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馬其頓防線
擴展閱讀
沒上市前的股票代碼 2025-02-05 20:01:00
msci已經買的中國股票 2025-02-05 19:43:56
dunlop 2025-02-05 19:34:27

馬其頓防線

發布時間: 2023-05-09 13:53:07

㈠ 什麼是其頓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法軍近500萬人的死傷,戰後,慘痛的教訓使法國民眾陷入一種極端的情緒中,那就是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敵人的再次侵略。在這種背景下,一條長約700公里,耗資近50億法郎的軍事防線建成了。這就是以當時法國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其諾的名字命名的聞名於世的馬其諾防線。但就是這樣一條曾經號稱「固若金湯」的鋼鐵防線卻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檔野最大的笑柄。

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建成於1936年。由北往南,依山傍河,長達700多公里,這一構想,恐怕只有中國的萬里長城可與之相比了。馬其諾防線工程之浩大簡直超乎想像,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個,開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則有1533個之多。工程總土方量為1200萬立方米。來自法國殖民地的大量勞工日夜勞作,從1929年到1935年,總共用了6年時間才將工程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工程總造價高達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一年的財政預算總額。

此外,馬其諾防線技術之先進也令人嘆為觀止。工事內部,指揮部、宿舍、食堂、炮塔、彈葯房、修理廠、醫院甚至專門的牙醫診所,應有盡有。最能體現馬其諾防線技術水平的,恐怕就是它的炮火指揮系統了。伸出地面重達好幾噸的活動炮塔,可以上下自由升降和進行360度旋轉。而這些,在一架龐大的機械設備的幫助下,只需一名女士手工就可輕易完成。戰時,炮塔升出地面,可以向來自任何方向的敵人射擊。平時,則可以將炮塔降到與地面齊平,不注意根本不會發現這里潛藏著一門大炮。敵人進攻時,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觀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潛望鏡觀察敵情,並向工事內部的炮兵指揮部報告。指揮部則將敵情位置加以分析,隨後通過一套機械傳輸系統將數據傳達到炮塔指揮所,再由指揮所根據指揮部的指令調整火炮角度,向敵人實施准確打擊。這一連串的動作只需短短的幾分鍾就可完成。要塞工事內部都建有窄軌小火車,可以將彈葯補給及時運送到各個作戰點。要塞內部儲存的彈葯、糧食以及發電燃油可以保證士兵堅守3個月而無需出洞一步。為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建設者們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里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悔旁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里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可笑恐怕就在於,這樣一個龐大、先進而又史無前例的防禦工事居然不廢一槍一炮就被德軍輕易攻破。1940年5月,德軍機械化部隊突襲比利時,翻越阿登山區,侵入法國,直接插到馬其諾防線的背後,同時兵臨巴黎城下。而此時,固守在馬其諾防線的法國士碧蠢橡兵居然沒有向首都方向抽調一兵一卒,還在頑強地等待著敵人的正面進攻,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㈡ 歷史建造的防線

1.世界經典永固性防線有哪些

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四大長城之一,橫真於山東中部,蜿蜒618.9公里,史稱千里長城,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齊長城比秦長城還早近300年,被世人為「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蘆胡防線。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以法國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命名。

法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的研究始於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邊境構築獨立築壘地域配系的計劃,1927年決定先在其東北邊境構築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3個獨立的築壘地域(前兩個築壘地域在有的文獻資料中也分別稱為洛林、阿爾薩斯築壘地域),並於1928年開始施工。由於德國重振武裝,法國朝野強烈要求加強法德邊境設防。1929年12月馬奇諾任陸軍部長,經他努力,法國國會於1930年通過了沿東北部邊境修建綿亘防線的巨額撥款。於是,防線即全面展開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個工程耗資達60億法郎,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鑒於A.希特勒德國1935年吞並了薩爾區,1936年佔領了萊茵蘭,法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E.達拉第遂於1937年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達纖嘩汪拉第防線,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工程一直進行到1940年5月德軍對法國發起進攻時為止。

馬奇諾防線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泛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薩爾泛濫區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毀仔地構成的,1935年以後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萊茵河、羅訥河�菜茵河運河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在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構築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適於環形防禦的綜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葯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接,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2.軍事史上最成功的防線是哪條

那估計應該是長城了。

中國歷史上,除了清朝外,幾乎每個朝代都在修長城,如果長城沒用那為什麼要修呢?另外長城之所以多次失守,並非長城本身的原因,而是出在政治上。一般來說,每個朝代初期,國力強盛,用人得當,負責守長城的多為良將勁卒,所以長城都能發揮作用。

