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疍民"是廣東福建一帶水上人家的別稱。它從哪裡遷來,又是怎樣形成的
《辭海》有「疍民」條目,謂水上居民的舊稱。而無「疍家」之條目,稱之「疍民」,也許更確切一些。其實,疍民源於古代南方越族,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疍民以廣東珠江一帶為最多,他們分布在南海沿岸以至南洋諸島。 疍民歷來受歧視。清代雍正年間,始准疍民與齊民同列甲戶,但仍被視為賤民。迨至民國初搏頃困年,疍民才與國民平等。只有解放後,疍民才翻了身,做了主人,走上幸福的道路。 海口海濱的疍民,歷史上人口較多,但由於不斷地「海口化」和「村人化」,今天,只有捕撈新村、捕撈舊村和白沙門下村等三個村莊,計205戶,986人。他們依然講粵方言的寮家話,但對海口話也較為諳練。在習俗方面,海口疍民與海口人大致相同,但也保存某些獨特之處。 居住:海口疍民向來舟居海上,漂泊不定。有時在海灘沙洲蓋「白鴿寮」定居,寮上層居人,寮下面臨水,便於出海謀生。解放後,有些疍民到陸地定居,蓋起瓦房、小樓。如因城建征地建濱海街,鹽灶海濱的捕撈隊,已有部分疍民遷居海口港門東側,稱捕撈新村。 服裝:海口疍民婦女衣服緊身,顯得健美苗條。上衣大襟右扣,常用一塊顏基念色鮮艷的布料襯於肩頭袖筒之上,發髻插銀釵,手戴玉器、玳瑁大鐲。 婚姻:以前多是請媒說親,父母包辦。婚前,將船刷凈洗潔,漆以新油,貼紅婚聯。婚日,兄弟朋友的船隻都聚攏在一起,擺酒暢飲。進洞房前,要對民歌。 給小孩的命名也很奇特,生男喜用「仔」,生女愛用「姑」。子女成年後,常以「龍鳳彩珠波」等字命名,表明自己所屬的家庭派系。 信仰與禁忌:海口疍民祭天後聖母、兄弟公、昌化公和江大將軍,這些都是海上的保護神。船出航或停航都燒香祈禱神靈保佑水上航行平安。 海口疍民的禁忌頗多。平時上船,不從船頭金頂跨過。放釣時,叫吃飯就要及時入座,不能回答「不吃」或「你們先吃」,如果這樣說就不吉利,就意味著魚不吃餌,不上釣,釣魚就會落空。煮魚不斬尾巴,意為留有後路,以免日後斷絕,捕不到魚。另外孕婦生孩子,未滿月,乎脊其丈夫不得過別家船,不得進別屋。
② 疍家人是什麼民族
疍家人是漢族。是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世代以打漁為生,而不在陸地上置業。疍家分為明螞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疍民長期生活在海上,各方面條件都極其艱苦,他們要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狂風、巨浪、暴曬、黑暗,而且沒有外界的物質保障,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疍家人的歷史文化
清代至民國時期中槐和,疍家人賣盯多穿染成藍黑色、褐色的麻布衣褲,褲子十分寬大,女性的袖領上常鑲有一寸多寬的黑邊。疍家人的婚俗十分有趣,清代文學家屈大均撰《廣東新語·舟語·蛋(疍)家艇》曰:諸蛋以艇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於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於梢,以致媒妁。
傳統疍民,認為在陸上用磚塊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願上岸居住。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順,三是無錢購買床、椅等傢具。高德鎮土改時,曾分些瓦房給疍民,但他們都不願意搬進去。他們當中,有點錢的疍民有些在海岸邊搭建蛋家棚居住,其棚樓板浩愛潔凈,一日數次刷抹。在蛋家棚內,無凳無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樓板上進行,大多蹲著。
③ 疍民是什麼意思
疍民的解釋
[Tan people]
與黎族有遠親關系的水上居民,他們的船隻在我國廣州和福州形成密集的水上聚居區 詳細解釋 即疍戶。備宴 巴金 《海珠橋》 :「 許多 疍民就 生活 在船上,而 且是 靠著船生活的。」
詞語分解
疍的解釋 疍 à 〔疍民〕過去在 中國 廣東、廣西、福建虛鬧一帶的水上居民,多以船為家,從事漁業、運輸業。 部首 :疋; 民的解釋 民 í 以 勞動 群眾 為主體的 社會差滾罩 基本成員:人民。 民主 。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內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 權利 並履行公民 義務 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 民族 。 勞動大眾的,非官方
④ 廣東疍家人是什麼呀
疍家是個住在水上船上的群體,不止廣東,福建,海南,香港等等都有
說歲握疍家話的叫:拖船疍家
說甌船閩語的叫:甌船疍家(海豐疍家話)
說福州話的叫:福州疍家等
古代被定為賤民階級,可能是清朝遷海令被清廷稱疍家賊時開始的
疍家名人:張保仔(海賊王阿普原型,加勒比海盜3嘯風船長原型),鄭一嫂(可能是加勒比清夫人),程夫人,等等
女性:很多疍家女由於家貧做船妓,也就是灶薯艇妹,洋男性服務的叫鹹水妹,潮州船妓可能指疍家妹
武功:疍家無論男女皆會武功,解放後大多上岸居住,
相關傳說:1很多海盜為疍家人,而疍家人有時會偽裝成倭寇,有日本女借種來自疍家乎辯慶船妓一說。
