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冰河期
擴展閱讀
湖南海利股票有限公司 2025-04-29 02:28:23
用友股票是哪個公司 2025-04-29 02:11:51
戰爭股票基金怎辦 2025-04-29 02:01:19

冰河期

發布時間: 2023-02-11 01:04:45

1. 冰河世紀是什麼時候

冰河世紀是什麼時候上映
上映時間

2002年3月15日

《冰川時代》是一部2002年藍天動畫工作室製作的完全數字化的動畫電影,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發行,是《冰川時代》系列中的第一部,由克里斯·韋奇與卡洛斯·沙爾丹哈聯袂執導[
歷史上第一次冰河時期是什麼時候
在漫長的地質史上,地球曾歷經三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紀與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續了幾千萬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則持續了兩百萬年。 關於冰河期的成因學界至今仍無一定論,部份學者認為,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周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冰河期的發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學的一個謎。雖然科學家已相當肯定地球的繞日軌道和自轉軸的變化,與冰河期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但這些變化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只改變了入射陽光的分布,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極大的變化,這令科學家十分困惑。

大約是人類剛出現在地球舞台的兩百萬年前,地質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紀冰河期」同時揭開序幕,全球各地氣溫開始下降,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場歐洲、北美洲和格陵蘭,都被北極一路延伸過來的大冰蓋所覆蓋。這段期間,歐洲共發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國大陸則發生了四次冰河期。至於台灣,目前只確定雪山地區在最後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發生過冰河。學者們將其稱之為「雪山冰期」。

南北兩極氣溫升高,導致兩極冰蓋融化,要知道冰的融化是要吸收熱量的,所以兩極的溫度升高就會相應的造成全球氣溫失衡,也就是說溫度下降.

上一次冰河時期是在5萬多年以前,因為當時地球的氣候十分悶熱,陸地動物都適應了40度以上的常年高溫,最後兩極溫度失衡造成全球溫度下降,但下降幅度並不明顯,可是對於許多恆溫動物來說哪怕生存環境氣溫下降10度,那也是致命的.

順帶一提,人類的祖先在5萬年前因為已經懂得使用最基本的保暖措施所以度過了那段時期.

全球四個主要冰河期(Ice age)

國外冰期名稱 中國冰期名稱 距今發生年代(萬年) 地質年代

古薩(Guniz)冰期 鄱陽冰期 137-150 侏羅紀末

民德(Mindel)冰期 大姑冰期 105-120 白堊紀

里斯(Riss)冰期 廬山冰期 10-32 第三紀漸新世

沃姆(Wurm)冰期 大理冰期 1-11 第四紀更新
白堊紀,冰河世紀,三疊世紀時間誰前誰後?
冰河世紀:

約24億至21億年前——休倫冰期

約8.5億至6.35億年前——成冰期

約4.5億至4.2億年前——奧陶紀

約3.6億至2.6億年前——石炭紀

約258萬年前——第四紀冰期

白堊紀:始於1.455億年前,結束於6550萬年前,歷經8000萬年。

三疊紀:起始時間:距今2.5億年前 延續時間: 約5000萬年

排列順序:冰河世紀——三疊紀——白堊紀。
地球的冰川時代什麼時候來臨?
新一輪地球冰川期即將來臨

2009-01-15 07:24 新浪科技

144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俄羅斯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將會在未來數年呈現出逐步降溫的趨勢,其最終的發展結果很可能是新一輪冰川期的到來。

俄羅斯科學家表示,冰核心、海洋沉澱物核心、地質記錄以及古生物種群的研究數據等各種證據均表明,地球存在一個有規律的冰川期循環模式,即每個冰川期大約持續10萬年,兩個冰川期中間由大約持續1.2萬年的間冰期隔開。而長期的氣候數據也表明地球氣候與三種天文循環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這三種天文循環被合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米蘭科維奇循環包括地球的傾角變化、地球軌道的形狀變化以及地球的搖擺度變化三個循環。根據米蘭科維奇理論,這三種天文循環分別影響了太陽對地球的輻射程度,進而共同導致了地球冰川期和間冰期的形成。

