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黎巴嫩首都
擴展閱讀
買一百萬的車險多少錢 2025-04-16 17:02:20

黎巴嫩首都

發布時間: 2023-04-07 13:24:23

⑴ 黎巴嫩的首都是哪個城市

首迅漏都是貝魯特,黎巴嫩滑笑首都,在地中海邊狹長的平原上,背靠連綿起伏的黎巴嫩山,畝讓爛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優良海港城市,也是完美的經濟發展中心。

⑵ 黎巴嫩是哪個國家首都

黎巴嫩是一個國家,首都貝魯特。黎巴此岩宴嫩共和國,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森銀稱為中東國家。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اللبنانية,英語:RepublicofLebanon。

區域位置

黎巴嫩共和國面積10452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里。
行政區劃
黎巴嫩行政區劃分8個省:貝魯特省、山區省、北方省、南方省、貝卡省、納巴蒂耶省、阿卡省、巴爾貝克-希爾米勒省。省下共設25個縣,縣下設鎮。

首都貝魯特(Beirut),棗州截至2017年人口約200萬人,是黎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中東著名的商業、金融、交通、旅遊和新聞出版中心,1975年內戰爆發前被稱為「中東小巴黎」。7月平均最高氣溫32℃,1月平均最低氣溫11℃。

人口民族
約610萬(2018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法語、英語。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

⑶ 黎巴嫩的首都叫什麼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記載,在其悠久的歷史中曾先後被埃及、羅馬、奧斯曼、法國和英國佔領,直到1941年才成為獨立的黎巴嫩的首都。歷史悠久而復雜,形成了這個多元的城市。

貝魯特以東70公里處的貝爾拜克圍城遺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景色之一。自從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全境被羅馬帝國征服後,羅馬人在這里為維納斯女神和羅馬主神興建了神殿,代替了早期巴力神及其伴侶阿斯泰特女神的廟宇。

這些古羅馬的偉大建築,歷時千年風雨飄零,大部分都在一次災難性地震中毀壞了。這使得原來被壓在下面的更古老的建築殘余部分得以顯露出來,也給考古學家出了一個千古難題。在這些建築中有一部分圍牆稱為三石塔,所謂三石塔是由三塊鑿孫滲好的巨石構成,這三塊巨石每塊重800噸,而其中的一塊巨石又在7米高處。平穩地放在另兩塊擺放整齊的巨石頂上。在三石塔附近的石場中還有一塊鑿好的巨石,高4.5米,寬3.7米,近22米長,這塊巨石至少重達1000噸。

這些巨石建築顯然源於比羅馬人更古老的時代。古代有大批朝聖的人,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谷風餐露宿跑到巴力和阿斯泰特的神廟。根據古代阿拉伯人的記載,巴力和阿斯泰特的第一批神廟,是在大洪水之後興仔凱悔建的。至於這批廟宇的創建者,按阿拉伯人的說法,是遠古時代的寧祿王下令由「一族巨人」負責建造的。

建築工程學家們說,即使用現代起重機械,也不可能吊裝這樣沉重的巨石。那麼,古代人是怎麼把塔頂上那塊巨石吊上去放在預定的位置上的呢?而這個巨石建築又到底象徵和意味著什麼呢?至今,這塊巨石還在俯瞰著蒼茫的大地,似乎在向游念正客訴說著這個千年的謎團。它似乎在問每一個游覽的人,到底有誰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奧秘呢。

⑷ 黎巴嫩的首都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人口約150萬。

貝魯特在內戰前為中東著名的商業、金融、交通、旅遊和新聞出版中心,有東方巴黎之稱。十多年的戰亂使整個城市遭到嚴重破壞,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重建。

