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女法官當選國際法院法官,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聯合國國際法庭傳回喜訊,中國女法官成功連任!
據聯合國消息,當地時間11月11日到12日,國際法院法官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換屆選舉,填補將於2021年出現的5個空缺法官席位。現任國際法院副院長、中國法官薛捍勤再度當選!
恭賀薛捍勤法官連任成功!
經過兩輪投票,聯大及安理會同步公布了當選者名單,中國女法官薛捍勤,成為2021年新任國際法院法官之一。
現年55歲的薛捍勤女士,是我國資深的高級外交官與知名國際法學者,不僅具有豐富的外交和國際法實踐經驗,並且在學術上造詣深厚。早年,她在北京大學學習國際法,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法學碩士、博士學位,她曾作為中國代表,出席過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主持過很多雙邊、多邊的國際談判。
2010年5月,薛捍勤女士當選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會議主席,為委員會歷史上首位亞洲女性主席;同年6月,她當選國際法院首位中國籍女法官;2018年2月,當選國際法院副院長。
國際法院由15名不同國籍的法官組成,任期9年,可連選連任,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這次繼續連任後,薛捍勤女士的任期很可能將長達9年,至2029年左右結束!
段潔龍大使當選海洋法法庭法官
除了薛捍勤女士這次連任之外,8月24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0次締約國會議舉行,我國駐匈牙利大使段潔龍,高票當選《國際海洋法》的法庭法官。
今年,我們中國人能夠當選這兩個不同的國際法庭法官,其實殊為不易,因為美國那邊是不高興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史迪威曾發表言論,敦促所有參與《國際海洋法》法庭法官選舉的國家,仔細評估中國候選人的資格。
❷ 荷蘭的風土人情有哪些
國名:荷蘭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
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
藍色表示國家面臨海洋,象徵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還代表人民純朴的性格特徵;紅色代表革命勝利。
國徽:即奧倫治·拿騷王室的王徽。
為斗篷式。
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隻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獅子,一爪握著銀色羅馬劍,一爪抓著一捆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
盾徽上面有一頂王冠,兩側各有一隻獅子,下邊的藍色飾帶上寫著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堅持不懈」。
紀念日:5月4日(1945年5月4日佔領荷蘭的法西斯德軍在瓦格寧根簽署投降書,被定為荷蘭「紀念日」)
國花:鬱金香
鳥:琵鷺
鹿特丹附近的風車群。
荷蘭一半以上的土地低於海平面,1/3的面積僅高出海平面1米。
為了圍海造田,擴大生存空間,荷蘭人於1229年發明了風車,最多的時候,全國有9000座風車。
隨著科技的發展,風車逐漸「退役」,但大部分風車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以吸引遊客。
自然地理:4152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
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75公里。
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
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
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
「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
荷蘭的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
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
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
早在13世紀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干圍堰內的水。
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
如今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堅持不懈」字樣,恰如其分地刻畫了荷蘭人民的民族性格。
人口:1634萬(截至2006年8月),90%以上為荷蘭族,此外還有弗里斯族。
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弗里斯蘭省講弗里斯語。
居民31%信奉天主教,21%信奉基督教。
荷蘭人口連續三年「入不敷出」
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人口73. 5萬(2003年); *** 所在地:海牙(The Hague) ,人口45.8萬(2003年)。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2個省,省下設489個市鎮(2003年)。
各省名稱如下:格羅寧根、弗里斯蘭、德倫特、歐弗艾塞爾、格爾德蘭、烏特勒支、北荷蘭、南荷蘭、西蘭、北布拉邦、林堡、弗雷佛蘭。
2003年9月10日,中國駐荷蘭大使館新任大使薛捍勤女士向荷蘭女王遞交國書後,乘王室提供的金色馬車返回使館。
根據當地風俗,每逢大使遞交國書,荷蘭女王將委派內侍在騎兵衛隊的護送下,引領金色和黑色馬車各一輛到使館迎接大使和參贊。
遞交國書後,再以同種方式送回使館。
簡史: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
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
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
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蘭共和國(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17世紀曾為海上殖民強國。
