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瓜爾佳氏出自哪個姓氏瓜爾佳氏是什麼族
1、佟佳氏
佟佳氏(滿文:ᡨᡠᠩᡤᡳᠶᠠ ᡥᠠᠯᠠ,轉寫:tunggiya hala),滿族姓氏。佟佳(滿文:ᡨᡠᠩᡤᡳᠶᠠ,轉寫:tunggiya),本為地名,後因以為姓。
佟佳氏氏族甚繁,支系眾多,為滿洲著姓,各旗滿洲旗分均有分布,另佟養正支隸鑲黃旗漢軍旗分,佟養性、佟養材、佟山、佟養澤支隸正藍旗漢軍旗分,佟鎮國、佟標、佟釗、佟養謙支隸鑲紅旗漢軍旗分。
2、瓜爾佳氏
瓜爾佳氏(滿文:ᡤᡡᠸᠠᠯᡤᡳᠶᠠ ᡥᠠᠯᠠ,轉寫:gvwalgiya hala),滿族姓氏,人口眾多,為滿族八大姓氏之一。
瓜爾佳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加古氏部落,亦稱夾谷氏、古里甲氏。其族甚繁,多散處於蘇完(今吉林雙陽)、葉赫(今吉林梨棗拿樹)、訥殷(今吉林撫松)、哈達(今遼寧開原)。
烏喇(今吉林永吉)、安褚拉庫(今吉林安圖)、蜚悠城(今吉林琿春)、瓦爾喀(今俄羅斯濱海)、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
輝發(今吉林輝南)、長白山及各地方,即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牡丹江流域及長白山區的廣大地區。
瓜中敗爾佳氏按不同的地區有蘇完瓜爾佳氏(蘇完尼瓜爾佳氏)、安圖瓜爾佳氏、葉赫瓜爾佳氏、烏喇瓜爾佳氏等分支,入關後又有鳳城瓜爾佳氏、金州瓜爾佳氏等分支。
3、馬佳氏
馬佳氏以地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庫馬佳」位於今黑龍江牡丹江一帶。該氏族隨軍入關後少部分為官,大部分經商。本氏族起先多為鑲黃旗和正紅旗,入關後部分分支被封為正黃旗。
世居綏芬(今黑龍江東寧縣境)、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縣境)、輝發(今吉林輝南縣境)、哈達(今遼寧省開原縣境)、長白山等地。清初大學士圖海、康熙帝榮妃、道光時禮部尚書升寅等為該姓著名人物。
4、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Heseri Hala),滿族姓氏,屬於滿洲正黃旗與鑲黃旗,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中國在清朝時最重要及擁有最大權力的滿洲人家族之一。
赫舍里後裔將此姓氏簡化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斂之的後人以名字中第一個字為姓的特例,在北京、遼寧、吉林等廣泛地區有分布。
關於此姓氏的起源,一說赫舍里為河名(古河流大帝歇黑水大烏蘇河。在今遼河至牡丹江一帶),因以為姓,是滿族一姓氏; 另有說赫舍里——古部落(部族)名而取為姓;
兩說出處不是一源,前者出於清朝《八旗氏族通譜》,後者是其他史述所寫,未查到兩 說之各自根原,當都有其所據,應該都對。
後期以墨里古達(好像是小名)首的正白旗家族分家,滿族上層戲稱「墨格赫舍里」。另一家以穆卡機布(好像也是小名)為首的投靠西林覺羅(正藍旗)家,自稱「穆格赫舍里」。
另一部分以阿布韃為首,因阿布達(韃)娶了截喀杭的女兒僧格林切,還稱原姓。現在賣岩顫漢姓一般以「李」「赫」「或」「何」「舍」出現。
5、富察氏
富察氏(滿語:ᡶᡠᠴᠠ ᡥᠠᠯᠠ,轉寫:fuqa hala),滿族姓氏,八大姓之一,又作「傅察」、「富爾察」。
富察氏中的「沙濟富察氏」起源於富爾哈河,在明代屬建州右衛,始祖為兄弟二人兄名「納蘇莫爾根」弟名「檀都」,明末沙濟富察氏遷居於今天遼寧省新賓一帶,建立沙濟城以居因而得名沙濟富察。
納蘇莫爾根的子孫並不興旺,沙濟富察氏主要為檀都子孫傳襲。至第四代檀都子孫主要分成兩支,長支由莽色都朱乎率領,次支由旺吉努率領。
莽色都朱乎長子阿格巴顏(又稱 阿古巴彥)就是明末最後一任建州右衛督指揮王杲,莽色都朱乎之幼女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繼妃袞代。
後因阿格巴顏與其子阿泰先後反明被明朝派軍征剿,莽色都朱乎一支遭到株殺。袞代又於清太祖後期被休棄,該家族成員即被清廷排斥,後世子孫從此凋零,除康熙年間工部尚書倪滿外再無出眾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佟佳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瓜爾佳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佳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赫舍里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察氏
