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須陀洹什麼意思
須陀洹的解釋
見「 須陀洹果 」。
詞語分解
須的解釋 須 (須③④須) ū 必得,應當:無須蠢巧。莫須有。 必須 。務須。須要。 等待 ,停留:須留(遲留,留待)。 男人面上陵寬生的毛,鬍子:須眉(男子的代稱)。須生( 傳統 戲劇角色名,即「老生」)。 〔 須臾 〕 片刻 ,一尺檔亮會
⑵ 須陀洹與老天爺誰級別高
當然是須陀洹級別高。老天爺肯定是要禮拜的。要知道老天爺雖是天界的王帝,天界的老大。但只是三界內眾生的老大。而須陀洹是超升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自然是比老天爺大的。
須陀洹雖是世間聖人中最低的位置,但終究還是個聖人,而老天爺還只是凡夫。
須陀洹與老天爺比起來級別還算高的,且是老天爺的上級。再說了,老天爺禮拜須陀洹也是給自已修福的。
要知道欲界六道輪回是: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天界的一切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輪回之內一切有情(六道眾生),皆都比六道輪回之外眾生(如佛、菩薩、緣覺、聲聞)低,只有六道輪回之外(如佛、菩薩、緣覺、聲聞)才是最貴,也就是說(只有四聖法界)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才是最大侍蠢宴的。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阿羅漢」,誰貴誰輕呢?答:阿羅漢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阿羅漢(很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人。所以阿羅漢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與基督教上帝在同一個級別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級。天帝見阿羅漢,皆要誠心禮拜,叩頭頂禮。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三界之內的王帝,三界之內的老大。但終究是尚未超脫三界的六道凡夫,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因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無倫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墮入這地獄,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四聖法界(臂如佛、菩薩、緣覺、聲聞)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四聖法界有情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彼岸,且超出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人,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阿羅漢比天帝命貴,連三界之外的一切辟支佛,一切阿羅漢,皆都比天帝貴的。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坐鹿羅漢、白眉羅漢及其它所有斯陀洹、須陀洹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
天帝即是天,天仍然在六道與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四聖法界(臂如佛、菩薩、緣覺、聲聞)很至高無上的果位,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人。天(天帝)也有墮老銀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但機率是較小的。而四聖法界有情是永不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機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四聖法界(臂如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低的,且四聖法界亦是他的上級。簡單劃分一下:佛乃老大,菩薩老二,辟支佛老三,阿羅漢老四,天(天帝)乃老五的。
天帝也與我們南閻浮堤世界的人那樣,也是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地藏王菩薩名號積修功德的。而佛、菩薩皆不是。
華嚴經裡面講過:「我們眾生造業深重,弄得災難重重,民不聊生。玉帝曾跪觀世音菩薩七天七夜,懇求菩薩大發慈悲,消災增福」。可見,玉帝是多麼的仁慈啊!
佛教把一切眾生分成十大類,也就是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前四種是已經解脫了六道輪回,生死苦海的聖人。後六種是還沒有解脫生死輪回的六道凡夫。即要生生世世按照自己所做的善惡業去或好或壞,或高或低的地方受生,受業力支檔灶配。新的一生開始,善業成熟就到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去享受善道的生命。如果惡業成熟了就被迫轉到三惡道出生。沒有一成不變的生命境界。都被善惡業所牽引去感受苦樂不同的生活。玉皇大帝是天人,也是由於做了善業,受善業所牽出生到天界。但這生結束了還要受善惡也牽引再去其他道投生。所以他是要生生世世受業力牽引在六道或好或壞的環境中生存。但是六道中樂少苦多,到善道有如長時間掉到海里的人剛出來喘口氣,又掉到下面去了。很苦。而四聖法界眾生是了脫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墮的聖人。觀音菩薩當然是已經脫離生死苦海,離苦得樂的聖人。而玉皇大帝這生福報受盡,如果以前有惡業還要去三惡道受生,做畜生,餓鬼,下地獄。這樣反反復復沒完沒了。因為不覺悟就業,造業就要受善惡報。佛下生,為眾生宣講破迷開悟,了生脫死的方法。使一切眾生都能依照他講的方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在佛教中,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那個級別高?
