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小波和李銀河是什麼關系
王小波和李銀河是夫妻關系。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銀河登記結婚,因為那時王小波28歲,正在大學讀二年級,學生有規定不準結婚,所以結婚是秘密的。
沒拍結婚照,也沒婚禮,兩家各請了一桌,不注重形式。王小波和李銀河沒有孩子,他們結婚前就商量好,兩人的世界就已經很豐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為紐帶。
(1)王小波李銀河擴展閱讀:
在文學圈,李銀河與王小波的愛情幾乎無人不知。但這段感情是如何開始的,卻鮮有人知曉。在李銀河的自傳《人間采蜜記》中,李銀河將之一一道來。她對記者回憶,當時兩人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小波在街道工廠工作,我在《光明日報》當記者」。
起先,李銀河沒有意識到這種差距。直到有一次她聽說了一件事兒:「有時我會給他寫信,用標有『光明日報』字樣的信封,那會兒信先到工廠,結果就轟動了:王小波認識《光明日報》的人!可我起先都沒有在意過這些。」
「浪漫的激情之愛有個前提,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現代這種情況很少見了。我碰上之後,就覺得非常幸運。」李銀河笑著說,自己對那些世俗的東西真的不太看重,比如物質條件、家庭背景之類,「我就說,王小波是個男版的『灰姑娘』」。
李銀河與王小波如此相愛,或許與雙方共同的文學見解有關。李銀河提到了這樣一件事情,「我曾有段時間賦閑在家,開始看世界名著。當時小波的《綠毛水怪》里提到一部很『偏』的小說,我恰好看過,恰好兩個人對這部小說的感覺還差不多,我想,這就是緣分吧」。
正如李銀河在《人間采蜜記》中回憶的那樣,在與王小波相依的二十年間,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溫暖。她寫道:「我這一生僅僅得到了他的愛就足夠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痛苦磨難,小波從年輕時代起就給了我這份至死不渝的愛,這就是我最好的報酬。」
Ⅱ 王小波與李銀河
1977年,當時的李銀河在國務院研究院工作,胸大有腦,前程似錦。而那時王小波只是一名街道工人,說「前者居廟堂之高,後者隱市井之巷」一點兒也不為過。當年,25歲的王小波下鄉回城已經五年。先後在儀器廠和半導體廠做了五年的工人,但心中那股子寫作的浴火卻從未熄滅。
有一天,王小波把剛寫的《綠毛水怪》寄去《光明日報》,經手的女編輯是李銀河的同事。沒出幾分鍾,看得她直掉眼淚。李銀河在旁邊納悶兒,接過來一讀,登時心中一緊,心口像是被什麼東西揪住,30年後,她還清晰記得那一瞬的感覺:
「寫作手法雖然稚嫩,但卻有什麼東西深深撥動了我的心弦。」
從此,她記住了這個名字------王小波,一個娃娃臉的名字。
接下來,李銀河借著一次工作當口兒到王小波家。明裡去問小波父親一個學術問題,實際卻是會會這位光是文字就讓她揪心的王小波是誰。
這一面,不說是失望透頂,起碼也算是斷了李銀河心裡那點悸動的念想。後來,據李銀河回憶:
「當時真是嚇了一跳,沒想到這么丑。」
「不但丑,丑中還帶著一點凶樣。」
可沒成想,幾天之後,王小波找上門來,以還書為由,堵在光明日報門口。。二人見面後大談文學,天南地北。正談著火熱,王小波來了一句:
「你有男朋友嗎?」
李銀河當時剛分手不久,只能如實相告「沒有。」
王小波接下來一句話,生猛了得,幾乎是嚇了李銀河一跳。「你看我怎麼樣?」
李銀河一回頭,滿眼裝滿的都是那張丑臉,嚇岔劈了。
多年之後,李銀河沒想起這件事,還會羞澀:「那才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呀!」
之後的日子,李銀河不斷收到小波寄來的情書。
「你的名字美極了。真的,單單你的名字就夠我愛一世的了。」「小波望著滿天星斗,念著「銀河」的名字:「滿天都是星星,好像一場結凍了的大雨。」
李銀河念著念著,淚水淌了一臉。王小波在追女孩方面,像寫小說一樣天賦異稟。
最終,李銀河沒能扛住小波的熱烈和率真,兩人就這么相戀了。
在一起後,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兒,李銀河就跟王小波提分手。王小波一直不懂為什麼,追問下去,李銀河憋不住了說:
「你確實長得太難看了。」
王小波卻說:
「我要去爬蟲館和那些爬蟲比一比,看看我是不是真有那麼難看。」這一下可把李銀河逗樂了。
一來二去,王小波總能用自己的有趣,讓李銀河化掉心底那些對長相的不滿,從而讓李銀河愈發地崇拜起王小波來。
這個世界,好女人都異常矯情,有人被才華吸引,有人被有趣吸引,還有人被內心坦盪吸引。而王小波內心坦盪、才華出眾、有趣天成,李銀河扛不住。
大學期間,王小波和李銀河結為夫妻。二人沒有辦酒,雙方父母各自擺了一桌,就草草了事。
既然靈魂都可以當飯吃,那還要啥自行車呢。在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中,兩個人從不在乎形式。
人的外表,其實什麼都不是,皮囊而已,在時間里,皮囊終會老去,最後所有的光鮮都會被褶皺吞噬,而靈魂不會,這靈魂里包括你走過的路、經歷的事,還有你一生的思考。
就像王小波生前對人生的註解:
我活在世上
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遇到些有趣的事情
倘若我能夠如願
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Ⅲ 李銀河和王小波(她與王小波的愛情事)
王小波,於1997年4月11日 逝世,(45歲),昨天是他的忌日。
王小波如今常被人提起的一篇散文叫《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就是教人話語的真誠、魅力、話語權力、說話上稅、穿著皇帝的新衣講話,懂道理的人因為環境不允許而沉默、不懂的人誇誇其談等等。
王小波小時候聽說畝產30萬斤糧食的傳言,始終不相信,因為他餓得吃鉛筆頭,上課時候從鉛筆的橡皮頭啃起,吃完圍在一圈的鐵皮,再吃木料筆桿,有點香味。甚至連課桌都吃掉了一部分。這也挺諷刺的,小時候被餓得吃筆桿子,長大了用筆桿子復仇。
王小波的書,讀過就讀過,沒讀就沒讀,懂了就懂了,沒懂就沒懂。打著擦邊球去愛一個自己不懂的人,並不快樂。
王小波就像那個拒絕沉默的人。
魯迅曾說過一個鐵屋子的隱喻,說大部分人都在鐵屋中沉睡,偶有醒來的人,他們的疾呼卻惱怒了旁人,因為他打攪了大多數人的好夢。
王小波就像那個拒絕沉默的人。
他的文字有時讓人不愉快,人人心知肚明卻不願說的事,你為何偏要戳穿?好好享受現世的樂趣不好嗎,為什麼執著於那些思來想去也得不到出路的問題?
王小波的語氣比魯迅更溫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
王小波在文中有個比喻,把文化人比作唐僧,俗世物慾比作妖精,如果你唐僧跟妖精上床,喪失陽氣,就沒有資格上西天禮佛。實際上胡適狄更斯福樓拜一大票文人從來不禁錮自己的慾望,只要不強奸她人的身體和精神,男人和男人商量一下也可相愛。
文化是蔬菜,道德是胡蘿卜,可以說胡蘿卜是蔬菜,不能說蔬菜就是胡蘿卜,這樣會使文化變得狹隘,說不定哪天就沒菜吃了。 整本《沉默的大多數》讀下來,意識前衛,放到今天同樣適用,王小波的思想已經不能用前衛來形容了,堪稱中國文學史推動精神文明的聖經。
王小波的家庭出生。
1952年, 王小波 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父親是當時最有名的邏輯學家。
由於當年的某些風波,王小波還未出生,家庭就突遭變故。為了讓這場風波趕快過去,所以家人給王小波起名小波,意為"大浪化小波"。
16歲他前往雲南插隊,本以為是一場浪漫的冒險,卻沒想到在那裡吃盡了苦頭。吃著粗茶淡飯、干著勞累的工作、時不時還被軍代表打罵。
幾年後,王小波帶著一身傷痛回到了北京,而這經歷成為了他寫作《黃金時代》的素材,並開始進行寫作。
後來他們之間的通信被集成書出版,叫《愛你就像愛生命》。
"你好哇,李銀河。"這是每封信的開頭,"你好哇"也成了王小波標志性的情書體。
一個"哇"字,全是真誠、熱情和憨傻。愛讓人變傻,讓一個寫出時代三部曲和各種黃暴文的大作家變成了清純少男。
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
很多人,大概都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認識李銀河的。我也是。
後來才知道,李銀河是社會學家,性學家,女性主義者,是專家學者教授博導。師從中國社會學奠基人費孝通。
文學圈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李銀河是作為王小波的遺孀才為人所知。王小波太有名,她仰仗了王小波的光芒而已。
不。
這樣的「我以為」,王小波都不會答應。
因為李銀河,本身就是一個寶藏人物啊!
