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惲子愉不用中醫理論指導開中葯方那他是根據什麼開生出來的呢
惲子愉不用中醫理論指導開中葯方那他是根據什麼開生出來的呢,運用中西醫結合理泡
醫葯學院教授。他是清末上海名醫惲鐵樵的孫子,師從於立忠先生,承繼清末中西醫會通學派,因戰亂,自上海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在台北行醫,善治疑難雜病,聞名一時。
惲子愉在學術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生理學的原理來解釋中醫理論,又同時以中醫理論的角度,來詮釋西方生理學,強調臨床與理論的結合。以一人之力,重新註解了「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書,對於台灣中醫學界的教育傳承,有著重大的影響。
『貳』 小說月報最初是誰主編
沈雁冰
《小說月報》
近現代文學期刊。1910年 7月創刊於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印行。五四運動前為鴛鴦蝴蝶派刊物。1921年該刊第12卷第 1號起由沈雁冰主編,全面革新內容,成為文學研究會代用機關刊物,是第一個大型新文學刊物。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時停刊。先後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
『叄』 你努力的學中醫,但家人卻不相信你!
01
有沒有一個中醫的土壤
學中醫,廣東有獨特優勢
中醫在嶺南的廣東還好啊,中醫文化底蘊深厚。每個家庭里的師奶都煲的一手靚湯。這個湯一般都是中葯食療食材煲的。
同樣一個中葯壺,在二羊的老家貴州,就被看做不吉利的東西。一個家裡好好的擺個葯壺、葯罐子多不吉利啊。
而廣東人呢,幾乎家家都必備中葯壺。這些「師奶」大媽、阿姨們來看病,一般都會問醫生,醫生我回去煲什麼湯好啊?很注重平時的養生、食療。
說起學中醫呢,都說廣東人的大媽阿姨們都算得上半個中醫,很多食療的煲湯經驗甚至比中醫專家們還懂。
但在內地就大不一樣了,中醫跟患者溝通起來,往往也都雞同鴨講,很難溝通,所以很多時候也懶得講那麼多。反正講了也不懂,還滋生很多煩惱問題出來。
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中醫,認識中醫。很多人開始自學起了中醫。但是,苦悶啊!學了不能用!為什麼了?
家人根本就不信你。
為什麼呢?他們的意識里沒有中醫的觀念,他們的身邊沒有中醫的氛圍,他們的生活沒有中醫。
02
努力學中醫不討好
所以我才在想,當你很努力學了一箱子的中醫知識,有機會施展的時候,家人卻根本不相信你。這是怎樣一種體驗啊。
試想,你又是看書,又是看視頻。燒幹了腦細胞,終於記住了經絡穴位,還有一些調理方法和葯物。正准備大顯生手的時候,這時你爹感冒了,機會來了。
你說爹我來給你治治吧,你這個是感冒啊,鼻塞、流鼻涕、發燒,頭痛,全身肌肉痛,風寒感冒啊。
這個可以用麻黃湯。
什麼啊?麻花倒是聽說過,麻黃是什麼東西,感冒了喝湯就能好?你還會治病?
「這都發燒了,趕緊去醫院打吊針去」這時,你媽在旁邊補了一句。然後你爹,就直奔醫院而去。
望著你爹離去的背影,心裡都在滴血啊,好尷尬啊!當初不就是為了保家人健康才自學了點中醫,真正有機會了。你卻只能望洋興嘆,家人根本就不相信你啊。
還記得多年前,我剛學醫沒幾年,我一個親戚病了。反復嚴重的口腔潰瘍,治來治去都時好時壞,連全國最有名的華西口腔醫院都去看了。人家說這是口腔扁平苔蘚,開了一堆葯回來吃。吃了半年葯還是,經常犯病。
那年暑假我回家,那個親戚還跑來跟我說他的病。還很得意的說,你看我這個病跑去全國最好的醫院看都看不好,現在只要我一次頭孢就可以緩解了。
我一看你這是濕熱內蘊,平時喜歡喝酒導致的,反正,什麼濕熱?反正,我吃這個葯好,你以後多給我買點回來。吃了三個月的頭孢,後來出現經常胃痛。一次一點點東西就是開始胃脹,胃痛。
我能說什麼呢?幾遍我是學一點醫的,人家都不相信我。寧願相信自己亂吃葯。
後來遇到這樣的事就更多啦,一回老家,一些親戚和老鄉跑過來看病。聽說你是學醫的。給我看看這個是什麼病?我心裡正樂呢?這下機會來了。
你是學中醫的?跟我把下脈,看我有什麼問題?
一摸脈,你這個是肝氣郁結啊。要….還沒等我開口
什麼結啊?是我肝有問題嗎?我說,是是你的肝是有一點問題。
不對啊。我年前在縣里檢查,醫生說我是膽結石,肝好好的哦。你摸脈搞錯了吧,都不準的。然後默默的走了。
好尷尬!學中醫的最容易得尷尬癌。全世界都以為你可以把脈摸出個胃痛、或者闌尾炎出來,結果你一摸,摸出一堆他們都不懂得概念名詞來。
一個朋友說,我是半路出家,業余愛好更不好辦。我自己家人還好,有的大多可以給你試一試。但是,丈母娘家就不行了。沒個立竿見影的效果還真不敢下手。別人大多不相信你。
二羊在網上遇到這樣的朋友太多了。他們滿腔熱血,滿滿激情的學中醫,有機會一展身手的時候,家人直接不理,被忽視啊,有木有。小朋友,自己玩去吧,我們還是去醫院。
在於遇到一些急性病。例如孩子感冒發燒之類,你懂一點中醫吧。你想給孩子吃點中葯吧,家人說不。都燒成這樣了,你還在亂搞。
這讓我想起民國時期的中醫大家惲鐵樵
03
惲鐵樵學中醫
惲鐵樵本來是上海灘有名的一代文豪。
正當惲鐵樵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時候。1916年,他14的長子阿通感冒了,發燒不退,請醫生救治,又是清熱解毒,又是西葯抗生素,中醫西醫都用過了遍,兒子沒有救過來,死了。
悲催的是,第二年,他的年第二、三子又得了同樣的病,按當時中醫的判斷還是要清熱解毒啊,按西醫來還是要抗生素、冰塊降溫啊等等,結果幾經折騰,二、三兩個兒子還是死了。
惲鐵樵是文人啊。對於中醫或多或少還是懂一些的。他也知道一些症狀有什麼葯啊,但是苦於沒有臨床經驗不敢輕舉妄動。向醫生建議商討,從無採納的餘地,只是愛莫能助,坐視待斃。
痛定思痛,深深地感到求人不如求己,然後自己研究《傷寒論》,同時拜師傷寒名家汪蓮石先生。
一年後第四子又病,還是類似的病症。發熱惡寒,無汗而喘,太陽傷寒的麻黃證顯然。請來的名醫,套路依然是豆豉、山梔、豆卷、桑葉、菊花、杏仁、連翹等又是清熱又是解毒,但是兒子發燒連續不斷,反而又是喘又是發熱不斷加重。
惲鐵樵躊躇徘徊,徹夜不寐,第二天,天明果斷地開了一劑麻黃湯。但是,他家人激勵反對,醫生都治不好的病,你來亂搞,這會害了孩子的!
