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寫兩宋歷史的好書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書於1951年初版,以後三次增訂。作者認為:王安石關於變法改制的全部構想,可以說都是合乎時勢之發展趨向,應乎民眾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駁自南宋以來所形成的對王安石的傳統成見,恢復王安石的本來面目,使一個政治改革家的本來風度和豐采,再現在讀者的面前。這是一本關於王安石的個人傳記,更是反映北宋熙豐改革史事的實錄。
本書作者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臨邑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鄧廣銘《岳飛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書是 在1944年的《岳飛》和1955年的《岳飛傳》基礎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書勾畫出了岳飛生活的時代輪廓,描繪了岳飛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豐采,思想和情操,並對這一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評價。該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傳記,是一部兩宋之際的政治史、軍事史,是一部兩宋之際的宋金戰爭史。
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社1998年
本書是「中國古代社會史」叢書之一種,利用大量文獻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考察了遼、宋、西夏、金時期社會生的方方面面,內容涵蓋飲食、服飾、居室、交通、婦女、婚姻、生育、喪葬、社會交誼、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體娛樂、醫療保健、稱謂、排行、避諱、押字、刺字紋身、休假、語言文字、家族、節日等,是目前本領域最為重要的專著。
本書作者朱瑞熙,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張邦煒,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復生、蔡崇榜,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白 鋼全書主編、朱瑞熙分卷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書運用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紹宋代各項制度外,著重在闡述其運行機制和特點;同時,首次論述宋代的中央決策體制,探討中央決策機構和決策的依據,信息傳遞渠道,決策和政策貫徹執行的程序、方式,決策的特點與效應等。這是目前最為全面地闡述宋代國家制度史的著作。
漆 俠《宋代經濟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書依據豐富的史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宋代農業生產、土地關系、手工業發展、國家專利制度、商業和城市經濟、對外貿易、貨幣及經濟思想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探索和論述,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
本書作者漆俠(1923-2002),山東巨野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華書局1983年
本書試圖按現代軍制學的規范,重新研討宋朝兵制,主要介紹了北宋禁兵和南宋屯駐大兵的演變、編制、指揮系統等問題,以及宋朝募兵制、裝備、通信、後勤、軍費、軍法、軍政等各個方面,勾廓了宋代兵制的全貌,是該領域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這是一部試圖全面描述宋代國家社會階級結構的專著,從宋代鄉村戶與坊郭戶、官戶與民戶等對稱戶名中,提出戶口分類制度的概念,並通過戶口分類,論述宋代的社會階級。此書屏棄了作者認為不科學的「封建社會」的概念,對「資本主義萌芽」這個命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梁太濟《兩宋階級關系的若干問題》,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本書從幾個具體的側面,討論兩宋時期的階級關系,如家業錢的估算內容及其演變、五等戶定製及其細分化形式化傾向、五等下戶的經濟地位和所佔比例、鄉村客戶的僑寓特點和主要構成、客戶諸稱辨析、土地買賣的盛行及其社會影響、分種和租種兩種租佃基本形式、夫役征發的形式和承擔者、身丁錢物的除放過程、兩稅法的演進,以及階級對抗的若干新現象等,全書分析深入,往往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本書作者梁太濟,浙江台州人,1934年生,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本書討論在人口增加、土地兼並與商業發達前提之下,南宋農村社會經濟的沖突與協調。全書從戶口狀況、土地分配、租佃制度、農家勞力與資本、以及農產市場與價格等經濟活動的各個側面,闡釋南宋農村貧富不均狀態下政府與富家協調經濟的各種努力及其成效,立意新穎。
