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事暗殺,人口販賣,奴隸販賣的黑死病組織是什麼
「黑死病組織」一詞最早出現在表網得追溯到2015年7月份左右,當時他們在各種歐美論壇發貼招聘黑客,Kuma君嘗試找到最初的原始版本。
由這篇8chan論壇的帖子可以看出,發帖時間為2015年7月5日,這是眾多網站中的其中一篇,而所有網站有關於「黑死病組織」招聘黑客的帖子內容都是相同的。
而到此為止,沒人知道這個黑死病組織究竟是幹嘛的,Reddit上的網友也在討論,覺得可能只是一個惡作劇網站而已。
當然情況在7月27日出現了變化,一位名叫約瑟夫(Joseph Cox)的專欄作家在某網站(不點名了,一個很知名V姓媒體網站)發布了一篇關於揭秘「黑死病組織」的文章。
文章揭示「黑死病組織」是一個活動在暗網從事綁架、販賣人口的犯罪組織,並且會時常在其暗網主頁上拍賣女性。
其中約瑟夫還分享了某個Reddit用戶在黑死病網站瀏覽的經歷:
這個關於「女孩妮可」的暗網故事,各位隨便網路一下就能搜索到,這也是最早開始流傳的關於黑死病組織的暗網故事版本。
在文章發表沒多久,Reddit和推特的網友實錘文章圖片造假,網友們通過某知名X人網站的圖片搜索片源功能進行查詢,查詢結果該圖片只是某BDSM(X愛的一種類型)影片某幾幀的截圖而已。
文章作者約瑟夫本身也是Reddit用戶,他看見實錘討論後立即下架了自己當時發表的文章,然後更換了新的版本進行上傳。
新版本中,他特意提到了妮可照片造假的事實,但並沒有直接否定妮可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以下就是約瑟夫更改後的文章配圖,顯然已經去掉了本來存在的姓名這一行。
❷ 這樣注冊才不煩人
這篇文章我想談談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注冊與登錄相關的幾個細節。本文包括 4 個問題和 5 個建議。
目錄
一、注冊密碼需要輸入 2 次嗎?
二、切換注冊/登錄就得重新輸入信息嗎?
三、注冊一定要等待驗證通過嗎?
四、一定要注冊嗎?
五、注冊階段的 5 個設計細節建議
一、注冊密碼需要輸入 2 次嗎?
你可能還有印象,過去使用 Windows 的若干年裡,每次連接 WiFi 時,都會被要求輸入兩次密碼——這曾經是一種慣例。但很明顯,在用戶登錄時要求輸入兩遍密碼很可笑,並且帶來了不必要的輸入成本。所幸,今天大多數系統都已改良為輸入一次了。
早期 Windwos 的無線密碼需要輸入兩次。來源 Google
登錄時不需要輸入兩遍密碼,那麼,在產品注冊時,是否需要輸入兩次密碼呢?
長久以來,為了避免用戶注冊時輸入了錯誤密碼而造成的嚴重不可逆問題,要求用戶輸入兩次密碼也是一種慣例。從銀行開戶的密碼設置到計算機賬戶密碼設置,皆是如此,也應如此。
所以我們已習慣了在設置密碼下方有一個「請確認密碼」的輸入框。
早期微博的注冊界面需要輸入兩次密碼。來源 Google
注冊時要求輸入兩次密碼的 app
這個小小問題的背後,隱藏的是產品開發人員對「填寫錯誤」的擔憂。
事實上,用戶設置密碼出錯並非嚴重問題,因為密碼錯誤導致無法登錄時,只需「找回密碼」即可解決。考慮這個原因,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創建帳戶時只需要設置一次密碼了。
事實上,與「密碼設定出錯」相比,應該擔憂的是「登錄身份填錯」。
通常來說,注冊系統常見的「登錄身份」有幾種:
ID 登錄(如 QQ)
用戶名登錄(如早期的各種 BBS)
郵箱登錄(如各種辦公/SaaS 類產品等)
手機登錄(如各種社交/O2O 產品等)
無論哪種「登錄身份」,一旦在注冊時填寫錯誤,將造成無法逆轉的問題。
特別是在「注冊後自動登錄」的前提下,用戶會在相當長的使用期內,都無法察覺出錯,在更換設備或者身份過期時,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不少人遇到的帳號無法登錄,進而使用「找回密碼」時被告知「此帳戶不存在」,都是因此而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 在注冊過程中,如何確保「登錄身份」不要填錯?
1. 輸入兩次「登錄身份」
這是有顯而易見的益處的,在注冊時輸入兩次「登錄身份」(比如輸入兩次郵箱,或者輸入兩次賬號……),能有效地確保身份無誤。
注冊時要求輸入兩次「登錄身份」,以確保無誤。
在網頁端使用確認郵箱的方法比較常見,但是面對移動設備的輸入壓力,確認兩次「登錄身份」(信箱或者手機號碼)的做法並不友善。
2. 通過驗證碼確認「登錄身份」
由於越來越多的產品支持郵箱鏈接驗證,或者手機簡訊驗證,這相當於對「登錄身份」進行了確認,因此,「登錄身份」可以不用再輸入兩次了。
但驗證郵件可能被送進垃圾箱,驗證簡訊遲遲收不到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增加了用戶的焦灼,無形間提高了注冊成本。
3. 通過二次提醒,確認「登錄身份」
在我們的上一個產品「方片收集」的設計過程中,我將注冊做了一個小小的細節優化,其注冊過程如下圖:
步驟 1:注冊界面信息越簡越好,除了必要的輸入郵箱、設置密碼沒有其它干擾,點擊「注冊」後進入確認界面。
步驟 2:在確認界面,「登錄身份」的信息被放大,用戶很難忽視,而且確認的成本很低——只需點擊即可。
步驟 3:自動登錄。
這樣的做法,未增加輸入成本,同時也保證了「登錄身份」的確認,注冊過程比較流暢。
一句話:在注冊時,「登錄身份」非常重要,確保用戶不會因填錯而造成一系列損失。
回想起來,早年能夠意識到「登錄身份」的重要性,我那幾個五位數 QQ 也不會丟失。據說現在五位數 QQ 公開售價已超過了 6 萬,你看,我已經錯過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而比起賬戶丟失,用戶更難接受的是賬戶附屬價值的丟失 ——比如社交關系、資料沉澱等,此時我想起的是自己第一個五位數 QQ 里的女網友……
在注冊流程優化之路上,永遠還有更好的方案,這就需要從「 注冊的意義 」這個根源上再重新梳理。我在後文中繼續談及。
二、切換注冊/登錄就得重新輸入信息嗎?
當用戶需要注冊/登錄時,默認給出的界面應該是「注冊」,還是「登錄」?
答案 A:給出注冊——錯!