但朝代末期,國勢衰弱,用人不當,甚至經常出現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長城上甚至都沒有兵,那怎麼守?比如說萬曆朝前期,由於有戚繼光負責守衛長城,各蒙古部落都被他打怕了,根本就不敢來送死,所以長城萬無一失。但到了萬曆朝後期,由於朝 *** 敗,隨著滿清的興起,明朝在遼東一潰千里,根本就守不住長城。

到了崇禎時期,為了對付滿清和內部的農民起義,經常時拆東牆補西牆,兵力不敷分配,長城上甚至無兵防禦,形同虛設,還能發揮作用嗎?。

3.二戰前修築的馬其諾防線到底有用沒用

個人不喜歡瑪奇諾防線,就是因為這道防線讓法軍喪失了接受新戰役理論的可能,法軍認為如果再爆發德法戰爭兩軍的戰術就會是像一戰一樣的拉鋸戰,因此修築了馬其諾防線,但事與願違,德軍並沒有像法軍想的那樣,強攻瑪奇諾,而是用裝甲軍迅速繞過阿登山區,打了一場漂亮的閃擊戰,順便一提,KO法國是1個月不謝。

總歸來說,馬其諾防線的作用還是有的,如果沒有瑪奇諾,德軍雙線突擊,法國淪喪的速度可能更快。

就像你不能說德國一個半月打下法國,就說蘇聯紅軍戰力五渣一樣 還有這句話我沒看懂順道一說,德軍並不是害怕這道防線,而是有更快,損失更小的戰爭策略,德軍有研製800MM列車炮的。

自行搜索卡爾。

4.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建築是什麼工程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

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修築的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

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 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 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

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 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 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築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婉蜒一萬余里」,從 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 城。計有漢、晉、北槐、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 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

它們都不在一個位置上。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 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朝康熙時期,雖然 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 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以明長城為例,在萬 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

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 城的遺跡。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

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 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 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

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

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

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

5.為什麼歷史上的著名防線差不多都在短時間內

興登堡防線:興登堡防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著名的防禦工事。

1916年協約國英、法聯軍發起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德軍損失100萬人。有鑒於此,新上任的德軍司令興登堡元帥緊急構築西線的這一防禦工事,全長近200千米。

馬其諾防線:1929年由法國陸軍部長馬其諾組織實施,1938年完工,並命名為「馬其諾防線」,全長360千米。馬其諾防線給了法國人虛假的安全感,1940年5月,德國裝甲部隊避開馬其諾防線,西進比利時,渡過索姆河,兩天內就繞到防線後方。

由於馬其諾防線在西線沒有繼續延伸到法比邊界,德軍就鑽了這個空子,使法國正面防線成了一堆廢物。齊格菲防線:1936年,德國見法國構築馬其諾防線,也在西部邊界的亞琛向南延伸到德瑞(士)邊界的巴塞爾,構築了齊格菲防線,其大部分地段與馬其諾防線正面對峙。

齊格菲防線全長500千米,於1939年建成。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德軍向本土潰退途中齊格菲防線發揮了一定作用。

巴列夫防線:以色列在1967年「六五戰爭」中侵佔了埃及領土西奈半島後,沿蘇伊士運河東沿構築一條防禦工事,用參謀長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為「巴列夫防線」,全長123千米。1973年10月,埃及軍隊以高壓「水龍」攻擊防線,將沙牆打開好幾個巨大缺口,士兵們乘坐橡皮艇強渡運河,坦克沖過缺口,巴列夫防線全線崩潰。

6.【中國古代歷史上修建長城概況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藍麗娜長城藝術(8張)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

7.馬其頓防線—

樓主 弄錯了 不是馬其頓防線 是馬其諾防線.當時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軍方開始研究如何防禦德國和義大利入侵。

一九三0年,上台伊始的法國國防部長馬其諾,將由其前任綜合了法國福熙、貝當和曉夫勒三位元帥爭論多年的防禦計劃交由議會討論,獲得90%以上的多數通過,並在此後的十年中在法德和法意邊境建造了一系列防禦工事,這就是舉世聞命名的「馬其諾防線」。馬其諾防線全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可笑恐怕就在於,這樣一個龐大、先進而又史無前例的防禦工事居然不廢一槍一炮就被德軍輕易攻破。

1940年5月,德軍機械化部隊突襲比利時,翻越阿登山區,侵入法國,直接插到馬其諾防線的背後,同時兵臨巴黎城下。而此時,固守在馬其諾防線的法國士兵居然沒有向首都方向抽調一兵一卒,還在頑強地等待著敵人的正面進攻,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pic/4/11457579961230008.jpg附圖一張供參考.鄙視樓上的復制了這么多字,不會自己的打啊。