本書作者梁庚堯,1948年生,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其凡《兩宋歷史文化概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本書類似於宋代史的研究手冊,全書從政治、經濟、法律、思想等方面縱線條地描述了宋代歷史發展的概況,並特設一節,介紹宋代的科學成就,然後又從各方面對宋代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估價。最後一章對20世紀中國宋史研究學術史的回顧,較為詳細。
本書作者張其凡,四川蓬溪人,1949年生,現為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員。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本書探討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點、如文官選任主管部門、考課法、資與資序、薦舉制度、磨勘制度、差遣除授制度等,是第一部系統論述宋代銓選制度的專著。作者選擇了宋代官制研究中的一個難點,作了獨創性的論述,鉤沉索隱,梳理十分細致,尤其重視追溯制度演變的淵源,因此能推陳出新,發人深省。
本書作者鄧小南,女,1950年生,現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謝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本書法文原著出版於1962年。二戰以後,西方漢學界開始反思自19世紀以來所形成的關於「永恆不變的中國」的觀點,逐步認識到中國數千年前近代時期在社會各方面深刻的發展變遷,宋代則是當時西方學者首先關注的一個歷史時期。本書以1275年前後的臨安城為例,描述了中華文明在當時所達到的成就,是西方漢學學術史上的代表性論著。
本書作者賈克•謝和耐(Jacques Gernet),1921年生,法國漢學家,法蘭西學院漢學教授。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
本書是一部規模較大、論述較為完備的南宋史,目前完成的是其政治、軍事和文化篇,為相對簿弱的南宋史研究補充了學術成果。本書在某些論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認為「紹興和議」是戰爭雙方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達到某種平衡的產物;南宋末年賈似道推行的「公田法」,主要是由於遭到江南地主階級的攻擊而失敗,不應全盤否定,等等。
本書作者何忠禮,1938年生,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吉軍,1961年生,現為杭州出版社副總編。
葛劍雄主編、吳松弟著《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本書是目前較為全面的關於遼宋金元時期人口史的專著。全書搜尋資料較為完備,通過考證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後期的6個標准時點的全國和分區域戶口數據系列,並大體恢復了當時全國和分區域戶口數據。同時,本書也討論了諸如宋代戶口調查統計制度、人口發展過程,各區域人口的發展過程和相關因素,及其內部的人口分布狀況等等重要問題。此外,對當時城鎮人口、各朝人口變動的內在規律也作了一定的探討。
本書作者吳松弟,1954年生,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書是近年來日本學者研究宋代史的代表性論著。全書靈活運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家之間學際對話的方式、歷史研究傳統的實證主義原則及區域經濟、廣義社會史學等研究手法 對宋代江南社會經濟的諸層面進行了系統考察,令人信服地對江南地區的生態演變、農田水利、經濟開發、移民定居、城市發展、社會流動、商業交通、戶籍稅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書作者斯波義信,1930年生,曾任東京人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本書是一本強調學科整合的戰爭史著作,將戰略文化的理論引進軍事史的研究,用大戰略、戰略、戰術等新概念重新評析宋遼戰爭中的各場戰役,從而解釋北宋經略幽燕演成軍事災難的原因,批判本領域「強干弱枝」、「重文輕武」、「先南後北」等傳統命題,立論新穎合理。
本書作者曾瑞龍(1960-2003),生前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上、下冊),中華書局1995年
本書從整體上對宋朝財政進行了客觀詳盡的描述,從而揭示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徵,同時勾勒出中國中古時期財政演進史的一個橫切面的輪廓。本書著重於制度的闡釋,從宋朝各代財政史的發展沿革、財政收支和財政管理體制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比較全面。
本書作者汪聖鐸,1948年生,現為河北大學教授。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本書通過宋代地方財政史的個案研究,點到為止地歸納有關中國帝制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一般性的論題。全書從宋代兩稅稅額的基本固定化與實際徵收持續增長這一現象入手,考察了宋代稅賦征調上不能循名責實、名實相符的情況,以及中央政府不停增加從地方調拔的方法,將稅賦增收的責任轉嫁給地方政府的過程,認為宋代地方財政史的現實,體現了大一統帝國中央集權與地方無序的雙重特性。