他氣憤的跟夫人講「三個兒子都死於傷寒,今慧發病,醫生又說無能為力,與其坐著等死,寧願服葯而亡。」
他夫人沒話說,才配合把要給兒子服下。
「一劑肌膚濕潤,喘逆稍緩;二劑汗出熱退,喘平而愈。」
於是惲鐵樵更加信服傷寒方,鑽研中醫經典,從事棄文從醫,後來成為一代大家。他跟魯迅先生走了相反的道路。
魯迅是父親患重病,時下的醫生治不好。自己留學日本,學習西醫,也不好好學醫術,找了個借口,說醫術是救不了老百姓的。
魯迅是他的醫術治不了而已、怪誰呢。
04
你實踐中醫是一個尷尬艱難的過程。
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例如有的家人得了癌症,都晚期了,有朋友學了點中醫,按中醫思想來指導這個晚期不能再化療了。但是,家人才不聽你的,以為只有化療才能救命。
你學了中醫,知道吃太多水果不好,但是你家人才不管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們拚命給孩子喂水果,水果營養豐富,還是就是要多吃。吃到孩子都怕了還不休。
當初你想著為了家人健康多學點中醫,
但是
你拚命學中醫的後果是,你身邊的敵人越來越多。因為你總告訴他們不能這個不能那樣,這樣不能吃,那個吃了對身體不好。
他們不僅不信你說的,反而會厭煩、排斥。有時候,他們就是你的爹媽、你老公……
二羊比較欣慰的是,我們家裡有位很聽話的家人。
我無意中跟奶娘說起,吃橘子的時候,把皮留下來,曬干。然後用布袋子裝起放在房間里,枕頭旁邊就不怕文字咬你了。
這個事,我什麼時候說都忘記了,但是奶奶卻默默的去執行了,做了好幾個陳皮袋。一次會老家無意中發現,才想起這個事來。
讓她什麼時候做做艾灸,她就很聽話的,牢記在心,默默的去熏腳。村子裡的一些人好奇問道,你那樣做干什麼呀,奶奶開心的說,這是我孫子教做的,對身體好。別人卻在嘀咕,那樣熏熏腳就對身體好,能治病?
他們只知道奶奶86歲多了身體矯健,沒有什麼病痛,自己還種種菜。卻不知道二羊的奶奶有多乖,聽孫子的話偷偷養生呢。
但是,大多情況下,親人們都不會像奶奶那麼聽話。例如爺爺,就很固執,讓他早睡,偏不,不是我用金匱腎氣丸治好了他的老慢支,他還很固執的認為你給我吃的葯都沒止咳葯。要知道,爺爺也是懂一點點草葯的。越是固執的人,因為越認為自己很懂,自己很對。
很多時候,都很無奈。無奈的我只能默默的幫他們治病,跟他們講中醫的道理是永遠講不通的。
很無奈,無奈的是,你滿懷希望,一腔熱血的學中醫,為了家人的健康,但是,很多時候他們並不「領情」,落得你,只能默默的哀傷。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體驗呢?
你在努力的學中醫,但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卻不相信你,根本不給你治!
這是怎樣一種體驗?
