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阜外醫院哪個醫生是心臟外科(做手術)專家
分類: 醫療健康
解析:
胡盛壽(院長),外科教授,業務專長心外科
胡盛壽,男,1957年出生,湖北省武漢市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外科管理委員會主任。
從事心血管外科專業二十餘年來,完成各類心血管外科手術超過4000例,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極高學術造詣,是目前國內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學術帶頭人之一。
1982年12月畢業於武漢同濟醫科大學,並開始在阜外心血管醫院從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86~1989年師從著名心血管外科專家郭加強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多次赴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修心血管外科。1995年破格晉升為主任醫師並任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外科行政副主任,1996年兼任阜外心血管醫院瓣膜及輔助循環研究室主任,1999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
主要學術成就:
冠心病外科:自1995年開始成為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開展冠心病外科工作的主要參加者和領導者,積極進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的臨床研究和推廣。個人完成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千餘例,手術死亡率在1%以下。1996年成功開展國內首例非體外循環下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並率先實施國內族褲啟首例胸腔鏡輔助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和聯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通過臨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微創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規范。同時主編《心臟外科手術集(光碟版)》、《冠狀動脈外科治療學》、《臨床微創心臟外科技術》、《今日心臟血管外科學》,以及多部書籍和教材相關內容的編寫。
瓣膜外科:在瓣膜外科方面不斷改進手術技術及圍術期處理,尤其在巨大心臟瓣膜置換,二次瓣膜置換,瓣膜置換同期冠狀動脈搭橋術等重症復雜瓣膜手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其研究成果「巨大心臟瓣膜置換患者的臨床形態分型」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瓣膜置換手術的改進與提高」、「瓣膜置換同期冠狀動脈搭橋術」曾獲中國醫學科學院臨床醫療成果三等獎。注重瓣膜外科的基礎研究和人工瓣膜的研製,承擔國家多項關於生物瓣、機械瓣和組織工程瓣膜等重大項目的研究。
先心病外科:完成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青年基金資助的《先天性心臟病合並肺動脈高壓的綜合研究》,通過對先天性心臟病合並肺動脈高壓大組病例的血流動力學,肺小血管病理改變、臨床各項檢測指標的評估以及手術後近、遠期跟蹤隨訪結果的對比分析研究,率先在國內提出了不同於傳統的病理和臨床的、新的肺動脈高壓患者四級分類法。系統地闡述了先心病肺動脈高壓的可復性標准與術後療效的關系,對此類病例手術適應症的篩選提出了新的標准。有關研究曾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基礎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針對晚期心臟病,開展一系列基礎研究和動物實驗,包括激光心肌血運重建、基因治療和細胞移植,目前研究重點是幹細胞移植治療終末期冠心病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在臨床上,針對晚期和重症冠心病,積極開展心室輔助、人工心臟和心臟移植的應用研究。瓣膜研究著重於組織工程瓣膜的基礎和實驗研究。先後發表各種學術論文160餘篇,培養多名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
主要學術任職:中華醫學會北京生物純拍醫學工程學會理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組織工程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際組織工程學會會員,中華醫學會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副總編輯,《中國微創外科雜志》常務編委,《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中國循環雜志》編委。
朱曉東(院士),外科教授,業務專長心外科
朱曉東教授,心臟外科專家,男,1932年出生於河南開封,解放後就讀於開封高中。1950年冬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浪潮中投入軍事幹校分配到哈爾濱醫科大學學習。1956年畢業後分配到 *** 胸科醫院,後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60年代攻讀協和醫科大學心血管外科研究生。70年代中、80年代初,兩度到英國和澳大利亞進修心臟外科。1992-1996年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與心血管病研究所院所長。
