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能論的代表人物除了郭生白老先生外還有誰
本能論的創作人為郭生白,郭生白旗下還有很多弟子以及提倡本能論和認可郭生白先生本能論的人。比如:梁冬、朱良春,周仲瑛,陸廣莘,祝總驤,賈謙等。除了梁冬外,朱良春,周仲瑛,陸廣莘,祝總驤,賈謙,郭生白六位也是大醫傳承文化運動的發起人。
2. 弗洛伊德主義的本能論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學概括為兩個基本命題,即潛意識和本能或慾望。如果說潛意識論是精神分析學的核心,那麼本能論就是潛意識論的核心。弗洛伊德說他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推論出或猜測出精神裝置究竟是怎樣構成的,究竟是什麼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他發現,離開本能沖動,就無從揭示潛意識的秘密,也無從說明整個心理過程的動力根源。
本能,弗洛伊德把它解釋為由軀體的內部力量決定著人的精神活動的一種先天狀態,就像一條河,總是沿著特定的河道在奔流。它來源於身體內部的刺激或是來自身體內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來自某種感覺器官的心理刺激。它與外部刺激具有不同的心理效應,本能刺激主要是由機體內部需求狀態所產生的心理效應,是一種固定的力,只能依靠適當地改變內部的刺激狀況來對付或解除這種沖擊和力量;而外部刺激往往是軀體以外的個別沖擊,暫時的、不固定的,因此,只能靠個別的相應的行動方式來加以排除。
任何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對象和動力能量。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體的需要和沖動,一種需要和沖動表現在人體的某個組織或器官的興奮過程,而這一興奮過程就必定要將儲存在體內的能量釋放出來。如飢餓的生理狀態,它是體內腸胃器官的興奮所釋放的能量激活了飢餓本能,這樣就促使人產生獲取食物的行動。本能的最終目的是消除該本能的根源,即消除人體的需要狀態。本能除了最終目的之外,還有其他的從屬目的,從屬目的必須先於最終目的的實現。如飢餓本能的最終目的是消除飢餓的需要狀態,而在消除之前,為了滿足飢欲,並不是選擇什麼東西都可以,而必須找到可食的東西,並把食物送到嘴裡,這一切都是消除飢餓這一最終目的之外的從屬目的。本能的對象指本能行為為達到目的所利用的對象或採取的手段。本能對象可能是自身,也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物或事件,並且是不固定的,本能可以利用許多不同對象和採取多種手段來達到目的。本能的動量指本能所具有的力或強度,其大小由本能擁有的多少來決定。如飢餓越厲害,對精神所產生的沖動就會越強烈。 弗洛伊德認為,人體有多少需要,就有多少本能,因為一種本能就是一種人體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現。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論中,把本能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兩類。自我本能是與個體生存相聯系的一類本能,如求食、自衛等,其作用就是保存個體。自我本能還有對人格形成的意義,就是驅使人實現自我理想。性本能指與性慾和種族繁衍相關的一類本能,其作用是保存種族,繁衍後代。
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是一種原欲、一種力量,他稱為力比多(li-bido),表現為性的沖動,尋求快感的滿足。弗洛伊德在後期理論中,特別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耳聞目睹了這場戰爭中恐怖的屠殺和瘋狂的破壞等現象,似乎覺得按其原先的理論難以解釋。這促使弗洛伊德不得不又重新思考本能理論,提出了「死的本能」這一概念,他把以前提出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而為一,稱為「生的本能」。這樣便形成了兩極,生的本能代表著創造和愛的力量,而死的本能代表著破壞和恨的力量。
生的本能是一種表現為個體生命的、發展的和愛欲的本能力量,是人體需要的心理再現,要生存和繁衍就必須滿足人體的需要。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雖然各有自己不同的目的,但是都體現了人的生命本能,潛伏著生命自身的無限創造力。因此,它們同屬於生的本能。弗洛伊德又稱生的本能為「愛洛斯」(Eros),這是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丘比特的希臘愛神。總之,生的本能是人生命力量的源泉,它始終袒護著生命和代表著生命中的每件事。如有人在太平洋上漂流一個多月後死裡逃生;有人受到極殘酷的嚴刑拷打死去後又活過來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生命本能的力量所創造的奇跡。