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
1795年法軍入侵。
1806年拿破崙之弟任國王,荷被封為王國。
1810年並入法國。
1814年脫離法國,翌年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
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
一戰期間保持中立。
二戰初期宣布中立。
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 *** 遷至英國,成立流亡 *** 。
戰後放棄中立政策,加入北約和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
經濟: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
荷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1年開采天然氣約743億立方米,自給有餘,還能出口。
荷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鋼鐵、造船、印刷、鑽石加工等,近20年來重視發展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傳統工業主要是造船、冶金等。
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
荷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
荷蘭的農業也發達,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
荷蘭人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於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
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並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從這里輸出。
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
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
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
荷金融服務和保險業、旅遊業發達。
荷蘭鬱金香花車巡遊
交通運輸:荷蘭陸、海、空運輸均十分發達。
境內河流縱橫,水路四通八達。
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大小水道160多條,橋梁1000多座。
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出海口的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
阿姆斯特丹機場是荷蘭和歐洲主要航空港之一,曾多次獲世界最佳機場稱號。
荷蘭人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發展交通運輸業,其陸海空各類運輸占歐盟交通市場總額的百分之三十。
在荷蘭西部小城豪達市乳酪交易中心,一名交易員與賣主用傳統的擊掌方式議價。
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乳酪生產國,其中超過一半的乳酪就產自小城豪達。
豪達市乳酪交易中心始建於1668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乳酪交易中心。
直至今日,當地人仍沿襲著席地擺放和擊掌議價等古 *** 俗進行乳酪交易。
>>
新聞出版:報刊發行始於1618年。
現共有日報近90種(其中全國性日報8種),綜合性和專業性期刊約4000種。
主要報刊有《電訊報》、《每日匯報》、《人民報》、《新鹿特丹商報》、《誓言報》、《忠誠報》、《金融日報》、《埃爾什維爾周刊》、《自由荷蘭》。
荷蘭通訊社是半官方新聞機構。
荷蘭有5個全國廣播電台、10個地區廣播電台和150個地方廣播電台。
電視廣播覆蓋率100%,其中76%的家庭可接收有線電視。
全國有35個廣播電視組織,由荷蘭廣播電視協會根據各組織會員人數分配廣播電視的播放時間,其中8大廣播電視組織在3套半官方的全國性電視節目中擁有絕大部分播放時間。
近年來,荷商業電視台發展較快。
❸ 有哪幾位中國人擔任過國際法院的法官
1、王寵惠
王寵惠(1881.10.10.-1958.3.5),字亮疇,祖籍廣東省東莞市,出生於香港荷李活道75 號的道濟會堂。王寵惠是近代中國第一張新式大學文憑的獲得者,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代總理、國務總理,並為海牙國際法庭任職中國第一人。
2、鄭天錫
鄭天錫(1884-1970,Cheng Tien-Hsi),字雲程,號茀庭,廣東香山縣人(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 。中國著名法學家、外交家。 倫敦大學法學系畢業,曾任大理院大法官,多所大學法學教授,司法官次長,國際聯盟法官,民國最後一任駐英大使。
3、徐謨
徐謨(1893-1956),字叔謨,筆名平章,江蘇蘇州人,原籍江蘇吳縣人,曾任國際法院法官,是首位出任國際法院法官的中國人。
4、顧維鈞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中國近現代史外交家。
1912年回國後,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內閣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後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國民政府駐法、英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5、倪征燠
倪征燠[yù](1906年7月—2003年9月2日),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1984年,倪老以他高尚的品格和資深的閱歷當選為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享受到國際司法界最高榮譽的國際法官。
6、史久鏞
史久鏞,男,著名國際法學家。1926年10月9日生於浙江寧波。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修法學,獲國際法學碩士學位,1951年畢業後留校從事國際法學研究。
1994年2月6日,任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國際法院副院長,2004年2月6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這也是自聯合國國際法院1946年成立以來首位中國籍法官擔任院長。
7、薛捍勤
