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鈴薯晚疫病怎麼防治
馬鈴薯早晚疫病 1.防治晚疫緩碧病72.2%普克力8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47%甲瑞農600倍~800倍液;72%克露600倍液。 2.防治早疫病50%撲海因1000倍液;77%可殺得500倍液; 75%百菌清600倍液;64%殺旦哪搜毒模歷礬500倍液。每6天~7天用葯一次,連噴3次~4次。
㈡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什麼樣的病害
馬鈴薯晚疫病(Potatolateblight)又稱疫病、馬鈴薯瘟,是一種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毀滅性病害。凡是種植馬鈴薯的地差帶消區都有發生。在我國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區虛知發生較普遍。其損失程度視當年、當地的氣候條件而異。在多雨、冷涼、適於晚疫病流行的地區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損失20%~40%。19世紀40年代,晚疫病在愛爾蘭的流行和危害舉世震驚,僅800萬人口的愛爾蘭就有約100萬人因飢餓而死亡,約150萬人逃荒海外。近年來由於推廣了一些抗病品種,危害大為減輕,但個別流行年份造成的損行廳失仍然很大。
㈢ 馬鈴薯晚疫病的病害循環是怎樣的
1.初侵染
我國馬鈴薯主產區,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但病株莖、葉上的菌絲體及孢子囊都不能在田間越冬。在雙季作薯區,前一季遺留土中的病殘組織和發病的自生苗也可成為當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番茄也可能是初侵染源之一或成為病菌的中間寄主植物。播種前淘汰的病塊莖,任意棄置室外,也可能成為初侵染源之念簡激一。
2.傳播
病菌的孢子囊藉助氣流進行傳播。病薯播種後,多數病芽失去發芽力或出土前腐爛,另一些病芽尚能出土形成病苗。病菌由幼苗莖基部沿皮層向上發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莖上條斑。病苗與病菌長期共存,溫濕度適宜時,病部產生孢子囊,這種病苗成為田間咐凳的中心病株。以這種方式形成的中心病株數量較少,在大田出現率一般不超過0.1%。此外,病薯上產生的病菌,能藉助土壤水分的擴散而被動的在土壤內移動,還可在病薯與健薯上繁殖。土壤內的病菌可通過起壟、耕地等農業操作傳至地表,被風雨傳到附近植株下部的葉片上侵染底部葉片。
3.侵入與發病
低溫、高濕條件時,孢子囊吸水後間接萌發,內含物分裂形成6~12個雙鞭毛的游動孢子,在水中游動片刻後,便收縮鞭毛,長出被膜,成球形,隨即長出芽管。當溫度高於15℃時,孢子囊可直接萌發成芽管。形成的芽管都可以從氣孔侵入,也可以直接從角質層侵入葉片;侵入薯塊則通過傷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鱗片;侵染靠近地面的塊莖,則主要藉助於由雨水滲入土中的孢子囊或游動孢子。
4.再侵染
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藉助氣流傳播,萌發後從氣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圍仔襪植株,經過多次重復感染引起大面積發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隨雨水或灌溉水進入土中,從傷口、芽眼及皮孔等處侵入塊莖,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內為多(圖7-2)。
圖7-2馬鈴薯晚疫病病害循環
㈣ 馬鈴薯晚疫病是主要病害,馬鈴薯晚疫病症狀是什麼
馬鈴友行薯葉片發病,大都先從葉尖或葉的邊緣表現出發病症狀。最開始葉緣處呈水浸狀褪綠病斑,之後逐漸擴大。濕度過高有利於病斑的蔓延,直至擴展至整個葉片。馬鈴薯的根、莖、葉、花、果、匍匐莖和塊莖都可發生晚疫病,最直觀最容易判斷的症衫睜狀和塊莖上的病斑。多數從葉尖或葉的邊緣開始,首先發生不規則的小斑點,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不斷擴大合並。
