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句話是誰說的在什麼著作里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旦鄭滾地導致腐敗 」叢枝是出自英國思模余想史學家阿克頓勛爵(1832-1902)《自由與權力》。
Ⅱ 阿克頓勛爵:19世紀英國知識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約翰·愛默里克·愛德華·達爾伯格段閉沒-阿克頓,第一代阿克頓男爵,KCVO(英語: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1st Baron Acton,1834年1月10日-1902年6月19日),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學家,理論政治家。19世紀英國知識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著名的自由主義大師。英文常簡稱Lord Acton。自由主義名言"決定權使人腐敗,絕對的決定權絕對使人腐敗。"
他是自由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他擔任過下院議員,在曾四次當選的著名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任內,他產生過重要的政治影響。1885-1902年任劍橋大學近代史教授,主編《劍橋近代史》。作為歷史學家,他把歷史探索的客觀性與歷史性研究中的道德判斷結合起來;作為政治哲學家,他對個人自由以及促進與威脅個人自由的力量的有力分析,深刻影響了20世紀思想史。他的一些極具洞察力的名言深入人心,比如:
Power tends to corruption,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決定權會產生腐敗,絕對的決定權產生絕對的腐敗。
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an.
偉人幾乎總是壞人。
Sociali *** means slavery.
社會主義意味著奴隸制度。
1834年,阿克頓勛爵生於那不勒斯(今義大利一部分)。祖父約翰·阿克頓爵士,第六代從男爵曾任那不勒斯首相。阿克頓之父斐迪南·達爾伯格-阿克頓爵士,第七代從男爵早逝。他的寡母嫁給利弗森勛爵,他的繼父後來在格萊斯頓內閣任外交大臣。
約翰·阿克頓早年在沃里克郡奧斯科特學院就學,後去慕尼黑,師從德國天主教史學家利奧波德·馮·蘭克,掌握了歷史研究的新方法,他在歐洲和美國長期逗留,回國後任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1859-1865年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同時在1859-1864年任天主教月刊《徘徊者》主編,他與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關系密切,因而於1869年獲得阿克頓男爵爵位,1892年格萊斯頓又推舉他為維多利態腔亞女王的宮廷侍從。
1878年他在《評論季刊》握納上發表歐洲民主的著名文章,1907年他發表了他1877年的兩篇講稿《古代自由史》和《基督教自由史》,這是他計劃編寫的《自由史》的一部分。1895年任劍橋大學近代史欽定講座教授,他的就職演說《論歷史研究》給劍橋大學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劍橋講述法國大革命史和近代史兩門有價值的課程,1899-1900年開始編撰《劍橋近代史》這一歷史著作,因這部鉅著耗盡心力,中風而死。
約翰·阿克頓因聯邦架構與其對個人自由的保證,對美國這個國家極感興趣。在南北戰爭期間,他完全支援美利堅邦聯,他以為美利堅邦聯洲決定權優於中央集權 *** ,因在所有的歷史先例中中央集權都會導致暴政。他給首相格萊斯頓的筆記使英國 *** 中非常多人轉而支援南方。南方投降後,他給羅伯特·李將軍寫信,道"比起對滑鐵盧之勝的喜悅,我對里奇蒙之敗的悲哀更沉重。"
死亡和遺產
約翰·阿克頓1901年染病,於1902年七月十九日在泰根塞過世。其子理查·里昂-達爾貝格-阿克頓,第二代阿克頓男爵繼承爵位。安德魯·卡耐基在其卒後立刻買下他豐富的藏書。這些收藏是為了研究而非展示用,因此當中充斥了他本人的筆記。卡耐基把這些藏書贈給了約翰·莫萊,第一代布萊克本的莫萊子爵,而莫萊又把這些藏書贈給了劍橋大學。
信念和影響
政治
1859年約翰·阿克頓返回英格蘭定居,住進他位於施洛普的鄉村別墅奧爾德納姆。他也以愛爾蘭卡洛自治市代表返回英國下議院,並成為格萊斯頓的忠實擁護者。然而他在政治上並不十分活躍,1865年大選結束了他的議員生涯。他在1868年再次以布里奇諾斯議員身分參選,但並未成功。
1869年維多利亞女王封他第一代阿克頓男爵;而他也與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關系密切,為知交。馬修·阿諾德曾評論說"格萊斯頓影響了身邊所有人,除了阿克頓,相反他受了阿克頓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講稿》
阿克頓男爵晚年在劍橋大學講授法國大革命史的講稿。1895年2月份,阿克頓被聘任為劍橋大學欽定近代史講座教授,即開始連續講授這門課程,其後由其弟子整理出版。