在世時,很多人的注意力便都只集中於他一個人的身上。但實際上,王小波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大的成就,跟默默在背後支持他的妻子李銀河有脫不了的關系。而且與王小波相比,李銀河的各方面條件和取得的成就都更為突出。
李銀河與王小波原本是兩個世界裡的人,故而本該不會產生任何交集。但沒成想,到了後來,緣分還是讓他們遇到了對方。據說兩人第一次見面,就是在王小波的家中。雖然李銀河在看過他寫的 《綠毛水怪》 這本書後,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好感。但真正見到他本人時,她卻突然對他產生了很強烈的失望之感。
原來,那時的王小波不僅長得不好看,而且還很不修邊幅。整個人看起來有些邋遢,完全就不是李銀河想像中的白馬王子的樣子。於是,此次見面之後,李銀河感到相當失望,並且還表示希望後續不再跟他見面。
但是王小波不一樣,他自從見過李銀河後,就對她產生了很強烈的好感。之後為了能跟她在一起,他迅速對她展開了猛烈的追求攻勢。結果,時間久了以後,李銀河還真的答應跟他在一起了。而且自這以後,王小波除了努力在文學方面謀求發展外,還拼盡全力追隨李銀河的上進步伐—— 因為李銀河是大學生,王小波為了能讓自己配得上人家,後來便也去考了大學。 接著李銀河要出國留學,王小波便也跟著人家一起去了。而且還在留學過程中,順利取得了碩士學位。之後兩人排除萬難結了婚,總算是過上了令人艷羨的婚姻生活。
他們的愛情故事,已成經典。
「一想到你,我這張丑臉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在信里這樣寫下對李銀河的愛。
李銀河曾經回憶,在相戀相依的二十年間,兩人幾乎從來沒有吵過架紅過臉,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溫暖。「我的生命因為有他的相依相伴而充滿了一種柔柔的、濃濃的陶醉感。」
王小波和李銀河,為什麼不要孩子的原因。
王小波和李銀河在沒結婚前,就商定了要長久地過一種豐富的精神生活。為了這個目的,他們決定不要孩子,以避免被纏入凡庸瑣事中,後來他們二人都到美國讀書。按照他們對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所以要秉燭而游。雖然手裡沒多少錢,他們還是以最節省的方式游遍全美。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家中突發心臟病辭世,終年45歲。
1997年,一名45歲的王小波突然心臟病發作死亡,王小波二姐王徵得知消息後,精神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半年前,王征還同弟弟王小波相處半月有餘,兩個人彼此靠近,只是發現他有些懶懶的樣子,原來這已經是他患病的先兆。
此外,該報告還指出,王小波冠狀動脈硬化。 由於他去世前的情景,他的姐姐說的王小波痛苦是難以想像的。
王小波二姐王征說,房間白牆上剩下的牙齒已經被咬斷了,醫生還發現他的牙齒是白色和灰色的。
這一幕真是太慘了。
同路遙一樣,英年早逝,壯志未酬,但同樣留下了文學史上的巨著。 王小波40歲辭去教師職務,潛心寫作,45歲病逝,在那個文壇時代,王小波絕對算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這五年間,他所帶來的文學作品卻是有目共睹的,為當時沉悶的文學注入新的活力,猶如池塘里的死水泛起一片漣漪。
那時,身在美國的李銀河並不知情。
但李銀河的心跳一直特別快,好像隱隱覺得有什麼事。從機場往回趕的路上,接她的人說,小波是個詩人,走得也像個詩人。
她一下子就明白了。
「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害怕不害怕都一樣。」王小波曾在一段訪談里說。李銀河認為,王小波對生命的看法,是明明知道短暫、要失去,但是在失去它之前,要讓一切都發生,要嘗試去創造一點點美出來。
