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擴展閱讀
廣發精選 2025-04-28 22:07:53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發布時間: 2023-02-11 10:32:33

㈠ 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是毛澤東。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原文: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和邱李兩兵團諸位軍長師長團長: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你們想和他們靠攏是沒有希望了。你們想突圍嗎?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麼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麼結果呢?你們的飛機坦克也沒有用。

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多,這就是大炮和炸葯,人們叫這些做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較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你們的孫元良兵團已經完了,剩下你們兩個兵團,也已傷俘過半。你們雖然把徐州帶來的許多機關閑雜人員和青年學生,強迫編入部隊,這些人怎麼能打仗呢?

十幾天來,在我們的層層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你們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你們只有那麼一點地方,橫直不過十幾華里,這樣多人擠在一起,我們一顆炮彈,就能打死你們一堆人。你們的傷兵和隨軍家屬,跟著你們叫苦連天。

你們的兵士和很多幹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們當副總司令的,當兵團司令的,當軍長師長團長的,應當體惜你們的部下和家屬的心情,愛惜他們的生命,早一點替他們找一條生路,別再叫他們作無謂的犧牲了。

現在黃維兵團已被全部殲滅,李延年兵團向蚌埠逃跑,我們可以集中幾倍於你們的兵力來打你們。我們這次作戰才四十天,你們方面已經喪失了黃百韜十個師,黃維十一個師,孫元良四個師,馮治安四個師,孫良誠兩個師,劉汝明一個師,宿縣一個師,靈璧一個師,你們總共喪失了三十四個整師。

其中除何基灃、張克俠率三個半師起義,廖運周率一個師起義,孫良誠率一個師投誠,趙壁光、黃子華各率半個師投誠以外,其餘二十七個半師,都被本軍全部殲滅了。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孫元良兵團的下場,你們已經親眼看到了。

你們應當學習長春鄭洞國將軍的榜樣,學習這次孫良誠軍長、趙壁光師長、黃子華師長的榜樣,立即下令全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軍可以保證你們高級將領和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這樣,才是你們的唯一生路。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

(1)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擴展閱讀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創作背景: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毛澤東1948年12月17日為中原、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撰寫的爭取杜聿明等在淮海戰役後期投降的廣播稿。

注釋:

(1)何基灃、張克俠,都是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中,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率一個軍部和三個師、一個團共二萬餘人,在徐州東北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廖運周,是國民黨第八十五軍第一一○師師長,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率該師師部和兩個整團共五千五百人,在安徽省宿縣西南羅集起義。

孫良誠,是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第一○七軍軍長,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中,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率該軍軍部和一個師共五千八百人,在江蘇睢寧西北投誠。趙壁光,是國民黨第四十四軍第一五○師師長,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中,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八日率殘部二千餘人在江蘇徐州東碾庄地區投誠。

黃子華,是國民黨第八十五軍第二十三師師長,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於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率該師師部和所屬殘部及第二一六師一部、第八十五軍部分直屬部隊一萬餘人,在安徽省蒙城東北雙堆集投誠。

(2) 長春自東北人民解放軍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勢後,即被東北人民解放軍包圍。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九日,在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東北國民黨軍全部動搖的形勢下,長春國民黨軍最高指揮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所部第一兵團直屬機關部隊和新七軍全體官兵放下武器。

(3)杜聿明(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邱清泉(國民黨第二兵團司令官)、李彌(國民黨第十三兵團司令官)三人,在人民解放軍發出敦促其投降書以後,仍然負隅頑抗,結果在人民解放軍強大攻勢下全軍覆沒,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只有李彌逃走。