阿克頓本人生前曾以其不完善為由拒絕出版本講稿,阿克頓的多個文獻目錄中亦未收入本講稿。但其重要思想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古典自由主義有關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敘述極端稀缺的情況下。而且,本書具有阿克頓著作的典型風格:淵博而無滯澀,機智而不賣弄,敘述流暢而邏輯清晰,具有強大的思想穿透力。相信對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具有濃厚興趣的中國讀者,會從中獲得許多啟示。
眾所周知,阿克頓過去寫作一本自由史,據說,這是人類最偉大、但卻沒有寫出來的史書。但阿克頓寫出的散篇文章比較連貫地探討了自由的歷史,而這部講稿,似乎也可以理解為是阿克頓探討自由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在我看來,更准確地說法是,它探討自由是怎樣在錯誤的哲學的指導下、在狂暴的 *** 的驅使下,被從根本上摧毀的。
Ⅲ 歐洲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確切記錄在歐洲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獨立 *** 君主。
路易十四登基之初,由他的媽媽奧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紅衣主教馬扎然死後他才真正開始親政。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和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援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國。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強化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執政期間(1661年-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遺產戰爭、法荷戰爭和大同盟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沖突,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西歐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使他親手締造的偉大形象的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殆盡。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長子,出生於法國聖日耳曼昂萊,王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媽媽是奧地利的安娜。1615年,在瑪麗·德·美第奇王太後的主導下,其父路易十三與西班牙公主安娜結婚(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身於奧地利,所以習慣上稱安娜王後為奧地利的安娜)。1617年黎塞留嶄露頭角,得到路易十三的賞識,後來被任命為樞機主教,黎塞留在內政方面推行君主專制。1642年,黎塞留去世。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四即位。就在路易十四即位之初,法國貴族重新活躍起來,形成了以孔代親王、謝弗勒斯夫人、隆格威爾夫人為核心的投石黨人,這是路易十四即位時的嚴峻形勢。
由於路易十四即位時尚不滿五歲,故由太後奧地利的安娜攝政,但是掌握實權的是黎塞留的忠實接班人馬扎然。此時馬扎然不僅是幼王路易十四的宰相、教父,同時也是攝政太後的情人。其位尊權重,可想而知。馬扎然接受朝政之時,恰恰是法軍在三十年戰爭中決勝關頭。 馬扎然為了應付戰爭的需要,而向金融家預支款項,並以允許他們徵收捐稅和收取國家的收入作為交換條件。這些包稅商從中獲得巨利,引起了貴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憤前岩怒。
1648年8月26日,巴黎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起義者一夜之間就築起了1200個街壘,他們用"福隆德"射擊馬扎然擁護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發了反 *** 的起義。1648年10月,國王路易十四從京城出走,馬扎然被第一次流放。 此次暴亂一直到1652年10月21日,路易十四才得以返回巴黎。這就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投石黨運動"。
路易十四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西歐最強的國家,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
歷代評價
奧爾良公爵夫人在記憶錄中對路易十四的言談舉止大加稱贊:"他的講話受到極大的歡迎,似乎有一種使人愉快的技能,舉止自然得體,沒有任何做作。"
國王的弟弟奧爾良公爵坦誠:縱然是在危險的場合下,路易十四經常也表現的非常淡然,"在死亡的最後時刻,國王仍可非常從容地安排一切慧培御事物,似乎死亡僅是另一場旅行"。
宮廷女官莫特維爾夫人評價說,在公正、仁厚、寬大、自製、嚴明方面,當代與歷代所有的君王都趕不上路易十四;法國貴族學者聖西門伯爵則以為,路易的性情是溫和謹慎的,行動與言語都極有節制;包含伏爾泰在內的批評者,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錯誤歸咎於驕傲自大,以為他對權勢與榮耀的喜好,導致法國社會的貧困與災難;杜克洛說:"非常多市民在他的靈柩經過時,甚至以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