8.概括馬奇諾防線建立的背景

一戰結束後,法國這個名義上的戰勝國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被戰爭摧毀,國家背上沉重的戰爭債務,經濟凋敝,民不聊生。

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慮也為防禦學派增添了砝碼。一戰戰後的人口統計表明法國只有4000萬人口,德國有7000萬,而且德國的出生率更高。

因為戰爭的影響,法國在1930年後5年將面臨嚴重的兵役人員短缺現象。殘酷的一戰令普通法國人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既然國恥已雪,不願再戰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勢」的軍隊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麼可貴,誰還願意主動發起戰爭呢?正是在這種「過和平日子」思想的驅使下,消極防禦的思想也在軍隊中蔓延開來。

㈢ 什麼是「馬其頓防線」

馬奇諾防線吧,以馬其頓命名的軍事術語有馬其頓方陣

㈣ 馬其頓防線如何被德軍攻破

進行曼施坦因將軍的紅色方案,使德軍編制指清成的三大集團軍群,第一集團軍群實力最強,包括6個裝甲師。繞道中立國比利時,攻佔比利時的要塞攔逗瞎,與法國的阿登森林,出其不意進攻色當,最後殺到敦刻爾克。隨著第一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背後下手,聯合著實力較弱的第二集團軍給法德邊境的盟軍包了餃子!第二集團軍主要就是作為虛晃一槍的「主力部隊」,吸引英法比聯軍到比利時邊境對峙。完成敦刻爾克的作戰後,馬奇諾防線名存實亡。第一集團軍一部掩護第三集團軍群突破馬奇諾防線,之後的第一、三集團軍群把隨後把剩下的盟軍壓縮在法國南部,逼迫法軍投降。最後在貢比涅森林雙方簽簡空署投降協定。

㈤ 什麼叫馬其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 (Maginot Line) 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1877~1932)。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且比利時反對在法比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馬奇諾防線 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鏈滾薩爾泛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薩爾泛濫區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地構成的,1935年以後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萊茵河、羅訥河、菜茵河運河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在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構築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適於環形防禦的綜合工棚粗餘事群。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葯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接,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凳冊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馬奇諾防線規劃與設計目標:

  • 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並發出警報

  • 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兩三個星期)

  • 節省人力

  • 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1918年回歸法國)和其工業基地

  • 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

  • 同樣防禦由瑞士和比利時方向進攻的敵人

  • 延緩敵人的進攻,等待主力部隊的增援

  • 顯示非進攻而和平的軍事態勢,並在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情況下,迫使英國幫助法國

  • 阻擋德國先期進攻後,推動比利時參戰(比利時在馬奇諾防線德國一邊)

  •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 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折疊引申義

    此法國戰役過後用來意指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東西。

㈥ 瓮中之鱉!敦刻爾克的40萬英法聯軍,為何德軍任由其逃回英國

1940年5月10日清晨,在夜色的掩護下德軍一共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大舉向西挺進,繞過法國人的驕傲——馬其頓防線,從2個方向突襲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由於德軍進攻太過迅猛,加之曾經認為阿登森林不可能被穿越,僅花費10天時間不到,德軍裝甲部隊就已經機動了大半個法國北部,直插英吉利海峽。


在這個超級包圍圈之中,至少有40萬英法聯軍士兵被包圍,他們朝著敦刻爾克方向撤去,所有士兵都知道,只有安然渡過英吉利海峽,他們才有著絕處逢生的希望,但是這個機會德國人真的會給嗎?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原本已經淪落為德軍"盤中餐"的英法聯軍竟然沒有遭到德軍裝甲部隊的圍剿,反而在數天時間中安然乘坐船隻離開歐洲大陸,逃往英國本土,那麼德國最高統帥部究竟是作何考慮的?為何要將這么一支強大的有生抵抗力量給放走呢?


【停止前進】

從5月20日起,德軍開始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往敦刻爾克海岸步步緊逼,此時距離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最近的德國裝甲部隊,僅僅就在10英里之外。但是5月24日德國最高統帥部卻向法國的前線部隊下發由元首希特勒親自下達的一道奇怪命令,那就是"停止前進"。

"停止前進"的命令讓許多軍官頗為費解,但沒有人膽敢忤逆希特勒的決定,那麼希特勒為何要發出這道錯誤的命令呢?


