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必勝客聯合創始人去世,享年幾歲
據環球網援引外媒12月2日報道,必勝客聯合創始人弗蘭克·卡尼(Frank Carney)2日凌晨死於肺炎,享年82歲。報道還提到,卡尼最近剛從新冠中康復,但他身患阿爾茨海默氏症已經十多年。
1958年,卡尼還是美國威奇托州立大學一名19歲的學生時,他和26歲的哥哥丹(Dan)從母親那裡借了600美元,在他們家的卡尼市場(Carney『s Market)附近開始了披薩生意。
據界面新聞,當時卡尼的披薩餐廳規模很小,只有25個座位。原有的招牌面積也只可容納9個英文字母,寫上「Pizza」(比薩)後,僅剩4個英文字母的空位。家族的一位親戚站在店門口打量半天,隨口說了一句:「餐廳的外觀像小屋(hut)。」由此,「Pizza Hut」誕生了,而紅屋頂也成為「必勝客」的品牌標識。
(1)叫板比薩擴展閱讀
弗蘭克很有商業頭腦:
由於弗蘭克的必勝客創始人身份,早前他還曾為棒約翰拍攝過一套非常具有競爭意味的廣告。在90年代末的棒約翰的一支電視廣告中,弗蘭克出現在了必勝客的特許經營商大會中,面帶抱歉地說,「對不起了,但我發現一家更好的披薩店」,暗喻棒約翰比必勝客更好。
而同系列的另一支電視廣告里,他依然拿自己開涮——廣告中必勝客的員工們把必勝客辦公室的創始人照片摘下,廣告主題則是「更好的原材料,更好的披薩」。
弗蘭克出演的這系列廣告,在當時與正宣稱升級配方的必勝客直接叫板——彼時必勝客也拍攝了一系列廣告並由新任總裁David Novak出鏡,講述必勝客的披薩醬更濃厚、芝士更多、頂料更實在,如果消費者不滿意可以全額退款。
而作為必勝客聯合創始人的弗蘭克則直接在棒約翰廣告中嗆聲必勝客,他出鏡的這系列廣告投放了全球26個市場。此後必勝客不得不出來回應,表示必勝客如今做的披薩和弗蘭克時代的已經大為不同、升級換代了。
這系列商業廣告多少體現了弗蘭克的生意頭腦,雖然棒約翰並未因此而動搖由他創立的必勝客的市場份額。
⑵ 中國第四大城市是
我認為成都是中國第四大城市:
成都正在努力趕超上海,並正以驚人的速度跟上全球最富有城市的步伐。成都的消費者看上去不大願意節省,喜歡以借債方式「縱容」消費。在那裡,增長的潛力給予消費品製造商的機會令人心驚。盡管這個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不高,但它還是擠進中國三大私人汽車消費城市的行列。
生活在你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中國內地城市——四川省省會成都,但居住地的邊遠並不能妨礙她像東京、香港和上海那類大城市的消費者那樣購物。2月8日,28歲的王麗逛著麥當勞和很多服裝專賣店所在的擁擠的春熙路,追趕著《時尚·COSMOPOLITAN》雜志最新的時髦。
第一間商店出售一種新奇的有條紋的牛仔褲,毗鄰著的一家店面賣鑲著褶邊的夾克和華麗外套。某女最後花了24美元,在道路出口處的一家靴子店買了一雙棕色皮鞋,在一家播放著流行歌曲Gwen Stefani的店面買了一隻手提包。王麗最近在商店購物、與朋友吃飯喝飲料的錢,都是來源於自己辛苦掙來的錢。自從結束了8年前在咖啡店的第一個工作,的收入增加了15倍,達到7500美元。「過去,能有錢在大街上買一份盒飯我都很開心,當時,我渴望能品嘗到肯德基,夢想走進比薩店。現在,這一切對我來是都沒有問題。」某女說。
成都的魅力:
成都的動力何在?盡管與中國最具魅力的大城市——上海相距1000英里,對王麗和她的同事來說,成都有令人驚奇的選擇機會。作為中國第四大城市,成都正以驚人的速度趕超著全球最富有的地方。這個城市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城市收入節節攀升,它有1080萬人口,比紐約還多。可口可樂、通用和克里司汀·迪奧公司見證著這個城市財富的增長。和重慶、武漢、西安一樣,成都只是中國內地幾個龐大的大都會之一,這些城市也經歷著相似的投資、薪水和就業繁榮。