王小波真不愧是「一位爛漫勇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隨意思想者。」
王小波曾說:「假如我今日死了,也許就不可以像維特根斯坦一樣講到:我渡過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可以像司湯達一樣說:熬過,曾經愛過,讀過。我很怕落入全都說不出來的結果,因此已經認真工作。」
九十年代的我國文學界是一地飄舞的雞毛撣子,王小波冒冒失失地闖了進去,又匆匆忙忙地離開。我經常想,假如九十年代的我國文學界沒了王小波,可能會是如何一種恐怖的情況?王小波的著作,為九十年代低沉的文學類引入了一種新的魅力,他就像一粒碎石子,資金投入到一片死水裡,激發了水裡的海浪。
王小波是在創作的情況下痛楚地去世的,他在寫作職業生涯的巔峰狀態溘然長逝,他沒有落入全都說不出來的結果,由於他為人們留有了一大筆珍貴的精神食糧,他真不愧是是「一位爛漫勇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隨意思想者。」
李銀河是最懂王小波的人,她曾不止一次表示過,自己很欣賞王小波的才華,一早就知道他不會一直被埋沒。
確切來說,王小波是在去世以後才火起來的,他的作品大都比較前衛,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考,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黃金時代》,有很多關於情色的描寫,更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並非是他有問題,而是我們不夠開放,不夠包容,完全跟不上他活躍的思想。
好在有一個人是懂他的。
這個人就是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
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靈魂伴侶,一直陪伴著彼此,支持著彼此,無論遭受外界多少的否定和非議,始終不曾放棄。
王小波遺孀 李銀河。
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 師從於中國社會學奠基人費孝通。1952年生於北京。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
李銀河女士看上去就不像是能與別人起爭執的人。
她的長相、她的衣著、她的舉止,也都是圓墩墩的,沒棱沒角的,沒所謂的樣子。
當她說起她的研究,說起:有同性戀給她寫信,贊她是「帶給人間溫暖與光明」的普羅米修斯;有六十多歲的老夫婦給她寫信,反復詳細地描述他們和諧的性生活;有老色鬼給她寫信,奉上自創手繪色情漫畫配打油詩,謳歌男性生殖器;有老幹部給她寫信,罵她是陳世美的後台……
李銀河稱:不能讓社會這么愚蠢!
李銀河:
我二十多歲時看《存在主義》,覺得人生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人生非常偶然,也非常短暫。當然,這事一旦想透了之後不能多想,再想就根本沒有生活的動力了。
雖然生命最終沒有意義,但是有些事對生命本身是有意義的,你要生活得美好還是醜陋,這個有意義。把事情想到這一層,人活得會比較快樂。
李銀河稱:不喜歡沒有感情的性。
同性戀、多邊戀、虐戀……我只能說我希望對這樣的事情多一些理解,通過研究知道它們是什麼樣的,知道當事人的權利。我有研究的好奇,但是不一定要自己嘗試。同性戀試也試不來啊。一夜情我不喜歡,沒有感情的性我是不喜歡的。我完全能理解有些人會有這種沖動,會喜歡跟感情分開的性。但是我不喜歡。我正好是喜歡「蘿卜」的,不是喜歡「白菜」的,我覺得把性和感情分開的人是喜歡「白菜」的。當然,如果一輩子只有一個或者是曾經只有一個性伴侶,我應該還是會覺得遺憾。