㈡ 杜聿明在解放戰爭中軍事才華怎樣呀為什麼被俘與河南商丘

他在三大戰役中被蔣介石當成救火隊長使用,東北一危急調東北,徐州一危急調徐州,如果不是他在淮海戰役中被俘,老蔣把他調華北指揮蔣系部隊放棄平津南逃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在東北作戰中,杜聿明是從中期開始參與指揮,當時的東北國民黨軍可以說是大勢已去。杜聿明的真正發揮,應該來說是在淮海戰役中,在此戰中,他實際指揮了戰役的整個過程。在淮海戰役中,杜聿明作過三次重要決策,但都最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夭折。但老蔣不見棺材不掉淚,硬要杜聿明先救黃維,結果杜聿明不得不自投羅網,雖然國民黨軍按照杜聿明的決策進行,未必能反敗為勝,但起碼淮海戰役將有一個新的面貌。
黃百韜兵團被殲後,劉峙有放棄徐州西逃之意。杜認為劉太泄氣了,想的只是下策,說:目前還未到考慮這一方案的時候。如果增加五個軍到蚌埠,李延年兵團、黃維兵團和徐州部隊南北夾擊,打通津浦路,這才是上策;中策是堅守徐州,尚可以牽制敵人南下。 但是,杜聿明的決策沒有得到蔣介石的採納。11月28日,蔣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 12月3日,杜聿明各兵團按計劃向永城方向撤退,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蚌埠北進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解黃維兵團之圍。杜感到蔣的命令必然導致全軍覆沒,又懾於蔣的淫威,恐不解黃維之圍,蔣必將整個失敗的責任歸罪於他,遂決定服從命令,最後為蔣效忠。果然,當杜率部按蔣的命令到達規定位置後,便發現解放軍追擊部隊已形成包圍態勢。 4日,杜聿明採用遂次攻擊戰法,嚴令第二兵團攻擊前進,第十三、十六兵團加緊構築工事,進行頑抗。6日,解放軍向被圍困在陳官莊——帶的國民黨軍發動全面進攻,邱清泉、孫元良見態勢險惡,主張突圍。杜沉痛地說:「今天做恐怕晚了,既違命令,又不能全師,有何面目見老頭子!」杜召開會議,最後決定分頭突圍,到阜陽集合。未幾,杜又改變主意,決定邱清泉、李彌兵團不突圍,繼續向解放軍發起攻擊。同時,他迭電蔣介石,催促速調大軍與解放軍決戰。 自10日起,解放軍停止對陳官莊、青龍集地區的進攻,對國民黨軍展開了二十多天的政治宣傳攻勢。1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未曾看到。陳毅同志也給杜寫了一封信。他拿這封信去試探邱清泉的態度,見邱將信撕掉燒了,就立即告辭而去。 19日夜,杜聿明又寫了一封信給蔣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請蔣介石作最後決定:上策是必要時放棄武漢、西安,集中力量與共軍決戰;中策是各兵團持久固守,爭取「政治上的時間」(意即和談);下策是突圍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宣言和平。杜聿明也覺得只有和平才是出路。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蔣的命令,按原定空軍掩護突圍方案實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糧彈。杜見蔣還是選了下策,認為這下子沒有希望了。 果真,解放軍於6日發動聲勢浩大的攻擊,國民黨軍一觸即垮。杜急電空軍轟炸支援。7日,李彌兵團司令部所在地青龍集陣地被突破,杜又急電請蔣在10日投毒氣彈,掩護突圍。9日黃昏前後,杜到陳官莊第五軍司令部,企圖糾集殘部,按照蔣介石的命令於10日上午突圍。然而,邱清泉、李彌等人威脅式的勸杜,必須當晚突圍。他被迫給蔣發了最後一個電報,說:「各部隊已混亂,無法維持到明天,只有當晚分頭突圍。」之後,他僅帶著副官、衛士十來個人單獨行動,10日凌晨,即被解放軍戰士所俘。

㈢ 有關三大戰役的簡介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遼沈戰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在戰爭爆發前,國共雙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遼沈戰役前已經變成了1.3:1。因此在1948年9月的時候,中共中央決定對國民黨進行戰略決戰,這是解放戰爭時期第一次戰略大決戰,也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決戰。

此次決戰共產黨投入了東北野戰軍全部主力2個兵團部、步兵12個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東北軍區地方部隊等兵力,而國民黨則投入了東北「剿總」司令部及第1兵團2個軍、第6兵團4個軍、第8兵團2個軍、第9兵團6個軍和援敵第17兵團3個軍等國民黨在關外的全部主力部隊。

此次戰役的具體領導人是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等三人,此次戰役一共消滅了47.2萬餘人,一舉摧毀了國民黨在關外的全部主力部隊,解放了東北全境,同時使得東北野戰軍成為了一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軍隊,為之後的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解放軍投入了60萬軍隊,而國民黨則投入了80萬,這場戰役可以說我軍的兵力裝備都處於劣勢,因此淮海戰役的勝利也被稱之為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此次戰役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傷亡同樣慘重,同樣消滅的敵人也不少,在付出了傷亡13萬餘人的代價下,消滅了國民黨多達55.5萬人。

此次戰役的具體領導人是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此次戰役雖然戰況激烈,傷亡慘重,但是就勝利意義來說還是非常大的,實現了將國民黨主力部隊盡可能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部署,這次勝利之後,已經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而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3、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最後戰役,此次戰役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數排在第二,一共消滅了52.1萬餘人,但是這次戰役中,我軍的傷亡人數是最少的,僅僅傷亡了3.9萬人。在這次戰役之後,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此次戰役的具體領導人是林彪、羅榮桓、聶榮臻,這次戰役一舉將華北大部分地區解放,同時和平解放北平,對於國民黨的士氣打擊也是非常大的,這也為之後的解放戰爭進程加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3)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擴展閱讀

三大戰役的歷史背景:

人民解放軍經過兩年的英勇作戰,到1948年秋,敵我力量對比進一步出現了有利於革命而不利於反革命的變化。首先,敵我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變化。這時,人民解放軍已經增加到了280萬人,第一線總兵力則超過了敵人。

經過新式整兵運動,全軍指戰員的政治素質和戰鬥力也是大大加強了。此時,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防禦和分區防禦都已經破產,為了避免各個被殲,蔣介石決定實行重點防禦,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完整的戰線,缺少進行戰略機動的兵力。

因此,從軍事上來說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其次,國民黨在政治上已經空前孤立,不但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群眾日益看清蔣介石反革命集團內戰、獨裁賣國的反革命本質,而且國民黨內部也是矛盾重重,陷於分崩離析的困境之中,經濟上,國民黨統治區也是一片混亂,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整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

而這時解放區的政治經濟形勢卻是蒸蒸日上。當時各主要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面積達到235.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4.5%,人口有1.68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5.3%。而且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解放軍的後方進一步鞏固。

這些情況表明,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共中央軍委制定了關於第三年的軍事計劃,決定在東北、華北、西北、華東等地發起攻勢,進行幾次大的戰役,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

㈣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表達技巧是什麼

吃完那個肚子您投降書是以那個愛國性質的那個勸他的路名是很愛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