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什麼會被稱為「羅馬村」
甘肅“羅馬村”就是甘肅永昌縣一個叫者來寨村的地方。之所以會叫做羅馬村,這與當地的村民的關系,他們很有可能是古代時被俘虜的羅馬人的後代。
者來寨村也是一個棚棗非常有名的村莊,而它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它是旅遊勝地,也不是因為他那裡的自然景觀有多麼的好,而是因為那裡的人,者來寨村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羅馬村”,那麼這個地方為什麼叫做“羅馬村”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通過種種調查發現。生活在羅馬村的人不僅是相貌特徵漢人不同,而他們的飲食文化,還有墓葬里的陪葬品都有著歐洲氣息,所以他們極有可能就是當初消失的羅馬軍團。
B.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甘肅「羅馬村」在:在甘肅永昌縣,有三座又高又大的人型雕塑作品站立在縣核心地區。與我們一般看到的中國歷史人物雕塑作品不一樣,這三座二男一女的雕塑作品描繪的則是老外品牌形象:卷頭發、高鼻、眼眶凹陷、身材魁梧。那樣為啥中國土地上會出現外國人的雕塑作品存有呢?回答記述在雕塑作品後邊的大理石上,原先此二男一女皆為希臘人。銀拆友
會被稱為「羅馬村」的原因:因為本地的群眾全是物美價廉的羅馬後代,在公元53年東征安息帝國的羅馬克拉蘇大軍在戰事失敗後有很多人失散,之後她們當中的一些人被匈奴常用,變成匈奴的部隊。之後漢匈大戰的情況下,這支羅馬團隊被漢代捉拿,被安裝到了驪靬縣(也就是目前的永昌縣),因此便在這兒繁衍生息,直至當代。據《漢書·陳湯傳》記述,公元36年,因北匈奴郅支單於蠻不講理殘害漢使,元帝大怒,遂外派西域都護甘延壽出戰塞北,征討郅支單於。
C. 兩千年前,一支六千人的羅馬軍團神秘失蹤,如今在甘肅發現後裔
兩千年前,一支六千人的羅馬軍團神秘失蹤,如今在甘肅發現後裔!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今伊朗一帶),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但隨著潰逃回來的潰兵表述,他們親眼看到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6000餘人成功突圍,但他們又都去了哪裡?難道他們集體遭遇了不測?
多年後,羅馬帝國與安息終於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開始商議相互遣返戰俘。然而,讓羅馬人吃驚的是,在遣返的卡爾萊戰手差喚役的戰俘中,竟然沒有一名第一軍團的士兵。消息傳回安息國,安息國王也震驚萬分,舉全國之力搜尋,依然音信全無。 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兩千年後,中國的一位史學家終於揭開了謎底,他在研究《漢書·陳湯傳》時驚奇地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在討伐匈奴的戰爭中,發現匈奴軍隊擁有一直獨特的僱傭軍,他們是由金發碧眼的白色人種組成的重裝步兵團,混在以騎兵為主的匈奴軍中十分醒目,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步兵以百人隊組成魚鱗方陣,這正是古羅馬軍隊慣用的陣型。 難道這就是神秘消失的羅馬第一軍團殘部?他們如何輾轉來到中國,最終結局如何?
經史學家細查發現: 公元前36年發生的這場戰爭被史書記錄為「郅支城之戰」,漢軍大獲全勝,不僅殺了匈奴王郅支單於,還俘虜了近千名白種人戰俘。公元前35年,西漢河西地區的版圖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名為「驪靬」的縣,同時還修建了驪靬城堡。根據研究發現,所謂的「驪靬」,中國古代就指的是羅馬帝國,在中國史籍中還有很多種寫法,如犁靬、犁犍、力乾、力虔等。
1989年9月30日,《參考消息》轉發的一則法新社新聞: 《中國西部有古羅馬城市》,同月31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內容更詳細的報道。 一石擊起千層浪,甘肅省永昌縣一個不為人知的叫「畢凱者來寨」的小村落,一下子卻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熱切關注,原來大家發現這個村子裡居住的人都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體格特徵,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皮膚呈深紅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了古羅馬人的鬥牛遺風。據考古學家研究,驪靬遺址的古城牆是「重木城」( 城牆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另外,在驪軒城遺址附慶察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而他們的喪葬習俗也與當地不同,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也許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
據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DNA化驗發現: 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雖然他們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都長著一雙藍眼睛,其中三分之二村民具有白種人血統。 目前,國際學術界對「羅馬軍團流落中國」之說依然爭議不斷, 畢竟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外各民族雜居通婚混血很常見,DNA檢測結果並不能直接說明問題。
兩千多年隨風飄散,昔日的驪靬城如今已成一片斷壁殘垣,但那些客死他鄉的古羅馬軍團後人,依然在用祖先基因造就的獨特體征,向世人講述著一個歷史長河中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發表不同意見!
