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盧漢妻子龍澤清,龍雲簡介,龍雲與盧漢是啥親戚
展開全部
盧漢(1895—1974.05.13),原名邦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 *** 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和平解放雲南,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歷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二、三屆常委、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龍雲簡介,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盧漢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第4期步兵科。是龍雲的表弟,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後隨龍雲加入滇軍,二人受到唐繼堯的重用。歷任滇軍排、營、團、旅、師、軍長、雲南省 *** 主席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庄戰役。武漢保衛戰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盧漢出生於昭通市炎山鄉中寨的一個彝族奴隸主等級的吉迪家族。其父盧元達(1874—1926)曾捐過一個游擊的官銜。其母劉氏(1874—1946)是家庭婦女。根據殲氏墓誌銘記載,盧元達共有6個兒子,即永恆(永衡、邦漢),邦彥,邦佐,邦治,邦基,邦定。據墓誌銘可見,盧漢在6兄弟中,排行居長。
盧漢雖然出生於奴隸主家族,但幼年時期也參加過田間勞動。後來又與龍雲一道,被送進昭通城內讀書。但二人對「三、百、千」不敢興趣,於是流浪於雲南昭通與四川涼山的金沙江兩岸地區,拜江湖術士馬得勝為師,學得一手好拳法,頗有狹義心腸,與龍雲、鄒若衡並稱為「昭通三劍客」。 1911年春,盧漢、龍雲、鄒若衡出外收購木材,後因木筏被撞壞貨物沉沒,淹死二十餘人,無顏回鄉,只好去四川另謀出路。6月,四川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反抗清廷出賣築路 *** ,史稱「保路運動」。雲南永善人魏煥章也在川南組織了一支隊伍,自任統領,參與了保路運動,要攻打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盧漢遂跟隨龍雲、鄒若衡投入魏煥章部。同年冬,辛亥起義後,雲南都督蔡鍔決定派兵支援尚未起義的四川,滇軍援川軍第一梯團長(相當於旅長)謝汝翼,奉命率部經昭通入川至敘府(今宜賓市)。龍雲、盧漢得知滇軍來到,遂一同投奔謝汝翼梯團。謝汝翼得知他們是雲南人,也歡迎他們參加滇軍,暫時給予「候善員」名義,等待安排。龍雲、盧漢就在辛亥時期正式投入了滇軍,並從此與滇軍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5月盧漢和龍雲隨滇軍開回雲南,以准尉級軍銜被保送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四期步兵科學習,龍雲去了騎兵科。
1914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步兵科畢業後,回家探親,與龍澤清結婚。(盧漢夫人龍澤清,我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企業家。) 畢業後盧漢分配到滇軍任少尉見習排長。從這時起,盧漢開始了自己一生正規的軍事生涯。 1915年底,從雲南頃含開始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爆發,盧漢隨護國軍進入四川戰斗。護國戰爭結束後,盧漢在駐川滇軍成都兵工廠保廠營任排長,後升任連長、副營長等職。 1920年,四川軍人掀起「川人治川」運動,驅逐駐川滇軍,滇軍戰敗退回雲南。盧漢回到昆明後,在唐繼堯督軍公署當少校副官。 1921年初龍雲簡介,駐川滇軍第1軍軍長顧品珍,不滿唐繼堯強驅滇軍入川內戰氏乎散,率部回昆明驅逐唐繼堯。唐繼堯在內部分裂,軍心動搖,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不得已通電辭職,2月8日凌晨率親信乘滇越鐵路火車向南出走,流落香港。次日,顧品珍進入昆明,以滇軍總司令名義控制雲南。唐繼堯逃離昆明前,委龍雲為近衛第11團團長,盧漢任該團第3營營長,駐雲南蒙自地區,以待時機。 1922年春,唐繼堯僥幸地實現了「二次回滇」,重新統治了雲南,論功行賞,龍雲出任軍長,盧漢被任命為近衛第3團團長。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 *** 人的幫助下改組了 *** ,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准備繼續完成北伐事業,民主革命形勢蓬勃發展。
唐繼堯對這個形勢看不慣,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與粵系陳炯明,桂系劉震寰相勾結,試圖推翻以孫中山為首的廣州革命 *** ,組織以唐繼堯為首的南方 *** 。1925年春,唐繼堯派出號稱十萬大軍的部隊,分兩路入侵廣西。北路以唐繼虞為總指揮,率領號稱5萬人(實則僅為2.5萬人),從北路進攻;南路以龍雲為總指揮,率領號稱5萬人(實則僅有3萬人),從南路進攻。盧漢被唐繼堯任命為第7旅旅長,歸龍雲指揮,進入廣西。由於滇軍指揮混亂,士氣低落,經過幾個月的戰斗,遭到大敗,於同年8月退回雲南。不過在這次戰爭中,龍雲及其盧漢所部,損失不大,保留比較完整,這就使龍雲、盧漢在後來滇軍內部角逐中,處於優勢地位。 1927年2月6日,盧漢跟隨昆明、蒙自、昭通、大理四鎮守使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發動推翻唐繼堯的「二