次第而下:
佛---菩薩(大乘)---辟支佛(緣覺乘)---阿羅漢(聲聞乘)。之後還有聲聞三種果位:阿那含(三果)、斯陀洹(二果)、須陀洹(初果)。
以上,前四種是聖人,已經解脫生死。後三種雖然暫時沒有解脫生死,但是,即使是初果人,也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脫。因而,這些有情。都不是凡夫了。
再而下之:
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
這六種有情(六道眾生),雖然因善惡果報有高低差別。前三者名為「三善道」,後三種名為「三惡道」。然而,並無本質區別:皆是凡夫,皆未能解脫生死。完全有可能下墜地獄,在六道中升降沉浮不止。如《優婆塞戒經》雲:
「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命無量劫,若未得解脫分法,應觀是人為地獄人。」(非想非非想定,是天界最高層次;解脫分法即部分的解脫法;最起碼是聲聞初果:須陀洹)
如上,合「六凡四聖」為「十法界有情」。涵蓋一切有情。需要注意的是:十法界有情,各各具足「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而才有諸佛教化眾生,令其解脫生死,乃至究竟成佛。
建立以上知見,樓主就能明白:玉皇大帝與觀世音菩薩,一者是凡夫,一者是聖賢。猶如天淵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仙與佛有什麼區別?
答:仙法力有限,不像佛、菩薩法力至高無上,無邊無盡的。仙且與我們眾生一樣,都仍在六道與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佛、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人。其次仙級別低,神權不大。而佛、菩薩級別高,威神力與權利超越了一切天神和天王。且是玉帝的上級。玉帝見到佛、菩薩皆要下跪禮拜,佛、菩薩的每一句命令玉帝都不敢不遵從。玉帝雖是三界內的王帝,三界內的老大,神權雖大,但還沒有超脫三界了生死(而佛、菩薩皆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生死未了,判斷難免會有所偏差),難免會犯錯。玉帝如降福降禍有丁點不公正,則會遭到佛、菩薩的懲罰。但玉帝不公正機率是很小的。而佛、菩薩已超越了三界脫離了六道輪回之苦,是位偉大的聖人,判斷是永遠不偏不私,毫不出錯的。更不會遭到任何懲罰。仙雖然也慈悲又智慧,但與佛、菩薩比起來是遠遠不夠的。而佛、菩薩乃是大慈悲,大智慧,大覺悟者的。仙還有過去即使是多麼的善良,也會在一念之間變成超邪惡的。而佛、菩薩良知是徹底穩定了的,善良之心是永遠不會被污染的。仙如果以前有造作了惡業,就要被業力有所牽連,即墮入三惡道中,還要做畜生,餓鬼,下地獄。而佛、菩薩是了脫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墮的聖人。是永不受三惡道之苦的。
⑶ 金剛經中提到:須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別指
須陀洹須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小乘初果。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圓教十信菩薩中的初信位菩薩,然而智德則不相等[1]。須陀洹已屬聖人之位,非為凡夫;須陀洹梵語意譯即為入流,「入聖人之流」之意。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回。《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因此即使須陀洹亦離此四相。若證須陀洹果,應伴隨證得基本的天眼通與天耳通。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有時候「結」又稱為煩惱,斷三結既是斷除此三種煩惱。 ①、我見結: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我,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為我見。 ②、戒禁取見結:執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聖人就不會做這旦消基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③、模謹疑結:對三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對十二因緣產生懷疑,證初果者無此煩惱。根據經典上說:初果聖者得到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假如一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結,意經典說他已經證悟到初果了。 學佛者在修學的過程中,如果對佛、法、僧,以及戒律還會有懷疑,既是說他還沒證悟到初果;如果他對佛、法、僧以及戒律絕對沒懷疑時,那肯定可以證得初果了。證初果者又稱為見道,既是見到解脫之道。他很清楚的確認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真正體驗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道。我們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於初果聖者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游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游泳只不過是如此罷了。雖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聖者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習,故他需要繼續修行。初果聖人由於斷三結,絕對不會輪回到惡道去,並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後一生必證阿羅漢果。既是說,有些初果聖參考資料: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橋坦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回。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余,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卻不以為然,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斯陀含果斯陀含果:佛教術語,譯為一來,即是說,即使證得此果之後立即死了,再來人間天上,也僅一番生死,即可解脫。