李銀河的退休生活。
李銀河被傳與一女子同居。
其實,早在此事於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李銀河本人就已經通過發博文的方式對此給予了回應。她說,自己並非是什麼「 拉拉 」,與自己結交並同居的那個人,也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同性戀者。因為對方雖然擁有女性的生理特徵,但卻在性別認同方面,始終認同的是男性。
說白了,李銀河的博文就是想告訴大家,與自己同居的那個人就是一個「 跨性別者 」。且此人只可能與喜歡男性的女人在一起,而並不可能跟喜歡女性的女人在一起。如此一來,也就間接證明了她自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同性戀者,而是正常的異性戀者。看起來李銀河的這番解釋挺合情合理,但是能完全接受的人卻寥寥無幾。好在李銀河並未把過多精力放在照顧別人的感受上,而是照常在退休後跟那個人一起過著簡單而又幸福的生活—— 據說兩人後來共同領養了一個孩子,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帶著這個孩子到各處去旅行拍照。
李銀河,是一個活過、愛過、寫過的女人。
據說退休後她還專門以自由而又消極的人生視角著就了《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這本書。
李銀河在書中寫到,「一個快樂的人,這樣你的人生才能幸福;做一個有知識的人,這樣你的人生才能豐富;做一個懂禮貌的人,這樣你的人生才能優雅。」
已過耳順之年的李銀河,退休後生活在濱海小城威海。
她的人生,應該是做到了快樂幸福、豐富優雅的。
因為她,「曾經用自己的生命尋求快樂(活過,愛過,寫過)」。
Ⅳ 王小波和李銀河: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如果說這世上有什麼愛情寶典,我想一定是王小波這本《愛你就像愛生命》,一封封情書寫滿了他對李銀河的款款深情。
一年前,無意間翻到這本書,草草讀過幾頁,說實話當時並沒有給我帶來很大的觸動。
直到最近,我又了解到不少二人的事跡,回想當初所讀之書,一瞬間被強烈震撼。
以前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後來才發現,若是不了解人生,有些書是讀不懂的。
01
1977年的一天,王小波把剛寫的《綠毛水怪》寄去《光明日報》。
當時就職於《光明日報》的李銀河,輾轉間讀到《綠毛水怪》文稿,頓時心中一緊。
她說:「寫作手法雖然稚嫩,但卻有什麼東西深深撥動了我的心弦。」
從此,她記住了「王小波」這個名字。
後來,李銀河因為學術問題跑去請教身為邏輯學家的王方名,也就是王小波的父親。
其實除了學術問題,她還有另外一層私心,想趁此機會見識一下王小波的廬山真面目。
誰知這一見把李銀河心裡所有的美好幻想打破了。
她嚇壞了:「覺得他長得真是夠難看的」,「不但丑,丑中還帶著一點凶樣」。
僅是這一點,還沒來得及點燃的愛情火苗就已經悄無聲息熄滅了。想想也是,好看的皮囊誰不想要,而且「以貌取人」本來自古有之。
還記得朋友當時給我講唐代文學家羅隱的故事,此人才華橫溢,只可惜其貌不揚,顏值撐不起才華。
有一宰相之女讀過羅隱的詩作,對他非常仰慕。宰相為了女兒的幸福,特地把羅隱請到家裡,然後讓女兒躲在門後偷看。
誰知女兒看過之後,直接把收藏的羅隱詩作全部銷毀,從此再也不讀他的詩。
這兩個故事的開局如出一轍,當時讀起來就忍不住發笑。愛美之心嘛,人皆有之,普通人或是偉人,皆不例外。
02
還好故事到這里並沒有戛然而止。
幾天之後,王小波主動找到李銀河。二人大談起文學,正聊得暢快之際,王小波話鋒一轉,直截了當問道:「你有男朋友嗎」?
