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有幾個校區,哪個校區最好及各校區介紹
一、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有幾個校區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有仙林、中山、天堂三個校區。
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哪個校區最好及各校區介紹
校本部: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學城羊山北路1號
天堂校區: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軍農路14號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中山校區: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山東路532-2號
三、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簡介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毗鄰著名的鍾山風景區,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厚重的百年名校。前身是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創建於1918年的中華職業學校——我國第一所以「職業」冠名的學校。1952年,黃炎培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首任輕工業部部長,將學校交由輕工業部管理;1954年,更名為上海機械學校;1960年,整體搬遷至南京,更名為輕工業部南京機電學校;1998年,由輕工業部劃歸江蘇省管理;1999年,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更名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職業本科學校,暫定名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本科);2020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百年傳承、薪火相繼,學校培養了張聞天、華羅庚、江竹筠、徐伯昕、朱森林、秦怡、顧心懌、王世績、鄒世昌等一批傑出校友及大批實用型技術人才。
學校有仙林、中山、天堂三個校區,佔地面積1360餘畝,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值約2.5億元;圖書118萬冊;設有6個本科專業、48個專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13338人,其中,首屆本科生1916人。外國留學生154人。教職員工95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95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351人,「雙師」素質比例高達92.29%。
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引才用才力度。擁有以全國歷賀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代表的國家級教師團隊3個肢寬派,省級教學和科技創新團隊13個,全國技術能手7人,國務院特貼、省名師、省級「333工程」培養對象、青藍工程培養對象、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雙創博士、紫金文化創意人才、社科優青等100餘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人、委員11人。
學校健全和完善「分層分類、做學合一、雙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建有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4個、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3個、國家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和在線開放課程12門、國家規劃教材46部;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其中一等獎1項;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3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29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10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9項。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3項,銀獎2項、銅獎9項。
學校堅持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續提升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主持在研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7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14項;獲批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1個、省發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職業院校工程技術中心)1個、省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台2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與31家世界500強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與華為、西門子、ABB、現代重工、羅克韋爾等領軍企業建立合作平台15個。
學校與世界職教院校聯盟(WFCP)等40多個國家(地區)的90餘家境外組織和院校保巧橘持穩固的聯系,獲得全球職教界的最高榮譽——世界職教院校聯盟卓越獎「應用研究與創新」金獎。2017年至連續三年蟬聯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400餘名外國留學生在我校學習。
學校整合多方資源,積極搭建平台,以特色優勢服務職教、以優質資源貢獻職教。牽頭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院、全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職教分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高職研究會、全國機械行業現代機電技術職教集團等全國性平台5個,以及牽頭江蘇省輕工協會、江蘇機電職教集團等全省性平台9個。
;2.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詳細介紹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南工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高校,學校是全國就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範咐棚校30強高校,「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國家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學校前身是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橋搜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於1918年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該校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專門從事職業教育並以此冠名的學校。
(2)鄒世昌擴展閱讀: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毗鄰著名的鍾山風景區,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蘊厚重的百年名校。前身是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創建於1918年的中華職業學校——我國第一所以「職業」冠名的學校。