Ⅱ 盧漢妻子龍澤清,龍雲簡介,龍雲與盧漢是啥親戚
盧漢(1895—1974.05.13),原名邦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和平解放雲南,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歷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二、三屆常委、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盧漢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第4期步兵科。是龍雲的表弟,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後隨龍雲加入滇軍,二人受到唐繼堯的重用。歷任滇軍排、營、團、旅、師、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等職。 抗日戰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庄戰役。武漢保衛戰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軍投降。[1]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盧漢出生於昭通市炎山鄉中寨的一個彝族奴隸主等級的吉迪家族。其父盧元達(1874—1926)曾捐過一個游擊的官銜。其母劉氏(1874—1946)是家庭婦女。根據墓激磨志銘記載,盧元達共有6個兒子,即永恆(永衡、邦漢),邦彥,邦佐,邦治,邦基,邦定。據墓誌銘可見,盧漢在6兄弟中,排行居長。 盧漢雖然出生於奴隸主家族,但幼年時期也參加過田間勞動。後來又與龍雲一道,被送進昭通城內讀書。但二人對「三、百、千」不敢興趣,於是流浪於雲南昭通與四川涼山的金沙江兩岸地區,拜江湖術士馬得勝為師,學得一手好拳法,頗有狹義心腸,與龍雲、鄒若衡並稱為「昭通三劍客」。 1911年春,盧漢、龍雲、鄒若衡出外收購木材,後因木筏被撞壞貨物沉沒,淹死二十餘人,無顏回鄉,只好去四川另謀出路。6月,四川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反抗清廷出賣築路主權,史稱「保路運動」。雲南永善人魏煥章也在川南組織了一支隊伍,自任統領,參與了保路運動,要攻打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盧漢遂跟隨龍雲、鄒若衡投入魏煥章部。同年冬,辛亥起義後,雲南都督蔡鍔決定派兵支援尚未起義的四川,滇軍援川軍第一梯團長(相當於旅長)謝汝翼,奉命率部經昭通入川至敘府(今宜賓市)。龍雲、盧漢得知滇軍來到,遂一同投奔謝汝翼梯團。謝汝翼得知他們是雲南人,也歡迎他們參加滇軍,暫時給予「候善員」名義,等待安排。龍雲、盧漢就在辛亥時期正式投入了滇軍,並從此與滇軍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5月盧漢和龍雲隨滇軍開回雲南,以准尉級軍銜被保送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四期步兵科學習,龍雲去了騎兵科。 1914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步兵科畢業後,回家探親,與龍澤清結婚。(盧漢夫人龍澤清,我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企業家。) 畢業後盧漢分配到滇軍任少尉見習排長。從這時起,盧漢開始了自己一生正規的軍事生涯。 1915年底,從雲南開始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爆發,盧漢隨護國軍進入四川戰斗。護國戰爭結束後,盧漢在駐川滇軍成都兵工廠保廠營任排長,後升任連長、副營長等職。 1920年,四川軍人掀起「川人治川」運動,驅逐駐川滇軍,滇軍戰敗退回雲南。盧漢回到昆明後,在唐繼堯督軍公署當少校副官。 1921年初,駐川滇軍第1軍軍長顧品珍,不滿唐繼堯強驅滇軍入川內戰,率部回昆明驅逐唐繼堯。唐繼堯在內部分裂,軍心動搖,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不得已通電辭職,2月8日凌晨率親信乘滇越鐵路火車向南出走,流落香港。次日,顧品珍進入昆明,以滇軍總司令名義控制雲南。唐繼堯逃離昆明前,委龍雲為近衛第11團團長,盧漢任該團第3營營長,駐雲南蒙自地區,以待時機。 1922年春,唐繼堯僥幸地實現了「二次回滇」,重新統治了雲南,論功行賞,龍雲出任軍長,盧漢被任命為近衛第3團團長。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改組了國明塵斗民黨,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准備繼續完成北伐事業,民主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唐繼堯對這個形勢看不慣,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與兄羨粵系陳炯明,桂系劉震寰相勾結,試圖推翻以孫中山為首的廣州革命政府,組織以唐繼堯為首的南方政府。1925年春,唐繼堯派出號稱十萬大軍的部隊,分兩路入侵廣西。北路以唐繼虞為總指揮,率領號稱5萬人(實則僅為2.5萬人),從北路進攻;南路以龍雲為總指揮,率領號稱5萬人(實則僅有3萬人),從南路進攻。盧漢被唐繼堯任命為第7旅旅長,歸龍雲指揮,進入廣西。由於滇軍指揮混亂,士氣低落,經過幾個月的戰斗,遭到大敗,於同年8月退回雲南。不過在這次戰爭中,龍雲及其盧漢所部,損失不大,保留比較完整,這就使龍雲、盧漢在後來滇軍內部角逐中,處於優勢地位。 1927年2月6日,盧漢跟隨昆明、蒙自、昭通、大理四鎮守使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發動推翻唐繼堯的「二