聖西蒙在記憶錄中指出:給我一隻手錶和一本年鑒,縱然遠隔千里我也能掌握路易十四的情況,足以表明中改路易十四對於工作的認真和條理性。柯爾伯提到路易十四每日工作6―8小時,政務繁忙時甚至翻倍,對於正常人來講8小時已接近極限,何況國王。當時的外交檔案多用用拉丁文,為了更准確的掌握外交資訊,讀懂外交檔案,路易十四甚至苦學拉丁文。當一個人有了權勢和地位,仍在刻苦學習、不斷進步,許多事也會變得非常簡單,路易十四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法國帶到歐洲的鼎峰也就順理成章了。
同時代德意志的新教哲學家萊布尼茲評論他:"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國王之一"。
德國文學家歌德稱贊說:"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樣本,但是這樣做,卻使他自身耗竭,且毀掉了模子"。
反對波旁王朝的拿破崙贊美路易十四說:"路易十四是一位偉大的國王,是他造就了法國在國際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來又有哪位君王能夠與他相比?"(暗示只有自個可與查理曼和路易十四相比)
19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阿克頓勛爵則以為,他是現代國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
伏爾泰頌揚他的統治是一個"永遠值得懷念的時代"(偉大的時代)。
Ⅳ 阿克頓勛爵的簡介
他是自由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他擔任過下院議員,在曾四次當選的著名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任內,他產生過重要的政治影響。1885-1902年任劍橋大學近代史教授,主編《劍橋近代史》。作為歷史學家,他把歷史探索的知笑客觀性與歷史性研究中的道德判斷結合起來;作為政治哲學家,他對個人自由以及促進與威脅個人自由的力量的有力分析,深刻影響了20世紀思想史。他的一搭森含些極具洞察力的名言深入人心,比如:
Power tends to corruption,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權力會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
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an.
偉人幾乎總是壞春碼人。
Socialism means slavery.
社會主義意味著奴隸制度。
Ⅳ 阿克頓勛爵說的四大挑戰
阿克頓勛爵說的四大挑戰是強人對權力集中的渴望,窮人對財富不均的怨恨,無知者對烏托邦的嚮往,無信仰者將自由和放縱混為一談。
無論何時,當一個國家把某種限定了的單一目標作為自己的最終目的時,該目標就會是某個階級的利益;或是這個國家的安全和權力,或是最大多數的人的最大幸福;或是對任何純理論思想的支持,那麼,此時,這個國家必然會變成獨裁國家。
最重要的是怎樣才能教育人們去追求自由,去理解自由,去獲得自由。自由的理念是最寶貴的腔孫御價值理想——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至高無上的法律。自由對人類的心靈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阿克頓勛爵的介紹
他是自由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他擔任過下院議員,在曾四次當選的著名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任內,他產生過重要的政治影響伍岩。1885-1902年任劍橋大學近代史教授,主編《劍橋近代史》。
作為歷史學家,他把歷史探索的客觀性與歷史性研究中的道德判斷結合起來;作為政治哲學家,他對個凱碼人自由以及促進與威脅個人自由的力量的有力分析,深刻影響了20世紀思想史。他的一些極具洞察力的名言深入人心。
Ⅵ 「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句話是出自誰的名言
是來自英國的思想史學家約翰·愛默里克·愛德華·達爾伯格-阿克頓勛爵寫的書《自由與權力》中,原句為:「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Ⅶ 阿克頓勛爵的名言
「權力導蘆兆飢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上句出自阿克頓1887年著作《自由與權力》,亦為阿克頓最廣為人知的格言。晚年在劍橋大學講授法國大革命史,有集稿《法國大革命講陪返稿》。美國史家亨利·李(Henry C. Lea)指稱阿克頓的史學太過道德化,其著述被人譏為「阿克頓猜帆通諭」。
Famous sayings of Lord Acton:
1. 「Power tends to corruption;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2. 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en.
