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花蓮為什麼一直地震
台灣花蓮一直地震那是因為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聚合交界地帶。花東縱谷(花蓮)是這2個板塊的交界線。由於這2個板塊互相推擠、擠壓,會產生地震。台灣西部因為不位於板塊交界帶,因此地震較少。
台灣地震分區可分為西部,東部,東北部。西部地震較少,震源較淺,相對來說能量較不容易釋放,且人口集中,易產生重大災害。東部及東北部位於板塊聚合帶,震源較深,次數較多。
台灣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葉義雄根據台灣東南西北不同震源所發生的10多個地震對台北造成的影響,進行地震波的研究,結果發現,由於花蓮至台北間的特殊地形,當花蓮地區發生地震時,地震波會以「東南」向「西北」方向對台北傳遞,此時便會發生罕見的「地震波聚焦效應」。
一般來說,地震波傳得愈遠,震度就愈弱,但如果產生「地震波聚焦效應」,就會使地震波的波線在到達台北時,都集中在一起,因而加大地震的能量。
近年來南澳及花蓮地震的次數有愈來愈頻繁的趨勢:
根據歷年來的觀測紀錄,1900年至1994年,南澳這一帶,1個月大約發生30到40次有感或無感地震,且規模不大。但是在1994年5月至6月間,南澳發生一次規模達6.6級地震後,情況似乎有了改變,從此以後,一個月發生的地震次數達到七、八十次以上,而且規模有加大的趨勢。
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2018年2月4日台灣花蓮的地震是「群震現象」,也就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發生一系列地震,卻無法明確判斷出主震的地震型態。花蓮這次發生地震的地點,是在清水斷崖與山跟海交界處的斷層,幾起地震都集中在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台灣花蓮縣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