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靜脈曲張中醫
擴展閱讀
買一百萬的車險多少錢 2025-04-16 17:02:20

靜脈曲張中醫

發布時間: 2023-04-13 18:28:07

1. 靜脈曲張中醫可以治嘛

對於靜脈曲張中醫治療效果相對較差,特別是放血和針灸的治療,可以導致靜凳彎脈曲棗戚悶張局部淺靜脈血栓的形成,繼而導致靜脈炎的發生,嚴重的可以導致皮膚的紅腫、潰爛,可以導致加重感染的出現。在外用膏葯的同時也會刺激淺靜脈血栓的形成而導致靜脈炎,因此一旦患了靜脈曲張,不建議採用中醫、中葯的方法,不僅不可以改善靜脈曲張的症狀,還會加重皮膚營養性仔虧改變,出現色素沉著、瘙癢、濕疹、潰瘍等情況的加重。

2. 中醫治療靜脈曲張

中葯泡腳
此法適用於早期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治療,取桂枝50克,木瓜100克。水煎後,每晚臨睡前進行泡腳,每次泡30分鍾左右,要保持水溫熱,1劑葯可以連續使用2~3天,7天為1個療程。這個方法能有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
中醫刮痧療法
中醫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目的。刮痧能起到增加汗腺分泌、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在治療靜脈曲張時,主要刮痧部位有頭部的全息穴區、背部的膀胱經、上肢的肺經、下肢的膀胱經等處。一般自下而上補刮靜脈曲張處的局部皮膚。患者最好請專業的中醫師操作此法。

3. 靜脈曲張的中醫治療方法

下肢靜脈曲張會出現擴張、增長而行程迂曲的靜脈,甚至盤曲成團,以小腿內側為明顯。中醫在治療靜脈曲張有很多方法以及一定的成效,以下是我為你整理有關於靜脈曲張的中醫治療,希望能幫到你。

中醫治療
1.針灸療法

因為下肢靜脈曲張屬於外科病症,所以現在傳統的針灸療法已經很難達到療效。經過長時間對針具、取穴及操作上進行較大的探索和改進,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案。用得較多的是磁圓梅針和高頻電針,兩種針法安全、有效,在治療對象上以輕症早期者為宜。

2.刮痧療法

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等。下肢靜脈曲張以全身刮痧為主。

刮痧部位和主要經穴:

頭部:全息穴區。

背部:膀胱經(雙側心俞)。

上肢:肺經(雙側太淵)。

下肢:膀胱經(患側承山至委中);膽經(患側外丘至陽陵泉);胃經(患側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補刮靜脈曲張處局部皮膚)。

3.中葯泡足

方法:取桂枝50克,木瓜100克。水煎於每晚臨睡前泡足1次,每次30分鍾,葯液涼後可再加熱浸泡,1劑可連續使用2~3天,7天為1療程,最好在立冬後就開始。此法能有效治療早期下肢靜脈曲張。
生活預防細節
1、飲食要保持低鹽。體內的鹽太多會導致體內吸水,進而導致小腿腫脹,對血管造成壓力。

2、坐的時候,不要盤腿而坐。

3、如果你的腿部已經出現靜脈曲張的情況,那麼,如果你需要久站的時候,記得要穿彈性足夠的襪子。

4、不要穿那種會緊緊包裹腰部,腹股溝或者大腿的衣物。

5、站立的時候不時轉變站立的重心,這對靜脈曲張的預防很有好處。

6、休息的時候,把腿抬至高於心臟高度處。這樣能幫助腿部血液流回心臟。

7、注意保持體重。不要為靜脈增加額外的壓力。
有會什麼症狀出現
1、腿部異常

發病早期,靜脈曲張患者通常沒有太明顯症狀,患者會出現小腿皮膚癢、腿部腫脹、酸痛、疲勞、腿部有沉重感等症狀。而站立可見小腿靜脈隆起,如果把腳抬高就會比較舒服。這也是靜脈曲張的症狀之一。