Ⅲ 雲南文化名人簡介
雲南歷史名人
熊慶來 熊慶來(公元1893~1969年)字迪之,彌勒人。曾赴比利時、法國留學,專攻數學,獲碩士學位。在法發表《無窮極之極函數問題》等論文,嶄露頭角。1920年創辦清華大學算學系及研究部,陸續寫成《高等數學分析》、《方程式論》等著作。1932年赴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後留法國從事數學研究,撰寫了《關於整函數與無窮極的亞純函數》等論文,其創見被學術界稱之為"熊氏定律" , 1934年回國,重主清華大學哪岩伍算學系。1937年應聘回滇擔任雲南大學校長12年。1949年到巴黎參加國際會議,在法治病從事數學研究。1957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員直到去世。他極為關心青年一代數學人才的培養,曾發現並培養了華羅庚等知名數學家。
聶耳 聶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藝,一作紫藝。祖籍玉溪,生於昆明。中學時代即加入共青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進步音樂、戲劇、電影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並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藝術評論。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逝世。聶耳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號角"。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其墓在昆明西山,玉溪辟有聶耳公園昆明翠湖、西山及玉溪有聶耳雕像。
鄭和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宮為宦官,賜姓鄭。後從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世稱"三保太監"。1405-1433年,鄭和率27,800餘人,分62艘寶船,先後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最遠到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歷經39個國家和地區,航程達10餘萬公里。此航海創舉,比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還早80多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00年。對中國的航海事業具有偉大的貢獻。
皮邏閣 皮邏閣(公元697~748年)南詔第四代王,據胡蔚本《南詔野史》載,他於唐李或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間,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並吞了其他五詔,使洱海地區統歸南詔管轄,將王都從巍山遷至大理,當時稱為太和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貢,受到唐玄宗的禮遇,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其後又加封"上柱國",並賜"龜茲樂一部"及金佛像等。
龍雲 龍雲(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雲,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為唐繼部將,1927年胡若愚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成功,龍雲相繼任雲南省常務委員員主席、38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13路軍總指揮、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時期,組織第58軍、第60軍參加中原抗日,後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等職。秘密參加民盟,支持民主運動。1945年10月,蔣介石以武力改組雲南省政府,龍雲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1948年底至香港,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發展《我們對現階段中國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1950年到北京,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際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棗激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唐繼堯 唐繼堯 (公元1883~1927年)字螢賡,別號東大陸主人,會澤人,清癢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1909年回滇後歷任清陸軍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陸軍講武堂教官、監督、新軍管長。1912年率軍北伐,任貴州都督,次年調任雲南都督。19015年與蔡鍔等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任護國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1917年護法運動中任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1922年創建東陸大學,還支持趙藩等輯刻《雲南叢書》。1927年2月部將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5月,唐病逝於昆明,葬於園通山。著有《會澤首義文牘》、《會澤督黔文牘》、《會澤靖國文牘》、《東大陸主人言志錄》等。
