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袁崇煥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後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犯。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余財。
(1)袁崇煥墓擴展閱讀
袁崇煥墓和祠,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崇文區東花市斜街。原是廣東義園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後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後修建了祠和墓。
2006年05月25日,袁崇煥墓和祠作為明至民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❷ 袁崇煥的墓在哪裡
袁崇煥墓和祠,位於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斜街,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是廣東義園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後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後修建了祠和墓。祠有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牆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袁崇煥手書「聽雨」石刻保存完好,嵌於牆上。祠堂後為袁崇煥墓,葬著袁崇煥的頭顱。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1952年曾對袁崇煥祠和墓。「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198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祠、墓的保護范圍東北、東南、西北至保護建築及其延長線,西南至東花市斜街。1992修復祠和墓。2002年袁崇煥祠、墓改建成袁崇煥紀念館。(袁崇煥(1584~1630),初為福建邵武知縣,後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天啟元年(1621)授福建邵武知縣。二年入京朝覲,被提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崇禎元年(1628)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二年皇太極率軍取道喜峰口入關,袁聞訊自遼東支援,十二月,設伏於廣梁門外的袁崇煥部為後金軍擊敗,被迫移至城東南。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庄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崇禎帝因此於十二月初將袁逮捕入獄,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於三年八月磔(zhé)刑(凌遲,分割肢體)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民間傳說其部下佘姓義士深夜竊走頭顱,葬於廣渠門內廣東義園。)
2006年05月25日,袁崇煥墓和祠作為明至民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