答案 B:給出登錄——錯!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用戶是需要注冊,還是需要登錄。所以無論哪個,都不對。
拉勾默認是登錄,印象默認是注冊,而 Behance 則呈現的是內容,將注冊與登錄按紐都並列在下面,不做默認。不同的 app 採用不同界面來看,對於所謂默認,未有定論。
圖源:拉勾、印象筆記、Behance 截圖
從我個人經驗來看,考慮到目前 app 領域普遍採取的「長久性登錄」策略,默認為「注冊」也不失為一個具有概率意義的選擇。 畢竟大家都通常只會在換機、重置系統、登錄失效、主動退出這些低頻時刻來登錄。
真正的問題在於「登錄」與「注冊」兩種界面切換時,發生的數據丟失。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當你輸入完注冊相關的信箱,密碼,並准備提交時,突然發現原來這是「登錄界面」,而不是你以為的「注冊界面」,於是你點擊了「注冊」。此時,剛剛輸入的信箱與密碼全部被清空——這真是讓人惱怒!
誤以「注冊」是「登錄」導致的切換清空 圖源:印象筆記 Android 版錄屏
如果你將登錄界面誤看作注冊界面,同樣面臨切換時數據被清空的可能。
這種事件機率不高,但可能性不低,而且這是用戶進入產品的一個重要關卡,要引起重視。
1. 確保界面切換時,數據被保留
優化的方案只需要前端將用戶已輸入的數據保留,在「登錄」與「注冊」切換時,自動將兩種界面匹配的數據轉填。
我在設計「水滴清單」時嘗試了這一方案:
切換「注冊」與「登錄」時保留數據 圖源:水滴清單 app 錄屏
2. 避免「注冊」與「登錄」界面混淆
應該注意 2 個問題:
盡量避免「注冊」與「登錄」按紐以「並列關系出現」;
強化「注冊」與「登錄」這兩種界面視覺區別(或者內容區別)。
反例:印象筆記的「注冊」與「登錄」界面視覺區別度太低。
圖源:印象筆記 iOS 版截圖
3. 通過預判斷,設計容錯界面
如果發生了誤判斷,還需要增強容錯——這意味著, 盡可能地允許用戶出錯,而不是告訴用戶「你錯了請重新輸入」 ——因此你很難判斷是用戶錯了,還是系統錯了,更准確地說:用戶永遠沒有錯,如果用戶犯錯,那也是產品的錯。
從注冊/登錄這個細節來看,用戶如果在「登錄」界面輸入了錯誤的信息(比如不存在的帳戶),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在上圖中,我們會看到 A 方案的做法是告知用戶「用戶不存在」,這屬於有一說一。當然,出於安全策略等原因,目前更流行的做法是提示「用戶名或密碼錯誤」。
但如果進一步挖掘,就會發現另一種可能性—— 之所以輸入了「不存在的帳戶」,有可能是將「登錄」誤解為「注冊」 。
在這種情況下, 以 B 方案的設計確保用戶即使犯錯了,我們可以根據錯誤,輔助其跳往其可能的目標,這將會大大減輕用戶的犯錯成本 。當然,也可以提升產品很「聰明」的印象。
4. 單項驗證,分步判斷
還有一種有趣的做法,可以保證少犯錯:如果我們不知道用戶是要注冊還是登錄,可以只給出一個「登錄身份」的輸入框,附帶一個「下一步」的按紐。
然後根據用戶輸入的「登錄身份」的情況來判定登錄或是注冊——甚至直接放棄密碼而使用驗證碼來做為密碼。
總之,確保用戶准確無誤、成本最低地完成「注冊」和「登錄」並非可以忽視的小事 ,畢竟這是許多產品使用的關鍵入口。
目前有一種新的趨勢就是將「注冊」與「登錄」二合一,或者說無需注冊,直接通過驗證碼來登錄,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比如滴滴出行等產品。
接下來,談一談注冊過程中驗證碼的問題。
三、注冊一定要等待驗證通過嗎?
許多產品現在都直接用「手機號碼」或者「郵箱」等「可聯系的形式」作為登錄身份,而不再使用無法聯繫到使用者「用戶名」形式。
因此,用戶在注冊時必須證明「所填號碼是自己的」,這就是我們平常看到的簡訊驗證碼(或郵件驗證碼/驗證鏈接)。
通常,我們輸入簡訊驗證碼,或者點擊了郵箱驗證鏈接後,才能完成注冊。
需要通過驗的注冊 圖源:app 截屏
不過,受到驗證碼供應商以及網路等條件的影響,驗證碼有時候似乎沒有那麼及時。如果讓用戶在這種「不確定性」中等待,是否是明智的選擇呢?
因此,就需要明白 驗證的本質是確認「登錄身份」是正確的,可聯絡的 。
作為一個產品設計者,我們對驗證碼的理解可能是:
有助於更快獲得用戶的第三方聯絡方式;
從安全性來看有助於密碼找回等身份驗證(接收驗證碼,或接收密碼修改鏈接);
防止垃圾注冊;
導入社交關系;
為產品傳播,邀請好友等營銷行為埋下伏筆;
……
但這些需求,都是「 有利於開發者,有利於未來 」,卻並「 不利於用戶,也不利於此刻 」。
而用戶對驗證碼的理解可能是:
讓我注冊更慢了(因為要等)
讓我注冊更麻煩了(因為要多輸入一行)
因此,我對驗證的理解是: 有意義,有價值,但不必此時此刻 ——完全可以將驗證放置在注冊完成之後的某個時刻,利用虛擬獎勵、功能限制、安全恐嚇等方式激發用戶去完成驗證,以滿足開發者的要求。
下圖是我給出的優化建議。
驗證時機後置的優化
四、一定要注冊嗎?
就個人體驗來說,我最討厭的是啟動後彈出注冊登錄界面的產品—— 這些產品在安裝之後要求用戶必須登錄方可使用,更糟糕的是它還不提供第三方登錄 。
三個必須「登錄」才能使用的例子
除非我已經從別處對這個產品有足夠的了解,否則,出於怕麻煩或者討厭被脅迫的原因,就可能會放棄注冊。
注冊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一定是對產品和用戶都有幫助,而不是為了注冊而注冊。
1. 根據產品特性採用最友好的注冊方案
用戶遇到產品,就像談戀愛,最起碼,得 先給用戶一個了解和探索的階段 ——正如你不能要求一個姑娘和你首次見面就去民政局注冊吧?