戰後許多 歷史 學家對這一 歷史 事件十分感興趣,絕大部分人一致認為敦克爾大撤退建立在"希特勒亂干涉軍隊指揮"的基礎上,但其實希特勒為何要這么做卻並沒有多少人分析。事實上分析當時的戰局就很清楚,雖然法國北部的戰事在5月末趨向於明朗,但是德軍下一步的作戰行動可能需要快速南下,一舉推到巴黎並取得法國戰役的勝利,否則美國趁此機會唯仿晌加入歐洲戰場將讓德國處在絕對被動的情況下。

德軍最高統帥部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為接下來的戰斗保存足夠多的裝甲部隊實力,如果因為和敦克爾克的40萬英法聯軍殊死搏鬥而損兵折將的話,將不利於未來對法國的有力統治。


此外,雖然裝甲部隊快速在法國北部對英法聯軍實施了合圍,但是後續的步兵部隊仍然落在很遠之外的德國邊境地帶,這個時候的比利時甚至還未投降,如果機動過來可能還要數天時間,加之必要的整備休息,可能並不比德軍對敦刻爾克圍而不攻少上太多時間。

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是,德國最高統帥部認為英法聯軍存在突圍的可能,因為敦刻爾克仍然保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如槍支、火炮、坦克等等,英法聯軍背倚英吉利海峽,還很容易能夠得到英國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的直接支援。在步兵部隊還未完成裝甲部隊佔領的土地之前,德軍的陣腳其實並不穩,如果德軍裝甲部隊因敦刻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地帶而陷入陣地戰,將會十分糟糕。


另外,希特勒其實還在打政治算盤,希特勒不認為英國還有能力將受困的40萬英法聯軍快速運回本土,所以可能計劃通過此方式和英國談條件,不過這一點希特勒從未對外承認過,只停留在猜想之中。

【撤離】

不過讓德軍沒有想到的是,英國在面對敦刻爾克的困局問題上,竟然表現出驚人的團結,英國緊急呼籲平民提供船隻,無數業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應召而來,他們駕著超過850艘駁船、貨輪、汽艇、漁船,甚至遊艇、內河船隻等,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和火炮的攻擊,穿梭於海峽之間,將一批批聯軍官兵送回英國本土,英國軍方更是使用地面、海指鋒上和空中能夠動用的一切力量來支援這次行動。


從5月26日至6月4日這短短的10天時間中,有33萬8226人成功從敦刻爾克這個"大口袋"中逃離出來,其中包括21.5萬英軍、9.5萬法軍和3.3萬比利時軍,為盟軍未來反攻歐洲大陸保留了最精銳的有生力量。

但是這次大撤退也讓英法聯軍損失了大量的武器輜重,包括1200門火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 汽車 、8萬輛摩托、1000輛坦克和50萬噸的軍需物品,為了保護撤退的戰友們,英法聯軍有4萬人被俘、2.8萬人死傷。"蘭開斯特里亞"號豪華郵輪在搭載撤離的英法聯軍士兵返回英國途中,被德軍炸沉,由於人員密度極大,一共造成了3500名士兵葬身大大虛海,死亡人數是泰坦尼克號的1倍以上(1500人)。


【我們決不投降】

這次的狼狽逃竄,並沒有打倒英國人,敦刻爾克大撤退之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著名演講:

"……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㈦ 馬奇諾防線真的毫無用處嗎

毫無疑問,馬奇諾防線對法國的國土防禦具有重大作用,意義堪比中國古代萬里長城對北方游牧民族的防禦。法國在馬奇諾防線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忽視了依託堅固陣地的機動作戰,被德軍從側翼突破以後,就喪失了縱深防禦能力。馬奇諾方向就相當於一個雞蛋殼。