薛捍勤,女,中國山東省人,資深外交官和國際法專家,2010年5月12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主席,2010年6月29日當選國際法院法官。
❹ 薛捍勤的個人履歷
薛捍勤 是中國資深高級外交官和知名國際法學者,不僅具有豐富的外交和國際法實踐經驗,而且在學術上造詣深厚。薛捍勤曾在北京大學學習國際法,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法學碩士、博士學位,在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的長期實際工作中,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出席過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主持過很多雙邊、多邊國際談判。
1980-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科員
1982-1983 美利堅合眾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學習
1983-1990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副處長、一秘
1990-1992 美利堅合眾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學習
1992-1994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處長
1994-1999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副司長
1999-2003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
曾任外交部條法司司長、中國駐荷蘭大使兼常駐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代表。
2005年,她當選為布魯塞爾國際法研究院院士
2008年12月30日任中國駐東盟首位大使
2009年,她被推選為亞洲國際法學會會長
2010年5月12日當選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主席
2010年6月29日當選國際法院法官
已婚,有一女。
❺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知名校友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養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名,駐外大使400餘名,參贊1000餘名,部長、副部長近百位。新華社國際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記者及駐外首席記者、從中國大陸赴聯合國的絕大多數高級譯員均是北外培養的高級外語人才。 政治家
吳紅波,聯合國副秘書長
陳健,原聯合國副秘書長、現任中國聯合國協會會長
金永健,原聯合國副秘書長
李鐵映,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李貴鮮,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宋健,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
姜恩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韓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查培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閻明復,原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
杜起文,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裘援平,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葉小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
趙洪祝,浙江省委書記
郭業洲,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陶駟駒,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部長、現中國禁毒基金會理事長
劉結一,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
宦國英,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艾平,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李成仁,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蔡方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趙少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李干傑,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張保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孫振宇,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
金立群,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副部長、亞洲銀行副行長,現中國投資公司監事長
馬毓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馬振崗,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夏道生,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張昌平,福建省常務副省長
程幼東,黑龍江省副省長
孫永波,黑龍江省副省長
李金柱,陝西省副省長
宋北杉,山西省副省長
阮孟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副總理
劉仲容,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薛捍勤,國際法院法官
吳建民,國際展覽局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兼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張德廣,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