李銀河先是一愣,隨即如實相告:「沒有」。
「你看我怎麼樣?」
不得不說小波的膽量簡直非一般人可比。因為「文革」的耽誤,他讀罷初中就斷了學業,在小廠做起工人,而此時的李銀河早已完成大學學業,在大報擔任編輯。
門第懸殊如此之大,用一句話概括: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李銀河也說:「他就是一個男版灰姑娘。」
接下來一段時間,李銀河收到王小波源源不斷的情書,最初的方式也很特別,寫在五線譜上。
一封又一封情感真摯的信件撥動著李銀河的情緒,讓她內心不自覺柔軟下來,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花兒。
03
二人的感情同樣經受了無數考驗。李銀河也在意別人的眼光,在意家人的看法。
因為相貌問題,家人給出了反對意見。李銀河本就在意,加上家人的勸阻,於是向王小波提出分手。
她送上兩張電影票,附言:「我們以後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小波立馬退回電影票,隨信寫道:「你從這信紙上一定能聞到二鍋頭、五糧液、竹葉青的味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他想放棄但又絕不氣餒,一封又一封接著寫信:
「你要是願意,我就永遠愛你。你要是不願意,我就永遠相思……」
面對李銀河的不理睬,他繼續寫道:
「你應該去動物園的爬蟲館看看,是不是我比它們還難看……」
「你也不是就那麼好看呀,咱們扯平了。」
這些話幽默風趣,又透露出如小孩子一樣純真,李銀河感動的同時也終於釋懷了,既然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只能二選一,她選擇後者。
從此以後,兩人墜入愛河,一發不可收拾。
04
「你好哇,李銀河」,基本是王小波寫給李銀河所有情書的開頭。
有幾分俏皮,又有幾分天真,情感之細膩牽動無數少女心。
這樣的信坦誠直率,天真無邪,睿智風趣的王小波原來也有如此孩童般率真的一面。
美好的愛情從來不是枯燥的,即便日子平淡如水,也能從中發掘樂趣。兩人的愛情就像糖果罐,她們就像圍著糖果罐的孩子,不時從罐中發現驚喜。
小波說:「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
銀河說:「你這把鑰匙就是開我這把鎖的。」
再沒有什麼能比兩個靈魂高度契合更讓人羨慕的了。在有趣的靈魂面前,財權相貌通通都沒那麼重要了。
05
她們在風雨里一起患難,彼此相互支撐。因為有這些因素,這段愛情更是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了。兩年後,李銀河申請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社會學,王小波因為條件限制只能在兩年後才去與之相會。
一起在美國修學的那段時間,兩人僅靠銀河每月的400美元獎學金維持生活。最初,兩人一起在餐館打工,小波因為拖累銀河而自卑,銀河也因為心疼小波而不肯讓他打工。
「他那麼一個智慧的頭腦,我捨不得他去干粗活。」
面對家人的不理解,銀河態度堅決答道:「文學是他的生命。我們對生活要求不高,我一個人工作夠用了。」
從此王小波全身心投入寫作。
回國之後,王小波被安排在計算機教室工作,做些雜活。小波覺得活得窩囊:「我老婆當教授,我狗屁不是。哀樂中年,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罷。」
即便兩人地位懸殊,李銀河從來沒有嫌棄過他。她鼓勵道:「小波,好好寫小說吧,你是無價之寶。」
這就是李銀河,一個毫無條件信任並且全心全意支持小波發展的人。
06
愛情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如果說李銀河成就了王小波,那麼王小波也成就了李銀河。
什麼是美好的愛情,大概就是無論何時所遇何事,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靠。
李銀河做同性戀現象調查研究時,很多親朋好友都持反對態度。要知道,在當時幾乎沒有人研究這個領域,更何況一屆女流,質疑聲更是源源不斷。只有王小波堅決支持,無論在精神上還是行動上,他把她當做生命來愛。
1997年,李銀河還在劍橋做訪問學者,而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與世長辭,這段樸素又真摯的愛情就這樣落幕了。
《愛你就像愛生命》再版時,李銀河在序言中寫道:
有些人遇見了便是一生,我想無論有沒有答案,那些書信和那些經歷都是銀河一生的財富。正如小波在五線譜所說,他和她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王小波和李銀河做到了,浪漫溫馨一生圍繞在她們身邊,那些美好的愛情也帶給後輩無限遐想。
如果說愛情有什麼秘訣,我想就是如他們一般同舟共濟風雨相隨,相互包容,彼此支持,把平平淡淡的日子也過成詩。
Ⅳ 王小波與李銀河的愛情令人羨慕,原來好的親密關系都有這幾個特徵
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故事,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愛情模樣。
在當時通訊不太發達的時代,他們的愛情故事,被記錄在來回兩地的信紙上,時至今日,信紙上那些文字已經被數以萬計的人們讀著、羨慕著,成為情書經典。
兩人緣分始於小說《綠毛水怪》,李銀河在看過小說後,就對小說作者王小波有了好感。當時李銀河在《光明日報》上班,王小波就經常找她借書還書。
第二次見面的時候,王小波問她有沒有朋友,得到否定回答後,王小波直接就說了: 「你看我怎麼樣?」 李銀河雖然震驚於他的直接,但兩人也就這么變成了朋友關系。
後面兩人開始通信,在信中他們探討人生、理想、愛情等宏觀的大事,也聊聊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信中,王小波毫不掩飾對李銀河的喜愛,在他滿分的情話技能攻勢下,李銀河最終淪陷,兩人於1980年結婚,結成愛侶。
王小波在追求李銀河時寫的書信,在其去世後被整理出來,收錄出版為書籍《愛你就像愛生命》,是他45年的人生中唯一的一本愛情專著。
在這些書信中,王小波不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而只是一個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毛頭小子。
對王小波來說,他對李銀河的喜歡同樣是藏不住的,同時他也不打算藏,就那麼大大咧咧地攤開,攤在寫給李銀河的信中,彷彿一個孩子沖著她不斷搖旗吶喊: 「看我!看我呀!我超喜歡你!」
一個男人真正陷入愛情時會有什麼表現呢?