歡迎來到中國的「國中之國」,這是一個正在趕超上海和北京的龐大城市,在那裡,增長的潛力給予消費品製造商的機會令人心驚。「如果要做中國的頭號角色,你就必須在中國每一個城市都能取得成功。」摩托羅拉亞太區副總裁卓文彬說。
在成都最大的廣場,毛澤東塑像伸出的巨大手臂下,卡地亞、傑尼亞、波士等名店已經搶灘。日本的西武百貨在去年4月開業,在播放著喧鬧音樂的西武百貨,義大利的米索尼服裝以中國人喜愛的式樣吸引著顧客。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北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Antonino Laspina在成都看後的感覺是:「每一個來成都的人都會感到驚奇,這里的生活與紐約、巴黎和米蘭十分相似。」
然而,就在數年前,對於許多公司來說,中國廣闊的內地是沒有收益的地方,使人望而卻步。那個時候,成都這樣的大城市面臨衰退的窘境,投資者都考慮撤出,遷移到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城市,這已引起當地政府的注意。成都因為有中國大熊貓保護基地而聞名,許多像韓國三星這樣的企業當時都失望地離開,否則公司的擴張就會受到限制。
對於政府來說,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也是傷腦筋的問題。由於害怕西方人不滿,北京在7年前制定了平衡國家經濟的大膽計劃。中國政府向西部地區投入巨資修建機場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現在已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們很關注機場建設。」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Hotels)CEO Andy Coslett說。現在,機場在成都、重慶、西安和其他一些城市快速擴張。
與過去相比,成都的居民正通過電視和互聯網接觸世界,了解全新的服裝潮流、飲食和生活方式。在成都,星巴克正開展咖啡-教育策略,勸說顧客以喝卡布奇諾咖啡為榮(成本只有3.5美元,但每天卻能賺不少於7美元)。星巴克在中國已經開設了7家分店,未來將增加到10到15家。
外國投資者正被內地低成本吸引——在成都,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比上海要低30%。自摩托羅拉2001年在成都設立研發中心以來,當地政府就為這家公司修建特殊的建築提供了便利。
今天,諾基亞、愛立信的研究基地已經在城市郊區的工業園區入駐。美國軸承生產商鐵姆肯公司(Timken)也將斥資1500萬美元在工業園區建設廠房,今年將開始投產。英特爾投資5.25億美元建設兩家晶元生產廠,一家在2005年已經投入生產,另一家預計今年可以開工生產產品。這些企業的產品將由成都的機場運往世界各地。2001年到2005年,外資對成都的直接投資總計達到19億美元。其結果令人驚奇。2001年到2005年,成都GDP平均增長率達到13.3%,超過了上海11.9%的水平。2005年,成都的GDP中每資本貢獻達到2700美元,盡管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但比2000年增長了70%。工資水平也增長迅速,增長幅度達90%,達到2400美元,與上海同期3300美元的水平更為接近。
悠閑的消費型市民:
成都的消費者正通過圖書學習美國的消費方式,他們看上去不大願意節省,喜歡借債「縱容」消費。盡管這個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不高,但它還是擠進中國三大私人汽車消費城市的行列,私家車擁塞著城市的馬路。通用去年在成都的銷售額增長了40%。成都汽車銷售商——建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建輝(音)說,公司有22%的顧客通過舉債購買汽車,而全國平均水平只有5%。「北京人在富有以後購買汽車,上海人在富有以後購買住房,在成都,兩者兼有。」趙建輝說。
