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鋼鐵一天多長
日本鋼鐵一天多長時間
日本鋼鐵的生產時間一般為24小時,但根據具體情況,時間可能會有所不同。
② 日本到了二戰後期資源極度匱乏,那戰爭中的鋼鐵咋來的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二戰期間,這是一種全球規模性的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然而,日本只是一個小島國而已,那麼多國家打起來,日本當然有點承受不住,所以在二戰後期,日本的資源匱乏到了極點,可是他們在戰爭中卻還是有了鋼鐵,這到底咋來的呢?我們可以從下面來分析分析。
第一種說法:日本為了自己保證軍工業的生產,日軍竟然憑著自己的打壓勢力居然在中國的佔領區內,把中國老百姓家門上的銅鎖、鐵環都給撬走了。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其貧乏的海洋國家,它的礦產資源、鋼鐵、橡膠、石油大多都是來自於進口。因此,在戰爭方面,日本是一個缺乏後勁的軍事強國。於是日本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中國專門打壓中國的老百姓,他們就覺得自己手上拿著比中國先進的武器,就可以為所欲為,不斷地向中國索取他們想要的東西。可是那時候的中國好像也沒有能力能夠反抗日本,日本更加肆意妄為,不斷剝削中國的老百姓,所以大部分鋼鐵都是日本從中國的老百姓那搜刮的。
第二種說法,日軍佔領著東北,在日軍佔領東北之前,那本是中國鋼鐵原料的重要來源,而從1932年以後,東北又成為了日本軍工生產的重要基地和鋼產量的支柱,從1938年到1944年的六年間,作為日本的殖民地,半島地區生產了101萬噸鋼材,平均年產量17萬噸。而東北在這六年間生產了430萬噸鋼材,平均年產量達到了72萬噸,大約是前者的4.2倍,礦藏是一方面,工業基礎和生產能力也是一方面,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鋼鐵大多數都來自於這里。
除此之外,其實日本除了戰前從美國大量進口廢鐵和石油的囤積以外。主要依靠的都是從佔領區的掠奪「以戰養戰」。日本本來是有少量的鋼鐵的,不過品位低,儲量少,產量實在不夠用的,所以他們的野心就灑到了中國的領土上。
③ 日本鋼鐵產業第二次布局轉移的原因
日本鋼鐵產業第二次布局轉移的原因是日本礦產資源缺乏。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日本鋼鐵產業第二次布局轉移是日本礦產資源缺乏,工業臨海分布便於利用便利的海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最終造成了日本現階段的工業布局。日本主要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主要形成了京濱、阪神、中京、北九州4個主要的工業區。
④ 日本到了二戰後期資源極度匱乏,那戰爭中的鋼鐵咋來的
日本不僅在二戰後期資源匱乏,二戰前期日本的同樣資源匱乏。由於日本國內缺乏礦產資源,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後,就一直靠著掠奪和進口來維持侵略。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在東北掠奪鐵礦資源提煉鋼鐵,當時東北的重工業十分發達,日本每年都能夠從東北掠奪大量的鋼鐵。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日軍對鋼鐵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僅僅依靠著掠奪已經無法滿足日本對鋼鐵的巨大需求。
⑤ 哪個國家的鋼鐵最好
日本的鋼鐵最好。
日本冶煉鋼鐵的技術處於全球公認的領先地位。日本的鋼鐵技術包括煉鋼技術世界領先,甚至歐美發達國家都所不能及的,日本的領先另外一方面體現在專利領域,可以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高爐或煉鋼廠不是利用日本的許可證建造的。
作為一個本土不產鐵礦石的國家,鋼鐵產量和質量都全球領先,十分令人敬佩。
日本的冶金技術更是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特別是在底吹技術、爐渣飛濺保護、熔爐精煉等關鍵技術領域,日本不僅擁有相應的技術專利,還將其全面應用到工業化生產中,為鋼鐵工業的重新崛起注入強心劑。
日本在鋼鐵產業保持著眾多記錄:
比如日本JSW工廠成為全球僅有的一家能生產核電廠壓力容器的工廠,占據全球市場八成份額;而日本的神戶制鋼僅僅是日本第三大鋼企,卻雄踞世界500強企業行列。
神戶制鋼生產的鋼材在機械、工程等很多工業領域被廣泛應用,甚至一些歐美發達國家也要從日本進口。更讓日本人驕傲的是,最權威的鋼鐵冶金期刊《ISIJ》也在日本。
⑥ 日本到了二戰後期資源極度匱乏,那戰爭中的鋼鐵咋來的呢
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與美國、蘇聯是世界僅有的三個年產鋼在一億噸以上的國家。雖然今天日本鋼鐵產量同巔峰期相比下降了一些,但是在國際鋼鐵市場依然是絕對強者,鮮少有匹敵者,每年出口量高達3000萬噸。
二戰結束後,美國人又打了兩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日本是美國軍需給養的重要基地。大量軍事訂貨刺激了日本鋼鐵工業的發展。日本政府也推行重點支持鋼鐵工業和重化學工業的政策,給予經濟補貼、貸款、減免賦稅等種種優惠條件。
日本工資水平比歐美發達國家低。資本家可以從工人身上取得較多的剩餘價值。50年代初,日本鋼鐵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工資只及美國七分之一。當日本鋼鐵工人生產效率超過美國後,工資水平依然只有對方的60%。
⑦ 二七長江大橋鋼索哪個國家生產的
