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花甲、不惑、及笄、而立、古稀、百歲、遐齡、弱冠、高齡、半百你知道這些年齡的階段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歲。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弱冠:年滿20歲的男子。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而立:男子三十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6�1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男子四十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6�1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半百:知命之年,指五十歲。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遐齡: 添至備忘錄的高齡,是老年人高壽的敬語。 高齡: 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⑵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歲
而立之年:30歲;不惑之年:40歲;知命之年:50歲;花甲:60歲;古稀:70歲。
《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古稀出處:
明朝時期,著名書畫家唐寅(唐伯虎)讀了杜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
他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二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寅雖活過古稀,仍感嘆唏噓人生幾何。
⑶ 花甲之年是多少歲
花甲之年是對60歲老人的簡稱。
中國古代歷法是以天乾地支相配來紀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天乾地支兩兩相配,從甲子開始,至癸亥為止,共有六十個組合,每六十為一個循環,周而復始,所以六十為一甲子,稱「六十甲子」。六十年一輪回。
⑷ 花甲古稀等歲數排序是什麼
花甲古稀等歲數排序是花甲、古稀、耄耋、期頤之年。花甲是指人到六十歲,這與我國古代干支紀年有關。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錯綜搭配成六十個單位,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復始形成一循環,故稱為六十花甲子。古稀之年是指人到七十歲。語出自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耄耋是指人八十、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指人一百歲。
其他歲數排序介紹
初度:是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攬揆余初度兮,肇賜余以嘉名。也稱生日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赤子指初生的嬰兒,原來嬰兒剛生下來的時候是赤色的,故稱「赤子」。襁褓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襁襙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金釵之年:女孩12歲。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志學之年15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⑸ 花甲指多少歲 花甲之年是什麼意思
導讀:花甲指多少歲?花甲之年是什麼意思呢?這里的花甲可不是吃食,而是古代年齡稱謂的一種,古時我們都是說稱謂的,不會多少歲多少歲的介紹,而古裝劇里也常見這樣的說法,所以我們可以好好查詢了解一下古代年齡稱謂是怎樣的,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花甲指多少歲
所謂的「花甲」,指的是60歲。這其實是對六十歲老人的一種雅稱,主要出自中國古代歷法。「花甲」一詞主要是以天干、地支名號復雜而得名。
根據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的記載:「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由此可知,六十歲就是「花甲子」。
在中國古代歷法中,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因為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所以將一甲子稱為花甲。所以可以知道的是,花甲就是一循環,為六十歲。
有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所以才將六十歲的老人稱作「花甲」。
除了六十的花甲之外,還有七十歲被稱作「古稀」,八、九十歲稱作「耄耋」,而一百歲的老人則稱之為「期頤」。所以,「期頤」就有壽高百歲的意思。
花甲之年是什麼意思
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花甲:指60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十二地支分別和黃道十二星座、十二生肖一一對應。子:生肖鼠,白羊座;丑:生肖牛,金牛座;寅:生肖虎,雙子座;卯:生肖兔,巨蟹座;辰:生肖龍,獅子座;巳:生肖蛇,處女座(室女座);午:生肖馬,天秤座;未:生肖羊,天蠍座;申:生肖猴,射手座(人馬座);酉:生肖雞,摩羯座;戌:生肖犬(狗),寶瓶座;亥:生肖豬(豕),雙魚座。此外,二十四節氣均分了十二地支,每兩個節氣的長度對應一個地支;十二地支還與一年的十二個月份一一對應。再有,根據古代瑪雅歷法的太陽歷,它採用的是十三進制,即每逢十三進一,各位數字恰好與十二地支可以對應。
古代年齡稱謂
1.襁褓:不滿周歲。
2.孩提:兩至三歲。
3.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4.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5.黃口:十歲以下。
6.幼學:十歲。
7.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8.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9.志學:十五歲。