買車熱反映了這個城市悠閑生活方式下輕松的消費習慣。成都是美國的洛杉磯,而上海人的壓力感很重。這兩個城市都希望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地方。與很多富裕起來的人一樣,成都人的心態和王麗是一樣的。27歲的金晉(音)是當地大學的職工,他說他現在每個月比兩年前的花費增加了10倍,特別喜歡名牌球鞋和運動服,比如耐克、阿迪達斯和銳步。「我這樣花錢的目的是不想讓女友感覺我很窮。」
對於這個國家的13億人來說,像這樣花錢還不是一件十分輕松和自然的事情。萊卡品牌製造商——英威達成衣公司總裁Mr William Ghitis說,「我不認為公司在其他市場比中國遇到的問題多。」中國由於幅員遼闊,公司後勤保障往往會遇到很大問題。通過深入中國市場,摩托羅拉在過去18個月里銷售額增加了三倍。摩托羅拉亞太區副總裁兼移動終端事業部北亞區市場及業務拓展總經理卓文彬說,為了與中國邊遠地區取得聯系,他往往要花數周時間得到對方的電話號碼。這給邊遠地區的市場組織和銷售人員培訓帶來了挑戰。「中國是我工作過的最復雜的市場。」卓文彬說。
另一大問題是職員供給,成都並沒有足夠的具有全球運營經驗的管理人員。匯豐銀行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2005年,該行在成都設立分行,為顧客提供金融服務。匯豐銀行可能成為成都第一家開始操作小額存款業務的外資銀行。但當地管理者的缺乏可能成為影響這家銀行業務成長的因素之一。「這里缺少那種既了解外國運營經驗又對本地市場和顧客熟悉的管理人才。」匯豐銀行成都支行經理Henry Han說。
外企本土化:
許多外國公司勇敢地走進了這個市場,他們之間的競爭也正白熱化。別克成都銷售機構總經理Helena Tan說,8年前她開始管理這家機構,當時就有3家競爭者。現在,別克的競爭者達到15家,包括尼桑、豐田、打皺,以及像奇瑞那樣的本地汽車製造商。Tan為了取得顧客的青睞,向他們提供頭發吹風機、電飯鍋,甚至可以免除修車等待之苦的電玩游戲。「幾年前,買車的人可能帶著大包現金乞求式地讓你把車賣給他。」現在,情況顛倒過來。
要想在成都那樣的城市取得成功的秘訣是深入當地。法國百貨商家樂福1月在成都開設了第五家分店,在食品加工程序中加入了當地人喜愛的紅辣椒,比如兔肉加工,鴨脖烘烤等。韓國三星2004年在成都重新開業,現在也進入本地化了。三星中國西部市場經理Ko You Chan說,中國消費者在購買主打商品時一般希望獲得贈送的小禮品。於是,三星就向顧客大方地贈送諸如DVD和其他小禮品。結果是:2006年,三星在當地的電子商品銷售增長50%。
在未來的年份里,像成都這樣的內地城市會越來越接近上海。像劉新地樣的成都市民都無法想像這一切。劉新地33歲,15年前參加工作,與15年前相比,他的收入增長了20倍。他的工作是銷售廣告黃頁,現在,他可以向朋友炫耀自己的足球鞋、羽毛球拍和腳踏車了。「當然,我認為自己的生活會更好。這個城市的經濟在增長,不會停止。」 劉新地自信地說。
以上是我的觀點,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加為好友,然後再討論一下。我很希望能和你成好友。————————謝謝!!!
喂,九樓的Amaya螢火 - 為什麼你後面一半的答案要復制我的!!!!!
哇 原來修改完答案,時間也變成了我修改完的時間了!!!
⑶ 披薩的保存方法最簡單有效
很多人喜歡吃披薩。披薩味道可口,營養豐富。披薩吃不完怎麼保存?下面是我帶來關於披薩的保存 方法 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獲!
吃不完的披薩怎麼保存
烤熟保存
1、整形好的餅皮如果當日不用,可以略發酵後,烤箱200℃,上下火,中下層,15分鍾餅邊金黃即可。烤熟的餅密封或冷凍保存待用。
2、第二天拿出烤熟的餅皮,放醬料乳酪等,餅邊刷蜂蜜水,烤箱預熱後,200℃,上下火,中下層,10分鍾可以吃了。
披薩可以放冰箱嗎?披薩能放冰箱保存嗎?