從功能上看,許多產品也許不需要注冊——或者,最起碼不應該在第一次打開時就要求用戶注冊。
我按產品注冊需求的緊迫程度分了 3 類:
1)無需注冊型
工具型的產品(特指無數據/關系沉澱型),比如匯率計算、指南針、圖片瀏覽、鬧鍾…… 無需注冊就展開使用。除非開發者有進一步的計劃,否則可以先不用急於讓用戶注冊;
2)稍後觸發注冊型
有數據沉澱的工具產品 ,比如:記事、日程、繪圖、拍照……),可以先通過工具使用和本地存儲讓用戶用起來,然後再通過提醒「數據安全備份」的方式,或者「高級功能受限」的方式,驅動用戶注冊;
對於 內容社交類產品( 如寫作社區、繪畫社區、垂直行業討論等),可以先通過內容呈現,讓用戶可以單向接收信息,等到用戶產生足夠興趣,計劃上傳信息時,才觸發注冊;
3)立即注冊型
此類產品往往「不注冊就無法使用」,比如:出行類產品、即時通訊類產品、招應聘類產品、票務購買類產品、費用查詢類產品等。
——但事實上,很少有產品真的「不注冊就無法使用」,仔細想想吧。
除了上文提到幾種「登錄身份」注冊方式,使用微信、微博、QQ、Google、Facebook 等第三方身份驗證已經非常成熟了。 它的好處很明顯:用戶能以最低成本登錄,而開發者能以最低成本獲得昵稱、頭像、性別、簽名……等一系列信息。
而開發者擔心沒有「自有賬戶」相關的問題,比如第三方失信/用戶失聯問題,完成可以通過「補充資料」的形式解決。
因此,對用戶友好的程度,在我看來,排序如下:
不注冊 > 使用第三方注冊 > 郵箱注冊 > 手機注冊 > 用戶名注冊
2. 限制注冊的策略
雖然注冊要友好,但有時也可反其道而行。
限制注冊、強化注冊難度等不友好的方法,在特殊的情況下,也是一種很好的策略。前面講到,用戶與產品的關系約等於談戀愛,那麼在愛情行為中「越難得到越珍惜」的至理名言,同樣適用於產品。
申請制/邀請制注冊:
與普通注冊要求「越簡越好」的原則相反,申請制注冊會增加註冊難度,比如要求用戶填寫足夠多的選項,包括了地址、興趣愛好、甚至需要一段「申請理由」,或者能證明自己確實是產品目標用戶。
用戶為了獲得使用權,必須完成以上要求。在這一過程中,開發者獲得了足夠多的用戶資料,通過批准權對用戶人群進行了篩選;而對於用戶來說,完成這么困難的「申請」會產生「付出感」,將有利於其對產品及其使用權利的珍惜,進而觸發「特權」的感受。
因此,申請制/邀請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飢餓式篩選造成產品的稀缺感、提升產品的價值感、同時激發用戶的付出感、特權感。
在產品冷啟動或者內測階段很有意義。例如二次元產品 bilibili、早期的知乎社區、以及最近的微信「小程序」功能,分別採取的就是申請制和邀請制注冊。
bilibili 要求用戶必須回答 100 道題目後,才能使用產品 圖源-截屏
3. 未來的身份驗證趨勢
無論是注冊,還是登錄,都是為了解決「身份驗證」問題。而在未來,身份驗證也許不再需要,我按自己的推測,將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階段 1:超級寡頭通過收購與聯盟,將第三方驗證制定為標准化登錄方式
目前的微信、Facebook 都早已是這樣的趨勢了,還包括了風行互聯網多年的 OpenID 等第三方驗證聯盟。
直接以第三方賬號登錄
階段 2:產品身份驗證與底層系統身份驗證合一
比如 iOS 、macOS、Android、Chrome OS、Windows 各平台都有自己的身份系統,開發者在選擇開發平台時,等同於默認使用該平台系統身份證驗證,這樣很可能不再需要獨立的注冊系統。(有創業經歷的朋友可以類比一下國家在工商注冊領域的多證合一,一碼共用)
階段 3:與生物特徵結合的驗證方式
感測設備的進化、用戶對效率的要求提高(或說更懶)、驗證復雜度的提升,以及國家機器對安全和審核的需求……等多種客觀原因加快了生物特徵識別時代的來臨。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不僅更安全,而且更高效。
也許,免於驗證,才是解決驗證的終極方法。不過,在那個時代來臨之前,我們在「注冊」這件小事上,還有不少的細節需要注意。
以下是我總結的幾個小建議,也歡迎閱讀者能進一步補充提供建議。
五、注冊階段的 5 個設計細節建議
1. 長串數字一定要自動分離
常見於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電話號等長串數值。自動分離非常有利於核對。
兩個「不分離」的數字 和 微信自動分離的數字
2. 日期的定義要明確
選購出行票務時,將下個月某日當成本月某日而購買了錯誤機票,或者將明天的高鐵當成今天的高鐵,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並不低。
一旦出行日期選錯,將會影響用戶出行的一系列後續任務,因此,日期的定義要明確、清晰。
容易造成混淆的日期選擇器
3. 可推算的重復項盡量要通過系統計算
比如:「生日」、「身份證」、「星座」這三個選項很明顯都可以通過「身份證」來推算,讓用戶填寫三次是一種未經思考的愚蠢設計;
再比如:在「銀行帳號」項之後,有一項「賬號後五位」,簡直是莫名其妙。此處特指長沙銀行。
4. 盡量採用數據聯想
有些信息是相對穩定可預知的,「就讀大學」、「申報部委」……等,完全沒必要讓用戶完整輸入,而應盡可能採用數據聯想。尤其是在手機的表單填寫界面,由於輸入體驗不佳,更應如此。
下圖是兩個例子,並非虛構玩笑。
5. 減少冗餘操作
對於那些「幾乎是必然的」操作,可以盡量自動化、減少操作步驟。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早年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間的支付密碼交互�對比。
微信支付 與 支付寶 的操作步驟對比 圖源 Google
出於安全原因,早期的支付寶「支付密碼」很復雜,相比之下,後來者微信支付的6位數字支付密碼非常便捷。支付寶於 2015 年向微信學習,改變了自己的「支付密碼」策略。
但是!與微信支付相比,支付寶需要在輸入密碼後再點擊一次「確定」,這個小小的動作導致用戶的困擾和抱怨,不久之後,支付寶修正了這個界面,與微信完全一致。
微信支付用簡訊兩三年時間,幾乎追平了堅守數字支付市場十幾年的支付寶,成績可謂令人矚目。在這場戰爭中,微信除了原有的社交、情境、用戶量等優勢,其對交互細節的重視亦功不可沒。
最後
關注交互的細節,是將產品極致化、智能化的必經之路。這取決於開發者的對產品的態度和對自我的要求。當然,這些細節聽上去更像是吹毛求疵——當然也可以說是畫龍點睛。
對於身份驗證這件事,我們不能只站在開發者「需要什麼」的角度,也應該站在「用戶需要什麼」的角度去考慮產品交互與設計。
本文的觀察和思考是就「如何將產品做到極致」時的考慮,並不見得在產品的初級版本就需要,恰恰相反, 產品的第一階段更需要關注的產品核心功能及其流程進度 。
關於究竟在哪個階段做什麼事——也就是產品開發的流程,在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公司各有不同。未來,我將分享我們作為一家設計驅動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是如何展開設計、生產、開發的,特別是設計師與工程師之間的配合方法與流程。
此外,互聯網早期的匿名化今天已經逐步發展至相當數量的實名制,人們對實名制身份驗證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不過,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物極必反,出於對個人隱私、身份安全、信息泄露恐懼等原因,以及伴隨著暗網、區塊鏈相關技術的發展,也支撐著許多人要求匿名化身份驗證的聲音——確認我是「某個 ID」但無需知道「我是誰」,同時保持足夠友好的身份驗證方式,也許又是未來的新需求。
❸ 犯罪心理(長洱)車在第幾章啊
在第248章。
248章的這一段內容寫邢從連分手的念頭,前後也寫過邢從連的心理活動,細細品味的話,不是因為不愛而分手,而是愛太沉重了,覺得自己太孤獨被拋棄。
後面也寫了林辰的自我反思,他們太相敬如賓了,林辰總是為邢從連著想,而不索取任何東西,這反而造成了邢從連的負擔,讓他沒有被需要的感覺。
《犯罪心理》簡介:
《犯罪心理》是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一套系列懸疑小說,共五部,高人氣懸疑小說,為作家長洱扛鼎之作。
本書破案內容高潮迭起,犯罪劇情環環相扣,故事張力極大,以警察和心理學家破案為主線,融合了專業且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主要人設鮮活討喜,在給讀者帶來精彩刺激的懸疑緊張感時,又展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他是愛混跡於各色大排檔的刑警隊長,行事不羈,視萬貫家財如糞土,歷經煉獄卻依舊守護正義。
他是出色的青年心理學家,因為遭受打壓而失去一切,斂去光芒,成為學校宿管,苟且偷生。
白沙連環殺人案、離奇失蹤的學校大巴、神秘暗網死亡直播。面對令人戰栗壓抑的犯罪手法、無跡可尋的幕後兇手,他們以性命相搏!
