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神農被稱為什麼呢
神農被稱為「葯祖」、「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
神農,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葯及農業的謹和吵神只,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葯行視為守護神。
重要貢獻
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棚虧。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祥侍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B. 被尊為醫祖的是誰醫聖、葯王呢
醫祖扁鵲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濟南市長清縣)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名醫。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
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時期南陽郡涅陽人,他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他所著述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中醫「四大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所確定的「辨證論治」原則,更是中國醫學芹配寶庫中的瑰寶,它使中華民族的醫葯學以其自身的特色立於世界醫學之林,張仲景本人也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葯王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葯王」。
生平及其創作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公元54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嫌敬指十一歲。葬於故里孫原村孫氏祖塋。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葯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由於幼年多病,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故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葯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稿罩次推卻做官召請,周宣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卻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還隱居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葯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葯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葯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影響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葯王」。現今我國各地都有祠堂紀念。陝西耀縣葯王故里孫原村現存有葯王孫思邈誕生遺址、幼讀遺址、葯王墓及孫氏塋園,葯王碑苑和宏偉壯觀的葯王紀念中心葯王祠堂,每年農歷二月二開展規模宏大的葯王孫思邈文化節紀念活動。平時有來自日本、台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葯王孫思邈對我國醫葯學貢獻的「二十四個第一」:
1、 醫學巨著《千金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 之至寶」;
2、 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
3、 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
4、 中西醫結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個麻風病專家;
6、 第一個發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個創繪彩色《明堂三人圖》;
8、 第一個將美容葯推向民間;
9、 第一個創立「阿是穴」;
10、第一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11、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
12、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葯外治牙病;
13、第一個提出用草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葯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
15、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葯物種植、採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個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葯物變家種;
17、首創地黃炮製和巴豆去毒炮製方法;
18、首用胎盤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動物肝治眼病,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甲p
20、第一個治療腳氣病並最早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 早一千年,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乙;
21、首創以坤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23、首用羊饜(羊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
24、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間,向群眾和同行虛心學習、收集校驗秘方的醫生。
C. 中國十大名醫 古代名醫個人簡介
1、中西醫結合的鼻祖——張錫純
張錫純是晚清著名的醫學家,是中西醫寬塌岩結合的鼻祖,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傑出貢獻,他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被譽為「近代中醫第一人」,其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被稱為我國中醫界「第一可法之書」,是近代中醫最受歡迎的醫學著作。所創方劑200多個,有不少方劑至今仍被廣為流傳,且屢用屢效。
2、葯聖:李時珍
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醫葯學家,早年入主太醫院,後來辭去太醫職務,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考證古今本草著作成百上千,花費27時間,終於寫成震驚中外的《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被達爾文稱之為「古代中國網路全書」,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李時珍的卓越成就,被後世譽為「葯聖」,被李約瑟譽為「葯物學界中之王子」。晚年所著《瀕湖脈學》更是中醫脈診入門的不二神作,至今「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成為中醫入門的必讀專著。
3、兒科鼻祖:錢乙
錢乙是宋代的太醫院丞、翰林醫學士,所著《小兒葯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他一生妙手仁心,終其一生旨在使「幼者無橫夭之苦,老者無哭子之悲」,踐行中醫醫道的博大與慈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被後人譽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另外,錢乙創方也極其精妙,他將張仲景的腎氣丸改為六味地黃丸,名流千古,至今廣為流傳。
4、葯王: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道士,天資聰明,卻不願入朝為官,終身為科普中醫而奮斗。寫成的《千金方》(由《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組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被國外慎御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是全世界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醫生,全世界第一個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早一千年;全世界首創以砷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他是懸絲診脈的發明人,至今無人繼承此項絕學。除此之外,他還是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所著《大醫精誠》至今被中醫人士家弦戶誦,被唐代宗譽為「百代之師」,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世人尊稱為「葯王」,而且還是古代名醫中,壽命最長的醫生。