2海盜寶藏傳說
⑤ 蛋民的疍民的來歷
疍民,又稱蜒人、龍戶,是解放前我國居住在水上的兄弟民族,分布在我國東南部的沿海各省,如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他們一直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只准在水上生活,不準在陸上定居,不準讀書、識字、應考、做官,不準與漢人通婚等。曾有人寫詩詠日:「世世舟為宅,年年竹作簰。浮沉波浪里,生活海天涯。蛇祭桐空全家富,龍居辦穴乖。還攜蚝與木,知爾是同儕。」(廣西《桂平縣志》引林有席《諸蠻風土詩·詠蜒戶》)
疍家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粵西沿海,閩東沿海和閩江流域,閩南廈門鷺江和泉州晉江流域,在其它閩粵桂瓊浙沿海地區亦有分布。疍家往往以江海為家,居無定所。 疍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
福州疍民,福建閩東稱福建疍民宴輪塵為「曲蹄」晌禪、福建漁民。
廣東疍家人,稱「水上人」或漁民、疍家人等。
各地疍民生活在不同船泊、水域和方言,所以有不同名稱之分。
兩廣(廣東、廣西、海南)的疍家話屬於粵語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則主要使用福州話。 疍民按所從事的職業不同,大致有三類:「以舟為室,視水為陸,浮生江海者蜒也。欽之蜒有三:一為魚蜒,善舉網垂綸;二為蚝蜒,善沒水取蚝;三為木蜒,善伐木取材。」(《嶺外代答》卷三)蛋民有五姓:「麥、濮、吳、蘇、何。」(嘉靖《南寧府志》)
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和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搏鬥,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也被人惡稱作「疍家賊」。
⑥ "疍民"是廣東福建一帶水上人家的別稱。它從哪裡遷來,又是怎樣形成的
疍民,疍人,現在更多稱為疍家人。棗銀
疍家,漢語拼音:dàn jiā 舊時分布於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動漁民稱作疍家人。疍家的起源已無可考查,一說是廣府、客家等珠三角漢民繫到達珠三角的早期南方漢族人;一說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陸上民族排斥,多年來漂泊於海上形成的一種特殊民體。它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我國沿海水上樑仔居民的一個統稱,乃屬漢族。疍家,這一稱謂有人認為是因為疍家人常年以舟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殼漂泊於海面,所以稱為疍家;也有人認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與風浪搏鬥,處於險惡的生存壞境,和獨特的謀生手段,生命無保障,如同蛋殼凳渣宴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疍家人主要從事沿海港灣的漁業和水上運輸,他們祖祖輩輩浮家泛宅,與水為伴,長期與風浪搏鬥,被人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也被人稱作「疍家賊」,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解放初還差點成為中國第57個少數民族。
⑦ 蛋民的介紹
蛋人應該稱之為疍,清光緒《崖州志》稱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應港、望樓港瀕海諸處。男女罕事農桑,惟輯麻為網罟,以魚為生。疍家,(漢語拼音為dàn,粵音「但」daan6,但亦有一部分人會說成粵語「鄧」dang6,客家話拼音tan4,仿尺潮州話dang3),日常生活中與疍家通用。是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浙江一帶,一種以船為家的漁羨大慶民。疍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兄握及廣東疍家人。
⑧ 疍家人的介紹
疍家人,別稱疍民,是對中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屬於漢族民系分支。疍民祖籍多為陽江、番禺、順德、南海等縣的水上人家。主要分布在廣東的陽江、番禺、順德、南海等沿海地區。古時疍民備受欺凌,他們沒有部落攔孫,沒有田地,以簡輪鏈海為生。官府也不把流動漁民入冊,是沒戶籍的,規定「疍民」不準上岸居住,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科舉的名冊中也從來沒有「疍民」的名字。但正是這樣一個弱勢族群,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簡朴的智慧圍海造田桐鎮,造出了灘塗沃野,創造了鹹水種植方法,修築海邊基圍養蝦種植莞草,把陸地從海中一點點「圍」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