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在此之前則為須陀洹(初果、預流果),此之後則為阿那含(三果、不還果),佛教修行具有科學態度,修行之後必須經由測試、驗證才能得知是否正確而無偏誤,此稱為「證果」,無論是漸修(逐漸提升修行成效)或頓悟(修行上有大幅斬獲)都必須進行驗證,正確後才算取得果位,否則必須持續修行,並再次進行驗證。含義斯陀含為梵語,翻譯成漢語、中文的意思是「一往來」,佛經中也稱為「一上一還」,指的是:最多隻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在此後證得四果,註定完全解脫(永遠擺脫六道輪回)。特徵與初果須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擁有初果的三個特質(斷疑、斷戒禁取、斷我見)之外,再加上「貪、嗔、痴薄」的特點。也就是說,二果聖者在修行的證得過程中,對世俗五欲生活(指財、色、食、名、睡,或者色、聲、香、味、觸)起了遠離的心,慾望從根本上減少了。北傳佛教在北傳大乘佛教體系裡,二果屬於小乘修行(羅漢道)的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羅漢,在此之前則為須陀洹(初果羅漢),此之後則為阿那含(三果羅漢),基本意義與南傳佛教相同。參考資料: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斯陀含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二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回。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余,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卻不以為然,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阿那含梵語anāgāmin。 阿那含既三果、不還果。意譯為不還。佛教聲聞乘(小乘)的四果之三﹐為斷盡欲界煩惱﹑不再還到欲界來受生的聖者名。參考資料: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阿那含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三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回。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余,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究竟果位,但是大乘佛教卻不以為然,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⑷ 須陀洹相當於大乘52階位哪一步
須陀洹相世迅段當於圓教初信位,都不落昌虛三惡道了。但是還是有區別,須陀洹可能現量上比初信位要強,但是心量沒有初信位菩薩搜譽的大
⑸ 高分請法(佛教):如何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
海底兄以及網上諸位學人 身心清逸
小乘初果即是小乘見道,而要在二乘解脫道中見道,就是斷除我見(或稱身見),因此而使三縛結都斷盡。然而是什麼障礙一切學人無法見道呢?今先舉示經文,讓大眾和亂明白,之所以修行無功,無法取證二乘見道--初果的原因:
佛開解梵志阿拔經卷一: 何謂五陰?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識。此五覆人,令不見道。五陰之所以被稱為陰,正因為這五個法(色、受、想、行、識)會遮蓋眾生的解脫智慧、實相智慧,使眾生墮入這五法中,所以把這五法稱為五陰。而對於五陰的無常不能如實了知,就是造成眾生輪回不斷無法取證解脫果的主要原因,而佛法中所說的無明,就是指對於五陰的內容無法了知,對於五陰的變異、無常不如實了知。今舉經文說明:
雜阿含經卷八203: 佛告諸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雲何一法斷故,乃至不受後有?所謂無明。離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以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正觀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無明,離欲,明生。
因此對於十八界以及五陰的無常而不能如實知,就是無明:因為不知五陰的虛妄而產生貪愛,就是阿含解脫到的無明。然而這邊並沒有說到大乘所要斷除的無始無明,因為對於阿羅漢來說,實證涅盤本際(法界實相)並不是必要。
今在舉示經文,讓大眾明白二乘解脫道的無明,斷除的詳細內涵,以及前提,已讓一切有緣學人,得以親證最基本的解脫果--初果。
雜阿含經卷十256: 如是我聞...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知。摩訶俱希羅!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暗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又問: 舍利弗!所謂明者,雲何為明? 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訶俱希羅!所謂明者是肢賣知,知者是名為明。 又問:何所知?謂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俱希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不但此經如是說,於雜阿含經卷十257、258中也如是說。由此可見,所謂二乘菩提中的無明,就是者我們對於五陰、十八界法的全部內容無所知,對於陰處界(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無常故苦、故空、故無我,不能如實知,誤以為其中的某一法不是五陰、十八界所攝,誤認為是常住而不生滅的法相,就成為解脫道中的無明。假使能將這個無明斷除了,就會同時斷除三縛結,取證初果。但是如果只是確定五陰十八界的無常,一定會因為害怕落入斷滅空而於內恐怖,或於外恐怖,還必須信受佛語,深信五陰十八界滅後,還有一個無間等法,常住歷棚逗不滅,今舉經文趁機滅除大眾的無明:
中阿含經卷54:
比丘復問曰: 世尊!雲何因內有恐怖? 世尊答約: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 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戚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痴,比丘!如是因內有恐怖也!