② mussel是什麼意思
mussel的意思:作名詞時譯為「(Mussel)人名;(法)米塞爾」。
Zebra Mussel斑馬貝;斑馬貽貝;斑紋貽貝。Blue Mussel藍青口;紫貽貝喚蘆;藍貽貝;藍貽。dried mussel貽貝干;淡菜。Stewed Mussel清燉蚌肉。mussel silk貝須絲。mussel band貝殼帶。Mussel Tissue貽貝;貽貝組織;貽貝中微量元素。Black Mussel黑青口。
中場:愛德華多.科斯塔,喬治菲臘比,律貝羅.奧格斯托,迭戈.索薩,尼爾頓緩鏈運,巴斯托斯,羅沙,阿布達,艾倫馬克里斯,李安度,卡路士艾拔圖,G.文德爾,儒尼尼奧.佩南布卡諾。後衛:泰亞高.菲奇,菲比克,洛度科,巴塞拉爾,A.達迪,雷納托,迪雅思溫,馬爾克雷,威廉馬菲奧斯。擾梁
③ 努爾哈赤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在用人問題上,努爾哈赤強調了六項原則:一是必須任用賢人。二為不論親疏門第,公正舉人,「勿論根基,見其心術正大者而薦之。莫拘血緣,見有才者即舉為大臣」。三系不拘一格,用其所長,「有臨陣英勇者,用以治軍。有益於國政之忠良者,用以輔理國政」。四乃舉賢貶奸,因「善良公正之人不舉不升,則賢者何由而進。不肖者不貶不殺,則不肖者何由而懲」。五是獎懲分明,功必賞,過必罰,「有善行者,雖系仇敵,亦不計較,而以有功升之。有罪者,雖親不貫,必殺之」。六為賞賜效勞官將,視其所需,賜與馬、牛、阿哈、食谷、衣服、財帛和妻室。
早年經歷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州左衛一個小部酋長的家裡。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原是元朝斡朵里萬戶府的萬戶,明永樂三年(1405年)應明成祖朱棣的招撫,入京朝貢,封授建州衛指揮使,後掌建州左衛,晉升至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因教授明都指揮僉事裴俊,被阿速江等衛「野人女真」殺死。其子董山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揮使,後晉升右都督,與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衛、建州右衛,成化三年(1467年)以屢掠遼東人畜,被明朝斬殺。建州三衛遭到明軍殘酷征剿。董山的長子脫羅及其子妥義謨,先後襲職,多次進京朝拜明帝,貢獻方物。董山的第三子愛新覺羅·錫寶齊篇古,是努爾哈赤的四世祖。錫寶齊之子福滿,後被清朝追尊為興祖直皇帝。福滿第四子覺昌安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氣,生三子,長為努爾哈赤,次為舒爾哈齊,幼為雅爾哈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喜塔臘氏在努爾哈赤十歲時去世,繼母那拉氏為王台族女,對其很刻薄。努爾哈赤十九歲時不得不分家生活,僅獲得少量家產。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等人以挖人參、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撿木耳等方式為生。他常至撫順關馬市與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活動。在此期間,努爾哈赤習得蒙古語,對漢語也有了基本的認知。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自謂有謀略。據一些史集記載,努爾哈赤在撫順期間,曾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收養,成為其麾下侍從。
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以控制局勢。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於萬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誅殺。王杲的兒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脫,回到手察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阿台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4]