2、不明原因的發熱、發冷

靜脈曲張患者的肢體有異樣的感覺,如發冷或潮熱,患肢變細,變粗。皮膚有針刺感、奇癢感、麻木感、灼熱感等。這些都是常見的靜脈曲張的症狀。

3、血管突出

血管突出皮膚表面,像蚯蚓一樣,彎彎曲曲,疙疙瘩瘩。下肢靜脈曲張會逐步造成下肢水腫、小腿皮膚顏色變黑、淤積性皮炎、靜脈血栓疼痛,甚至潰瘍。這也屬於靜脈曲張的症狀之一。早期靜脈曲張可無明顯症狀,靜脈曲張的症狀僅有下肢淺靜脈迂曲、擴張、彭出體表,似蚯蚓樣或葡萄球樣。

4、水腫

在踝部、足背可出現輕微的水腫,嚴重的靜脈曲張患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輕度水腫。大量的淤血使局部皮膚變黑或呈黑褐色,皮膚粗燥,靜脈曲張的症狀主要為下肢腫脹明顯,局部特痛,可形成潰瘍,反復發作,久治不愈。

猜你喜歡:

1. 靜脈曲張的原因

2. 靜脈曲張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3. 靜脈曲張吃什麼葯最適合

4. 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

5. 怎麼治療靜脈曲張最好

4. 中醫如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中醫一般採用中葯煮水泡腳以及配合針灸放血療法,艾灸療法,拔罐療法等減輕下肢靜脈曲張的症狀。但是中醫一般不能根治靜脈曲張,治療靜脈曲張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

中醫治療下肢靜脈曲張一般是防止病情加重,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不能徹底治好下肢靜脈曲張。發生下肢靜脈曲張以後,表現為下肢出現跡漏蚯蚓狀突起,常常迂曲成團。有的時候會出現下肢腫脹,甚至出現下肢皮膚破潰和色素沉著。患者可以口服中成葯治療,可以口服邁之靈片,這是中成葯,能夠促使靜脈迴流,防止靜脈淤血,可以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從而防止病情加重,緩解臨床症姿森爛狀。

下肢靜脈曲張可以進行手術治療來根治,解決逆流的大隱靜脈,早期解決的方法是進行大隱靜脈剝脫,但這種手術方法損傷比較大,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而且不適感比較強。現在多是使用微創方式,比如射頻或者打硬化劑將逆流春悄的大隱靜脈閉塞,從而減輕下肢血液逆流,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5. 中醫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有什麼

中醫治療靜脈曲張都有哪些方洞蠢稿法:
1、醋泡大蒜
大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調味品,因很常見從不被人們所重視,熟不知檔手,醋泡大蒜對於軟化血管,改善靜脈曲張有著凸出的療效。大蒜有著殺菌消炎的作用,能夠幫助維持血管健康,醋泡大蒜的食用,對於降低人體血脂和通暢血管也起著作用。因此可以幫助治療靜脈曲張。除了食用醋泡大蒜來緩解靜脈曲張外,患者還需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清淡一點,多吃一些有利於血管健康的食物。
2、按摩
靜脈曲張主要受血液迴流不暢影響,適當進行穴位按摩可幫助緩解靜脈曲張病狀,促進血液循環。中醫表明,通過特定穴位的按摩,有助於疏通血管,緩解靜脈曲張病情。患者每日睡前對湧泉穴進行輪換按摩二十分鍾,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和疏通經絡,改善靜脈曲張病狀。長期堅持按摩,可緩解靜脈曲張患者小腿酸、沉、脹、痛的病狀。
3、食療
靜脈曲張作為慢性血管疾病,血液瘀滯是納孝其中一個病因,因此通過食療來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是輔助治療的重要過程。適當調整飲食結構,通過多樣化的飲食來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靜脈血液迴流,緩解曲張病情。
飲食習慣中,應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水果,多補充維生素,可增強靜脈血管彈性,防止血管破裂,對預防和緩解靜脈曲張的起著重要作用。日常飲食應減少油膩食物的食用,防止血管壓力增大。

6. 中醫能治癒靜脈曲張嗎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中醫方面認為,靜脈曲張乃因先前皮天稟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早褲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於下,淤血阻滯脈絡擴張充盈,日久交錯盤曲而成。
內服湯劑:當歸、生薑、茯苓等十幾味材料,按一定比重調配成方劑,水煎服用。
外敷:將有消炎愈潰的原材料,慧睜差按一定方法配置而成,外敷於患處。
湯劑擦洗:將各種中醫材料配比後,熬成湯劑,泡腳的形式,每晚浸泡,擦洗。
避免長時間的久站久坐,休息時多抬高腿部促進靜脈血液迴流;
適當穿著彈力襪,患者晨起活動時穿戴,睡眠時可不穿;
合理的飲食。中醫學認為靜脈曲張為濕邪下注,瘀血內阻,濕瘀相搏,化熱損及脈絡所致。應給予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功效的清淡食品,如絲瓜、黃瓜、西紅柿、大白菜、蘿卜等。應忌食熱性、辛辣刺激性食品,如羊肉、狗肉、魚、蝦、辣椒、大蒜等。並應保持大便通暢。