❹ 數字貨幣就是沒利息銀行卡,對嗎
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是人民幣的數字版(群眾手機里的一串電子數字信息),在中國,就是數字化了的的法定貨幣。(它和比特幣等等眾多虛擬貨幣不是一回事,中國(中國人民銀行)不承認虛擬貨幣的合法性。)
——它不是銀行卡。它可以直接應用手機進行支付、收取(不需要聯網)。
從1948年12月1日誕生起,人民幣已經有72年歷史。不管人民幣如何改版,其紙幣的形態一直未曾變化。但在今年,(很可能)人民幣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升級:
央行數字貨幣(DC/EP),由央行牽頭進行,各家銀行內部正在就落地場景等進行測試,有的已經在內部員工中用於繳納黨費等支付場景。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央行數字貨幣仍在內部研發階段,央行一直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推進研發和場景測試,各大行內部研發一般由總行網路金融部門負責,具體推出沒有時間表。
4月14日晚間,一張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路流傳開,消息稱,央行數字貨幣在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試點城市測試。
從網上流出的農行數字貨幣錢包截圖看,其顯示的主要功能與銀行電子賬戶日常支付與管理功能基本相似,如農行數字貨幣錢包首頁中,有「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
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應用落地無疑一個大消息。但是,央行數字貨幣究竟是什麼,相信不少人還是一頭霧水。
央行數字貨幣就是指中央發行的數字貨幣,屬於央行負債,具有國家信用,與法定貨幣等值。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還跟別的央行數字貨幣不太一樣,它的英文簡稱叫做"DC/EP"。
DC=digital currency就是數字貨幣
EP=electronic payment則是電子支付
此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對其進行了清晰定義,即"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定位上,DC/EP是M0替代(紙鈔和硬幣),而不是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
(銀行卡是M1,微信支付寶是在銀行卡基礎上的電子支付手段。)
與「炒幣」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貨幣」常被拿來同「幣圈」「鏈圈」等信息混淆。
但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區塊鏈並無必然關系。今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就聯合發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管理》。
文章指出,區塊鏈以大量冗餘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並發場景。
該課題組指出,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資產無法保證其錨定資產的穩定性,甚至缺少真實資產背書,以投機交易為主,部分莊家、投機者通過對敲等手段大肆操縱加密資產的價格,導致市場劇烈波動並形成資產泡沫。
截至2019年9月底,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資產種類達到2417種,總市值突破2192億美元。同時,部分暗網交易網站通過加密資產進行洗錢、賄賂、偷稅漏稅、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犯罪,潛藏風險隱患較大。
此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沖突。中央銀行提供的支付服務不能離開集中式賬戶安排,需建立在中心化系統之上,這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相沖突。因此,目前不建議基於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和支付寶、微信支付有何不同
央行人士表示,數字貨幣也不會取代微信支付或支付寶。
央行數字貨幣替代M0,其功能和屬性與紙幣相似,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
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走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結算,屬於M1和M2級別的數字化,不具有M0級別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取代M0。
M0:一般指的是流通中的現金
M1 :一般包括 M0 + 各單位的活期存款
M2:包括 M1 + 居民儲蓄存款 + 單位定期存款 + 單位其他存款 + 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穆長春在網上公開課程中稱,中國央行擬推出的數字貨幣是紙鈔替代,它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
「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那連網路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里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穆長春稱。
他認為,DC/EP並不會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地位產生影響。因為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使用人民幣支付,其實也就是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進行支付。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後,只是換成了數字人民幣,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貨幣,雖然支付工具變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場景都沒有變化。
另外,把支付寶、微信支付比作一家銀行來說,你們的錢都是存在這個銀行里,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銀行里轉賬。雖說支付寶微信體量是足夠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破產的可能性,畢竟商業銀行也會破產,這樣億萬用戶資產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對於監管層來說,必須做到未雨綢繆。
如何替代現金
央行數字貨幣推廣的動力是什麼?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原因之一是,基於人民幣現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錢等,在現代社會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去年11月在公開活動上表示,在中國,支付寶、微信支付遠超信用卡支付;ATM機在2019年也首次出現下降。人們不再依賴現金流通,不少銀行櫃台甚至門可羅雀。
這些變化顯現在銀行的現金流通量上,在2001年-2011年11年中,中國現金流通量M0每年的增長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在2010年曾經達到16.7%。但是從2012年以後,不管貨幣信貸如何波動,M0的增幅始終不大,近幾年基本上維持在3%到4%多一點的水平。