歡迎大家在下面給二羊留言。
我是中醫二羊
廣州中醫葯大學中醫碩士,主導針葯並治的大中醫觀,一個喜歡寫文字和經典故中醫的80後小中醫。
中醫是一種愛好,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生活。
『肆』 從《小說月報》看王蘊章和惲鐵樵藝術編輯思想的不同
《小說月報》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是從1910年創刊到1920年12期,後期從1921年第12卷第一期到1932年毀於戰火。從1910年創刊開始到1912年由王蘊章主編,他留學南洋後,由張元濟提議,讓惲鐵樵接替王蘊章成為《小說月報》的第二任主編。他從1912年至1917年間主編了《小說月報》的第三卷至第八卷,王蘊章留學歸來後,又接著主編《小說月報》的第九、十、十一卷,至1920年被迫辭去《小說月報》的主編。由於兩人的編輯觀念和所處時期有所不同,體現出不同的編輯風格。
1、編輯主張不同
《小說月報》第一任編輯是王蘊章,字蒓農,別號西神殘客,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工書法,通詩詞,詞章名手,雅好楹聯,擅作小說,曾發表小說《碧血花傳奇》、《香骨桃傳奇》、《鴛鴦被》《玉魚緣》等,喜愛戲劇,其修養、嗜好與當時的讀者有著較多一致性。他的編輯主張主要體現在《小說月報》創刊號即1910年第1卷第1號的《編輯大意》之中。他預想的《小說月報》是《綉像小說》的進一步發展,是“以譯名作、綴述舊聞、灌輸新理、增進常識為宗旨”“材料豐富,趣味濃深”的一份雜志,“廣說部之范圍,助報余之采擷”。但在實際編輯過程中並未能完全貫徹其中,由於他自身的喜愛與當時的流行風氣導致他後期選用的作品多是“哀情”、“苦情”、“言情”的“禮拜六”小說與“擬酬和於西昆,風流末歇”的詩詞。
第二任編輯是惲鐵樵,別號黃山、冷風、焦木,他中英文功底都很扎實,在課余時間翻譯英國小說,產生一定影響。1909年,商務印書館負責人張元濟賞識其古文翻譯才能,聘他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在接手《小說月報》後著力改造,他在1912年第3卷第7號《本社特別廣告》上表明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內容側重文學,詩、古文、詞,諸體皆備。長短篇小說及傳奇、新劇諸欄,皆精心撰選,務使清新雋永,不落恆蹊。間有未安,皆從割愛。故能雅馴而不艱深,淺顯而不俚俗,可供公暇遣興之需, 亦資課余補助之用。”體現在《小說月報》內容中,言情小說比例大大降低,道德倫理題材大增,其中有些小說突破了傳統小說“勸善懲惡”的主題,將視野轉向社會變革的宏大主題,像他自己創作的《血花一幕》、《工人小吏》即是明證,這種觀點也確立《小說月報》純文學的嚴肅立場。正是在這種關注現實人生、追求雅正的編輯方針指導下,他一方面刊登各種文學體裁的作品,盡量適應各個層次讀者閑暇時的閱讀需要,另一方面明顯增多的古詩詞又滿足了一部分舊式文人和遺老的閱讀,最終《小說月報》進入繁榮期。由此可見兩者編輯主張的不同,王蘊章追求趣味性和娛樂性;而惲鐵樵則追求純正、嚴肅、簡潔。
2、編輯形式不同
(1)雜志的封面和插圖不同
就民初的雜志來說,像《小說時報》、《禮拜六》等都流行以時裝美女甚至妓女照片做封面和插圖。而《小說月報》主編王蘊章、南社成員,學識淵博,善駢文、書法,喜填詞度曲,以詞章寫小說,尤善傳奇、雜記,從一開始他就倡導封面要“選擇綦嚴,不尚俗艷,專取名人書畫以及風景古跡,足以喚起特別之觀念者……”,在前2卷多採用典雅的中國畫,以至於學生時代的鄭逸梅拿到《小說月報》花蝶水彩畫後,便覺得它“筆墨風華流暢,趣味盎然”,立刻“奉為至寶”,成為他閱讀小說雜志的開始,這體現出《小說月報》獨特的定位。但受當時風氣影響,王蘊章也逐漸採用了諸如“北京之名妓謝卿卿、李銀蘭小影”做插圖,他甚至發表通知:“如有將詩詞雜著、游記隨筆、以及美人攝影、風景寫真惠寄者,本社無紉感動,一經採用,當酌贈本報若干冊以答雅意,惟原件概不退還。”到他再次主編時,《小說月報》中插圖又有所變化,出現了書法、古畫、拓本等,體現出濃厚的士大夫審美意識,引起遺老們的強烈喜愛。
而惲鐵樵接手主編《小說月報》後,在《本社特別廣告》中發表公告:“本報自本期起, 封面插圖, 用美人名士風景古跡諸攝影, 或東西男女文豪小影, 其妓女照片, 雖美不錄。”《小說月報》封面和插圖更多的是中西各大文豪、名士像雨果、司各特、狄更斯和大漢報主筆張女士等人的照片,緊跟形勢潮流,體現出現實性。前後兩位編輯所採用的插圖與封面的不同體現出一個偏向通俗與雅正之間,一個堅持雅正。
(2)欄目設置方面不同
王蘊章在《小說月報》1910年第1卷1號創刊號上明確指明“本報各種小說皆敦請名人分門擔任,材料豐富,趣味濃深,其體裁則長篇、短篇、文言、白話、著作、翻譯,無美不搜;其內容則偵探、言情、政治、歷史、科學、社會各種皆備。末更附以譯叢、雜纂、筆記、文苑新智識、傳奇、改良新劇諸門類,廣說部之范圍,助報余之采擷。每期限於篇幅,雖不能一一登載,至少必在八種以上。”由於對戲劇的愛好,他在雜志的創刊號上安排了“改良戲劇”一欄,並一直保持到他編輯雜志的第一個時期結束(第2卷第12期)。當他再次主編時,他在九和十卷里又設立了“小說俱樂部”“小說題畫”、“小說補殘”、“游戲文”等欄目,大量刊登鴛鴦蝴蝶派小說。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後人指責他是屬於鴛鴦蝴蝶派。
