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考古新發現
擴展閱讀
廣發精選 2025-04-28 22:07:53

考古新發現

發布時間: 2023-02-12 04:22:34

1.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何亮點權威解讀來了

古人類如何征服青藏高原?漢文帝霸陵的准確位置在哪裡?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關系是什麼……3月31日上午,「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重要的考古成果眾多,評選競爭尤為激烈。」中國 社會 科學院 歷史 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今年入選的10個考古項目較往年來說,不僅分布范圍更加廣泛,時間跨度也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圍繞著重大任務展開,反映了考古學的一些重大課題。

考古成果迭出 展現中華文明風采

「從整體來說,這次入選的項目更多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源遠流長和絢麗風采,增強了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劉慶柱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考古發現的遺址面積最大、地層保存最完整、文化類型最豐富多樣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主任、稻城皮洛遺址發掘執行領隊鄭喆軒介紹,該遺址連續的地層堆積、完好的埋藏條件和清楚的石器技術演變序列,展現了早期人類征服青藏高原高海拔極端環境的能力、方式和 歷史 進程。

談及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的共同點,王巍表示,這三處遺址的年代都是距今5000年左右,並且在當時都形成了城市,出現明顯的 社會 階層分化,這些區域在當時已經進入初期文明階段。此外,據劉慶柱介紹,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確定了漢文帝霸陵的准確位置,帝陵的布局體現了當時中央集權的政治理念;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表現了在秦漢時期,這塊區域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所體現的重要作用。

走過考古百年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中國考古走過百年,一代代考古人前赴後繼,用堅持不懈的努力揭開了一層層古老中華文明的面紗。談及中國考古的發展特點,王巍認為,目前更傾向於圍繞 歷史 重大課題去展開發掘,邊疆考古受到空前重視,多學科結合開拓了考古學的深度和廣度。此外,大家更注重在做好遺址保護的基礎上,再去做合理利用。

面對已經開啟的第二個考古百年,王巍表示,本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評選,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態勢。他強調:「考古展現了中華文明取得的輝煌成就,對於我們的國人來說,不僅僅是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從數千年積淀的中華文化基因中獲取精神力量,增強了文化自信。」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國家文物局近期將印發實施《「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聚焦重大 歷史 問題攻關力爭取得新突破,落實「先考古、後出讓」制度保護傳承 歷史 文脈,大力發展 科技 考古促進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專業力量,深化國際考古合作交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據悉,本屆評選推介活動共收到32個參評考古項目,經過初評、終評等環節選出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 2021年度全國10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有哪些精彩值得關注

在三月三十一號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歷史悠久,歷年來考古發現可以說是絡繹不絕,這其中選出來的是個可以說是重點中的重點。每一個都可以說是很重要。但是我覺得還是這幾個最精彩。

3. 202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都有哪些古跡上榜為什麼上榜的是它們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本屆評選推介活動共收到32個參評考古項目,經項目匯報、綜合評議等環節選出10個項目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上,對於文物這種存在本身就具有重要意義,的確,這些古遺跡給我們帶來的更多是文化財富,同時可以對當今世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豐富一個國家及民族的文化底蘊

4. 202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都有哪些項目入圍

202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都有哪些項目入圍?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據了解,終評會評審團根據抽號方法從評審委員會權威專家庫中隨機抽取造成,柴曉明、陳星燦、董新林、高星、杭侃、霍巍、李伯謙、李讓、李水城、李新偉、劉慶柱、欒豐實、宋建忠、宋新潮、孫華、王巍、王煒林、信立祥、閆亞林、張建林、趙輝(按姓名拼音排列)等21位評審團,各自來源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山西大學、雲岡石窟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文物報社、國家文物局等單位和企業。這屆評比推薦主題活動共收到32個評為考古新項目,通過初評、終評等過程挑選出10個新項目當選2021年度全國各地十大考古新發現。

5. 考古重大新發現!湖北發現距今百萬年人類頭骨化石,具體是如何發現的

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

人類頭骨化石

新發現的3號頭骨化石距離前兩個頭骨出土地點約35米,石器產品的埋葬環境、相關動物和技術特徵相似,實際上,這是迄今為止在歐亞大陸內陸發現的最完整的同時代人類頭骨化石,為中國數百萬年人類進化史的實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目前,該遺址進行了七次考古發掘,因為在之前的五次考古發掘中,在核心地區發現了兩個大約100萬年前的古代人類頭骨,湖北省十堰市雲陽區雪塘梁子遺址第三次發現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

