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北大荒包括哪幾個城市
擴展閱讀
中信證劵股票價格 2025-02-05 22:06:38
股票賣出隨著能買股票嗎 2025-02-05 22:06:30

北大荒包括哪幾個城市

發布時間: 2023-05-08 16:16:10

⑴ 北大荒是中國現在的哪個城市

北大荒並不是城市,「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數萬名解放軍復員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幹部,響應黨和國家的彎迅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他們爬冰卧雪,排干沼正鬧拆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的糧食,舉棗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譜寫出了「北大荒」開發史上燦爛輝煌的一頁。

⑵ 黑龍江黑河屬於北大荒嗎

當行神然不屬於。
北大荒如果從地理上講,是三江平原一帶地區,檔前虧位於悔脊黑龍江東東北部,而黑河市在黑龍江西北部。
如果從企業角度說,北大荒集團是原黑龍江農墾總局改組成的,其下屬企業或農場有可能有一些會位於黑河市,但怎麼也說不上黑河屬於北大荒。

⑶ 北大荒指的是什麼地方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枯歷褲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大致包括黑龍江省的七台河、雞西、雙鴨山、佳木斯、伊春、鶴崗、黑河等市。

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20世紀50年代,中國進行沒簡了大規模的開墾並經營農場,這使北大荒成為今天的北大倉,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爛指發芽」的美稱。

北大荒成為荒蕪地區的原因

清朝時期,將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不允許漢人自由進出東北。為此,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餘年,修建了一道總長度達1300多公里的「綠色長城」——柳條邊。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廣袤的東北地區成了一片人跡罕至的地方。

清朝末年,清朝廢除了封禁政策,允許中原民眾進入東北地區。這樣,東北地區的人口總數逐年增加。到1910年,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1800萬人。可是,位於東北地區北部的北大荒,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依然是一片不毛之地。

⑷ 落戶北大荒分多少地

根據查詢相關資猛盯料,暫無明確資料。根據查詢相關資料1、北大荒即黑龍江省邊遠地區它包括佳木斯市,牡丹江市,綏化市,黑河市,鶴崗市,雞西市,雙鴨山市,七台河市等。根據查詢相關資料2、經過六十年北大荒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擁有113個大型農牧場,2000多個企業彎洞,3560萬畝耕地,177.8萬人,分布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枝鬧和原,黑龍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個市74個縣總面積5.7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約定俗成,如今北大荒,成了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⑸ 北大荒是指中國的那個地方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辭海》上說,「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在人們狹義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龍江墾區所轄地域,它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北以黑龍江、東以烏蘇里江、東南以興凱湖和俄羅斯為界,西同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與吉林省毗鄰,橫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麓地區,總面積8000多萬畝。

說到「荒」,當年參與開發的「老墾荒」李軍告訴記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紀50年代,這里是荒原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布,野獸出沒林間,百鳥低空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曾是這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先後組織了十幾萬部隊轉業官兵和50餘萬城市青年來此開發,累計開墾出3000萬畝耕地,每年可生產商品糧70億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糧計算,可供京、津、滬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們稱為「北大倉」。

在一陣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變良田的熱浪過後,北大荒的林地面積和濕地減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一個巨額「罰單」:旱澇災害頻繁、江河泛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

賓縣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萬畝耕地被淹沒,20多個村屯被整體沖毀。「當時,我們這里連續下大暴雨。13號這天,我眼看著白晃晃的水忽然從房前的大溝涌過來直奔我家,眨眼間水就從門、窗戶沖進來淹沒了炕沿,逼得我們只好搬家。」賓縣賓安鎮農民閆永剛說起當年發大水的情景仍心有餘悸。

杜蒙縣程地房子村因生態環境惡化而被迫整體遷移。村民們在淚水中離開了曾經水美魚肥的家園,這個有著70年歷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風沙無情地吞沒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護,風蝕、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明水縣繁榮鄉民富村,有一條寬足有50米的大侵蝕溝橫在村頭,一眼望不到頭。當地村民說,幾年前,這條溝一步就能跨過去,想不到這么快就被沖刷成了這樣。來自黑龍江省水利廳的資料觸目驚心:全省已有140萬畝耕地在14萬條侵蝕溝的沖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嚴重沙化而日益貧瘠。黑土層由七八十厘米厚變成二三十厘米,顏色也開始變黃,成了「破皮黃」、「火燒雲」。黑土區表層每年流失達0.5至1厘米,地力明顯下降,全省每年因此減產糧食達25億公斤。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周連仁為此驚呼:黑土區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時間。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流失殆盡,「北大倉」將名存實亡!