而惲鐵樵所編輯的六卷《小說月報》在欄目設置上相比王蘊章編輯時出現了許多變化。他取消了“譯叢”欄目,又先後增加了“傳奇”、“附錄”、“軼聞”、“游記”、“詩話”、“雜俎”、“棋譜”、“本社來函撮錄”等欄目。到1916年,惲鐵樵認為:“本卷體例,重新修整,實較前此為妥。先時分欄曰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其餘則曰筆記、曰雜俎,此蓋以長短篇小說為正文,余為附錄也。然正文恆少,附錄轉多,閱者疑焉。雜俎、筆記分類亦復未允。且長短篇題曰小說,將謂後者非小說乎?標簽曰《小說月報》,內容有小說有非小說,此不可也。”1916年第在7卷第1號將長短篇體裁歸類名稱調整為“瑣言”,1917年第8卷11期小說欄“寓言”取代了“瑣言”;1917年7月刪除了“寓言”,“新著”和“叢譯”開始出現,強調的是小說翻譯和創作的分野。從兩任編輯欄目設置來看,王蘊章的欄目相對比較龐雜,可以說范圍很廣;而惲鐵樵的欄目設置相對較為集中,但他的欄目設置一直處在變動之中,這主要體現出他對小說概念的認識的變化。而這種欄目設置與變化也與編輯們的思想變動聯系密切。從內容與形式來看,王蘊章編輯《小說月報》期間展現出編者“以雜志為網路式通俗教育的企圖”,呈現“現代的知識與資詢的消費化”與傳統的“道德教化的娛樂化”兩種特質交錯的畫面,透露了編者個人懷舊品味的傾向;惲鐵樵主編《小說月報》期間呈現出關注社會現實人生與追求雜志的教化與雅正傾向。
3、對讀者的重視程度不同
《小說月報》1910年創刊後深受讀者歡迎,一時間成為民初影響極大的文學刊物。正如雜志創刊前的廣告所說,“識字者讀白話可求通順,粗解文理者,可期文理進步”。 王蘊章主編期間,並沒有太注意讀者,他更注重《小說月報》的功用“灌輸新理、增進常識”。在後期的編輯生涯中,受惲鐵樵的影響,他注意與讀者溝通,與“同志”唱和,並以“鼓勵小說家之興會,增進閱讀諸君之興趣”為宗旨。在第9卷第4號創設“小說俱樂部”,還推出續寫小說等形式,在第9卷第9號還出現這樣的通知:“本報自九卷九號起,增添史外、瀛談、詩話、奕話、奩艷、雜俎,各門材料,以佐愛讀諸君興趣。”在第9卷第11號創辦“寒山社詩鍾”。如此以來通過一些欄目把一些作者、讀者聯系起來,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各自的積極性。
相比較而言,《小說月報》的編輯惲鐵樵更注重讀者的參與性。他在《小說月報》第7卷第2號刊登了《答某君書》一文說:“弟思一小說出版,讀者為何種人乎?如來教所謂林下諸公其一也;世家子女之通文理者其二也;男女學校青年其三也。”正是注意到學生是刊物的讀者,所以格外要求嚴格,“可供公暇遣興之需, 亦資課余補助之用”。在他主編期間,特設了“本社來函撮錄”,方便讀者與編輯之間的交流,增進刊物的改革。讀者還就欄目設置提出了建議,“故宜創設別體之言情小說,務在救正流行諸本之弊”,“宜注重國學的科學小說”,“宜增設滑稽史也”,《小說月報》“宜擴充篇幅也”。“短篇小說宜兼收並蓄,弗宜專持一體”,欄目“分門別類宜有定則,尤不宜過多。”原因在於“近時各小說雜志,每喜多分門類,誇多斗靡,自詡豐富,最易令人生厭”。正是在讀者的主動參與下,《小說月報》的內容經常處於變化之中,也正是由於惲鐵樵特別重視讀者的意見,根據讀者的意見改革欄目設置,小說月報的銷售量大增。這也成為後期《小說月報》學習的一個重要經驗。
4、編輯意識不同
惲鐵樵主編《小說月報》期間,嚴把質量關、獎掖後進。他從選稿、編輯、復信、批稿費,事無巨細,一絲不苟。惲鐵樵特別重視文學的質量, “佳者雖無名新進亦獲厚酬, 否則即名家亦擯而勿錄”,他認為“小說之為物, 其力量大於學校之課程奚啻十倍。青年腦筋對於國文有如素絲, 而小說力量偉大又如此, 則某等濫竽小說界中者, 執筆為文, 宜如何審慎將事乎。”他依據為學生選擇國文課本的認真和嚴格來進行編輯, 以致讀者感覺到“《小說月報》自先生主持筆政後, 文調忽然一變。窺先生之意, 似欲引觀者漸有高尚文學之思想, 以救垂倒之文風於小說之中。”這是對鴛鴦蝴蝶派的陳詞濫調、無病呻吟小說的反撥,對提高小說價值,繁榮小說創作,是很有貢獻的。
此外,他在來稿中發現人才,無門派觀念,除把稿件決定刊用外,很快復信進行鼓勵。對於青年的創作都給予大力獎掖, 魯迅的第一篇古文小說《懷舊》就曾得到他的多則批語, 予以高度贊揚;葉聖陶、張恨水等作家在創作中也都曾受到他的鼓勵, 成為名家。可見惲鐵樵的文學伯樂慧眼之才,突出了他具有鮮明的編輯意識、較強的職業道德情操。
當然這兩任編輯風格的變化與時代和編輯的理念密切相關。王蘊章主編《小說月報》時的主要創作者多是一些純粹的舊派文人、南社成員和小說家,讀者多是一些封建遺老,他們的文化思想相對保守,因而《小說月報》的裝幀設計、編輯內容更多體現出傳統文人的逸趣與閑適,以及向外學點洋玩意的自得心態。正是意識到時代的發展、讀者群體的變化,創作者以惲鐵樵為核心,以管達如、孫毓修、張毅漢等人為成員,多是些關注現實的倡導者,惲鐵樵才嚴格把握質量關,主張著譯小說要以“變國俗”為宗旨,取捨稿件以“雅潔”為標准。正是考慮到《小說月報》“可供公暇遣興之需, 亦資課余補助之用”,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把消遣與教化、審美性三者並重,這也體現出兩位編輯不同的編輯風格。
『伍』 惲鐵樵半路出家,為什麼對中醫貢獻這么大
惲鐵樵對中醫的貢獻主要在病理學方面,他把中醫診療的原理講得比《哈利波特》更有趣。惲鐵樵既繼承了《黃帝內經》以降各個中醫大家和名著的學說,充分發揮想像力,把中醫理論說的鐵桶一般無懈可擊,沒有人可以和他討論辯證。
金庸對中醫的貢獻主要在經絡學方面,他把任督二脈和十二經絡的運行以及修煉挖掘極深,並將傳統經絡學和現代軍工科技結合起來,使少年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莫大愛好,放棄學業去少林學習絕世武功。
作為「中西醫匯通派」的一員大將,惲鐵樵的優勢在於家學功底深厚在「中西醫匯通」思想的影響下,惲鐵樵在1925年在上海創立「函授學校」,這為我國現代中醫學院樹立了榜樣和模範作用。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也是這個理。因為中醫是中華文明"道"文化的精髓,所以只要對傳統文化在"內修"內悟"的基礎上,有所掌握,就自然而然對中醫知識有所了解,甚至就是一流的″高人"。惲鐵樵就是近代的一位中醫"高人"。
『陸』 惲可以組什麼詞
「惲」字可以組的詞不多,現在主要是用作姓氏、人名。如:
惲姓、姓惲、惲氏、惲家、惲代英、惲日初、惲壽平、惲源浚、惲蘭溪……
一、「惲」字的基本信息
拼音:yùn。
繁體:惲
簡體部首:忄。
部外筆畫:6。
總筆畫:9。
筆順:丶丶丨丶フ一フ一丨
二、「惲」字的基本解釋
1、重(zhòng )厚。
2、 姓。
三、「惲」字的詳細解釋
《說文解字·心部》:「惲,重厚也。」從心軍聲。於粉切。