貝魯特位於黎巴嫩海岸線中部突出的海岬上,面向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脈,氣候溫和,是地中海東岸以其獨特建築風格與氣候環境並美而聞名的海濱城市。"貝魯特"一詞源自腓尼基語"貝利圖斯",意為"多井之城",至今貝魯特一些古井仍在使用。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貝魯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時代貝魯特已具城市雛形,是當時重要的商業港口,並以織造業、印染業、鑄鐵業聞名。在希臘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曾於公元前333年進駐貝魯特,使這座城市具有希臘文明的特點。貝魯特的繁榮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達到頂點,羅馬式的廣場、劇院、運動場、澡堂鱗次櫛比。公元349年和公元551年由於強烈地震和海嘯,貝魯特被毀。公元635年,阿拉伯人佔領貝魯特地區。

1110年十字軍攻佔貝魯特,1187年阿拉伯著名將領薩拉丁將其收復。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貝魯特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特別是奧斯曼帝國將省政府遷至貝魯特後,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黎巴山銀嫩獨立後,貝魯特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地發展,成為中東逗寬宴的金融、旅遊和新聞中心,並以轉口貿易馳名於世。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後,貝魯特被一分為二,從北部的貝魯特港經中心商業區沿大馬士革路到東南郊,形成一條長約6公里、寬約200米的無人區(人稱"綠線")。"綠線"以西市區和南巧喊部郊區居民大部分為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和德魯茲派居民聚居區。"綠線"以東為基督教區。綠線既是東西區隔離帶,也是兩大教派民兵頻繁交戰的地帶,兩區居民不敢輕易往來。

"塔伊夫協議"簽署後,新政府成立,貝魯特東、西區相互開放,首都治安逐步好轉。1992年哈利里總理上台後,制定了大規模重建計劃,敘利亞軍隊和黎巴嫩政府軍控制了整個貝魯特,貝市面貌逐漸恢復。但由於多年內戰,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重建工作因資金短缺而進展緩慢。

雖然經過內戰的創傷,貝魯特仍是黎巴嫩乃至整個中東的文化中心。該市歌舞表演、影視製作等娛樂行業非常發達。貝魯特還擁有龐大的教育機構,黎巴嫩大學、貝魯特美國大學、聖約瑟夫大學、貝魯特阿拉伯大學等綜合性大學聞名於中東地區,此外還有國立音樂學校、美術學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等。很多國際性、地區性會議也經常在該市舉行。貝魯特現仍是中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貝魯特港口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港口,港區面積66公頃,港深15-18米,10萬噸級貨輪可直接靠岸裝卸貨物。貝魯特國際機場是國際上著名航空港,每天有20多家航空公司的飛機在這里起降。

⑸ 黎巴嫩的首都是哪裡啊

戰火彌漫之都----貝魯特

公元前3000年來自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最早在黎巴嫩地區定居。公元前2000年黎巴嫩淪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後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等統治。16世紀成為奧斯曼帝國一部分(航海世紀中玩家所在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年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11月26日法國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獲得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法軍全部撤離後,黎巴嫩獲得全部自主權。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南接以色列,西沿地中海,風光險峻,土地肥沃而常年雨水充沛,是中東極少見的「沒有沙漠,沒有油田」的國家。

黎巴嫩(Lebanon)首都貝魯特(Beirut),背靠貝魯特山,位於凸出在地中海的狹窄濱海平原的支脈上,鄰近海旁,是一個重要港口城市。。現有180萬人口,若包括外圍的大都會地區,則高達210萬人,是黎巴嫩全國最大都市。

貝魯特是地中海沿岸最多樣化的城市,這里的宗教有基督教(馬龍派、希臘正教、亞美尼亞正教、亞美尼亞天主教、羅馬天主教和新教)和穆斯林(遜尼派、核賀沖什葉派)以及少數德魯茲派。貝魯特大多數猶太教信徒自1975年戰爭爆發以後起,都永久地移居美國,現在主要居住在布魯克林、紐約。貝魯特在黎巴嫩內戰中分成幾個部分,主要是穆斯林西貝魯特和基督教派的東貝魯特。貝魯特有21所大學,包括貝魯特美國大學、黎巴嫩美國大學(原為中東第一所女子學院)、聖約瑟夫大學、Hagazian大學、黎巴嫩大學、美國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和貝魯特阿拉伯大學。