死的本能實際上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極表現。其終極目的是從生命狀態回復或倒退到先前的無機狀態。它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慾望,而是表現為求殺的慾望,包含著人的特殊的侵略本能和破壞本能。因此,死的本能也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向內的,表現為自我尋死、自我遣責、自我痛恨、自我懲罰等;另一種是向外的,表現戰爭、爭吵、毆斗、競爭、嫉妒、對權威的反抗等。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形式常常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當死的本能向外時,表現為侵略傾向,對外界有所破壞,它就沒有必要來毀滅自我;但是,當向外侵犯受到阻礙或挫傷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內部,形成一種自殺的念頭或傾向。
此外,弗洛伊德還認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可以相互融合、抵消或替換。睡眠就是一例,因為睡眠既是減輕緊張狀態(弗洛伊德認為,這是部分回復到無機的狀態),又是生命過程恢復元氣的時候吞吃東西也表現為兩種本能的融合,因為生命靠吞吃食物來維持,而同時,食物又被撕咬、咀嚼、吞咽而遭到破壞。總之,無論是生的本能,還是死的本能,它們的能量或驅力都來自「力比多」,都屬於潛意識領域。而它們的能量極大,暗中推動著人類的一切行為,決定著人一生的主要活動。
在精神分析的本能論中,弗洛伊德特別重視性本能問題。19世紀90年代,弗洛伊德發現性是引起精神病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那時的人們把性本能和生殖活動看成同義語。20世紀初,經過對夢的分析,他著手對性本能重新予以界定和說明,認為性本能不再限於生殖器官的活動,而應擴大到生殖以外其他器官的活動;也不再限於青春期的性活動,而應擴大到嬰幼、童年時期的性活動。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弗洛伊德又把性本能泛化為一種包羅一切的愛欲、「愛洛斯」,它雖然主要指以性結合為目的的性愛,也包括與愛有關的內容。如自愛,對雙親、子女的愛,以及對具體對象和抽象觀念的愛。顯然,弗洛伊德所闡述的性本能,其含義是極為廣泛的,因此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泛性主義。
為了進一步說明性本能,揭示其實質,弗洛伊德又著手研究了個體性的發展,他認為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指0~3歲嬰幼兒性心理的發展,這時性滿足完全是從自己身體上的器官(如口腔、肛門等)獲得的,屬於一種自我享樂。第二階段約4~5歲,這時小孩會舍棄自身而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如母親和父親。第三階段約從6歲到成年,這一階段又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可稱為潛伏期(6~11歲),其特點是兒童性活動的發展因受到外界影響和某種精神力量的壓抑而完全停止外顯;第二時期可稱為青春發育期(1114歲),這時性器官已逐漸成熟,力比多的發展進入高潮;第三時期稱為青年期(15~18歲),其特徵是青年人進入正常的婚戀,成家立業,走向社會。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性的發展如果都順利地通過了這每一個階段,就會成為一個正常的健康的人;如果遇到阻力或挫折而又不能克服,就有可能潛伏著以後發生性變態的危險因素,甚者會成為精神病人。
在上述個體性心理發展三個階段的基礎上,弗洛伊德相應地又提出了自戀、他戀、戀母情緒、戀父情結等幾個概念。自戀是與性發展過程的第一階段相聯系的。弗洛伊德借用了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傳說:有一位美麗的少年叫納西斯,他被一位美麗的姑娘痴情地愛戀著,但少年並沒有為姑娘動心,而受到神的懲罰,形成了自戀。以後這位美麗的少年常常去欣賞映在水中的自己的身影,最後憔悴落水而死,化作水仙花。弗洛伊德認為,自戀是力比多的能量最初找不到發泄的途徑,淤結於心形成的,它對人一生的性格有重要影響。當性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後,具有某種「情結」的他戀就替代了自戀。這個時候兒童開始把力比多的興奮向別人身上轉移,轉移的第一個性愛對象就是自己的母親。最初,幼兒對母親的性戀是完全出於生理上的需要,即需要獲取食物。當然,當他躺在母親的懷里,吸吮乳汁時所得到的快感,以及來自母親溫柔的摟抱和愛撫所帶來的快感,就已經帶有性慾滿足的色彩。特別是男孩,總想要獨占對母親的愛,同時對父親分享母親的愛表示不滿和仇恨。弗洛伊德認為,男孩的這種「戀母仇父」的本能傾向,也就形成了「戀母情結」(亦稱為「奧狄浦斯情結」)。所謂「奧狄浦斯情結」是借喻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中奧狄浦斯不知真情,殺父娶母的故事而來的。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情結在兒童的潛意識中占據主要地位,並普遍存在,支配其一言一行,影響其一生;甚至在整個人類生活中,在社會文化活動中,許許多多現象都可以用這個情結來加以解釋。在這一階段,在女孩子身上也會發生與此相聯系的情況,不過女孩只對自己的父親異常深情,把父親作為自己性愛的主要對象,並總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親的位置。弗洛伊德把女孩這種「戀父嫌母」的本能傾向稱為「戀父情結」,又借用古希臘傳說中一位名叫愛列屈拉公主密謀殺害母親,以替她所眷戀的父親報仇的故事,命名為「愛列屈拉情結」。