南極洲東方站冰核心數據曲線圖顯示,冰川期與間冰期確實是以一種循環的模式間隔出現。根據東方站數據曲線圖還可以看出,地球上二氧化碳數量的變化要落後於地球氣溫變化大約800年。因此,這表明地球氣溫變化先於二氧化碳數量變化,或者說是前者導致了後者數量的變化,而不是反向作用,這與溫室效應理論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大 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並沒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相反是全球氣溫的自然循環導致了二氧化碳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數量會跟隨地球溫度的變化而不斷上升或下降,主要是由因為冷水可以比溫水容納更多的二氧化碳。由於冰川期自然循環的原因,現在地球正在升溫。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它就會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

由於不斷升溫的海水釋放二氧化碳要落後於地球溫度的變化,因此在當前間冰期結束後的800年時間里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數量還將繼續增加。地球進入下一個冰川期800年後,二氣化碳數量才會隨著海洋溫度的下降開始減少。東方站冰核心數據曲線圖表明,在過去42萬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數量一直都是跟隨著冰川期循環不斷上下起伏。在這個自然循環中,每隔大約11萬年,地球溫度就會達到一次頂峰。大約在32.5萬之前,地球溫度和二氧化碳數量達到了頂峰。現在,地球溫度再次達到頂峰,間冰期已經接近尾聲,因此地球即將進入下一個冰川期。如果幸運的話,人類還有數年時間為之進行准備。
什麼是冰河世紀?
冰河時期(Ice Age)又名冰川期,是指地球在某些年代裡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這些冰封地帶比現在受冰封的地域廣闊得多。在冰河時期,冰層覆蓋了世界上大片土地,這些地區的氣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塊,地面也凝結了厚厚的冰。同時,由於較多水分儲在冰塊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較低了。

在稱為前寒武紀(6億年前)和奧陶紀(約4.5億年前)末的兩個地質時期,冰河時期可能曾數度出現。我們仍可以在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里看見奧陶紀冰河時期的遺跡――廣大地區的石頭上有被磨刮的痕跡,那是冰塊經過時留下的。科學家們認定,地球在歷史上曾出現了8個冰河期和8個溫暖期。

冰河時期,在歐洲、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大片冰雪覆蓋,而現在的冰帽和冰層就是那時剩下來的。冰層的移動改變了陸地。冰層把大片的岩石刮光,刮下來的石屑就堆積在冰層邊緣,稱為冰磧。到了天氣較暖的時期,冰雪融化,冰層范圍縮小,冰磧就留在地上,由冰層融化所流下來的水帶到其他地方。曾由冰覆蓋的山和盆地形成了很多新湖泊和新河道。

另外,有科學家預測,地球的下一次冰河時期會最早出現在1.5萬年以後,而前提是人類活動在此期間對地球沒有造成嚴重影響。

冰河時期,指的是地表上有大范圍的龔地都被冰河覆蓋住的時期。在過去地球的生命歷史中,冰河期反復地出現;至少在距今80萬年內,地球就已經發生過30幾次的冰河時期。

地球冰河時期有多冷?

其實聽起來有點令人驚訝。冰河時期在十萬年內氣溫可能只降低了攝氏四、五度而已。但是注意喔~這只是個全球的「平均」數字而已。冰河時期來臨時,極地的冰帽擴張,而副熱帶地區的分布會向著赤道移動。在某些地區例如海岸地區因為海洋的調節、或是終年日照強烈的赤道地區,溫度變化可能較小;但在某些地區例如內陸、沙漠地區或具有其他特殊地形、環境的區域,溫度的下降就十分地明顯。

生物能生存嗎?

溫度的下降,改變了地表的植物相,也更間接或直接地改變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使得許多動物面臨滅亡或被迫遷移。當然,能夠適應改變後的環境的物種,就會倖存下來。

上次是何時?

冰河時期來臨時,溫度的降低是緩慢漸進的。最近一次的冰河期發生在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據科學家研究結果顯示,當時的氣候寒冷,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覆蓋在240公尺厚的冰層之下。

地球有冰河時期,有沒有「炎熱時期」?

冰河時期過後到下次冰河時期再度來臨之間,為「間冰期」;間冰期氣候溫暖,像目前的地球就是處於間冰期。除了冰河時期和間冰期之外,並沒有第三種溫度特別高的炎熱時期。

冰河時期的冰不是直接在海洋結冰,是陸地上冰川擴大, 大量的冰停留在陸地, 不容易回到海里, 海洋水體減少, 海水面因而下降.