第一,孩子氣。
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長不大的小男孩,當愛情來臨時,小男孩就會自發地跑出來,撒嬌耍潑鬧別扭,就是想引起心上人的注意力。
在追求初期的書信上,王小波向李銀河訴苦: 「我真的不知怎麼才能和你親近起來,你好像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我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來。」 就像一個小孩子,深怕好不容易得來的寶貝突然消失,總歸是要想個法子將寶貝永遠留在身側才好。
在熱戀時,王小波盼著出差去的李銀河早點回來,悶悶不樂地寫信給她: 「你要是回來我就高興了,馬上我就要放個震動北京城的大炮仗。」
這幼稚的一面,恰恰也是王小波靈魂中最熱誠純粹的一面,他將孩子王小波毫無保留地捧到李銀河面前,她可以傷害他,但最好是能愛他。
第二,膽小。
愛情中不止女人會患得患失,男人也會:怕她生氣、怕她哭,怕她太好被搶走,更怕自己不夠好配不上她……
王小波選擇給了李銀河足夠的安全感,他對她說: 「我當然十分愛你,這個愛情我是永不收回的,直到世界末日。你是非常可愛的人,真應該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在王小波眼中,李銀河就是世上最美好的存在,他朝著她發出的光前行,希望她得到世間一切最好的,也希望這一切能從他身上掏出來給她。
為此,他開始渴望成長,「擺脫無所事事的軟弱」,成長為一個同樣發著光的人,與她並肩而立。
第三,佔有與依賴。
愛情本來就是自私的,它只能在兩個人之中展開,容不得自己不愛對方,也難熬於對方不肯愛自己。
嘗過愛情滋味的靈魂已經不肯繼續孤獨下去,而是渴望與另一個靈魂共鳴、互相佔有: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稱譽,安和平日,你和我說話像對自己說話一樣,我和你說話也像對自己說話一樣。」
愛情中時間流逝的快慢變得跟是否與心上人在一起掛鉤,在一起時時光飛逝,分開時度秒如年,王小波就對李銀河說: 「如果一天有四十八個小時,我恨不得四十九個小時和你待在一塊呢!」
一旦李銀河去出差,兩人異地時,王小波的信件關鍵字就變成了「回來」,問她什麼時候回來、希望她早點回來、表達如果她早點回來他會有多高興……等等等等,如同一隻幼鳥般渴望著、依賴著母鳥的溫暖懷抱。
已經完全陷入愛情中的王小波,滿心滿眼都是那個叫「李銀河」的女孩子,因為是她,就連「李銀河」這個名字也足夠他愛上一世的了。
修成正果的愛情,離不開兩個人的付出
從1977年相識到1980年結婚,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花了3年時間修成正果,此後他們的婚姻狀態也處在一個穩定狀態,直到1997年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離世。
在結婚前的這3年裡,他們聚少離多,書信溝通的時間多於見面的時間。在這些「兩地書」中,可以窺見這兩人成熟的婚戀觀——
在追求李銀河時,王小波知道自己的顏值沒有什麼優勢,甚至還算劣勢,而且當時李銀河在山西大學上學,他還是個工人,可以確信求愛之路不會太平坦。於是,在相識之初,兩人就曾拉鉤約定: 即使不能做夫妻,也要做終身的朋友。
在寫給李銀河的信中,他也會時不時地表達不想因為他的愛束縛住她的意思:
「我是愛你的,看見就愛上了。我愛你愛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個人手裡鴿子飛走了,他從心裡祝福那鴿子的飛翔。你也飛吧。我會難過,也會高興,到底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 字里行間大有一種「我愛你,與你無關,但還是想與你強相關」的意思在。
看王小波的文字,就會覺得他是一個活得很通透的人,知道愛情是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不能強求,但可以努力爭取,在對待李銀河時,會在熾烈的情感外套上馬韁,不使她感到壓力,也不使她覺得被束縛,從而想逃脫。
