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什麼時候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
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這次全會前,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來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政治方面的重大決策。
(1)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擴展閱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1976年10月,我們黨和華國鋒同志一舉粉碎「四人幫」,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但「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存在,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是非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澄清;
廣大幹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理論、方針和政策,扭轉這十年造成的嚴重局面。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左」傾的觀念,明確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2.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間
答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間是1978年12月。
3.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哪一年
法律分析:1978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
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九十條 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負責本部門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委務會議,討論決定本部門工作的重大問題。
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4.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哪一年召開
法律分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1978年召開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全會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法,這是一場廣泛而又深刻的革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內容及意義
時間: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內容: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他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一次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為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時期的偉大轉折。
會議評價: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被認為是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和「兩個凡是」的束縛。
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路線,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從此將中共中央的指導思想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從此中國逐漸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中國走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道路。因此三中全會亦被認為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會議。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以這次全會為開端的。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
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6)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擴展閱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中國人民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沖破了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擺脫了許多思想上的枷鎖和禁錮,振奮起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實干興邦精神,激發出空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7. 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什麼時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是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在北京召開,這是我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重大會議,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是我國經濟崛起的起點。這次會議糾正了長期以來左傾思想對我黨同志的思想束縛,開始了系統性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將黨和全國的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全面經濟建設上來。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確定下來。
另外此次會議在關系我國發展的政治、經濟等大問題上都作出了明確的部署。決心對權力比較集中的政治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要精簡經濟行政機構,糾正以黨代政、以黨代企的混亂現象。進一步強調了農業的基礎性作用,一定要把農業搞上來,還注意到了全國產業比例失調問題,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著重強調必須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辦事。
8.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間歷史意義主要內容
時間:1978年 地點:北京
主要內容: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9.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哪一年召開
1978年11月18召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非常有意義的一屆會議,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大方針
10.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哪一年召開的
法律分析: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經濟建設問題上,從糾正急於求成的錯誤傾向和全黨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出發,必須採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對陷於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對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著手認真的改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任期屆滿的兩個月以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必須完成下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如果遇到不能進行選舉的非常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全體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可以推遲選舉,延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在非常情況結束後一年內,必須完成下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
第六十一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