1952年,黃炎培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首任輕工業部長,將學校交由輕工業部管理;1954年,更名為上海機械學校;1960年,整體搬遷至南京,更名為輕工業部南京機電學校;1998年,由輕工業部劃歸江蘇省管理;1999年,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更名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百年傳承、薪火相繼,學校培養了張聞天、華羅庚、江竹筠、徐伯昕、朱森林、秦怡、敏簡歷顧心懌、王世績、鄒世昌等一批傑出校友及大批實用型技術人才。
學校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在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傳承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遵循「敬業樂群」的校訓,堅持「手腦並用,雙手萬能」的辦學理念和「做學合一」的教學方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化等各個領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綜合競爭力位於全國高職院校前列。
3. 文學月刊詳細資料大全
《文學月刊》是1932年6月10日在上海創辦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機關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文學月刊
- 創刊時間 :1932年6月10日
- 出版周期 :月刊
- 別稱 :「文學月報」)
雜志簡介
雜志簡介
《文學月刊》雜志曾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機關刊物《文學月刊》(也稱「文學月報」),1932年6月10日在上海創刊。剛創刊的《文學月刊》主要刊登論文、創作、翻譯小說、詩歌、戲劇、書評、文藝情報、通訊等。先後登載魯迅的《論翻譯》、《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等作品和翻譯小說。田漢、丁玲、周起應(周揚)等也常在該刊發表作品。後因諸多原因停刊! 為繼續發揚中國民間文學先驅的導向精神,繼續學習魯迅等文學前輩的文學思想,《文學月刊》雜志得到復刊! 2010年復刊的《文學伍沖月刊》,由中國作家記者協會主管主辦,成都新視野文化交流中心國內運營,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國內發行,(國內發行刊號〖中圖書刊編碼〗:G270Y147、國際標准刊號:ISSN1672—7948、廣告代理許可證號:粵工商固印廣登字(2012)00016號)傳播渠道涉及 *** 機關、各大中型企業、高等院校、大型文學類協會等單位。 2013年《文學月刊》進行大規模的重組和改革。新改革的《文學月刊》仍然由中國作家記者協會主管主辦,總部改為沈陽《文學月刊》全國總編輯部和廣西分編輯部。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國內發行,(國內發行刊號〖中圖書刊編碼〗:G270Y147、國際標准刊號:ISSN1672—7948、廣告代理許可:沈陽常春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改革後的雜志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長期的准備和積淀,將成為國內民間文學發展的風向標,將為繁榮祖國文學事業而不懈努力。雜志定位
本刊現為:中國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讀覽天下全文收錄期刊、悅讀網全文收錄期刊、博看網全文收錄期刊、華語文學界核心期刊、鳳凰網讀書頻道指定合作期刊、國家重點高校圖書館收藏期刊,備受國內讀者歡迎的文學期刊。雜志機構辯差
雜志社組織構成
主管主辦:中國作家記者協會 國內發行審批: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內發行: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 戰略合作夥伴:《鳳凰周刊》及其網路平台 合作夥伴:中國龍源期刊網 盛大旗下悅讀網 鳳凰網讀書頻道 讀覽天下 民聲訪談網 國際標准刊號:1SSN1672—7948 國內運營廣告代理:沈陽常春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編輯部:《文學月刊》沈陽編輯部和廣西編輯部雜志編輯人員
雜志社長: 於海龍 雜志副社長:甘少西 雜志編委: 王立峰、白恩傑、逯武君、夢溪流、甘少西、劉世滿、馮黎 雜志總編: 王立峰 執行主腔灶殲編: 白恩傑 執行副主編 :夢溪流 副主編:張春玉 副主編:甘少西 副主編:吳景慧 記者部主任:逯武君 責任編輯: 王 斌 張曉英 王小泗 鄒世昌 鄭 晨 吳新磊雜志現狀
雜志現狀
《文學月刊》雜志與龍源期刊網、悅讀網、博看網、蘋果商店等大型網際網路實力機構加強深度性合作,在海內外擁有15000多個電子版線上閱讀平台,240多個手機客戶端下載發布平台,《文學月刊》電子版日均線上閱讀IP瀏覽量高達13萬余次,在海內外擁有58000名固定VIP讀者,直接或間接性影響到全球1600多萬華語文學愛好者,為中國3億網民和6億手機用戶時刻了解當下華語文學發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新聞報導
《文學月刊》發展過程中,眾多舉動得到許多主流媒體報導,如中國作家網、人民網,新華網,網易新聞等等。雜志閱讀
雜志每月一刊,可通過聯系成都編輯部訂閱,也可以在龍源期刊網上閱讀電子版。在網路上
4.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理事成員
名譽理事長:曾培炎、曲維枝、李兆吉、苟仲文
榮譽顧問:王洪金、許居衍、李志堅、陳興信、黃敞、大坪英夫、王寧國、蔣守雷
理事長:俞忠鈺(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副主任)
常務副理事長:許金壽(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副理事長:(按姓氏筆劃序)
王芹生(北京中電華大電子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王國平(華潤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國光(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行政執行副總裁)
王新潮(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石明達(南通富士通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葉迪生(天津強芯半導體晶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馮海(北京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
畢克允(中電科技集團電子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集團科技委常委)
鄒世昌(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會長)
楊克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3研究所所雀肆睜長)
陳麗華(中國電子器件工業總公司總經理)
佟保安(中國電雹喚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董事)
嚴曉浪(浙江省半導體行業協會頃歲理事長)
趙正平(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屠海令(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院長)
魏少軍(清華大學教授)
秘書長:徐小田
副秘書長:(按姓氏筆劃序)
於燮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秘書長)
王紅(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處長)
陳賢(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知識產權工作部副部長)
徐貞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展覽部主任)
李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顧問公司執行總裁)
鮑樂群(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處長)
5. 太倉資料
分類: 資源共享
問題描述:
快10!10!急用!!!