本書作者包偉民,1956年生,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貳』 龍泉司法檔案研究論著目錄
一、著作
[1]杜正貞:《近代山區社會的習慣、契約和權利——龍泉司法檔案的社會史研究》,中華書局,2018年版。
[2]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職權主義民事訴訟文書研究》,中華書局,2021年版。
二、期刊論文
[1]尹偉琴:《南京國民政府前期基層司法官員薪酬考》,《學術界》,2010年第1期。
[2]尹偉琴:《論民國時期基層法院判決依據的多樣性:以浙江龍泉祭田糾紛司法檔案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3]杜正貞、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的主要特點與史料價值》,《民國檔案》,2011年第1期。
[4]吳錚強、杜正貞、張凱:《龍泉司法檔案晚清訴狀格式研究》,《文史》,2011年第4期。
[5]杜正貞:《晚清民國時期的祭田輪值糾紛:從浙江龍泉司法檔案看親屬繼承製度的演變》,《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6]杜正貞、吳錚強:《地方訴訟中的契約應用與契約觀念:從龍泉司法檔案晚清部分看國家與民間的契約規則》,《文史》,2012年第1期。
[7]陳明華:《龍泉民國司法檔案概況》,《浙江檔案》,2013年第1期。
[8]吳錚強:《「宣統元年劉廷滔控謝河清等領契據案」研究》,《浙江檔案》,2013年第2期。
[9]杜正貞:《龍泉司法檔案中的族產糾紛》,《浙江檔案》,2013年第3期。
[10]傅俊:《龍泉民國司法檔案中的古青瓷仿製糾紛案》,《浙江檔案》,2013年第4期。
[11]張健:《晚清民國刑事和解的第三領域:基於龍泉司法檔案刑事案件官批民調制度的考察》,《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第4期。
[12]張健:《試析龍泉司法檔案中的貧困與犯罪》,《檔案》,2013年第3期。
[13]張健:《從龍泉司法檔案看民國時期的檢察文書》,《浙江檔案》,2013年第4期。
[14]張凱:《民初龍泉縣學警糾紛與司法裁斷》,《浙江檔案》,2013年第5期。
[15]陳明華:《龍泉司法檔案展現的民間寺廟產權》,《浙江檔案》,2013年第6期。
[16]孫業凱、吳錚強:《1912-1927年浙江省龍泉縣審判機構的變遷》,《浙江檔案》,2013年第7期。
[17]張凱、毛瓊潔:《龍泉司法檔案學術研討會召開》,《浙江檔案》,2013年第8期。
[18]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所見晚清屢票不案現象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19]杜正貞:《近代龍泉土地交易中的契約習慣和契約訴訟》,《浙江檔案》,2013年第9期。
[20]張健:《民國檢察官的刑事和解及當代啟示:以浙江龍泉司法檔案為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21]陳明華:《民國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吏警夜宿」敘事》,《浙江檔案》,2013年第11期。
[22]毛劍傑:《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原生態歷史》,《檔案春秋》,2013年第12期。
[23]杜正貞:《民國時期的族規與國法——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季氏修譜案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1期。
[24]傅俊:《民國龍泉山產訴訟中的「履勘」》,《浙江檔案》,2013年第12期。
[25]胡銘、張健:《轉型與承續:民國時期的刑事和解——基於龍泉司法檔案(1929—1949)的考察》,《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26]杜正貞:《從訴訟檔案回到契約活動的現場:以晚清民初的龍泉司法檔案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27]李爽:《〈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的整理與出版》,《書品》,2014年第2期。
[28]傅俊:《立足原卷 別開新境:〈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編後》,《書品》,2014年第3期。
[29]陳明華:《從私契到國法:民間寺廟產權習慣及其制度化(1722—1927)》,《明清史》,2014年第9期。
[30]吳錚強:《信牌、差票制度研究》,《文史》,2014年第2期。
[31]杜正貞:《晚清民國庭審中的女性——以龍泉司法檔案供詞、筆錄為中心的研究》,《文史哲》,2014年第3期。
[32]杜正貞、王雲婷:《民國的招贅婚書與招贅婚訴訟: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研究》,《政法論壇》,2014年第3期。
[33]吳錚強:《龍泉司法檔案所見縣知事兼理審判程序及其意義》,《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34]包偉民:《社倉弊案與地方社會——晚清龍泉縣〈光緒三十三年吳紹唐等侵吞積谷案〉簡析》,載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編:《國家視野下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9-163頁.