7. 中醫治療靜脈曲張

辨證治療】

1.氣滯血瘀:

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團塊狀。患肢壓痛,可見色素沉著,或有刺痛、活動後加重。伴有精神郁悶、煩躁易怒。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或澀。本證的辨證要點是:小腿部有明顯的青筋迂曲,壓痛或刺痛以及舌脈表現。

治則:行氣疏肝 活血化瘀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減

葯用:柴胡 12g 枳殼10g 白芍15g 川芎10g 制香附10g 丹參30g 雞血藤15g 制乳香10g 水蛭粉3g 甘草6g

加減:疼痛加忍冬藤15g、地龍15g;扭曲塊明顯加三棱12g、莪術12g;患肢畏寒、麻木加附子9g、桂枝15g;患肢酸脹加威靈仙12g、地龍15g。

2.血燥筋攣:

小腿青筋迂曲,攣急疼痛,伴有耳鳴如蟬、眩暈、肢體麻木、兩目干澀,舌淡、脈細。本證以小腿靜脈曲,寬唯寬張攣急疼痛以及陰虛肝旺的表現為辨證要點。

治則:清肝滋陰 養血舒筋

葯用:川芎15g 當歸10g 白芍10g 生地 15g 蘆薈10g 昆布10g 木瓜15g 雞血藤15g 防己10g 甘草6g

加減:耳鳴眩暈加酸棗仁15g,遠志15g,肢體麻木加桂慎亮枝15g、路路通15g;兩目干澀加菊花12g、玄參15g。

3.寒濕凝滯:

小腿青筋蜿蜒,下肢浮腫,按之凹陷,朝輕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脹不適,沉重乏力,甚則跛行。伴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脈象濡緩或沉遲。本證除下肢青筋迂曲外,辨證要點主要是下肢浮腫,畏寒沉重,脈濡緩。

治則:健脾利濕 溫經通絡

方葯:炙黃芪30g 桂枝10g 雞血藤15g 黨參15g澤瀉30g防己10g 白芥子10g 乾薑10g 木瓜15g

加減:下肢脹甚加茯苓15g;腫甚佳茯苓皮20g、淮山葯20g;納呆、腹瀉加白術15g、砂仁9g。

4、氣血虧虛:

臨床表現下肢青筋迂曲,小腿輕度腫脹,皮膚色素沉著,下肢沉重,伴有全身乏力。瘡面下陷,邊緣形如缸口;或胬肉突出瘡外,瘡口周圍的皮膚成片地呈紫暗,少有痛熱感,皮下硬化;可經年累月,不易收口。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

此型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原則補氣養血,溫通經絡,方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白芷9g、肉桂9g、地龍12g、當歸12g、丹參15g、川芎9g、白芍15g、黨參15g、黃芪30g。對於有破潰的患者,可以外用臁瘡膏:製作方法是取輕粉9g,龍骨60g,黃丹60g,當歸60g,獨活60g,羌活60g為末和勻,香油調勻外敷。

5、熱毒熾盛:

症狀:青筋暴露,突出皮膚,肢體腫脹疼痛,皮膚發紅,按之灼熱;舌淡紅,苔黃膩,脈細數。

治則:清山爛熱解毒,活血止痛,方用五味消毒飲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川芎12g、赤芍12g、生地15g、紅花9g、桃仁12g、魚腥草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金銀花15g、水牛角15g。

6、濕熱下注:

主要證候為小腿青筋怒張,局部發癢,紅腫,疼痛,或有潰破,滋水淋漓,瘡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消腫,方用四妙勇安湯加減。甘草6g、蒼術9g、茯苓12g、澤瀉9g、薏苡仁20g、黃柏12g、當歸12g、玄參15g、金銀花12g、益母草15g、澤蘭葉9g、黃芩10g、黃連9g、梔子10g、七葉一枝花15g、白花蛇舌草15g、生大黃9g。

7、營衛失和:

主要證候為小腿青筋暴露,皮肉攣急,或伴下肢墜脹,水腫,舌淡紫,苔淡白,脈浮澀。

方用桂枝湯加減: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6g 、生薑9g、 大棗3枚、赤芍12g、白芥子12g,川牛膝12g,枳實9g。

8、肝火亢盛:

主要證候為下肢筋脈怒張,紅腫,性急易怒,頭暈目眩,脅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解郁、健脾滲濕,方用清肝解郁滲濕散化裁:地龍12g,蟬蛻9g,銀柴胡9g,獨活9g,生地9g,女貞子9g,蒼術9g,白術9g,防風9g,赤芍12g,菟絲子15g,甘草3g。

【食療方】

1、氣滯血瘀型

表現為患肢青筋迂曲,狀若蚯蚓,局部有壓痛或色素沉著。伴有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舌面有瘀斑瘀點,治宜理氣行滯,活血化瘀。

1.桃仁酒熟桃仁30g,打碎,浸泡於500毫升優質白酒(38度)中,密封置於陰涼通風處,每日搖晃1~2次.10日即可飲用。每次取泡好的桃仁酒10毫升,佐餐飲用.每日1-2次。

2.玫紅飲玫瑰花60g、紅花30g。每日取玫瑰花6g.紅花3g,加開水沖泡.當茶頻飲,喝完可續水,至味淡即可,每日1劑,連續10日為1個療程。有出血及出血傾向者禁用。

2、寒濕凝滯型

表現為患肢青筋迂曲,微腫,按之凹陷,伴有畏寒怕冷、肢體酸脹、沉重乏力等,治宜溫陽利濕,活血通絡。

1.牛膝高粱粥紅高粱米100g.提前浸泡一個晚上.牛膝3g(用紗布包裹),加水適量,一同熬煮至高粱米軟爛,去葯包.食高粱米,每日1次,連續10日為1個療程。

2.羊肉桂枝湯羊肉500g(切塊),桂枝6g(用紗布包裹),食鹽、生薑、大蔥適量,加水一同燉煮至羊肉熟爛,去葯包.吃羊肉喝湯,隔日1次,吃7次為1個療程。

3、濕熱蘊結型

患肢青筋迂曲,局部紅腫有硬結,用手指按壓有明顯的壓痛,伴有舌苔黃膩、發熱、大便黏滯、便後肛門有灼熱感等症狀,治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1.雙豆湯 綠豆30g,紅小豆20g,提前浸泡4個小時,加水煮至豆熟爛。食豆飲湯,每日1次.連續7日為1個療程。

2.薏米酒薏米(薏苡仁)50g.浸泡於1000毫升優質白酒中,密封保存,每日搖晃1~2次.7日即可飲用。每次取薏米酒10毫升,佐餐飲用,每日2次.連續10日為1個療程。

【外治方】

1、選用當歸、川芎、雞血藤、透骨草、艾葉、制川烏、紅花、桂枝、懷牛膝各15g。先浸泡40min,然後文火煮,煮沸30min後,趁熱熏蒸患部。(注意:患肢與葯液要保持距離,以能耐受為度,防止燙傷)。每日2次,每次20min。10天為1個療程。

紅花25g、懷牛膝20g、木瓜50g、透骨草20g、靈仙20g、伸筋草20g、乾薑10g

川椒10g、延胡索20g、細辛5g、枳殼15g、桑枝15g、桂枝15g、雞血藤20g

此方用來泡腳,確切的說是泡腿,加酒醋各100g,每次30分鍾。

2、黃芪(或五爪龍)60g,桃仁。皂角刺、青天葵各12g,紅花、升麻、川芎、枳殼、柴胡各10g,川牛膝、赤芍、蒲公英各15g,桑寄生30g。上方加生蔥根莖6個,生薑6片,煎後加米酒、米醋各100g。趁溫熱熏洗患處並泡浴患足。毎天2-3次,每次20-30分鍾。

3、熏蒸方:白蘚皮30g,馬齒莧30g,苦參30g,蒼術15g,黃柏15g。

將上葯用紗布包紮好,加水煎煮後,過濾去渣,乘熱熏洗患處,每日1~2次,每次1小時。如有創口,熏洗後再常規換葯。

清熱燥濕,主治下肢靜脈曲張並發濕疹樣皮炎等。

4、生大黃30g,制附子60g。細辛30g,赤芍25g。用法:上葯清水浸泡30分鍾,加水2000毫升煎湯。煮沸20分鍾後大渣取汁、趁熱熏蒸雙足、雙腿(膝關節以下部分),待葯溫降至45攝氏度左右浴足(睡前),每日1次,每次30分鍾,日換葯1劑,20日為1療程。