朱曉東教授具有全面豐富的心臟外科臨床實踐經驗,在基礎科研方面對血液動力學,心臟外科解剖學以兆如及人工心臟瓣膜等有深入研究。1976年在國內首先研製生物瓣膜(心包瓣)並成功用於臨床,他多次獲得國家、衛生部、北京市、醫科院的各種獎勵和榮譽稱號。1988年中央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醫學科學技術專家稱號,1993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名醫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醫40餘年來,朱曉東院士親自施行各類心臟手術4000餘例,包括多種疑難重症。同時積極參與建立全國技術協作網在全國推廣心臟外科技術。80年代主要致力於在國內推動心臟瓣膜手術,90年代協助國內多家醫院開展冠心病外科。他先後主編三部,參編多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
朱曉東院士注重幹部培養與學術梯隊建設,他領導的心臟外科1990年被國家教委定為當時我國唯一的心臟外科專業重點學科點。曾多次應邀出國進行學術交流,介紹我國心臟外科成就。1980年於馬尼拉、1985年於瑞士、近年來在伊朗、亞塞拜然、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受到國外同行的重視。1988年被接受為世界外科學會會員。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外科系統管理委員會首席專家。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第四、第五屆主任委員。湖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院首席科學家,並曾任國內多家醫院的技術顧問等多種社會職務。
fuwaihospital/center_expert?ID=1
2. 各專門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名單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名單
(133名)
(2018年3月16日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提案委員會(12名)
主任:李智勇
副主任(1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培安印紅(女)任亞平劉華劉雅鳴(女)江桂斌楊松張寶順施榮懷姜大明聶衛國高波(駐會)黃躍金
教科衛體委員會(16名)
主任:袁貴仁
副主任(1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叢兵(駐會)馮建中朱之文孫咸澤吳國禎吳昌德張茅張連珍(女)徐惠彬殷曉靜(女)曹健林曹雪濤常榮軍程紅(女)蔡威
社會和法制委員會(14名)
主任:沈德詠
副主任(13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尹蔚民呂忠梅(女,駐會)喬傳秀(女)邱達昌張帆張季陳進行陳智敏郝赤勇徐敬業高小玫(女)焦開河強衛
民族和宗教委員會(12名)
主任:王偉光
副主任(1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馬英林仁青加(藏族)全哲洙(朝鮮族)齊同生李光富楊小波(駐會)楊發明(回族)羅正富(彝族)羅黎明(壯族)學誠傅先偉
港澳台僑委員會(12名)
主任:朱小丹
副主任(1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於迅呂虹(女,駐會)閆小培(女)吳國華(女)陳元豐林健鋒賀定一(女)耿惠昌黃蘭發康曉萍(女)裘援平(女)
外事委員會(8名)
主任:樓繼偉
副主任(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孔泉劉洪才李保東楊雄金學鋒(駐會)梁亮勝韓方明
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15名)
主任:宋大涵
副主任(1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偉王世明王國強王儒林葉小文呂世光劉佳義劉福連孫慶聚陳際瓦(女)陳惠豐(駐會)修福金高敬德閻曉宏
3. 阜外李源水平怎麼樣
精湛。阜外李源水平精湛,妙手回春,醫者仁心。李源,男,副主任醫師,2003年畢業於山東液友大學醫學院,慧埋頃同年分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從事住院醫師工作,2006-2010年中國協和醫前陸科大學心臟外科碩士研究生,師從胡盛壽教授,2011年起從事主治醫生工作。
4. 胡盛壽的妻子是誰
胡盛壽的妻子熊卓為。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胡盛壽,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仿慧家,枯大森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心血管病中沒畝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
5. 胡盛壽的介紹