盧漢 盧漢(公元1896~1974年),原名邦漢,字永衡,昭通人,彝族。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庄戰役,後任第13軍團軍團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抗戰勝利,率滇軍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龍雲被迫下台後,調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任雲南省臨時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職。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 楚圖南(公元1899~1994年)雲南文山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師大)史地系,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在東北、山東等地任教及從事革命工作。 1935年到上海,在暨南大學任教,參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受聘雲南大學文史系主任、教授,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先後在上海、香港等地進行盟務活動,1948年底到河北平山縣中共中央所在地,1949年隨軍進入北平,參與文教接管,出席新政協一次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主任、文教部長。1953年後到北京,先後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副會長和黨組副書記、二至五屆全國政協黨委、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其著作主要有《楚圖南文集》(上、下)、詩詞集《蕊草集》,譯作《草葉集選》等。他還精於書法,各地園林名勝、紀念地多有刊物懸掛,文山西華園有楚圖南銅像。
李根源 李根源,生於1879年,字印泉,雲南滕沖縣和順鄉人,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清代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公派留學日本學習陸軍,在東京與孫中山、黃興多有接觸,並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l905年)加入同盟會,因而被尊為國民黨元老。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的朱德、葉劍英都出身於雲南講武堂,為革命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
講武堂大門講武堂操場 李根源參加過雲南重九起義、護國運動、護法戰爭、反對曹銀賄選總統、抗日戰爭等。歷任國會議員、陝西省省長、北洋政府農商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雲貴監察使等職。解放後,任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李根源在軍界也功勛顯赫,曾授國民黨陸軍上將銜。
趙藩 雲南劍川縣向湖村人,白族。生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農歷正月初七日。是清末民初雲南著名學者、詩人,他撰寫的楹聯、書法享譽海內外。
他書寫的大觀樓長聯經刊刻後懸掛在大觀樓至今,筆法雄厚豐腴,庄嚴秀麗,被世人稱為「璧合珠連」。也由於趙藩重書孫髯翁撰寫的長聯,對聯出典故作了細心探考,指出前人把「漢習樓船」典故中的昆明池錯當滇池了,典故中的昆明池為洱海,為更正這一錯認,他題書了兩副楹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雲南重九光復,他的門生李根源請趙藩出山,總理滇西政務,趙藩積極響應,後被舉薦為眾議院議員,又被唐繼堯指派為雲南軍政府代表赴廣州,出任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政府七總裁之一兼交通部長。1915年參與討袁護法,榮獲「雲南舉義再造共和國」一等獎章。
撣寫成都武侯祠「攻心」聯知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錢南園 錢灃(一七四O——一七五九)字東注,又字約甫,號南園,雲南昆明人,乾隆辛卯(一七七一)進士,做過清代國史觀纂修官、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史、湖南學政、湖廣道察御史等職。書法家錢灃(南園)的書法,端莊厚實,氣勢雄偉,使人[初見敬而畏之,愈久愈可愛。也許會有人說,常見的顏體字怎麼會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其實書法作品達到經久耐看是不容易的,要達到較高水平,必須經過會、通、精、化的艱苦歷程。錢南園的書法有此顯著成就,是與他的人品氣質和刻苦磨練分不開的。他為人耿直,敢於當面指責乾隆皇帝的權臣和珅的過失,先後曾上書彈劾過陝西總督畢沅、山東巡撫國泰和布政使與易簡等的貪官營私重案。《清史稿》稱他[以直聲震海內。五十歲後曾兩次到湖南任學政。他從小愛好書法,遍臨各家,專攻顏體,終身不懈。這與他景仰顏真卿的人品氣質有關。他的性格氣質與顏真卿有相似之處,雖然時代不同,遭遇各異,但剛正不阿,敢於斗爭的性格是相同的。因此,南園一生專攻顏體不是偶然的。他不僅在書法上有卓越的成就,還是個多才多藝的畫家和詩人。他善於畫馬,當時頗有名聲;兼善詩文,蒼郁勁厚,深得古意,著有《南園詩存》和《南園文存》等。
