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T銀廣夏是什麼股
所屬板塊:寧夏板塊,釀酒行業板塊,ST概念板塊,西部開發板塊。
公司名稱: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稱:GUANGXIA (YINCHUAN) IDUSTRY CO., LTD
曾用名:銀廣夏A->ST銀廣夏->*ST廣夏->ST廣夏->GST廣夏->ST銀廣夏
A股代碼:000557 A股簡稱:*ST廣夏
證券類別:深交所風險警示板A股 所屬行業:釀酒行業
『貳』 當年銀廣夏事件具體是怎麼處理的拜託各位大神
經過長達兩年時間的調查審理,1996年7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做終局裁決:認定銀廣夏三家中方股東「採取了一系列不正當的手段,使申請人喪失了合營者的法律地位」,並在既未知會外方合營者又未召開董事會的情況下,單方面以合資公司的名義委託深圳經濟特區會計師事務所所進行的驗資報告是無效的。依據密蘇爾公司(香港登寶山公司的"繼任者")出具的原始出資發票單據,仲裁庭認定登寶山公司實際出資160萬美金。最終,仲裁庭一致裁決三家中方股東應賠償密蘇爾公司實際投資損失160萬美元。 銀廣夏三股東不服判決,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仲裁。隨即,中國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決定對此案重新仲裁。1998年6月,仲裁庭再次做出裁決,維持原來的裁決意見不變。 銀廣夏三股東依然十分強硬。隨後,合資公司中方兩股東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對仲裁裁決不予執行的申請。1998年12月,深圳市中院組成合議庭公開審理後,認為其申請理由均不成立,依法裁定駁回不予執行的申請。 1999年2月,深圳市中院做出民事裁定,依法駁回合資公司另一中方股東對仲裁裁決不予執行的請求。 2000年2月,合資公司中方三家股東再次聯合向北京市二中院提出撤銷仲裁裁決的要求。同樣,二中院依法駁回。 令人不解的是,公司所涉如此重大的訴訟事項,遍查銀廣夏所有的公告與中報、年報,不見只言片語。 無法執行的裁決 兩份裁決書、三份法律裁定書均為終審裁定,香港密蘇爾本以為長達7年的糾紛已告結束,但事情接下來的發展卻更加令人意想不到。 由於銀廣夏三家中股東拒絕履行國際仲裁裁決和我國法院的終審裁定,拒不賠償香港密蘇爾,2000年10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查封並凍結了三家中方股東,即深圳廣夏文化實業總公司、寧夏伊斯蘭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與深圳興慶電子公司所持的共計1000萬股銀廣夏(0557)法人股。 但執行工作卻突然到此為止了。由於密蘇爾公司為印尼華僑出資所辦,中國僑聯為密蘇爾公司的鄭淑鈴提供了法律援助。僑界全國人大代表朱添華將此事反映到有關部門。在給予朱添華的答復中,該部門稱「經審查認為,該仲裁裁決應當依法不予執行,現已函告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監督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照辦」。記者在采訪中獲知,此部門名稱為「最高人民法院執行辦」。 在此期間,銀廣夏現任第一大股東深圳廣夏文化實業有限公司、第四大股東深圳興慶電子公司與上市公司銀廣夏(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寧夏自治區銀川市聯合上演了一出「自己告自己」的訴訟鬧劇。 2000年5月,深圳廣夏文化實業有限公司與深圳興慶電子公司以合資糾紛為名向寧夏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銀廣夏,密蘇爾公司則被作為第三人被同時告上法庭。令人感到迷惑乃至滑稽的是,除第三人密蘇爾公司外,兩名原告與被告的法定代表人都是同一人:即現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張吉生。 之所以要「自己告自己」,銀川中院的判決讓人一目瞭然--法院確認上市公司在1991年2月前已向密蘇爾公司支付設備保證金96萬美元,因而裁定密蘇爾公司返還原告設備保證金96萬美元及利息。 作為第三人的密蘇爾不僅成了實際的被告人,而且銀廣夏利用被告方的轉移,再次將密蘇爾置於不利的地位。 密蘇爾公司自然不能接受這樣荒唐的審判,隨後上訴。2000年9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做出終審裁定,撤銷銀川市中院的判決,發回重審。寧夏高院指出:「原審法院沒有理順本案的法律關系,忽視了訴訟主體資格的審查。原審法院違反法定程序,認定事實不清,判決有誤。」
『叄』 銀廣夏事件的介紹
銀廣夏公司全稱為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現證券簡稱為ST廣夏(000557)。1994年6月上市的銀廣夏公司,曾因其驕人的業績和誘人的前景而被稱為「中國第一藍籌股」。2001年8月,《財經》雜志發表「銀廣夏陷阱」一文,銀廣夏虛構財務報表事件被曝光。專家意見認為,天津廣夏出口德國誠信貿易公司的為「不可能的產量、不可能的價格、不可能的產品」。以天津廣夏萃取設備的產能,即使通宵達旦運作,也生產不出所宣稱的數量;天津廣夏萃取產品出口價格高到近乎荒謬;對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產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提取。
『肆』 「銀廣廈」事件是怎麼個情況
天津廣夏1999年、2000年獲得「暴利」的萃取產品出口,純屬子虛烏有。整個事情--從大宗萃取產品出口到銀廣夏利潤猛增到股價離譜上漲--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銀廣夏陷阱 1997—1999年間,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廣夏,深圳股票交易所代碼0557)創造了令人瞠目的業績和股價神話。 根據銀廣夏1999年年報,銀廣夏的每股盈利當年達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價則先知先覺,從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啟動,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漲至35.83元。次日實施了優厚的分紅方案10轉贈10後,即進入填權行情,於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權並創下37.99元新高,摺合為除權前的價格75.98元,較一年前啟動時的價位上漲440%,較之於1999年「5·19行情」發動前,則上漲了8倍多;2000年全年漲幅高居深滬兩市第二;2000年年報披露的業績再創「奇跡」,在股本擴大一倍基礎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奇跡」並未到此為止。2001年3月1日,銀廣夏發布公告,稱與德國誠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簽訂連續三年總金額為60億元的萃取產品訂貨總協議。僅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銀廣夏每股收益就將達到2至3元!在更早些時候,銀廣夏董事局主席張吉生預測,未來三年內每年業績連續翻番「不成問題」。 這是個燦爛的未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為之目眩。證券行業內部,相信銀廣夏神話的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 --一位基金經理說:「(銀廣夏的業績)好雖好,但不符合常識。」 --一位著名證券公司農業領域的研究員很久以來都不把銀廣夏列入觀察范圍,問其原因,答:「有研究的必要嗎?」 各個證券網站上進行著觀點涇渭分明的超級大討論。著名的證券專業聊天室「和訊大家談」里,關於銀廣夏的帖子數以千計,質疑者和支持者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在那裡可以找到各種傳言。 但僅憑「感覺」、傳言、爭論、甚至「常識」,還是缺乏依據。記者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跟蹤采訪,漸漸逼近真相,銀廣夏的"神話"被逐步還原了本色。一個即使在並不成熟的中國市場上也相當少見的特大造假騙局,展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