10.及笄:女子十五歲。
11.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12.弱冠:二十歲。
13.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14.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15.而立:三十歲。
16.不惑:四十歲。
17.天命:五十歲。
18.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19.古稀:七十歲。
20.耄耋:八十、九十歲。
21.期頤:百歲之人。
⑹ 日誌列表花甲之約怎麼看不了
此生無悔入華夏 來生願在種花家
⑺ 「不惑,花甲,古稀」分別指的是多少歲
1、不惑指40歲。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譯: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自立於世,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
引證:清·方文 《初度》「行年將不惑,學道尚無聞。」
翻譯:我已經快到了四十歲的年紀,然而學問尚且沒有成就。」
2、花甲指60歲。
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
3、古稀指70歲。
出處:唐·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翻譯:因賒酒太多,處處留有酒債。人生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就不多。
引證:明·唐寅《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
翻譯:人活到七十歲就算稀少,我活到七十歲算是奇怪。
(7)最新花甲之約曰志列表擴展閱讀
古代對男性年齡的別稱
1、襁褓——不滿周歲
2、孩提——兩至三歲
3、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4、總角——幼年泛稱
5、垂髻之年——指兒童
6、黃口——十歲以下
7、幼學——十歲
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9、志學——十五歲
10、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11、弱冠——二十歲
12、而立之年——三十歲
13、不惑之年——四十歲
14、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
15、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16、古稀之年——七十歲
17、杖朝之年——八十歲
18、耄耋——八十、九十歲
19、期頤——百歲之人
⑻ 甲子之年
甲子之年是什麼意思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甲子之年是什麼意思 那天肯定是庚午日,跟甲子天克地沖,屬鼠的是子(尤其是甲子沖的更厲害)。寅午戍日三煞在北方(亥子丑位),所以稱煞北。屬鼠的那天不適宜結婚!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天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是什麼意思 代表後邊年齡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歲?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福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花甲之年指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向學,三十歲能堅定地立於所學,四十歲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都不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對於聽到的一切都能明曉它們各由天命,因而不再感到與自己心意相違逆,七十歲心性與大道合一,因而隨心所欲也不會越出規矩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就是學有所成,准確地說,就是弄通了所學的東西,由知而信,有了堅定的信念。孔子的信念就是禮與仁。現代人說到「三十而立」往往理解為成家立業,人生已邁出了一個新的台階。三十到四十歲正是幹事業的好時候,由於為事業為家庭而奔波,時光便覺得飛速前進,當有一天發現自己已經四十歲的時候,才覺人生已走過了大半,到了不惑之年,人生不過如此,不斷堅定地走下去。這樣人生才充實,有意義,為了家庭為了妻兒,為了自己,還要再努力,雖然沒有了年輕時的 *** ,但卻有中年的成熟穩重,這些往往是男人的想法,但也有的男人在這個時候,事業有成,家庭穩定,便喜歡到外邊沾花惹草的,的確,這時候的男人確實有其吸引女孩子的魅力,我到是特看不慣這樣的男人,因為現代社會里太多的這樣的人,他們一方面根本就不想離婚,另一方面還想品嘗更多的禁果,所以就是家裡紅旗不倒,外邊彩旗飄飄,還有甚者便是家外有家之人。社會在發展,也不知道這種已經滅亡的一夫多妻制度的復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從封建時候的一夫多妻子到解放時候的一夫一妻,那麼說發展到今天便應該是一妻都夫制才是的,而不應該又回去了,所以說四十歲的男人是很可怕的,他可怕的不是事業的小成,而是對婚姻的一種態度。 再說到女人了,女人過了三十歲,便覺得自己已經不再年輕貌美,三十到四十歲,為了更多的忙於家庭很少再照顧自己,不過,當然衣服依舊是要買的,美容也是要做的, 體型還是要保持的,但是那些只是為了增加一些自己做女人的自信,這時女人最不應該與那些二十幾歲的女性相比容顏, 那到是雞蛋碰石頭的,因為年輕就是最美麗的,更不能問丈夫是那姑娘好看還是我漂亮,因為這本身就是缺少自信心的。女人應該忘記自己的年齡,三十歲的女人,有其成熟而不失青春的美麗,四十歲的女人,有著更為豐韻的成 *** 性的韻味,更多了幾份母性,這些都是年輕的小姑娘所無法具有的,也是其吸引男人之所在,因為這時的女性更具有豐富的內涵。說到這個時期的女人對家庭的看法,那就多了,她們特別怕自己缺少吸引丈夫的魅力,當然也很懼怕離婚了,為了家庭自己付出了許多,現在還要守護這個堡壘,生怕被別人攻破,所以即便是丈夫在外邊有了艷欲,也不去計較了,只要想,他對這個家還算負責任就可以了。 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最重要的是要不斷的去學習,去進步,自由自己的砝碼多了,自己的魅力多了,自然不再怕失去什麼,不怕失去工作,不怕家庭危機,因為自己是最加強的守護者! 人到中年,總會對人生有許多的感悟,只因歲月將自己磨礪,三十到四十的男人與女人,應該以這一年齡段為驕傲,這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之年 不惑之年 排序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一甲子是多少歲?一甲子是幾年 60年
