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丙寅是什麼意思
丙寅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3個。前一位是乙丑,後一位是丁卯。納音為「爐中火」。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木生火相生。中國傳統干支歷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3年稱「丙寅年」。以下各個公歷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6,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3,除以12的余數是3,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歲次內均為「丙寅年」,比如1986年。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干支歷法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
(1)丙寅擴展閱讀: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上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發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有說是漢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