遺甲起兵
覺昌安是建州左衛枝部酋長,為明都指揮使,人少勢弱,早期依附建州「強酋」親家王杲,也常率領部眾進入撫順馬市貿易畢轎茄,以麻布、糧食易換豬牛,領取撫賞的食鹽、紅布、兀剌等物。萬曆二年(1574),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率軍數萬,攻取王杲之寨,殺掠人畜殆盡,覺昌安、塔克世背叛了親家,為明軍向導。萬曆十一年,王杲之子阿台圖報父仇,屢掠邊境,李成梁再率大軍出擊,取阿台的古勒寨及其同黨阿海的莽子寨,殺阿台,「杲自是子孫靡孑遺」。覺昌安、塔克世再次為明軍向導,戰亂中被明兵誤殺。
噩耗傳來,年方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本帆鎮想起兵索報父仇,但勢孤力單,怎能與擁兵百萬的大明「天皇帝」交鋒。無可奈何,努爾哈赤乃諉過於建州左衛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指責其唆使明兵殺害父、祖,奏請明臣執送。不料這一要求,竟惹惱了驕橫跋扈的明朝邊將,被視為無理取鬧,一口拒絕,並宣稱要於甲板築城,令尼堪外蘭為「滿洲國主」,因而尼堪外蘭威望大升,「於是國人信之,皆歸尼堪外蘭」,甚至連親族子弟也「對神立誓」,欲殺努爾哈赤以歸之,尼堪外蘭則乘機逼努爾哈赤「往附」,儼然以建州國君自居。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在敗軍之中,因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胄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他回到建州之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麼殺害其祖父、父親。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努爾哈赤重新收整舊部,部眾有安布祿、安費揚古父子等,加之新收部眾額亦都等共有數十人。
征服建州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但是,努爾哈赤原約諾米納率兵會攻圖倫城,而諾米納背約不赴。尼堪外蘭又預知消息,攜帶妻子離開圖倫城,逃至甲版城。努爾哈赤攻克圖倫城後勝利而歸。八月,努爾哈赤攻打甲板城。然而,先前背盟的薩爾滸城主諾米納見尼堪外蘭有明朝做靠山,勢力較強,便偷偷地給尼堪外蘭泄露了風聲,尼堪外蘭聞風輾轉逃往撫順附近的鵝爾渾城。努爾哈赤再度撲空,遂收尼堪外蘭部眾後而還。不久,諾米納與其弟鼐喀達約同努爾哈赤會攻巴爾達城,努爾哈赤深知機會來了,便佯許盟約。戰前,努爾哈赤請諾米納先攻,米納不從。這時,努爾哈赤便使用預定之計,輕而易舉地除掉了諾米納。
萬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今遼寧新賓下營子趙家村)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努爾哈赤以披甲兵二十五、士卒五十攻打哲陳部界凡城,但因對手准備充分,努爾哈赤無所斬獲。當回師至界凡南部太蘭岡之時,界凡、薩爾滸、東佳、巴爾達四城之主率四百追兵趕來。瑪爾墩城之戰的敗軍之將、界凡城主訥申、巴穆尼等率先逼近,努爾哈赤單騎回馬迎敵。訥申將努爾哈赤馬鞭斬斷,努爾哈赤回馬揮刀砍中訥申後背,將其劈為兩段,又回身一箭擊斃巴穆尼。追兵見主帥陣亡,呆立一旁。努爾哈赤親自殿後,用疑兵之計與其部屬七人將身體隱蔽,貌似有伏兵一樣僅露頭盔。對方失去主帥,軍心不穩,又擔心有伏兵,因此不敢再追。四月,努爾哈赤再率綿甲兵五十、鐵甲兵三十征哲陳部,途中遇界凡等五城聯軍八百。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努爾哈赤的五祖包朗阿之孫札親和桑古里卸下身上的鎧甲,交給別人,准備逃跑。努爾哈赤怒斥二人後,與其弟穆爾哈齊、近侍顏布祿,兀凌噶四人射殺敵軍二十餘人。敵軍雖眾,但畏於努爾哈赤一方之勇猛,士氣大衰,紛紛潰逃。努爾哈赤追至吉林崖,大獲全勝。
清太祖