[35]李洋:《龍泉司法檔案中的現代法治理念「人權保障」》,《景德鎮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36]張健:《民國時期國共兩黨民事調解的比較研究:國家權力下沉背景下的社會治理與社會動員》,《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37]張志偉、毛瓊潔:《「龍泉司法檔案整理與研究」項目概述》,《浙江檔案》,2015年第5期。
[38]韓德強主編:《環境刑事訴訟》,《環境司法審判區域性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三章第二節,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82-99頁。
[39]張健:《龍泉司法變遷及其對當代中國基層刑事司法的借鑒》,《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6年第3期。
[40]張健:《國家治理的嬗變:基層法院的制度變遷與演進邏輯——以浙江龍泉法院建設歷程為中心》,《江漢學術》,2016年第5期。
[41]高元武:《龍泉晚清司法檔案中的民教訴訟案》,《浙江檔案》,2016年第10期。
[42]杜正貞:《從「契照"到土地所有權狀-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3]杜正貞:《「異姓為嗣」問題中的禮、法、俗——以明清浙南族規修訂為例》,《歷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4]杜正貞:《晚清民國山林所有權的獲得與證明——浙江龍泉縣與建德縣的比較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4期。
[45]潘超正:《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法庭調解:制度與實踐——基於龍泉司法檔案的考察》,《政法論壇》,2017年第4期。
[46]杜正貞:《習慣(俗)的確認與生成:從訴訟檔案到歷史人類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47]吳錚強:《近代中國基層民事傳訊制度的演變——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例》,《文史》,2019年第1期。
[48]吳錚強:《雙軌制時期(1913—1929)龍泉司法檔案民事裁斷文書的製作》,《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2019年第1輯。
[49]趙彥昌,劉依夢:《清至民國時期司法檔案整理及研究述評》,《檔案》,2019年第9期。
[50]李爽:《淺談大型檔案文獻整理出版的質量控制和流程管理——以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為例》,《中國編輯》,2020年第Z1期。
[51]杜正貞:《訴訟實踐中的意義之網與關系之網:社會關系網路視角下的清末民初龍泉司法案例》,《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
[52]於帥:《清代訴訟文書中的稿票考釋——以浙南訴訟文書為例》,《歷史檔案》,2020年第2期。
[53]吳錚強:《秘密調查:龍泉司法檔案所見民事訴訟程序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8期。
[54]趙彥昌、王曉曉:《清代訴狀探微》,《檔案》2020年第7期。
[55]謝超:《禮法糾纏:民初異姓繼承的交易邏輯與裁判考量》,《原道》,2020年第1期。
[56]李貴連,劉陳皓:《民法物權變動理論的歷史經驗及當代啟示》,《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57]吳錚強:《過渡與互嵌:近代民事訴訟庭審記錄的演變 ——基於龍泉司法檔案的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58]林珊,吳躍珍:《史海遺珠 百年穿越——龍泉司法檔案講述的民國司法》,《人民司法》,2020年第30期。
[59]吳錚強:《傳統與現代的互嵌:龍泉司法檔案民事狀詞敘述模式的演變(1908—1934)》《史學月刊》,2020年第12期。
[60]封安波:《論民國時期不起訴處分的「刑事和解」 ——基於龍泉司法檔案(1935—1949)的考察》,《法治現代化研究》,2021年第1期。
三、學位論文
[1]徐蓓蕾:《童養媳婚姻研究: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考察》,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王雲婷:《龍泉司法檔案中的招贅婚訴訟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3]應玉倩:《民國時期地方刑事和解的實踐及其現實意義:以龍泉司法檔案為研究範本》,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4]劉德召:《從龍泉司法檔案看我國民國時期刑事訴訟制度》,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5]謝超:《民初立繼糾紛的化解模式探析——以龍泉司法檔案寡妻立繼糾紛為例》,杭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6]王雅雲:《「新秩序」與「舊風俗」:民國時期龍泉縣招贅婚訴訟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7]王崇:《晚清時期「無訟」法律思想研究——以「龍泉司法檔案」為考察對象》,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8]於帥:《清代地方民事訴訟運作中的文書格式、介案群體與實踐——以清中期浙南兩宗訟案為中心》,浙江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9]華傑:《民國初期地方司法中的疑罪處理——以龍泉司法檔案為材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10]張芹芹:《晚清民國前期訴訟中的查勘——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11]李明月:《晚清民國山林所有權確權方式的轉變歷程——以龍泉司法檔案為中心的研究》,天津商業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
四、報紙
[1]鮑豐彩、葉輝:《龍泉發現民國時期地方司法檔案》,《光明日報》,2011年4月18日,第09 版。
[2]包偉民:《晚清民國:從「大老爺」到「大法官」——「龍泉檔案」見證中國基層司法百年》,《中華讀書報》,2011年12月7日,第5版。
[3]吳錚強、杜正貞:《龍泉司法檔案個案舉例》,《中華讀書報》,2011年12月7日,第5版。
[4]傅俊:《龍泉民國司法檔案中的古青瓷仿製糾紛案》,《中國檔案報》,2013年7月11日,第3版。