在時裝界,黎巴嫩也幾乎成了時尚的代名詞,就我們在黎巴嫩的見聞看,此言不虛。貝魯特有一家很大的化妝品商店——法國的AB商店,店面很大,裝飾非常豪華,出入顧客多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年齡在20到30歲之間的年輕女孩。據說,國際時裝界流行什改殲么,在這里就能夠找到什麼。這不,天氣剛剛轉暖,姑娘們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各式各樣的小衣服:吊帶背心、吊帶裙、斜肩裙、露背的小背心、露臍的小T恤等,往往是遮住了這里卻露出了那裡,「短、透、露」之大膽不讓拍指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乍見之下,還真有點不太適應。

貝魯特東部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或許因為曾是法國殖民地的關系吧,這里居民的生活習慣、服裝服飾、談吐舉止等均帶有明顯的法國痕跡,社會風氣比較開放自由,也難怪,戰爭前貝魯特就被稱作「中東的巴黎」。在貝魯特東城兜了大半天,你也許不敢相信是到了一個阿拉伯國家,繁華的現代化大街、氣派的世界知名大飯店、神秘莫測的賭城和艷舞女郎,似乎都與阿拉伯世界的神秘大相徑庭。

夜幕降臨,地中海畔的「卡茲諾」賭城開張營業了,偌大的停車場一會兒就被各式高級轎車擠滿,闊佬、美女、輪盤賭和酒精,不眠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當地的阿拉伯人卻多對這些東西嗤之以鼻,一位穆斯林朋友說,賭博、飲酒和性交易等墮落現象在貝魯特東區的出現是黎國內動盪的主要原因。

和東區比起來,西部的穆斯林聚居區則是另一番景象。這里遍布彈孔的殘垣斷壁比比皆是,很多都是當年貝魯特戰爭遺留下來的,由於經濟原因至今沒有修復,很多搖搖欲墜的房子里還住著不少窮人。漫步西區的第一感覺是,真主黨的勢力在這里頗為強大,伊朗什葉派精神領袖霍梅尼的巨幅畫像在街頭隨處可見。貝魯特西區婦女的打扮和東區大不一樣,她們一個個身著傳統黑色長袍,蒙面紗,把身材和面容包裹得嚴嚴實實。按照伊斯蘭教的有關規定,穆斯林女性的服飾必須寬松得體、嚴謹整潔、莊重高雅。年輕女子不但不能露出胸、頸、腿等部位,就是身體的輪廓、面容和手等也最好不要讓外人看到。因此,西區的婦女們總是低頭匆匆行過,從不在街頭大聲講話,顯得謙恭、有禮、安靜、平和。而貝魯特東西兩區現代與傳統、繁鬧與清靜的巨大差異,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是身處同一城市。

黎以戰爭的起因,總的說來,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作為黎巴嫩首都的貝魯特市從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就飽受戰火的摧殘,上帝對這個多宗教派的國家彷彿就沒有停止過轟炸。2005年2月14日發生炸彈爆炸事件,襲擊目標直指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的車隊,哈里里在爆炸中嚴重受傷,被送往貝魯特美國大學醫院後不治身亡。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遇刺身亡,使得中東地區局勢再度趨於緊張。美國政府同時將矛頭對准了伊朗和敘利亞這兩個「心腹大患」。面對來自美國的巨大壓力,伊朗和敘利亞16日宣布將建立「聯合陣線」,共同應對挑戰和威脅盡管各自的國內政策不同,但是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和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均被公認為「中東抗美硬漢」,然而這一次「硬漢」阿薩德卻被迫服軟了,2005年3月6日,他宣布敘利亞軍隊將分兩個階段從駐扎了長達30年的黎巴嫩撤軍。

目前,貝魯特是中東地區的重要商業、銀行及財經中心,有不少跨國企業的中東總部都設於貝魯特。貝魯特正積極地申辦冬季亞運會和2009年舉辦的法語國家運動會。表面上貝魯特暫時進和平時期,但是這樣的和平能維持多久了!我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