全球四個主要冰河期(Ice age)

國外冰期名稱 中國冰期名稱 距今發生年代(萬年) 地質年代

古薩(Guniz)冰期 鄱陽冰期 137-150 侏羅紀末

民德(Mindel)冰期 大姑冰期 105-120 白堊紀

里斯(Riss)冰期 廬山冰期 10-32 第三紀漸新世

沃姆(Wurm)冰期 大理冰期 1-11 第四紀更新世

測有個40萬年的變化周期,卻不曾觀測到。因此,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認為:Kirkby等人的宇宙線理論雖具爭議性,但還不算太瘋狂,值得好好研究

冰河時期(ice ages),是因襲擊地球的宇宙線(co *** ic rays)總量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嗎?根據研究,宇宙線的影響力是作用在雲層上,而後才導致地球氣候鉅變。研究從深海沉積物中的鈹-10含量變化,而鈹-10是......
下一次冰河世紀什麼時候來到
你可以放心,冰河世紀的到來還早。冰河世紀也就是大冰期,目前的地球歷史上已知的大冰期已經發生過三次,分別是震旦紀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其互相間的間隔都是三億年。按照這個期限推算,下一次大冰期在三億年後才會到來,因為上一次的第四紀大冰期結束到現在還不到兩萬年。即使現在到來,人類也不會滅絕,因為第四紀大冰期還沒結束的時候,人類的祖先就誕生了,那個時候的古人類都能生存下來,相信現在人類也不會滅絕。當然,死上幾十億人是肯定的了。
下一個冰河時代,到底是什麼時候?
俄科學家稱新一輪地球冰川期即將來臨。

據國外媒體報道,俄羅斯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將會在未來數年呈現出逐步降溫的趨勢,其最終的發展結果很可能是新一輪冰川期的到來。

俄羅斯科學家表示,冰核心、海洋沉澱物核心、地質記錄以及古生物種群的研究數據等各種證據均表明,地球存在一個有規律的冰川期循環模式,即每個冰川期大約持續10萬年,兩個冰川期中間由大約持續1.2萬年的間冰期隔開。而長期的氣候數據也表明地球氣候與三種天文循環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這三種天文循環被合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米蘭科維奇循環包括地球的傾角變化、地球軌道的形狀變化以及地球的搖擺度變化三個循環。根據米蘭科維奇理論,這三種天文循環分別影響了太陽對地球的輻射程度,進而共同導致了地球冰川期和間冰期的形成。

南極洲東方站冰核心數據曲線圖顯示,冰川期與間冰期確實是以一種循環的模式間隔出現。根據東方站數據曲線圖還可以看出,地球上二氧化碳數量的變化要落後於地球氣溫變化大約800年。因此,這表明地球氣溫變化先於二氧化碳數量變化,或者說是前者導致了後者數量的變化,而不是反向作用,這與溫室效應理論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並沒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相反是全球氣溫的自然循環導致了二氧化碳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數量會跟隨地球溫度的變化而不斷上升或下降,主要是由因為冷水可以比溫水容納更多的二氧化碳。由於冰川期自然循環的原因,現在地球正在升溫。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它就會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

由於不斷升溫的海水釋放二氧化碳要落後於地球溫度的變化,因此在當前間冰期結束後的800年時間里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數量還將繼續增加。地球進入下一個冰川期800年後,二氣化碳數量才會隨著海洋溫度的下降開始減少。東方站冰核心數據曲線圖表明,在過去42萬年間,全球二氧化碳數量一直都是跟隨著冰川期循環不斷上下起伏。在這個自然循環中,每隔大約11萬年,地球溫度就會達到一次頂峰。大約在32.5萬之前,地球溫度和二氧化碳數量達到了頂峰。現在,地球溫度再次達到頂峰,間冰期已經接近尾聲,因此地球即將進入下一個冰川期。如果幸運的話,人類還有數年時間為之進行准備。

俄羅斯科學院普爾科夫主天文台的哈比布洛-阿布杜薩馬托夫說,按照太陽輻射量目前的變化情況,在2012-2015年期間,全球氣溫將會不可避免地下降,只是這一過程會比較慢。另外,在2055-2060年間,將會出現全球范圍的大幅度降溫,這一過程將持續大約60年的時間。阿布杜薩馬托夫還透露稱,俄羅斯將從明年開始建造一部新型空間觀測裝置,以便從太空對地球氣候變化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監測。據悉,該裝置可能會在2008年被部署到國際空間站上。他介紹說,「現在世界上還沒有類似的高精度觀測儀器。我們希望這套裝置能在2008年底被部署到國際空間站上。而從2009年開始,我們將會利用其進行系統的觀測活動。」