3. 「The strong man with the dagger is followed by the weak man with the sponge.」
4. 「There is no worse heresy than the fact that the office sanctifies the holder of it.」
5. 「There is not a soul who does not have to beg alms of another, either a smile, a handshake, or a fond eye.」
6. 「The one pervading evil of democracy is the tyranny of the majority, or rather of that party, not always the majority, that succeeds, by force or fraud, in carrying elections.」
7. 「Be not content with the best book; seek sidelights from the others; have no favourites.」
8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is the one science that is deposited by the streams of history, like the grains of gold in the sand of a river;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past, the record of truths revealed by experience, is eminently practical, as an instrument of action and a power that goes to making the future.
9. 「[History is] not a burden on the memory but an illumination of the soul.」
10. 「And remember, where you have a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n a few hands, all too frequently men with the mentality of gangsters get control. History has proven that. All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11. The issue which has swept down the centuries and which will have to be fought sooner or later is the people versus the banks.
12. The danger is not that a particular class is unfit to govern: every class is unfit to govern.
13. Liberty is not the power of doing what we like, but the right to do what we ought.
14. There is no error so monstrous that it fails to find defenders among the ablest men.
15. Save for the wild force of Nature, nothing moves in this world that is not Greek in its origin.[5]
16. Socialism means slavery.
17. At all times sincere friends of freedom have been rare, and its triumphs have been e to minorities, that have prevailed by associating themselves with auxiliaries whose objects differed from their own; and this association, which is always dangerous, has been sometimes disastrous, by giving to opponents just grounds of opposition.
譯文:
阿克頓勛爵的名言:
1,「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
2, 「偉人幾乎都是壞人。 」
3 , 「強人用匕首其次是軟弱的人用海綿。 」
4, 「沒有更壞的異端邪說比辦公室成聖它的持有人的事實。 」
5, 「沒有一個靈魂誰沒有乞求另一個施捨,無論是一個微笑,一個握手,或者一個美好的眼睛。 」
6, 「有一普遍存在的民主惡是多數人的暴政,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黨,並非總是多數,即成功,以武力或欺詐,在執行選舉。 」
7, 「不要滿足於最好的書;尋求他人花絮;沒有最喜歡的。 「
8「政治的科學是受歷史的流沉積,如金蘋果在一條河的沙子顆粒的一門科學,與以往的知識,真理通過經驗發現的記錄,是非常實用,作為行動的工具和去使未來的力量「 。
9 。 「 [歷史也沒有了對內存的負擔,但靈魂的照明。 」
10 , 「記住,在那裡你必須在少數人手中權力的集中,太頻繁的人與黑幫的心態得到控制。歷史已經證明這一點。所有的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