大家唯一沒想到的是,德軍會繞過馬其頓防線,從比利時攻入法國。一旦進入戰爭,謹鄭就應該動用任何手段去取得勝利。所以一切地圖上國境的限制都可以突破。

㈧ 馬其頓防線—

法國長城——馬其諾防線

這座屍骨紀念碑坐落在法國東北,位於樹木濃密的懸崖上,俯瞰凡爾登。它是一個巨大的、帶有十字架的拱頂建築:150碼高的石灰岩上坐落著一座仿炮彈形狀的塔,有150英尺高。這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戰役——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中戰死的70萬法國士兵而修建的。這個死亡數字令人難以置信。建築內部有一個洞穴般的走廊,分布著18個壁龕,每一個的下面都是一個墓穴。只有當參觀者走出令人壓抑的洞穴的時候,才會發現外牆上的那一排排小窗。窗內,一些灰白色的東西映入眼簾。幾秒鍾後,你才會意識到這是人的遺骨——無數的無名遺骨。每個壁龕下都是500立方英尺體積的遺骨。這是1918年停戰後收集的13萬名無法辨認身份的軍人的遺骸。這座屍骨紀念碑本身比任何演講、任何個人或團體的特別聲明,或是任何戰略理念都更有力地解釋了為什麼法國後來要修築馬其諾防線。
當初設想作為德國人入侵屏障的馬其諾防線,後來已成為「愚笨」和「拙劣」的代名詞。可是,馬其諾防線實際上並非如非議的那樣一無是處。就許多方面講,它是具有獨創性的工程技術成就的範例。它出於某種目的而設計,並且巧妙地達到了設計目的。其缺陷並不存在於防線本身的防禦能力,而在於提出修建這條防旅衡線的人缺乏預見,沒有想到20年後戰爭的理念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
確實沒人可以責怪法國修築這條防線的嘗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法蘭西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金融崩潰,北部省份飽受蹂躪。19世紀20年代,上至共和國總統,下至農民,都表現出極大的決心:歷史決不能再重演了!停戰後不到兩年,法國總統亞歷山大·米勒蘭指導下的一個高級戰爭顧問委員會就已經在考證修築一個防禦屏障的最佳方案。法國在過去的50年中已遭受兩次入侵,當時,米勒蘭和他的顧問們又看到了入侵的陰霾。
他們沒有錯。但是,他們持有一種入侵預言會自動應驗的心態。法國的外交政策和德國被迫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苛刻限制應該對阿道夫·希特勒的堀起承擔一部分責任。
直到1930年1月,構築抗德防線的議案才在法國議院投票表決。曾在1914年受過重傷的老兵、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其諾是會議的主要發言者。他警告說:「不管新的戰爭會採取什麼形式,戰爭的手段是空戰,是毒氣戰,或是現代戰爭的任何一種不同的破壞形式,這種必要性是絕對的,那就是拒敵人的入侵於國土之外。我們無人不曉遭受侵略的代價,隨之而來的是財產物質的慘重損失和士氣頹敗。」
事情鎮鎮兆就這樣最後敲定:法國決心用一道高科技的防線把自己的後代保護起來。議員們投票給馬其諾防線大筆預算和五年的工期。當然,這項雄心勃勃的工程無可避免地遇到工期拖延和超出預算的問題,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這座「法國長城」的最後收尾工作在戰爭迫在眉睫之際仍在進行之中。
可以推測,這一防線的修築比樂觀的議會議員們所預料的要困難得多。471英里長的防線要布設在德國、盧森堡和比利時邊界直通北海——還不算瑞士邊界,更糟的是還不算義大利邊界。在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戰爭叫囂日趨狂妄。軍事工程師們面臨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挑戰。
這一項計劃旨在保衛五個重要地帶:義大利邊界,從地中海直到瑞士;瑞士邊界;沿萊茵河的法德邊界,包括從巴塞爾到小城維桑堡,這座小城位於法國東北,斯特拉斯堡北部;再從那裡轉向阿登森林的一段邊界;以及沿比利時邊界向西到英吉利海峽。
其中一些地段相對簡單一些御租。義大利邊界段地勢險峻,並已有19世紀修築的工事。舊有的要塞已經過時,需要增修現代的鋼筋水泥工事。與瑞士一段的邊界被認為是安全的,這個國家自己就是一個小小的難以攻克的要塞。