在漫長的地質史上,地球曾歷經三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紀與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續了幾千萬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則持續了兩百萬年。 關於冰河期的成因學界至今仍無一定論,部份學者認為,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周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冰河期的發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學的一個謎。雖然科學家已相當肯定地球的繞日軌道和自轉軸的變化,與冰河期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但這些變化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只改變了入射陽光的分布,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極大的變化,這令科學家十分困惑。大約是人類剛出現在地球舞台的兩百萬年前,地質......
冰川時期是什麼時候啊
這是指地球氣候酷寒,高緯度地方的廣闊區域為大陸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蓋的時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據在歐洲和北美研究的結果,認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間冰川期。在日本根據分析冰斗地形(圍谷地形,kar)地形發現有兩次冰川期。最顯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紀一二迭紀,冰川的遺跡殘留於岡瓦納大陸。除上述兩大冰川期外,在歐洲和美洲還發現有前寒武紀、中生代和第三紀的冰川遺跡,但都不太顯著。

冰川時代

在地質史上,冰川曾多次滑過地球表面,沖擊刻畫過大地,形成許多湖泊和沼澤。最近的一次冰河時代發生在大約20億年前。在加拿大南部,從東向西綿延1000英里的地面上,有一系列原始冰川的沉積物。這塊最早的加拿大冰原,想必至少有1000英里長、1000英里寬,數千英尺厚。最新的證據表明冰塊曾流到美國北部,至少進入了米歇根地區。

科學家們認為在南非、印度中部和澳洲西部發現的冰河沉積物與加拿大南部的冰河沉積物屬於同一個時代。如果是這樣,那麼20億年前的冰河時期想必非常廣泛,並且延續了數百萬年。從那以後,地球經歷過若干次冰河時期。

大約在後10億年當中,地球至少經歷過6個主要冰河時期,每次發生的間隔大約為1.5億年,每次都持續大約5000萬年。至於為什麼要有這種周期性的冰河時代,這是地球史的難解之謎。科學家們提出不少有關這方面的理論,從洋流的改變到太陽黑子的周期變化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但是沒有哪一種理論站得住腳,令人信服。很明顯,冰河現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有一點看來是肯定的,地球目前仍然處於冰河時代。

冰川期這個說法可能有些含糊不清。通常這一說法指的是地球上部分地區被冰川覆蓋了一二百萬年的那個時期。這些時代通常以一系列冰川前進或間冰期(冰川停止前進、溶化、後退)為標志。但是,地質學家所說冰河時代是指全球變冷的那段時間,可能延續了幾百萬年。前面提到的5000萬年的那個時代被認為是冰河時代。很明顯,在一個冰河時代里可能、也確實發生過幾個冰川期。

最近這次冰河時代大約在6500萬年前開始,好像剛巧與白堊紀的大滅絕聯系在一起。大量的證據表明地球曾與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相撞,後者的殘余部分飛向外層空間,撞擊造成的森林大火發出的大量煙塵彌漫了大氣層的低層,擋住了陽光,結果使地球的溫度急劇下降,並產生大量酸雨。這樣,僅存的恐龍滅絕了,3/4現有植物和動物物種死光了。這次相撞還可能多少改變了一下地球的運行軌道,這就是為什麼地球總保持這種溫度較低的狀態,而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地球可能恢復到中生代適於恐龍生長的較熱的氣候。

冰河時代的開始是個緩慢的過程。大約在6500萬年前南極開始形成冰川,冰面越來越大、變小、又擴大,逐漸形成厚厚的隆起的冰原。大約到2000萬年前,冰面覆蓋了整個南極大陸,這個過程現在仍在繼續。大約到1200萬年前,冰川才開始擴散、移動,並覆蓋了阿拉斯加山區。在冰河時代,格陵蘭冰川比較年輕,因為這塊大陸直到大約300萬年前才被冰川覆蓋。

時光已經進入了新的冰川期,地質學家們稱之為更新世。大約在200萬年前大量冰川開始向前移動,有時覆蓋地球陸地表面的1/4,厚達數千英尺。在這最後一個冰凍時期,冰川由於至少有4次溶化,因此,出現了幾度前進、幾度後退的現象。現在人們開始發現一些證據表明,冰川在下一次推進時總比前一次更兇猛。最凶的一次大約發生在5萬年前,到1萬年前停止。每當出現間冰期,全世界的氣候就平均變暖,比現在還要曖得多。通常間冰期要持續好幾千年。即使在最後這次冰川推進的高峰期,也有過若干次停......

