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聊齋志異於江文言文賞析及翻譯
1. 蒲松齡《聊齋志異任秀》的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選文】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①也。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②,中貯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年,此書方告蕆④。故筆法超絕。 (鄒弢《三借廬筆談》)
【注釋】
(1)[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於龍門。②[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煙草的舊音譯名。④[蕆(chǎn)]完成。
【練習】
1、解釋文中帶點的詞。
居( ) 於( ) 置( )
語( ) 是( ) 方( )
2、比較下列各組詞的不同意義。
①為 為村中童子師( ) ②故 故筆法超絕( )
凡為足下道者( ) 溫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話概述《聊齋志異》的特點:
4蒲松齡「筆法超絕」的原因是什麼?
【閱讀提示】
本文敘述了蒲松齡先生寫《聊齋志異》時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動詞,說話; 這樣;才
2.為:擔任,動詞;
向,介詞。
故:所以,副詞;
舊的(知識),名詞。
3.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
4.長期大量的從民間搜集整理素材
【譯文】
蒲松齡在作此書的時候,每天攜帶一個大瓷器,裡面裝滿濃茶,並帶一包煙孫拆模草,放在行人路過的大道旁,下面用蘆席墊著,他自己坐在上面,將煙草擺在席子旁邊。見到走路的人經過,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說話。搜集奇異(的故事),講說離奇(的事情)。隨便(經過的)人們知道什麼(都可以);(路人)渴了,則恭恭敬敬地請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煙草,一定要使路人盡興方才讓其停止。偶然聽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後就加以粉御顫飾加工。像這樣經歷了二十餘年,《聊齋志異》這本書才告完成。
2. 聊齋志異文言文字詞及翻譯
1、尚:宮中尚促織之戲(崇尚,愛好。)
2、居:居為奇貨(積,儲存。) 3、比:宰嚴限追比(追征) 4、啻:雖連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徑造廬訪成(到) 6、固、強:少年固強之(堅持,一定;迫。)
7、庠: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校。) 8、過:裘馬過世家焉(超過。)
9、貼:民日貼婦賣兒(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價值) 2、手裁舉(通「才」,剛剛) 3、而翁歸(通「爾」,你的) 4、翼日進宰(通「翌」,明天) 5、蟲躍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詞多義 1、責:①因責常供(動詞,責令) ②每責一頭(動詞,索取) ③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動詞,責罰) ④以塞官責(名詞,差使) 2、進:①以一頭進(動詞,進獻) ②徑進以啄(動詞,前進) 3、益:①死何裨益(名詞,好則緩處) ②益奇之(副詞,更加) 4、逼:①雞健進,逐逼之(動詞,逼近) ②與村東大佛閣逼近(副詞,極) 5、故:①此物故非西產(副詞,本來) ②故天子一跬步(連詞,所以) 6、然:①然睹促織(連詞,表轉折,然而) ②儼然類畫(副詞詞尾,……的樣子) ③成然之(動詞,認為……是對的) 7、售:①久不售(動詞,考取) ②亦無售者(動詞,買) 8、歲:①後歲余(名詞,年) ②歲征民間(名作狀,每年) 四、詞類活用 1、歲:歲征民間(名作狀,每年) 2、才:試使斗而才(名作動,有才能) 3、籠: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名作狀,用籠子) 4、輒傾:輒傾數家之產(使動用法,使……傾盡,用盡) 5、然:成然之(形容詞意動,認為……是對的) 6、籠:大喜,籠歸(名作動,用籠子裝) 7、日:日與子弟角,無不勝(名作狀,每天) 8、高: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形容詞使動,使……高,抬高) 9、力:力叮不釋(名作狀,用力) 10、疏:細疏其能(名作動,陳述) 11、奇:益奇之(形容詞意動,以……為奇) 12、裘馬:裘馬揚揚(名作動,穿著皮衣,騎著馬) 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詞意動,認為……不好) 五、古今異義的詞 1、游俠兒:①古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人。