6. 考古十大新發現揭開人類智慧謎底史前是針對宇宙多維空間研究的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向中華考古工作者致敬,他們風餐露宿,正在逐漸地揭開中國和世界史前 歷史 文化的面紗。大量的出土文物,正在否定已知認識的錯誤細節,正在逐漸確立史前文化的璀璨,確立史前人的高智慧和現代實證科學所走的不一樣的道路。逐漸確立多維立體空間,和人類同等陰間空間的存在。

考古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史前文化和古代文化,從而實證遠古到現實諸多大自然現象,人文 科技 能力不斷進步發展的曲線過程。驗證已知人類啟源的認知的正確性和錯誤性。從而還原史前文化和古代文化的真實面貌,縮小現代人類與史前人類和古代人類智慧認知間的差距。從而更充分地掌握人與宇宙天地和諧的奧妙,人天合一的諸多各領域的關系。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揭曉,開闊了 歷史 文明的更大空間的洞徹,給世界 歷史 文化領域以實物的證明。任何假說,只是人為的推測,並不代表事實依據。阿舍利組合,為「莫維斯線」論戰畫下了休止符。

舊石器時代文明發源地在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否定了發源地在歐洲的假說。舊石器時代文明多地起源之說,是完全錯誤的。

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學者,教授,企圖瓦解史前舊石器時代文明發源地在中國。從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史前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在歐洲,為什麼歐洲拿不出考古實物證據呢?一句話還是推測的假說。不足以為證。

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展示了人類起源、史前文明文化在中國。是對中華文明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 歷史 進程的生動詮釋寫照,展現了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 歷史 文明文化的風采。榜上有名的10個項目,均為2021年度全國1700餘個考古項目的代表。

1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

舊石器時代,初步光釋光測年結果顯示,遺址上部地層的年代不晚於距今13萬年。距今300萬年到距今約1萬年,是人類在地球上經歷過的最漫長的時代。

本次皮洛遺址發現的阿舍利組合,為「莫維斯線」論戰畫下了休止符。該遺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其最重大的發現是數量豐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東亞地區形態最典型、製作最精美、技術最成熟、組合最完備的阿舍利組合,也是目前發現世界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品。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以眾多實物否定了莫維斯線假說。遠古智慧發源地在亞洲的中國。其實中國不僅現代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在史前和遠古中國不僅是世界智慧文明發展的中心,而且是宇宙智慧文明的中心。

2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東北部卧龍區蒲山鎮的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製作特徵鮮明的中心性聚落遺址。

考古人員在該遺址發掘出土若干出土與制玉相關的工具、原材料幾千件。石器質地主要是獨山石,以農具和兵器為主,玉材主要為獨山玉。一件磨石墩上繪有珍貴的褐紅色人物勞動、卧豬、蘭草寫意圖。

中國古代制玉石的工具和大量的石器農具,兵器,而卻繪畫藝術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這證明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冶煉鑄造鐵器時代,走過漫長歲月熠熠生輝的歷程。人類智慧的發育和認知實屬不易

3 山東滕州崗上遺址

位於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東部漷河兩岸的崗上遺址, 歷史 時代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為主。為海岱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經放射同位素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6000 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約2000年,崗上遺址恰好對應了距今5000年這個時間節點,是海岱地區以至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史的證明。

該遺址墓葬分布集中,有明顯成列排布規律。墓葬等級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體量、葬具結構及隨葬品等方面,可分為大、中、小型三類。三聯棺、器物箱等葬具結構均是目前最早的發現。

出土的玉鉞或石鉞,是古代重要的禮器,象徵著地位、權力,是器用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傳說中,夏禹、商湯王和周武王手執的大鉞,被視為王權的象徵。而追溯到更早之前,在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中,玉鉞依然被認為是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集於一身的禮儀玉器。

4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

在四川省廣漢市西郊,自2020年3月啟動發掘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至今,祭祀區分布范圍及內部布局初步摸清。

6座「祭祀坑」出土編號文物12000餘件,完整器物超2300件,包括頂尊跪坐銅人像、銅圓口方尊、玉琮、絲織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等,另提取完整象牙450餘根。這6個「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再一次實物證明巴蜀文明、三星堆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古生物大象的繁榮,到史前巨獸恐龍生活在黑龍江省北部,從發掘的大量恐龍化石以及完整恐龍骨架來說,證明在遠古中國北方稱是熱帶雨林氣候,據推測假說將來地球也許會回轉到北方亞熱帶雨林氣候