2. 冰河時期是什麼

冰河時期,是指極地冰覆蓋大陸的時期。過去地球的氣候曾經變得非常冷,兩極和山上的冰覆蓋了大片陸地,海洋里有很多冰塊,地面也凝結了厚厚的冰。時間延續了100多萬年。冰河時期由若干次冰河作用組成,每次都使得冰蓋前進或後退。18000年以前就發生過一次冰河作用。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3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

3. 冰河時代是如何發生的

在地球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存在著巨大的氣候變化。冰河世紀來了又去。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地球彷彿存在著強大的模式,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冰河世紀會發生。這種模式被稱為米蘭柯維奇循環。以米盧廷·米蘭柯維奇來命名,他的理論解釋了地球氣候是如何在千百年間變化的。他的理論是基於兩個重要的概念:第一,北緯地區在夏日接收到的陽光強烈影響著地球的氣候。第二,這期間的光照量會隨著地球公轉軌道以及自轉變化而變化。




約瑟夫·阿德馬爾(Joseph Adhemar),詹姆斯·克羅爾(James Croll)等人在19世紀提出了類似的天文學假說,但由於沒有可靠的證據,也不清楚哪個是重要時期,因此很難進行驗證。

現在科學家正通過研究地球上那些幾千年不曾變化的物質(通過冰,岩石和深海核心獲得),來了解地球氣候的歷史。盡管這些研究結果與Milankovitch假說是一致的,但仍有一些觀察結果不能解釋該假說。