②今義:行俠仗義的人。 2、少年:①古義:青年男子,與「老年」相對。
②今義:十二歲到十六歲這一時期。 六、句式 1、此物故非西產(判斷句) 2、遂為猾胥報充里下役(被動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定語後置) 4、掭以尖草(介詞結構後置) 5、問者爇香於鼎(介詞結構後置) 6、既而得其屍於井(介詞結構後置) 7、令以責之(於)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歸以(之)示成(省略句) 七、難句翻譯 1、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譯:(這畫)豈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2、成以其小,劣之。
譯:成名因為它太小,認為不好。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譯:(成名)一出門,所穿的皮衣和駕車的馬超過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
譯:只有這個成家的人,因為胥吏侵耗而貧窮,又因獻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騎駿馬,意氣揚揚1.俟暮夜問諸神 俟:等,等到。 2.傾耳寂聽,但竊竊語 但:只是。
3.內外動息俱冥 俱:都,一並。 4.似一婢答雲 雲:說。
5.俄聞簾鉤復動 俄:一會兒。1.囊:一種口袋。
2.俟:等待。 3.絮語:連續重復說話。
4.煞:表示極度。5.溢:水漫出來。
此指路特別遠 6.戢戢:擬聲詞。 7.曼:長。
8.苗裔:後代。 9.市廛:集市。
廛,古代一戶人家所佔的地方。10.俟暮夜問諸神 俟:等,等到。
11.傾耳寂聽,但竊竊語 但:只是。 12.內外動息俱冥 俱:都,一並。
13.似一婢答雲 雲:說。
3. 的翻譯
●原文○翻譯聊齋·於成龍原文與翻譯●於中丞成龍按部至高郵。
○中丞於成龍巡視到高郵。●適巨紳家將嫁女,妝奩甚富,夜被穿窬席捲而去。
○恰好有一個富紳家即將嫁女兒,嫁妝非常多,夜裡被盜賊穿牆打洞席捲一空。●刺史無術。
○當地刺史束手無策。●公令諸門盡閉,止留一門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嚴搜裝載。
○於成龍命令關閉各個城門,只留一個城門放行人出入,派公差頭目把守,嚴格搜查行人的裝載。●又出示諭闔城戶口各歸第宅,候次日查點搜掘,務得贓物所在。
○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細搜查,務必找到贓物。●乃陰囑吏目:設有城門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於成龍暗地裡叮囑公差頭目:如果有人從城門出入兩次的就把他抓起來。●過午得二人,一身之外,並無行裝。
○過了中午抓獲了兩個人,全身之外,並無其他隨行物品。●公曰:「此真盜也。」
○於成龍說:「他們是真正的盜賊。」●二人詭辯不已。
○這兩個人不停地詭辯。●公令解衣搜之,見袍服內著女衣二襲,皆奩中物也。
○於成龍命令脫掉兩人的衣服搜查,發現外衣裡面套著兩身女裝,都是富紳家嫁妝的衣物。●蓋恐次日大搜急於移置而物多難攜故密著而屢出之也。
○原來盜賊們擔心第二天大搜查,急於轉移贓物,物品太多,難以攜帶,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帶出城去。(選自《聊齋·於成龍》)。
4. 聊齋志異孫必振翻譯
孫必振坐船過江,正好遇見了大風雨,而且雷雨交加,船搖晃的很厲害,跟他坐在同一條船上(的人都)十分害怕。
這時候,(大家)忽然看見一個金甲神站立在雲端,手中拿著一個金字寫的牌子讓下面人看,大家都抬頭看,(發現牌子)上面寫著「孫必振」三個字,看的十分清楚。
眾人們對孫必振說:「孫必振,你遭到天譴,希望你自己坐另一條船,不要連累(我們大家)。
孫必振還沒有說話,眾人們也不等待他的同意,看見旁邊有另外一條小船,(於是)一起把他推了上去。等到孫必振上了另一條船,他回頭一看,之前的那條船已經沉了下去。
括弧的內容是為了句子通順添加的內容。
5. 蒲松齡寫《聊齋》的原文文言文哦
原文:蒲松齡,字留仙,有《聊齋志異》傳世.初,蒲留仙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瓷壇,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邊,下陳蘆席,坐於上,煙茗皆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覓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奇事,先聽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乃成.附上翻譯:蒲松齡,字留仙.他有一本《聊齋志異》流傳於世.他最初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每天臨近早上時,帶一個大壺,裡面有濃茶,准備一包香煙放在行人道的旁邊,下面鋪著席子,他坐在上面,香煙和大壺都放在身邊.他看到有人走過,一定竭力拉住跟他談話,搜集奇奇怪怪的故事隨便他曉得什麼 渴了就讓他喝茶,有時用煙來獻給他,必須讓他講完才行.偶然聽說一件奇怪的事,先去聽完這見事,最後把它加工一下.就這樣經過了二十多個年,終於完成了這本書.去網上找了找,沒有,只好自己打下來了.很辛苦,望採納,謝謝。