《康熙字典》:【卯集上】【心字部】惲
【唐韻】於粉切
【韻會】【正韻】委粉切,𠀤音薀。
又【廣韻】謀也,議也。
又姓。
又【集韻】巨隕切,音窘。義同。
四、惲姓部分名人
惲日初(1582-1659),明末臣。字仲升,號遜庵。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崇禎副榜貢生,曾應詔上《備邊五策》,未被採納。明末,隱居天台山,拒絕召薦。逃亡浙江、福州、廣州,削發為浮圖,名明曇,以講學為生。後助金壇王祈聚眾抗清。兵敗後歸居常州。先後與楊廷樞、劉宗周交遊。學識廣博。著有《見則堂語錄》、《不遠堂詩文集》等。
惲向(1586-1655),明畫家。原名本初,字道生,號香山翁。江蘇武進人。初為諸生,崇禎年間舉賢良方正,拜中書舍人,不就。自幼愛好詩文,博學多才。擅長畫山水,早年學董源、巨然,以懸肘中鋒作畫,骨力圓勁,濃墨潤濕,縱橫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斂筆於倪瓚、黃公望風格,惜墨如金,揮灑自如,妙合自然。往來於齊魯之間,常登臨泰山,故筆下山水得自然雄渾之氣。曾為周亮公畫山水,自題雲:「逸品之畫,筆似近而遠愈甚,似無而有愈甚;其嫩處如金,秀處如鐵,所以可貴,未易為俗人道也。」侄惲壽平曾以師事之。傳世作品有《春雨迷離圖》、《仿北苑山水》、《秋亭嘉樹圖》等。
惲壽平(1633-1690),清畫家。原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更字正叔,號南田,晚年號白雲外史、甌香散人。毗陵(今江蘇常州)人。明亡後曾參加過抗清斗爭,終生不與清朝合作,以書畫為生,工詩文書法。擅花卉、山水,其花鳥師法沈周、陸治、孫隆,轉益多師,「酌論古今,參之造化」,創沒骨花卉畫法。其畫直接用筆蘸顏色在紙絹上敷染成畫,在形似的基礎上饒有瀟灑秀逸的韻致,具有文人畫的情調。早年學畫山水,先隨伯父惲向學習,後師承王蒙、黃公望、倪瓚、董源、巨然,頗有畫名,後遇王翚,聲稱恥為天下第二手而改畫花卉,但仍未間斷山水畫創作。其山水筆墨秀逸疏靈,意境清幽,頗為時人所重。清人對其花卉評價甚高,追隨者也多,遂形成常州派。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合稱四王吳惲。有《紅梅山茶圖》、《玉堂富貴圖》、《桃花圖》、《三友圖》等傳世。著《南田畫跋》、《甌香館集》。
惲源浚,清畫家。字哲長,號鐵簫,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壽平族裔。官天津縣丞。行楷極雅趣,花卉款字俱仿壽平,頗能神肖。水墨寫生,尤得神韻。
惲蘭溪,清畫家。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畫家惲源浚之妹,鄒一桂(1686-1772)之妻。善畫山水,人贊其「山水平遠,風韻天然」。亦善花卉。夫婦曾合畫《蟠桃圖》,約長丈余。二人在夜間秉燭作畫,匍匐地上,畫大小桃三百枚,天未明而成。
惲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號簡堂,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以教習官京師,與庄述祖、庄獻可、張惠言等友善,切磋學問。歷知富陽、江山二縣,任內以振興文學為務,以廉潔奉公、執法嚴格、善於治獄著稱。以卓異擢南昌府同知,改署吳城。為人負氣,矜尚名節。為忌者誣劾,以失察去官。早年從事考據、駢麗之學,後因受「桐城派」影響,乃改治散文,其主張與「桐城派」不同;與其同里張惠言、李兆洛為同道,世稱其文為「陽湖派」古文。桐城派專宗唐宋諸大家之散文,陽湖派則兼取駢文之長。他嫌桐城派文內容薄弱,主張「文集之衰,當起之以百家。」著有《大雲山房稿》、《詩集》、《歷代冠服圖說》、《子居決事》等。
惲冰,清女畫家。字清於,號浩如,一號蘭陵女史,亦署南蘭女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惲壽平後裔,毛鴻調妻。身受家庭熏陶,擅畫能詩。喜繪花鳥草蟲,芊綿蘊藉,用粉精絕,作品輒題小詩,以沒骨名著吳中,與常熟馬荃的鉤染,並譽為「江南雙絕」。乾隆初尹繼善曾以其畫進呈高宗。她傳承家藝,後代子孫皆受她畫意濡染。有《仿王若冰花鳥圖》、《花蝶圖》、《牡丹玉闌圖》等傳世。
惲珠(1771-1833),清畫家、文學家。字珍浦,號星聯,晚號蓉湖道人,江蘇陽湖(今常州)人。惲冰侄女,知府完顏廷璐妻。自幼聰敏過人,十歲能詩,十三歲善綉。從姑母惲冰學畫,深得其法,工畫花卉。著有《紅香館詩詞草》二卷;編有《閨秀正始集》二十卷,共選入歷代女詩人九百三十三人的一千七百餘首詩;後又編《閨秀正始續集》十卷,共選入歷代女詩人五百九十三人的一千二百餘首詩;著有《蘭閨寶錄》,分為孝、賢、慈、烈、智、才六個部分。
惲懷英,清書畫家。號蘭陵女史。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惲壽平族孫女,畫家惲源璿女,戶部郎呂光亨妻。幼承家學,工書善畫,所寫花鳥,明凈雅秀,尤工墨蘭。早寡撫孤,以賣畫自給。年五十餘歲卒。
惲懷娥,清畫家。號紉蘭。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惲壽平族孫女,畫家惲源璿女,知縣曹恆妻。夫任江浦縣令,時民餓饉,懷娥出私資以濟災民。與妹懷英並傳家學,雅好繪畫,其寫花卉,精雅鮮潤。
惲光宸(?-1860),清臣。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字浚生。道光進士。道光十二年(1832)任湖南嶽州知府,調長沙知府。十九年任廣東督糧道,旋擢江西按察使。咸豐三年(1853)先後在南昌、九江等地與太平軍作戰,並為湘軍籌措餉需。後累升江西巡撫。
惲世臨(1817-1871),清臣。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字季咸,號次山。道光進士。累遷長沙知府、岳常灃道、湖南巡撫。在任督率兵勇團練攻打太平軍,並為曾國藩湘軍籌措餉需。未幾,被劾,裭職。