4. 什麼是冰河期

冰河期概論 [編輯本段] 在地質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氣候寒冷的大規模冰川活動的時期,稱為冰河期(iceage)以下簡稱冰期。這種冰期曾經有過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第四紀冰期來臨的時候,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曾經比現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陸為冰雪覆蓋,冰川面積達5200萬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紀冰期又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間冰期時,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復了生機。第四紀冰期的遺跡最多,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峽灣,北歐、中歐、北美眾多的冰磧殘丘,阿爾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國和瑞士交界處侏羅山巨大的冰漂礫等,都是第四紀冰川作用留下的產物。 冰河期定義 [編輯本段]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3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隨後,世界各地也都劃分出相應的冰期和間冰期。 沖河期成因 [編輯本段]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種不同說法,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周期有關。有的認為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認為銀河系中物質分布不均,太陽通過星際物質密度較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專家稱非人類或疾病使其一萬年前消失 動植物特徵 [編輯本段] 在一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北美大陸上到處都是巨獸的身影,如長毛的猛瑪象、牙齒鋒利的乳齒象、有著劍齒的貓科動物以及巨大的熊。但是幾千年間,這些巨獸就紛紛走向滅絕。許多專家認為是人類殺害了這些巨獸,去年8月,本報以《人類消滅了冰河期巨獸?》為題也對此進行了報道。但5月11日出版的權威雜志《自然》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稱,一萬年前巨獸的滅絕是氣候變化而非人類或疾病導致的。 人類營地沒有猛獁象和野馬屍骨 屍骨化石表明人類熱衷於捕殺野牛和駝鹿,但是它們都倖存了下來 阿拉斯加大學的戴爾?古色雷等科學家對600塊1.8萬年前至9千年前的美洲野牛、駝鹿、麋鹿、猛瑪象、野馬和人類的骨頭用放射性碳進行了日期標記,發現在人類的足跡踏上阿拉斯加和現在的加拿大育空地區之前,猛瑪象和野馬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然而,就在同一時期,野牛大量存在,駝鹿和麋鹿數量也在急劇上升。如果人類過度捕殺導致了巨獸的滅絕,應當首先捕殺體形小的鹿,為何野牛大量存在,而駝鹿和麋鹿數量反而急劇上升呢? 更為有趣的發現是,化石記錄顯示,人類更熱衷於捕殺野牛和駝鹿,但是它們倖存了下來。古色雷說:「我想像人類可以捕殺任何他們能夠捕殺的動物。但是人類的營地並沒有任何的猛瑪象和野馬屍骨,恰恰相反,只有很多野牛和麋鹿的遺骸。」 猛瑪象、野馬等巨獸滅絕的原因是由於氣候變暖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保存的花粉樣本表明,氣候的變化導致了這些動物的營養供給發生了變化。來自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從更新世到全新世過渡時期,即晚更新世時期,氣候由寒冷乾旱變得溫暖潮濕,矮草生長更加茂盛,接著出現了森林。在寒冷氣候下生存得很好的猛瑪象、野馬等巨獸,就不能適應新的氣候了。由於猛瑪象和拉丁美洲馬不能從森林中找到足夠的食物,它們沒能倖存下來。古色雷說:「在野馬和猛瑪象滅絕很久以前,野牛和麋鹿數量大增。惟一合理的解釋是後者有大量的食物來源。」 古色雷還表示,化石記錄使人們對一場大瘟疫導致猛瑪象滅絕的說法產生懷疑。科學家曾認為致命性疾病會導致所有物種滅絕,但是化石記錄上不能體現這一點。並且能夠傳染並導致多種物種死亡的疾病十分罕見,而且野牛、麋鹿和駝鹿並沒有受到影響,因此可以推斷這種假設不成立。 專家觀點 [編輯本段] 一些問題目前難以解決 盡管目前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巨獸滅絕的真正原因,但諸多證據表明,更新世大型動物群滅絕原因更有可能是人類因素和氣候因素的共同結果,而不是簡單地歸到其中一方。不過,要證明這一點,我們還需要知道各個大洲從何時起人口數量增長到足以影響大型動物群滅絕的地步,需要確定氣候參數如何改變就會影響被捕獵動物的數量范圍。為了搞清這一點,就需研究湖積物中大型動物糞便中的真菌孢子,並用DNA來模擬大型動物數量范圍的變化。為了更細致地了解最後一次冰期轉化是否不同於早期的冰期轉化,就需要提高年代學研究水平,並重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氣候。 各方爭論 新結論引發三大爭論 然而,新結論並沒有達成大家的一致看法。一些科學家對這項研究成果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也許在阿拉斯加和育空地區猛瑪象死於氣候變化,但是在大陸的其他地區,人類的濫殺仍然是導致猛瑪象滅絕的主要原因。 一、人類獵殺論 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從西伯利亞首次進入北美大陸的時間是在大約12000年前,而猛瑪象和野馬大致在11500年前到12500年前之間滅亡,兩個時間正好重合。因此有科學家推斷飢餓的人類過度捕殺了這些哺乳動物,導致了它們的滅絕。 他們認為,如果氣候改變是導致巨獸滅絕的主要因素,那麼全世界各地的巨獸發生滅絕的時間就應當一致,因為氣候改變對全球的影響是一樣的。可是,不同地方的巨獸滅絕時間不盡相同,這表明只有人類遷徙各地的時間有先後才能合理地解釋。佛羅里達大學研究員大衛?斯德曼表示,溫度變化在生物滅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許多動物物種更容易受到人類的攻擊,人類的威脅甚至比氣候改變的影響要大得多。 二、疾病滅絕論 一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論觀點難以解釋一個事實:在以前的氣候變化中,有時氣候突變更為劇烈,猛瑪象並未滅絕。顯然氣候的變化不是惟一的原因。同時,人類獵殺論也難以成立。因為,考古發現表明,猛瑪象的聚集地很少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另一方面,當時(1.1萬年前)人類的狩獵工具也極其簡單,主要靠石器,圍捕巨大強壯的猛獁象是相當冒險的。 今年2月的《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志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科學家在猛獁象的基因片段上發現有 病毒DNA,屬於一種內生逆轉錄酶病毒。這種病毒經歷了成千上萬年的繁衍、進化,並仍然存活著,說明它對生物的基因染色體有著重要的影響。此發現為疾病滅絕論提供了支持。 三、綜合因素論 一些科學家通過模擬實驗、年代學、考古學、古生物學、生態學方面獲得的證據驗證認為,更新世大型動物群滅絕的原因應歸結為人類因素和氣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他們認為,如果認為人類開始出現及其捕獵活動是導致一些大型動物群滅絕的原因則過於簡單。實際上,有證據表明,過度捕獵(狹義上)是導致大型動物群滅絕的爭論不適用於西歐、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甚至也不適用於澳洲和北美洲中部。如果沒有晚更新世時期的氣候變化,盡管有人類出現,阿拉斯加的馬群、歐亞大陸的猛獁象和愛爾蘭的巨鹿或許會生存更長時間。 最近獲得的資料表明,人類加速了大型動物群的滅絕。但同時,人類對晚更新世時期的氣候變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地球氣候變遷的歷史上,總是不停地有冰河時期和間冰期在交替出現,為地球增減衣裳,那麼下一次的冰河時期將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呢?由於人們大量釋放二氧化碳進入空中的結果,使得地球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狀態,因此部分科學家大膽預言-冰河期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 比利時的兩位科學家:Berger,A.和Loutre,M. F.早在30年前就已經注意到冰河期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單就上兩次間冰期與冰河期的間隔為1萬年做推算,這一次的間冰期已經持續了將近1萬年了,也就是說冰河期已經迫在眉睫;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根據地球繞日軌道變化所造成地球氣候有個125000年的變化周期推算,這一次的間冰期仍將持續7萬年之久。雖然上述這兩個推算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令人心寒的數據則是,不管冰期何時才會來,今天地表的二氧化碳量足足比地球最溫暖的間冰期時還高了三分之一。而且這個值將在兩百年之內加倍。由此看來,地球的情況似乎不妙。