6. 蒲松林寫《聊齋志異》 文言文翻譯
《山市》原文:
選自《聊齋志異》
作者: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然而好幾年也難得出現一次,只有少數幸運兒在偶爾的機緣里能夠見到它,而絕大多數人只能望而興嘆。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能曲盡其妙。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
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7. 聊齋志異·郭生 文言文翻譯
郭生是淄博東山人,他從小特別喜歡讀書,但山村沒有地方可以請教。二十多歲時,他的字畫還有很多錯誤。
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難,衣服、食品、器物,總是丟失,他深深地為狐狸的禍害而苦惱。
一天晚上,他閱讀自己的詩文,讀完後,隨手把詩卷放在案頭。第二天一看,他驚呆了:自己精心寫出的詩文竟被狐狸塗得烏黑,以至於連字行都分辨不清。於是,他只好選擇稍稍干凈的編輯起來讀,只有六七十首。他心裡十分憤恨,但又無可奈何。後來,他又收集了新寫的二十多篇,准備向名人請教。早上起來,見詩卷被狐狸翻開攤在案幾上,墨汁幾乎把它全部塗滿了,他更加憤恨。剛好王生因事到東山,他向來與郭生交好,登門拜訪郭生時,見到被墨汁污染的詩卷,問是怎麼回事。郭生詳細訴說了他的苦惱,並拿出殘剩的詩給王生看。王生仔細地看了看,發現狐狸的塗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刪去。他驚訝地說:「狐狸好像懂詩,它不僅不是你的禍害,而且你應該馬上拜它為師。」
郭生開始不以為然,過了幾個月,郭生回頭看自己的舊作,忽然感到狐狸塗得很對。於是修改了兩篇放在案上,以觀察有什麼怪異。到天亮時,又被狐狸塗了。
過了一年多,狐狸不再塗,只是用濃墨灑灑點點,弄得滿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訴王生。王生看了看說:「狐狸真是你的老師啊!這好文章可以入試了。」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從此感激狐狸,常常買些雞肉黍米,備給狐狸吃。他買了別人名稿,自己不選擇,而是讓狐狸選擇。因此,他在縣、府兩級考試中都名列前茅。
當時,葉、繆等人的作品,風格典雅,文詞華美,家傳戶誦。郭生有一個抄本,愛惜備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約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幾乎沒有剩餘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葉、繆的題目創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沒想到,狐狸又把它塗得漆黑。於是郭生漸漸不相信狐狸。但過了不久,葉公因為文章內容不當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見之明。但自己每次慘淡經營地寫一篇文章,總是被狐狸塗壞。他還是懷疑狐狸妄為,就拿了從前被狐狸圈點很多的文章來試狐狸,狐狸又全部塗污。郭生笑著說:「這真是胡鬧了!為什麼以前肯定而現在否定呢?」於是,他就不再為狐狸安排飲食,並把讀過的書鎖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鎖著,打開一看,卷面卻塗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塗了五道印,第二章也塗了五道印,後面就沒有塗了。此後狐狸沒有再來打擾。以後郭生在科舉考試中得了一次四等,兩次五等,才知道那徵兆已寄寓在狐狸的塗劃中。
異史氏(作者)說:自滿會帶來不好的結果,謙虛可以受到好處,這是世間的規律。小有名聲,然後自以為是,玩戲,而不再進取學習,怎麼勸說都不肯改變,不失敗到極限是不會悔改的。自滿的害處就像這樣!
8. 聊齋志異於江中於江智勇的具體表現
江急以錘擊狼腦,立斃。起置草中。少間,又一狼來,如前狀。 又斃之。。忽一狼來,嚙其足,曳之以行。行數步,棘刺肉,石傷膚。江若死者。浪 乃置之地上,意將腹。江驟起錘之,仆;又連錘之,斃。
譯文:於江急用鐵錘猛擊狼的腦袋,狼立刻被打死了。於江起身把狼放在草叢中。不多時,又來了一隻狼,同前面那隻狼一樣,又被於江打死了。。。於江猛然揮起鐵錘朝狼打去,狼被打倒了;又接連打了幾錘,狼才死了。
總結起來就是於江自己一個人深更半夜到野外尋狼報仇並且成功擊殺這是勇的表現,遇到狼能夠臨危不亂,鎮定施策這就是智的表現了~
9. 聊齋志異郭秀才的翻譯
引用
12月9日
聊齋我讀之郭秀才
3. 郭秀才
今天來篇格調高點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開宗明義地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這篇出自《聊齋》卷七的《郭秀才》就是因為有境界,所以被我定性為格調高一點的。