D. 甘肅者來寨人真的有羅馬血統嗎
甘肅武威永登下面有個叫者來寨的村子,這個村子周邊的地理環境和周邊其他地方並無差異,可是這個村子裡的人卻或多或少有外國人的樣子。大鼻樑,黃頭發,深眼窩,當地人曾經還為此感到自卑。給你們先看看照片,感受一下。
說點其雹兄緩他相關的。這個村子裡有一個婦女,能通靈,准確地說,能跟2000多年前古羅馬軍隊的將領通靈,她還特意出版了一本書,《兩千年前的西方靈魂附體中國當代婦女紀實》。(福利相關:http://www.doc88.com/p-417724413378.html )現在永登縣以這個歷史傳聞發展了旅遊,縣城裡塑有古羅馬人雕像,者來寨村子裡還復建了驪靬古城,很多古羅馬風格的建築。而且為了讓這個傳聞更加有色彩,一個來自江南水鄉的老太太出資在這里建了一座金山寺,要把這里建成了西北的佛教道場。
E. 金昌旅遊景點有哪些 金昌旅遊必去景點攻略
驪靬古城:又名「犁靬古城」,沒沖位於中國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今焦家莊鄉者來舉亂寨),海拔2,400米左右,始建於西漢時期(公元前36年),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軍事要塞,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性典型城市,古城建築以伊特魯里亞建築技術、古希臘建築技術和漢朝建築融合風格為主,後因歷史變遷、風沙侵蝕和人為破壞未能完整保存。驪靬古城因在西漢時期安置流散的古羅馬共和國士兵而為世人所知。2015年,驪靬古城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永北海子公園:在當地又稱北湖,距縣城北1公里,因清泉匯集,潭水若漫而得名。北海子正處於祁連山北麓東大河沖積扇邊緣的地下水出露帶,泉水匯流注入金川河。諸泉之中,以馬踏泉最為著名,泉水上涌,常年不息,永昌八景中的「柳池映月」、「金水潺聲」二景即在此處。
位於縣城中心:又名聲教樓。清嘉慶二十一年本《永昌縣志》稱:「晨夕考鍾伐鼓,以振文教,故為聲教。」始築於明萬曆初年,十四年(1586)建成。樓規制呈方形,分台基與樓體兩部分。台基邊寬22米,周—圍87.2米,高7.2米,盤外表以明式青磚護壁,中呈拱洞,通達四街。樓體2層3檐,塔式頂,通高24.5米。下層南北正中置隔扇門,左右為檻窗,斗拱為單翹單昂,造型渾厚壯麗。上層屋檐及檐柱向內收縮,檐下置望台,四向連通。樓體東南西北四面各懸巨匾3塊,上書:「麗日摩雲」、「民淳俗美」、「金闕迎恩」;「文運天開」、「奎壁聯輝」、「雲錦天香」;「中天一柱」、「懷柔西域」正察檔、「玉關通道」;「聲聞四達」、「保障金川」、「威宣沙漠」。整體建築結構嚴謹,造藝精湛,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現存最宏偉的中鼓樓建築。永昌鍾鼓樓曾在明崇禎年間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重修。1927年大地震,城樓、角樓俱毀,唯其獨存。1984年,又依原樣整修,使其更加絢麗壯觀。198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容寺塔:座落於金川西村的一山崗上,塔因寺而名,建於唐代。其形與西安小雁塔相仿,是河西現存的最早的古塔建築。高16.2米,為七級方形,空心磚結構,內有壁畫及文字題記,隔御山峽河谷對面山崖上有一方形七級磚塔,高4.9米,外形與大塔相似,均屬唐代建築。