說起當年的困惑,查哈陽農場副場長譚文輝顯得有些激動:「我們一直以開荒為國家生產糧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鳥獸走了,沙塵暴來了,地也越種越薄,都快不打糧了,就心裡發慌。這樣下去,連自身生存都成了問題,拿什麼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開出的巨額「罰單」,北大荒人開始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賜予不是取之不盡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類唇齒相依,要盡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除了停止開荒,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

構築「生態屏障」拯救「北大倉」

2001年,是「北大荒」生態建設史上值得銘記的年份。這一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遠比當年開發「北大荒」意義更為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濕地開荒脊或槐,拯救黑土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將黑龍江省建設成生態省,為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北大倉」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按規劃,從2001到2010年,黑龍江將把全省1494萬畝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產田全部退耕還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萬畝。10年後,「北大荒」將新增林地3000萬畝,實現退耕還濕地300萬畝。

事關「北大倉」團餘生存!全省13個地市的51個縣市區和農墾、森工系統迅速行動,數十萬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熱潮中。859農場的家庭農場主葛柏林說:「我當年曾和許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樹開荒,欠下了一筆不小的生態櫻友賬。大批知青返城時,我自願留了下來,就是為了還賬。現在,我已完成退耕還林1995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¼。我今年58歲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萬棵樹。」

面對黑土地上興起的退耕還林熱,黑龍江省的各級領導興奮中不乏冷靜。他們深知,種樹不同種莊稼,要經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見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保證,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難持久。

省林業廳造林處副處長潘凌安介紹說,為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他們將國家為此專項投資的10億元錢作資金保障,林業部門從苗木管理、造林技術、林木管理到政策兌現,提供配套的服務。堅持以「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幹部是保證」為指導原則,嘗試用「林葯間種」、「林草間種」等辦法保證了農民利益,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質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畝地一次給我們補助苗木款50元,還分糧食。過去我們種玉米遇見好年頭,畝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現在每畝退耕還林的補助就達到了這個數,樹木成材後還可以轉讓,這是一筆好賬呀!」如今,像這樣算賬的農民僅林口縣就有1.2萬人,他們已扔掉鋤頭、鐮刀,真心實意地實施退耕還林。

紅旗嶺農場副場長姜春義說:「我們場有6萬畝農田是在濕地上開墾的,這些農田大都十年九澇。前年,我們下決心將其全部退耕還濕地,並為此投資了1000多萬元,把居住在此的兩個生產隊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現生機

采訪中,記者發現,「北大荒」上每一個綠色生命的誕生,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無數北大荒人這可貴的生態意識和自覺行動,使黑龍江的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退耕還林規劃逐步變成看得見的茫茫林海。來自省林業廳的統計令人欣喜: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還林633萬畝。

東北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建設負責人陳祥偉教授說,每15畝成熟林地涵養的水分為3300噸。按此計算,10年後,黑龍江的3000萬畝林子作為「綠色水庫」,至少等於為「北大荒」增加了一個容量為900億噸的大水庫。而作為「生態屏障」,它對「北大倉」這個國家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產生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事實上,這些新增的綠色生命,正在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減少風沙旱澇災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倉」的穩產高產和糧食品質提高上所產生的影響令人振奮。

省農委綜合處處長喬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後雖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糧食的總產量並未因此減少。因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種的低產田,退耕後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近3年全省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50億公斤以上,商品率為65%。其中,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達100億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拜泉縣530萬畝耕地中水土流失曾佔97.4%,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來,通過構建生物水庫、土壤水庫、工程水庫和分區治理,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農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獲得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

生態環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濕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

過去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丹頂鶴開始在低空飛翔;久違了的狍子、馬鹿又在林中奔跑;連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近年來也頻頻和人遭遇……林業保護專家調查後發現,三江平原的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

我國第一個濕地和鶴類自然保護區扎龍,今年回歸築巢的丹頂鶴達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於生態環境改善,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鳥類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地。