「DC/EP是對M0的替代,所以對於現鈔是不計付利息的,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沖擊。」
穆長春此前指出,已經實現電子化、數字化的M1、M2,M0(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電子支付工具(移動支付平台)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無法完全替代M0。
金融分析師肖磊認為,DC/EP替代M0的使命會逐步實現,兩到三年時間會有30%至50%的M0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基本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全國范圍推廣,平常的現金使用大部分會被替代。
另外,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從中長期來看,目前國內M0規模8.3萬億(增速逐年下降至5%以內),作為M0部分替代,預計央行數字貨幣投放量將在萬億規模,受客戶習慣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取決於現金交易替換規模和電子支付替換規模。
❺ 《幻夜》
榮獲直木獎的《幻夜》,也被稱為《白夜行》的姊妹篇。
網路對著本書的介紹是:
以大地震為背景,二十多歲的雅也在地震時誤殺了舅舅,被突然出現的女子看到,她叫新野美冬。
第一場危機:借款勒索案件——是一個契機,讓雅也信任自己
地震發生前夕,雅也唯一的親人——父親因為經營的工廠面臨倒閉負債累累選擇自縊結束生命。守喪之際,舅舅拿出借條讓雅也還錢。當晚,大地震發生,倖存的雅也發現舅舅被壓在廢墟之下,以為舅舅死掉的雅也拿走舅舅塞在上衣口袋的借條,不料舅舅一息尚存正圓睜著眼睛盯著雅也,雅也條件反射地拿起石頭猛砸舅舅的額頭,舅舅死掉。雅也這才發現旁邊站著一個女子,目睹了全過程。
舅舅的女兒佐貴子正好面臨家庭經濟危機,不在意父親的死訊的她特地前來地震現場找尋借條下落,在找不到之際甚至當面質問和威脅雅也。
恰巧,有一個攝影愛好者在地震發生之際拍攝了錄像,正好錄下了雅也行凶的全過程。
佐貴子無意中發現錄像帶的存在,上門找到拍攝者想買下錄影帶,卻得知已經被電視台借走作為地震宣傳的資料。電視台並沒有這卷錄像帶,是美冬假借電視台之名偷偷拿走,並交給了雅也,雅也立即私下銷毀。
雅也因此感激美冬,美冬也在地震中失去了雙親,提出一起拋棄過去到東京生活。
第二場:雅也的工作
二人來到東京,美冬從事自己在行的珠寶首飾行業,並為雅也找到一個機器加工工廠上班——福田工廠。一開始工廠老闆以人手充足為由拒絕了雅也。沒過幾天,老闆又讓雅也來工作。原因是工廠的一名員工阿安這兩天因為一場事故右手受傷,作為一個手工藝人,這是致命的。老闆福田讓雅也來頂替此人的工作。關於那場事故,阿安在街上找妓女,進屋後一下子被灌了安眠葯,錢財被偷不說,對方還把她的手給刺傷,讓他失去了工作能力。妻子不得不出來掙錢養家,自己則酗酒過日。關於這個妓女,阿安只記得長得很漂亮,脖頸後有兩顆並排的黑痣。
第三場危機:華屋惡臭事件——美冬利用上司快速晉升,沒有利用價值之後想要擺脫對方
繼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後,東京高端珠寶店華屋發生一件毒氣惡臭事件,店內一名員工無意打開了一個空紙袋,不想觸動紙袋內部裝置,釋放出有毒的氯氣,所幸沒有人員死亡。
在此之前,店內多名女員工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跟蹤騷擾。
虛驚一場之後,警方借入調查,最終把嫌疑鎖定在樓層負責人浜中身上。浜中在美冬公寓樓下偷翻美冬的信件,還在浜中家中發現偷拍照片。浜中承認跟蹤美冬,還宣稱和美冬是情人關系,否認安置毒氣。美冬則堅稱跟浜中只是上下屬關系,否認與浜中的情人關系。二人各執一詞,浜中因為發生這樣的丑聞而被革職,從此十分落魄。
第四場迷失:曾我消失事件
美冬父親生前部下在找美冬,想要把她們家的全家福親手交給美冬。在似乎聯繫上美冬之後,這位帶著對上司無限感激和崇敬之心的下屬神秘消失。同時雅也突然收到大地震中他殺死舅舅的錄像截圖照片,威脅勒索雅也。美冬協助雅也找到嫌疑誹謗者——曾我孝道,並在美冬唆使下對此人下手。
第五場:華屋社長夫人上位——利用雅也的手工藝技能和浜中的設計稿
雅也是個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父親生前開的工廠就是專門做機械部件生產。美冬拿出了幾張設計獨特的戒指款式讓雅也做,雅也成功制出。美冬以此為籌碼跟華屋社長隆治談合作,並宣稱製作精良的作品是自己的創意,製作者已經在大地震中去世。利用自己的美貌、冷靜的判斷力和獨特的珠寶設計品,美冬成功吸引了華屋社長的注意力,40好幾的隆治第一次動了要結婚的念頭。可事實上,打動隆治的這系列戒指,設計原稿是浜中,製作者是還在世的雅也。
第六場危機:美容院紅人青江嫌疑案——為了讓對方死心塌地
青江還不知名的時候,美冬常到Bouche美容院指定找青江做發型,那時他還是一個普通員工。幾次過後,美冬約已有女友的青江出來,談出資讓他獨立開店的事,並且第二次見面便發生關系。青江離開Bouche和女友,成為MON AMI美容院的合夥人,MON AMI迅速成為炙手可熱的美容院,而青江則是店內知名美容師。
青江被美冬一手捧紅,也十分迷戀美冬,一直認為美冬的歸宿是自己。突然得知美冬要和他人結婚,對方還是華屋社長,十分憤怒。在和美冬兩次溝通無果之後,店裡新來的小妹突然遭遇襲擊住院,而從警方的調查方向來看,似乎一切線索都指向了青江。事業正好的青江慌了神,美冬主動前來幫忙,不知原委的青江按照美冬的指示做了一件事之後便擺脫嫌疑。至此,青江十分懊悔自己一開始想要擺脫美冬自行開店的想法,對美冬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和順從。
第七場:社長姐姐懷疑事件——派雅也跟蹤,最後發展成為情人關系
美冬和華屋社長隆治閃電結婚,讓社長姐姐賴江感覺不可思議的同時,女人的直覺讓賴江對美冬有著說不出的感覺。精明的美冬也察覺到賴江對自己的提防,先派出了雅也跟蹤賴江,企圖抓住賴江的把柄。不料跟蹤失敗,雅也被賴江發現,雅也撒謊騙過賴江。美冬知道後順勢推舟地讓雅也跟賴江交朋友,並直覺賴江喜歡小她10多歲的雅也。後續事實證實了美冬的直覺,美冬甚至慫恿雅也在必要時候要跟賴江發生關系。美冬成功抓到了賴江的把柄——偷情,不知情的賴江告訴雅也自己對弟妹的疑慮,並邀雅也一同前往美冬的故鄉——京都。這件事雅也沒有告知美冬。
第八場:雅也與社長姐姐京都游——發現美冬秘密!
假借旅遊之名,賴江和雅也一同來到京都,二人從美冬的小學中學查起,在最終定位到美冬的高中老師,並拿到美冬的高中畢業照時,雅也摒住了呼吸盡量讓自己表現平靜——照片上的美冬完全是另外一個人!
雅也依舊無法接受美冬是假冒的事實,如果要頂替真美冬,唯一的機會應該就是大地震的時候。一起經歷了大地震,即使因寒冷在顫抖,她在想的也不是如何逃生,而是其他事情。她想賭一把,想利用這次災難冒充別人的名字,並徹底成為那個人。她為什麼要這么做?這么做有什麼好處?雅也心中更大的一個疑問是:二人一同拋棄過去來到東京共同生活,一直宣稱為了兩個人未來的幸福而努力的美冬,四年多來二人共同克服各種困難,不擇手段。兩人都隱藏了本來的面孔,只有獨處時才表露出來——應該是只在黑夜中向對方暴露本性。美冬並沒有在雅也面前展現真正的面孔,那些二人一同度過的夜晚難道都是幻影?
盡管心中有太多疑慮,雅也想到賴江雖然這次沒有查到什麼,但是保不準以後不會再起疑心。雅也下定決心即使那些夜晚都是虛幻的,也要保護美冬,當晚便跟賴江發生了關系。
第九場:雅也奔潰,新藤警官也在同步明晰案件,並查到雅也,但此時雅也消失
回來東京後,賴江依舊細查美冬。從賴江處,雅也意外得知曾我孝道妻子在華屋工作,那個誹謗勒索自己的人的妻子!因為丈夫失蹤失去經濟來源,美冬好意安排她到華屋工作。雅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對這個曾經誹謗勒索自己的人多加照顧,進一步調查才發現曾我竟然是美冬父親生前的下屬!自己殺錯了人!但是為什麼呢?錄有自己殺人證據的錄像帶在美冬交給自己後就立馬銷毀了,他怎麼會有錄像截圖?美冬又為什麼要誤導自己殺掉父親生前的部下?第一次殺人的時候還是出於本能反應,而第二次,那是一次預謀且血腥的殺人犯罪過程,長達數小時的屍體肢解過程,讓雅也從此再也吃不下魚和肉了。雅也再度痛苦起來,美冬曾經說過「向我們這樣的人如果想抓住幸福,用普通手段絕對不行。」雅也也是這樣認為。他殺過人,不可能靠正當方式過上普通人的生活。所以每次他都沒能違背美冬的提議——誣陷浜中/給青江下套/殺害曾我。
口口聲聲說為了兩個人的幸福,似乎美冬希望的只是她自己的成功——隱瞞身份,冒充別人,成為人生的勝利者,這才是她的野心。為此她會不擇手段,不惜利用所有人。
雅也想起美冬好看的面容,以及脖頸後兩顆並排的黑痣。雅也一度為她沉迷,而美冬為了繼續自己的偽裝讓雅也殺死曾我,也殺死了雅也的靈魂!
