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說執念的意思是什麼
在佛教中執念用執著來表示。即指對某事、某人、某物、某地等產生強烈的、難以撼動的念頭、願望。好的願望可以促使人上進,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不好的執念可以讓人陷入煩惱的大坑。
佛教的執著意思:
1,就是把一切的事物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看作是固定的,看作是穩定的;
2、是把財物、知識,一切從我出發,從自私出發,從貪欲心出發,因為「這個也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一起了「我」的觀念之後,第二個人、第三個人都不能侵犯我的利益、我的權利,甚至於我的觀點和見解。
(1)佛說執念深重的人擴展閱讀
佛教所說的這個「執著」呢,是說這件事本來不是這個樣,但是他從他的見解上、從他的觀念上硬是要覺得是這樣,所以他是一種執著,是一種偏見,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兩者絕對不同。
世界的一切事物本來是無常的。對於許多人來講,都把萬事萬物看作是常的,如果是說把無常的東西看做是常,那就是一種不正確的見解,如果硬要堅持這種不正確的見解,那就叫執著。
佛教進一步講要破除執著,破除執著就是破除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背道而馳的那些觀念、那些觀點、那些見解。所以說佛教「破除執著」它完全是一個積極的思想引導、積極的觀念的引導,它完全不是消極的。
『貳』 佛說如何看待執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如何放下自己的執念,如何放下自己的煩惱是我們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佛說如何看待執念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佛說如何看待執念
現在的生活是高節奏的,有時你會覺得自己都跟不上節奏,都市的喧囂需要心靈的蘊藉,佛說: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佛的世界是心靈寄居的家園,佛的世界是詩意地棲居,佛的世界是忍讓與超脫,佛的世界是領悟萬法 自然 ,佛的世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讀完該書你會明白本性來自自我修佛,超凡來自勵志成佛,逍遙來自出世修佛,善心來自自我成佛。
有一種忍讓叫做佛,有一種自然叫做佛,有一種自我叫做佛,有一種智慧叫做佛。世人皆有煩惱,世人皆有佛性,世人皆有善心,世人皆有佛根。天地一份情,濃縮在自身修佛發掘一種本性,勵志成佛折射一種超凡,出世修佛隱喻一種逍遙。
自己謂佛浸潤一顆善心。只要心釋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釋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還開,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為佛。佛是超脫,佛是自由,佛是蘊藏真理的中國智慧。
自身修佛發掘一種本性,勵志成佛折射一種超凡,出世修佛隱喻一種逍遙,自己謂佛侵潤一顆善心。只要心釋然,佛心常相伴,只要釋善意,佛理皆可期,只要花還在,佛法皆可待,只要心常在,你我皆為佛。
佛教所說的智慧叫“般若”,般若是智慧,世間聰明也是智慧。只是兩者層次不同。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舉個管理學的例子來說明吧,管理學中有關於效率和效能的概念辨析。
效率是正確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確的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對企業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我們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再去考慮把正確的事做好。從哲學的角度講一個是世界觀,一個是方法論。
般若就好比世界觀,是戰略層面,有般若就能找對方向,去做正確的事;世間聰明就好比方法論,是戰術層面,讓我們有效率地把選擇好的、我們認為正確的事做好。
時間的智慧有著很多種,有的是小聰明,有的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當然般若比世間聰明更重要。不然,你不會知道依現下的因緣,你該出世還是入世,抑或是進入類似薛定諤貓態的第三種境地,如果這個世都不用入,你還用得著世間聰明嗎?
佛教中有關執念的 故事
有師徒兩個和尚,一老一少,下山化緣。路經一河邊,那裡溪水暴漲,一位妙齡女子,身架雙拐,正發愁無法過河。看到師徒二人,便向他們求救:“師父,能抱我過去嗎?”
小和尚一下子驚慌起來,心中只念佛,連連說:“罪過罪過,這可使不得。”
老和尚走過去溫和地說:“女施主,我背你過去吧。”女子一臉感激。
把女子背過河後,老和尚因為體力損耗, 呼吸 有一些急促,閉目打坐了一會兒,氣色恢復自然後便又重新上路。小和尚在一旁看得瞠目結舌,想問又不敢問,默默地跟著師父走了兩個時辰,終於沉不住氣了:“師父啊,您總是教導我說‘出家人要不近女色’,可您怎麼能背那個女施主過河呢?這不是有違平日里您對我們的教誨么?”