人們習慣稱六十歲為「花甲」,稱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為「花甲老人」、「花甲之年」。「花甲」是「花甲子」的簡稱,這一名稱的來歷和我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密不可分。
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組合時單數配單數,雙數配雙數,如甲子、乙丑,而不能是甲丑、乙子)組合為六十對不重復的計數單位,組合時,以十干為主,自「甲」開始,依次與十二地支相配合。到第十支時,十干已全部配完,那麼再從第一干開始與第十一支相配,依次類推下去,共得六十組,稱為「六十甲子」。六十年周而復始,所以六十歲是「花甲」之年。
而立之年,不或之年,年過花甲,年過半百分別是什麼意思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
不或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
年過花甲:花甲常用於表示人的年齡滿60歲。古時人們在計算年齡時,都以天乾地支的順序來表示。從甲子開始,接著是乙丑、丙寅……依序共有六十個組合,因此,干支每六十年就會循環一次,六十歲又名「花甲」。
,年過半百:半百是五十,,年過半百意思是年紀過了五十歲。
年過花甲是什麼意思? 年過花甲就是年齡過了60歲的意思 是自古留下來的說法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⑼ 花甲之年多少歲其他年齡呢
花甲之年是60歲。10歲以下黃口,10歲稱為髻年,13-14歲(女)稱為豆蔻年華,15歲(女)稱為及笄之年,16歲(女)稱為碧玉年華,30歲(女)稱為半老徐娘,20歲(男)稱為弱冠,30歲(男)稱為而立之年,40歲(男)稱為不惑之年,50歲稱為知命之年、半百,60歲稱為花甲,70歲稱為古稀,80歲稱為杖朝之年,80-90稱為耄耋之年,100歲稱為期頣 ,人瑞。
(9)最新花甲之約曰志列表擴展閱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⑽ 花甲而立不惑古稀弱冠知命怎麼排序
依次排序為: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
古代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一、不滿周歲度:小兒初生之時。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二、1歲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
三、2歲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四、8歲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始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
五、9歲九齡:為9歲。黃口:十歲以下。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六、10歲幼學:十歲。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七、12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八、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九、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志學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
十、16歲二八:為16歲。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十一、20歲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又稱「弱冠」。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十二、24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十三、30歲而立:孔子曰:「三十而立」。始室:三十歲。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十四、40歲不惑: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十五、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歲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十六、54歲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十七、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十八、61歲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十九、70歲從心之年: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懸車之年:指70歲。77歲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二十、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歲。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中壽:指80歲以上。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二十一、88歲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二十二、90歲鮐背:鮐: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二十三、99歲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二十四、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上壽:百歲期頤之年:指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