惲祖翼(1835-1900),晚清臣。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人。字叔謀,又字崧耘。舉人出身。以知縣累官至武昌(今武漢)道。鎮壓王覺一教民起義。1889年(德宗光緒十五年)後歷任湖北督糧道,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1895年晉湖北按察使。次年遷浙江布政使,任內開挖嘉興(今嘉興)泖河,疏港建閘,以資蓄泄;疏浚杭州上塘河,灌溉臨平、喬司等處農田三十餘萬畝;改上虞南塘土圩為石壩,免為水患。1900年代表巡撫加入張之洞、劉坤一發起的「東南互保」。尋授浙江巡撫,鎮壓衢州(今衢州市)反洋教斗爭。後病死。
惲祖祁,清臣。字心耘,江蘇陽湖(今屬武進)人。辦理湖北唐心口築堤工程得法,被提升為廈門道道員。光緒二十五年(1899)為廈門人民的愛國熱情所激勵,挫敗日本在虎頭山強索劃專管租界的企圖,由此被清廷調往延平府撤職議處。
惲毓鼎(1863-1917),清臣。江蘇常州人。表字薇孫,室號澄齋。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92年任國史館協修。1897年任日講起居注官,次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戊戌變法時反對變法。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受奕劻的委託辦理北京南城綏緝事宜。1907年被袁世凱買通,兩次上奏誣陷兩廣總督岑春煊與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瞿鴻禨。對清末的立憲運動,也持反對態度。著有《崇陵傳信錄》、《澄齋日記》等。
惲鐵樵(1878-1935),近代醫學家。名樹鈺。江蘇武進人。出身於小官吏家庭,幼時父母雙亡,由族人撫養,勵志讀書,考入南洋公學,曾入商務印書館為編譯員。1912年主編《小說月報》,風靡一時。後因長子病故,發憤學醫,曾就學於名醫汪蓮石。當余雲岫《靈素商兌》以西醫理論攻擊中醫時,作《群經見智錄》予以駁斥。1925年創辦鐵樵中醫函授學校,1933年辦鐵樵函授醫學事業所,受業者千餘人。醫學著述很多,著作有二十二種,編成《葯盦醫學叢書》。
惲代英(1895-1931)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又名蘧軒,字子毅,原籍江蘇武進人,1895年生於湖北武昌。中華大學畢業。學生時代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創辦利群書社,後又創辦共存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上海大學教授。同年8月被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宣傳部部長,創辦和主編《中國青年》,它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
其他惲姓名人有清學者惲鶴生,詩人惲元箴、惲淑湘、惲淑留、惲幼暉,畫家惲源景、惲源成、惲源桂、惲湘、惲玉、惲璠、惲周、惲恆、惲元復,刺綉藝人惲冰娥等。近當代惲姓名人有革命家惲雨棠,化學家惲子強,爆炸專家惲壽榕,電工專家惲震,力學專家惲偉君,船舶工程專家惲良,醫學家惲敏、惲慧庄,經濟學家惲希良,教育學家惲昭世,新聞學家惲逸群,目錄學家惲楚材,畫家惲震霖、惲圻蒼等。
『柒』 民國時中醫名家惲鐵樵為什麼要將中醫的臟腑稱為不是血肉的五臟,而是四時的五臟
因為傳統中醫的血肉五臟理論和現代解剖學之真實發現不符,不自洽,漏洞之多已經到了無法自圓其說的程度,不改玄更張升級理論,最終會收攤也未可知,四時之五臟應時而出,還在四季之外新生出一個季節--長夏,以對應五臟,中醫終於真正成為玄學
『捌』 惲鐵樵半路出家,為什麼對中醫貢獻這么大解決了什麼問題
1916年,惲鐵憔還是商務印書館的編輯,並不是「中醫國手」,魯迅的第一篇小說就是惲鐵憔發現並給發表的。這一年惲鐵憔的14歲長子阿通歿於傷寒,次年第二、三子又病傷寒而夭折。粗通醫道的惲鐵憔看過《傷寒論》,覺得兒子就是麻黃湯證,心知其所患某病,當用某葯,但是苦於沒有臨床經驗不敢輕舉妄動,向醫生建議商討,無奈當時滬醫畏懼麻黃如虎狼,從無採納的餘地,自已愛莫能助,只能坐視待斃。痛定思痛,深深地感到求人不如求己,遂深入研究《傷寒論》,同時問業於傷寒名家汪蓮石先生。一年後第四子又病,發熱惡寒,無汗而喘,太陽傷寒的麻黃證顯然。請來的名醫,雖熟讀《傷寒論》但不敢用傷寒方,豆豉、山梔、豆卷、桑葉、菊花、杏仁、連翹等連續不斷,遂致喘熱益甚。惲鐵憔仍然覺得兒子就是《傷寒論》的麻黃湯證,但又躊躇不定,心裡著急啊,一個晚上在屋裡走來走去,天快亮的時候,他說:「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含葯而亡!」即開麻黃湯:麻黃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錢,炙甘草五分。開完方子,交給夫人去抓葯,說死馬當作活馬醫吧,然後就上班去了。夫人不語,無奈啊,只好立即配服。服葯一劑肌膚濕潤,喘逆稍緩;二劑汗出熱退,喘平而愈。
惲鐵憔下班後不敢進家,心想四子可能也死了,就在家門口徘徊,想想四個兒子相繼死去,不禁潸然淚下,但細看家裡很平靜,不像有事,大膽進門一看,孩子活蹦亂跳的,夫人說葯服下去以後,出來汗了,也不喘了。
這次用麻黃湯惲鐵樵認識了古中醫的偉大和時方醫的方向性錯誤,從而認真深入的學習《傷寒論》,鑽研中醫經典,親友有病也都來請方,而所治者亦多有良效。一日某同事的小孩傷寒陰證垂危,滬上中西名醫治療無效,惲鐵樵用四逆湯一劑轉危為安。病家感激萬分,登報鳴謝曰:「小兒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請惲鐵樵」。
後求治者日多一日,業余時間應接不暇,遂毅然轉身,棄文從醫,1920年辭職掛牌,開業行醫,不久門庭若市,醫名大振。後來又辦函授中醫學校進行中醫教育,有一千多名學生,惲鐵樵是現代中醫教育的開創者。惲鐵樵力薦《傷寒論》,是古中醫傷寒經方派的中興之祖。