其次,御山峽谷還有西夏六體文石刻,花大門石刻,北山岩畫,高昌王墓等旅遊景點。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川峽水庫:位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縣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峽谷中,庫容面積6500萬立方米。是金昌市目前主要的生活、農業用水來源,也是金昌市夏季休閑、度假、旅遊的風景區,那裡空氣清新、風景宜人,吸引著諸多省內外的旅遊、觀光者。
F. 漢軍和羅馬軍團交過手嗎甘肅奇特的村寨有何真相
公元前54年,羅馬帝國東征安息國,一路所向披靡,攻城略地無數。然而第二年,安息國重兵大敗羅馬軍團,經過多日艱苦作戰,最終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一支6000餘人部隊逃過一劫。
後來,由於力戰多年還是勢均力敵,所以羅馬安息和平談判,雙方互相釋放俘虜,羅馬提到這一支部隊,希望安息人釋放這一批俘虜。但安息人卻一再聲稱,不見這一支部隊蹤跡。於是,這一支羅馬軍團就此神秘失蹤,成了一個千古謎團。他們究竟去了哪兒?難道來到漢朝,與漢軍打過仗?
G. 驪靬古城在哪裡驪靬歷史背景介紹
驪靬在西漢絲綢之路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如今驪靬的遺址是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此前有英國漢學家把漢朝和古羅馬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個假設,認為當時古羅馬有一隻軍隊無故消失,最後很有可能是在驪靬這座城市定居。但這一假設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撐,而且根據DNA檢測,也沒發現和羅馬人有關的血統,所以並不能成立。但驪靬這個地方依然流傳著很多和古羅馬有關的故事。
一、神奇的驪靬村
在我國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有一個奇特的小村,名叫驪靬村,原來叫者來寨。
這里殘存著一段長約三十米,高接近三米的古老城牆。
據當地人講,驪靬村這個古城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期還殘存一公里兄老左右,並且高度相當於三層樓高(約十二米上下,十分壯觀的,這讓筆者想起,筆者小時候,小鎮還殘存著古老的城牆,是童年開心的天堂),城牆上面寬闊,就像長城類似,上面可以走汽車。
進入八十年以後,當地老百姓紛紛將城牆上的土取下來當做農家肥或用來蓋房子使用,於是,這古老的城牆很快除去了大部分,僅存現在人們看到的樣子。
而且,在驪靬村還曾經發掘了一座漢代墓葬,帶給人驚異的是墓主人竟然是歐洲人,這似乎有點奇中之奇。
據說,現在驪靬村還有四五百口人,其中大部分具有歐洲人的體貌特徵:個子高大健壯,藍色眼晴,眼窩深陷,頭發棕紅或棕黃色,身上汗毛比較發達,皮膚呈深紅色。這些人被人們叫做「黃毛」。
二、「驪靬」一詞的來歷
追根溯源,驪靬村在漢代屬於驪靬縣,「驪靬」一詞,是當時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那麼,這個驪靬縣會有著怎樣的來歷?