現在地球溫度逐漸增高,也許正是回歸中國北方亞熱帶雨林氣候開始的預兆。

冶煉銅鑄藝術,金銀飾物,絲織品,玉琮等物件,證明巴蜀古代文明與歷代皇朝文明智慧是同步進行的

5 湖北雲夢鄭家湖墓

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考古獲取了一批中華文明瑰寶,極大豐富了秦文化的內涵,活化了秦漢帝國大一統進程中重要節點的 歷史 場景。

鄭家湖墓位於湖北省雲夢縣城關鎮楚王城城址東南郊,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本次考古極大豐富了秦墓資料的完整性。收獲戰國晚期的木觚文,為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中華第一長文觚字」,全文約700字,字體是典型秦隸;觚文沒有傳世記載,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問類文獻。

還獲得年代為戰國末至秦代和秦漢之間的罕見隨葬木板畫,題材首見,填補了這一時期中國墓葬繪畫的材質與類型的 歷史 空白。

6 陝西西安江村大墓

在西安市東郊白鹿原,距世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向南約2000米,外藏坑中清理出「車府」「器府」「中司空印」等明器銅印。結合文獻記載, 考古資料表明,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霸陵在「鳳凰嘴」或「漢文帝挖山成墓」等說法。

7 甘肅武威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位於甘肅省武威市西南,地處祁連山北麓。考古發掘了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

墓內出土大量精美隨葬品,有胡床、六曲屏風、列戟屋模型、成套武備等。

該墓出土的墓誌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區「大可汗陵」的存在,墓誌左側面還刻有兩行利用漢字偏旁部首合成的文字,初步判斷為吐谷渾本民族文字。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馮翊郡太夫人黨氏墓誌》,有關吐谷渾蓬子氏的記載,對研究吐谷渾史、唐代軍事建制,特別是安史之亂前後唐蕃戰爭、延州閣門府及「安塞軍」的來源等一系列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8 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

新疆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於新疆尉犁縣荒漠中,是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的焉耆鎮所屬的軍事設施,證實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統治。

位於新疆尉犁縣東南90公里處的荒漠無人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遺址出土了最大的一批唐代文字資料,唐代漢文木簡實物標本。記錄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交通、 社會 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堪稱邊疆治理的「檔案館」。

唐代文化的興盛與衰敗,是皇權大於一切的專治統治,君臣意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執政理念。還是沒有擺脫自身享受權力利益的局限性,如果是魚水關系,按姜尚的君與臣與民關系,不圖淫樂。做天下人的楷模表率,以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理念。

就不會有安史之亂以後的晚唐人民的水深火熱,諸侯割據的兼並戰爭 一曲盛唐明淫樂,灣延昏倫,父子香妃腳,遺恨馬嵬坡血泊,幽魂遠去煮陰爍。正是對大唐亂倫的鮮明寫照。

9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鄉鳳陽興建的都城。由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吳良主持全部工程的營建工作,駐淮西總管府。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的人參加建築。

明中都始建於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佔地總面積為382.30公頃,其宮城比北京故宮大12萬平方米。明中都的建設按照《考工記》設計,具有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布局特點,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全城。佔地面積50多平方公里。

洪武八年由於中都營建工程浩大,工匠發起斗爭,並發現有工匠在鳳陽宮殿下詛咒,朱元璋將工匠殺的僅存千餘人。明太祖在當年四月以「勞費」為由放棄了建都鳳陽的計劃。

明太祖停建中都後,中都未用作京師,被定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經常在鳳陽歷練、練兵,居住在中都城內,後由於朱棣遷都北京,北京距鳳陽遙遠,便不再像洪武年間那樣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宮殿逐漸荒廢,皇城以外區域仍駐扎大量軍隊和官署衙門守衛和管理中都城。

通過2015年至2021年,6年的發掘,已清白了史料記載不詳的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屬建築布局。結束了40年學術界的爭論不休。明中都可謂城中之城,漫延50多公里。是世界史上皇家最偉大的工程。其風水自然更是順天承運。

