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涼好個秋"是取自哪首詩,全文是什麼
出自《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所作,全文如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白話文釋義: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鋒核叢啊!
(1)卻道天涼好個秋全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這首詞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突出渲染一銀櫻個「愁」字,感情真摯委婉,將詞人大半氏叢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詞的下片,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
「欲說還休」深刻地表現了作者這種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憤愁苦溢於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說還休」四字重復出現,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加強了藝術效果,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為國事憂愁,極端痛苦。
B. 卻道天涼好個秋 全詩是什麼
出自南宋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消輪扮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桐顫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少年時代思想單純,沒有經歷過人世艱辛,喜歡登上高樓(層樓),賞玩景緻,本來沒有愁苦可言,但是「為賦新詞」,只好裝出一副斯文樣子,勉強寫一些「愁苦」的字眼應景。上片生動地寫出少年時代純真幼稚的感情。「不識」寫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愁」,拿灶十分真切。
C. 天涼好個秋出自哪首詩
「天涼好個秋」出自《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這首詞是辛棄疾帶湖閑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帆頌、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翻譯
少年時,因為不理解愁苦的滋味,為了寫出好的新詞,經常登高望遠,無愁苦而勉強說有愁苦。然而如今,我已人到中年,飽經憂患之苦,生活歷盡艱辛。這些愁苦,有的不能循淚棵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說也說不盡,還是不說罷了。唉!只好說,天涼了,秋天到了。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注釋
1、丑奴兒:詞牌名,又名「採桑子」。雙調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2、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
3、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4、「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5、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兆攔6、欲說還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休,停止。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這首詞的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族轎胡少年時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為「愁」,「愛上層樓」,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也只有不懂憂愁為何物時才有興致登上高樓,效仿前輩的文人雅士們抒發一下所謂的憂苦之情。到了下片時,話鋒一轉到了如今,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著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不僅讓他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這所有的愁緒著重體現在這里的「盡」字,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D. 「卻道天涼好個秋」這句詩的全文是什麼
這句詩源於宋代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閑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指派「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姿逗侍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跡吵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說,有的不便說,而且「識盡」而說不盡, 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說」。故意說得輕松灑脫,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周濟說辛詞「變溫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蘊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E. 卻道天涼好個秋是出自哪一首古詩
卻道天涼好個運帶秋,出自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的詩句,全是如下
丑奴兒·書博祥雹山道中壁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謹悄帆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