唐代的顏師古在注釋《漢書 ? 地理志》時說:驪靬縣「蓋取此國為名耳。」其意也就是說這里是安置驪靬人的地方(驪靬,古羅馬人)。
清末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說:驪靬「蓋以其降人置縣。」
清代王筠《說文句讀》引用張穆的話說:「驪靬本西域國,漢以其降人置縣。」
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在其所著的《河山集》中說:「驪靬為縣名,當是因驪靬降人而設置的。以域外降人而設置的。以域外降人設縣,亦見於上郡的龜茲縣,其縣也是因龜茲國的降人而設立的,這在漢時已是通例,無足為奇。」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英國學者德效騫則親來驪靬村考查後明確指出驪靬縣(村)就是當年漢朝安置羅馬降人的縣城。
十幾年前,澳大利亞學者、歷史學家戴維 ?哈里斯撰文提出:甘肅者來寨(驪靬村)就是古驪靬城遺址,而驪靬則是西漢安置古羅馬戰俘的城市。於是,又引起學者與歷史學家與歷史愛好者對驪靬村發生興趣,許多學者專家來到驪靬村,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尋找歷史塵封的謎底。
這者來寨(驪靬村)當年安置的「驪靬」(羅馬)人是從那裡來的?怎麼會從遙遠的歐洲來到中國的西北?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三、神秘的羅馬軍隊
《漢書 ?陳湯傳》中記載:匈奴郅支單於手下有一支十分特殊的部隊,他們是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這分明與匈奴人善長的騎兵不一樣)。也就是說匈奴郅支單於一改游牧民族精於騎射,善於野戰的習慣,採取了固守。
西域都護甘延壽、副都護陳湯率領西域屯田軍士(很少一夥漢朝兵馬)與西域各國軍隊,共約四萬人左右(而且是兵分六路直撲郅支的老巢,其中三路人馬走天山南路,經蔥嶺進入大宛,直撲郅滾塵蔽支城;另三路走天山北路,經烏孫,進入康居,直奔郅支城)。
這次行動是甘延壽與陳湯矯詔行動,大州也就是說沒有徵得朝廷同意,而私自採取的一次軍事行動。
甘延壽,是甘肅人氏,出身良家子,少年時便被選為羽林郎(也就是皇帝衛隊頭目),後升任遼東太守,曾出使西域烏孫等國。
陳湯,山東人氏,少有大志,倜儻雄武,他的豪言壯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直是中華民族最勵志的話語。他經富平侯張勃舉薦,欽點為荗才,更是多次出使西域,面對匈奴郅支單於在西域的橫行肆虐,與甘延壽一商量,二人決定以武力解決這個郅支單於,於是,謊稱皇帝降詔討伐郅支單於,秘密召集了西域屯田軍士又令西域各國出兵,採取了這次「斬首」行動。
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特意選擇了冬季出兵。
話說這個郅支單於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故地被西漢兵馬擊敗,潰逃率殘部亡入西域,手下僅有三千餘眾,由於匈奴曾經是強大的草原帝國,西域各國一直臣服於匈奴,被匈奴收拾怕了,讓郅支單於帶領手下殘部,縱橫西域,耀武揚威,沒有對手,並且意外地遇到一批神秘的不速之客,古羅馬軍團的一部軍隊。
四、古羅馬統帥克拉蘇進攻安息國
這是怎麼回事?羅馬軍隊怎麼會出現在西域?
羅馬,是古代歐洲強大的帝國,其強大的威名響徹地中海沿岸,所向無敵。
也就是中國西漢時候,羅馬的軍事統帥克拉蘇,於公元前55年,率七個軍團,包括八千騎兵,渡過幼發拉底河,直撲塞琉西亞,進攻安息國。
安息國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誘使羅馬軍隊一路追求進入一望無際的卡爾萊荒原。
這里是沙漠地帶,沒有林木,也沒有水源,炎熱、乾渴加上勞累,讓羅馬士卒陷入困境,恰在這時,四面八方冒出安息騎兵,揚起滿天黃沙,隨著安息鐵騎的迫近,箭如雨下,狂妄自大的羅馬人第一次嘗到「死亡之雨」(箭雨)的厲害。
羅馬人善長的投槍不在射程,失去了威力,只能任憑安息的箭雨讓軍卒一批又一批倒下。
克拉蘇發現不妙,試圖突圍,結果前鋒人馬不僅沒有撕開口子,反而全部被殲滅。
克拉蘇無奈,只好親自去見安息統帥談判,談判觸怒了安息人,一擁而上,把克拉蘇亂刀砍死(一代羅馬英雄就這樣魂葬異鄉)。
這次大戰,約有兩萬左右羅馬士兵戰死,一萬多人被俘成了奴隸,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六千餘人拚死殺出重圍。
五、是突圍的羅馬軍隊還是羅馬戰俘?