11 ,「這已經風靡幾個世紀,哪些問題將不得不轉戰遲早或更高版本是人們對銀行」。
12 「的危險並不在於一個特定的類是不適合執政:每個類是不適合執政」
13, 「自由不是我們為所欲為的權利,而是能夠做我們應做之事的權利 」
14 , 「沒有錯誤,以便可怕的,它無法找到最能乾的男人之間的捍衛者。 」
15 ,「除大自然的野力,沒有什麼移動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希臘在它的來歷。 」 [ 5 ]
16 , 「社會主義意味著奴役。 」
17 「在任何時候自由的真誠朋友已不多見,其勝利是由於少數人,通過自己與助劑的對象從自己的不同關聯佔了上風,以及這種關聯,這始終是危險的,一直有時災難性的,給予對手反對的只是理由。 「
Ⅷ 阿克頓勛爵 沒有什麼障礙能像談論自由的
自由是一個政治哲御侍叢學概念,在此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借自由意志而行動,並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學術上存在對自由概念的不同見解,在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上有所不同。自由的最基本含義是不受限制和阻礙(束縛、控制、強迫或強制),或者說限制或阻礙的不存在。「自由」在中國古文里的意思是「由於自己」, 就是不由於外力,是自己作鎮櫻主。在歐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從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來,才能自己作主。「自由」的精闢解釋是:沒有外在障礙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行為。據阿克頓勛爵談爛(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統計,眾多思想家對「自由」的界定竟有 200餘種之多。所以,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說「自由是一個變色龍似的語」。
自由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專制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的,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體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權利參與政治。
Ⅸ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絕對會導致腐敗的解讀
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勛爵有句名言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人們常把這權力理解為政治權力,往往無意或者有意忽視經濟權力。誠然,沒有監督的政治權力會導致腐敗。國家的統治階級既要擁有政治權力,也必然掌控經濟權力。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是相互滲透,互為影響的。掌控經濟權力必然力求在國家政策和法兄碧嫌律上有更多的發言權。而擁有沒有監督的政治權力者腐敗也常表現運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經濟利益。人們看過有幾個腐敗的官員是經濟廉潔的?世界上會存在掌握巨額資本的集團不會想掌控有政治權力的官員嗎?顯然這兩種情況都不大可能。因而「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無論對政治權力或者經濟權力同樣適應。
政治權力是一個相對於公共領域的范疇;在現有的制度下權利是相對於私人領域的概念。權力和權利概念的清晰和界限的劃分,是保證一個社會良好運行秩序的重要前提。而腐敗的誕生就是權力與權利混雜的結果。權力擁有者把權力之手伸向公共利益或他人的私人領域,用公共的權力滿足一己之私;權力產生腐敗是因為沒有社會成員的監督。腐敗的產生除濫用公共權力外,還必須有另一個條件,就要確立私有財產的合法。如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消亡和奴隸社會的興起,就是在原始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其首領能掌控一定的剩餘生活資料,而部族首領利用掌握的公共權力侵吞全體成員的財富,因而產生了私有財產,並以武力確立了私有財產權的合法性。又利用發動對其它部落的戰爭,掠奪其財產和奴役戰俘。直至最終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私有制社會,即奴隸社會。