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萬曆十四年(1586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再攻哲陳部山寨,殺寨主阿爾太,又派額亦都攻打巴爾達城。至渾河,河水因漲潮無法淌過,額亦都以繩將士兵相互連接,魚貫而渡。渡河後,額亦都夜襲巴爾達城,守軍沒有防備倉促應戰,額亦都則率領士兵奮勇登城。額亦都身中創傷五十多處,依然不退,最後一鼓作氣攻克巴爾達城。額亦都因此戰獲賜「巴圖魯」勇號。隨後努爾哈赤領兵攻打洞城,城主扎海投降。至此,哲陳部完全被努爾哈赤吞並。
萬曆十六年(1588年)九月,蘇完部長索爾果、董鄂部長何和禮、雅爾古部長扈爾漢率三部軍民歸附努爾哈赤,使其聲勢大震。努爾哈赤厚待來投之諸部首領,以索爾果之子費英東為一等大臣、將長女許配給何和禮、並收扈爾漢為養子,賜姓覺羅。後來,費英東、何和禮、扈爾漢與努爾哈赤剛剛起兵之時的麾下猛將額亦都、安費揚古並稱「五大臣」,成為努爾哈赤政權中的中流砥柱。其後,努爾哈赤再戰兆佳城,斬城主寧古親章京。同年,努爾哈赤攻克完顏(王甲)城,消滅了建州女真的最後一個對手完顏部。經過5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5部。
統一女真
從萬曆十九年(1591年)正月開始,努爾哈赤揮師東向,攻取鴨綠江路。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末,相繼征服珠舍里路和訥殷路,將長白山部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進而,他出兵奪取東海部。由於努爾哈赤於萬曆十五年(1588年)六月正式頒定國政,自稱淑勒貝勒之後,就引起海西女真的不滿。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當努爾哈赤率兵東向,征討長白山各部的時候,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卜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9部向建州發動進攻。雙方戰於古勒山。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敗9部聯軍,陣斬卜寨,生擒烏拉部首領布占泰,從而為其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由於海西勢力強大,難以迅速征服,努爾哈赤遂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在與明廷深示臣服,與朝鮮、蒙古表示友善的同時,重點拉攏勢力較強的葉赫、烏拉二部。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努爾哈赤送回布占泰,支持布占泰為烏拉首領,又娶其妹為妻。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又與葉赫首領布楊古、錦台失聯姻,椎牛刑馬為盟,逐步孤立了哈達部和輝發部。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爾哈赤以背盟為由,滅掉哈達部,擒殺猛格孛羅。同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
海西女真的削弱,使努爾哈赤得以全力進攻東海部。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連續進兵東海,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佔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亦紛紛歸附。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向明朝朝貢。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東海女真瓦爾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前來拜見努爾哈赤,述說其部在投奔烏拉後,屢次遭到布占泰的羞辱,希望可以歸附建州。於是,努爾哈赤命令舒爾哈齊、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費英東、扈爾漢、揚古利三員大將率三千兵馬即刻趕至蜚悠城收服部眾。布占泰聞訊後,派其叔博克多率軍一萬余兵馬前往截擊。舒爾哈齊因與布占泰之姻親關系,同部將常書、納齊布止步於山上,按兵觀望。當時大雪紛飛,扈爾漢、揚古利分兵保護投奔之部民後,率二百兵與烏拉軍先鋒在烏碣岩展開激戰。隨後褚英、代善各率兵五百從兩翼夾擊,烏拉軍大敗,代善陣斬烏拉主將博克多父子,副將常柱父子和胡裡布兵敗被俘。此役,建州軍斬殺烏拉軍三千餘眾,得馬匹五千餘、甲三千餘,獲得大勝。烏碣岩之戰進一步地削弱了烏拉的實力,而且也打通了建州通往烏蘇里江流域以及黑龍江中下游之路,對後來招撫野人女真起到了作用。