解析:
太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總面積為822.9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85.9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水域面積173.9平方公里,陸地面積為537平方公里。內陸土地面積為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66萬公傾。
【地形地貌】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散禪巧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東部3.5米~5.8米(基準:吳淞零點),西部2.4米~3.8米。
【水運口岸】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側,太倉市東部。口岸位於長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瀏黑屋,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緯31°37′00"、東經121°14′00"。口岸線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25公里,距吳淞口僅13海里,是距長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區范圍內岸線基本平直且邊灘穩定,終年不凍不淤,深水區開闊、穩定,能滿足5萬噸級船舶回轉水域的要求,是長江下游地區最佳港址之一。
【氣候】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干濕相間。歷年年平均氣溫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1960.9小時,無霜期226天。2004年平均氣溫17.1℃,比常年高1.6℃。年降水量1148.9毫米,比常年多70.8毫米,全年雨日105天,6月14日入梅,7月15日出梅,計32天,梅雨量為411.5毫米。年日照時數2255.8小時,比常年偏多294.9小時。
區劃人口
【區劃】 太倉市隸屬江蘇省蘇州市管轄,市人民 *** 駐地城廂鎮。2004年末,全市轄7個鎮、126個行政村、2846個村民小組、65個居民委員會。境內有太倉港經濟開發區。
【人口】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5.4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61‰,死亡率為8.02‰,自然增長率為-1.41‰;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5.82萬人,非農業人口19.64萬人。暫住人口19.49萬人,比上年增長26.3%。
【民族】 太倉為漢族聚居地區,少量少數民族散居。至年末,全市有回、滿、蒙古、壯、佤、苗、侗、傣、彝、羌、布依、土家、納西、赫哲、哈尼等24個少數民族、347人(不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其中以 *** 和滿族居多,主要分布在城廂、沙溪、瀏河等鎮。
國民經濟
【主要經濟指標】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GDP)248.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4815元(摺合約6623美元),比上年增加8172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7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50.17億元,增長13.9%;第三產業增加值83.48億元,增長14.4%。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6.6:58.5:34.9調整為5.9:60.5:33.6。
財政收入增勢強勁。全年完成財政收入31.76億元,比上年增長46.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13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上升到4.9%,提高了0.7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3.97億元,比上年增長34.5%。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63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完成工業投資104.82億元,增長23.2%;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9.1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穩中有升。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74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農業產值12.27億元,比上年增長2.9%;畜牧業產值5.94億沖鍵襲腔元,增長16.5%;漁業產值5.69億元,比上年增長2.2 %。