同時,在浜中案件負責調查的警官新藤也終於理清思路,明白事情的原委。浜中也承認在跟美冬是情人關系的時候,對他產生前所未有的迷戀,想要知道這個女人的一切。也許就是這一點讓美冬決定要毀滅浜中。關於為何自己會如此執著地追查美冬,新藤不可否認,美冬身上確實有一種讓所有男人為之著迷的特質。真是個危險的女人!
第十場:雅也出現,回到原來工廠新造了一把槍,等待機會殺死美冬——新藤在年會上告知美冬,一向精明的美冬不以為然。隨後雅也果然出現在新年會上,新藤立馬在人流中盡力制止雅也。不料,當他抓到雅也,並勸他不要沖動的時候。雅也奇怪的看著這個警官,這個警官怎麼會這么想,我怎麼可能傷害美冬,為了美冬的幸福,你才是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障礙!他手裡拿著的是自己特製的手槍,扳動手槍的威力行動一顆炸葯。他把槍口對准新藤,二人同歸於盡!
總結:1不可否認,美冬的眼光十分銳利,選的合夥人無可挑剔,對她死心塌地,言聽計從,幹得了及其精細的飾品加工,也能在必要的時候把屍體大卸八塊,最後還能在知道美冬真面目之後選擇犧牲自己,只是為了成全美冬所謂的「幸福」
2、新藤最後也毫不知情地落入了美冬的陷阱裡面。利用對方對自己的迷戀,新藤始終獨自一人調查,雅也消失的那幾個月,無疑美冬發現雅也異常,背地裡肯定使了手段讓雅也再次對自己死心塌地,製作好計劃讓雅也實施,去舊工廠假裝買下槍支圖紙,重新製作,暗網交易彈葯,新年會上出現在美冬出現的地方,一切都是美冬設計好的——讓新藤誤以為雅也要殺自己。雅也這次再次還是行屍走肉地執行,只不過這一次,他知道代價,這一次他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當然,這對於雅也而言是無關緊要的。美冬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靈魂已經在美冬的操縱下,在殺死曾我的那一刻已經死去。所以,為了美冬,這樣做反而是一場解脫!
網路上的作品分析
❻ 滴滴的危機,酒店業的「審判」還遠嗎
當頭一棒,沒有人預想到事情會進展得那麼快。
7月4號晚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通知所有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
眾所周知, 旅遊 酒店業此前也頻爆「數據泄露」丑聞。「數據安全」話題再次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旅遊 酒店行業的數據監管還遠嗎?
01
數據的安全
沒有一個企業是無辜的
昨天網路公示的新聞稱,將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滴滴回應將積極配合網路安全審查。理論上這個審查需要60個工作日才能了結,沒想到才過了2天,就來了個斬立決。
官網截圖
酒店行業以旁觀者看「滴滴」,殊不知酒店行業的當下已是「火燒眉毛」的處境。
近年來,攻擊者已經入侵了多家大型連鎖酒店的網路,暴露泄漏了數億客人的信息。根據最近的行業報告,在2020年因網路安全漏洞而受到影響的行業中,酒店業排名第三,酒店行業遭受的攻擊事件占總數的13%。
這些漏洞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對酒店企業伺服器的攻擊,因為這些伺服器通常存儲來賓信息並與現場財產管理系統進行通信。此類網路攻擊行為可能損害酒店企業聲譽,破壞運營並造成巨大的財務損失。
事實上,統計萬豪、洲際、希爾頓、凱悅、文華東方和華住等酒店集團均遭遇過用戶數據泄露事件,涵蓋用戶數量已近10億人次。以下是最近幾年發生在酒店行業的部分數據泄漏事件:
2014年和2015年: 希爾頓酒店集團,泄露信息涉及超過36萬條支付卡數據;
2017年4月: 洲際酒店集團,數據泄露涉及超過全球1000家酒店;
2017年10月: 凱悅酒店集團,泄露數據涉及全球的41家凱悅酒店。
2018年8月: 華住酒店集團,泄露5億條數據,並在暗網被售賣;
2018年10月: 麗笙(Radisson)酒店,具體泄露數據量未公布;
2018年11月: 萬豪酒店,數據泄露520萬酒店客戶個人信息;
2019年: 美高梅度假村的數據泄漏事件所帶來的影響遠比最初報道的要大,截至目前,已影響超過1.42億酒店客人,不僅僅是媒體最初於2020年2月初報告的1060萬人人數。
02
想得太簡單
數據危機在哪裡?
隨著個人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大,加上酒店在個人信息數據的管理和使用上存在風險和漏洞,使其成為黑客攻擊的主要目標,數據泄露頻繁發生,談論酒店行業數據風波的警醒意義,都顯得有些許無力。
酒店業雖然是住宿業態,但是它有非常原始的一手數據,比如你的姓名,手機號,常去的地址,入住酒店的頻率,例如嗜好,習慣,職業,興趣愛好,灰色事宜等等。如果把這些信息匯總起來,大體可以勾畫出你這個人的人物形象。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些信息除了增加資料庫儲存空間以外,沒有任何價值,但是一些敏感的人物和地點就完全不一樣了。
舉個例子,在官方地圖上,某塊區域是一片空白,但是總有那麼幾個固定的注冊用戶,會定時往返這個區域,那麼大家認為這個區域會用來幹嘛?
再或者若干位特定用戶,比如參加國家級的某場會議的手機號集中出現在了某地,但當地近期並無召開會議的安排,那很有可能是一些重大且敏感的變化。
這些數據的珍貴程度超乎想像。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將面臨嚴重的泄密風險。
現在中國這些互聯網壟斷企業,掌握了大量的用戶信息,而這些線上信息和線下的用戶行為是息息相關的,只要對手願意提供輔助演算法,絕對可以模擬出真實的 社會 環境。以各位的智商,這個「對手」與「風險」是誰,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03
數據的安全
酒店業需要提早預見
鑒於酒店行業屢次犯錯的事實,必須在對用戶信息的管理上,樹立起絕對的紅線。酒店業的星級評定標准,也該及時升級,將資料庫的防護水平納入考量范圍,倒逼酒店加大信息安全投入。
個人信息泄漏事件,無疑將重大影響酒店品牌的形象,也消耗了業主的信任,甚至影響到財務安全業務的開展。
在加強培訓和優化系統之餘,酒店當前最需要完成的是對信息安全的保障及信任框架的建立。對之前已發生過數據泄露的酒店而言,對數據的保護尤其重要。同時消費者應該擁有知情權,知道獲取信息的目的及個人信息的明確用途,巧立名目獲取與服務無關信息的商家,必將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您可能覺得酒店管理系統沒那麼脆弱,實際上比您想像中的更脆弱,像搖搖欲墜的牆,只差人去推一把。酒店IT人員一般不會去推的,他們往往比較辛苦,但是實話說酒店行業IT待遇太差,所以高手一般都不願呆在那兒,入門人員和混日子的IT人也沒有水平和心思琢磨這些。他們寧願讓廠商來維護,而廠商的人員會在自家的管理系統中埋個邏輯炸彈么?當然有可能,特別是想讓酒店續費或升級之時。不過也不要以為酒店管理系統的工程師水平有多高超,就是系統支持,弄台伺服器,安裝個伺服器端軟體,搞個培訓嘛!沒事兒折騰那東西干什麼?產品中設置一個授權時間,到時報警或停用不就得了,用得了下邏輯炸彈?