二七長江大橋鋼索是由中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采購的,其中鋼索由日本鋼鐵製造商日本鋼鐵公司(JFE Steel Corporation)生產。該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鋼鐵製造商,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鋼索生產技術,生產的鋼索具有高強度、高耐磨性和高耐腐蝕性等特點。二七長江大橋鋼索由日本鋼鐵公司生產,其中有超過1000噸的鋼索,其中有超過1000噸的鋼索用於支撐橋梁的構造。二七長江大橋鋼索的生產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來生產,以確保鋼索的質量和安全性。
⑧ 為什麼日本是鋼鐵之都
為什麼日本是鋼鐵之都
煤、鐵是重工業的來源,而且在近代工業發展史上,世界許多主要鋼鐵工業中心,例如英格蘭中部一些地區,美國五大湖-賓夕法尼亞州,德國的魯爾區以及前蘇聯的克里沃羅格-頓巴斯等地,最初全是環繞「煤鐵復合體」建立而成的。
美國的俄亥河畔的匹茲堡,常被譽為美國的「鋼都」。通常在縱橫交錯的水道上可以架著200多座鋼鐵橋梁,而且在河濱聳立著美國鋼鐵公司大廈。這所大廈由鋼鐵構成,一共64層,高達256米,是1970年建成的。而牆壁表面嵌有該公司出產的赤褐色鋼板,閃閃發光,因此成為鋼鐵的標志。
匹茲堡的鋼產量大約佔美國鋼鐵總產量的1/5,並且圍繞鋼鐵工業逐漸發展了電器、機械、航空器材、煉鋁以及軍火和船舶製造等工業。自從19世紀末以後,美國鋼鐵公司向來都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最高年產量高達3000萬噸。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被日本鋼鐵公司所超過。
自從1974年以來,前蘇聯一直都是世界上產鋼最多的國家,並且也是世界上鋼產量始終保持大約1億噸的國家。
新日本鋼鐵公司屬於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而且也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它總共擁有室蘭、君津、東京、名古屋、八幡、大分等大約10個鋼鐵廠。此外,大約還有39家海外子公司。從1983年開始,這個公司的銷售額大約為116.06億美元,而且資產額為158.75億美元。
君津廠是位於東京灣東南部的千葉縣的鋼鐵廠,是經過填海建造而成的。這個廠規模十分大,而且佔地面積多達100萬平方米,年產鋼可以達到1000萬噸。其中一座4號高爐體積高達4900立方米,日產鐵可達1.1萬噸;鋼板車間全自動化,並且幾十米長的鋼板會沿著1200米多長的傳送帶快速運轉;而且專用碼頭能夠停泊大約25萬噸級巨輪。
世界上大約有2000立方米的大型煉鐵高爐就有130多座以上,其中,日本就多佔了78座。而且世界上大於4000立方米的大型高爐總共有21座,其中僅在日本就有15座。而且體積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超大型高爐,只有新日本鋼鐵公司大分制鐵廠的2號高爐以及日本住友金屬工業公司鹿島鋼鐵廠的3號高爐。大分制鐵廠的2號高爐大約處於瀨戶內海邊,是在1976年10月投產建成,體積大約5070立方米,而且日產生鐵12 000噸,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爐。
全世界年產超過500萬噸的大型鋼鐵廠就有50多家,年生產能力大於1000萬噸的特大型鋼鐵廠就有7家,它們是日本鋼管公司福山鋼鐵廠以及俄羅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公司、日本川崎制鐵公司水島廠以及烏克蘭克里沃羅格鋼鐵廠、義大利塔蘭托鋼鐵廠、日本君津鋼鐵廠。福山鋼鐵廠年生產能力高達1600萬噸以上,成為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
日本的鋼產量雖然居於世界第二位,可是它的鋼鐵工業的技術水平以及勞動生產率和出口競爭能力,已經大大超過美國以及前蘇聯而位居第一位。日本鋼鐵的出口量大約佔全世界的1/3以上,而且是世界最大的鋼鐵出口國。
⑨ 影響日本現代鋼鐵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
原料和動力。
影響日本早期鋼鐵工業分布的主要區位因素是原料(鐵礦)和動力(煤炭)。
鋼鐵行業(Ironandsteelinstry)是以從事黑色金屬礦物采選和黑色金屬冶煉加工等工業生產活動為主的工業行業,包括金屬鐵、鉻、錳等的礦物采選業、煉鐵業、煉鋼業、鋼加工業、鐵合金冶煉業、鋼絲及其製品業等細分行業,是國家重要的原材料工業之一。此外,由於鋼鐵生產還涉及非金屬礦物采選和製品等其他一些工業門類,如焦化、耐火材料、炭素製品等,因此通常將這些工業門類也納入鋼鐵工業范圍中。
⑩ 日本鋼鐵工業中心變化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日本礦產資源缺乏,工業臨海分布便於利用便利的海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最終造成了日本現階段的工業布局。
日本主要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主要形成了京濱、阪神、中京、北九州4個主要的工業區。日本工業高度發達,工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節能節材方向發展。主要部門有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精密機械、造船、鋼鐵、化工和醫葯等,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機械工業一直處於重化學工業的中心地位。
拓展資料
製造業: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
礦業:因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科技業:20世紀80年代日本確立了「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應用科學、機械、及醫學等領域尤為突出,日本政府把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列為國家的3大支柱產業技術,並把3大支柱產業的關鍵技術細分為16項。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