生坯保存
1、將發好的面排氣後擀成披薩盤大小的圓片,放冰箱稍凍成型,裝保鮮袋密封,繼續平放冷凍保存。
2、用時,提前拿出室溫軟化,披薩盤刷油,放入披薩餅坯,用手按成邊緣厚高型,中間用叉子均勻扎孔。放醬料乳酪等,餅邊刷蜂蜜水,烤箱預熱後,200℃,上下火,中下層,15分鍾可以吃了。
培根披薩的做法
1.買來的披薩餅,拿出冰箱,放少許馬蘇里拉,烤5分鍾預熱解凍。
2.在披薩餅上抹一層番茄醬。
3.再在披薩餅上撒上一層黑胡椒。
4.將圓蔥、黃瓜、胡蘿卜切丁,放少許鹽,攪拌均勻。均勻的撒到披薩餅上。
5.在菜上鋪上切好的培根肉片。6.整個披薩餅放入烤箱190度,15分鍾。
7.刨好絲的馬蘇里拉。
8.在蔬菜上面撒上馬蘇里拉。再入烤箱4分鍾。
披薩的保存方法相關 文章 :
1. 烘焙入門食譜披薩製作方法步驟
2. 披薩餅胚的製作方法
3. 披薩的製作方法和起源
4. 叫板披薩怎麼加盟
5. 水果罐頭怎麼製作
⑷ 客家民居解說詞
客家民居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在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餘座。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 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樓。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 這種圓樓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餘米,四層,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卧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一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採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牆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牆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牆厚也不小於1米。然後沿圓形外牆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土樓除具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採光好等特點。由於土牆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閃爍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傳統文化的可見、可觸、可感更吸引眾多的遊客的莫大興趣。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田螺坑土樓群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共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以後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雲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嘆為觀止,是民居建築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1350年的比薩斜塔聞名世界。它的出名,在於斜而不倒。六百多年來,塔身緩緩向南傾斜,近一個世紀傾斜似有加速之勢,尤其是經過1972年大地震後,它的斜度現今已達8度。比薩斜塔的斜,是塔身整體的斜。單從塔體來看,每一處結構還都是橫平豎直,中規中矩的。 在中國福建南靖縣境內,有一處堪與比薩斜塔叫板的古建築,它就是號稱「東倒西歪樓」的裕昌樓。裕昌樓是一座圓形土樓,建於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較比薩斜塔僅晚十幾年。裕昌樓共有五層,房室270間,從三層開始,樓內迴廊木柱便從左向右傾斜,最大斜度達到15度;而第四層迴廊的木柱又以同樣斜度反方向從右向左傾斜,兩層樓的木柱看上去東倒西歪。歪斜盡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層至五層的木柱迴廊看成一個整體,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頂部的木柱卻是保持在同一條軸線上的。裕昌樓的斜,是局部結構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視新大樓,有驚無險,斜而不危。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跟南靖縣城53千米。建於清代雍正十年,是座佔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斗七星。漳州土樓數量很多,共有800多座。第一座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的土樓是華安仙都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土樓中的優秀代表作,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圓樓之王」、「國之瑰寶」之譽。 歷史最悠久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規模最大的土樓是直徑達94.5米的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它有「超級土樓」之稱;土樓造型多樣,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它是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氣勢磅礴,令人震撼。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來自各國的專家經過緊張熱烈的審議討論,最後由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委員國一致表示通過將中國的福建土樓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建築,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選址理念而備受世人矚目。1999年,福建土樓「申遺」工作啟動。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04年,福建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去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福建土樓遺產申報項目進行現場評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正式評估,成為提交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的全球47項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之一,這也是2008年我國參評的唯一文化遺產審議項目。
⑸ 什麼是叫板比薩
帶狀現澆板
採納我的吧。。
⑹ 疫情原因政府要求核酸的請假扣滿勤嗎
對於疫情,政府要求核酸檢測,然而,需要請假,當然也會扣你的滿勤獎,因為你你沒有來,有的單位真的會不講理的
⑺ 客家民居資料
客家民居:圍龍屋
圍龍屋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一、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里,「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我們陳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月是故鄉明」啊,開始,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遷徙的過程肯定是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過日子。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終於挺過來了,形成今天這樣一支有著數千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系群體。
遷徙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來。一位客屬長者說:「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場的位置。怎麼定呢?要看風水。這個風水,不是地理先生講迷信的那個風水。主要是采陽光,看風向,近水源,傍硬山,擇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陽背風、柴近水便、視野開闊則是理想的選擇。」
人們常常贊嘆客家人的勤勞、勇敢、堅毅和機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群體,由於先民數代屢次長途的遷徙,它自然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地體驗了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錘煉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處理與自然界關系及社會人際關系的經驗。因此,客家群體中出現過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說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了,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客家,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條目。如果你是集郵愛好者的話,你應該注意到了中國民居那套郵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的土樓。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關於土樓的一個笑話估計大家還有印象: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里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