在愛情一開始的時候,荷爾蒙會讓雙方都激情四溢,眼中只有彼此。但當激情退卻,回歸到生活的雞毛蒜皮中時,支持兩個人走下去的,就是投契的思想和相通的心靈。
在王小波平平無奇的外表下,能促使李銀河愛上的,正是他有趣的靈魂。
在交往中,兩個人溝通的風格都是開誠布公式的,有一句說一句,不會刻意隱瞞自己的缺點,也不會誇大自己的優點,坦誠地將最不好的那一面拿給對方看。
王小波會直接跟李銀河說自己合不上社會潮流的節拍,李銀河也會坦言自己生命中缺乏一種深厚的活力;李銀河希望他擺脫「無所事事的軟弱」,王小波也樂意將思想聽任她的改造和影響。
王小波說: 「如果我傷了你的心,請你原諒我,因為我們過去說過,要把心中發生的一切告訴對方。否則,它就會變成一種潛伏的危機。」 也正是這般坦誠的交流中,二人都深陷在對方的魅力中不可自拔。
好看的皮囊會老去,但有趣的靈魂不會,它會隨著時間的積淀不斷升華,重新定義愛情的模樣。
一段好的愛情肯定離不開雙方的共同付出。
世人大多隻看到了王小波對李銀河愛得深,殊不知他的愛也得到了李銀河的熱烈回應。
在王小波忙著准備考試無暇寫信時,李銀河也會如他當初那般,一封一封地寫著信往王小波處寄。她也會患得患失,也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是王小波生命的活力在吸引著她,讓她變得更好。
二人在美國讀書時期,王小波沒什麼經濟來源,兩個人的生活全靠李銀河的獎學金支持著,即便是這樣李銀河也不願意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說:「他那麼一個智慧的頭腦,我捨不得他去干粗活。」
兩個人都是能看得見對方的好,也願意為了這份好付出的人,他們就這樣互相扶持著走過了多年的婚姻生活。
王小波與李銀河這對靈魂伴侶,他們的感情,始於王小波的一見鍾情,在李銀河的回應中發芽,又在雙方的共同付出中茁壯成長,讓世人看到了愛情本該最好的模樣。
願每個人都能收獲這么美好的愛情。
Ⅵ 李銀河和王小波什麼關系
王小波和李銀河是夫妻關系。
1977年,二十五歲的王小波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並戀愛。當時在王小波朋友圈中傳閱的小說手稿《綠毛水怪》是二人相識的契機,相識以後,他們開始了書信往來。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銀河登記結婚。那時王小波28歲,正在大學讀二年級,學生有規定不準結婚,因為違反規定,也因二人實在不願被「世俗」分心,他們的婚禮很簡單。沒有婚紗,不請酒席,兩家人坐在一起吃了個飯,這事兒就算定了。
1996年深秋,李銀河被邀請赴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機場臨別時,王小波將妻子用力攬在懷里以作道別。在這個見證過太多悲歡離合的地方,他們的相擁或許太過微不足道,可對李銀河來說,這次一轉身便真的就是一輩子。在李銀河離開後半年的一個深夜,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獨自在家中去世,年僅45歲。
(6)王小波李銀河擴展閱讀
王小波(1952-1997),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並且入圍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
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師從於中國社會學奠基人費孝通。1952年生於北京。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和李銀河之間持續終生之愛的本質是兩個有趣的靈魂相遇並持續共度過了有趣的一生。而很多人的愛情一進入婚姻就陷入了死胡同,浪漫和美好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生活的瑣屑和家庭的矛盾,從而進入一種無趣卻循環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