5、小仙翁:葛洪
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葯學家,平生有《肘後備急方》傳世。在世界醫學歷史上,葛洪還第一次記載了兩種傳染病,一種是天花,一種叫恙蟲病。葛洪創造性的對狂犬病採取預防措施,是世界免疫學的先驅,歐洲免疫學家巴斯德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瘋狗病,再把病兔的腦髓取出來製成針劑,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狗病,原理與葛洪的基本上相似,但卻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葛洪是全世界第一個記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人,而且直到千年以後,青蒿素的發明、中國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都是受到葛洪的學術思想的啟發。
6、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傑出的醫葯學家,用畢生精力寫成《傷寒雜病論》,成為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被後世醫家奉為「方書之祖」,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張仲景最早記載了人工呼吸的操作雛形,比國外早了1600年[1];張仲景首創了葯物灌腸法,比西方醫學早了上千年。張仲景的學術思想被海內外醫學人士學習,被後人譽為「經方大師」「醫聖」,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7、外科鼻祖:華佗
華佗是東漢末年傑出的醫葯學家,不僅對中醫中葯極其嫻熟,對於針灸、外科手術更是爐火純青,而且在養生方面,也有傑出貢獻。發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手術麻醉的醫生,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他在外科手術方面,頗有成就,相傳因為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從而被多衫指疑的曹操誤以為是在謀害他,於是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結果了華佗,直到曹操最疼愛的兒子曹沖無醫可治的時候,才幡然悔悟錯殺了華佗。正是因為華佗如此高超的醫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另外,華佗發明的五禽戲,至今仍是養生導引術的必學之術。華佗與張仲景是同一時期的名醫,有「南華北張」之說。華佗在民間,被尊為「神醫」,名氣要比張仲景大很多。再者,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卻專門為華佗寫有傳記,卻並沒有給張仲景寫傳記,足見,華佗的醫學水平,在東漢末年是最高的。
8、扁鵲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名醫,號盧醫,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全科醫生,著成《黃帝八十一難經》傳世。扁鵲的學術成就,至今都是個謎,很多技術都驚為天人,今人聽到扁鵲的醫學故事後,不是瞠目結舌,就是嘆為觀止。扁鵲在救治虢國太子的休克假死,成了「起死回生」的神醫;在《列子》中記載,扁鵲為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換心,厲害之處在於是給兩個活人把心臟對換,而且兩個活人依然活著,從換心後出現的症狀來看,與現代心臟置換術之後的症狀驚人的相似,這應該不是作者憑空猜測的;在《史記》中記載,扁鵲的眼睛能夠「視垣一方人」,比現代的CT還厲害。當然,這些還是有點不可思議,但他對於中醫診斷學的推進,起到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對此,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序,弗能易也。」
9、醫祖:岐黃(岐伯與黃帝)
岐黃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創始人,是中醫古代第一個醫學團體或者是醫生組合。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黃帝和岐伯。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軒轅氏,是五帝之首,也是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葯、算數的發明者,黃帝與當時最著名的醫官岐伯等人對醫學的探討,被後人整理成《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中醫的四大經典之首,它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探討生命規律,創建天人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病治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哲學、天文、氣象、物候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是中國古代第一步圍繞生命問題的網路全書,也是中醫幾千年難以超越的曠世巨典。而岐伯與黃帝,往往二人並稱為「岐黃」,被譽為「醫祖」,後世醫家也常把「岐黃之術」作為中醫的代稱。
10、葯神:神農
神農是古代三皇中的地皇,是中醫葯和農業的發明者。神農一生始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織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場,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神農氏為「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使百姓益壽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為民找尋治病解毒良葯,嘗遍百草,被人們稱之為「葯神」,又被稱之為「葯祖」。後人將他的尋葯記錄,整理成《神農本草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葯學的經典之作,後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為宗,對中醫葯的發展一直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並逐步發展豐富,形成了如今世界聞名的中醫葯寶庫。而且,《神農本草經》中對於300多味葯的功效主治都有明確記載,不僅對中葯學有巨大貢獻,還對中醫症狀學有著前所未有的奠基作用。
D. 古代傳說中種五穀嘗百草的神話人物是
是傳說中的「神農行喚」。神農氏,中國上古人物,有文字記載:是在戰國以後,被世人尊稱為"葯祖"、"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者襪醫葯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葯及農業的神只,能保佑農業收檔嫌凱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葯行視為守護神。
E. 神農是誰 哪個朝代的人
神農是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
炎帝部落的活動范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啟拍猛(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5)葯祖擴展閱讀:
傳說炎帝在醫葯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一位非常神奇的人,他在一次機遇中,拜一位神仙為師,並且學會了中醫醫術,神仙傳授一本書。學習這本悄橋書後,他從此知道了人們為什麼要得病,找到了期中的的原因。之後,他就派人去到各地,給他採集葯材回來,並且親自來品嘗葯草是否有毒。
他親自用自己的身體來實驗,最多一天能就品嘗了70多種草葯。他一生中,據說研製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葯,能給人們賀滑治療四百多種疾病。他最後的死因就是因為去品嘗草葯而亡,蠟燭據說蠟燭就是他發明的,被人們稱為照明之神。
F.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種五穀嘗百草的神話人物是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種五穀嘗百草的神話人物是神農。
神農(Shennong,公元前3245年 -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於歷山(今湖北隨州市境內),中國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姜姓,號神農氏,中國上古人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時代在戰國以後。