留給行業的問題是:這個成本誰來買單呢?
❼ 聊污是什麼意思(聊污、65%群成員00後)
新京報4月27日發布《<迷你世界>色情誘導青少年,多次封禁仍頻現涉黃信息》,調查報道這款針對青少年和兒童人群,且自稱規模已達到「上億青少年用戶」的游戲,在多次封禁後,仍存在大量涉黃、色情誘導、與暴力行為相關的內容及實名認證漏洞等問題,暴露出遊戲平台有害信息審查機制的失效。27日晚間,《迷你世界》回應稱,將啟動最高等級內容監管限制。
5歲的王小雲(化名)在家中脫下衣服,對著移動設備拍照。4月26日,王小雲的家屬告訴新京報記者,孩子說在玩《迷你世界》時,有人教她拍攝和發送隱私照片,並囑咐「不能告訴媽媽」。
王小雲提到的《迷你世界》,是一款針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沙盒游戲。去年,《迷你世界》通過官方微信發布文章稱,已有「上億青少年用戶」。
這款以「鍛煉青少年三維空間思維,開發想像力和認知能力」為宣傳語的游戲,因出現涉黃及色情誘導信息,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
4月7日,游戲方發文稱進行整改。但近日,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整改後的《迷你世界》仍沒有阻斷涉黃地圖。
有些地圖的留言板出現色情文字,還有些地圖為迎合涉黃內容,搭配了窗、椅子等道具。
有人會在游戲中留下QQ、微信號,引誘玩家進入涉黃QQ群。群中,常常有網友向女性索要私密照片,並發布色情視頻和動圖。新京報記者以女性身份加入一個涉黃群時,一名網友直接索要裸照。
涉黃信息頻現背後,暴露出未成年游戲平台在審核方面的漏洞。新京報記者發現,游戲中一些與涉黃信息相關的高頻詞,如「聊污」、「互看」等關鍵詞,並沒有納入游戲敏感字系統。
即便游戲方稱「已通過多重手段對有害信息篩查」,但游戲中的涉黃信息並未得到有效封禁,通過游戲被誘導至涉黃群的鏈條,也沒被徹底斬斷。
△4月24日,《迷你世界》一地圖的大量留言板,記錄著黃色小說情節。游戲截圖
01 針對青少年的游戲頻現涉黃信息
打開游戲,屏幕上出現了「卡卡」和「妮妮」兩個角色,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王小雲輸入出生日期後,選擇了「妮妮」。
幾個月前,王小雲下載了《迷你世界》。這款高度自由的沙盒游戲,由深圳市迷你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於2015年12月26日發行。
第一個游戲任務,是採集木頭。角色手持斧頭,站在由無數方塊組成的森林中,玩家可以通過伐木,製作工具箱。也可以播種耕地、採集礦石、建造房屋和城市。
王小雲操控角色,在游戲里鋪設了岩石,並在上面蓋了幾棟建築。她在其中一棟建築前,放置了一塊留言板,並在上面寫了「歡迎光臨」。
一切就緒後,她把這張地圖上傳分享,其他玩家便可以通過聯機,進入王小雲創造的「世界」,與她在游戲中進行互動。
這種具備創造功能的游戲方式,為《迷你世界》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和兒童玩家。游戲官方微信號去年發布文章顯示,這款游戲已有「上億青少年用戶」。
高三學生謝塵緣的弟弟、妹妹,也是《迷你世界》的忠實粉絲。弟弟已經上小學,妹妹剛上幼兒園,為了和他們一起玩游戲,今年3月份,謝塵緣下載了《迷你世界》。
玩了沒多久,游戲中出現的一些畫面,令謝塵緣憤怒又驚訝。一張地圖里,十餘個留言板上,寫著與性愛有關的文字。評論區,也充斥著許多有關性暗示的內容。
「絕大部分玩家都是未成年人,去投放這類信息,是絕對不可饒恕的。」4月2日,謝塵緣在視頻網站發布視頻,實名舉報《迷你世界》涉黃。
4月7日,《迷你世界》在官方網站發布公告,宣布暫時關閉地圖評論區,並表示已查封、處理數千個違規賬號。
然而,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游戲整改之後,游戲里的色情信息並未消除。4月8日,記者通過游戲的聯機大廳,進入一個名為「找對象」的地圖中,其中12個小告示牌上,均寫有色情文字。
另一個地圖的告示牌上,也出現了大量涉黃信息。記者了解到,這張地圖創建於3月18日,目前下載量已達19.4萬。創建者在介紹欄提示,「請不要舉報」。
10歲的玩家張小明(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班裡很多同學都在玩這款游戲,便下載下來,他也常在聯機界面看到一些「比較色情」的房間和評論,「刷新幾次就能遇到」。
這些涉黃地圖,大都通過留言板和信紙,以文字形式表現色情內容,有的會搭配場景,提供椅子、床等道具。
多名涉黃地圖的創建者提到,製作這樣的地圖,是為了在游戲中「漲粉」。為了吸引更多的玩家,他們會「承諾」說,如果粉絲達到一定數量,將會持續更新色情內容。
02 從游戲「涉黃房」誘導到涉黃群
一些青少年在游戲中瀏覽色情地圖後,可以通過地圖內的留言板,加入到涉黃QQ群組。在一些群主的誘導之下,青少年們面臨暴露隱私的風險,很容易成為色情活動的受害者。
上述5歲女童的家長告訴新京報記者,有一天,孩子脫了衣服,對著移動設備拍攝。在母親詢問下,女童提到,《迷你世界》中有人教她拍攝、發送隱私照片,還囑咐她「不能告訴媽媽」。
謝塵緣向記者提到,他此前在涉黃群潛伏時也發現,有成員會向他人索要私密照片,並發布到群里。新京報記者在一個相關的涉黃群發現,有群員發布疑似女童私密照。
△謝塵緣發布《實名舉報迷你涉黃,假裝少女收集罪證》的視頻,在「B站」已有300萬的播放量。網站截圖
謝塵緣曾偽裝成12歲的少女,通過《迷你世界》評論區的QQ號,加入一個涉黃群組。剛進群,一名網友便加他為好友,並要求他發裸照。「真的有惡心的人,在裡面去誘騙未成年人。」
《迷你世界》評論區在整改、關閉前,曾充斥大量類似的涉黃QQ群信息。一張名為「選姐姐」的地圖評論區,多數評論在描繪色情場景,還有評論者留下QQ號,聲稱要找「污女」。
謝塵緣曾通過游戲評論區的QQ號,加入多個涉黃群。4月6日,他將發現的涉黃群全部舉報。但這些群遭舉報被封禁之後,很快便會再次建立。
其中一個涉黃群的聊天信息顯示,他們的「主群」因遭舉報而被封禁。名為「小丑」的管理員並不介意,他表示將再次建群。「封群這種事,我見過五六次了。」
4月8日,新京報記者根據謝塵緣提供的群號,進入一個名為「書屋審核群2」的QQ群。該群於4月6日建立,共有50餘人。QQ賬號信息,男性的群員佔59%,「00後」佔65%。
群主發布的公告提到,群員想要進入「主群」,需要在《迷你世界》的評論區發布一段涉黃內容,內容大意為,加入某某群可以瀏覽涉黃信息、參與色情活動。
部分群員喜歡索要女性的私密照。記者所用QQ號,性別信息顯示為女性。進群後,多名群友添加記者為好友,提出想要「聊污」、「互看」。其中,「互看」指雙方互發私密照片,「聊污」則表示雙方通過文字聊天的方式,進行性幻想等活動。