當然客家的豆腐同樣也是很有名的,中國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個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這樣唱到:
新買磨石圓叮當,
一心買來磨豆漿,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嚙嚙到天光。
一:客家淵源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形成歷史悠久,人數眾多,根據資料顯示,客家人現有總人數5500萬,其中中國約4500萬,在海外客家人當中,大多數居住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125萬、印度尼西亞約40萬、泰國約37萬、越南約30萬、新加坡20萬、緬甸10萬...,其他分布在美洲、歐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來自中原。是歷代因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遷徙有以下幾個時期:
(一)秦漢統一中國,中原移民開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六十萬滅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結余干之水的秦軍,於公元前221年置閩中郡後,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一百五十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守五嶺,即趙佗「將卒以戍越」。由是觀之,閩粵贛邊有兩支秦軍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嶺。
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又在隔河二里築城以控武水,築萬人城於中宿湞山。趙佗又在龍川築城居之。這批築城者人數不詳,但同期徙往北方邊郡築城可考者,少者三萬戶,多者五萬戶。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計秦駐閩粵贛邊之戍徙民約占當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嶺南,分駐於郡縣及軍事要沖。
6、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閩中及揭陽(潮、梅古為閩越地)的閩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縣徙民的後裔。這說明自此起,閩粵贛邊居民是以中原移民為主體。
(二)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之際,中原人民避難,有一部分人遷入閩粵贛邊區。
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遷主要由海道而來。
南北朝時,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規模南遷,遷移人口約96萬,大部分穩定在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贛南,部分又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州縣。
永嘉之際,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眾。
(三)唐代安史之亂,戰禍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黃巢起義,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閩贛邊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與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難至粵中與閩粵贛邊地區。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蘇、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隨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臨安。這些士民沒有隨太後的條件,又勢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滯留贛南各縣。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六)除以上所述因戰亂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來,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者。
從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又不斷融化吸收畲、瑤、蛋、木客等南方少數族群壯大了客家隊伍。
二:客家禮儀,習俗
(一)傳統婚嫁習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壁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二)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民族和民系。民族是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等。同時還有其他廣泛的用法,如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系這一概念,是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先生在30年代為研究客家而自創的一個新術語。它的內涵是同一民族內部的各個獨立的支系或單元。今天,漢民族內部各民系的概念幾乎已成為學術界約定俗成的一個專業術語。
今天,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廣西、台灣等省區;國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對長江流域和閩、粵、贛三角地帶的開發,對華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對漢民族大家庭的發展、壯大和漢文化及中原文明的傳播、發揚,都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近代以來,客家先民對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優秀兒女英才輩出,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篇章。在當今世界發展浪潮中,客家人風采依然,卓有建樹,功勛可嘉。M)<
客家民系並非自古就有的。從客家被稱之為「客」而又自稱為「客」的情況,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歷史移民的產物。遷徙—僑居—再遷徙—再僑居,客家先民歷盡艱辛。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廣大的社會區域,從而成為漢民族一支人口眾多、分布廣闊、英才輩出的特殊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人呢?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里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
(二)
客家人,這是一個充滿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的苦難的代名詞,客家人遷徙過程充滿血淚和辛酸;客家人,這又是一個富有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光輝的代名詞,客家人歷經磨難,創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榮和輝煌值得客家人引以為自豪。
當客家先民輾轉奔波,最後找到閩、粵、贛交界地區這片大本營時,被周邊的其他民系視為「客人」,即「外來人」。「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客家人,不單被稱為「客」,而且也自稱為「客」,表現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達。正是有這種大度和豁達的精神素質,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鄉即故鄉」,才能把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土著居民融合進來,最後「反客為主」,形成獨特而優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秀成員。學習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客家後代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足跡,有助於客家後代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