5. 冰河期是怎麼出現的出現了以後對我們有什麼壞處

普林斯頓大學大學教授Daniel Sigman表示:「冰川期的原因是地球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未貴問題,解釋了改善對未來氣候變化能力的人類預測的問題。」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是冰川循環的主要特徵之一,但二氧化碳含量的原因仍然未知。國際團隊領導普林斯頓大學和德國最大Planc化學研究所(MPIC)發現,在冰川期,南極海洋海面的變化使得儲存在深海的二氧化碳。

SIGMAN說:「溢出驅動的大氣二氧化碳變化是冰循環的核心因素,但其影響是存在的。例如,由南極上升流量引起的二氧化碳變化實際上延長了最溫暖的氣候,但不會讓地球加速進入冰川期。「此外,新的發現對於如何預測全球變暖也很重要。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的溫暖中,南極海洋從風力驅動的上升流量上升,這表明上升的流將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加強。加強的南極上升流量可以加速海洋,以吸收來自全球變暖的熱量,影響南極海洋和覆蓋物的生物學條件。

6. 冰河時期是什麼時候

自從地球誕生至今,每隔數萬年左右,地球上的氣溫就會經歷一次溫暖期與冰河期的循環.根據地質學上的資料,在80萬年內就發生了30次以上.兩次冰河時期之間,地球的氣溫較暖和,稱為間冰期.因此,地球的氣候是以緩慢的速度逐漸的變化,並非一成不變的.
其中最著名的,時間較久四次冰河時期,其名稱列於下:
鄱陽冰期 137-150萬年前
大姑冰期 105-120萬年前
廬山冰期 10-32萬年前
大理冰期 1-11萬年前
冰河時期來臨時,會使得全球氣溫下降,每次冰河時期,南極的溫度會比現在的溫度下降攝氏約11度左右.由於大量的海水結冰,因此會使海平面縮小,陸地面積擴張.同時熱帶與亞熱帶的面積也會縮小.
地球的氣候不斷重復冰期與暖期的循環,嚴寒的冰期大約持續10萬年後就會出現1萬年的暖期.目前地球正處於暖期,並已經持續了大約1.5萬年.現階段的暖期與以前最大不同就是目前處於忽冷忽熱的跳躍期.因此,科學家認為,根據跳躍的非線性規則來分析,並用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人類沒有理由忽視全球可能突然變冷的警告.歐洲可能將是地球上最先變冷的地區.