沿萊茵河的一段,在馬其諾防線策劃者來看也是安全的,因為河流本身就是極好的屏障。只需要布設地雷、鐵絲網,修築河岸機槍地堡,派步兵駐防就行。在幾千米縱深地帶再修建小型廉價的普通要塞和地堡網,每個工事由20~30名士兵守衛。法國軍事專家預計,這些安裝鋼鐵圓頂的水泥機槍地堡可以經受任何輕武器的攻擊。如果使用可以破壞它們的加農炮,會使水壩決口,造成這一地區河水泛濫。這只能給入侵者帶來更大麻煩。
萊茵河西北,是法德邊界的兩個關鍵地段維桑堡附近的勞特河和工業重鎮梅斯附近區域。這里資源豐富,是備受矚目的微妙地區: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它們自古是法德爭議之地。在這兩個關鍵地段,法國工程師傾注了極大的精力和創造性,設計和構築了50座大型地下工事。在這些工事之間散布著似乎無法攻破的小型地堡群。
每座大型地下的工事都處於相鄰的大型地下工事的加農炮射程之內。這樣,在敵方部隊靠近時,就可以呼叫自己的鄰居直接向自己的工事開炮,發射殺傷性炮彈。這被稱做「拿虱子」。當然,也可以用炮火消滅那些小型地堡群四周的敵人。總之,每一種不測和意外都被考慮到了。
正如當時傳媒熱烈宣傳的,這些大型地下工事完全是新式的、革命性的。它們構築在山頂或山脊下100或100多英尺的深度,設計完全一致。四周是石頭和鋼筋混凝土修建的長長的主地道。主地道的一端是生活區,另一端是戰斗區,通過較小的地道、階梯和升降機可以到達這些地區。最大的一座大型地下工事有1000或1000名以上士兵把守。有5英里左右的地道網,通過這些地道,用有軌車運送人員設備和彈葯。這種新奇的運輸設備曾頻繁地出現在戰前報紙的頭版新聞里。
大型地下工事完全靠電力提供能源,裝備有從廚房酒窖區到牙醫設備,從監獄牢房到停屍間在內的一切設施。每一座大型地下工事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地下小城鎮,擁有自己的水井、食品供應和發電設備,可以與世隔絕,獨立生存長達三個月之久,就像一艘水下潛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過的毒氣攻擊的威脅可以用在工事內產生稍高壓力的通風過濾設備解決。炮手作戰時就像在潛艇內作戰一樣,並不直接觀測目標。地面觀測員用電話通知地下火力控制指揮所,對炮火進行指揮修正。
典型的大型地下工事就像一棵地下生長的樹,指揮和生活區是樹的根部,延伸出長長的通道,抵達各個地堡。地堡內裝備著加農炮、迫擊炮和機槍。在大的地堡中裝備著多達17件武器。加農炮藏在鋼制的、可升降的炮塔里,炮塔固定在鋼筋水泥製成的圓形轉台上。由於地面上只露出一個鋼制的圓頂,再看不到別的什麼,所以加農炮在平時十分安全。作戰時,一接到命令,鋼頂上升2英尺,可以旋轉的一對炮管就露了出來。
在每個加農炮轉塔內,圍繞四周圓形塔壁,畫有四周鄉村田野的地貌實景,以便炮手們可以把射擊坐標上用數字標出的目標形象化。富有數學頭腦的法國人事先精確計算了火炮控制下的每一平方碼的土地,並設定了它們的坐標。
位於勞特防禦區西部邊緣的小城比奇附近的一處大型地下工事集中代表了傾注在馬其諾防線上的聰慧的防禦思想。這座大型地下工事是已經裝修對外開放的半數地下工事之一。這座充滿了巧妙設計的地獄般陰暗的大型地下建築令參觀者產生了極大興趣,他們覺得法國工程設計師一定以設計現代要塞為樂。
在大型地下工事入口處,穿過一處反坦克塹壕上的鋼吊橋,就來到了主入口。通過山坡里七噸重的鋼門,面前便是近三英里的水泥通道,處於沙岩下平均118英尺的深度。在戰斗期間,812名戰士三班倒日夜作戰,就像潛艇上的戰士們一樣。盡管主要入口處設有反坦克塹壕和七噸重的鋼門,理論上仍是弱點,因此由47毫米反坦克炮守衛著。如果防守者需要狙擊步兵而非裝甲車輛,他們可以用懸在頭頂上的軌道收回坦克炮,一轉眼,一挺重機槍就到位了。馬其諾防線的許多機槍下裝有可以使武器升降的凸輪,以便機槍火力可以完全覆蓋它周圍的火力控制區,同時使傾瀉出的子彈保持在距地面一英尺的高度。