不久,褚英、代善等率五千兵再克烏拉之宜罕山城。萬曆四十年(1612年)九月,布占泰聯合蒙古科爾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屬的虎爾哈路。同年十二月,努爾哈赤率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親征烏拉,建州兵沿烏拉河南下,連克河西六城後,兵臨烏拉城下。努爾哈赤命令建州軍攻烏拉城北門,焚其糧,毀其城門。布占泰見勢不妙,再度乞和。他乘獨木舟至烏拉河中游向努爾哈赤叩首請罪、請求寬恕。努爾哈赤在痛斥布占泰的種種罪狀後撤軍返回建州。努爾哈赤返回後,布占泰將怒火轉移到了其兩位妻子,努爾哈赤之女穆庫什和努爾哈赤侄女額實泰等身上。布占泰曾以箭射向穆庫什,隨後又將她們囚禁。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爾哈赤以背盟、囚妻、送人質於葉赫等理由,率代善、侄阿敏、大將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揚古、何和禮、扈爾漢等三萬大軍再征烏拉。建州軍勢如破竹,連下三城。對布占泰不滿的貴族、烏拉孤立無援之部民均望風而降。布占泰率軍三萬駐守伏爾哈城,決定與努爾哈赤決戰。雙方廝殺,烏拉大敗,兵馬十損六七。建州軍一鼓作氣直奔烏拉城,布占泰令次子達拉穆率兵防守。這時安費揚古一面用雲梯攻城、一面命士兵拿出准備好的土包拋向烏拉城下,不久即與城牆高度平齊,建州軍登城而入。努爾哈赤坐在西門城樓上,兩旁豎起建州旗幟。布占泰大勢已去,麾下之兵已不滿百,見到建州旗幟奪路而逃。途中又被代善截擊,布占泰僅以身免,單騎投葉赫而去。建州攻佔烏拉城,烏拉滅亡。努爾哈赤在烏拉停留十天,將包括布占泰諸子在內的眾烏拉降民編成萬戶一同帶回建州。
努爾哈赤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在吞並哈達、輝發的基礎上再滅烏拉,烏拉貝勒布占泰單騎脫逃至葉赫。努爾哈赤三次向葉赫索要布占泰,均遭到拒絕。九月,努爾哈赤率領四萬大軍攻打葉赫。建州軍連克吉當阿、兀蘇、呀哈、黑兒蘇等大小城寨十九座,直逼葉赫東西二城。葉赫遂向明朝求援,明朝派游擊馬時楠、周大歧領兵千人帶火器進駐葉赫。努爾哈赤見葉赫有備,於是焚其廬舍,攜帶降民返回建州。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葉赫布揚古貝勒把東哥許配給蒙古暖免的兒子蟒古兒大,並捕捉建州6人。七月,努爾哈赤乘葉赫老女與蒙古成婚之機,發兵三千,屯駐南關舊地,准備一舉盪平葉赫,由於明廷的再次干涉,努爾哈赤只好暫時息兵。[10]
建立大金
隨著勢力的逐漸擴大,努爾哈赤的名號亦逐步從「聰睿貝勒」發展至「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再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再到喀爾喀蒙古上尊號「昆都倫汗」。而明朝對努爾哈赤的野心渾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的前一年,薊遼總督還向朝廷奏稱其「唯命是從」。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決戰薩爾滸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向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佔。後金軍襲占撫順、清河後,曾打算進攻沈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於九月主動撤退。
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但由於缺兵缺餉,不能立即行動,遂加派餉銀200萬兩,並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葉赫出兵策應。經過半年多的准備,援軍雖大部到達沈陽地區,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互相掣肘。