話說東粵士人郭某,有一天從朋友那裡回家晚了,快天黑的時候迷路在山林里了。李白有名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這是有境界之句,也是太平之句。聊齋的時代沒有那麼太平,所以郭秀才也有些心慌,沒有李大詩人那樣氣定神閑,免不了「竄榛莽中」。正著急的時候,忽然聽到山頭有人語笑聲,當然大喜過望,「急趨之」。原來是十多個人在山上席地而坐,正喝酒呢。這些人想來是豪爽之輩,看見郭秀才,不但不吃驚反而哄然曰:「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郭秀才也不客氣,家也不回了,欣然就座,「一引遂盡。」喝得高興了,有人說:「或惜青娘子未至。」又有人說:「中秋還集於此,郭先生不可不來。」話剛說完,這幾個人作踏肩之戲,搭成人梯,上接霄漢,又「挺然倒地,化為修道一線。」郭秀才駭立良久才遵道得歸。回家後郭某尿了三天綠尿才恢復正常,也不知道到底是喝了酒還是喝了別的什麼。轉眼到了中秋,郭秀才還真想踐約赴會,可惜有不解風雅的朋友多事勸止,引得蒲老先生大發感嘆道:「設斗膽再往一會青娘子,必更有異,惜乎其見之搖也!」
望冷樓主曰:此為豪爽之境界也!眾人見郭秀才不驚反喜,此為豪爽一也。郭秀才一舉十觴,此為豪爽之二也。郭秀才不畏鬼神欲赴中秋之約,此豪爽之三也。曾讀太史公《游俠列傳》,思古人之豪爽,望冷樓主悵然若失矣。可惜郭秀才到底沒有去赴中秋之約,真是惜乎其見之搖也!可惜啊可惜。所以如果有一天望冷樓主要請你喝酒,你一定不要拒絕。有詩曰: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Ⅱ 丹東於江自首是真的么
不是虛賣旦。於江1970年3月出生於山東省掖縣,法律碩士學位,現任丹東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市配耐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督察長,截止到2022年7月26日,沒有任何關於於江自首的消息,不是差擾真的。
Ⅲ 怪你過分美麗莫向晚和於江為什麼鬧翻
《怪前臘你過分美麗》莫向晚和於江鬧翻是因為有著不同的理念。由秦嵐飾演的莫向晚是一個職場女強人,不過她從事的職業是比較復雜的娛樂經紀人。莫向晚對待工作極其認真,也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既有她一手捧紅的藝人,也有自己的頂頭上司,於江就是這樣一個處處刁難莫向晚的上司。
工作對於莫向晚來說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她之所以被人認為是唯利是圖的小人,也猜悔旦與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關。她的家庭並不富裕,身上一直背負著極重的經濟負擔,所以才讓她養成了在工作中經常向錢看齊的習慣。莫向晚雖然在這方面被人詬病,但是她卻有著極強的造星能力。
由莫向晚一穗擾手捧紅的林湘就是一個在當下大紅大紫的流量明星。但是林湘私底下卻是個任性又自私的人,她經常因為種種原因耍大牌罷演,對不如她名氣的小演員處處刁難,也因此惹下了不少的事。為了幫她平息事態,莫向晚就不得不一邊向劇組道歉,一邊忍受著來自粉絲們的詆毀。
甚至在粉絲應援會上,莫向晚被不明真相的粉絲扔了蛋糕,並且還要求她辭職謝罪。莫向晚的一片苦心也沒能得到老闆於江的認可,他們最終因為理念的不同而鬧翻了。一肚子委屈的莫向晚回家向老公莫北哭訴,還好有溫柔的莫北一直在她的身邊支持她、鼓勵她。
Ⅳ 於江文言文
1. 聊齋 於江古文翻譯
農家少年於江,他的父親在夜間守水田時被狼吃了。當時於江只有十六歲,他撿到父親死後留下的鞋子,悲憤交加,立志要報仇。夜間他趁著母親熟睡的時候,在他父親被吃的地方,偷偷帶上鐵槌出門,到父親被狼吃掉的地方假裝熟睡,希望能伺機為父報仇。不久,來了一隻狼,在他的周圍逡巡嗅聞,於江一動也不動。很短時間之後,狼又用尾巴掃於江的額頭,低頭用舌頭舔於江的大腿,於江還是不動。狼又歡欣地跳躍到於江身前,就快咬他的衣領。於江急忙用鐵槌錘打狼的腦袋,立刻把它打死。於江起身把它的屍體丟在草叢中。不久,又來了一隻狼,情勢就如同像之前的狀況,於江又用同樣的辦法把它打死。到了半夜,一直沒有其他狼前來。
於江小睡了一會兒,夢見父親對自己說:「你殺了兩只狼,足以發泄我心中的怨恨了,然而咬死我的那隻狼,它的鼻子是白色的,你之前打死的那兩只狼都不是咬死我的真凶。」於江醒後,堅持重新卧在原地,等待白鼻的狼出現。天亮了,沒有什麼收獲。於江打算把兩狼的屍體拖曳回家,又怕驚嚇了母親,於是把狼屍投入井中,然後回家。到了夜裡他又前往田間,還是沒有等到白鼻的狼。就這樣過了三四夜。忽然有一隻狼來了,咬虞江的腳,拖著他移動前行。拖動了幾步,荊棘刺傷了於江的肉,石子刮傷了他的肌膚。於江裝得像個死人一樣,白鼻狼把他丟棄在地上,想要咬破他的肚子,於江霍然起身錘打狼,撲倒它,再連連錘打,終於把它打死了。細細一看,果然是白鼻子的狼。於江大喜,背著狼屍回家,把事情的始末告訴母親。母親邊哭邊隨著他去,探看深井,果然見到兩狼。
異史氏說:「鄉村農戶之輩,也出了這樣英勇的人物!義烈發自他的熱血和篤誠,不是匹夫之勇啊!他的聰慧也真獨特啊。」
2. 請給我 《於江》這篇文言文的各種資料,包括譯文,注釋
於江