全年糧、棉、油種植面積分別為2.98萬公頃、0.09萬公頃和0.47萬公頃,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為5.8:4.2。全年糧食總產量20.47萬噸,比上年增長7.0%;棉花總產量0.11萬噸,比上年增長3.6%;油料產量1.04萬噸,比上年增長51.6%。農副產品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擴大生產。全年水產品產量3.81萬噸,比上年略減;生豬出欄22.89萬頭,比上年增長7.8%。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6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724 台,小型手扶拖拉機617台,農用運輸車722輛。農村用電量19.0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0%。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取得新進展,農業綜合防汛抗災能力進一步提高。水稻機械化播栽達到4000公頃,三麥、水稻機收割率分別達到了98%和80%以上。
土地資源利用和農業生態保護受到廣泛重視。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實行有效控制。全年新增耕地面積39.07公頃,年末耕地面積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3.77%。
【工業】 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全市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54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6.52億元,增長32.0%,佔全部工業份額由上年的58.5%上升到63.9%,上升了5.4個百分點。工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年完成工業產品銷售收入506.94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341.18億元,比上年增長33.0%。產品銷售率達98.1%。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42.6%。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9.96億元和利潤總額27.0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6%和3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和利潤總額分別為30.82億元和19.2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4%和15.3%。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27.66億元,比年初增加41.09億元,增長22.0%;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96.43億元,比年初增加49.22億元,增長32.5%。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737.46億元,比上年增長40.5%,現金支出758.47億元,比上年增長39%,收支相抵現金凈投放21.02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14.94億元,比年初增加17.5億元,增長18.0%。外匯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34億美元和0.9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1.4%和14.8%。保險業收入穩步增長。全年保費收入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1.48億元,比上年增長22.3%。
【國內商業】 商業企業不斷加快布局結構和經營業態調整,商業企業的集聚、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消費品市場銷售平穩增長。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日趨明顯,轎車、家居類商品消費進一步擴大。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城區零售額1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農村零售額21.