夏堃堡,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任、現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
陳昊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凌青,原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梅兆榮,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
馮佐庫,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
章含之,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部主任,喬冠華之妻
鄂潔,國際擊劍聯合會競賽總監, 前中國女子花劍隊長
軍事家
劉玉堤,中將,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司令員
周伯榮,少將,解放軍海軍原副參謀長
尹卓,少將,海軍裝備論證研究院原綜合所所長
外交家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外交部部長、副部長及部長助理名錄職務姓名任期部長李肇星 2003年—2007年 副部長 崔天凱 2009年— 李保東2013年—傅瑩 2009年— 翟雋 2009年— 呂國增 2006年—2012年 何亞非 2008年—2010年 武大偉 2004年—2010年 李輝 2008年—2009年 張業遂 2003年—2008年 劉古昌 2002年—2003年 楊文昌 1998年—2003年 張德廣 1995年—2001年 王英凡 1995年—1998年 姜恩柱 1991年—1995年 周南 1984年—1990年 王海容 1974年—1979年 部長助理 吳海龍 2009年— 胡正躍 2008年—2011年 劉結一 2007年—2009年 吳紅波 2007年—2009年 孔泉 2006年—2007年 沈國放 2003年—2005年 趙進軍 2002年—2003年 馬燦榮 1999年—2001年 武東和 1998年—1999年 陳健 1996年—1998年 唐龍彬 1986年—1988年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友大使不完全名錄國家 任期 姓名 國家 任期 姓名 聯合國 1985年—1990年 李鹿野 英國 1991年—1995年 馬毓真 1993年—1995年 李肇星 1995年—1997年 姜恩柱 2000年—2003年 王英凡 1997年—2002年 馬振崗 2010年—2013年 李保東 2002年—2007年 查培新 2013年—今劉結一2007年—2010年 傅瑩 美國 1985年—1989年 韓敘 1998年—2001年 李肇星 加拿大 1992年—1997年 張毅君 2010年—今 張業遂 1996年—1998年 查培新 德國 1988年—1997年 梅兆榮 1998年—2005年 梅平 2002年—2009年 馬燦榮 2008年—2010年 蘭立俊 2009年—2012年 吳紅波 2010年—今 章均賽 法國 1990年—1998年 蔡方柏 日本 1998年—2001年 陳健 1998年—2003年 吳建民 2001年—2004年 武大偉 2003年—2008年 趙進軍 2007年—2010年 崔天凱 俄羅斯 2001年—2003年 張德廣 歐盟 2001年—2008年 關呈遠 2014年—今楊燕怡2003年—2009年 劉古昌 聯合國(副) 1990年—1992年 金永健 2009年—今 李輝 1992年—1994年 陳健 芬蘭 2002年—2006年 張直鑒 1981年—1981年 周南 西班牙 1998年—2002年 湯永貴 1994年—1997年 王學賢 2003年—2009年 邱小琪 1997年—2001年 沈國放 2009年—今 朱邦造 世貿組織 2002年—2010年 孫振宇 葡萄牙 2006年—2010年 高克祥 印度 1991年—1994年 程瑞聲 2010年—今 張備三 2004年—2007年 孫玉璽 瑞士 1987年—1990年 蔡方柏 菲律賓 1988年—2000年 王英凡 1992年—1996年 辛福坦 2004年—2005年 吳紅波 2004年—2008年 朱邦造 2009年—2012年 劉建超 義大利 1999年—2005年 程文棟 韓國 1998年—2001年 武大偉 2008年—2010年 孫玉璽 2010年—今 張鑫森 2010年—今 丁偉 印度尼西亞 2005年—2008年 蘭立俊 希臘 1992年—1996年 吳家淦 2008年—2011你 章啟月 1996年—2000年 楊廣勝 新加坡 2007年—2010年 張小康 2007年—2011年 羅林泉 泰國 1994年—1997年 金桂華 荷蘭 1986年—1990年 王桂新 1997年—2001年 傅學章 1994年—1995年 吳建民 2004年—2008年 張九桓 1996年—1998年 朱曼黎 緬甸 1987年—1990年 程瑞聲 1998年—2001年 華黎明 赤道幾內亞 2010年—今 王士雄 2001年—2003年 朱祖壽 馬來西亞 2010年—今 柴璽 2003年—2008年 薛捍勤 柬埔寨 2006年—2010年 張金鳳 奧地利 1989年—1994年 胡本耀 伊朗 1999年—2002年 孫必干 1994年—1997年 王延義 以色列 2000年—2003年 潘占林 2000年—2007年 盧永華 沙烏地阿拉伯 2007年—2011年 楊洪林 澳大利亞 1976年—1978年 周秋野 汶萊 2010年—今 閔永年 1990年—1993年 石春來 斯洛伐克 1993年—1996年 唐湛清 2004年—2007年 傅瑩 納米比亞 2007年—2010年 任小萍 2007年—2010年 章均賽 土耳其 2008年—今 宮小生 紐西蘭 1998年—2001年 陳文照 中非 1986年—1990年 周賢覺 2001年—2005年 陳明明 1990年—1991年 趙惠民 巴西 2009年—2012年 邱小琪 1998年—2001年 崔永乾 阿根廷 1992年—1997年 湯永貴 南非 1995年—1997年 顧欣爾 1997年—2000年 徐貽聰 1997年—2001年 王學賢 2000年—2003年 張沙鷹 2007年—今 鍾建華 墨西哥 1987年—1990年 石春來 埃及 1991年—1993年 朱應鹿 1990年—1994年 黃士康 1998年—2001年 安惠侯 1994年—1996年 張沙鷹 敘利亞 1999年—2002年 時延春 古巴 2010年—2011年 劉玉琴 肯亞 1996年—2000年 安永玉 文學家
高行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諶容,《人到中年》作者
顧子欣,作家、翻譯家
翻譯家
黃志良,翻譯家,原中國駐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大使
丁祖馨,中國英語翻譯界泰斗級人物之一
劉習良,中國翻譯協會會長
何其莘,《新概念英語》作者
孫家孟,西班牙語翻譯家,巴爾加斯·略薩作品、《堂吉訶德》譯者
李笠,瑞典語翻譯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作品譯者
施燕華,外交部英文專家,原外交部翻譯室主任、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馬愛農,《哈利·波特》譯者