比丘嘆世尊已,復問曰:世尊!頗有因內無恐怖也? 世尊答曰: 有也! 比丘復問曰: 世尊!雲何因內無恐布也? 世尊答曰: 比丘者,不如是見、不如是說:["彼" 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不如是見、不如是說,不憂戚、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痴。比丘!如是因內無恐布也!
比丘嘆世尊已,復問曰: 世尊!頗有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 有也。比丘復問曰: 世尊!雲何因外(注)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 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此" 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彼,如是見、如是說;或遇如來,或遇如來弟子聰明智慧而善言語、成就智慧;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舍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舍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時,憂戚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痴,如是說:[我,斷壞,不復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謂長夜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憂戚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痴。比丘!如是因外有恐怖也!
(注:五陰是外法,本識是內法。若恐懼外法五陰全部滅除時會成為斷滅境界,心中就有恐怖。)
比丘嘆世尊已,復問曰:世尊!頗有因外無恐怖耶? 世尊答言:有也。比丘復問曰:世尊!雲何因外無恐怖耶? 世尊答曰: 比丘者,不如是見、不如是說:["此" 是神,"此" 是世,"此" 是我,我當後世有。] 彼不如是見、不如是說;或遇如來,或遇如來弟子聰明智慧而善言語、成就智慧;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舍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彼,或如來或如來弟子,滅一切自身故說法,舍離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滅慢使故說法時,不憂戚、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痴,不如是說:[我,斷壞,不復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謂長夜可愛、可樂、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不憂戚、不煩勞、不啼哭、不椎胸、不發狂痴。比丘!如是因外無恐怖也!
這一段經文,若無一定的智慧,絕對是讀不懂的,或是誤會 佛陀的真意。在此先將此經文的要訣點出:這段經文前面所說的"彼",是指想像中常住不壞的精神。然而真正常住不壞的精神就是入胎識,指的是無違法、常住法、清涼法、恆不變異法,不屬於五陰十八界所攝, 世尊將他說為[我],不同於生滅性的五陰十八界假我、無我。接著經文說的"此"是指凡夫比丘將五陰十八界的某一法或某些法,誤認為是無違法,常住法,不是真正常住的[精神,我],而這段經文最後所說的"彼",才是常住法。接著再舉示這一段經文緊鄰著的前一段經文,就可以知道 佛在阿含經中早就有說過"存有"的思想:
中阿含經卷54: 復次,有六見處。雲何為六?比丘者,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覺(受陰),所有想(想陰),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彼(覺、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見若見聞識知(識陰和行陰)所得所觀,意所思念,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見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恆,不磨滅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
由這一段經文,很清楚的反證:五陰無常故無我的同時,已經表達確實有常住法與緣起性空的五陰並存的真相了,因為:五陰非我有,我非五陰有,這已經很明白的顯示有一個與五陰同時並存的""真識存有""。說白一點,這部經典根本就是大乘經典,只是因為被二乘人聽聞結集而成的緣故,大乘法義早就不在了,只是用來護持二乘菩提以及學人們不墮入斷見中。也因此在這部經的後面,佛又說到: 如來是正解脫如來,有因提羅及天、伊沙耶,有梵及眷屬,彼求不能得如來所依識,如來是梵,如來是冷,如來不煩熱,如來是不異。我如是說,諸沙門、梵志誣謗我虛妄,言不真實:[沙門曇芸(這是世尊的俗名,但是因為找不到字,只好用比較接近的代替),御無所施設]。
這部經文,佛甚至明說:你們外道所說的創造眾生與萬物的大梵天,其實就是這個我--釋迦如來的自心;所以自心如來就是你們所說的創造眾生與萬物的大梵天。
而這個真識、我、如來,本來就是清凈性的,因此他才是真正的梵,因為他本來就無煩無熱,所以是冷,是清涼。由此可知,""如來所依識""是非常難以親證的,連阿羅漢都無法證得,當然絕對不是外道們所能證得。
最後縱合以上所說,除了對於五陰的內容,五陰的無常必須如實了知,又如前面所舉示經文:比丘滅盡五陰十八界以後的執著後,內無恐怖,外無恐怖,是因為知道滅盡五陰十八界以後仍然有個無間等法,常住不滅。這也是二乘解脫法中必須建立的智明,否則也是無明,一定會導致無法確實斷除我見。
因此末學在此對大眾呼籲,特別是對修學南傳佛法的中國佛教界,提出極誠懇的開示:
第一:若沒有能力了知五陰十八界全部的內涵,
第二:若沒有現觀五陰十八界全部虛妄的智慧,
第三:若沒有智慧自我了知,或聽聞而不信受五陰十八界無常無我的背後,有一個常住不壞的實體心存在,就一定無法斷除我見乃至我執。
以上三點,就是我見無法斷除的無明,今天末學將此舉示出來,願大眾從這邊深入思維,並且如理作意的觀行,一定會發起見地而斷我見、三縛結,取證二乘出果,分證解脫功德。
末學再次呼籲,對此真相,千萬要加以深入探討,那麼取證初果的解脫功德,並非遙不可及的事!