在現代,對中醫貢獻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惲鐵樵,另一個是金庸(查良錚)。
惲鐵樵對中醫的貢獻主要在病理學方面,他把中醫診療的原理講得比《哈利波特》更有趣。
金庸對中醫的貢獻主要在經絡學方面,他把任督二脈和十二經絡的運行以及修煉挖掘極深,並將傳統經絡學和現代軍工 科技 結合起來,使少年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莫大愛好,放棄學業去少林學習絕世武功。
惲鐵樵既繼承了《黃帝內經》以降各個中醫大家和名著的學說,充分發揮想像力,把中醫理論說的鐵桶一般無懈可擊,沒有人可以和他討論辯證。但是從影響力來看,他比金庸還略遜一籌――金庸有更多死粉。
惲鐵樵民國著名的醫家,他的聞名,並不是說他醫術有多高名(相比三張,他醫術就顯一般)。他對中醫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貢獻主要體現在中醫教育培訓、中醫與西醫結合上做出了大膽的嘗試與創新。
作為「中西醫匯通派」的一員大將,惲鐵樵的優勢在於家學功底深厚,出身江蘇武進孟河,這江蘇孟河自古就有「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美譽,其中又以丁甘任為代表的「孟河四家」聞名於世。打小,惲就沐浴中醫傳統文化。
相比其它老中醫,惲鐵樵的優勢在於,他懂外文,早年從事英文編譯工作。西方先進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他比其它人更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惲鐵樵(1878-1935)
他所處的年代,內憂外患,傳統文化備受打壓,更別說中醫,完全抬不起頭。但作為有志之士,自然不願屈服。於是他提出「中醫而有演進之價值,必能吸收西醫之長,與之化合,以產生新中醫。」。說白了,中醫只有跟西醫結合有出路。
怎麼個結合法?
一方面主張用西醫愛做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中醫理論,所謂「采列西說,欲藉此以證中國舊說」。
另一方面主張用西醫理論來闡述中醫是如何治病救人的,因為中醫最怕講理論,跟傳統文化中的六經、陰陽五行又脫不了干係。也就是他說的「發明古書精義,採取西國學說」。
還有他說的「匯通」,指各中醫學派,如經方派、火神派、攻邪派等不同學派要摒除門戶之見,合力一起將中醫學推向發展新階段。
在「中西醫匯通」思想的影響下,惲鐵樵在1925年在上海創立「函授學校」,這為我國現代中醫學院樹立了榜樣和模範作用。
惲鐵樵的可貴之處在於,不盲目崇拜西醫,不完全否定中醫理論,認為只有堅持臨症實踐,才是中醫發展的精髓!
求人不如求己,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性命交到別人手中,自學成為一代名醫者從不鮮見如清代名醫黃元御,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皆是自學成材,宏揚中醫治病救人傳為佳話。現如今科學教盛行中醫勢危,我等炎黃子孫更應發奮努力學習中醫,讓這個護估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中醫重放異彩。自晚清到近代中華民族積貧積弱被稱為東亞病夫,自從辛亥革命後西學漸進,博大精深的中醫也被當做封建糟粕而拋棄。現如今 科技 發達,人民生活水平也達到了這幾千年來的最高點,醫院的設備也越來越先進,先進的醫療技術層出不窮,然而國民的體質越來越差,各種疾病越來越多,西方醫學帶領我們與天斗與地斗與細菌斗與病毒斗,你死我活,其不知殺了病毒也傷了自身。老祖宗的天人合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其理念在中醫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只有「陰」,沒有「陽」,則「陰」不生;只有「陽」,而沒有「陰」,則「陽」不長;說白了,「陰」與「陽」誰也離不開誰,它們互為根基。所以說萬事萬物不能筒單的分為好和壞搞二元對立。以西醫的思路,我們不知要和病毒細菌戰斗到何時,病毒代代變異,無窮匱也。這種殲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治療方式,是不是也到了該好好思考反省的時候了嗎?我們子子孫孫難道要成為新時代的東亞病夫嗎?值此科學教盛行之時,各種科學痞子大發淫威之時,我們的有識之士更應弘揚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傳統中醫,自學成材發奮圖強。
想起一句哲語:白馬不是馬。
自我現代理解:白馬本身是馬,但你說出的倆字″白馬"不是馬。引申為只是命名,不是真實的那個白馬。
現在我們手機拍照,視頻,隨處取景,但假如拍到的白馬,在照片,視頻中都不是″白馬",只是白馬的留影。
我們種西瓜,從選種開始就是選″西瓜",問:要什麼籽?答:西瓜。
發芽長出了雙籽葉,問:這是什麼芽?答:″西瓜"。
長蔓了,問:這是什麼蔓?答:西瓜。
開花了,問:這是什麼花?答:西瓜。
結瓜了,問:這是什麼瓜?答:西瓜。
成熟期了,問:這是什麼?答:西瓜。
至此沒人把瓜蔓與西瓜分開講,就倆字"西瓜",連瓜帶蔓。
瓜熟了,瓜的果實被人摘了吃,叫吃西瓜。瓜蔓幹了,枯了,但也叫西瓜。為了更詳細叫"西瓜蔓"。"西瓜"二字,並非就只是指沙甜成熟的圓"西瓜"。
以上一個是實物丶動物,一個是植物丶從籽發芽到果實成熟,它們都有人類給定的名字,及不同的所指。
中醫學,古聖賢達人,將人體參透,所以中醫理論如《內經》里的描述,用中醫詞語叫"藏象"理論。用現代詞解釋就是高維度的人體″三維立體圖象",細到臟腑間的"氣脈"變化,交換。即:臟腑與功能合稱。
臟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它要自身能量產生供身體運作的能量,如何工作,"經絡氣脈"運化!
