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寧市清秀區70歲以上的老人有沒有補助之類的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日前表示,民政部計劃今年要在全國統一高齡老人津貼制度。因為全國90歲以上的老人相對較少,民政部提倡以省為單位向全國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高齡津貼,目前相關文件正在起草中。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多個省份已經裂備開始針對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養老津貼,但並未做到全國統一,各地的高齡老人養老津貼發放的錢數和規定的年齡也有差異。示範省區80歲以上居民 每月可領230元目前,我國80歲以上老年人養老津貼發放的示範省區是寧夏。2009年5月,寧夏下發《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立80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津貼制度的通知》,決定在全區建立高齡老人津貼制度,成為全國第一個建立高齡老人津貼制度的省區。寧夏的文件規定,凡具有該區戶口、且年齡在80周歲以上(含80周歲,即1929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的農村老年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中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均可享受政府給予的高齡肆型毀津貼。津貼發放標准隨著老年人年齡段按年份調整,並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低保標准變動適時進行調整。寧夏的高齡老人養老津貼制度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記者了解到,民政部曾下發通知給各省區民政部門,要求借鑒寧夏經驗,加快制定有關政策措施,盡快探索建立高齡老人津貼制度。 註:按銀川城鎮居民低保標准計算出老年津貼示範點發放標准100歲以上 每人每月300元90—99歲 230元以上 80—89歲 230元分析80歲以上老人已達1805萬記者從民政部了解到,全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已達到1805萬,並正在以每年100萬以上的速度增長。據全國老齡辦測算,目前全國80歲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長,約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預計到2050年5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是80歲以上老人。據了解,目前全國各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外,均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記者了解到,截至2008年底,我國老年人口已增至1.69億。過去10年中,我國老年人口增長了5000萬,我國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將年均增加800萬至900萬。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到2050年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屆時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37億,約占總人口30%以上,三四個人中就有1位老人。北京落點30萬80歲以上老人每月領百元服務券記者從市老齡委獲悉,自2010年1月起,全市80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每月都可領到政府發放的100元的養老服務券,該政策目前已惠及約30萬老年人。老人可以使用此服務券折抵現金,向養老服務單位購買生活照料、聘請小時工、沐浴理發、就餐、醫療保健、陪同聊天和日托服務等方面的服務,或折抵入住養老服務機構費用。已惠及本市約30萬老年人。與此同時,根據北京現行政策,政府還向全市90至99周歲戶籍老人每人每月發放補貼100元,100周歲及以上老人每人每月200元。對10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在本市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及住院發生的,且符合本市有租漏關醫療報銷規定的醫療費用中的個人按比例負擔的部分給以補助。
⑵ 兩會的惠民政策有那些
我看2010年「兩會」就體現出兩個字上——惠民。
兩會報告解讀:調結構惠民生 財政政策將如何發力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07/161517179609s.shtml 2010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預算安排,今年中央財政支出46660億元,增長6.3%,中央財政赤字達到8500億元。 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財政政策如何發力,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有效推動「調結構、惠民生」,引起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 新增5722億元:中央公共投資力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010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安排9927億元,比2008年預算增加5722億元。加上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1040億元和2009年新增的5038億元,可以實現中央政府新增公共投資1.18萬億元的計劃。 預算報告指出,今年政府公共投資主要用於項目續建和收尾,避免「半拉子工程」,嚴格控制新上項目,防止重復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目前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不能減弱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2010年繼續保持9000多億元的政府公殲敬共投資規模,並在資金投向和使用上突出結構性調整,將有力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633億元:抓住新科技革命戰略機遇 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物聯網,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新名詞。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必須抓住機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 根據預算報告,2010年安排科學技術支出1632.85億元,增長8%,高於中央財政支出平均增幅1.7個百分點。 「科旅如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最重要的推動力。」陝西步長集團董事長趙超代表說,科技創新有利於提升資源效率、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他建議推動產學研用有機結合,並加強對專利權的保護。 1413億元: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 今年是「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的最後一年,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對於優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意義重大。 根據預算報告,中央財政安排環境保護支出1412.88億元,增長22.7%,高於中央財政支出平均增幅16.4個百分點。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要求。財政安排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非常及時,明確體現了這一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市長連友農說。