題——「三維遙感測量用半導體泵浦固體激光器」的研究,打破了一些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填補了我國這一領域的空白,為我國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成果;還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日現代企業制度與組織管理比較研究」,通過與日本大學、長春一汽開展合作研究,為我國企業改制提出了重要建議。 姜會林自1989年4月至2006年1月歷任長春光機學院副院長、院長,長春理工大學校長。擔任學校領導工作17年來,為學校的科技工作、學科學位建設以及學校的全面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努力提升辦學層次,創造出多項有助於提高辦學層次的成果:1997年理工大學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並正式投入運行;2000年和2004年長春理工大學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評估,均取得良好成績;1996年學校實現了博士點零的突破,並於1999年成功設立「光學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主持申報成功了1個國家重點學科;主持申請並經教育部批准長春光機學院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從2002年開始實現第一批次招生,現已在全國27個省市區進入第一批次;2004年,長春理工大學被批准為省重點高校,為學校的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增加兩倍多,在校學生數達25842名;學校佔地面積達1066畝,增加了一倍多;建築面積達64.7萬平方米,增加了2.8倍;固定資產總值達110805萬元,增長了10倍多。學校擁有11個博士點,44個碩士點,47個本科專業,1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學校在2005年12月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中取得了優秀。
C. 姜會林的介紹
姜會林,1945年7月出生於遼寧,長春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我國光學行業的第三代的出色代表」,他是王大珩院士「文革」後帶的第一批博士生。他在光學系統設計、光學CAD技術、醫用光學儀器、光電模擬技術、光電檢測技術、激光通信技術等領域卓有建樹,曾主持過長春理工大學(原光機學院)的行政工作。在他的帶領下,長春理工大學不僅在科研成果上碩果累累,辦學實力、辦學效益、內部管理都更趨良好。2015年12月7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