如果有德國士兵滲透穿越機槍火力到達工事外牆,像滑槽油筒一樣的手控榴彈發射器可以把榴彈送出牆外消滅敵人,如果有敵人攻入大門,進入地下工事通道,他們會被這座大型地下工事內的一座地堡機槍射殺。要是他們越過了這座地堡,那麼一撳按鈕,就可以引爆通道中的地雷,摧毀整個通道。如果這些防禦設施還是沒能擋住他們,戰士們可以通過緊急秘密出口撤退。通過一個特別小的小型通道,他們可以到達一個垂直的緊急出口。這一珍奇的獨創是完美的,它集中體現了馬其諾防線建造細節中的精巧的設計構想。每一座大型地下工事都有這樣一個緊急出口。130英尺長的階梯垂直穿過地層,洞口處的偽裝十分巧妙。但是,如果德國人發現了洞口,他們會向洞內進攻的。設計者已經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敵人打開洞蓋,他們會發現,擺在面前的不過是一座墓穴。這其中玄機十分簡單:洞內的深度是所需的兩倍,上半部是一個真正的墳墓,由鋼門阻隔。來自大型地下工事的小隧道開口在其中部,負責軍官拉動杠桿,鋼門打開,墳墓咔嗒嗒落到下部,戰士們就可以鑽出來了。
從1929年到1933年,僅僅挖掘比奇附近的那處大型地下工事,就動用了2000名勞工夜以繼日地苦幹。之後,數不清的專家人員被派下去為工事進行裝備。問題在於無論時間或資金都不允許法國人用這種令人生畏的防禦工事來保衛自己的全部邊界。所以邊防存在漏洞,而且是極大的疏漏。德國人對此了如指掌。實際上,馬其諾防線僅僅延伸至色當城東,法國-比利時邊界的阿登大森林的南部。法國總參謀部斷言,大森林和萊茵河一樣,是安全可靠的天然屏障。1934年,馬歇爾·貝當和其他法國高級軍官在視察馬其諾防線的建築時說:「因為採取了特殊措施,阿登森林是不可穿越的。因此,這一段防線不存在危險。」
在阿登森林之後,便是比利時邊境,直達英吉利海峽。這一段防線,法國人沒有採取任何認真的努力來修築工事。畢竟,法國推斷他們的盟國比利時本身對法國來說就是一處很好的緩沖區,可以為法國爭取八天時間來組織自己的防禦力量。這一結論是按步兵行進速度得出的。可是,當時德國人已經實現了摩托化和機械化。
最終導致大戰爆發的種種危機終於接踵而至:德國再次佔領萊茵地區並兼並奧地利;慕尼黑協定的綏靖政策使蘇德地區落入希特勒之手;德國入侵波蘭。這些危機,使得在沒有防禦工事邊界地段駐防的法國指揮官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他們願意的情況下,在他們喜歡的地段修築一些工事。於是,漫長的邊界就點綴上了成千的、與整個防守形勢極不相稱的小型機槍掩體。
貝當的關於阿登森林邊界段安全可靠的輕率結論終於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1940年,閃擊戰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的坦克把比利時和法國邊界打開一個大洞,德國部隊如洪水般穿過阿登森林,包抄法國部隊,並孤立了馬其諾防線。緊跟在古德里安的坦克後面的44個德國師僅憑借民用公路就直接穿插大森林。比利時人根本沒有執行抵抗方案,如貝當所預言的那樣,設路障、挖陷阱、破壞公路。面對飛速挺進的入侵者,約有40個法國師被禁錮在馬其諾防線內,他們「有防卻無可防」,就像他們的存在是為了保衛這條防線本身一樣。而另外30個左右的師則分散在從馬其諾防線終點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峽的防線上。
德國人裝備著現代化的坦克、戰斗機、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和速射加農炮,尤其是令人生畏的高速88型炮,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有效的武器之一。法國人幾乎沒有防空武器,只有極少量的飛機用於保護首腦要人,以及地面上落伍的坦克。法國軍隊遭到快速閃擊,遭到優勢火力壓制,遭到迂迴包抄。法國地面部隊土崩瓦解,蒙羞千古。
萊茵河是天然屏障的種種神話也很快就破滅了。法國軍事策劃者原本推測,沿岸的機槍掩體可以免受重型火炮攻擊,因為重型火炮會使河堤決口,造成洪水泛濫。但是,他們沒有把88型平射炮考慮進去。這種炮的威力小不會對河堤造成危害,卻可以把地堡炸成碎片。令人生畏的88型炮、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和配備手持炸葯包的地面部隊協同作戰,有時幾秒鍾就可以端掉岸上的一個防禦工事。
另外,德國炮兵還發明了簡單卻是致命的戰術來對付小型工事中的機槍和觀察所。他們用88型炮反復轟擊目標的同一處,炮彈就像風鎬一樣在這個地方打洞,最終穿透12英寸厚的堅固鋼板。八次射擊一般便可達到目的。
