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詩句「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作者是誰
詩句「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作者是林則徐,這句話出自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
全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釋義: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一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一名成卒適宜。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朴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傳作背景: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發配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發配到新疆伊犁。詩人在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下此詩。
Ⅱ 『』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上半句是什麼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 人》一詩,全詩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這首詩作於一八四二年八月,林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口占留別家人。詩中表明了林在禁煙抗英問題上,不顧個人安危的態度,雖遭革職充軍也無悔意。赴戍:到充軍的地方去。
[力微二句]:能力薄弱而責任過重,很早以來就感到精神上難於應付了,再竭力幹下去,我這衰老的身體和平庸的才能一定不能勝任了。這實際上是被清王朝革職後的自嘲。
[苟利二句]:大意是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來;難道可以有禍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嗎?春秋時鄭國子產受到誹謗,他說:「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趨:迎受。苟利二句是林則徐最喜愛,經常吟詠的詩句。
[謫居二句]:大意是只遭遣戍,是皇上的恩澤,自己缺乏才具,正好當一名戍卒以養拙。養拙:又叫守拙,意即守本分。剛:正好。
[戲與二句]:作者自註:「宋真宗聞隱者楊朴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見蘇軾《志林》)兩句詩意是:我開玩笑地給老妻講了楊朴和蘇東坡的故事,跟她說,你也嘗試做首「斷送老頭皮」那樣的詩送我吧!
Ⅲ 豈因禍福避趨之前面一句是
豈能因為禍福而躲避,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Ⅳ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並說說 理解
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理解:用現代語言表達,即「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呢。」此聯已成為百餘年來廣為傳頌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華之所在,它表現了林則徐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操。
生死以,語出《左傳·昭公四年》:鄭國大夫子產因改革軍賦制度受到別人毀謗,他說:「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這里的「以」字原意是「為」、「做」或「從事」,准確地理解它的含義才能讀懂全詩。
出自:林則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譯文:
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一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不顧生死。豈能因禍而逃避,見福就趨附呢?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一名成卒適宜。
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朴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4)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前一句擴展閱讀
賞析:
首聯是說:我以微薄的力量為國擔當重任,早已感到疲憊。如果繼續下去,再而衰,三而竭,無論自己衰弱的體質還是平庸的才幹必定無法支持。這與孟浩然的「不才明主棄」、杜牧的「清時有味是無能」等詩句同一機杼,都是正話反說、反言見意之辭。
尾聯從趙令《侯鯖錄》中的一個故事生發而來:宋真宗時,訪天下隱者,杞人楊朴奉召廷對,自言臨行時其妻送詩一首雲:「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楊朴借這首打油詩對宋真宗表示不願入朝為官。林則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說:「我跟老伴開玩笑,這一回我也變成楊朴了,弄不好會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於含蓄地對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夠您了,還是讓我安安生生當老百姓吧。
封建社會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說出這樣的牢騷話來,也就達到極限了。我們認真體味這首七律,當能感覺出它和屈原的《離騷》一脈相通的心聲。
對仗工穩而靈活,是此詩寫作技巧上的一個特點。如,以「國家」對「禍福」,以「生死」對「避趨」,按詞性來說,都是正對。「生死以」的「以」字作「為」解,是動詞;而「之」字是虛詞。作者既用「以」字的實詞義表達思想內容,又借它的虛詞義來與「之」字構成對仗,顯示了駕馭文字的深厚動力。
Ⅳ 豈因禍福避趨之 出處
豈因禍福避趨之出處: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作者] 林則徐
[全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譯文 注釋
我離家外出去遠行,無論到哪裡,都會敞開寬闊的胸懷。我們要樂觀曠達,心裡不要難受悲哀。
世上的大事、國家的大事,是很難從沒有過錯中成功的,就連高官達貴也不是天生得來。
回想廣東那轟轟烈烈的禁煙抗英,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今以後,我將游歷祖國大地,觀察形勢,數歷山川。
不要理會那般人幸災樂禍、冷嘲熱諷,鄙棄那些「趙老送燈台」之類的混話。
Ⅵ "苟立國家生死已,啟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什麼意思
"苟立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詳析:這是我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詩中的兩句,原詩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1841年,由於投降派的陷害,林則徐被以「辦理不善」的罪名革職降級,充軍伊犁。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經陝西西安與家人告別時所作。雖然他蒙受冤屈,但報國之志並未稍減,依然表示:即使被謫貶邊疆,只要對國家有利,也將不顧個人的生死禍福為之奮斗。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的大意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從中可以看出林則徐有著以國家利益至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賓結構「以生死(實際是『以死』)」的倒裝,把賓語「生死」提到介詞「以」的前面。直譯是「用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漢語中凡是用兩個相反意義的字聯合組成的詞語,往往其中只有一個字是真正的意義所在,在這首詩的「生死」一詞中重點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來構成雙音詞,只是陪襯;「禍福」的重點和真正的意思是「禍」,「福」只是陪襯。
Ⅶ 「豈因禍福避趨之」下一句是什麼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Ⅷ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出自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