而蘇東式社會主義,本來也是公有制,由於立法者不是人民直選,間接選舉的代表雖然理論上是代表人民,在革命的領袖在世時,人民性是指導政府官員的准則,腐敗貪欲被抑制。立法者不是人民直選隱藏的弊端還不被人們認識到。隨著後繼者的革命理想的衰退(自赫魯曉夫起),貪圖享受之風逐漸盛行,間接選舉代表的弊端日益顯現,在實行過程中這些人民代表往往只對上級負責,忘記了對人民負責。逐漸致使人民實質上無法掌控立法權,實踐中人民大眾很難行使應有的民主權利,人民也無法監督和制止掌權者違背人民利益的行為,更失去了直接罷免官員的權力,由主權在民演變成為精英治國模式。這與巴黎公社的「議行合一」主權在民的民主模式差別是顯而可見的。當掌權者濫用手中權力攫取人民的財富,形成了一個特權集團,直至確立私有制,致使蘇東公有制消亡,亡黨亡國就成為必然了。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私有制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由社會契約所建立的秩序是被歪曲的。「它們給弱者以新的桎梏,給富者以新的力量;它們永遠消滅了天賦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復;它們把保障私有財產和承認不平等的法律永遠確定下來,把巧取豪奪變成不可取消的權利;從此以後,便為少數野心家的利益,驅使整個人類忍受勞苦、奴役和貧困。」由此來看私有制是產生腐敗的根源之一。西方最早的銀行,如阿姆斯特丹銀行和英格蘭銀行都是發戰爭財起家的,在歐洲民族-國家爭霸的條件下,西羨手方私人銀行的基本功能,就是為國家提供戰爭借款,國家又反過來以稅收作為抵押,賦予私人銀行慧凳以發鈔權。作為國家的債主,金融資本因而具有了「絕對的權力」,凌駕於國家之上。因而阿克頓勛爵所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既針對國家權力,也針對金融資本即私人銀行而言。一二百年來西方金融機構在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為,正是通過投資戰爭的方式來逐步擴大和掌握世界市場。它一方面為發動戰爭的國家提供貸款,另一方面為戰敗國提供「賠款」的借貸「服務」,同時要求以該國的稅收、特別是海關稅收作為抵押。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西方私人銀行逐步控制了各國國家的稅收和貿易權,從而成為一個跨國的、壟斷的金融資產階級。本次金融危機在全球暴發就是美國金融資本具有絕對權利未受制約導致的。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不但是世界軍事霸主,又掌握了世界金融霸權地位,從而吸引世界各國的錢流入美國股市和債券市場,逐漸致使虛擬經濟替代實體經濟成了美國主要經濟支柱,利用別國的錢來支撐著美國人的高質量生活。一旦虛擬經濟泡沫破裂,資金鏈條發生斷裂,金融危機就來臨了。美聯儲這個私人金融王國是美國真正的主宰者,擁有無限權力。美聯儲採取轉嫁危機的方法是,國內基準利率不變,以維護國內信用貨幣市場的穩定,給美國儲戶吃個定心丸。又大量印刷美元貨幣,用此錢購買3000億美國國債,使美元迅速大量貶值,把損失轉嫁給國債的債權國,以向國外轉嫁危機。這一點馬克思早有論述,他曾經尖銳地指出,「當資本主義發生危機時,挽救市場的辦法之一,就是輸出危機。過去是向世界各國輸出資本,現在是輸出危機。」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就在這里。在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信用貨幣得到高度發展,貨幣資本已經脫離商品生產,成為特殊的暴利的商品。金融資本家為了獲得超額利潤,不斷把虛擬經濟吹大,又不惜大量印製紙幣以應對市場對貨幣的需求,一旦紙幣超過了現實生產和商品總量,經濟泡沫越吹越大,總有一天會吹破,金融危機的爆發就來到了。這也說明絕對的經濟權力導致了絕對的的腐敗。
權力(無論政治的或者經濟權力)會給個人帶來誘惑:當一個還不是權力者的時候,很多人擁有「偉大」的抱負,要改善我們生活的世界,要消除不平等,要根除腐敗與特權;一旦擁有權力,則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權力就成了他們奪取財富和更高權力的工具。而如果這權力是絕對的(Absolute Power),那幾乎毫無疑問地腐蝕心靈。從而導致腐敗。
歷史證明,依靠個人的道德自覺幾乎是不可能防範權力腐敗的。從古希臘時代起,人們就自然地想到要把權力分給不同的很多人,也就是採用民主制來抵制權力腐敗;到了近代,英國哲學家、政治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提出了著名的分權制衡思想,把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外交權,這是政治哲學的一大跨越式進步,也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後來,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基於洛克的理論正式提出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理論,經由美國的實踐,權力受到了較好的制約(盡管無法根除政治權力腐敗——尤其是對強大資本權力的腐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三權分立」(或分權制衡)理論無疑是到目前為止的私有制下(至於對於公有制社會的借鑒作用有待我們去探討和實踐)指導現代政府最好地抵制腐敗問題的理論。這也是強大的資本力量為了自身發展擺脫束縛的需要。三權分立制約了政府的權力,同時使資本權力得到空前的擴大,使其成為資本主義至高無上的力量。政府官員只是資本權力的奴僕。經濟權力從此凌駕於社會一切力量以上。
盧梭把統治形式分為三大類:民主政治、貴族政治和君主政治。民主政治是視主權「把政府的責任委託給全體人民或大多數人民,以使大多數人民都成為官長;」貴族政治是主權「把政府委託給少數人,使普通人民多於官長」;君主政治是主權「把整個政府委託於一個官長,其他的人們都要從他那裡才能獲得權力。」盧梭認為民主政治從未曾有過.盧梭又把貴族政體分為「自然的、選舉的和世襲的」三種,認為「第一種是只適合於簡單的民族,第三種是一種最壞的政體,第二種是最好的,才是真正所謂的貴族政體」。「選舉的貴族政體」是由選舉產生的少數人成為官吏來管理國家。盧梭說「因此乃有忠直、了解、經驗,以及其他被人推崇尊重的品德,來作為完善政府的許多保證。」因而民主選舉,三公分立為資本主義披上了一件美麗的外衣。然而這種政治民主,不但絲毫不能制約資本擁有的無限大的經濟權力,還用自由競爭掩蓋其嗜血的本性。