鄉民於江,父宿田間,為狼所食。江時年十六,得父遺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寢,潛持錘槌去,眠父所,冀報父仇。少間,一狼來,逡巡,嗅之,江不動。無何,搖尾掃其額,又漸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動。既而歡躍直前,將齕其領。江急以錘擊狼腦,立斃。起置草中。
少間,又一狼來,如前狀,又斃之。以至中夜,杳無至者。
忽小睡,夢父曰:「殺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殺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堅卧以伺之。既明,無所復得。欲曳狼歸,恐驚母,遂投諸眢井而歸。至夜,復往,亦無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來,嚙其足,曳之以行。行數步,棘刺肉,石傷膚。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將齕腹。江驟起錘之,仆;又連錘之,斃。細視之,真白鼻也。大喜,負之以歸。始告母。晌沒陸母泣從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異史氏曰:「農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義烈發於血誠,非直勇也。智亦異焉。」
3. 聊齋 於江古文翻譯
農家少年於江,他的父親在夜間守水田時被狼吃了。當時於江只有十六歲,他撿到父親死宴頃後留下的鞋子,悲憤交加,立志要報仇。夜間他趁著母親熟睡的時候,在他父親被吃的地方,偷偷帶上鐵槌出門,到父親被狼吃掉的地方假裝熟睡,希望能伺機為父報仇。不久,來了一隻狼,在他的周圍逡巡嗅聞,於江一動也不動。很短時間之後,狼又用尾巴掃於江的額頭,低頭用舌頭舔於江的大腿,於江還是不動。狼又歡欣地跳躍到於江身前,就快咬他的衣領。於江急忙用鐵槌錘打狼的腦袋,立刻把它打死。於江起身把它的屍體丟在草叢中。不久,又來了一隻狼,情勢就如同像之前的狀況,於江又用同樣的辦法把它打死。到了半夜,一直沒有其他狼前來。
於江小睡了一會兒,夢見父親對自己說:「你殺了兩只狼,足以發泄我心中的怨恨了,然而咬死我的那隻狼,它的鼻子是白色的,你之前打死的那兩只狼都不是咬死我的真凶。」於江醒後,堅持重新卧在原地,等待白鼻的狼出現。天亮了,沒有什麼收獲。於江打算把兩狼的屍體拖曳回家,又怕驚嚇了母親,於是把狼屍投入井中,然後回家。到了夜裡他又前往田間,還是沒有等到白鼻的狼。就這樣過了三四夜。忽然有一隻狼來了,咬虞江的腳,拖著他移動前行。拖動了幾步,。
農家少年於江,他的父親在夜間守水田時被狼吃了。當時於江只有十六歲,他撿到父親死後留下的鞋子,悲憤交加,立志要報仇。夜間他趁著母親熟睡的時候,在他父親被吃的地方,偷偷帶上鐵槌出門,到父親被狼吃掉的地方假裝熟睡,希望能伺機為父報仇。不久,來了察兆一隻狼,在他的周圍逡巡嗅聞,於江一動也不動。很短時間之後,狼又用尾巴掃於江的額頭,低頭用舌頭舔於江的大腿,於江還是不動。狼又歡欣地跳躍到於江身前,就快咬他的衣領。於江急忙用鐵槌錘打狼的腦袋,立刻把它打死。於江起身把它的屍體丟在草叢中。不久,又來了一隻狼,情勢就如同像之前的狀況,於江又用同樣的辦法把它打死。到了半夜,一直沒有其他狼前來。
於江小睡了一會兒,夢見父親對自己說:「你殺了兩只狼,足以發泄我心中的怨恨了,然而咬死我的那隻狼,它的鼻子是白色的,你之前打死的那兩只狼都不是咬死我的真凶。」於江醒後,堅持重新卧在原地,等待白鼻的狼出現。天亮了,沒有什麼收獲。於江打算把兩狼的屍體拖曳回家,又怕驚嚇了母親,於是把狼屍投入井中,然後回家。到了夜裡他又前往田間,還是沒有等到白鼻的狼。就這樣過了三四夜。忽然有一隻狼來了,咬虞江的腳,拖著他移動前行。拖動了幾步,荊棘刺傷了於江的肉,石子刮傷了他的肌膚。於江裝得像個死人一樣,白鼻狼把他丟棄在地上,想要咬破他的肚子,於江霍然起身錘打狼,撲倒它,再連連錘打,終於把它打死了。細細一看,果然是白鼻子的狼。於江大喜,背著狼屍回家,把事情的始末告訴母親。母親邊哭邊隨著他去,探看深井,果然見到兩狼。
異史氏說:「鄉村農戶之輩,也出了這樣英勇的人物!義烈發自他的熱血和篤誠,不是匹夫之勇啊!他的聰慧也真獨特啊。」
4. 黃龍負舟文言文翻譯
南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稱曰:「我受命於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視龍猶蝘蜓,顏色不變,龍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視物亦細矣。
〔注釋〕 省:視察、巡視。濟:渡。 五色無主:指人的面部神色大變。熙笑:悠然、恬然地笑。稱:說。 滑:擾亂。和:平和的心境。 蝘蜓:蜥蜴。 弭:止,耷拉下來。
譯文:
大禹到南方巡視,正在渡江的時候,一條黃龍游出水面托起了眾人乘坐的舟船,上面的人嚇得臉色大變,六神無主,大禹很鎮定地笑著說:」我得天命所託,竭盡全力來服務所有的百姓。活下來,我的生命寄在服務人民的路上;因此而死,歸於黃泉。沒有什麼能擾亂我的心神!」把黃龍看成一條蜥蜴,臉色不變,黃龍才耷拉著耳朵塌著尾巴逃走了。(以後)大禹看什麼都覺得細小了。
【鑒賞】