年過70的「老墾荒」李軍感嘆道:「看到眼前這一切,讓我又想起當年的『北大荒」。

參考資料:http://news.yninfo.com/guonei/gedi/2003/11/1070171023_5/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辭海》上說,「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在人們狹義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龍江墾區所轄地域,它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北以黑龍江、東以烏蘇里江、東南以興凱湖和俄羅斯為界,西同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與吉林省毗鄰,橫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麓地區,總面積8000多萬畝。

說到「荒」,當年參與開發的「老墾荒」李軍告訴記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紀50年代,這里是荒原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布,野獸出沒林間,百鳥低空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曾是這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先後組織了十幾萬部隊轉業官兵和50餘萬城市青年來此開發,累計開墾出3000萬畝耕地,每年可生產商品糧70億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糧計算,可供京、津、滬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們稱為「北大倉」。

在一陣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變良田的熱浪過後,北大荒的林地面積和濕地減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一個巨額「罰單」:旱澇災害頻繁、江河泛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

賓縣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萬畝耕地被淹沒,20多個村屯被整體沖毀。「當時,我們這里連續下大暴雨。13號這天,我眼看著白晃晃的水忽然從房前的大溝涌過來直奔我家,眨眼間水就從門、窗戶沖進來淹沒了炕沿,逼得我們只好搬家。」賓縣賓安鎮農民閆永剛說起當年發大水的情景仍心有餘悸。

杜蒙縣程地房子村因生態環境惡化而被迫整體遷移。村民們在淚水中離開了曾經水美魚肥的家園,這個有著70年歷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風沙無情地吞沒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護,風蝕、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明水縣繁榮鄉民富村,有一條寬足有50米的大侵蝕溝橫在村頭,一眼望不到頭。當地村民說,幾年前,這條溝一步就能跨過去,想不到這么快就被沖刷成了這樣。來自黑龍江省水利廳的資料觸目驚心:全省已有140萬畝耕地在14萬條侵蝕溝的沖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嚴重沙化而日益貧瘠。黑土層由七八十厘米厚變成二三十厘米,顏色也開始變黃,成了「破皮黃」、「火燒雲」。黑土區表層每年流失達0.5至1厘米,地力明顯下降,全省每年因此減產糧食達25億公斤。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周連仁為此驚呼:黑土區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時間。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流失殆盡,「北大倉」將名存實亡!

說起當年的困惑,查哈陽農場副場長譚文輝顯得有些激動:「我們一直以開荒為國家生產糧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鳥獸走了,沙塵暴來了,地也越種越薄,都快不打糧了,就心裡發慌。這樣下去,連自身生存都成了問題,拿什麼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開出的巨額「罰單」,北大荒人開始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賜予不是取之不盡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類唇齒相依,要盡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除了停止開荒,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

構築「生態屏障」拯救「北大倉」

2001年,是「北大荒」生態建設史上值得銘記的年份。這一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遠比當年開發「北大荒」意義更為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濕地開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將黑龍江省建設成生態省,為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北大倉」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按規劃,從2001到2010年,黑龍江將把全省1494萬畝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產田全部退耕還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萬畝。10年後,「北大荒」將新增林地3000萬畝,實現退耕還濕地300萬畝。

事關「北大倉」生存!全省13個地市的51個縣市區和農墾、森工系統迅速行動,數十萬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熱潮中。859農場的家庭農場主葛柏林說:「我當年曾和許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樹開荒,欠下了一筆不小的生態賬。大批知青返城時,我自願留了下來,就是為了還賬。現在,我已完成退耕還林1995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¼。我今年58歲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萬棵樹。」

面對黑土地上興起的退耕還林熱,黑龍江省的各級領導興奮中不乏冷靜。他們深知,種樹不同種莊稼,要經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見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保證,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難持久。

省林業廳造林處副處長潘凌安介紹說,為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他們將國家為此專項投資的10億元錢作資金保障,林業部門從苗木管理、造林技術、林木管理到政策兌現,提供配套的服務。堅持以「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幹部是保證」為指導原則,嘗試用「林葯間種」、「林草間種」等辦法保證了農民利益,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質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畝地一次給我們補助苗木款50元,還分糧食。過去我們種玉米遇見好年頭,畝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現在每畝退耕還林的補助就達到了這個數,樹木成材後還可以轉讓,這是一筆好賬呀!」如今,像這樣算賬的農民僅林口縣就有1.2萬人,他們已扔掉鋤頭、鐮刀,真心實意地實施退耕還林。