3. 2018-04-06本能論學習總結
在胡師兄的帶領下,我從2017年5月10日開始,到2018年4月5日結束,在大醫傳承黃埔醫校公益班系統學習了郭生白老先生的本能論,預習階段是《發現生命太美-梁冬對話郭生白》六講,《孩子發燒母親怎麼辦》四講,《老人發燒兒女怎麼辦》二講,正式學習階段,學習了《說白傷寒論》二十講,《本能系統論》四十七講,《大醫傳承一期》四十七講,《大醫傳承二期》三十一講。
QQ學習群實行叢林法則,教官每兩天在微信群里發一講作業,學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有特殊情況提前向教官請假,否則逾期不交的除完成既定的作業外,還要寫罰抄作業。無辜超過三次的,將被抱出群。規則已定,對於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我還是比較珍惜的,可是,歷時11個多月,公益班由當初的245人,最後剩下85人。記得有一句詩這樣寫「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也印證了這句話吧。
這11個多月,使我不僅收獲了中醫理念,理論,及方法上的進步,還鍛煉了一種持久的專注力與耐力,這是任何其他東西都替代不了的。師父的講解,不僅使我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還結識了許多在我生活圈之外的許多優秀的人,這么長時間的學習,教官們從來都是兢兢業業,沒有一次的拖沓和失誤,一起學習的師兄弟們,有好多教官表揚的,從來沒有請過假,沒有補交過作業,要知道這些人,基本都是有工作,有家庭的成年人,每天一到兩個小時的視頻,還要寫學習筆記,如果不是具有極大的願景,極強的自我控制力,極高的耐心,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達到如此的優秀的。這些可愛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學習嗎?11個多月,對於人一生來說,也許是短暫的,但這11個月帶給我的錘煉,帶給我的精神食糧,是我後半生都享用不盡的。
過年時看了網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除了為當事人感到深深痛惜之外,更是慶幸自己找的了一個為全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的方法。
記得師父講過腸胃的問題,有一個方是三黃瀉心湯,師父說沒有黃芩,黃連大黃也行,沒有黃連,大黃也行。那次晚上吃完飯,兒子就有點噯氣,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風頂著了,咯氣嘴裡有味,我找出平時買的大黃,拿了一片用開水在碗里泡了會兒,不燙時讓兒子喝下,不到半個小時,他就上吐下瀉的,完事後,就像平時一樣了,一晚上都睡得很好。要是以前,准得鬧騰半宿。
平時,尤其是季節轉換的時候,只要稍微發現他有一點感冒的徵兆,就在前胸後背的刮刮痧,第二天基本就沒事了。流感時,發燒喘,頭疼身疼,無汗,就用麻黃湯,平時的感冒,時而有汗,時而無汗,就用桂枝湯。家裡實在沒有備那麼齊的中葯,就放點姜,放點紅糖,棗,煮煮喝也行。這不,這兩天氣溫急劇下降,我就煮了些給全家人喝,預防一下,去去寒氣。
為了讓普通的人更好的調理自己的身體,最近,黃埔醫校相繼推出了調節代謝,促進分泌,增強免疫的黃金糊,生白加味藕粉,治療婦科病的清凈栓。隨著中醫理念的普及,隨著本能論的深入人心,人體本身的強大的自愈能力,自我調節能力會更廣泛的被人們認識到,到時候,真能實現郭老的夙願 「人人都知醫,天下無枉死,有病自家治,大病可商 量」
集體學習已經結束了,但對中醫的理解,但對於本能論的徹底掌握和應用,還剛剛的一個皮毛,先學的師兄們學了將近十年了,還是樂不此彼,後來的小生,更是不敢懈怠。
4. 簡述弗洛伊德的本能論、泛性論、夢論與藝術創作的關系
本能論和泛性論是有聯系的,基本觀點是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本能引起的,這種本能就是性本能,它是一種內部驅動力,被弗洛伊德稱為利比多。後來弗洛伊德對本能論觀點有了改動,因為泛性論太偏激了,把本能完全歸於性得到很多人反對。而弗洛伊德對於夢的解釋要涉及到潛意識,他認為夢是人的潛意識的到表達的一種途徑,因為現實生活中潛意識是被壓抑的,是得不到表達的,所以只能在夢里偷偷溜出來;至於它們和藝術創作有什麼關系,個人認為藝術創作是本能慾望得到滿足的一種途徑,因為人的本能很多是被道德所不允許的,甚至是邪惡的,所以要找到其他一些被社會所認可的方式來滿足。用手機回的,好累,都是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5. 弗洛伊德的五大理論具體有哪些
主要包括:潛意識與人格理論、本能論、人格發展理論、夢論、焦慮與心理防禦機制和社會文化理論。
1、意識層次結構理論:闡述了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
