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十而立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大多數人理解為三十歲時應該有所立的事業,即立業。
如今我四十歲了,對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人在三十歲前後的年紀,應該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應該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和成家立室。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悉滲十五歲時立下了學習的志願;三十歲時學懂了禮儀,從此說話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所以心裡不犯糊塗;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言語,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歲,便能做到既隨心所欲,又不逾越規矩。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範,尤其是三十以後。
我個人是這樣理解三十而立的:指能夠立身,立家,立業
1、立身
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搭枯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2、立家
立家,心靈才有了棲息的港灣。這個年齡段的人基本已經確立了自己人生的發展方向,立家,可讓心靈有棲息的港灣,同時能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
3、立業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因為三十而立這句話就急匆匆的給自己的人生下定義,不要覺得如今還是碌碌無為這輩子就這樣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個時候才是真的開始,因為你開始關注到自己的睜枝脊現狀,開始知道要改變了。
⑵ 三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提到三十而立,很多人可能馬上會聯想到成家立業。意思為人三十歲時,應該已經組建家庭,事業上也應有所成就。如果達不到這些標準的話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甚至被看成沒有能力!實際上孔子講的「三十而立」不是這個意思!
立」的真正含義就在四書之一的論語中,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四書章句集注》開篇明確提出,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模伏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此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夫子程頤說,大學一書是孔子時期遺留下來的文學典籍,是初學者修德的入門書籍,今天還能知道古人先後學習順序,全仰仗此書,而論語是學習大學後進一步鑽研的書,然後是孟子。最後是中庸。
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篇。全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旦答攜人生的階段性總結,意思是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學有所成,能夠懂得道理明辨是非,有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觀,四十歲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處境不再困惑,有很深的理解,五十歲明白舉鎮萬物運行自有它的規律,自己可以泰然處之,能聽進去不同見解,豁達從容,七十歲時做事情遵從自己內心,不越過規矩。可以看出,成家立業與三十而立並沒有直接關系。
⑶ 三十而立什麼意思
「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在三十歲左右開始成熟,可以自立於社會,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釋義:他說:「我十五歲時立下了學習的志願;三十歲時學懂了禮儀,從此說話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心裡不犯糊塗;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言語,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七十歲,便能做到既隨心所欲,又不逾越規矩。」
成語寓意
「立」棗枯指自立於社會,有所成就。「三十而立」是志向和主張的落地生根,是個人奮斗目標經過時間和實踐考驗,已經成為一個人生命的一部分。孔子數肢三十歲學禮圓滿,說話辦事可熟練地應用周禮,雖生活窮困而仍不改初心,克己復禮,為後世典範。
因此,「立」是排除外界干擾的觀念和學說之「立」,是初心之立,與物質多寡沒有關系。人生是一個學習與修養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思想境界會逐步提高。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但是,孔子的話成了人薯岩世生不同階段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