老和尚早已經覺察到小和尚的耿耿於懷,只是想看看小和尚最終能不能參悟,解釋道:“你沒有看見嗎?我早已經把過河的女施主放下了,而你,卻還抱了她兩個時辰呢。”
小和尚當下無言以對。
佛法小竹:老和尚這種坦然,修行並不到火候的小和尚一時半會兒又怎麼能體會?老和尚不僅僅是放下了一個女人,更給了自己一片海闊天空。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佛教 文化 里有一些箴言這么說:“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放不下。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執著於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叄』 佛說如何放下執念
執念,執著的念頭,一般佛學上面分為「情執」與「法執」。 意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迷執,迷惑、執著,也叫做情執,感情的執著,這最容易造作罪業,造作罪業必定是傷害別人,也未必能夠利己。傷害別人,別人甘不甘心?如果不甘心,他會不會又報復?世出世間聖賢告訴我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就是六道眾生的業因,六道眾生生活的狀況。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人與人的關系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們想想這個四句話是不是冤冤相報?這種生活、這種日子有什麼意義?痛苦萬分。痛苦裡面又怨天尤人,人對不起他,老天爺對不起他,所發出來的怨氣不平,這種狀況佛菩薩看得清楚,世間這些大聖大賢他們也看得清楚。 「情執」。這不是好事情。「情」是什麼東西?給諸位說,情就是智慧,覺悟了它是智慧,迷了的時候它是情。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覺悟了的時候,煩惱是菩提,迷了的時候,菩提是煩惱。諸位一定要曉得,智慧無量無邊,煩惱也是無量無邊,一迷一切迷,把你自性里頭,無量無邊的智慧統統變成煩惱、情執;一旦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煩惱,又恢復成為無量無邊的智慧,都在一念之間。一定要覺!一定要明白,六道眾生所講的情、愛,他前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在:性識無定,換句話說,它的情無定,它的愛也無定。今天愛了,明天不愛了,今天有情,明天無情了,是不定的。 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世間人不管怎麼樣跟你講情、講意、講愛,你一定要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覺悟,那是什麼?虛情假意,可別當真。你當真,你就上當了。上什麼當?生死輪回的當,不是真的。跟諸位講,真的愛、真的情,佛菩薩才有,永遠不變。因為佛菩薩的性識是定的,凡夫眾生性識是不定的。所以佛菩薩那個情,真的情、真的愛,他不用情跟愛的名詞,他用「慈」、用「悲」,慈悲就是真情真愛,永遠不變,這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要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真正有情,真正愛護,永恆不變,這就是佛經上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多說幾句,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可以說四十九年佛常說,不知道說了多少遍,目的都是提醒我們。佛當年講經說法,天天有新來的聽眾,佛很慈悲,「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一個人新來的,重要的開示沒有聽到,佛都要重復說一遍。迷失了自性,心性不定,這個裡面生出來的情與愛是短暫的,是很容易生變化的,決定不是真的。我們必須要學佛,佛的情、佛的愛是真的,永恆不變。而且他情與愛是清凈的,一塵不染。是平等的,不是對這個人愛,對那個人討厭,是盡虛空、遍法界。對佛菩薩敬愛,對地獄、餓鬼、畜生也敬愛,這個敬愛一定是平等的。不會說對佛菩薩多一分,對畜生少一分,決定沒有這個現象。為什麼?他這大愛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是真心裏面本具的德能。 《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凈平等覺」,他的慈悲、大愛,與清凈、平等、覺決定相應。如果與清凈、平等、覺不相應,那就是性識無定。為什麼?意識心作主。