天命四年(1619年)正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聽說有明朝的軍隊來了,這才回去。明朝的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覆書信拒絕。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8萬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朝鮮軍隊1萬多人,共約10萬,號稱20萬(一說47萬)。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沈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努爾哈赤在攻破撫順、清河之後,鑒於同明軍交戰路途遙遠,需要在與明遼東都司交界處設一前進基地,以備牧馬歇兵,於是在吉林崖(今遼寧撫順市東)築城屯兵,加強防禦設施,派兵守衛,以扼制明軍西來之路。
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後金偵知。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10萬兵力集結於都城附近,准備迎戰。
二月二十九日,後金軍發現明朝劉綎軍先頭部隊自寬甸北上,杜松率領明軍主力已出撫順關東進,但進展過速,孤立突出。努爾哈赤接到奏報以後,決定以原在赫圖阿拉南駐防的500兵馬遲滯劉綎,乘其他幾路明軍進展遲緩之機,集中八旗兵力,迎擊杜松軍。三月初一,杜松軍突出冒進,已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分兵為二,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努爾哈赤看到杜松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面親率六旗兵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次日,兩軍交戰,明西路軍全軍覆沒。努爾哈赤在殲滅杜松軍後,即將八旗主力轉鋒北上,去尚間崖方向迎擊馬林軍,明北路軍除主將馬林率數騎逃回開原外,全軍覆沒。正在路上准備支援潘宗顏部的葉赫貝勒金台石、布揚古聽聞明軍大敗,大驚,撤回葉赫。
劉綎所率的南路軍因山路崎嶇,行動困難,未能按期進至赫圖阿拉。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經失利,仍按原定計劃向北開進。努爾哈赤擊敗馬林軍後,立即移兵南下,迎擊明南路軍。三月初三,為全殲南路軍,努爾哈赤採取誘其速進,設伏聚殲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達里崗(赫圖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數士兵冒充明軍,穿著明軍衣甲,打著明軍旗號,持著杜松令箭,詐稱杜松軍已迫近赫圖阿拉,要劉綎速進。劉綎信以為真,立即下令輕裝急進。三月初四,明軍東路劉鋌軍從寬奠出發時,後金東邊的人民都躲避到深山老林中去了。劉鋌率軍一路上攻佔山寨,將瘸子、瞎子等不能動的人殺死,一路向前進軍。劉綎先頭部隊進至阿布達里崗時,遭到伏擊,兵敗身死。努爾哈赤乘勝擊敗其後續部隊。
楊鎬坐鎮沈陽,掌握著一支機動兵力,對三路明軍未作任何策應。及至杜松、馬林兩軍戰敗後,才在三月初五,慌忙調李如柏軍回師。李如柏軍行動遲緩,僅至虎攔崗(在清河堡東)。當接到撤退命令時被後金哨探發現,後金哨探在山上鳴螺發出沖擊信號,大聲呼噪。李如柏軍以為是後金主力發起進攻,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1000餘人。朝鮮軍隊元帥姜弘立率領剩餘的五千兵下山來投降,後金設宴款待他們之後,將他們釋放回國,並且修書給朝鮮國主光海君。
之後,努爾哈赤智取開原和鐵嶺,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御守後金西去的屏蔽。經過數次大戰,使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實力受到毀滅性打擊,葉赫部由此勢成孤立。同年八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圍困葉赫部東西2城,一舉攻克,殺葉赫首領金台石、布揚古,消滅葉赫部。
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