主殿和前後殿,與宋元時期宮殿建築接近,後殿西側附屬建築與北京故宮建築相似。 明中都 體現了宋元宮殿的繼承和創新,對明代南北兩京工程有深遠影響。充分體現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的 歷史 進程。黃土中心台的發現則對於古代都城的規劃、選址和營建理念等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古代建築都是講究地勢龍脈走向,風水命理的,其地磁場共振協調,使住在其中的人大腦清醒智慧。這是中國自史前到有史以來古代明君都遵守的大道規則。其陽宅與陰宅的交相互應,是成就帝王將相與陰陽脈穴有關。


10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

在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雞叫城遺址實踐考察。從20世紀90年代考察研究,發現了距今八九千年的彭頭山文化。延續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肖家屋脊文化。距今四、五千年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遺跡近200處。

主體建築是建在若干立柱上,類似於桿欄式建築。是中國考古考察的首次發現。

相關遺址的年代從彭頭山文化到肖家屋脊文化,展示了該范圍史前時期從簡單 社會 到復雜 社會 連續6000年的演變情況,覆蓋了中國史前 社會 文明化 歷史 的全過程,是長江中游史前文明進程的縮影。

顯示出中國史前人類和古代建築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是按照更科學的思維模式,不是現代科學體系,而是直接針對宇宙科學,人體陰陽科學去創造發明的。

7.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你的城市有什麼考古界的驕傲

沒有。

如果將范圍擴大到全國各大省份,那麼我所在的山東省榜上有名,主要成就是山東滕州崗上遺址。一方面是因為我所在的城市為三四線城市,考古項目非常少見。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山東省擁有著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並不意味著小城市內部存在著文化遺址

十大考古新發現包括三星堆

2021年,我國出現了許多令人震驚的考古遺跡,其中包括三星堆遺址。反觀三星堆遺址的挖掘過程,小心又認真是工作人員對待三星堆的態度。經過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不斷工作,歷史文物重見天日,共同還原了古人的生活方式與習慣。

總的來說,人們只有尊重歷史和事實,才能夠擁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並且影響著眾多的年輕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宣傳,尤其是短視頻平台的推廣。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各種考古遺跡也進入人們的視線中。

8. 中國考古有哪些新發現

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有:

1、浙江餘姚市井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繼河姆渡遺址發現近50年之後,在餘姚發現的又一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井頭山遺址是目前在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發現的首個貝丘遺址,也是目前所見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300~7800年)。

這批木牘、紙文書是近年新疆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資料。文書內容豐富,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許多內容為國內首次考古發現。

其中軍事文書數量最多,內容詳細記錄了與孔雀河沿線烽燧有關的軍鎮、守捉、烽鋪館驛等各級軍事設施名稱,文書顯示出各級軍事機構正常運行,並通過「符帖牒狀」、「計會交牌」等方式傳遞軍情和政令,並對該地實施著有效戍守管理。

9. 2021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考古遺址公園是 歷史 上有記載或者考古新發現的,具有 歷史 遺址性質的公園。

考古遺址公園和現在的公園,最大的區別是,它是 歷史 上遺留 下來的,具有 歷史 文化、文物特徵的公園。

例如,圓明園遺址公園,就是我國比較著名的一個考古遺址公園,圓明園不僅具有公園性質,而且它還保留了清代園林的文化特徵,以及其他文化的遺存,是考古遺址公園的典範。

2.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記敘毛公向周宣王為國獻策的一件青銅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記敘毛公向周宣王為國獻策的一件青銅器。

毛公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青銅器上鐫刻銘文最多的青銅器,主要記載周文武二王時政治清平的盛況。

鑄鼎時時局不穩,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國內外,給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專權,告誡勉勵之詞。

毛公對周天子的感謝與頌揚,對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此鼎從道光年間出土開始就輾轉不定,甚至差點落入外人之手,現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3.《考古圖》

《考古圖》是宋代呂大臨編寫的一部金文著錄。

全書共十卷,卷一至卷六為鼎、鬲、篇、爵等商周器,卷七為鍾、磐等樂器,卷八為玉器,卷十為秦漢器,比較系統地著錄了當時宮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銅器、玉器。

《考古圖》對每件器物都精細地描繪圖形、款識,記錄尺寸、容量、重量等,並盡可能地註明出土地和收藏處。所錄器物的出土地可考者計九十餘器。

本書對於致力於金石學研究之人來說是一部重要的參考書。

4.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此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