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財政廳廳長鄭建國說,2010年山西將繼續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並重組,加大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產能的投入力度,對淘汰落後產能企業轉產發展給予財政扶持;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經濟體系和氏鎮慎社會消費環境;進一步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對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導向性作用。 8078億元: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持久動力,也是預算安排的重點。 2010年,中央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計8077.82億元,增長8.8%,高於中央財政支出6.3%的增幅。其中: 教育支出2159.9億元,增長9%,高於中央財政支出平均增幅2.7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支出1389.18億元,增長8.8%,高於中央財政支出平均增幅2.5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582.25億元,增長8.7%,高於中央財政支出平均增幅2.4個百分點…… 「政府下大力氣投入民生,說明讓老百姓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絕不是句空話!」中國建築西北設計院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代表說。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廳長陳利丹代表說,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民生投入不減反增,解民憂惠民生的重大舉措相繼出台,令百姓受益良多。群眾唱的山歌形象地表達了他們的心情:「黨的政策實在好,人民群眾得實惠……」 8183億元: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這幾年國家把『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農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還比較落後,特別在貧困山村,尤其需要更多支持。」 來自陝西省旬陽縣農村的陳分新代表說。 根據預算安排,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方面的支出合計8183.4億元,增長12.8%,相比較中央財政支出6.3%的增幅,增長尤其明顯。其中,用於農業生產方面的支出3163.8億元,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補貼支出1334.9億元,支持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支出3108.5億元,農產品儲備費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億元。 鄭建國代表說,山西省將落實好各項惠農補貼政策,進一步增加涉農補貼規模,支持應急水源工程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啟動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工作。
⑶ 廣西民政廳廳長是誰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廳長陳利丹
⑷ 2019年養老政策如何改革
對於當下中國養老政策改革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 姚遠教授建議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養老政策改革能否及時落實、形成有效扶持。”姚遠建議,應改變按床位數量補貼的老辦法,而按接收失能老人數量計算,此舉能真正扶持規模小而護理量大的民辦機構。對於如何合理地對養老產業進行補貼,一直是民政部門研究的重要課題,希望未來政府對養老產業的補貼能夠涵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目前以機構養老補貼為主,社區養老正在完善,居家養老的補貼目前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北京目前是以養老助殘券的形式來進行補貼,希望能夠更好地完善補貼的原則和執行細則,從制度層面保障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老齡化的特點是未富先老。”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言人趙啟正說,中國在人均GDP為3000美元時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一般國家人均1萬美元時才進入這個階段螞飢蘆。中國式養老政策改革如何求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專家建議,養老政策改革應建立多元化、分層次的綜合養老網路。
養老政策改革面臨難題:“住不上”和“住不起”並存
“在北京為老人找一家合適的養老院真難。”馮女士有樁煩心事兒,她的父親年逾八旬,需要人看護照料。沖著價錢相對便宜,她想把老人安頓到公辦養老院,可問了一圈下來,有床位的養老院條件十分簡陋,環境稍好的則需“排隊等候”。
廣州的崔先生也有著同樣的煩惱。無奈之下,他跑去民辦養老院打探行情,結果很失望。“環境是好,但交通不便,收費更貴。”崔先生說,不少養老院在入住時需先一次性交一筆錢,至少5000元,再算上各類押金和按月算的床位、護理、伙食費,少說也要上萬元,這還不包括以後每個月好幾千的開銷,對於他這樣的工薪家庭是筆不小的費用。
“住不上”和“住不起”並存——這就是中國普通收入家庭尋找養老院時所遭遇的困境。
養老政策改革:民辦養老尚待激活
到去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85億人,全國各類養老機構4萬個,養老床位315萬張。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老人養老難日益顯現,人們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在增大。
養老政策改革發展養老機構 先補數字缺口
推行養老政策改革,解決“住不上”的問題,先得補足數字缺口。
“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積極性很高。”全國政協委員馬蘭翠表示,應激發民間力量參與養老行業。
中國人民大學 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姚遠教授表示,應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政策能否及時落實、形成有效扶持。”姚遠建議,應改變按床位數量補貼的老辦法,而按接收失能老人數量計算,此舉能真正扶持規模小而護理量大的民辦機構。
解決“住不起”的問題,還需引導民辦養老院降低過高的價格門檻。
某老年公寓總經理周黎明認為,推廣“公辦民營”試點是一個好辦法,用市場化手段替代政府包建包管模式,用監管和扶持的雙重舉措控制價位,“最終形成政府、民營機構、社會多贏的局面。”他介紹,作為“公辦民營”的首家試點,該老年公寓由政府出資建設,通過競標獲得運營權。由於省去了土地成本等煩悶帶惱,在之前經營艱難的情況下仍堅持微利模式,“打包”價格合計每月每個床位2175元。
養老政策改革:分層次、多元化是出路
我國已成為世界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完全靠機構養老實屬杯水車薪。專家表示,多元化、分層次的養老模式是目前符合國情選項的。
姚遠表示,應進一步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路,實現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4%機構養老的目標。其中,一部分由政府托底,一部分由政府發放消費券補貼購買養老服務,一部分由個人承擔個性化服務消費。
他建議,在幾大社區之間可建立整合醫療、康復等資源的養老中心,最大程度發揮輻射作用,形成養老的共享網路。
全國人大代表陳利丹建議,在農村地區要進一步扶持建設五保村,讓農村孤寡老人能夠就近養老,同時扶持貧困地區建設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養老問題更需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今年,我國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肢雀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姚遠表示,日趨完善的體制將力推中國養老保障制度循序漸進、長足發展。更多推薦:
解讀2015以房養老政策為何不被接受
各界人士對2015社保政策的討論
農村社保新政策
2015社會保險費計算方法
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提高勢在必行
⑸ 支付寶中能看到銀行卡余額嗎
你好,看不到。支付寶中是不能查詢到早州仿綁定銀行卡的余額的,可以通過各大銀行的app或者微跡散信公眾號查詢,注冊綁定賬號後即可進陸纖行查詢。
⑹ 陳利丹在汶川地震時講的話真正含義是什麼
可能是減輕人們的痛苦,安撫民眾的心靈吧!