功效: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通絡消腫。

5、松節15g,川椒20g,川牛膝30g,蘇木40g。功效: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6、川芍30g,血竭10g,乳香、沒葯各15g。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消腫。

7、絡石藤、雞血藤各50g,五加皮30g,伸筋草20g,細辛10g。功效: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8、當歸尾、赤芍、艾葉各20g,桂枝30g,川芎15g。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消腫。

9、外治法:取雲南白葯適量, 根據靜脈曲張局部大小而定。用白酒調成糊狀,敷在患處,用塑料袋敷蓋,膠有固定,每24小時更換1次,至局部膚色恢復正常,靜脈隱退為止。對早期的靜脈曲張十分有效。

以上這些秘方,都是一絕,著以前民間流產下來的,很多都已經失傳了。下肢靜脈曲張的秘方,請大家牢記,不妨試一試。

【理療法】

1、賀老運用火針點刺病灶,待惡血出盡,其血自止;血海毫針刺法,得氣後留針20分鍾。共治療三次,曲張靜脈已變平,顏色明顯變淺,無腫脹疼痛感。隨訪一年無復發。

賀老認為,該病的病機多為氣滯血瘀,火針點刺局部,可直接使惡血出盡,祛瘀而生新,促使新血生成,暢通血脈。火針起了兩個作用:一是放血;二是壯陽補虛、升陽舉陷。

2、針灸治療:取患肢靜脈曲張之壓迫的經絡,實施針灸治療,一般患者靜脈曲張多壓迫脾經和腎經,針灸取穴:太溪穴、三陰交、築賓、陰谷、血海、承山。

3、火針治療:在突起的靜脈曲張局部用火針點刺後,局部拔罐,會有淤血可以拔出。

4、放血療法:在靜脈曲張處,用三棱針點刺令出血,甚至射血,以自盡為度,而後用拔罐器再拔出淤血,每10-15天治療一次,每次的出血量約100毫升左右,再用艾灸熏烤局部。

5、武連仲教授認為本病主因脾氣不足,帶脈失約,瘀濕虛相兼為病,治以調理脾胃,約束帶脈,通經止痛為法。取穴上主張首取帶脈及下肢部脾胃二經的穴位(帶脈、沖門、箕門、伏兔、曲泉、陽陵泉、血海、梁丘、四強、膝陽關,內外膝眼),並強調特殊手法及手法的量化。武教授對下肢靜脈曲張的認識和治療經驗豐富了本病的中醫理論研究,促進了針刺規范化的臨床應用。劉雲霞等_2引應用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其主要有腹部取穴以及局部取穴。腹針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氣穴(左)、氣旁(右)等,下肢對應點。局部取穴主要為: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溪、太白、太沖。同時腹部用神燈照射,可以加強對腹部腧穴的治療作用。

6、穴位注射:

取穴:主穴: 阿是穴。配穴:足三里、三陰交。

阿是穴位置:曲張的靜脈叢處。

治法:阿是穴必取,若為大隱靜脈曲張加三陰交,小隱靜脈曲張則加足三里;大、小隱靜脈曲張者,配穴均取。

葯液為復方麝香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各4毫升的混和液。先在阿是穴避開曲張的靜脈垂直剌入,得氣後推入葯液2毫升。配穴注入葯量相同,但三陰交穴,要求針感向上傳導至曲張的靜脈叢;足三里穴則要求向下傳至曲張靜脈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要求三個療程。

靜脈曲張三張方子

方1:茯苓、牛膝各10克,金銀花、車前子各15克,紫花地丁20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主治:濕熱下注型下肢靜脈曲張。

方2:玄參、當歸、生地黃、黃柏各15克,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參、蒼術、黃芪各30克,茯苓25克,紅花15克,黃芩、甘草各10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濕熱型下肢靜脈曲張。

方3:桃仁、三棱、莪術各12克,赤芍、當歸、延胡索各15克,雞血藤、丹參各30克,川芎20克,紅花10克,甘草6克水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血瘀型下肢靜脈曲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