△4月初,謝塵緣在聯機地圖中發現,有人在游戲中誘導玩家添加QQ、微信,並提出「互看」。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記者與群內多人聊天發現,這些要求「互看」、「聊污」的QQ用戶自稱的年齡,從12歲到20多歲不等,均為男性。一名自稱群內「元老」的成員稱:「已掌握群里30%的女性圖片。」
「樹污」的管理者在等待《迷你世界》的評論區再次放開。當有群員談起群里「妹子少」,群主「049」說:「最近掃黃比較嚴重,忍一忍吧,等迷你地圖評論能發了,還缺妹子嗎?」
03 失效的有害信息審查
讓隱藏在互聯網背後的「色情暗網」有機可乘,暴露了游戲平台的管理漏洞。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對於游戲中出現的評論和信息,游戲平台負有監管責任,應嚴格防止游戲成為色情活動的招攬平台。
4月中旬,《迷你世界》曾通過媒體發文稱,已通過多重手段對有害信息篩查。「2019年,升級安全審核系統和詞庫過濾篩查功能,覆蓋動態評論、聯機房間、地圖黑板、留言板、信紙、字牌等各個板塊的內容」。
《迷你世界》在相關文章中稱,游戲團隊組建了由內容審核、客服等組成的「百人團隊」排查內容。該游戲團隊稱,審核效率「提升十倍」的新版內容審核系統,目前已上線試運行。
新京報記者在游戲中測試發現,「色情」等關鍵字被納入了敏感字,無法在游戲的告示牌上輸入,但另一些與涉黃信息相關的高頻詞,如「聊污」、「互看」等關鍵詞,並沒有納入其敏感字系統。
游戲的審核系統仍顯得效果有限。創建者通過拼音、形聲字等方式,可輕易替換掉敏感字。
△《迷你世界》游戲場景。圖片來自游戲官方網站
「若此色情信息持續在平台出現,家長有權將游戲平台起訴至法院。」朱巍認為,《迷你世界》等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戲平台,有更大義務對色情信息進行嚴格監管。
今年3月開始實施的《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重點提到了專門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網路信息內容專欄、專區和產品。
朱巍提到,游戲平台作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用戶上傳信息表現出來的形象、內容以及表達意圖,都具有監管責任,面向未成年人的,更需要嚴格審核。帶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產生性聯想的以及可能誘導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的不良信息,都應嚴格被禁止。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律師葉竹盛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迷你世界游戲中,玩家自建地圖出現的篇幅短小的色情文字和場景,難以被認定為刑法上的淫穢物品,但屬於網路上涉及色情、低俗的違法信息,應由網信部門和游戲平台予以打擊和處理。
對於在QQ群傳播色情音視頻、文字書刊等淫穢物品的行為,葉竹盛表示,達到一定數量的,將構成犯罪。具備牟利功能的,構成傳播淫穢物牟利罪。向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傳播淫穢物品的,更屬於從重處罰情節。
04 實名認證漏洞背後:青少年的模仿、沉迷和充值
除了涉黃內容,《迷你世界》聯機大廳一些玩家自建地圖中,還存在與暴力行為相關的內容。
在一張名為「欺負妹妹」的地圖中,新京報記者發現,房主在游戲扮演妹妹,其他玩家扮演哥哥、姐姐,對妹妹進行懲罰。
地圖中專門設置了「妹妹懲罰室」。玩家可以將「妹妹」關進小黑屋,也可以用多種道具毆打妹妹。
北京凝愛兒童教育咨詢中心首席心理專家余偉對新京報記者稱,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因此兒童、青少年會對游戲、電視、動畫片中的一些危險行為進行模仿。
此前,河北省邯鄲市一對兄妹,曾從家中四樓樓頂跳下受傷。4月2日,孩子母親傅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兒子近期經常玩《迷你世界》和《和平精英》兩款手游,女兒醒來後曾對她說,「哥哥告訴她游戲中從樓上跳下不會摔傷,便拉著她的手從樓上跳下。」
傅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兒子私自背下了父親的身份證號,在游戲中完成了實名認證。
事發前一天,傅女士發現兩部手機上有多個消費提醒,總金額達800多元。充值記錄截圖顯示,兩兄妹在《迷你世界》游戲中購買了迷你幣,消費日期為3月21日。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許多青少年為了繞開游戲相關限制,會通過家長的身份信息進行實名制登記。一名15歲的玩家說,很多同學都會用家人的身份證進行認證。
多名家長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孩子曾通過父母的身份證注冊賬號,繞開青少年消費保護措施,因為孩子知道家長的支付密碼,短時間在游戲中消費大量金額。
一名受訪者向新京報記者表示,4月初,他的妹妹在《迷你世界》花費了1200餘元,目前,其仍在聯系《迷你世界》,要求對方退款。
△《迷你世界》發布的實名認證指南。圖片來自游戲官方網站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迷你世界》曾對「實名認證」及「充值」做過相關規定。游戲中,一則名為「實名認證」的通知提到,「根據國家規定,未完成實名認證只能通過遊客模式體驗游戲,累計體驗1小時後不能繼續游戲」。
但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迷你世界》並未嚴格執行實名認證。4月26日,記者以遊客模式登錄游戲,體驗1小時後,游戲依然繼續,不僅可自由進出聯機房間,還可以在地圖中與他人溝通。
上述通知提到,遊客模式不可充值,但記者通過遊客模式,在游戲「裝扮」界面中,順利完成了充值。這些操作意味著,即便沒有進行實名認證,玩家仍然可以體驗游戲、充值。
05 《迷你世界 》回應涉黃:將啟動最高等級內容監管限制
△4月24日,《迷你世界》游戲的一張地圖里,排列的「留言板」記錄著大量涉黃內容。游戲截圖
-閱讀推薦-
李俞之爭再上熱搜,李國慶搶了公章就能控制當當嗎?
非法送養暗黑鏈條背後,那些觸目驚心的網路空間
「高管被指性侵養女案」輿論發酵,「性侵兒童案」報道應注意什麼?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