⑹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各是什麼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小搭悄嫌乘佛法中修行次第的四個階段(果位),合起來稱為「四果羅漢」。也就是說,要修到「阿羅運爛漢」這個層次,要先後經過這四個階段。
1、須陀洹,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南傳佛教中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
2、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
3、阿那含,佛教術語,由後秦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
4、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
(6)須陀洹擴展閱讀:
南傳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南傳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南傳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知手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回。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余,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阿羅漢是佛陀十大稱號之一。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傳佛教完全依從原始佛法教誨。但是佛陀滅度六百年後逐漸出現的大乘(北傳)佛教卻不以為然,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⑺ 須陀洹可轉生天人,永不墮入三惡,天人福報消耗完以後難道也不會墮入三惡嗎,天人會墮入三惡道難道不對
天人的福報享受完了,也會墮入三惡道的,慧歷但是須陀洹不會,因為他已經進入聲聞四果的一果的境界,福報累積了很多,業障幾乎消滅完了,有了足夠的資糧,只不過還有一點虛做點慾望和業報,所以還要往三善道輪回幾次就可以了。
等到了聲聞四果的第二果斯陀含差碧衡,境界就更高了,只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所以又有個稱呼叫「一來」。
⑻ 須陀洹怎麼讀
須陀洹讀音:[xū tuó huán]
須陀洹(梵語:Srotāpanna,巴利語:Sotapanna),又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察派南傳佛教中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由於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隨信行與隨法行兩種:隨信行是依四敗帆賀不壞凈修行,而隨法行是能正確了解四諦,依現觀而得法眼凈。
雖區分兩種方法,但這是入門之差別,而非證悟的內容不同,因此聖典記載:「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由於參與了聖者的行列,所以稱為「預流」。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
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回。南傳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南傳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南傳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
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決定、決定正向於正覺,成為須陀洹之後,再也不會轉為凡夫,必定到達最高的覺悟。
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貪嗔、三果阿那含梵行立,四果阿羅漢永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完全解脫自在,不受後有轎納,無生死之條件而永脫輪回。
⑼ 金剛經中提到:須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別指
1、須陀洹果位:三乘菩提中最低、離凡夫最近的一個果位(修佛所達到的境界)。
須陀洹,譯為預流、入流,佛教術語,是南傳佛教中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
2、斯陀啟悔含果位:三果中的第二階成果成效。
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
3、阿那含果位:為聲聞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回還欲界,而證涅槃。此位須斷盡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證得之。
根據小乘佛教的教義,修行有四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這四果是小乘佛教聲聞修道的階位。
(9)須陀洹擴展閱讀:
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而大乘佛教共有三個果位:佛、菩薩和阿羅漢。小乘佛教認為現世只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佛; 大乘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小乘聖者不求成佛,只求進入涅檠的境界,安住於涅檠,不再度化眾生,不能稱為菩薩,也不能成佛。
而大乘菩薩道雖入涅槃卻不住於涅檠,雖解脫生死仍不離生死,以便度化有緣眾生,所以稱為菩薩道。菩薩果位,共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十地之前的四十個階位,為凡夫;初地以上的十二個階位,巧塵為聖人。
⑽ 須陀洹是一種什麼樣的果位
須陀洹是聲聞四果中的初果,又譯為「入流果」,意思就是剛剛入聖人之流。
須陀洹果必須要破三見結縛,也就是破我見、疑見、戒禁取見。
破我見就是破除認為五蘊身心中有常一主宰的自我的觀點。
破疑見就是破除對佛教三寶的懷疑。
破戒禁取見就缺行是破除執持錯誤禁戒的觀點。
此三見結縛破除,即證須陀洹果。但是外道卻不破我見,所以禪定功夫再高,也解脫不了生死輪回,而須陀洹破兄扮配了我見,將來遲早解脫生死輪回羨指,所以被納入佛教聖人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