我們凡夫用心意識,心意識不定,這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一切六道眾生不能夠出離生死輪回,主要的原因在此地。由此可知,我們這一生念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常講,要看破、要放下。這是放下的第一條,要把世間的虛情假意放下,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提起,提起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放得下,提得起」。提起諸佛菩薩的大愛,你能夠舍己為人,什麼都能犧牲,什麼都能舍棄,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效法地藏菩薩。
『肆』 一個人有了執念,會很折磨人心的,對嗎
佛說:「執念是一種苦。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緣淺便離,緣深則聚。放下執念,便是修行。」
相信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都會莫名地擁有一種執念。
這種執念可以是對事業的,也可以是對某個人的,甚至是對某件事情認知上的執著,或者不惜代價,一再去追求的某個真相……
執念就彷彿硬幣的正反面,它不僅關乎於於愛恨情仇,更關乎於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盧梭曾說:「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而想要擁有如此堅定的意志,我們必須讓執念紮根在心靈深處。它就如敲打鐵砧的利器一樣,迫使我們做出積極的行動,讓理想迸發出燦爛的火花。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行。如果我們擁有執念,就能擁有強大的力量,抬頭挺胸,堅定地走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即使前方荊棘遍地,我依然願意踏浪而往。仙芝生峭壁,安步豈能取?明珠藏深海,望洋徒興嘆。如果我們沒有執念,就只能庸庸碌碌的苟活於塵世,沒有理想,毫無追求,過著寡淡無味的生活。
然而,有一種執念,卻是用來放下的。相比之前的執念,它並非正面的一種。因此在特定事件上,放下執念,等於給予自己海闊天空。
如果前進的方向是錯誤的,那麼,停下來就是進步。人之所以有執念,已然說明這個人所求的東西早已遠超了這個念頭所帶給他的連鎖影響,而更關注於這個念頭本身了。
長此以往,容易造成的局面往往是:求之不得,放亦不得。人性最怕反復的糾纏與消磨,那種感覺,就彷彿一輩子都被困在同一種絕望的情緒里,卻無能為力。
比如一件不願回憶的事情,便是為了證明執念這件事卻乎是困擾的。
你越是想要忘卻一件事情,越是想要得到一件東西,並讓它化為執念,首先你就在這一刻偏離了它的影響。
好比害怕死亡的執念,源於害怕死亡帶給自己的影響:傷痛與離別,不可控和無力感。可是當它成為執念,你害怕的就是死亡本身。當每天不能正常生活,在遇到美好首先想到死亡的那些個瞬間,那一刻時你不是害怕傷痛與離別,不可控和無力感,只是執拗於自己關於死亡的執念,且越是關注,越是放不下。
所以當我被執念困頓,我首先會想:這件事三到五年以後,對於我來說還是不是重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那麼在意對錯了。而當執念的困擾已經嚴重到影響了生活,你需要去做的,恰恰是:什麼都不要做。讓時間的刻度繼續走下去,不要強迫自己不去想。而是嘗試著每天放下一點,每天充實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小事。許多年後再回過頭,會發現忙碌的生活與時間,已經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當然如果以上你都做了,執念給你帶來的折磨依舊如影隨形,那麼,你需要與它和平共處,利用它來強大自己的內心,來深入挖掘執念對象的缺憾,時間的沉澱會逐漸讓你深入並客觀看待事實。到了一定程度後,你也會逐漸發現,那一切並不值得你魂牽夢縈。
『伍』 執念太深的人是什麼性格
對某物或某人或某事特別過分執著,想事情太過專注,不理睬別的事情。
一樣東西,如果你太想要,就會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個世界,占據了你的全部心思。
這世間,容易放下的是筷子,不易放下的是執念。
執念太深必定傷害自己,人生沒有那麼多童話,錯過的就是錯過,沒有幻想和奇跡。我們憤怒、抱怨、痛苦都是自己不想承認自己的處境,心中的病別人沒法解決,想要通過別人的安慰讓自己不痛苦的都是瞎說,自己的事還需要自己想開,自己的心結要自己看透。
越是執著想要得到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失去,抓的越緊失去的越快。有一些東西不屬於你你想通過努力得到,其實是在自欺欺人,放不下自己的付出,放不下自己的心結只會輸得更慘罷了。
相關介紹:
我不懂為何很多人把別人的不理睬當做一種考驗?想和你相識的人從不會採用這種方式考驗你,因為她也怕失去你。
別把不喜歡當做考驗,也別把努力放在一個不對的地方,執念是個很可怕的東西,讓人胡思亂想,不合適的人終究是不合適。執念太深,還不如一笑而過,他錯過你,你也錯過她彼此不相欠,給彼此一個微笑繼續前行。
『陸』 執念太深怎麼辦
豐子愷先生有這樣一句話: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但是,放下,看空,何等境界,一介凡夫俗子實屬為難。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執念而已,而我亦然明白,執念太深,最後苦的只有自己。我的執念只有我懂,曾狠狠的警告自己,一定要放下,不能再想了,不管能不能忘記,一定要自己快樂起來,不要再如此的陰郁下去,長此以往只會越陷越深。習慣了憂傷,人生如被困荊棘叢中,不動則不傷,妄動輕傷肌膚,重傷骨,於是將要體會世間更多疾苦。曾經夜行陌路,踏碎月影,幽幽的對自己講:你還是你嗎?除了破碎的嘆息,我該怎樣回復我自己。執念太深,冷暖自知,或終我一生,不得其解,或看日月消長,人世變換,生活還得繼續,生命還有更多承受之痛,故要自己試著接受。能否對鏡莞爾一笑?能否不為己想?能否為依解憂?但願是一念起,一念滅只需瞬間。
『柒』 佛說,是你執念太深,這樣不好
豐子愷先生有這樣一句話: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但是,放下,看空,這是何等境界,我等凡夫俗子該如何修煉才能得到。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執念而已,而我自己亦然明白,執念太深,最後苦的只是自己。
我的執念,你懂,我懂,卻不能說出來,因為時間太近,近到想忘記都找不到出口。
曾經,我恨恨的警告自己,一定要放下,不能再提了,不管能不能忘記,一定要自己快樂起來,不
要再如此的陰郁下去,可是有時候是如此的艱難,這樣又不小心傷了你。
習慣了憂傷,人生如被困荊棘叢中,不動則不傷,妄動輕傷肌膚,重傷骨,於是將要體會世間更多疾
苦。
曾經夜行陌路,踏碎月影,幽幽的對自己講:你還是你嗎?除了破碎的嘆息,我該怎樣回復我自己。
執念太深,冷暖自知,或終我一生,不得其解,或看日月消長,人世變換,生活還得繼續,生命還
有更多承受之痛,故要自己試著接受。
能否對鏡莞爾一笑?能否不為己想?能否為依解憂?
但願是一念起,一念滅只需瞬間。
作者:木魚男人
『捌』 佛說執念深重的人,佛說放下執念放過自己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遇到很多的事情,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事情上面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時候一個想法會長時間停留在腦海當中,給人帶來煩勞或者是折磨,佛說執念深重的人,佛說放下執念放過自己。
執念深重所說的就是生活中對於某個事情或者是事件存在不能實現的想法,從事情開始就一起存在於腦海,給自己的生活、心理健康等造成影響,有的人甚至會因為這個執念出現精神方面的疾病。
其實很多人所謂的執念都是一些小問題,只是很多人自己不願意放下而已,如果能夠學會讓自己的心情豁達一點,學會慢慢的忘記、放棄想法,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開心、身體也越來越健康。就比如在讀書的時候成績不好睏擾著自己,但是只要是自己為止努力之後,不去想那麼多最後反而結果更好,同時自己的心情也是變得更加開闊了。
生活中很多的煩惱其實都是因為自己放不小造成的,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如換一個角度將其放下,就會發現周圍的世界原來很美好,而且事情也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糕。
『玖』 對人執念太深什麼意思
執念,是說因執著而產生的不可動搖的念頭。可形容因為對某事物的極度執著而產生了過度追求的念頭。
這里說對人執念太深,就是對這個人有很深的成見,一種因為某些原因導致的反感,甚至是仇恨,而且是很難進行消除,減輕的態度。
很多時候的執念是說的感情上的問題,比如因為對一個人的恨,所以對他的所作所為,都會有一種非常仇視的心態,行為上也都會有抵制,反抗,而很多時候這樣的反抗,也可能不僅僅是一種理智上不認可不應該的,還應該是更多的情緒上的失控和對抗。
執念不一定是說的愛情,也有可能是一種自己的慾望,比如說非常喜歡某樣事物,然後成為一種非常深的念頭和慾望。
『拾』 是不是執念太深的人,命運不好
不是,命運由因果構成。以下見佛說: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世尊 釋迦牟尼
——大藏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後漢沙門安世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