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率軍沖出重圍,卻迷路了,於是,他們遇到了匈奴郅支單於,二者聯合,羅馬人成了郅支軍隊的一部分。
也有學者認為,進入中亞的羅馬人,不是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殘部,而是那一萬俘虜的一部分。
這些羅馬俘虜被安息人派到安息東部邊陲,大批戰俘與當地人通婚,逐漸融合,其中一小部分從安息邊境逃到了康居國。
康居國為了防止安息人西進,便優待這些羅馬人,給他們劃出一塊生活區。這些人逐漸發展壯大,人口超過兩萬人,並推舉了一位年輕雄武的為首領,外人稱其為「羅馬王子」。
匈奴郅支單於到達康居後主動去拜會羅馬王子,這羅馬人也聽說過匈奴,也願意與來自東方的人交往。郅支單於還把女兒嫁給了這位羅馬王子,於是,有許多羅馬人加入到郅支單於的軍隊。
話說這個郅支單於,看到大漢兵馬有如天降,兵臨城下,自認有羅馬軍士幫助,採取羅馬人的方式,在外城設置三層重木建成的城垣「重木城」,又利用羅馬人的圓形盾牌組成魚鱗陣(據說在者來寨相鄰的杏樹村曾經挖出一根丈余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桿,這似乎是當年羅馬人「重木城」的遺物),而放棄了自己善長的運動戰,龜縮在城中不出來,是想與漢軍打一場持久攻堅戰,等漢軍補給出現危機時主動退兵。
可以說羅馬人的重木城確實很厲害,甘延壽與陳湯指揮兵馬攻擊了幾次都沒有攻破,損失很大。
陳湯望著這重木城,又仰起頭望望天,一下有了辦法,這中亞地區冬季乾燥,風力強勁,火攻。對,火攻。
漢軍運來乾柴堆到城外點燃,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火勢迅速蔓延開來,那重木城頃刻間燒成一堆灰燼,許多士兵也葬身火海。
郅支單於一看情況不妙,便率部突圍,漢軍早就弓箭伺候,一陣亂箭,又把他射了回去。
郅支單於突圍不成,只好上城防守,連郅支手下的女性們也拿起兵器,上城助守。
漢軍配備了威力強大的弓弩,這善於野戰的匈奴士兵損失慘重,那些匈奴女性也是死傷大半(可憐的女人),郅支單於也被射中鼻子。
郅支單於看到大勢已去,守也守不住,沖又沖不出去,只好做最後的頑抗。
很快,城被攻破,軍侯杜勛身手敏捷,一刀砍下了郅支的頭顱,匈奴的一代梟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創造了兩個很不光彩的紀錄:郅支單於是第一個被漢朝兵馬斬殺的匈奴單於;也是第一個身首兩處的匈奴單於。
六、羅馬事件的餘波
甘延壽與陳湯殲滅了郅支單於,獲勝後,快馬飛報漢朝皇帝漢元帝報捷,請求將郅支單於的首終懸於城頭示眾,以宣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決心。
漢元帝聞報,這分明是上天掉下的喜訊,給予批准,還改元為「竟寧」,其意也就是邊境從此太平安寧了。
然後,甘延壽與陳湯雖然剿滅了郅支在西域的勢力,斬殺了郅支,功勛卓著,但由於是矯詔出兵,觸犯大漢法律,加上朝中丞相匡衡與宦官石顯等人陷害,有功的甘延壽與陳湯沒有加官封賞,反而被下入大牢兩年多。三年後才平反出獄,甘延壽被封為義戰侯,陳湯僅被封為關內侯,每人食邑僅僅三百戶。
據說,甘延壽與陳湯殲滅郅支匈奴勢力後,羅馬王子傾慕東方的大漢文化,主動派人與陳湯等人接洽,表示願望帶領部眾到中國定居,有四千多羅馬人隨陳湯來到了中國。漢朝政府在祁連山麓的張掖郡番和縣,也就是原來匈奴折蘭王的駐牧地修建了驪靬城供他們居住,專門設立了驪靬縣。這「者來寨」就是「折蘭」的轉音。
也有的認為,那羅馬王子其實就是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或者是他的兒子。
無論歷史的真實如何,兩千年前,羅馬人來到了神州大地,留下了一個叫「者來寨」又叫「驪靬村」地名,並且這里生活著有歐洲人血統的居民,也給後人留下無盡的謎團。
作者:陳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