當時,入侵者對用傳統手段攻克拉費泰一座大型地下工事津津樂道。馬其諾防線最西端的這一地下工事就位於色當城幾英里外。攻擊中,一發炮彈碰巧從觀察孔射入一座觀察所,裡面的三名戰士犧牲了。在煙幕彈的掩護下,步兵沖上去,把手榴彈、發煙彈和炸葯包塞入洞口。24小時後,在拉費泰大型工事內第一次攻擊後倖存的106名戰士戴著已經失去功效的防毒面具窒息而死。當時,洞口處爆炸所產生的煙霧和毒氣充滿了工事地道。
德國人對這一勝利給予大肆宣傳。但是拉費泰並非馬其諾防線中的一支真正的「戰列艦」。它建得晚,當時資金已近枯竭。再加上修建匆忙,所以充其量是一座上乘的碉堡,而且火力配備不足。在德國入侵初期,他們對付馬其諾防線的主要辦法是繞過它。後來,到6月中,就在韋爾曼赫的部隊開進巴黎的同一天,希特勒親自下令發動了「猛虎攻勢」,直接攻擊馬其諾防線。他們在梅斯以東的薩爾地區展開行動,動用了難以置信的種類繁多的武器,包括從88型炮到加農炮群的一切武器。他們把加農炮群布設在馬其諾防線的75型短管炮射程之外,對防線大肆轟擊。接著,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蜂擁而至,把重250公斤一顆的炸彈拋向目標。馬其諾防線經歷了煉獄般的洗劫。炮火把附近田野深深地翻犁了一遍。雖然也有炮彈直接命中觀察孔殺死觀察士兵的情形,但是大型地下工事里的人員卻安然無恙。
在其他方面,馬其諾防線也如建造者希望的那樣,證明完全是難以征服的。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德國人從防線後面佔領防線輕而易舉,因為「防線的炮口是向外的」。事實上,防線的大型火炮都可以作360度旋轉,向任何方向射擊。羅歇·布呂熱是一位法國的馬其諾防線權威,他寫了幾本關於馬其諾防線的書。他說:「德國軍官曾對我說,他們在進攻防線時就像獵槍射擊下的兔子一樣逃竄。」75型炮的火力寸步不離地死盯著他們。只要有車輛不幸落入射程之內,都在劫難逃。
不爭的事實是馬其諾防線沒能擋住德國人的侵略,六周之內,法國軍事力量就分崩離析了。但是馬其諾防線本身卻穩如泰山,德國人對它的交鋒進攻失敗了。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沒有一尊大炮在戰斗中被敵人的炮火壓制住。當防線最後交付給敵人時,它完好如初。
隨著法國政府的投降,6月份簽定了停戰協定。正規的戰斗停止了。但是馬其諾防線的駐軍不願相信這一點,他們仍然渴望戰斗,並且仍然可以投入戰斗。防線的大型地下工事一直堅守到7月1日,那天法國軍隊總司令的命令直接下達到馬其諾防線。馬其諾防線的守衛部隊列隊走出工事,走向監獄。現在,德國士兵可以進入傳奇般的要塞了,可以像在農村集市上瞪著驚奇眼睛的鄉下佬一樣四處觀看他們的敵人為他們准備的所有招術了。
在戰爭後期,德國人也偶爾把防線當做倉庫、訓練基地和戰地醫院來使用。在阿登戰役中,防線也曾一度被用來抗擊美國軍隊。戰後,法國軍隊收回防線,但是,在現代戰爭中這座防線已毫無使用價值。法國士兵把那些大鐵門哐當哐當地鎖上,帶著鄙夷不屑的神情走開了。
時至今日,在法國的政界和軍界,一提到馬其諾防線,言談話語中仍然流露出既驕傲又窘迫的情緒。沒人知道該怎樣處理這道防線。它不會自己消失。但是,它又太大太重,無法拆除。當然,值得提到的還有全世界對它熱情不減的痴迷。今天,與法國一詞相聯系的事物,除了埃菲爾鐵塔,便是馬其諾防線了。
馬其諾防線聯誼會主席克洛德·達姆通過幾年談判,已經從政府那裡獲得了一座大型地下工事的使用權。他對這座破敗的大型地下工事進行了修整,准備發展旅遊業。他的理由是:防線已經成為法國民族的遺產,必須對外開放。這個組織在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有一些分支機構,如今,至少已有六座大型地下工事對遊人開放了。
多年來,法國政府已經賣掉了許多小型工事和碉堡,或直接把地堡出讓給土地耕作受到妨礙的農民。而那些大型地下工事作為民用實在太大了。盡管一起對這些建築進行沒有條理的商業開發——這里建一個迪廳,那裡來一個蘑菇場——這樣的企業還是維持不了幾個月,這是因為當初的軍事設計初衷很難轉變為商用的緣故。據說,已經有一些私人住宅建在了一些當初可供30名戰士駐守的地堡上。如果沒有別的用意,至少它可以保證這些庄園的主人們享有世界上最好的、防盜能力最強的酒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一些馬其諾防線建築的興高采烈的擁有者是德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