被世人尊稱為"葯祖"、"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他遍嘗百草,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教人醫療與農耕,掌管醫葯及農業的升仿念神只,能保佑農業收大羨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葯行視為守護神。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
茶葉的發現:
根據古代傳說,皇帝神農在室外的火爐上燒水的時候,附近一棵灌木叢的葉子落到了水中,並停吵困留了一段時間,皇帝神農注意到水中的葉子發出了一種怡人的香氣。後來,他決定嘗嘗這種熱的混合物。它相當可口。就這樣,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誕生了。
G. 古往今來中國的名醫有那些
中西醫結合的鼻祖——張錫純
張錫純是晚清著名的醫學家,是中西醫結合的鼻祖,對中醫學的發展具有傑出貢獻,他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被譽為「近代中醫第一人」,其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被稱為我國中醫界「第一可法之書」,是近代中醫最受歡迎的醫學著作。所創方劑200多個,有不少方劑至今仍被廣為流傳,且屢用屢效。
葯聖:李時珍
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道士,天資聰明,卻不願入朝為官,終身為科普中醫而奮斗。寫成的《千金方》(由《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組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是全世界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醫生,全世界第一個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早一千年;全世界首創以砷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他是懸絲診脈的發明人,至今無人繼承此項絕學。除此之外,他還是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所著《大醫精誠》至今被中醫人士家弦戶誦,被唐代宗譽為「百代之師」,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世人尊稱為「葯王」,而且還是古代名醫中,壽命最長的醫生。
小仙翁:葛洪
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葯學家,平生有《肘後備急方》傳世。在世界醫學歷史上,葛洪還第一次記載了兩種傳染病,一種是天花租祥,一種叫恙蟲病。葛洪創造性的對狂犬病採取預防措施,是世界免疫學的先驅,歐洲免疫學家巴斯德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瘋狗病,再把病兔的腦髓取出來製成針劑,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狗病,原理與葛洪的基本上相似,但卻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葛洪是全世界第一個記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人,而且直到千年以後,青蒿素的發明、中國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的獲得,都是受到葛洪的學術思想的啟發。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傑出的醫葯學家,用畢生精力寫成《傷寒雜病論》,成為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被後世醫家奉為「方書之祖」,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張仲景最早記載了人工呼吸的操作雛形,比國外早了1600年[1];張仲景首創了葯物灌腸法,比西方醫學早了上千年。張仲景的學術思想被海內外醫學人士學習,被後人譽為「經方大師」「醫聖」,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外科鼻祖:華佗
華佗是東漢末年傑出的醫葯學家,不僅對中醫中葯極其嫻熟,對於針灸、外科手術更是爐火純青,而且在養生方面,也有傑出貢獻。發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手術麻醉的醫生,比歐洲早兆型並了一千多年。他在外科手術方面,頗有成就,相傳因為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從而被多疑的曹操誤以為是在謀害他,於是就這樣莫名其妙的結果了華佗,直到曹操最疼愛的兒子曹沖無醫可治的時候族跡,才幡然悔悟錯殺了華佗。正是因為華佗如此高超的醫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另外,華佗發明的五禽戲,至今仍是養生導引術的必學之術。華佗與張仲景是同一時期的名醫,有「南華北張」之說。華佗在民間,被尊為「神醫」,名氣要比張仲景大很多。再者,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卻專門為華佗寫有傳記,卻並沒有給張仲景寫傳記,足見,華佗的醫學水平,在東漢末年是最高的。
神醫:扁鵲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名醫,號盧醫,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全科醫生,著成《黃帝八十一難經》傳世。扁鵲的學術成就,至今都是個謎,很多技術都驚為天人,今人聽到扁鵲的醫學故事後,不是瞠目結舌,就是嘆為觀止。扁鵲在救治虢國太子的休克假死,成了「起死回生」的神醫;在《列子》中記載,扁鵲為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換心,厲害之處在於是給兩個活人把心臟對換,而且兩個活人依然活著,從換心後出現的症狀來看,與現代心臟置換術之後的症狀驚人的相似,這應該不是作者憑空猜測的;在《史記》中記載,扁鵲的眼睛能夠「視垣一方人」,比現代的CT還厲害。當然,這些還是有點不可思議,但他對於中醫診斷學的推進,起到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對此,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序,弗能易也。」
醫祖:岐黃(岐伯與黃帝)
岐黃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創始人,是中醫古代第一個醫學團體或者是醫生組合。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黃帝和岐伯。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先祖軒轅氏,是五帝之首,也是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葯、算數的發明者,黃帝與當時最著名的醫官岐伯等人對醫學的探討,被後人整理成《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中醫的四大經典之首,它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的角度闡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探討生命規律,創建天人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病治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哲學、天文、氣象、物候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是中國古代第一步圍繞生命問題的網路全書,也是中醫幾千年難以超越的曠世巨典。而岐伯與黃帝,往往二人並稱為「岐黃」,被譽為「醫祖」,後世醫家也常把「岐黃之術」作為中醫的代稱。
葯神:神農
神農是古代三皇中的地皇,是中醫葯和農業的發明者。神農一生始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織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場,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神農氏為「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使百姓益壽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為民找尋治病解毒良葯,嘗遍百草,被人們稱之為「葯神」,又被稱之為「葯祖」。後人將他的尋葯記錄,整理成《神農本草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葯學的經典之作,後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為宗,對中醫葯的發展一直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並逐步發展豐富,形成了如今世界聞名的中醫葯寶庫。而且,《神農本草經》中對於300多味葯的功效主治都有明確記載,不僅對中葯學有巨大貢獻,還對中醫症狀學有著前所未有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