「黃龍負舟」的寓言講的是大禹到南方巡視渡江時,一條黃龍游出水面並將大禹他們所乘坐的船托起,此時船上的人都嚇得驚慌失措,唯獨大禹鎮定自若、面不改色,而那條黃龍最終耷拉著耳朵、掉轉尾巴逃走了。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大禹在面對危險時已經精闢地表達了出來:「我受命於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大禹的話有兩個要點,一是其崇高的天命觀,二是其豁達的生死觀,而後者又是以前者為前提的,以下我們分別述之。
當大禹說了自己「受命於天」之後,緊接著的一句話便是「竭力而勞萬民」,也即是說天命於大禹的主要責任是「竭力而勞萬民」。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禹所說的天命,既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命運或者偶然的人生遭遇,又不同於古代帝王為了論證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而提出的君權神授。我們在本書其他篇章的鑒賞中已經反復論及,古人所說的「天」與我們今天以「客觀對象」、「客體」的態度來看天有很大不同。對古人來說,「天」本身有一種內在的規范性價值,天之所以為大,主要是就其真實無妄,以及包容化育萬物,使「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之內在價值而言的。由此,天所命於物的稟性也便是物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萬物只有循此天之所命而行,才能夠維護好萬物生生不息的良好局面。就此而言,當大禹說自己「受命於天」時,其實是在表達一種為了天地萬物的良好秩序、為了人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置於內心的不容自己推卸的責任。也正是出於這種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大禹以「竭力而勞萬民」為己任,甚至在治水時曾經「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5. 周敦頤傳文言文
原文:
周敦頤,宋代著名哲學家,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於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於譖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熙寧初,知郴州。用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冤澤物為己任,刑部不憚勞苦雖癉癘險遠,亦緩視徐按。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鎮蜀,將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諱英宗舊諱而改了名字。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吏,大家沒人敢和他爭,周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周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一死。
(敦頤)改任郴州桂陽縣縣令,政績尤其顯著。知州李初平很尊重他,對他說:「我想多讀些書,怎麼樣?」敦頤說:「您年齡太大來不及了,請讓我給您講講吧。」兩年後,李初平果然有收獲。周敦頤調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都說:「這是能弄清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我們有機會申訴了。」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門小吏和惡少都惶恐不安,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為恥辱。擔任合州通判時,事情不經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願意。部使者趙抃被一些毀謗他的話所迷惑,對他的態度很嚴厲,周敦頤處之泰然。後來(敦頤)當了虔州通判,趙抃是虔州的知州,仔細觀察了他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從今以後算是了解你了。」(後傳)熙寧初,擔任郴州的知州。由於趙抃和呂公著的推薦,做了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他以昭雪蒙冤、澤及萬民為己任。巡視所管轄的地區不怕勞苦,即使是有瘴氣和險峻遙遠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視察。因為有病請求改任南康軍的知軍,於是把家安置在廬山的蓮花峰下,屋前有條溪水,下游與湓江合渡,於是就借營道縣老家所在的濂溪這個名稱來稱呼這條溪。趙抃第二次擔任成都知府時,打算奏請皇帝重用他,還沒有來得及敦頤就死了,享年五十七歲。
注釋:
1.分寧:地名
2.主簿:官名
3.委:拋棄
4.當:應當
5.獄:案件
6.決:判決
7.莫:沒有
8.辯:爭辯
9.得:得以
10.元:本來
11.譖[zèn]口:誣賴的話
12.去:離開
13.悟:明白