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各類商品銷售全面增長,其中,批發零售業3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7%,餐飲業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交通運輸郵電業】 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加快發展,綜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交通運輸網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沿江高速公路、太蓬公路已建成通車,蘇昆太高速公路、錫太一級公路、339省道復線工程按期推進。全市機動車輛猛增,社會運輸能力大幅提高。年末汽車2.57萬輛,其中,客車1.81萬輛,貨車0.76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26.6%和16.0%。私牌汽車1.72萬輛,新增4603輛,比上年增長36.7%。
郵政業務穩步發展。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5096萬元。郵政服務門類增多,投遞速度加快。全年發送函件252萬件,特快專遞19.5萬件,報紙1550萬份,雜志54萬份。通信行業快速發展。年末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2.8萬門。全市固定電話用戶和行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25.81萬戶和38.58萬戶。
歷史文化
【建置沿革】 太倉古代為濱海村落,人煙稀少,戶不滿百。春秋時屬吳地,秦屬會稽郡,漢為吳郡婁縣惠安鄉。三國吳於此建倉屯糧,漸次發展。元代於劉家港開創漕糧海運後,遂日益繁盛,成為萬家之邑。元末築太倉城。吳元年建太倉衛,明初置鎮海衛,屯兵駐防。明弘治十年(1497),割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建太倉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為江蘇直隸州,並析地置鎮洋縣。民國元年(1912),太倉州和鎮洋縣合並,定名太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後隸屬江蘇省蘇州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3月,改隸蘇州市。1993年3月,撤縣建太倉市。
【文化與名人】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人文薈萃,自具特色,積淀厚實,底蘊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婁東文化,為今天留下悠久而優秀的文化財富。早在晉代,名士瞿硎等活動於境內傳布知識文化。在此前後,境內興建有多處古剎名塔,反映當時建築藝術和佛道文化水平。雙鳳民歌等已經流行,之後民間舞蹈、高蹺、龍燈、滾燈等在鄉間流傳不衰。牛郎織女降生黃姑(今南郊鄉境)的神話傳說很早流傳,唐宋時建專祠祭祀。元代,漕運開通,劉家港發展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漕運文化」的發展,推動與國內外文化交流,婁東文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元代的橋梁建築獨具風格,至今保存著國內少有的元橋群。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在劉家港啟航停泊,溝通太倉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並留下碑文、實物、著作等歷史性重要文物。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和優美動聽的江南絲竹源自太倉一帶。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東南」之譽。太倉建州後學堂、書院盛極一時,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張溥興社、王世貞興文,吳偉業興詩,陸世儀興學,「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興畫,使太倉文化得到全面發展,民間讀書成風。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有開放性,多種特色文化豐富多彩,有全國橋牌之鄉、武術之鄉、龍獅之鄉、民樂之鄉等稱號,文學、舞蹈、戲曲、音樂、攝影、書法等文化藝術碩果累累。
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舉不勝舉的文化名人,僅宋元明清考取進士者多至314人。其間最著稱者,文學有文學家王世貞,獨主文壇20年;文學家、史學家張溥,領導復社聲震朝野,撰有《五人墓碑記》流傳後世;大詩人吳偉業,開創婁東詩派,是「江左三大家」(錢謙益、龔鼎孽、吳偉業)之一;理學家陸世儀,著書立說60餘種,被尊為「江南大儒」。經史學家畢沅,繼司馬光《資治通鑒》後,撰修《續資治通鑒》巨著。書畫有大畫家仇英,被譽為「周肪復起,亦未能過」,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以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為代表的「婁東畫派」獨步清代畫壇,成為正統畫派;近現代著名壽星畫家朱屺瞻,畫風老辣,自成一體,為「畫壇的一代宗師」;著名山水畫家宋文治,師前人技法從中脫化而出,創新開拓中國現代山水畫。