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絲在種薯中越冬成為下一季主要初侵染菌源。此病是一種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氣候條件對此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當條件適於發病時,病害可迅速爆發在馬鈴薯植株開花前後,葉片會出現不規則形狀的病斑初期葉尖和葉片邊緣發生水漬狀的黃褐色小斑點,遇到潮濕天氣,病斑就會迅速擴大為褐色至黑色,最後全葉發生腐爛現象,病葉有惡臭味。
㈤ 馬鈴薯晚疫病是怎麼樣的
potato late blight
黃河
由致病疫霉引起,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一種毀滅性真菌病害。
分布和為害
世界各地馬鈴薯產區都有發生,流行年一般減產30%。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馬鈴薯大量死亡,減產一半,使100多萬人餓死,200萬人移居海外。當時對馬鈴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種推測,1842年馮·馬蒂尤斯(von Martius)首先認為是病菌引起,1857年斯皮爾許奈德(Speerschneider)證明葉上黴菌能引起塊莖腐爛。1861~1863年德巴利(de Bary)確定了葉上病斑和塊莖腐爛都是由一種真菌引起並給鑒定了病原菌。在中國馬鈴薯產地都有發生,西南地區較為嚴重,東北、華北與西北多雨潮濕的年份為害較重,如1950年大流行年,這些地區損失30%~50%。以後的10年內又有5年是流行年。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為害葉、莖和塊莖。發病後葉部病斑面積和數量增長迅速,使植株以致全田馬鈴薯成片早期死亡,並引起塊莖腐爛,嚴重影響產量。葉上病斑灰褐色,邊緣不整齊,周圍有一褪綠圈。在潮濕條件下,病部與健組織的交界處有一圈白黴層,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塊莖上的病斑褐色,形狀不規則,微下陷不變軟,切盯含開後可見深度不等的銹褐色壞死斑,與健康薯肉沒有整齊的界限。
病因
病原物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屬卵菌,霜霉目。病菌孢囊梗分枝明顯,每隔一段著生孢子囊處有膨大的節。孢子囊檸檬形,大小為21~38×12~23(微米),一端有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脫落,在水中釋放出5~9個有2根鞭毛腎形游動孢子,失去鞭毛後,形成球形休止孢子,萌發出芽管,再長出穿透釘侵入到寄主內(見圖)。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23℃,孢子囊形成的最適溫度為19~22℃。在低溫10~13℃下形成游動孢子,在溫度超過24℃時孢子囊多直接萌凱伏笑發成芽管。孢子囊形成要有97%的相對濕度。萌發與侵染都要有水滴。所以晚疫病多在陰雨潮濕氣溫偏低的地區與年份發生。致病疫霉寄主范圍窄,除馬鈴薯外只侵染番茄。
有性繁殖的卵孢子(見圖)在不同交配型(A1和A 2)同時存在下才能形成,大小為24~26微米。原只在墨西哥報道有兩種交配型,在田間可形成卵孢子。現英國等地也有零星報道,但其它地區卵孢子還未成為越冬病菌的主要來源。卵孢子在馬糞浸液或氧化劑內並加光照的情況下,能在兩個星期內萌發,長出頂端會形成孢子囊的芽管。晚疫病菌有生理分化現象,1953年國際上按抗病顯性基因建立了統一的命名系統,並發現了預計存在的小種,後因新顯基因的不斷引入,小種數也就相應增加。
馬鈴薯晚疫病菌
1.從寄主氣孔抽生出的孢囊梗及孢子囊;2.孢子囊萌發;3.卵孢子(引自浙江農業大學編著《農業植物病理學》)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病菌以休止孢子萌發的芽管從氣孔或表皮侵入,在寄主細胞間隙中發展成菌絲,以吸器伸進細胞內吸取養分。致病疫霉除卵孢子外不能在土壤或病殘組織中長期存活和耐嚴冬的低溫,但有形成厚垣孢子存活3個月的報道。在一年一作地區冬季漫長,晚疫病的初侵染源為發病而不嚴重的薯塊,收藏入窖而越冬。來年的和健薯一起播種到地里,病菌隨溫度轉暖而活動,沿著幼苗的莖稈長到地面。氣候溫暖潮濕在地上或地下的病斑上長出孢子囊侵染葉片與鄰近的健苗,經廳改過幾次再侵染形成一定數量的病株病葉後成為發病中心才被發現。此時若氣候繼續潮濕,短期內全田發病。西南地區由於冬季較溫暖和有馬鈴薯植株存在,且多雨潮濕,加上有垂直分布的多種種植制,晚疫病能在早期發生,侵染源不限於本田的病薯。晚疫病的流行主要由溫濕度是否適宜與持續時間的長短及品種的抗病性而定。據1951~1961年11年中國張家口地區的資料統計,發病嚴重的6年中,6、7、8三個月的降雨在200毫米以上,而且連續三年旬相對濕度達到75%以上,高濕旬次數愈多,病害愈嚴重。病菌傳播距離主要在初侵染源附近,但不排除少數能傳到幾公里以外。
