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馬雲這次卸任並非退休,他依然是阿里巴巴一號員工
2018年9月10日,在宣布卸任阿里巴巴CEO五年後,馬雲宣布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說,這是認真准備了十年的計劃,將接力火炬交給張勇和他領導的團隊,是正確的決定。
馬雲的俠客情懷並未因此消失,他為自己取名風清揚,把少年心、英雄夢、統統投射到阿里巴巴上。於是,阿里巴巴的員工每人都有一個花名,即使員工離職,這些花名也會被永久保留。
馬雲想讓阿里巴巴存活至少102年,但任何人都不可能陪伴阿里巴巴走過三個世紀。馬雲曾表示,阿里巴巴歷史上所有重大的決定,都跟錢無關,都跟價值觀有關。2001年,阿里巴巴第一次把企業文化總結、提煉、固化為文字,稱為「獨孤九劍」,之後「獨孤九劍」升級為「六脈神劍」。在阿里巴巴,「六脈神劍」被視為核心價值觀。
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所有的員工都要秉承這一價值觀。「六脈神劍」還被列入到員工的考核中,融入到員工管理的各個環節,這包含了大量行事准則。馬雲認為,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培養和鍛煉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體系,才能解開企業傳承發展的難題。
2. 馬雲辭職CEO 馬雲為什麼要辭職 馬雲辭職原因
5月10日,淘寶網成立10周年紀念日。當晚,馬雲宣布,他將正式卸任集團CEO一職,由阿里集團原首席數據官陸兆禧接替。人們不禁心存疑問,年方四十八,正是好年華,精力尚充沛,為何要辭職?
按一般規律,CEO主動辭職,大抵有主客觀兩方面原因:從客觀看,一是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勉力為之太吃力;二是班子鬧不團結,鉤心斗角,別別扭扭,幹得很不痛快。從主觀看,一是太累太辛苦,身體已不如前,再幹下去吃不消;二是錢掙得差不多了,即使再干,無非存款後面添幾個0而已,莫如及早卸下擔子,好好享受生活。
馬雲也如此嗎?從客觀看,應該不是,其一,阿里集團面臨的競爭壓力雖然一向很大,而且越來越大,但在十餘年激烈拼搏中,這位馬CEO常能憑借智慧和膽識,奪關斬將,化險為夷,企業不但未跌跟頭,反而越做越大。其二,阿里集團領導團隊雖然曾有流動更替,行進中也並非完全步調一致,但從總體看是和諧的,對馬雲這位創始人,其核心地位大家也是公認的,從未有過動搖。
主觀原因呢?其一,馬雲身體怎麼樣?這位CEO雖然瘦瘦小小,精力還是蠻充沛的。其二,錢掙得差不多了?確實,作為中國互聯網最賺錢公司之一的CEO,身家過百億是毫無疑問的。錢對於他即使再多,充其量也只是存款後面增加若干個0而已。如此說來,人們只能得出結論,馬雲已經掙得差不多了。
果真如此嗎?前些天,馬雲接受采訪時曾談及此事。「說真心話,我覺得自己對互聯網來說有點老了。我見過很多蒼老的領導者,七八十歲了還在開大會,我問過自己,要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我和朋友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天我和員工說話時垂頭瞌睡,他們肯定不好意思說我;但我還死守著位置對大家都不好。你愛自己的孩子,就要讓他獨立起來。愛自己的公司,就讓比你更懂這家公司的人去駕馭。」
因為太「老」,所以退休。這是馬雲的真心話嗎?我相信是的。48歲,對於一般職業尤其從政當官和在國企做老總而言,或許正當年。但是,對於日新月異變化多端而且競爭異常激烈的互聯網來說,年近知天命之年尚在一線帶領大家打拚,確乎是有點「老」了。不妨看看美國,近些年屢創奇跡頻出顛覆之舉者,不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嗎?五十來歲的人要與這幫小夥子比,無論體力精力還是創新思維,恐怕真是有些相形見絀了。
如此明智的人,因為不多,而愈加難能可貴。馬雲坦露心跡說:「今天我對這家公司還是正能量,但我總在變老,我不想明天變成負能量。」此話真值得我們某些一大把年紀還戀棧不肯退下的官員、老總們深思!當然,馬雲辭去阿里CEO一職,並非完全徹底退休,他還擔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還得為阿里集團的發展戰略和總體走向負責。而且,他還是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主席,這或許正是馬雲全退後的興趣愛好之所在。我們且祝福這位開明豁達的阿里創始人愉快地翻開他人生的新篇章吧。
3. 馬雲為什麼退出阿里巴巴
這是因為阿里巴巴形成了以使命願景價值觀驅動的獨特文化和良將如潮的人才體系。
自1999年創始之日起,阿里巴巴就提出未來必須要有良將如潮的人才團隊和迭代發展的接班人體系。2009年,阿里巴巴創始人團隊辭任,開始探索合夥人機制。
正是在新型合夥人機制的基礎上,阿里巴巴形成了以使命願景價值觀驅動的獨特文化和良將如潮的人才體系,為公司傳承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保障了此次面向未來的領導力升級。阿里巴巴宣布,集團CEO張勇接任馬雲,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
(3)馬雲卸任阿里ceo擴展閱讀:
馬雲與阿里巴巴的相關內容:
1、作為數字經濟平台,阿里巴巴必須用面向數字經濟的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更好地幫助企業客戶全面走向數字化經營和智能化經營。
2、在幫助企業客戶在完成數字化、新零售的基礎上,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將幫助企業在營銷、渠道管理、生產製造、商品設計、品牌建設、客戶服務、資金需求、物流服務、組織運營、IT基礎設施等方面實現全面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