[5]杜正貞:《浙江龍泉司法檔案的學術價值》,《中國檔案報》,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6]吳高慶:《浙江龍泉民國司法檔案的法律價值和程序特色》,《中國檔案報》,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7]陳明華:《訴訟文書中的虛構:民國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吏警食宿」敘事》,《中華讀書報》,2015年1月14日,第9版。
[8]張凱:《官治與自治:龍泉司法檔案中的學警糾紛》,《中華讀書報》,2015年2月25日,第10版。
[9]徐浩萌、張志偉:《近代民間司法實踐的「活化石」》,《中國檔案報》,2017年3月3日,第004版。
[10]張文波:《近年來新見法律文獻史料及其價值》,《人民法院報》,2017年3月3日,第07版。
[11]曾福泉:《萬卷卷宗,還原歷史現場》,《浙江日報》,2018年11月27日,第9版。
[12]吳錚強:《從龍泉司法檔案看近代中國職權主義民訴規則》,《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0月23日,第4版。
[13]趙世瑜:《透過生活細節還原歷史現場——〈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的啟示》,《中華讀書報》,2019年11月14日,第15版。
[14]傅俊:《〈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的「選」與「編」》,《中華讀書報》,2019年11月27日,第010版。
[15]吳佩林:《地方檔案整理與出版的「龍泉經驗」》,《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4日 ,第15版。
五、網路文章
[1]包偉民:《龍泉司法檔案的發現及其歷史價值》,《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總序,2018年10月23日,https://m.sohu.com/a/270774697_160261,2020年7月6日。
[2]吳錚強,李楊:《從龍泉司法檔案看晚清民國的地方司法及社會轉型》,2018年12月7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2493,2020年7月6日。
[3]夫馬進撰,凌鵬譯:《〈龍泉司法檔案〉及其價值》,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87?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4]夫馬進撰,凌鵬譯:《「民告官」案件的背後——民國鄉鎮中的近代風波》,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90?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5]吳錚強、章軍、曾曉祺:《民國初年地方警察的角色、地位與社會沖突——記夫馬進教授領讀龍泉司法檔案研讀坊》,2019年9月5日,https://m.sohu.com/a/338977300_744041/,2020年7月1日。
[6]古逸英華:《丟布又丟人?我帶你穿越至民國審案子》,2020年3月3日,
https://m.sohu.com/a/377411639_744041,2020年7月6日。
豆瓣持續更新:https://www.douban.com/note/780197385/
『叄』 求《陸游的鄉村世界包偉民》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陸游的鄉村世界包偉民》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odV21-tIG0j2QtDxqH3b-Q
簡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一生仕少閑多,長期生活在家鄉浙東鄉村。在陸游存世的海量詩作中,有六七成是與其家鄉生活有關的。集中解讀陸游的詩篇,借其目光觀察浙東地區的鄉村社會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鄉村世界」,雖然吉光片羽,卻顯得彌足珍貴。通過剖析陸游「鄉村世界」這一個案,可以提供三個方面的信息:陸游的鄉村生活是浙東鄉村一個中上水平鄉居寓公的生活範本;以陸游為代表的士人階層,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復雜的角色;由陸游所感知與描述的既豐富多彩又民生艱難的鄉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想像「宋代農村」提供了幾個可以依憑的支點。
『肆』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簡介
王曾瑜男, 1939年生,原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著有 《鄂國金佗(左禾右卒)編、續編校注》、《盡忠報國———岳飛新傳》、《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階級結構》、《金朝軍制》,歷史小說《靖康奇恥》、《河洛悲歌》等 。
姜錫東男, 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經濟史、宋史的研究,被評定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著《宋代商業信用研究》獲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論文《宋代交引鋪的經營活動及其對經濟生活的影響》獲河北省社聯二等獎。主持編寫十卷本《中國改革通史》,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宋遼夏金元卷》等多部著作。專著《宋代商人和商業資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出版)獲2003年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優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 男, 1940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法律史、宋史研究。出版專著《宋代法制研究》、《宋代法律史論》等書,合著出版了《宋朝典制》。《宋代法制研究》一書獲河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類二等獎。主編《中國改革通史》綜合卷。《宋代立法簡論》獲河北省社科二等獎。