根據盧梭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這種選舉的貴族政體其實就是民主共和制。也是當今西方推崇的憲政民主。可見憲政民主其實質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少數精英民主。它限制了官員的政治權力,對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有利的。但卻無法制約有產階級濫用手中的經濟權力,無法消滅和縮小貧富差別。更無法消除貧窮。作為共產主義者認為這種民主是不完善的。只有既有政治民主,又有經濟民主平等的社會,才是共產主義者追求的目標。
從宏觀上看,三權分立可以起到一定的制約官員的的作用,從微觀方面來說,部門越小,其與私人領域的接觸就越加緊密,「小偷小盜」的腐敗就越多。「三權分立」在這樣的基層似乎不起什麼作用。尤其當這個國家的民眾民主自由意識不強時,更為這些小官吏創造了權力腐敗的「良好環境」。再如果這些行為的成本不高,那麼權力之手將會越陷越深。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盧梭是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直至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嘗試,巴黎公社是擺脫資產階級議會制的新型人民政權,是實行人民普選制、人民代表隨時撤換制、立法與行政統一的「工作機關」。即「議行合一」的管理體制,盧梭被認為是「議行合一」思想的第一闡述者。盧梭反對權力分立,認為最好的立法者就是人民自己,而立法者比任何人更清楚法律應該怎樣執行。所以在民主制下,全體人民不僅是立法者,而且還是執行官。盧梭認為「『主權』就是公共意志的運用,所以它是永遠不能轉讓的。」公共意志(GENERALWILL)「只考慮公共的利益。因此在盧梭看來,主權(公共意志),具體上說就是立法權。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須全體人民的參與,而不能指派代表。「主權是不能夠代表的,其理由正如主權是不可轉讓的一樣,它的主要點是在於公共意志,而意志就是不能代表的。」,政府的行政權,只是主權所委託給予的權力,「主權對於這一種權力,能夠任意加以限制、修改或收回。」其實質就是全體人民掌管著少數官員。盧梭由此說真正的、純粹的民主制至今還沒有,並斷言永遠不會有。雖然他對真正民主實現表現出悲觀情緒,但他提出了主權屬於人民,卻激勵人民去追求實現這真正的民主形式。因而對無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實踐,巴黎公社式民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法律的制定必須全體人民參與,而不是少數代表所制定,才能體現人民的意志,官員只能在法律框架內履行其職責,行使法律賦與的權力。否則將由代表人民意志的法律予以罷免。盧梭這些重要觀點對我們實現社會主義人民大眾民主也是有啟迪作用的,這也與毛主席的人民大眾民主思想有共通之處。而社會主義人民大眾民主可以吸取前人有益的思想,但能否借鑒,如何借鑒資本主義民主中的民主精髓,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呢?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借鑒分權制衡的民主方式,關鍵是這種民主不只是政治層面上的,也應在經濟層面上體現出來。
很多時候,自下而上的方式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得以徹底貫徹的保證。權力監督,最後要回歸普通民眾,讓最底層的人也有權力監督高層的人,形成權力的循環,才是真正意義的監督。在巴黎公社中,普通的勞動大眾不僅參與政治選舉,而且可以擔任公務員,直接參與政治生活的治理和對公社權力的監督。馬克思贊賞道:這才是真正的「國民政府」,代表了「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治理制度的發展方向」,並且終於實現了「還政於民」這一民主政治的真實目標:「這是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95頁]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及其法律為預防腐敗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民大眾要擁有民主權力,而且人民也要有那種堅持民主、抵制權力腐敗的強烈意識。
政治權力永遠是人民割讓自己的部分權利在公共領域形成的,它最終只能用於實現人民的利益,而經濟權力的公共化是實現真正政治民主的保證之一。這兩種權力都決不允許任何人的濫用踐踏。關鍵是用何種具體方法達到這一目的。
而那種認為「把政治權力關在籠子」就能消除腐敗的人,是缺乏對政治權力與資本聯姻的本質的深刻了解。只想「把政治權力關在籠子」,不把資本同時關進籠子,其結果是「把政治權力關在籠子」,卻「把打開籠子的鑰匙掌握在資本的手中」。這使資本在社會中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腐敗的定性權由資本來掌控,資本與政治權力聯姻,腐敗何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