病害控制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應採取以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和葯劑保護相結合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①選用抗病品種。中國已育出上百個抗病品種,大大減輕了晚疫病的威脅。②減少菌源。首先要從無病留種開始。留種田除嚴格進行化學保護外,還應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隨雨水滲入土中侵染新薯。提倡割蔓曬地兩個星期後收獲,在入窖、播種前淘汰並處理好病薯。③化學保護。根據氣象條件和發病中心的出現進行晚疫病流行的預測預報,及時對發病中心附近及低窪地進行化學防治,逐步擴大范圍。噴葯次數因葯劑種類和氣象條件而定。葯劑種類有波爾多液、代森鋅、代森銨等保護劑和內吸殺菌劑瑞毒霉等。
馬鈴薯纖塊莖病
potato spindle tuber
何小源,周廣和
由類病毒引起,為害馬鈴薯塊莖的一種病害,1922年在美國新澤西州馬鈴薯上首次發現,1962年美國雷默(Raymer)等發現番茄是該病的良好鑒別寄主,1971年雷默與迪內(Diener)確定病原為一種低分子量的RNA引起,迪內把這種新的病原命名為類病毒(Viroid)。
分布和為害
該病是美國、加拿大、前蘇聯和阿根廷等國馬鈴薯生產中的重要病害。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黑龍江和青海省開始發病,近年來,山西、內蒙古、河北、雲南和北京等省、區市種植的馬鈴薯也相繼發生,重者可減產60%以上。
病因
病原物為類病毒,是一種游離的低分子量核糖核酸,無蛋白質外殼,具有高度鹼基配對的單鏈閉合環狀RNA分子。在自然狀態下呈高度鹼基配對的桿狀二級結構存在。分子量為1.4×105。核苷酸序列測定表明,其核苷酸總數為359。無mRNA活性,能自主復制。
馬鈴薯纖塊莖類病毒寄主范圍很廣,能侵染11科150多種植物,其中多數為茄科植物。番茄Rutger品種是最常用的鑒別和繁殖寄主,馬鈴薯受侵後,產生的症狀為矮化,植株節間縮短,枝葉向上(與主莖的角度變小),小葉扭曲,在長光照下,葉片可產生白化,後期葉脈壞死。患病的塊莖細長,形狀不規則,產生龜裂,芽眼深陷,失去商品價值,本病可經摩擦和針刺等傳播,還可經實生種子和花粉以及甲蟲等傳播。
大量種植感病的種薯或實生種子和感病品種,是造成病害大面積流行的主要因素。環境條件中以溫度、光照的影響為重要。高溫和強光照有利於病原物的繁殖,加重症狀的表現。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的侵染來源是病塊莖和實生種子,可通過種薯和實生種子傳給下一代,當種植感病的種薯或實生種子後,在田間經病健株的接觸、農事活動等形成大面積感染。感染後,有時並不表現症狀,或症狀輕微,常為人們忽視,經一二年後,又可嚴重感染,造成流行。
病害控制
選用無毒種苗,建立無類病毒的良種繁育體系,大力推廣繁殖無類病毒的良種,拔除病株,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輕病害的傳播;調運種子和種薯要實行嚴格的檢疫制度,以防病害的遠距離傳播;農事操作是田間病害傳播的重要途徑,應盡量減少人為的機械接觸。
馬鈴薯線蟲病
potato nematodes
陳品三
由多種線蟲分別引起,致使馬鈴薯植株生育失常,影響產量和品質的一類病害。
種類和分布
為害馬鈴薯的線蟲有24屬67種,其中以球胞囊線蟲(Golbodera spp.)為最重要,其次為莖線蟲(Ditylenchus spp.)、根結線蟲(Meloido-gyne spp.)和根斑線蟲(Pratylenchus s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