藝壇有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始創融南腔北腔為一體的崑曲;音樂家張野塘創制的吳中新樂「弦索」,流傳江、浙一帶,演變為江南絲竹;古琴大師徐上瀛,深究琴學理論,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享有一席之地;電影藝術家朱石麟,編、攝、導電影百餘部,成為「香港電影拓荒者」;舞蹈藝術家吳曉邦,探索舞蹈創作實踐60餘年,被稱之為中國新舞蹈奠基者。教育界有教育家陸寶忠,主張改革科舉,設立學堂,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教育家唐文治,實踐教育救國40餘載,桃李遍天下;成人教育先驅俞慶棠,推行民眾教育,指導創辦民眾教育機構百餘家。新聞界有著名記者俞頌華,與瞿秋白等最早采訪「十月革命」後的蘇聯,主編國內和香港、新加坡等多家報刊,有「新聞界的釋迦牟尼」之稱。科技界有水利專家郟亶,著有《吳中水利書》,成為治理吳中水利的重要文獻;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一生從事實驗物理研究,被世界各國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物理女王」、「華人之光」、「核物理學首席女物理學家」等;著名物理學家朱棣文,從事激光冷卻捕捉原子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的又一驕傲。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鄒世昌、黃勝年、吳建屏、楊勝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科研碩果累累,在各自學科獨領 *** 。
著名人物
太倉籍著名科學家<按筆畫順序排列>
唐孝威 唐孝炎 黃勝年 鄒世昌 楊勝利 吳建屏 朱棣文 吳健雄
突出貢獻中青專家
劉金鴻
太倉優秀科技專家
蔡萌萌 謝文曉 曹全南 陳 平 張安巡 任鴻基 向 貴 馬以榮
丁育麒
古代人物
李梧江 白登明 陸世儀 吳偉業 徐上瀛 張 溥 魏良輔 王時敏
仇 英 陸子崗 朱 清 郟 亶
近現代人物
陸寶忠 倪 德 洪錫范 俞慶恩 項堯仁 蔣汝坊 俞 鍔 李田文
呂品生 周 斌 楊子清 朱屺瞻 宋文治 俞頌華 俞慶棠 錢抵千
錢旭滄 唐文治 朱增元 朱石麟 傅煥光 朱傳茗 浦太福 吳曉邦
名優特產
大致有: 中華絨螯蟹、興隆茄子、太倉芋艿、太倉「三豆」、美術奇葩麥秸(桿)畫 、工藝鞋、紅木雕刻、太倉香蔥、太倉全羊宴、太倉板橋西瓜、太倉糟油、太倉肉鬆、春凰牌燠雞、長江四鮮、太倉白蒜、太倉珍蔬紫葛葉等。
名勝古跡
大致有:玉皇閣、南廣寺、海天禪寺、州 橋、樂蔭園、吳曉邦藝術館、天妃宮、南 園、憩 園、張溥故居、王錫爵故居、高仁歧油畫館、吳健雄墓園、港區碼頭、梅花草堂、鄭和紀念館、太倉博物館等,宋文治藝術館。
6. 鄒世昌的離子束技術
20世紀70年代初,經受過「文化大革命」批判的鄒世昌回到了研究工作崗位,此時他的研究領域已轉到研究離子束與固體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方面的應用。當時「文化大革命」還在繼續,能用的設備是國內製造的第一台20萬電子伏特能量離子注入機,性能很不穩定。鄒世昌先參加了CMOS集成電路(電子手錶分頻器)閾值電壓控制的後期部分工作,這是在中國首次將離子注入應用於半導體集成電路。1974 年與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合作在該離子注入機上配置束流準直器及精密定角器,建立了背散射能譜測量及溝道效應分析系統,應用於離子注入半導體的表面層組分濃度分布的測定、晶格損傷的分析以及摻雜原子晶格定位,於1975年完成了氖離子背面注入損傷吸收硅中重雜質以改善p-n結反向漏電特性的研究工作。同年9月,鄒世昌在西德卡爾斯魯厄「離子束表面分析」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這篇論文,引起國際同行好評。令他們十分驚訝的是國際上一般都要用百萬以上電子伏特能量加速器及精密儀器進行的實驗,中國竟在自製的設備上完成了。這是中國第一篇在國際學術界發表的利用離子背散射能譜分析開展半導體研究的論文。1978年又與上海光機所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半導體激光退火的研究工作。在建立了上述技術的基礎上,鄒世昌領導的離子束實驗室對離子束與固體材料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應用於材料的改性、合成、加工、分析,陸續完成了以下一些研究工作。(1)半導體離子注入:研究了離和橘子注入硅的損傷及其退火行為,獨創性地提出了用二氧化碳激光從背面照射對離子注入半導體進行退火及合金化的新方法,這項工作獲中國科學院1982年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研究了用雙離子注入的辦法在磷化銦中得到了最高的載流子濃度及摻雜電激活率,並用全離子注入技術率先研製出國內第一塊120門砷化鎵門陣列電路和高速分頻器,獲中國科學院1990年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SOI技術:對SOI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用離子注入和激光再結晶方法合成了SOI新材料。解決了激光再結晶SOI 材料適於製作電路的表面質量問題,獲得一項發明專利。在深入分析SOI材料光學效應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非破壞性的表徵技術,進而研製成功新型的CMOS/SOI電路。該項目獲中國科學院1990年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近年來SOI材料已進入實用並將成為21世紀硅集成電路的基礎技術,說明鄒世昌對這一新研究領域的高瞻遠矚。