紅旗嶺農場副場長姜春義說:「我們場有6萬畝農田是在濕地上開墾的,這些農田大都十年九澇。前年,我們下決心將其全部退耕還濕地,並為此投資了1000多萬元,把居住在此的兩個生產隊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現生機

采訪中,記者發現,「北大荒」上每一個綠色生命的誕生,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無數北大荒人這可貴的生態意識和自覺行動,使黑龍江的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退耕還林規劃逐步變成看得見的茫茫林海。來自省林業廳的統計令人欣喜: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還林633萬畝。

東北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建設負責人陳祥偉教授說,每15畝成熟林地涵養的水分為3300噸。按此計算,10年後,黑龍江的3000萬畝林子作為「綠色水庫」,至少等於為「北大荒」增加了一個容量為900億噸的大水庫。而作為「生態屏障」,它對「北大倉」這個國家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產生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事實上,這些新增的綠色生命,正在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減少風沙旱澇災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倉」的穩產高產和糧食品質提高上所產生的影響令人振奮。

省農委綜合處處長喬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後雖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糧食的總產量並未因此減少。因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種的低產田,退耕後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近3年全省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50億公斤以上,商品率為65%。其中,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達100億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拜泉縣530萬畝耕地中水土流失曾佔97.4%,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來,通過構建生物水庫、土壤水庫、工程水庫和分區治理,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農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獲得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

生態環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濕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

過去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丹頂鶴開始在低空飛翔;久違了的狍子、馬鹿又在林中奔跑;連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近年來也頻頻和人遭遇……林業保護專家調查後發現,三江平原的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

我國第一個濕地和鶴類自然保護區扎龍,今年回歸築巢的丹頂鶴達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於生態環境改善,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鳥類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地。

年過70的「老墾荒」李軍感嘆道:「看到眼前這一切,讓我又想起當年的『北大荒」。

參考資料:http://news.yninfo.com/guonei/gedi/2003/11/1070171023_5/

⑹ 富饒的東北為什麼成了"北大荒"

東北地區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數千年來,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個民族從這里出發,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然而,至清朝後期,東北地區才一百多萬人口,名副其實的北大荒,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是什麼呢? 東北地區歷史悠久,數千年前,紅山文化的先民在這個地方生息繁衍,跨進了文明的門坎兒,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東北地區主要生活著四大族糸,遼寧一帶是漢(商)人生活區,中間平原地區生活著歲陌人,以農耕為主。東部森林地帶生活著肅慎先民,西部大興安嶺地區則是鮮卑人生活地區。 古代氣侯變化無常,幾次進入小冰河期,氣候寒冷,迫使東北地區的先民們向南遷徙。歷史上,五胡亂華,金兵入主中原,蒙古騎兵南下,滿清入關都是氣侯寒冷導至的戰爭遷徒,造成當地人口流失。 另一個方面是戰爭導至人口減少,東北地區人口本來就少,戰爭導至人口減少,也造成人囗遷徙。古代中原地區連年戰爭,人口大量逃亡,當他們對關外戰爭獲勝後,會掠奪當地人口入關,這種掠奪粗顫同戰爭與時俱進。 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遠征烏桓,司馬懿征遼東公孫氏以後,把數萬人口遷入關內。唐朝滅高勾麗後,把大量人口遷入內地。渤海國戶口百萬,號稱海東盛國。耶律阿保機水渤海後,岩賣敗遷走大量人口,造成當地人口衰落。 金亡以後配宏,東北地區出現東夏割據政權,戰爭不斷人口銳減。明洪武二十年後,東北地區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經過三百年經營,東北地區人口幾百萬,經濟發達。出現沈陽,遼陽等數十個發達的城市。 明朝末年,滿清崛起,幾十年的戰爭造成 *** 人口大量流失。清軍入主中原以後,大量滿人"從龍入關",進入關入繁華之地享福。加上,清統治者禁止 *** 進入東北,使東北地區許多城市荒廢,衰敗,形成"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掉進飯鍋里。」的北大荒。 從氣侯上考慮,東北地區氣侯寒冷,一年一熟,糧食產量低,很難供養大量人口。所以,清朝未期人口突破四億,而東北地區人口才一百餘萬人。 清朝末年,沙俄和對東北地區虎視耽耽,迫使清朝取消禁令,河北,山東一帶過剩農民大量湧入東北,掀起闖關東熱潮。 這一時期,耐寒抗旱高產農作物甘薯,玉米,馬鈴薯,高梁等得到推廣。棉布自明代起已成為平民百姓主要衣料,棉花添充物能夠抵抗東北地區漫長,酷寒天氣,這些物質條件,為移民提供便利。 清末中東鐵路,通向關內鐵路開通,運輸便利,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諸多條件,使關內移民沿水陸兩路進入東北,先後有三千多萬移民進入東北地區定居,完成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 新中國成立後,有十萬大軍進入東北開肯土地,建立許許多多的農場。大慶油田的開發,更是得到全國各地的支持。經過幾代人的艱辛耕耘,昔日地廣人稀的北大荒,一座座城市撥地而起,農田連片,村莊遍地,東北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年產上億斤商品糧的大糧倉。