14.以:因為
15.治:懲處
16.手版:笏板,是古時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17.任:推薦
18法:按法律
19深:嚴厲的
6. 文言文漁父原文
原文
漁父(fǔ)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lǘ)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
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ɡǔ)其泥
而揚其波?眾人皆醉,
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î)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
自
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
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mén)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塵埃乎?」
漁父莞爾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7. 周敦頤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周敦頤傳》(節選)閱讀——《愛蓮說》同步閱讀
上傳: 黃海龍 更新時間:2012-5-14 18:05:42
《周敦頤傳》(節選)閱讀
——《愛蓮說》同步閱讀
南康市唐江紅旗學校 黃海龍
【原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①主簿②。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③手版④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無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釋】
①分寧: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拋棄,扔棄。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閱讀訓練】
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只劃一處)
有 囚 法 不 當 死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獄( ) (2)悟( ) (3)得( )
3、說說「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話說說周敦頤「將棄官去」的原因。
5、為了突顯人物形象,選文主要寫了周敦頤的哪兩個特點?請結合所學課文《愛蓮說》,用自己的話概括。
【參考答案】
1、有囚/法不當死
2、(1)案件,(2)明白,(3)獲得、得以
3、有個囚犯按法律不應該死,王逵想要嚴厲地懲辦他。(關鍵字: 法、深)
4、王逵對囚犯的量刑不公正,還不聽取周敦頤的意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5、①善於斷案;②為人正直,剛正不阿。
【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縣人。原名敦實,因避諱英宗皇帝舊名而改為敦頤。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一死。
Ⅳ 怪你過分美麗於江和管弦什麼關系
隨著《怪你過分美麗》劇情的深入,這部劇也越來越讓人上頭。在這部劇中,王耀慶扮演的是霸道總裁「於江」,那麼究竟怪你過分美麗於江和管弦什麼關系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1、 戀人關系。
2、 於江在結婚之前有一個初戀情人就是管弦,管弦是一個生活非常獨立的酒吧老闆。她與於江曾經非常地相愛,但是後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並沒有走到一起。通過劇情也可以看出管弦對於她的初戀於江還是念念不忘的。
3、 王耀慶飾演的於江在劇中是一個事業有成的霸道總裁人設。由他經營的奇麗文化在娛樂圈非常地有地位、有威望,公司里也培養了一批有潛力的優質偶像。作為這家公司的創辦者,於江是一個沉穩老練、又極有城府的事業型中年男人。在他最初創業的時候,他的妻子祝賀及其家人給了他不少的資源和人脈支持。
4、 即使是在現在的奇麗公司,也需要祝賀娘家的不斷融資和支持,才能夠維持正常的運營。但是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於江和祝賀還是離婚了。他們的離婚消息並沒有對外宣布,在外人的眼裡,他們還是恩愛如初的夫妻。從劇情中也可以看到於江在離婚之後就跟管弦在一起了。