(3)離子束微細加工:研究了低能離子束轟擊材料表面引起的濺射、損傷和貌相變化等物理現象,並用反應離子束微細加工在石英基片上刻蝕出中國第一批實用閃耀全息光柵,閃耀角可控,工藝重悶余復穩定,衍射效率大為提高,這是光柵製造技術的重大突破,獲中國科學院198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與喚罩團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4)離子束增強沉積:負責國家「863高技術材料領域材料表面優化」專題,建立並掌握了可控、可預置和可重復的離子束增強沉積技術,合成了與基體有很強粘附力,低摩擦系數和高耐磨性的氮化硅、氮化鈦薄膜。
由於這些成績,鄒世昌被選為國際離子束領域兩個主要學術會議(離子注入技術——IIT和離子束材料改性——IBMM)的國際委員會委員。1989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7.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全體院士名單
截止2020年3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26人,名單如下。
1、數學物理學部(155人)
艾國祥、白以龍、蔡榮根、常進、常凱、陳彪、陳和生、陳佳洱、陳建生、陳木法、陳難先、陳十一、陳式剛、陳恕行、陳仙輝、陳永川、陳志明、崔向群、戴元本、鄧小剛、杜江峰、鄂維南、范海福、方成、方復全、方忠、馮端、甘子釗、高鴻鈞、高原寧、葛墨林、龔昌德、龔新高
郭柏靈、郭尚平、韓占文、何國威、何祚庥、賀賢土、洪家興、胡和生、胡仁宇、霍裕平、江松、姜伯駒、解思深、景益鵬、鄺宇平、李安民、李邦河、李大潛、李德平、李家春、李家明、李儒新、李惕碚、勵建書、林海青、林群、龍以明、陸夕雲、羅俊、羅民興、呂敏、馬余剛
馬志明、莫毅明、歐陽頎、歐陽鍾燦、潘建偉、彭實戈、曲欽岳、沈文慶、沈學礎、石鍾慈、蘇定強、蘇肇冰、孫昌璞、孫斌勇、孫鑫、孫義燧、湯濤、湯超、唐孝威、陶瑞寶、田剛、童秉綱、萬哲先、汪承灝、汪景琇、王鼎盛、王恩哥、王廣厚、王乃彥、王詩宬、王世績、王綬琯
王小雲、王迅、王貽芳、王元、王梓坤、魏寶文、文蘭、吳岳良、武向平、席南華、夏道行、向濤、謝心澄、邢定鈺、熊大閏、徐敘瑢、徐至展、嚴加安、楊福家、楊國楨、楊樂、楊應昌、楊振寧、葉朝輝、葉叔華、葉向東、於淥、袁亞湘、詹文龍、張殿琳、張恭慶、張涵信
張煥喬、張傑、張繼平、張平文、張仁和、張淑儀、張維岩、張偉平、張裕恆、張肇西、張宗燁、趙光達、趙紅衛、趙政國、趙忠賢、鄭厚植、鄭曉靜、周光召、周恆、周向宇、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詩堯、鄒廣田
2、化學部(132人)
安立佳、白春禮、包信和、曹鏞、柴之芳、陳洪淵、陳軍、陳俊武、陳凱先、陳慶雲、陳小明、陳新滋、陳學思、陳懿、程津培、程鎔時、戴立信、丁奎嶺、段雪、樊春海、方維海、費維揚、馮守華、馮小明、高松、郭景坤、郭子建、韓布興、何國鍾、何鳴元、洪茂椿、侯建國、胡英
黃本立、黃春輝、黃乃正、計亮年、江桂斌、江雷、江龍、江明、黎樂民、李燦、李洪鍾、李靜海、李景虹、李亞棟、李永舫、李玉良、林國強、劉若庄、劉元方、劉雲圻、劉忠范、陸熙炎、馬大為、麻生明、麥松威、倪嘉纘、彭孝軍、錢逸泰、任詠華、沙國河、沈家驄、沈之荃
施劍林、宋禮成、孫世剛、譚蔚泓、唐本忠、唐勇、唐有祺、田禾、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塗永強、萬惠霖、萬立駿、汪爾康、王方定、王佛松、王夔、吳驪珠、吳奇、吳新濤、吳養潔、吳雲東、席振峰、謝毅、謝毓元、謝在庫、謝作偉、徐春明、徐如人、嚴純華、顏德岳
楊金龍、楊萬泰、楊秀榮、楊學明、楊玉良、姚建年、姚守拙、於吉紅、余國琮、俞汝勤、俞書宏、袁權、岳建民、張存浩、張東輝、張洪傑、張錦、張禮和、張俐娜、張乾二、張鎖江
張濤、張希、張玉奎、趙東元、趙進才、趙宇亮、趙玉芬、鄭蘭蓀、支志明、周其鳳、周其林、朱道本、朱起鶴、朱清時
3、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2人)
卞修武、曹文宣、曹曉風、常文瑞、陳國強、陳化蘭、陳可冀、陳霖、陳潤生、陳文新、陳曉亞、陳孝平、陳曄光、陳宜瑜、陳宜張、陳義漢、陳竺、陳子江、陳子元、程和平、董晨、鄧子新、段樹民、樊嘉、方精雲、方榮祥、高福、葛均波、顧東風、桂建芳、郭愛克、韓斌、韓濟生
韓家淮、韓啟德、郝小江、賀福初、賀林、赫捷、洪德元、洪國藩、侯凡凡、黃荷鳳、黃路生、季維智、蔣華良、蔣有緒、金力、鞠躬、康樂、匡廷雲、李季倫、李家洋、李林、李蓬、李振聲、梁棟材、梁智仁、林鴻宣、林其誰、劉新垣、劉耀光、劉以訓、劉允怡、陸林、駱清銘
馬蘭、毛江森、孟安明、裴鋼、蒲慕明、錢前、戚正武、強伯勤、饒子和、尚永豐、邵峰、沈善炯、沈岩、沈允鋼、施一公、施蘊渝、石元春、舒紅兵、宋爾衛、宋微波、蘇國輝、隋森芳、孫大業、孫漢董、孫曼霽、唐崇惕、唐守正、童坦君、仝小林、汪忠鎬、王大成、王恩多
王福生、王松靈、王文采、王正敏、王志新、王志珍、魏輔文、魏江春、魏於全、吳常信、吳孟超、吳祖澤、武維華、謝道昕、謝華安、謝聯輝、徐國良、徐濤、許智宏、閻錫蘊、楊福愉、楊煥明、楊雄里、姚開泰、葉玉如、尹文英、印象初、曾益新、曾毅、翟中和、張春霆