所以言臟腑,單獨起名字也行,肝就是肝,肺就是肺,心就是心。
但人們要對正常人體認識,對患疾病的病體認識,單獨的臟腑就代表不了臟腑,因為那是單獨的,象摘了的″西瓜",已經成熟,沒了生機氣理,在醫學上是狹隘的認知,代表不了"臟腑"這個真腑之名。
即:"白馬"非白馬,西瓜:僅只是那個成熟的瓜。就如:起初認知地球,由"天圓地方"到"宇宙中心",到″大陽是中心",再到現在,地球只是宇宙的一塵埃。
中醫起始是先賢透徹悟"道"的結晶,進而總結成治療疾病的理論體系,時至今日,還是十分超前。但許多部分傳承,遺失不全,又無人超越,所以許多人體認知上與現代知識接軌,出現了難以言清的疑惑。
"西方醫學"以抗菌消炎速效,贏得了人們的認可,眾目光齊聚傳統的"中醫"該如何?就解剖學上的"臟腑",出現偏誤,解釋不清。可中醫的理論又切實有效。爭辯,存費,自然產生。
惲鐵樵,正是在此爭辯的風頭浪尖上,棋高一籌,言明指出:中醫的臟腑包括經絡功能。即正確的繼承解釋了傳統醫學概念,又讓學習中醫者在現代文明之影響下,提高認識中醫知識的能力。
問惲鐵樵半道出家,對中醫功獻大,是掌握中醫知識理論的特性所決定。不是所有人半道出家都能學懂中醫,但中醫眾先賢大多都是半道出家。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也是這個理。因為中醫是中華文明"道"文化的精髓,所以只要對傳統文化在"內修"內悟"的基礎上,有所掌握,就自然而然對中醫知識有所了解,甚至就是一流的″高人"。惲鐵樵就是近代的一位中醫"高人"。
古時候有句話,書生學醫(中醫),籠中抓雞。意思是有文化的人學醫,就像在籠子里抓雞一樣,手到禽來。
在古時候學中醫,由於當時的大環境沒有西醫搗亂,而且那個時候的文化人基本把中醫基礎理論都學完了,再上手學中醫就十分簡單了,所以才有這么一句話。
另外還有當不了大官就做良醫,也是這個意思。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半路出家是能做個好大夫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惲鐵樵對中醫最大的貢獻,是有意無意之中毀了中醫,導致中醫再也沒能寸進!
有種可能,中醫理論不是以我們這代文明智人為基礎的,而是上古的上一代文明智人的身體結構為基礎的,只是同為智人,基本可以借用。[害羞][害羞][害羞][暈][暈][暈]
很榮幸他能悟到這些問題,古書本來就是瞎編的,這些高級才子把它當作寶貝,所以就變得又呆又傻,誤國誤民,中醫的墜落真是人民遭殃啊!
全國人民急切提議,組建國家《中醫葯》防疫防治委員會,南懷瑾國學大師在《小言黃帝內經》中多次宣講,《黃帝內經》乃醫理學,醫生的醫生,治政治病治經濟病通兵家,醫理通天人合一,治未病不治已病,治已亂不治已亂!並要《黃帝內經》編入小學,從娃娃抓起熏陶學習,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以防再次文化斷層!在2003年非典肆意早發現早中醫治療,國醫大師鄧鐵濤創造零死亡,零感染,零轉院,零後遺症完勝戰績,中醫葯最高費用只有三千——五千元,讓全國老百姓看的起病才是《不忘初心》,傳統中醫佑我中華幾千年!贊
『玖』 中醫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和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比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這些國家的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韓國等地。兩宋時期,宋朝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從清朝到元朝以後開始慢慢的下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運衰落。同時現代醫學也就是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想模式加以解釋。中醫學陷入了存在與廢除的爭論之中。
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的跡象。
『拾』 誰先發現了魯迅的文學天賦決定扶持他
說起魯迅,相信大家對他都不陌生。因為,魯迅不僅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還是一位獨具慧眼的文學伯樂,曾培養和扶助了許多文學人才。
比如:左聯五烈士(柔石、殷夫和胡也頻)、唐弢、王任叔、蕭軍、蕭紅、葉紫、丁玲、白薇、姚克、周文、蔣光慈、郁達夫、胡雪峰、瞿秋白、聶紺弩、樓適夷、黎錦明、台靜農、韋素園、林克多、許欽文、蹇先艾和高長虹等人。
最後,筆者更是反復思考、體味和領悟魯迅先生和惲鐵樵的“一棄一從”,突然發覺其中有著很深刻的歷史變遷及人生選擇的道理:“一個人必須選擇適合於自己的發展道路。時代前進了,歷史條件變化了,社會環境改變了,人的選擇也就隨之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