李華瑞男, 195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河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遼宋夏金史及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被評定為河北省跨世紀優秀人才,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現兼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歷史評審組成員,1999年獲河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稱號,2002年獲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即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先後出版了《宋代酒的生產和征榷》、《宋夏關系史》、《中華酒文化》、《王安石變法研究史》等專著。《宋夏關系史》獲河北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宋代酒的生產和征榷》獲河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劉秋根男, 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經濟史、宋史的研究,先後出版了《中國典當制度史》、《明清高利貸資本》等專著,其中《中國典當制度史》獲河北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二等獎,《明清高利貸資本》獲河北省第八屆(2002年)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參予撰寫的《清代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獲郭沫若歷史著作專著類二等獎(2002年)。2004年入選河北省新世紀「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
汪聖鐸男, 1948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史、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出版專著《宋兩財政史》(上、下)、《中國錢幣史話》、《宋真宗》、《兩京夢華》、《兩宋貨幣史》、《兩宋貨幣史料匯編》等,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曾獲中國錢幣學會第一、第二屆學術成果「金泉獎」。《兩宋貨幣史》於2004年獲河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一等獎。
王善軍男, 1966年生,博士後,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代宗族、遼代宗族的研究,已出版專著《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獲河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二等獎。
王菱菱女。 1954年生,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 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宋代經濟史、礦冶業史研究,專著《宋代礦冶業研究》將於近期出版。
高樹林男, 1932年生,教授。主要從事遼金元經濟史、人口史研究,出版專著《元代賦役制度研究》,該書獲河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專著類三等獎。
閆孟祥男, 1960年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此前曾於西北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完成科研課題:大乘佛學與理學核心義理比較研究。 男, 1966年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遼金元史、北方游牧民族史研究。
王曉薇女, 1974年生,碩士,實習研究員,在讀博士。主要從事宋代政法史研究。
王志雙女, 1974年生,碩士,實習研究員。主要從事宋代政治史研究。
賈文龍男, 1974年生,碩士,實習研究員,在讀博士。主要從事宋代政治史研究。
丁建軍男, 1966年生,學士,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宋代文化史研究。
校內博導 :
李振綱 ,男, 1956年生,教授,博導。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李金錚 ,男, 1965年生,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校外兼職教授 :喬幼梅 ,女,山東大學 歷史系 教授,博導,原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黃寬重 ,男,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
金渭顯 ,男,韓國明知大學教授,韓國宋遼金元史學會會長。
游 彪 ,男,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系 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苗書梅 ,女,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杜建錄 ,男,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宋史中心兼職博導。
孫洪濤 ,男,河北工程技術職業學院教授。
李瑾明 ,男,韓國外國語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
曹福鉉 ,男,韓國京畿大學講師,博士。
王嘉川 ,男,江蘇揚州大學歷史副教授,博士。
方建新 ,男,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方 健 ,男,蘇州市經濟協作辦公室高級經濟師。
劉浦江 ,男,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楊富學 ,男,敦煌研究院研究員。
龔延明 ,男,浙江大學人 文學院 教授,博導,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宋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校外兼職):
朱瑞熙 ,男,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導,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
黃寬重 ,男,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
鄧小南 ,女,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導,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