張明傑、張啟發、張新時、張旭、張學敏、張亞平、張永蓮、張友尚、趙國屏、趙繼宗、趙進東、趙玉沛、鄭光美、鄭儒永、鄭守儀、種康、周俊、周琪、朱玉賢、朱兆良、朱作言、庄巧生、庄文穎
4、地學部(138人)
安芷生、常印佛、巢紀平、陳大可、陳發虎、陳俊勇、陳駿、陳曉非、陳旭、陳顒、陳運泰、程國棟、成秋明、丑紀范、崔鵬、戴金星、戴民漢、戴永久、丁國瑜、丁林、丁仲禮、竇賢康、馮士筰、符淙斌、傅伯傑、高俊、高銳、龔健雅、郭華東、郭正堂、郝芳、侯增謙
胡敦欣、黃榮輝、賈承造、焦念志、金振民、金之鈞、李崇銀、李德仁、李德生、李吉均、李曙光、李獻華、李廷棟、林學鈺、劉寶珺、劉昌明、劉叢強、劉嘉麒、陸大道、呂達仁、馬宗晉、莫宣學、穆穆、歐陽自遠、彭建兵、潘永信、彭平安、秦大河、邱占祥、任紀舜
戎嘉余、邵明安、沈其韓、沈樹忠、石廣玉、石耀霖、舒德干、蘇紀蘭、孫和平、孫鴻烈、陶澍、滕吉文、童慶禧、塗傳詒、萬衛星、汪集暘、汪品先、王赤、王成善、王德滋、王會軍、王水、王鐵冠、王焰新、王穎、魏奉思、文聖常、吳福元、吳國雄、吳立新、吳新智、伍榮生
夏軍、肖文交、肖序常、徐冠華、徐義剛、許厚澤、許志琴、薛禹群、楊經綏、楊樹鋒、楊文采、楊元喜、姚檀棟、姚振興、葉大年、葉嘉安、殷鴻福、於崇文、於貴瑞、袁道先、曾慶存、翟明國、翟裕生、張國偉、張宏福、張經、張彌曼、張培震、張人禾、趙柏林、趙國春
趙鵬大、趙其國、鄭度、鄭永飛、鍾大賚、周成虎、周衛健、周秀驥、周志炎、周忠和、朱日祥、朱永官、鄒才能
5、信息技術科學部(99人)
包為民、保錚、陳定昌、陳桂林、陳國良、陳翰馥、陳俊亮、陳星旦、褚君浩、崔鐵軍、戴汝為、段廣仁、董韞美、房建成、馮登國、干福熹、龔旗煌、顧瑛、管曉宏、郭光燦、郭雷、郝躍、何積豐、侯朝煥、侯洵、懷進鵬、黃宏嘉、黃琳、黃民強、黃如、黃維、簡水生、江風益
姜傑、金亞秋、匡定波、雷嘯霖、李啟虎、李樹深、李未、李衍達、林惠民、劉國治、劉明、劉盛綱、劉頌豪、劉永坦、陸建華、陸汝鈐、陸元九、呂建、毛軍發、梅宏、彭堃墀、秦國剛、沈緒榜、宋健、譚鐵牛、王懷民、王家騏、王金龍、王建宇、王立軍、王啟明、王巍
王圩、王陽元、王永良、王育竹、王越、王占國、王之江、吳朝暉、吳德馨、吳宏鑫、吳培亨、吳一戎、夏建白、相里斌、徐宗本、許寧生、薛永祺、楊德仁、楊芙清、楊學軍、姚建銓
姚期智、尹浩、張鈸、張景中、鄭建華、鄭耀宗、鄭有炓、鄭志明、周炳琨、周巢塵、周興銘、周志鑫、朱中梁
6、技術科學部(150人)
蔡其鞏、曹楚南、曹春曉、常青、陳維江、陳雲敏、陳祖煜、成會明、程耿東、程時傑、丁漢、都有為、段進、段文暉、范守善、方岱寧、高德利、高鎮同、葛昌純、顧秉林、顧誦芬、顧逸東、郭烈錦、郭萬林、過增元、韓傑才、韓禎祥、何滿潮、何雅玲、胡海岩、胡文瑞
胡聿賢、黃克智、賈振元、姜中宏、金紅光、金展鵬、賴遠明、李東旭、李述湯、李依依、李應紅、林皋、劉寶鏞、劉昌勝、劉廣均、劉維民、劉竹生、柳百新、盧柯、盧強、路甬祥、雒建斌、閔桂榮、毛明、蒙大橋、南策文、倪晉仁、歐陽明高、歐陽予、潘際鑾、彭練矛
彭一剛、齊康、邱大洪、邱勇、任露泉、芮筱亭、申長雨、沈保根、沈志雲、宋家樹、宋振騏、孫家棟、孫鈞、唐叔賢、陶文銓、滕錦光、田永君、汪耕、汪衛華、王崇愚、王大中、王淀佐、王光謙、王立鼎、王秋良、王希季、王錫凡、王曦、王自強、魏炳波、魏悅廣、溫詩鑄
聞邦椿、吳承康、吳良鏞、吳碩賢、伍小平、吳宜燦、邢球痕、熊有倫、徐建中、徐性初、宣益民、薛其坤、閆楚良、嚴陸光、楊孟飛、楊叔子、楊偉、楊衛、楊槱、姚熹、葉恆強、葉培建、葉志鎮、於起峰、余夢倫、俞大鵬、俞鴻儒、翟婉明、張楚漢、張清傑、張統一
張興鈐、張佑啟、張躍、張澤、趙淳生、趙天壽、趙陽升、鄭平、鄭泉水、鄭時齡、鄭哲敏、鍾萬勰、周國治、周孝信、周遠、朱荻、朱靜、朱美芳、朱森元、朱位秋、祝世寧、祝學軍、庄逢辰、鄒世昌、鄒志剛
7、外籍院士(88人)、已故院士(608人)、已故外籍院士(26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科學院院士
8. 太倉有哪些縣區
截止2013年末,太倉下轄6個鎮。2個區。
1、6個鎮:城廂鎮、瀏河鎮、浮橋鎮、沙溪鎮、璜涇鎮模胡、雙鳳鎮。
2、2個區:港口開發區、經濟蘆碼叢開發區。
太倉市是蘇州所轄的縣級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東瀕長江,與崇明區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
(8)鄒世昌擴展閱讀:
太倉距今已有4500多年歷史。早在元明時期,太倉就是重要的海港和商埠, 史稱「六國碼頭」,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由此揚帆起錨。明弘治十年 (1497)建太倉州。民國元年(1912)定名太倉縣。1993年3月,撤縣建 太倉市。
太倉因處婁江之東,古亦稱婁東。自古人文薈萃,教澤綿長,形成了獨具風 格的婁東文化。是江南絲竹的發源地,婁東文化的發祥地,又是神話傳說牛 郎織女的降生地。
太倉自古以來文化藝術大家燦若群星,有明清文豪王世貞、吳梅村,復社領 袖張溥,明四家之一仇英,婁東畫派王時敏、王鑒、王原祁,著名教育家暨 交通大學創始人唐文治,當代畫家朱屺瞻、宋文治和中國新舞蹈藝術奠基人 吳曉邦陪櫻等。
在科學領域,走出了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的吳健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 得者朱棣文以及顧懋祥、陸佑楣、龔知本、唐孝威、唐孝炎、鄒世昌、黃勝 年、吳建屏、楊勝利等11位兩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