7. 什麼是小冰河時期,為何地球會發生冰川期和小冰河時期

關於氣候這個問題,長期以來都是我們人類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然而就在最近,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相關報告指出太陽活動將有可能達到近20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也就意味著全球即將降溫。

但是真正適合人類聚集的只有核發電廠及地熱產生地,我們可以通過融化河冰和採集地下水獲得水源,通過供熱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維持少量的圈養動物,並在一定程度上重構工業體系。

我們應該清楚惡劣的環境和工業供給根本不可能維持絕大部分人類的生存,因此到時候全球人口肯定會大幅減少,政治及社會體系也會變得更為簡單。

8. 冰河時期是什麼時候

冰河時期時間可以維持超過一百萬年,地球形成以來冰河時期曾出現過十一次,上一個冰河時期稱為「大冰河時代」,發生於距今一萬八千年前,結束於一萬年前,當時地球約三分之一的陸地被覆蓋在240米厚的冰層下。

拓展資料

冰河時期(Ice Age)又稱冰川期,指地球在某些年代裡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的時期這些冰封地帶比現在受冰封的地域廣闊得多。在冰河時期,冰層覆蓋了世界上大片土地,這些地區的氣候非常寒冷;海洋里有很多冰塊,地面也凝結了厚厚的冰。同時,由於較多水分儲在冰塊中,各地的海平面便較低了。

冰河時期期間,溫度下降,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環境,許多生物因此面臨滅亡或被迫遷移,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才能倖存下來。

冰河時期,在歐洲、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大片冰雪覆蓋,而現在的冰帽和冰層就是那時剩下來的。冰層的移動改變了陸地。冰層把大片的岩石刮光,刮下來的石屑就堆積在冰層邊緣,稱為冰磧。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

大冰期的出現有1.5億年的周期。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種不同說法,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周期有關。有的認為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9. 地球有多少個冰河時期,什麼時候

5億年來的紀錄顯示現今和最近的兩次大冰期地球史上主要有四次的大冰期。其中8億~6億年前的成冰紀可能是地球史上最嚴峻的冰期,當時可能整個地球都被冰層所覆蓋。而該冰期的結束可能間接促成了後來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但這個理論仍有爭議。四次大冰期:1.卡魯冰期Karoo3億6千萬年前至2億6千萬年前石炭紀和二疊紀古生代2.安第-撒哈拉冰期Andean-Saharan4億5千萬年前至4億2千萬年前奧陶紀和志留紀古生代3.瓦蘭吉爾冰期Cryogenian(orSturtian-Varangian)8億年前至6億3千5百萬年前成冰紀元古宙4.休倫冰期Huronian24億年前至21億年前成鐵紀和層侵紀元古宙更新世冰期:65萬年來南極洲的冰蕊所記錄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而劃分的冰期/間冰期周期距離現代較近的更新世冰期的間冰期約為4萬年,而後縮短為1萬年。上一次冰河期是約1萬年前。1.沃姆冰期Würm冰河期11萬年前至1萬2千年前MIS2-4&2.里斯-沃姆間冰期Riss-Würm間冰期13萬年前至11萬年前MIS5e3.里斯冰期Riss冰河期20萬年前至13萬年前MIS64.民德-里斯間冰期Mindel-Riss間冰期(s)30/38萬年前至20萬年前MIS75.民德冰期Mindel冰河期(s)45萬5千年前至30/38萬年前6.古薩-民德間冰期Günz-Mindel間冰期(s)62萬年前至45萬5千年前7.古薩冰期Günz冰河期68萬年前至62萬年前8.Waalian間冰期54萬年前至47萬年前9.多瑙第二冰期DonauII冰河期55萬年前至54萬年前10.Tiglian間冰期58萬5千年前至55萬年前11.多瑙第一冰期DonauI冰河期60萬年前至58萬5千年前12.Pastonianinterglacial間冰期80萬年前至60萬年前MIS6313.Pre-Pastonianglaciation冰河期130萬年前至80萬年前14.BramertonianInterglacial間冰期155萬年前至130萬年前

10. 什麼是冰河期冰河期怎麼形成的

冰河期是指陸地和海洋都被冰層覆蓋的時期,冰河期是怎麼形成的,到現在科學家們都沒有提出正確的說法,直到現在冰河期的形成都是一個謎。

冰河期有著不同的大小規模,不同規模的冰期有著不同的時間,但是科學家們都一致認為是受到地球的不規格運動所導致的,到底是什麼原因沒有人知道。在歷史上發生冰河期的次數很少,人們屈指可數,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冰河期的再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