程民生 ,男,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包偉民 ,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歷史系 教授,博導,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
『伍』 中國目前著名的歷史教授
中國目前著名的歷史教授:
中國史:朱紹侯、張豈之、茅海建、楊天石、鄧小南、楊奎松、葛劍雄、葛兆光、張政烺、李學勤、王子今、包偉民、姚大力、朱維錚、常建華、謝貴安、王記錄、孫衛國、王衛平、曹家齊、閻步克、程民生、王學典、馮天瑜、趙世瑜、蘇全有、汪朝光、楊軍、李治安、步平
世界史:齊世榮、吳於廑、吳恩遠、鄭異凡、朱寰、林志純、錢乘旦、侯建新、劉景華、劉家和、沈志華、劉祖熙、劉德斌、劉新成、徐藍、李劍鳴、韓東育、資中筠、李工真、晏紹祥、楊伯江、金重遠、王曉德、張廣翔、張建華、梁茂信、徐浩、馮昭奎、姚海、楊棟梁、任東波、趙學功、宋成有
其實你翻一下最新的高中歷史教材,那些編寫者都是很有名的當代史學家。
『陸』 適合大一新生看的書籍有哪些
導語: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自古有雲「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與書為伴,可以找尋大學的答案,人生的答案。小編整理了適合大一新生閱讀的書籍,希望大家喜歡:
1
人文讀本
1、夏中義主編《大學人文讀本》(三卷本:人與自我、人與國家、人與世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何光滬等主編《大學精神檔案》(四卷本:古代、近代、當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思想操練:丁東、謝泳、高增德、趙誠、智效民人文對話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提要:大學之道,要育材更要育才,此理甚明而世難行。新世紀初丁東、謝泳、夏中義諸賢起而倡行「精神成人」,人文教育始進入教育各階段實踐層面。讀這些書,可以成為一個富於良知和力量的知識分子,一個明了自身使命、權益和責任的現代國民,一個置身人類文明前沿的世界公民。
2
通史讀物
1、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李澤厚,中國開放時代的啟蒙者。其思想將被超越,但所提「儒道互補」、「美在積淀」、「巫史傳統」、「情感本體」等命題今日仍有意義。而這部美輪美奐的《美的歷程》,實為由美育愛的通史最佳入門讀物。
2、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最富中國情懷的通史,但同時需提防其文化自戀情結。結合更為平實的呂思勉《呂氏中國通史》讀較佳,但後者寫作對象並非新手,要在觀摩其方法和立意。
3、秦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與其變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秦暉已是溢出史界的公共知識分子,本書是論述傳統中國法家本色最為深刻的作品,同時也為當今和未來的中國提出了富於建設性的構想。大一階段可選讀第二章《「大共同體本位」與傳統中國社會》。
4、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出於對現行中國通史教材不滿,面向研究生而作。但作為淹貫而稀缺的`通識作品,至少前編前三節與後編整體值得推薦,其農業產權三分法的視角獨具慧眼,行文隨列書目的方式十分適合新手閱讀。
5、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較1987年版新增了5篇。探討道與勢的緊張與合作,切中中國文化史的脈搏。而其高揚主體性的旨趣,今日更顯意義。
6、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增修版),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在守土重遷的農業中國開拓性地發掘遊民文化,從而揭示傳統中國的另一面,李慎之先生「發現另一個中國」的評價切中肯綮。
7、(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董書慧、王昶、徐正源譯《全球通史》(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由於具備融匯貫通的全球史觀和文明史觀,以及優美雋永的文筆才思,此書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最暢銷的世界通史讀本。
3
文化元典
1、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3、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99年版
儒表法里是傳統中國的基本設計,儒道互補是傳統中國人的基本狀態。三者造就了傳統中國的張力和韌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
4、(古希臘)柏拉圖著,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西方文化源頭,西方首個哲學體系。本體論、認識論、倫理觀三大領域的命題,皆是後世西方文明的不竭資源。
4
史籍
1、包偉民編選《歷史學基礎文獻選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旨在指點門徑與精神成人,目前最好的歷史學入門讀物,《史籍介紹與選讀》一課將以本書為教材,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師個人心得變通講授。
『柒』 《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包偉民)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鏈接: https://pan..com/s/15wKQKODLCTRllC8aiiE5uw
書名: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
作者:包偉民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3-1
頁數:249
內容簡介:
《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通過具體討論宋代地方財政史的案例,分析帝制時期國家制度的實際運作問題,認為因受種種因素影響,制度在其執行過程之中必然會產生變異。就宋代的事例而言,則可見賦稅制度有一個明顯的「地方化」過程,因此在總體上呈現了一個中央集權與地方無序並存的局面。這是重新認識傳統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有效視角。
作者簡介:
包偉民,1988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浙江省歷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史、中國古代經濟史、近代東南區域史。代表作為《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