馬愛新,《哈利·波特》譯者
王建斌,德語口譯專家
董純,法語翻譯家
鄧蜀平,俄語翻譯家
教育家
許國璋,《許國璋英語》作者
王佐良,詩人、翻譯家、英國文學研究專家
陳乃芳,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周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
秦亞青,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安永玉,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趙進軍,外交學院校長、原中國駐法國大使
吳建民,外交學院校長、原中國駐法國大使
沈石岩,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賈慶國,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傅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
伊莎白·柯魯克,加拿大人,新中國英語教學園地的拓荒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胡文仲,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會長、中國高校英語口語協會會長
丁一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
馬細譜,中國世界民族研究會理事
陳慧瑛,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德語教育家
張建華,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納忠,阿拉伯歷史學家、阿拉伯語教育家
董燕生,西班牙語教育家、《現代西班牙語》主編、《堂吉訶德》譯者
楊立民,英語教育家、《現代大學英語》總主編
吳冰,英語教育家、原北京外國語學院副校長
陳琳,翻譯家、大學英語教材編者
盧永建,英語教育家、英漢詞典編撰者
張中載,英語教育家
梅仁毅,英語教育家
穆大英,法語教育家
王福祥,俄語教育家
郭聿楷,俄語教育家
蔡毅,俄語教育家
趙士鈺,西班牙語教育家
余章榮,阿拉伯語教育家
郅溥浩,阿拉伯文學研究專家
岑容林,泰語教育家
張鐵英,緬甸語教育家
李梅,捷克—斯洛伐克語教育家
劉飛,斯洛伐克語教育家
易麗君,波蘭語教育家
王軍,義大利語教育家
吳守賢,天文學家
張貴田,中國工程院院士、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
吳青,吳文藻、冰心之女,英語教育家
傅敏,傅雷之子,特級英語教師 徐烈均,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總裁
姚越燦,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有限公司董事長
俞渝,當當網總裁
李青原,中國證券市場創始元老
董忠心,中糧集團副總裁
劉二飛,美林中國區主席和亞太區投資銀行部主席
高志凱,香港電訊盈科中國地區執行董事 媒體人
周南,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朱靈,中國日報社總編輯
胡錫進,《環球時報》總編輯
齊平景,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國圖公司總經理
楊瀾,陽光衛視主持人
許戈輝,鳳凰衛視主持人
何炅,湖南衛視主持人
邵文光,鳳凰衛視歐洲台台長
梁洪,中央電視台英語新聞頻道主持人
韓喬生,中央電視台體育播音員
石涼,北京電視台主持人、演員
劉洪悅,北京電視台主持人
馬曉霖,博聯社創辦者,原新華社國際部國際觀察編輯室主任
邵雲環,新華社記者,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時以身殉職
許杏虎,《光明日報》記者,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時以身殉職
演員
吳宏厚,演員
劉婧犖,配音演員
歌手
譚晶,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
劉美含,影視演員、歌手
❻ 求歷屆中國駐芬蘭和荷蘭大使
外交部駐芬蘭共和國歷任大使耿飈(兼)(1951.03-1954.09,公使) 陳辛仁(1954.10-1958.11) 甘野陶(1959.02-1962.06) 張勃川(1962.08-1965.07) 岳欣(1965.08-1967.01) 史梓銘(1970.04-1975.07) 張燦明(1975.09-1978.11) 謝邦治(1979.03-1980.03) 孫盛渭(1981.05-1985.01) 林靄麗(1985.04-1988.03) 於立暄(1988.05-1991.11) 喬宗淮(1992.01-1993.09) 鄭錦炯(1993.12-1995.11) 王廉(1995.12-1998.10) 呂新華(1998.11-2002.02) 張直鑒(2002.03-2006.05)馬克卿(2006.05—2009.07)黃興(2009.08—)駐荷蘭王國歷任大使張越(1954.12-1955.04,代辦)謝黎(1955.11-1963.05,代辦) 李恩求(1963.07-1966.07,代辦)葛步海(1966.05-1972.10) 郝德青(1972.11-1974.10) 陳辛仁(1975.01-1978.07) 丁雪松(1979.02-1981.02) 郭潔(1982.02-1984.05,代辦) (1984.05—1985.11)王桂新(1986.01-1990.01) 王慶余(1990.03-1994.08) 吳建民(1994.09-1995.12) 朱曼黎(1996.01-1998.03) 華黎明(1998.04-2001.01) 朱祖壽(2001.02-2003.07)薛捍勤(2003.09-2008.04)張軍(2008.04-)❼ 中國女法官當選國際法院法官這件事,反映了什麼
中國女法官當選國際法院法官這件事,反應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在世界上佔有很大的席位。國際法院法官今年在九月聯合國總部舉行了換屆選舉,填補降在2021年出現的五個空缺法官席位。現任國際法院副院長、中國法官薛捍勤當選。這對於我國人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鼓舞,一方面說明薛捍勤的能力很強,另一方面說明在中國綜合國力的推動下,中國已經在世界上佔有了重要的位置,這也表明,國際社會對我國已經認可了。
國際法院是唯一具有管轄權的歐變形國際司法機構,總部設立在荷蘭海牙,是聯合國的主要機關之一 ,負責審理各國就國家之間的爭端向國際法院提交的訴訟案件。並可就聯大等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發表咨詢意見。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薛捍勤的上任,也給我國帶來了很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