楊麗萍,雲南大理白族人。她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和兩個妹妹一個弟弟跟母親過。在楊麗萍的童年記憶里,大都與貧窮與歧視有關,但她有一份大多數人少有的快樂態度,從小酷愛舞蹈的她,沒有進過任何舞蹈學校,1971年從村寨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1986年她創作並表演了獨舞《雀之靈》,一舉成名。多年來她出訪世界很多國家進行藝術交流,相繼在菲律賓、新加坡、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台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舉行專場舞蹈晚會。多才多藝的她還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太陽鳥》,並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榮獲評委會大獎。
一直以來,人們將這位從深山裡走出來的神秘舞蹈家稱為"巫女"--一位善於用肢體說話的人。台灣及東南亞的觀眾更稱她為"舞神"。對於這樣一個宛如傳遞著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一個美麗動人的輕盈身影流泄出絲絲入扣的生命律動,感覺頗為驚人。楊麗萍所舞出的純凈柔美的舞蹈,是特殊的藝術形象、特殊的靈慧氣質、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風貌里孕育出的藝術瑰寶。初看,令人贊嘆她的指尖細腕的微妙語言;續看,你會領悟到其舞蹈神韻中含有一份靈氣;而再三欣賞時,便可沉澱出一股雋永的心靈之美--在雲南遙遠的深山裡,生活著她和她的族人們,她們依附在大自然里。
從天地交合陰陽協調中獲取靈性,致使她對於生命、愛情與死亡具有一種本能而浪漫的意識,從而使她的舞蹈藝術獨辟蹊徑,自成風格。她是真正的藝術家、創作者、實踐者,真正獨一無二至情至性的舞者。
主要舞蹈演出劇目
1、《月光》編舞:楊麗萍楊麗萍一直以為女人就如同一樣有形和無形,所以她用抽象和變形的肢體表現了她的感情和月光的聖潔,我們在其中會看到舞蹈家是怎樣張開她那想像的翅膀。
2、《兩棵樹》編舞:楊麗萍傳說中兩位相戀的人不能相愛,死後也沒能葬在一起,但他們的墳墓卻同時各長出一棵樹並緊緊的纏繞在一起,這就是人們傳說的連理枝。楊麗萍崇尚那種靈欲交溶的愛情,她創作的《兩棵樹》被評選為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蹈。
3、《嘎奇奇》身,象徵著一個女人一生中都不會缺少愛。楊麗萍運用十個手指的巧妙顫動,象徵連綿
不斷的春雨,這一動作設計被譽為獨特的創編。
4、《珠穆朗瑪》 編舞:蘇東梅、何浩川、趙明珠你聳立在人們心中,你立在藍天之下。啊!聖潔的珠穆朗瑪!
5、《火》編舞:楊麗萍生在自然里的瓦族人,對火有著原始的崇拜,他們認為火就是太陽,太陽給大地帶來光明,點燃起人們對生命的所有慾望。楊麗萍將用她的手指腳指身體乃至她的心,點燃起生命之火。
6、《拉薩河》編舞:楊麗萍藏族人每年有個沐浴節,她們每年那一天將在拉薩河裡沐浴,接受河水那母親般的呵護祝福,從而得到一個純凈的靈魂和一個無限的生命,這個舞是楊麗萍最新的作品。
7、《紅色誘惑》編舞:何浩川她,似一團紅色的霧,令憨哥們迷迷糊糊;她,像一把熾烈的火,叫壯漢們失魂落魄。
8、《女兒國》 編舞:楊麗萍女人不去吃苦,日子那會過得甜?天上沒有個女人,天就不會亮;地下沒有個女人,地就不長草。
9、《心之翼》編舞:蘇冬梅改編:何浩川心之翼托起古老又年輕的情感,大涼生因此而青春浪漫。索瑪花又有了新的傳說。
曾獲獎項
1979年她主演的大型民族舞劇《孔雀公主》曾榮獲雲南省1979年表演一等獎。
1986年她創作並表演的成名作---獨舞《雀之靈》榮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第一名。
1990年 應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閉幕儀式中表演獨舞《雀之靈》
1992年 她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赴台灣表演的舞蹈家。
1993年 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她創作表演的雙人舞《兩棵樹》,獲得觀眾投票第一名。
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 獨舞《雀之靈》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獎。
1997年 參加日本大阪國際藝術節演出,大阪國際交流中心授予最高藝術獎 菲律賓國家民間舞蹈協會贈予她為終身會員。
1998年 她編制導演並主演的電影《太陽島》榮獲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
Ⅳ 十大軍閥簡介
1、袁世凱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閥,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變法中,他假裝支持變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們打著「實行君主立憲」的旗號,演出一場「逼宮戲」,後又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2、段祺瑞