⑺ 北大荒在哪裡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舉喊荒蕪地區。
總面積5.53萬平方公里。指黑龍江嫩江流寬卜域、黑龍江谷正巧野地與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她的北部是氣度不凡的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區。經過六十年北大荒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擁有113個大型農牧場,2000多個企業,3560萬畝耕地,177.8萬人,分布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個市74個縣總面積5.7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約定俗成,如今的北大荒,成了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⑻ 北大荒是中國現在的哪個城市

北大荒地是指黑龍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江平原和嫩江流域的廣闊荒地。中國在1950年代進行大規模的墾荒和農場經營,使北大荒成為今天的北大廠。北大荒有「捏黑土,出油花,用筷子發芽」的美譽。「南有南水北調工程,北有三江灌區」,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的一些農民說。引水渠系統18000多公里,每年節約團手嘩地下水18億立方米。改變區域種植條件,種出「好稻」不再難。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第十四灌區工程進入田間配套工程建設收尾階段,正在為以往的「北大場」做出新的改變。
拓展資料:
1、北大荒,位於東經123°40'至134°40',跨越11個經度;從北緯44°10'至50°20',貫穿薯脊10個緯度,總面積55300平方公里。是指黑龍江境內的嫩江流域、黑龍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廣大貧瘠地區她的北部是氣勢非凡的小興安嶺地區西部為松嫩平原。1948年,中國共產黨拉開了移民開發這片荒地的序幕。經過北方荒野幾代人60年的共同努力,擁有113個大型農業牧場,2000多家企業,耕地3560萬畝,177.8萬人,分布在12個市74個縣位於黑龍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龍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總面積5.76萬平方公里。按照慣例,今天的北荒已經成為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2、嫩江自伊爾胡里山南下萬里,與松花江匯合。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黑龍江萬里奔流,松花江曲折,烏蘇里江溫潤寧靜。三道水脈在平原深處靜靜匯合,向東流向大海。地質地貌遼闊的興凱湖就在它的旁邊,美麗的萬達山貫穿其中。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度構成了罕見的平坦地形。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為3~5%,有的地區超過10%。北方荒原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肥沃的,有些是低濕的沼澤地。
3、其北部是氣勢非凡的小興安嶺地區。那裡有廣闊的山脈,平緩的丘陵和寬闊的山谷。它靠近風口。全年三分之二的時間處於霜凍狀態,凍土層厚度達2.5米。其西面是松嫩平原,嫩江自伊胡里山向南流經千里,與松花江匯合侵蝕,使這里地勢平坦,大草原更顯夢幻。它的東部是三江平原。平均海拔僅54米,坡度為萬分之一,形成了罕見的平坦地形,形成大面積低濕沼澤,浮脊變幻莫測,故有「幽靈沼澤」的神奇傳說。這里是冰雪之鄉。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殘酷的西伯利亞塌行寒流在此盤旋許久。因此,北野的冬天漫長,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從南到北從2.6℃下降到-3.5℃,極端最低氣溫達到-40℃!事實上,寒冷是開拓者面臨的主要敵人。
4、北大荒自然地貌復雜。據史書記載,北荒自古就是一片荒野。這里,荊棘叢生,沼澤,風雪,野獸成群,人稀少,寒冷,偏遠,野蠻,險惡,難以逾越。北大荒是冰雪之鄉,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8.6度。每年有三分之二是霜凍期最厚的凍土層可達2.5米滴水成冰和鵝毛大雪是這里形象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