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凌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往山海關而去。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在統治遼東期間,多次在征戰中進行血腥殺戮。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沈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出城迎接前來沈陽的科爾沁部奧巴貝勒。
去世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病勢轉危,遂決定乘船順太子河返回沈陽,八月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於叆(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於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努爾哈赤葬於沈陽福陵(今沈陽東陵),廟號「太祖」。
④ 巫師3裡面的大鏢客和阿武德阿布達哪個好
巫師三霍斯特艾瓦德幫助大戰神大鏢客和阿武德阿布達比較好,因為他們是正義的一方,他們可以戰勝敵賀畝派人,取得勝利,維護正義的成果。
該作承接《耐凱巫師2:國王刺客》的劇情,那些想要利用傑洛特的人已經不在了。傑洛特尋求改變自己的生活,著手於新的個人使命,而世界的秩序也在悄然改變。
游戲中的武器主要是兩把不同用途的劍,這也是獵魔人的象徵:一把是對付人類和類人生物用的鋼劍,另一把是劈砍怪物用的銀劍。敵人生命條的顏色表明玩家應該使用哪種劍進行戰斗。在此基礎上提供了十字弓進行遠程射擊,但是傷害比不上劍與法印禪賀。
護具分為胸甲、手套、褲子、靴子,根據其類型又可分為輕甲、中甲、重甲。護甲根據其類型提供相應的物理抗性和元素抗性。
⑤ 《赤龍》奪門之變中的血色浪漫
二十多天,近百個人物,近十起案件,兩段情緣,439頁,圍繞一段」奪門之變「,即為《赤龍》。
「赤」,因明朝朱姓,運德屬火;龍,意為真龍天子。「赤龍」一詞來源於「赤龍會」,這是由明太宗朱元璋晚年為昌隆朱氏,永固皇本建立的秘密幫會,由朝野中實力人物執事,專在國家興亡的關鍵時刻暗中出力,以期永保大明朱姓江山。
《赤龍》作者苗棣,是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作家。他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早年致力於明清史的研究,研讀明史近五十年,已出版多部歷史著作。
因為作者的學術背景,決定了這本書的寫實基調,區別於一般的穿越宮斗娛樂題材小說,書中表層內容情節出於虛構,但事件背後大形勢,大背景符合歷史真實,書中人物都可以在《明史》中找到,人物形象符合史實中的本來面貌。
《赤龍》為「天順三部曲」中,第一部。 故事從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歲末一場大雪開始,牲口販子呂大相在客棧離奇死亡,進京應試的山西舉子楊繼宗與捕快方天保、錦衣衛袁彬一起追查命案,偶爾結識帶李雀著外甥女寶兒來京認親、身負秘密的瓦剌姑娘雲瑛。命案真相很快被揭開,然而這卻只是一系列案中之案的開始,更是一座隱藏了天大機密的巨型冰山的一角。朝野各色人等:市井之徒、商販、卜者、高僧、文臣、武將、權閹、皇親,甚至皇上都牽涉其中。
在各場權力角逐與你死我活的激烈斗爭中,接連發生「冰蜂殺人案,毒殺寵妃案,誘拐女童案,金符案,乞丐被殺案」等一系列案中案,楊繼宗參與圓孝了所有案件的調查偵破,成為本書中第一主角。 所有案件最終核心,都是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發動的「奪門之變」。
如果說歷史是樹乾和樹枝,那麼文中故事就是枝頭的花朵。從平實到絢麗,從理性到感性,從克制到激烈,從陰冷到溫煦;從皇權爭奪,陰謀詭計到赤膽忠心,磊落天真;從殺人越貨,人性毒惡到兒女情長,一往情深;從廟堂之上到市井百態,最後落腳於縹緲萬里,纏綿一生的浪漫相思。這是讀《赤龍》最真實的感受。
歷史,懸疑,言情是這部作品中揉合的三大元素,它們彼此互相依存,互相輝映,成就出《赤龍》之精彩。 當然,作為歷史底蘊並不身深厚的讀者,我在讀書之餘又對感興趣的一些內容查閱了相關資料,了解到《赤龍》的一些前世今生。
一、楊繼宗其人其情
看到男主楊繼宗,我想起去年熱播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男三號趙白石,雖然身處朝代不同,一個明朝一個清末,但是兩者性格,抱負,中規中矩的行事風格驚人相似。上忠君下愛民,身處卑微心懷大志,不為浮華所惑,不為權勢所懼,不媚骨諂俗,堅持正義,對待感情冷靜克制,讓人覺得滿口「之乎者也,仁義道德」的迂腐秀才竟也有很多可愛之處。顛覆了一貫歷史洪流中只有武將能打天下,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的傳統認知,讓人看到文人的錚錚鐵骨與烈烈血性。