2、本能論:指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沖動和內驅力。具體而言,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後弗洛伊德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理論後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3、人格發展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
4、夢論: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夢到的內容只是其表面部分,稱為顯夢;而我們真正要探究的,是他背後隱藏的潛意識動機,也就是隱夢。
5、焦慮與心理防禦機制和社會文化理論: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論認為,焦慮來自被壓抑的利比多。在1926年,他提出了第二種焦慮論,認為焦慮是作為一種信號出現的,意味著發現了危險的情況,即所謂的「焦慮——信號說」。
6. 關於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和生本能,在他的哪本書中有詳細的闡述
本能理論是佛洛依德在在1920年的《超越唯樂原則》一書中提出。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力比多的基礎上和後期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死驅力,即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可以理解為每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本能;包括吃飯、喝水、睡覺、性等,這些都是維持自身存在和種族存在的必要的能力和行為。我們每天做的事幾乎都是以這些本能為根本目的,簡單地說就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生育出更好的後代。
死亡本能可以簡單理解為好多人都想長生不老永遠年輕,這也是一種本能。
人類的死亡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抗力造成的死亡。不可抗力造成的死亡又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內在的最常見的就是心理沖突造成的自殺,外在的有各種自然災害、交通事故、戰爭等等。但這都不是本能,而是自身沒有無法改變的。
弗洛伊德對死亡本能的解釋是,生本能是為了獲得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存在感,而死本能正好相反是為了在時間和空間中徹底的泯滅。
(6)本能論擴展閱讀:
本能理論的特點是認為人的活動是先天內在安排好的。
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認為,本能是天生的傾向性,對某些事物特別敏感,並伴隨著特定的情緒體驗。人的思想和動機是由本能引起的,本能是激發行為的根源。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一書中列舉了十大本能,後來擴展到十八種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認為對人的行為主要可以用性和攻擊兩種動機來解釋。這些本能雖然是無意識的,但是是強大的動機力量。孟柯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生來就固有的「四端」,「四端」的作用相當於動機。
7. 本能論是至顛文化,通篇真理
說明不於人,必然存在錯誤與缺失。很容易讓人誤入歧途,把人導向錯誤。有了本能,能說明一切,解釋一切。本能論是至顛文化,通篇真理。郭老的語言就是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本能、智慧、系統、真理、哲理、邏輯都是和諧的產物,有了和諧的種子,就能生根發芽,生長出無數正確。真理是對人而言的,哲理是針對於宇宙。快樂是本能心的抒發,但凡糾結、痛苦、迷茫,本能告訴大腦錯了,本能是神,大腦是鬼。一切虛偽、欺騙都是大腦的行為。和諧文化的丟失讓人找不到正確。我們所接受的全是不和諧文化,全是錯誤。用錯誤的東西理解正確的東西,又導回錯誤。所以本能論不需理解,只需記住,記住就能明白。用空杯心來學習。用一顆童心來學習。放下所有,我們就會學的很快。和諧文化里沒有笨人,笨人才是最厲害的,竹子四年紮根,然後一躍而起,迅速參天。笨人夯實基礎,下的功夫深,符合了記憶的特性,有了扎實的基礎積累,才有破竹之勢。學習、醫、文化本是一體,文化本能生,學習的行為就是醫的行為,一定要嚴謹,嚴謹是學成的希望,嚴謹表現在各個方面,比如我們背說本能論目錄和序言以及我們平時的語言交流,一定要簡明扼要,不保留一個廢字,不說一句廢話。語言凝煉具體,不帶色彩,本能里沒有色彩。說明一個事物或問題,一定看到整體,12345,逐一說明白。不能有遺漏短缺。缺少一個,就是廢品,說不明白。只有嚴謹匹配醫的行為。嚴謹中才有和諧,一切趨於最好。
8. 如何評價郭生白的本能論
《本能論》道出了生命本質,讓人知道了生命,認識了疾病,知道怎樣對待疾病。運用個人十一大本能怎樣防病癒病,是《傷寒論》的繼承和發展。值得用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