胡盛壽,男,1957年出生,中飢襪皮國工程院院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心血爛差管病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好者管病醫院院長,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循環雜志》主編,法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全面主持醫院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事業發展部。
6. 《關於唐醫生的一切》人工心臟
《關於唐醫生的一切》是由由秦嵐、魏大勛等人主演的醫脊者療劇,秦嵐飾演的女主作為一個專業過硬的外科醫生,靠著高難度的手術得到了同時的認可,後來更是接下了人工心臟的研究。
《關於唐醫生的一切》人工心 臟
心衰患者王雪純是唐佳瑜在國外時的患者,回國後來到唐佳瑜任職醫院治療,正好遇上了苦等多年的供體心臟,可是就在給准備給她做移植手術前,醫院卻臨時決定把心臟移植給另一個比王雪純危重的病人,唐佳瑜雖然不願,卻只能服從安排,正因如此她答應了劉副院長一直想讓她做的人工心臟研究。櫻蔽薯
唐佳瑜在國外任職過,她知道在國外人工心臟對於救治患者的好處,而在看到本已經躺在手術室等待心臟的王雪純失望而歸時,她知道了研究人工心臟的迫切度,從而答應了劉副院長的要求,其實看到這里很多人都不懂,人工心臟到底有什麼作用,甚至有些偏激的人會認為人工心臟只是醫院用來坑錢的手段,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是很顯然不是,對於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葯物治療給他們帶來的效果是緩慢的,而其主要的治療手段就是,心臟移植以及植入人工心臟,而由於心臟供體數量有限,並且手術難度及大,我國大多數移植醫院一年也僅能移植10例以下,所以可以說人工心臟是重症心衰患者唯一的希望。
在2016年,就有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好奇,25歲的美國小伙,總是背著一個背包,背包還有兩根管道與他的身體相連,而這就是他體內人工心臟的電池,他患有的嚴重心衰,只有心臟移植才能救他,可是心臟供體少之又少,於是醫生把他病變的心臟換成了了人工心臟,而他也靠著這顆人工心臟生活了555天,最終等來了心臟移植。
其實早在1979年,被譽為人工心臟先驅的威廉·約翰·科爾夫就說過,「心臟既然能長出來,就一定能被造出來」的至理名言,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透析裝置人工腎就是科爾夫的研發。
其實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研發人工心臟一事已經有了成效,甚至就在2022年的6月,我國已經獲得了首例國產人工心臟在兒童體內植入的成功,這也讓眾多心衰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在胡盛壽院士引領下,國內的人工心臟新時代將會發展的越來並雀越好。
7. 我國第一例心臟不停跳搭橋手術專家是誰
胡盛壽:我國第一例心臟不停跳的搭橋手術實施者
養成良好的心態、健康的生活方式,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胡盛壽
「當公路被堵住,可以走立交橋;如果心臟的血管堵了,也可以搭座『橋』,讓血流繞行,這就是心臟搭橋技術。」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胡盛壽教授給記者描述了中國第一例心臟搭橋手術的故事。
1967年,阿根廷心外科專家在美國實施了第一例心臟搭橋手術,而在當時,胡盛壽的導師、心外科醫生郭加強下放到幹校,過著和泥、脫坯的日子,直到1972年才被召回工作。「偷看」國外文獻,聽來訪的國外同行介紹,郭加強掌握了國際心外科的「行情」,他決定要奮起直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只能先拿動物「開刀」。他們找來眼科手術器械,磨細後給狗做手術。郭加強及同道們每天一早就抓狗、麻醉、開胸,手術做到下午,晚上看著狗,護理、觀察、記錄。用了一年多時間,實驗獲得成功。
第一位手術的患者是名50多歲的副廠長,他被心絞痛折磨得痛不欲生——三支冠脈血管病變,葯物治療效果不好,生活質量很差,患者欣然接受手術的建議。1974年11月,郭加強為他實施手術,患者存活了許多年。雖然第一例成功了,但患者還是充滿恐懼。一同住院的幾個人,大家都看著第一個去手術的病人,如果他能活著出來,其餘幾人才碰局清肯去做手術;假如手術失敗,幾個人就連夜跑掉。
郭加強的弟子們不斷將搭橋手術創新,現年52歲的胡盛壽就是其中之一。最初,手術時要讓心臟停止跳動,1996年,胡盛壽成功實施我國第一例心臟不停跳的搭橋手術,能減少臟器缺血、少輸血、降低死亡率……為進一步減少創傷,胡盛壽又開始探索小切口搭橋術,1996年獲得成功,病人胸前不再是一道長長的刀口。1999年,胸腔臘搏鏡輔助下的搭橋術成功,醫生在很小的切口下看得清清楚楚。近年,胡盛壽提出「一站式雜交技術」,即先由心外科醫師做血管搭橋,然後由心內科醫師完成支架手術。2007年,阜外醫院建立了首個雜交手術室,至此,我國笑前微創冠心病外科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楊立春)
8. 山東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出院,我國目前的醫療水平如何
山東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出院,我國目前的醫療水平如何?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盡管心臟移植手術可以拯救這種患者,但在我國每一年僅有幾百顆心血管供者可供移植,對比100多萬元危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相當於九牛一毛瞎宏。全磁懸人工心臟不僅填充了中國人工心臟行業的空缺,更加末期慢性心衰患者產生了生命力的期待。