⑺ 廣西區人大代表數量是多少
找不到,,只有全國的廣西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名單
(實有代表88名)
乃東紅(壯族) 馬飈(壯族) 王幼薇(女,壯族) 王曉華 王愛勤(女,壯族) 韋飛燕(女,壯族) 韋芬萍(女,壯族) 韋柳春(女,壯族) 鄧文(壯族) 甘善澤(壯族) 史英文 回良玉(回族) 向惠玲(女,壯族) 劉正東 劉慶寧(壯族) 湯世保 農藝梅(女,壯族) 農智毅(壯族) 蘇明芳(京族) 蘇道儼 李敏(女,壯族) 李漢金 李連寧 李金早 李艷寧(女,壯族) 楊 建 楊琴(女,壯族) 楊盛川(苗族) 連友農 肖化(土家族) 吳恆 吳廣林(壯族) 吳俊軍(壯族) 吳家權(仫佬族) 余遠輝(瑤族) 沈並升(壯族) 張少康 張秀隆 陸 雲(女,壯族) 陸兵(壯族) 陸鳴林(壯族) 陸雪梅(女,壯族) 陳剛 陳仲 陳武(壯族) 陳向群 陳關良 陳利丹 陳秋華 邵力平 林繁(壯族) 羅建平 羅雅齡(女,瑤族) 羅殿龍(壯族) 羅黎明(壯族) 金湘軍 周健(壯族) 周如強(壯族) 周懷慷 周建軍 趙貴坤(瑤族) 莫小莎(女,壯族) 莫雁詩 晏平 郭聲琨 唐成良 黃方方(壯族) 黃如梅(女,壯族) 黃良波 黃和龍(壯族)
黃秋娣(女,壯族) 曹伯純 閻保平(女) 梁啟波 彭祖意(瑤族) 董凌(苗族) 蔣向明(毛南族) 覃建寧(女,壯族) 傅宏裕 謝乃堂 賴一民(侗族) 賴建安 藍天立(壯族) 藍盛新(壯族) 蒙鐵英(女,壯族) 廖如恩(壯族) 潘永鍾(壯族) 潘雪紅(女,壯族)
⑻ 陳利丹的人物履歷
1954年5月,出生於衡陽市祁東縣。
1973.10—1975.08 廣西南丹縣羅富公社插隊知青,任生產隊政治指導員、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團總支書記;
1975.08—1975.12 廣西南丹縣委組織部幹事 ;
1975.12—1980.06 廣西南丹縣團委幹事、副書記、書記 ;
1980.06—1986.07 廣西南丹縣小場公社管委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小場鄉副鄉長、黨委副書記(其間:1980.09—1982.07 在北京語言邏輯函授大學學習;1983.10—1986.06 脫產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理論班哲學專業學習);
1986.07—1987.11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主任科員 ;
1987.11—1988.02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辦公室秘書 ;
1988.02—1992.08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辦公室副主任 ;
1992.08—1994.01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辦公室主任 ;
1994.01—1994.03 廣西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負責人 ;
1994.03—1996.08 廣西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隊長 (副廳級)、自治區統計局黨組成員;
1996.08—1998.06 中共廣西欽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其間:1996.09—1998.06 在中央民族猜信大學研究生部民族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
1998.06—2000.07 中共廣西防城港市委副書記、市委黨校校長 (兼) ;
2000.07—2003.01 中共廣西梧州市委副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兼) ,市長兼現代農業實驗區主任;
2003.01—2003.02 中共廣西賀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 ,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代市長;
2003.02—2008.03 中共廣西賀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其間:2001.09—2004.07 在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學習,獲法學博士學位);
2008.03— 2013.01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
2013.01—廣西人大外事華僑委員會主任委穗敬輪員
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
廣西自治區第八、九次黨代會代表;廣西自治區第十屆人大代表;廣稿返西自治區第九屆黨委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