5、 而祝賀仍然是獨身一人辛苦地撫拍迅畢養著兒子,並且為了維護於江在兒子面前的形象,從來不說於江的壞襲芹話。從於江和管弦的相處中也可以看出,管弦對昌嫌於他的愛是真心實意的。管弦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女青年,所以愛情在她的眼裡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但是於江卻是一個比較自私的男人,他並沒有考慮到管弦的感受,甚至還不想要管弦肚子里的孩子。所以兩人的感情天平並不是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將來的路也未必能夠一起走下去。
以上就是關於怪你過分美麗於江和管弦什麼關系的介紹了,通過以上的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希望對大家有用。
Ⅵ 《於江》譯文
故事概要: 這篇離奇的故事帶著吸引的色彩,應該屬於「情之使然」之作,這也是蒲松齡的作品特色之一。從這個故事中信猛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狼天生具有警覺性,當狼單獨行動時,它會一二再,再而三地確認後,再採取行動,這也說明了狼是具有智慧的;第二:當然,狼再聰明也是干不過人類的。故事主人公的足智多謀可用蘇軾的一句話來闡釋: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足智多謀勝也(最後一句自己蓋的)。
鄉民於江,父宿田間為狼所食。江時年十六,得父遺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寢,潛持鐵槌去眠父所,冀報父仇。塵襪少間一狼來逡巡嗅之,江不動。無何,搖尾掃其額,又漸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動。既而歡躍直前,將齕其領。江急以錘擊狼腦,立斃。起置草中。少間又一狼來如前狀,又斃之。以至中夜杳無至者。
譯文: 在古時候,到了豐收的季節,怕被人竊取勞動成果,也是由於當時的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的問題,一般都會搭一個棚子守候不能及時被搬回家的糧食。故事內容的發生就是由此展開的。
於江的父親幹完農活後,在田間帳篷里住宿的時候,被狼給吃掉了,那時候的於江只有十六歲,當得到父親被狼吃掉後,只在田裡撿到了一直鞋子的時候,他悲憤交加,真恨不得替父親去死,可是,已經回不去了。
一天晚上,於江伺候母親睡下後,就拿著事先准備好的鐵錘睡在父親被狼吃的地方,潛伏著,希望能為自己的父親報仇。
過了不多一會兒,一隻狼遲疑徘徊地嗅著於江,於江假裝一動不動,狼開始警覺性得用尾巴掃於江的額頭,於江依然一動不動,不一會兒,那隻狼又俯下身來用舌頭舔舐他的大腿,於江依然一動也不動得躺著。
狼漸漸開始放下警覺,歡快地跳到於江的頭部,准備啃食他的腦袋,正在這時,於江趕忙用捏在手裡的錘子擊打狼的頭部,狼立馬倒地死了。
於江起身將狼的屍體放入草叢中,不多一會兒,又來了一隻狼,那隻狼見到於江時的狀態和前面死掉的狼一樣,於江又用同樣的方法將狼殺死了。
就這樣等到了大半夜,也沒有再見到有狼來。
忽小睡,夢父曰:「殺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殺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堅卧以伺之。既明,無所復得。欲曳狼歸,恐驚母,遂投諸眢井而歸。至夜復往,亦無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來嚙其足,曳之以行。行數步,棘刺肉,石傷膚。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將齕腹,江驟起錘之,仆;又連錘之,斃。細視之,真白鼻也。大喜,負之以歸,始告母。母泣從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譯文: 於江由於精神極度緊張,有些累了,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在夢里,父親告訴他:「兒子啊,你殺掉的那兩只狼足以為我泄憤恨,然而,首先殺死我的那一隻狼的鼻子上有一簇白毛,而你殺掉的這兩只都不是。」
於江於是從夢中醒來,堅持不睡地等待那隻殺害父親的狼,等到天亮也沒有見到有狼前來,於是,於江打算將自己殺掉的兩只狼拖回家,但是,於江又怕嚇到自己的母親,於是就將殺了的兩只狼投進了枯井裡,然後就回家了。
到了晚上,他照常將母親伺候睡著後,就又潛伏到了昨天晚上的地方,依然也沒有狼前來,就這樣如此過了三四個晚上。
忽然,一隻狼在啃食自己的腳丫子,拖拽著往前爬行,爬了數十步,荊棘的刺兒刺進了於江的肉里,石頭擦傷了他的皮膚,於江一聲也沒有吭,就像真的死了一樣。
拖行了些許距離後,狼停下來將於江的腳放下,打算啃食他的肚子,於江驟然坐起派坦激來,用錘子擊打它的頭部,就這樣接連敲打了幾次後,狼死了。
於江忍住自己身上的傷,起身仔細觀察這只狼,狼的鼻子上果然有一簇白毛,他很是高興,就背著那隻鼻子上有一簇白毛的狼回家,並把自己為父報仇的事情告訴了母親。
母親感動的哭了,並和兒子去到枯井察看,裡面果然有兩只死狼躺在枯井裡。
異史氏曰:「農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義烈發於血誠,非直勇也。智亦異焉。」
譯文: 異史氏:於江的英勇不是只是義氣、勇氣使然,還有他的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