我在網路詞條中查到,歷史中的楊繼宗(1426—1488),字承芳,成化年間,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楊繼宗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污吏,把他們視作臟物,他到達任所,先汲水百人斛,將廳堂沖洗後再視事問政,並且說這樣做是要清除污穢。楊繼宗雖僅官至按察使,但卻名著青史,成為後世敬仰的一代名臣。
楊繼宗與瓦刺姑娘阿布達(漢名雲瑛)的情緣,是貫穿《赤龍》始終的一條主線。他們在查案過程中數次遇險,彼此捨命相救,互相吸引,心生愛慕。阿布達哪腔早英姿靈秀,貌美聰慧,膽大藝高,豪爽活潑,用情至深,與中原女子迥異的氣質風情,深深俘獲了楊繼宗的心。
二、明英宗與瓦刺的愛恨糾葛
瓦刺,可以說是明英宗的傷心地。《赤龍》中,明英宗朱祁鎮曾在瓦刺生活數載,也先太師的兄弟伯顏帖木兒一家待他甚好。伯顏帖木兒當年是瓦刺部第二號有權勢的人物,為大台吉之一。
在瓦刺,也先太師類似於漢族皇帝,台吉類似於王爺。伯顏帖木兒家有兩個女兒,薩勒娜和阿布達。阿布達即前文中與楊繼宗傾心相愛的雲瑛;薩勒娜與明英宗產生感情,得到寵幸,明英宗將母親孫太後家傳陪嫁玉簪贈與薩勒娜作為定情信物。
景泰元年(即公元1450年)七月,明英宗回鑾,與薩勒娜從此分別,生死不復相見。次年三月,薩勒娜產下一女寶兒。六年後,瓦刺內亂,也先太師和伯顏帖木兒一家慘遭不測,薩勒娜殞命,臨死前,將玉簪和寶兒託付給妹妹阿布達。於是,阿布達逃出瓦刺,來到中原,為寶兒尋父。
這個情節是不是類似於《還珠格格》中的紫薇上京尋父呢?
看到這里,我又疑問,瓦刺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明英宗要在瓦刺生活呢?
通過查閱明史,我才知道,蒙古東部當時稱為「韃靼」,位於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國大部分地區;蒙古西部稱為「瓦刺」,部族居住在今蒙古西部和准噶爾盆地一帶。
明英宗朱祁鎮,他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也可以說是第八任皇帝,因為中間他的弟弟朱祁鈺插了進來,之所以讓弟弟插進入,是因為他聽信太監王振的煽動,於1449年御駕親征去打瓦刺,結果被瓦刺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朱祁鈺登基之後,下令不準朝廷重臣再跟老皇帝聯系,直接拋棄了明英宗。瓦刺本來想靠明英宗撈一筆,眼看計劃落了空,心有不甘去攻打,結果戰敗悻悻而返,一部分瓦刺人對朱祁鎮產生殺心。但是,朱祁鎮憑借自己曾經是大明皇帝的個人魅力,把瓦刺上下製得服服帖帖,跟敵人打成一片。
一年之後(1450年),瓦刺著手准備和明朝講和。當時朱祁鈺已經坐穩皇帝,且已坐上癮,自然不願讓老哥回來,但大臣都在建議,無奈之下派遣了一個叫楊善的使者,沒給他任何聖旨,讓他去瓦刺走一趟。不料楊善是個厲害角色,憑著一張嘴,巧舌如簧給瓦刺上下官員洗腦,結果硬生生把明英宗給帶了回來。可是回來之後,明英宗的生活反而比當俘虜更慘,弟弟朱祁鈺把他囚禁了整整七年。
《赤龍》整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七年之末的二十多天里。
三、歲月如風,唯情永久
結局處,景泰換成了天順。
孤女寶兒由孫太後做主,被正式封為淳和公主,擁有了尊貴與榮華,卻永遠失去了至親阿布達的愛與呵護。
阿布達與楊繼宗在正月十六一街煙火中踏百病,看戲,在歡笑與眼淚交織中深情擁抱,一場溫存之後不告而別,遠走萬里之遙。
楊繼宗高中會試,從此進入宦途。別人眼中,他一如既往,只有他自己知道,生命中有些東西已經永遠遺失,不再完整。他看書,書中夾的紙蝴蝶,他走路,路邊的風景都會令他突然黯淡,想起那永不會再見面的雲瑛姑娘。
《赤龍》共439頁,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用於描寫權術爭斗,但是最終各色人等的命運只用了一頁來交代。 全書以「殺和遇」開始,以「情和離」結束,40多萬字最後兩段留給想念與相思。是否也寓意人間千古,終要返璞歸真,慾念沉浮,終難敵生離死別;廟堂江湖,一樣的百味人生,唯有愛與真情,宛如歷史雲煙中的星火,能在無常人間慰藉苦難與零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