段祺瑞這只「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十六年間,他三次出任國務總理,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台期間,仍能呼風喚雨,待機而出。他不搞陰謀,不搞謀殺,崇尚簡朴,為政清廉。
3、曹錕
曹錕1985年投奔袁世凱新建陸軍,很快成為「三洋三傑」之外的第三號人物。曹錕作為直系重要頭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圖謀副總統不成,後又拉攏奉系,打敗皖系,最終謀取了直系軍閥獨掌北京政權。
4、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綠林,當過胡匪,因而被稱為「胡帥」。由一個被清政府招撫的土匪頭目,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王」,他還曾問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並當上國家元首。「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5、吳佩孚
吳佩孚師從名儒,得中秀才,他讀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書,不蔽碧腔少的兵法,在軍事上,他長於權術,善於臨時應變,打敗了許多敵人,曾得「長勝將軍」的稱號。吳佩孚在其戎馬生涯中還做了許多的詩詞,反映他得意時,失意時,苦悶時的心情。因此他稱為秀才軍閥是恰當的。
6、閻錫山
西王閻錫山經歷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幾個歷史重大變革時期。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
7、張宗昌
張宗昌無知無識,人稱「狗肉將軍」,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錢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當過土匪,後又在張作霖的卵翼下發跡。竟至擁有兵數十萬成為山東的土皇帝。在他督魯的三年間為惡甚多,人民對他恨之入骨。
以擅長作戰並兼通文墨而發跡,在北伐戰爭中一路猛打猛沖過關斬將,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在中原大戰前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韓復榘在山東擊敗了晉軍為蔣介石鞏固了前沿戰線。
9、韓復榘
韓復榘由一個普通的士兵被提升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繼張宗昌之後,他曾統治山東達七年之久。他自稱「韓青天」,到處斷案,卻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話,抗日戰爭開始後,他退棄山東,成了蔣介石的替罪羊。
9、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軍閥中,僅次李宗仁的第二號首腦人物。在眾多的軍閥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謀,滿腹經綸而聞名,有「宏衫小諸葛」之稱。
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華民國國慧迅防部長」,然而國民黨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果,局勢對國民黨政府愈趨不利,新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解放軍解放中國大陸後,白崇禧逃往台灣,1966年逝於台北。
10、陳炯明
陳炯明1911參加辛亥革命,因他極喜趨新弦奇,在當時的廣東社會,就軍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4)龍雲簡介擴展閱讀:
一、詞源出自《舊唐書·郭虔瓘傳》有著名的漢末群雄、北洋軍閥、直系軍閥、皖系軍閥等。
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啟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二、民國十大軍閥相關的書籍《民國十大軍閥》:
《民國十大軍閥》書籍講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成為中國現代軍閥之祖。繼之,大小軍閥粉墨登場,擁兵自重,為搶奪地盤和各自利益大打出手,混戰一團,狼煙四起,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民國十大軍閥》對民國時期形成的十個主要軍閥進行梳理描述,全面介紹了這些軍閥逐漸壯大,擁兵自重的歷史,展現了這群風雲人物的個性風格和傳奇故事。這十大軍閥為: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陸榮廷、龍雲、劉湘、盛世才、馬鴻逵、馬步芳。
《民國十大軍閥》其分十章,每一章集中敘述一個軍閥人物。敘述脈絡清晰,描寫細致全面,史料運用准確,講述生動活潑。通過對民國十大軍閥的描述,讀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些軍閥們的興衰歷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華民國的變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